王羲之草书十七贴字帖解析教学内容
王羲之《十七帖》高清赏析带释文

王羲之《⼗七帖》⾼清赏析带释⽂品王羲之《⼗七帖》,⽅知书圣并⾮遥不可及,⽽是⼀个感情细腻,多愁善感的平凡⼈。
从他这些书信中,我们看到⼀个鲜活⽽⼜真实的⼀代书圣,既有对⼦⼥朋友的极度关⼼,还有对⼀切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尤其是对巴蜀⼤地充满⽆限向往。
从这些精妙的书法中,我们可以静静品读,细细玩赏,让时光倒流,徜徉在东晋那个逸民的国度。
1.郗司马帖⼗七⽇先书,郗(xi)司马未去。
即⽇得⾜下书,为慰。
先书以2.逸民帖吾前东,粗⾜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下何以⽅复及此,似梦中语耶!⽆缘⾔⾯为叹,书何能悉!3.龙保帖龙保等平安也,谢之。
甚迟(zhi)见卿。
舅可⽿,⾄为简隔也。
今往丝布单⾐,财⼀端,⽰致意!5.积雪凝寒帖计与⾜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
省(xing)⾜下先后⼆书,但增叹慨。
顷积雪凝寒,五⼗年中所⽆。
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下问⽿!⽐者悠悠,如何可⾔?6.服⾷帖吾服⾷久,犹为劣劣。
⼤都⽐之年时,为复可可。
⾜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
7.知⾜下(⾄吴)帖7.知⾜下(⾄吴)帖知⾜下⾏⾄吴,念违离不可居。
叔当西耶?迟(zhi)知问。
8.瞻近帖瞻近⽆缘省告,但有悲叹!⾜下⼩⼤悉平安也。
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想必果⾔,告有期⽿。
亦度(duo)卿当不居京,此既避,⼜节⽓佳,是以欣卿来也。
此信旨还具,⽰问!9.天⿏膏帖天⿏膏治⽿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
10,朱处仁帖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下答其书,可令必达。
11.七⼗帖⾜下今年政七⼗耶?知体⽓常佳,此⼤庆也!想复勤加颐养。
吾年垂⽿顺,推之⼈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以尔,要欲⼀游⽬汶领,⾮复常⾔!⾜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
得果此缘,⼀段奇事也!12.邛⽵杖帖去夏得⾜下致邛(qiong)⽵杖,皆⾄。
此⼠⼈多有尊⽼者,皆即分布,令知⾜下远惠之⾄。
13.彼⼟帖省⾜下别疏具:彼⼟⼭川诸奇,杨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
《十七帖》笔意法式、书法结构和章法析解

《十七帖》笔意法式、书法结构和章法析解《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是煊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
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十七帖》是一部汇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
凡27帖,134行,1166字。
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迹传世,如《远宦帖》、《游目帖》等。
据载:唐太宗好右军书,搜集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云:“《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
”此载略与今传本异。
摹刻本甚多,传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释本、吴宽本、姜宸英藏本等。
唐蔡希综《法书论》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
”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
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
南宋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
”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这些可以说是习草者必须领略的境界与法门。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电子教案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一)郗司马帖【释文】十七日先书,郗(xi)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译文】十七日先给你写了一封信。
郗司马(郗昙tan字重熙)没有去。
当天收到你的信,很是欣慰。
先前的信已经都陈述清楚,写几个字作为回复吧。
(二)逸民帖【释文】吾前东,粗足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译文】我过去在会稽内史任上时,总体上看还是有政绩的。
我想做隐士的想法已经很久了,你(郗愔)怎么现在还犹豫不决?像是说梦话一样哩!没有机会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如何能表述清楚我的心意呢?(三)龙保帖【释文】龙保等平安也,谢之。
甚迟(zhi)见卿。
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译文】龙保(王羲之的晚辈)等人都平安,谢谢您。
很希望见到你。
舅还好;路途遥远,只能书信问候了。
(四)丝布帖【释文】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译文】现在送上丝布做的单衣,只此一件,聊表一点心意!(五)积雪凝寒帖【释文】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
省(xing)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
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
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译文】算起来和您(周抚)分别,至今已廿六年了,现在虽然时常有书信往来,却难以舒解久别思念的情怀。
读您先后寄来的两封信,只更增加心里的喟叹和感慨!最近积雪未消,天气严寒,是五十年来所未曾见的景象。
想您近况一切如常,希望明年的夏秋之间,也许能再得到您的来信。
近来悠闲自得,怎么能用语言表达呢!(六)服食帖【释文】吾服食久,犹为劣劣。
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
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
【译文】我服丹药很久了,但效果还是不怎么理想,但是比起往年来,大概还是凑合可以吧。
您(王羲之的妻弟郗愔)自己保重珍爱为要紧。
面对书信,只有无限的惆怅而已!(七)知足下(至吴)帖【释文】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
《十七帖》笔法解析

《十七帖》笔法解析1.《十七帖》的笔法特点笔法,就是书写毛笔字的方法,包括执笔、运笔(指、腕、臂、身)、用笔(点画的书写技巧)以及毛笔与心灵的默契和毛笔所不能达到的“心法”(实际与毛笔无关)。
这里所说的《十七帖》的用笔问题,也即是该帖中的点画是怎样完成的,帖中字的起讫、圆转、顿挫、提按等是如何依照书法的规律、草书的规律来完成的。
为了全面理解该帖,我们常以“三井本”(日本三井氏听冰阁藏本,附图左者为刻本局部)与“上图本”(上海图书馆藏本,附图右者为刻本局部)来做综合分析。
第一、“三井本”字口清晰,笔法细腻。
至于其是否真的就是王羲之笔法的原貌,由于真正的唐刻本现在无从查考,我们不好妄下结论。
不过从总体上来看,该版本比其他版本要好得多。
由此,我们也只能以此为范式进行仔细的解析。
“三井本”的字口是所有版本中最清楚的,起笔、收笔交代非常清楚、精准,转折处圆转自如,活如“墨迹本”,甚至在转折处所体现出的微妙提按也清晰可见,且“弹性”十足。
但该版本也有让人不可思议的地方。
如果观察一下其他刻本及勾填本的话,就会感觉“三井本”似乎“尖峭”过分,尤其是起讫处表现得非常明显。
如此锐利的笔锋似乎没有显现出王书的“中庸”之意,尽管羲之用笔干净利索,如“切割”一般,但也不会到如此“匠化”的程度。
可以说,“三井本”在契刻时夸大了对笔锋的修饰,而忽视了书法由笔法所显现出来的笔意、神采以及魏晋人再三强调的气韵,使得整个《十七帖》的气韵不够生动、自然,匠气过重。
再看“上图本”,则浑厚天成,但因年代久远,笔画的起讫处甚至有些笔画已经模糊不清,丧失了风神,也不便于学习。
为此,对《十七帖》笔法的理解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
这样比较科学,兼顾到了笔法和笔法中所含的韵味。
第二、从《十七帖》来看,书写时的毛笔主要以“铺毫”为主,少有“绞锋”,这在王羲之其他的字帖中也能得到启示。
以“铺毫”为基调,加以跳跃性的提按、顿挫,由此也起到“调锋”的作用。
这种“铺毫”也可从孙过庭《书谱》及赵文敏的信札中寻找到暗合之处。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作品賞析】《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是他所写的尺牍,共二十九通,装裱成一卷,长一丈二尺,计一百零七行,九百四十二字,因卷有“十七”字故名。
《十七帖》墨迹已佚,仅有摹刻本传世。
在最早记录王羲之书法的唐张彦远《法书要録》卷十《右军书记》中,《十七记》便列为压卷第一贴:『《十七贴》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
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烜赫著名贴也。
太宗皇购求二王书,大王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十七卷》以卷首有「十七日」字故号之。
』此帖为一组书信,内容多言蜀中风情人物,据考证,是写给他的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
周抚是东晋中兴名将击坊之字,在蜀中三十余年,王羲之尝有意游蜀登岷山而未果。
在这些贴中,可见羲之对川人物、历史的浓厚兴趣。
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十七帖》共二十九帖。
《右军书记》录文共有二十三帖。
《十七帖》不仅是王羲之草书中的杰作,也是历来草书中的绝品,故素为学草者最佳范本。
《十七帖》楷法入草,格高韵逸。
一般说来,楷法难得其韵,草书难得其正。
而此卷处在于处处现显出楷法,无一笔草率。
《十七帖》精妙处在于庄重,用笔左规右矩,极有法度,结体高华庄重,严整很有意境。
无一字有轻佻之态,无一笔有浮夸之风,作草若真,从容不迫,动中有静,静而多妙,具有内在的意蕴美。
虽为草书,牵丝带笔偶尔为之,似断还续,体势飞动。
在点画上,《十七帖》用笔很少锋芒毕露,大都藏头护尾,骨肉停匀,“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
在章法上,《十七帖》以疏朗简净为特色,前笔有绪,后笔有起,上字的末笔与下字的起笔紧紧扣住,有结的是为了牵引下文,有起的是为了承接上字,形明断而神暗合,因此行气贯串,前呼后应,血脉流通,耐人寻味。
再加上全帖字体自然成形,或大或小,又并不夸张变形,笔画随笔书就,有粗有细,又并不悬殊特兀,一切浑然天成,情调和谐,气韵生动。
《十七帖》全本解析

《十七帖》全本解析《十七帖》之一《郗司马帖》【释文】十七日先书,郗(xi)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译文】十七日先给你写了一封信。
郗司马(郗昙tan字重熙)没有去。
当天收到你的信,很是欣慰。
先前的信已经都陈述清楚,写几个字作为回复吧。
《郗司马帖》是著名法帖《十七帖》丛帖的第一通尺牍,3行,26字。
因《郗司马帖》首行有“十七日先书”一语,《十七帖》之名即由此而定。
【书法赏析】1、变化从心。
《郗司马帖》局部相比《十七帖》其他诸帖,如《省别帖》《诸从帖》等等,《郗司马帖》首行即作变局,行轴线左旋右盘,如风吹杨柳。
第二行和末行的行气则平铺直叙,但字本身的欹侧变化仍与首行呼应。
审视其点画,俯仰自如,顾盼有姿,变化从心,神融笔畅。
2、动静得宜。
《郗司马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
3、云水胸襟。
《郗司马帖》的作者王羲之其豁达随和的云水胸襟,刚正真诚的骨鲠个性,是以简炼安详的笔墨形式实现的。
在临习和欣赏《十七帖》时,不仅可以从中领会到作品的内在意境美,同时还能感受到右军的人格美,给人以意蕴深长的无限遐想。
《十七帖》之二《逸民帖》《逸民帖》是王羲之《十七帖》第二通尺牍。
写於永和十—年(二五五)。
4行,39字,草书。
帖中,王羲之申言:“吾为逸民之怀久矣。
”王羲之曾於二十八岁许推迁不拜护军将军,有报殷浩书,曰:“吾素自无廊庙志……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子平之志”,此帖似重申夙志。
可能是由於友人来函劝其再次出仕,所以在这封复信中说:“您怎么又这样劝说呢?对我来说,这简直象听到梦语一般!”文意显见隐逸之志,字势转顾多姿。
《十七帖》共有二十九通书信。
【释文】吾前东,粗足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译文】我过去在会稽内史任上时,总体上看还是有政绩的。
我想做隐士的想法已经很久了,你(郗愔)怎么现在还犹豫不决?像是说梦话一样哩!没有机会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如何能表述清楚我的心意呢?【书法赏析】1、章草之韵。
王羲之《十七帖》临习要点解读(一)

26/书画艺术·3月号
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 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 “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 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 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 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 动静得宜,这些都应该是习草者必 须领略的境界与法门。
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 作为学书者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 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它在草 书中的地位,相当于行书中的《怀 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董其昌云: “草书以《十七帖》为宗。”传赵 孟 以临《十七帖》为日课,后世也 将《十七帖》作为临习草书的不二 范本。学书者如能多加摩挲,坚持 日久,必会熏以奇气而有所悟得。
馆本“敕”字
成卷。”内除“来禽”等20字系楷书外,其余皆 草书。
《十七帖》是王羲之写给周抚(?-365) 等友人的一组信札,共29条。周抚,东晋名将周 访之子。王羲之在会稽时,想赴四川一游,故其 中内容多问蜀事,其中玩味帖语及书风,断其多 是其晚年所作。
传世《十七帖》主要有两种版本:一是帖 尾刻有“敕”字,唐弘文馆摹勒上石,褚遂良校 定,简称“馆本”,亦称“敕”字本,传无原刻 石拓本,只有摹本传世;二是贺知章的临本,后 被王著摹入《淳化阁帖》,简称“阁本”。两种 相比,以“敕”字馆本为佳;其中又以上海图书 馆藏宋“敕”字拓本(又称吴宽本)、冯铨快雪 堂本(又称开封本)、文征明朱释本等为著。唐 宋以来,《十七帖》一直被传摹翻刻,见于文献 记录的不下数百种,优劣不齐。藏家竞搜,以稀 为贵。明人邢侗因摹刻宋魏道辅藏唐人双钩本而 名“来禽馆”,著《来禽馆集》。近代收藏家张 伯英因藏宋拓《十七帖》(吴宽本)而命名“小 来禽馆”,足见其珍稀宝爱与后世影响。
王羲之《十七帖》解析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之一,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是煊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
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十七帖》是一部汇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
凡27帖,134行,1166字。
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迹传世,如《远宦帖》、《游目帖》等。
据载:唐太宗好右军书,搜集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云:“《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
”此载略与今传本异。
摹刻本甚多,传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释本、吴宽本、姜宸英藏本等。
唐蔡希综《法书论》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
”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
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
南宋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
”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这些可以说是习草者必须领略的境界与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