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教案拾金不昧
伦理道德教育教案——拾金不昧

拾金不昧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有关诚实,守信,拾金不昧的格言和故事,知道拾金不昧是正直诚实
的表现。
教育学生拾到钱物及时送还失主,找不到失主主动交公。
教学要点:
1)拾金不昧的含义。
2)古人甄彬拾金不昧。
3)宋晨晨同学拾到钱包后主动寻找失主,归还钱包。
教学方法:
1)采用调查,讨论的教学方法。
2)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情
(一)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小调查
1)掉过东西
2)拾到过东西
(三)小采访
1)教师从上面的调查中选两名学生做被采访的嘉宾;
2)教师先问每人两个问题:A 掉过/拾到过什么东西?B 在什么地方掉的/拾到
的?
3)其他学生向他们提问
二、学文明理
1)导入课文的学习;
2)教师板书课题;
3)学生自己看书;
4)理解德育点:A 拾金不昧的含义;B 甄彬的态度;C宋晨晨是怎样找失主的;
D 甄彬以及宋晨晨当时的心情如何;
三、内化导行
想想说说:
1)说说你知道的拾金不昧的事;
2)小讨论:A 拾到东西,一时找不到失主怎么办?B 拾到东西交还失主后,失
主为了表示感谢,拿出一点钱酬谢你时,怎么办?
说说做做
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就拾金不昧这个话题,与同学父母讨论。
会上网的同学还
可以在网上发表你的见解,不会的同学可以用纸写好交给老师,老师帮你发到网
上。
板书设计
7 拾金不昧
拾到东西,不据为己有,归还失主
甄彬当即送还
宋晨晨焦急找到失主。
思想品德教案二年级:拾金不昧,传递美好品德

【思想品德教案二年级:拾金不昧,传递美好品德】第一节:课堂导入1、引言有句话说得好,“良禽择木而栖,贤者择师而学。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学校里的老师、家里的家长、还是社会中的他人,都是我们这棵大树上的重要枝杈,帮助我们成长,指明前方的方向。
2、活动请同学们拾一件学校道路上的垃圾并扔进垃圾桶中。
如果同学中有人没有拾垃圾,其他同学可以鼓掌鼓励。
第二节:课堂讲解1、知识点拾金不昧是国人传统美德之一,表示发现有价值的物品,及时归还给失主,既是一种道德行为也是一项法律义务。
作为学生,更应该把这种美德刻在心中,成为自己行为准则之一。
2、阅读请读一下这篇文章。
昨天,我在学校的操场上捡到了一张50元的钞票。
我心想,这是别人掉的,我不能私自占为己有。
我找到了我的班主任,告诉她我捡到了东西,要归还失主。
我们一起寻找,最终找到了一个在图书馆看书的同学,经过确认后,我将钞票归还给了他。
这个同学非常感激,也对我的行为表示钦佩。
作为一名好学生,我们应该秉承着道德底线,按照我们的自我规范和标准行事,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行动。
第三节:思考探究1、问题当我们发现了有价值的物品,我们应该怎么处理?2、思考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该神态镇定,不要慌张;我们需要尽可能的找到物品的失主,如果失主不在身边,我们应该将物品上交到有关部门。
重要的是,一旦找到失主,我们应该邀请他们检查物品是否正确,并在确定无误的情况下将物品归还给失主。
3、行动请同学们完成一项任务:在校园中画一张海报,以表达“拾金不昧、遵纪守法、正义勇毅”的主题。
第四节:巩固练习请同学们读一下下面这段文字。
前几天,我去公园游玩,玩了半天,累了,就坐在公园里的长椅上休息。
这时,我发现了一个手机,是有人落在椅子上的。
我想了一想,这手机的失主可能正在公园里寻找,我坐着一直等,就这样,从中午一直等到晚上,失主才找到我,向我表示感谢,并颁发了一张“好人卡”。
请问,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如果有,你会怎么处理?第五节:作业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完成一篇100字左右的作文:“我怎样守住生活中的底线”2.请同学们让爸爸妈妈、家里的大人和朋友们,讲述一下今天学到的知识和心得。
《拾金不昧的好孩子》教案

《拾金不昧的好孩子》教案拾金不昧的好孩子教案引言:本教案是旨在培养孩子们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活动。
通过学习和分享有关拾金不昧的故事,引导孩子明白道德的重要性以及拾金不昧的行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孩子们理解并养成拾金不昧的良好习惯。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拾金不昧的概念,明确拾金不昧的重要性;2.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认识到拾金不昧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积极意义;3. 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如诚实、责任感和正义感;4.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德的意识;5.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故事分享a) 选择适合年龄段的拾金不昧故事,例如《拾金不昧的小明》等;b) 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讲述,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德意义;c) 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如为什么拾金不昧是正确的选择,对于社会有什么好处等。
2. 课堂讨论a) 组织学生围绕拾金不昧的话题展开自由讨论,鼓励学生就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达;b) 引导学生思考拾金不昧的动机和困难,并促使他们提出解决办法;c)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不同情境下拾金不昧的行为,加深学生对该行为的理解。
3. 学习资源a) 提供有关拾金不昧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拾金不昧的情境;b) 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相关的案例,以加深学生对拾金不昧的理解。
4. 案例分析a) 向学生呈现真实的拾金不昧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道德冲突和正确的解决方式;b) 鼓励学生就案例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个人体验a) 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类似的拾金不昧体验活动,例如班级拾金不昧日,学生之间互相观察、监督;b)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体验以作文或绘画的形式进行表达,鼓励他们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6. 结语a)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所学的知识和体会;b) 鼓励学生积极应用所学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不仅在学校中,更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拾金不昧学习材料

拾金不昧学习材料拾金不昧是指在拾到别人遗失的财物时,能够主动归还给失主而不加以私自占有的行为。
这种行为体现了一个人的诚实守信和道德修养,是社会公德的具体表现之一、以下是一份关于拾金不昧的学习材料,供参考。
一、案例分析1995年,江苏南京的一位老人在乘坐公交车时,将随身携带的存折遗落在了车上。
不久,一位年轻人将存折交给了公交车司机,司机又将其上交给了公交公司。
通过存折上的信息,公交公司很快找到了老人,并将存折归还给了他。
这位年轻人的行为感动了整个城市,他被广泛称赞为拾金不昧的典范。
二、解析行为原因1.道德观念:这位年轻人拥有一定的道德观念,他认为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德,拾金不昧是应尽的社会义务。
2.社会责任感:这位年轻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于社会的影响和价值,所以主动归还了存折。
3.行为习惯:这位年轻人应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从小就受到正确道德观念的教育和熏陶,在面对拾金不昧的选择时,他自然而然地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三、拾金不昧的意义1.价值观教育:拾金不昧的行为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培养社会公民的美德行为。
2.信任构建:拾金不昧能够帮助建立社会信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如果每个人都能以拾金不昧的态度对待他人的财物,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3.社会稳定:拾金不昧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如果人们普遍存在贪婪、自私的心态,可能会引发各种矛盾和纠纷,甚至导致社会动荡。
四、如何培养拾金不昧的精神1.家庭教育:家庭是学习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最早场所,父母应该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拾金不昧精神,让他们懂得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2.学校教育:学校是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应该加强品德教育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拾金不昧精神。
3.社会宣传:社会各界应加大对拾金不昧典型事例的宣传报道,提高社会的认识度。
同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如广告、公益活动等,来推动拾金不昧精神在社会中的普及。
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教案:幸福来自诚实拾金不昧

思想品德是小学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学生的根本素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小学三年级,教育者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明确诚实拾金不昧的重要性,感受幸福来自于这种品德。
本篇教案依据小学三年级的课程特点,注重思想品德教学的实际性和让学生切实感受诚实拾金不昧所带来的幸福。
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诚实拾金不昧,感受违法拾得物品的方法是错误的。
2.逐渐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
3.理解诚实可以带来幸福,从而受到激励。
二、教学重点1.认识诚实拾金不昧的重要性。
2.让学生了解违法拾得物品的错误行为。
3.教育学生逐渐培养诚实守信品质。
4.从实际中感受诚实给生活带来的幸福。
三、教学内容1.导入:幸福来自于什么?教师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问学生对于“幸福”这个概念的理解。
“幸福你们觉得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直接参与到幸福的概念讨论中来。
2.诚实拾金不昧引导学生思考,当你捡到没主人的钱包时,应该怎么处理?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联系现实中的情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重点阐述“诚实拾金不昧”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这是保证公平、公正、诚信的必须品。
3.非法拾得物品请学生阐述自己对于拾到非法物品的态度。
通过让他们看到拾钱包、捡手机等只有捡到的时候才体现出来,而在拾到之前则需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识,让他们认识到这是一种非法、违规的行为。
4.诚实守信品质让学生体验诚实守信的行为有益于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时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深的认识。
教育者可以让学生看一些成功人士的品质感言,提高学生的知名度和品质敏锐度。
同时,逐渐培养学生逐渐养成诚实守信品质的信念,让学生在日常行为中逐渐形成这种品质。
5.诚实带来的幸福教育者需要结合学生的情境,使其感受到诚实为自己带来的幸福,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
例如,当他们在场景中处理一些不诚实的事情时,可以引导他们看到诚实处理事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四、教学方法1.历史上的事实,让学生在这些事件中充分了解诚实的重要性。
拾金不昧

拾金不昧助人为乐三年(5)班主题班会活动目标:1、知道拾金不昧是诚实的表现,愿意做到拾金不昧,并以此为荣。
2、知道一些拾金不昧的格言或故事。
活动过程:主持人甲: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成语故事,想知道是什么吗?请看电视——《路不拾遗》。
主持人乙:不把别人丢失的东西占为已有,这就是拾金不昧的精神。
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今天,我们的班会主题就是——《拾金不昧,助人为乐》。
主持人甲:同学们,你们谁曾经丢过东西?你当时是什么心情?(指名回答)主持人乙:同学们丢了东西,特别是自己所喜欢的、急需的或经常要用到的东西丢失了,心里很着急,真希望马上有人捡到它并交还给自己。
主持人甲:你们捡到过别人丢失的东西吗?你当时是怎么做的?(指名回答)主持人乙:同学们捡到别人丢失的钱或物品,自己没有要,有的交给了老师,有的交还给了失主(也就是丢失东西的人),这样做就是拾金不昧的表现。
有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歌,歌颂拾金不昧的优良品质,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全班齐唱《一分钱》)主持人甲:捡到的东西不在乎多少价值。
只要能做到拾金不昧,就是最宝贵的。
拾金不昧是品质,下面请听颜龙煜同学带来的故事《林积还珠》。
主持人甲:听了故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指名回答)主持人乙:拾金不昧的故事不仅古时候有,现在也有,请听故事《拾金不昧好的哥拾世款还失主》。
主持人甲: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实际上就是雷锋精神的一种体现。
雷锋叔叔在数百篇日记里,记录了他成长的足迹,总结出许多人生的格言,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请听《格言朗诵》(事先找5名朗读能力、表演能力强的同学上台朗诵演示。
)主持人乙:风里雨里,泥里水里,哪里有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这就是雷锋叔叔,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却闪耀在祖国的大地上,闪耀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闪回在三年(5)班的集体中。
下面请听诗朗诵《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主持人甲:雷锋叔叔虽然离开我们已经几十年了,但他的精神与我们永存。
拾金不昧活动方案

小学“拾金不昧”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1、弘扬中华民族“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一个团结互助的平台,倡导助人为乐的行为,改善校园风气,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校师生服务,帮助大家找回失物,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和精神损失及加强学生们防范自身财产安全意识。
2、学生共创校园美好人文环境,增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文明校园,培养小学生精神文明的学生生活习惯。
二、活动主题
弘扬爱心精神,构建和谐校园
三、活动开展
1、召开校会,做全校动员,提出“拾金不昧”活动倡议。
2、各年级利用品德课做好活动宣传工作,营造活动氛围。
3、具体操作
①如有同学拾到钱或者物品,到政教处老师处登记记录,并提供拾取时间及地点
②丢失物品同学在发现丢失后应立即到王英杰老师处查询。
③丢失物品同学能如实提供丢失物品时间、地点、数量、品质,并与登记记录吻合,则取回物品并做好领回记录。
4.学校定期对活动中表现突出学生予以表彰。
对积极开展活动班级进行表彰,并纳入“优秀班级”评选项目。
四、活动总结
本活动长期开展,由少先队于年末对活动材料进行整理、归档。
《拾金不昩》(教案)全国通用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标题:拾金不昧——小学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引言:“拾金不昧”是一句古老的谚语,意味着捡到别人的东西要归还给失主,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将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深刻理解这一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一美德。
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世界的认知逐渐加深,但对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还缺乏深刻的理解。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希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教学目标:1. 理解“拾金不昧”的含义,知道捡到别人的东西应该归还给失主。
2. 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1. 理解“拾金不昧”的含义,知道捡到别人的东西应该归还给失主。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虚拟的“失物”,如钥匙、钱包、手表等。
2. 准备一个“失物招领处”。
教学过程:环节一:引入主题1. 老师讲述一个关于“拾金不昧”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2. 提出问题:如果你捡到了一件东西,你会怎么做?环节二:体验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拾金不昧”的体验活动。
将虚拟的“失物”随机放在教室的各个角落,让学生去寻找。
2. 当学生找到“失物”后,引导他们将“失物”交到“失物招领处”。
3. 在活动过程中,老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
环节三:讨论与交流1.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体验活动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如何解决的?2.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3. 老师进行总结,强调“拾金不昧”的重要性。
环节四:解决问题1. 出示一个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关于“拾金不昧”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3. 老师进行点评,给予指导意见。
环节五:总结与反思1. 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心得和收获。
2. 老师进行总结,强调“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将其发扬光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教案拾金不昧
行为:
拾到钱物及时交还失主,找不到失主要交公。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诚实守信”德目中的有关要求编写的。
诚实表现在很多方面,本课着重对学生进行拾金不昧的教育。
在学校生活中,常常有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但也有一些学生,拾到钱物后不还给失主或不交公,占为
己有。
有的拾到东西为了得到表扬,明知失主是谁,却不还给失主,而是交给学校;还有个别同学为了受到表扬,而弄虚作假。
针对这些问题,应当认真地进行拾金不昧的教育,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拾金不昧,为什么要拾金不昧和怎样做到拾金不昧,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以指导他们的行动。
本课选取了林积还珠的故事,林积是一个拾金不昧的人,而且非常聪明,巧妙地找到了真正的失主,关于这一点,应着重让学生体会。
教法建议:
1、教学重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实际;:1、爱占小便宜,捡到东西占为己有的;
2、为图表扬明知谁是失主,偏要交公。
3、为得表扬,弄虚作假的。
2、拾金不昧是一种好品质,对学生来说有的能做到,有的还做不到,老师应给学生树立榜样,用榜样引导学生。
教学中不要批评做得不好的学生。
3、有些学生的家长做得不好,老师不要当众点是哪位同学的家长。
让学生分清是非即可。
4、在导行时,应采取演一演的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明白,拾到东西要先交给失主,找不到失主再交公。
5、针对有些人冒领失物的情况,教师还应提醒学生,也可在课上分角色演一演,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五课拾金不昧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拾金不昧是诚实的表现。
2、知道一些拾金不昧的格言或故事。
情感:
1、愿意做到拾金不昧,并以此为荣。
2、拾到钱物时,替失主着急。
行为:
拾到钱物及时交还失主,找不到失主要交公。
教学重点:知道拾金不昧是诚实的表现;拾到钱物要急人所急,替失主着想;拾到钱物要及时送还失主,找不到失主要交公。
教育过程:
一、导入,解题。
1、同学们,你们谁曾经丢过东西?你当时是什么心情?
小结:同学们丢了东西,特别是自己所喜欢的、急需的或经常要用到的东西丢失了,心里很
着急,真希望马上有人捡到它并交还给自己。
2、你们捡到过别人丢失的东西吗?你当时是怎么做的?
小结:同学们捡到别人丢失的钱或物品,自己没有要,有的交给了老师,有的交还给了失主(也就是丢失东西的人),这样做就是拾金不昧的表现。
板书:拾金不昧
3、解题。
(1)“拾”就是“捡到”,“金”是指“钱或物品”,“昧”就是“隐藏”,“不昧”就是“不隐藏”,也就是自己不要。
板书:捡到钱物,自己不要
(2)小结:拾金不昧就是捡到钱或物品,自己不要。
过渡:在我们国家,从古代到今天,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有很多很多。
古代有一个叫林积的人,他在这方面做得就特别好。
你们想知道他的故事吗?请大家看大屏幕。
学文明理。
1看林积还珠的故事(开头……我一定要想办法把珍珠还给失主)。
提问:
(1)林积是怎样发现这袋珍珠的?当时有人看见吗?
小结:林积住在客店里。
夜深了,四周静悄悄的,他躺在床上,总觉得裤子下面有什么东西硌着,他揭开褥垫,发现了这袋珍珠。
你们知道吗?在古时候,珍珠都是从深海中打捞上来的,只有深海中的贝壳里才有,是很难找到的。
因此一颗珍珠就值很多很多钱。
林积捡到一袋珍珠,非常贵重,周围一个人也没有,如果他自己不说,隐藏起来自己要,不会有任何人知道。
(2)在这种情况下,林积想到的是什么呀?
小结:面对这袋珍珠,林积想到的是失主丢失了这么多的珍珠该有多着急呀,我一定要想办法把珍珠还给失主。
(3)林积捡到的珍珠那么贵重,当时又没有人看见,他为什么自己不要,却要交还给失主呢?
小结:林积捡到的珍珠是别人丢失的,不是自己的,自己就不能要,这是诚实、不贪便宜的表现;再说失主丢失了这么多珍珠一定会非常着急。
林积一心替失主着想,急人所急,他要尽快地把珍珠交还给失主。
板书:不是自己的诚实不贪便宜急人所急
过渡:由于这袋珍珠太贵重了,因此林积在寻找失主时特别慎重。
为了能把珍珠交换给真正的失主,他动了一番脑筋,想了一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是什么办法呢?请同学们继续看大屏幕。
2继续看林积还珠的故事。
(第二天……在房间的墙上写了一行字:“龙溪林积曾在此住宿。
)提问:林积在寻找失主时采用了什么方法?他为什么12全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