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五官疾病MRI诊断

合集下载

面神经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进展本月修正2023简版

面神经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进展本月修正2023简版

面神经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进展面神经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进展引言面神经是头颈部的主要神经之一,它主要负责面部的肌肉运动和感觉传导。

面神经疾病可以导致面部运动功能障碍和感觉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影像学诊断在面神经疾病的早期发现、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面神经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面神经解剖与疾病分类面神经起源于脑干,经过颅骨底与颞骨腔后,分布于面部肌肉和皮肤。

面神经疾病主要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类。

中枢性面神经疾病包括脑卒中和脑神经炎等,周围性面神经疾病则包括贝尔氏麻痹、面肌痉挛和面神经瘤等。

影像学诊断技术影像学诊断主要采用的技术包括头颅CT(计算机断层扫描)、头颅MRI(磁共振成像)和电子生理学检查。

头颅CT头颅CT是一种快速、无创伤和低剂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头颅及面部疾病的诊断中。

对于中枢性面神经疾病,CT可以帮助发现脑卒中的局部脑梗死区域或脑出血灶。

对于周围性面神经疾病,CT可以显示颅内肿瘤或血管畸形等病变。

头颅MRI头颅MRI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面神经疾病的诊断更加敏感和准确。

头颅MRI可以通过磁场和脉冲序列的不同来显示不同类型的组织结构。

对于中枢性面神经疾病,MRI可以显示脑干和颅底区域的异常信号改变。

对于周围性面神经疾病,MRI 可帮助发现面神经瘤和面神经周围组织的病变。

电子生理学检查电子生理学检查是通过记录和分析面神经的电活动来评估面神经的功能状态。

常用的电子生理学检查包括肌电图(EMG)和面神经诱发电位(FNAP)检查。

这些检查方法可以提供关于面神经功能和传导速度的定量数据,对于面神经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面神经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进展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面神经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高分辨率MRI高分辨率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面神经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鉴别和定位面神经疾病的病变部位。

弥散张量成像(DTI)弥散张量成像是一种基于头颅MRI的技术,可以可视化并定量评估神经纤维的连通性和损伤程度。

五官的MRI诊断

五官的MRI诊断

扫描平面及层厚的选择
• 横断、矢状及冠状面可从不同视角显示眼及眼眶 的解剖结构与病灶,但多数根据病情需要选择2个 平面进行检查。最常用的成像平面是横断面,辅 以冠状面或矢状面扫描。与视神经平行的倾斜面 扫描主要用于检查视神经的病变。横断面及矢状 面可显示眶内视神经及眼外肌的全程,而冠状面 则有利于显示位于眼眶上下壁的病变。
色素瘤和血管畸形等,此MRI有利于定性。 缺点:MRI对较小钙化、新鲜出血及骨质改变方面的显
示不如CT,眼内有金:
• 眼球及眼眶外伤 MRI对眶壁骨折及急性期 出血的显示不如CT,但MRI显示眼眶内病 变较清楚,如眶内血肿、视神经损伤(尤其 是管内段及颅内段)等,但外伤有顺磁性金 属异物者禁忌做MRI检查。
五官的MRI诊断
眼及眼眶
适应症
MRI是一种较理想的眼部疾病检查方法。 优点 • 无辐射损伤,无痛苦,尤其适用于小儿及多次随访者。 • 软组织对比好,显示眼眶解剖结构清楚。 • 可作任意平面成像,如平行于视神经的倾斜面扫描。 • 较少使用造影剂。 • 某些眼部疾患具有特征性信号强度,如皮样囊肿、黑
正常MRI影像表现(图3-1)
• 正常眼部MRI信号强度一般以大脑皮质作为 信号参照,但有时为描述病变的信号改变, 常将病变与眼外肌信号做比较。
眼眶 • 在MRI图像上致密骨所含活动氢质子极少,
T1及T2加权像均呈低信号,而松质骨内含红 骨髓,因而T1及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正常 眶缘骨质坚厚,除致密骨外,尚有较少的松 质骨,T1及T2加权像为高信号。而眼眶四壁 主要由较薄而致密骨板构成,T1及T2加权像 为低信号,加上眶壁旁的副鼻窦内的气体亦 为低信号,因而MRI对眼眶轮廓和形态的显 示远不如CT敏感和准确。
• 眼眶炎性疾病 如眼眶蜂窝织炎与脓肿、眼 眶炎性假瘤等,MRI可明确病变范围,做出 定性诊断。

CT和MRI技术规范-鼻部CT和MRI检查及诊断专家共识

CT和MRI技术规范-鼻部CT和MRI检查及诊断专家共识

鼻部CT和MRI检查及诊断专家共识
我国鼻部疾病患病率高达30.8%,明确病变并进行早期合理干预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影像学检查是鼻部疾病诊疗的关键技术之一。

当前鼻部疾病检查技术流程、影像处理和影像评价缺乏统一的规范,制约了鼻部影像的发展。

鼻部常见症状的影像检查路径
1、鼻塞、流涕
鼻塞、流涕症状就诊患者,CT为首选检查方法。

需将横断面与冠状面结合观察,除疾病外对于窦口-鼻道复合体及鼻道、鼻窦的解剖变异也应重点观察,还需将骨窗与软组织窗结合观察,必要时进行重组辅助判断。

对于部分难以定性的炎性病变或肿瘤性病变,需加行MRI协助诊断病变性质和判断累及范围。

影像检查路径见图1。

图1 鼻塞、流涕的影像检查路径
2、鼻出血
鼻出血患者首选CT检查,尤其对于有明确外伤史的患者,应行高分辨率CT扫描,将横断面与冠状面结合观察,观察有无骨折及其具体位置和骨折形态,必要时进行MPR或VR重组辅助判断。

对有明确软组织肿块或怀疑脉管源性病变的患者,需行MRI检查,协助判定病变性质和范围。

鼻出血的影像检查路径见图2。

图2 鼻出血的影像检查路径
3、嗅觉减退
临床因嗅觉减退就诊的患者,首选内镜检查,之后根据内镜结果,进一步检查进行疾病诊断及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不到3%的嗅觉减退病因为先天发育异常,MRI可以清晰显示嗅球、嗅束、嗅沟的先天发育异常,有助于明确诊断和临床
排除其他更常见的引起嗅觉功能障碍的疾病。

嗅觉减退的影像检查路径见图3。

图3 嗅觉减退的影像检查路径。

五官MRI检查

 五官MRI检查

五官MRI检查五官MRI检查介绍:五官MRI检查是对面部五官进行MRI检查,用于诊断面部是否存在有病变。

五官MRI检查正常值:皮下脂肪和骨髓在T1WI、T2WI和质子密度像上均呈高信号;骨皮质、空气、韧带、肌腱和纤维软骨呈低信号;肌肉和关节透明软骨呈中等偏低信号。

液体,如关节内积液,炎症或水肿和肿瘤组织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

血肿则依出血时间的长短而呈现强度不同的信号。

检查没有发现异常的肿块和区域。

五官MRI检查临床意义:异常结果:眼部适应症1、眶部肿瘤2、眼肌疾病3、血管性病变,包括眶内静脉曲张、血管畸形、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等4、外伤5、非金属眼内和眶内异物6、眶内炎症鼻咽适应症1、鼻咽部肿瘤2、鼻咽部肉芽肿性病变3、鼻窦肿瘤、囊肿、息肉及黏膜增厚、窦内积液、积脓等面部适应症1、各种面部良恶性肿瘤2、各种面部血管性病变3、面部肉芽肿性病变4、面部淋巴结肿大需要检查的人群:鼻部,眼部,面部有异常感觉,疼痛的人群。

五官MRI检查注意事项:不合宜人群:1、安装人工心脏起博器者及神经刺激器者禁止做检查。

2、颅内有银夹及眼球内金属异物者禁止做检查。

3、心电监护仪不能进入MRI检查室。

曾做过动脉病手术、曾做过心脏手术并带有人工心瓣膜者禁止做检查。

4、各种危重病患者:如外伤或意外发生后的昏迷、烦躁不安、心率失常、呼吸功能不全、不断失血及二便失禁者等等。

5、检查部位有金属物(如内固定钢针钉等)不能检查。

6、妊娠妇女慎做检查,如有可能怀孕者,请告知检查医生。

检查前禁忌:成像检查前4小时禁食禁水,训练患者屏气。

检查时要求:检查放松心情,听从医生吩咐进行检查,请将病历、X线平片、C T片、既往MRI片等资料随同带来MRI室供参考。

五官MRI检查检查过程:MRI的扫描技术是各受检部位进行MRI检查时需要常规进行的MRI检查技术,包括成像序列、参数及扫描方位等。

MRI扫描与CT不同,不但要横断面图像,还要矢状面或(和)冠状面图像,还需获得T1WI和T2WI。

耳部CT及MRI解剖

耳部CT及MRI解剖

图1 图2图3 图4图5 图6图7 图8图9 图10图11 图12耳影像学与临床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耳部疾病的诊断除了临床体格检查、听力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外,影像学检查越软组织的显示,在一般耳部疾病的应到复旦大用用(一) 迟放鲁上海 200031来越成为诊断治疗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随着CT 、MRI 的普及,耳和颞骨影像学检查已成为耳和侧颅底临床常规的辅助诊断项目。

从本期起,继续教育栏目对耳和颞骨影像学的结构、解剖名词及诊断作系统介绍。

首先介绍耳部正常CT 解剖结构,然后介绍耳部、内听道MRI 解剖结构。

在了解正常结构的基础上,将介绍和分析耳和侧颅底疾病的影像学特点。

CT 对骨和钙化组织显影清晰,可兼顾骨与用中价值较高。

MRI 可多轴向成像以提供全面观察;可避免骨质干扰骨管腔内细小软组织结构的显示,而且对软组织特性反映较好,故常用于耳、内听道、侧颅底肿瘤的软组织病变检查。

CT 观察骨结构以骨算法扫描最为清晰,如用普通扫描则应加骨窗(扩大窗宽,提高窗平)显示,以利观察细小骨质改变。

耳部CT 常用轴位和冠位,本期重点介绍耳部轴位CT 检查。

本栏目得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CT 室罗道天教授和宋济昌副教授的支持,特此感谢。

耳部轴位又称水平位,病人仰卧,取听-毗线,于外耳孔上方10mm 处,可130KV 、100MA 、3-6S 、1-3MM 层厚和间距用骨质窗位条件,往下连续扫描,要求扫完整个岩锥。

横断面CT 对于外耳道前后壁、中耳前后内外壁、听小骨、内耳道前后壁、内耳迷路、面神经膝部和垂直段、乙状窦、静脉孔及颈动脉管等结构显示较清楚。

由于头位的关系,显示的结构有时二侧不对称,需要以同一平面进行对比。

这里仅就典型的层面进行讨论。

图1.-图4.显示岩尖部和上半规管。

图5.起出现内听道。

图6.出现耳蜗顶旋,同时在内听道外侧有一通向上鼓室的通道,是面神经迷路段。

内听道的听神经到达耳蜗为止,前庭神经止于前庭和半规管,唯有面神经向鼓室方向延伸,形成面神经迷路段。

核磁室五官及头颈部磁共振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核磁室五官及头颈部磁共振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核磁室五官及头颈部磁共振检查技术操作规范一、眼部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1.眶部肿瘤,包括眼球,视神经与眶的各种肿瘤。

2.眼肌疾病,如格氏眼病等。

3.血管性病变,包括眶内静脉曲张、血管畸形、颈内动脉海绵窦屡等。

4.外伤5.非金属性眼内和眶内异物。

6.眶内炎症包括炎性假瘤与眶内感染【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嘱病人检查中双眼平视前方或闭眼,使眼球保持不动。

(2)成像中心:眶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采集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扫描范围上F包括眶上、下壁,前后包括眼险至眶尖。

③推荐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适宜的快速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WI、T=>W1.冠状面T3WI或沿检查侧视神经走向设定斜状面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成像序列。

如脂肪抑制技术等。

④成像野(FoV):18-25cmo也可根据眼眶大小及病变范围设定扫描范围。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o⑥成像层厚:2~5mm。

⑦矩阵1128X256或256X512等。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1.程序相同,可加扫T1.WI-FS序列。

常规做横断面、斜状面及冠状面T1.WI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IW1.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IWI。

二、鼻及鼻旁窦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1.鼻咽部肿瘤,如鼻咽癌、纤维血管瘤和脊索瘤等。

2.鼻咽部肉芽肿性病变。

五官影像诊断学

五官影像诊断学
急性期表现为窦腔内云雾状改变 慢性期窦壁增厚,窦腔变小, 慢性期窦壁增厚,窦腔变小,甚至消失 可形成粘膜囊肿和息肉 窦壁骨质受压变薄,骨质吸收, 窦壁骨质受压变薄,骨质吸收,若窦壁骨质 破坏应考虑恶pilloma)
起自鼻和鼻窦粘膜常累及一侧筛窦和上颌窦, 起自鼻和鼻窦粘膜常累及一侧筛窦和上颌窦, 切除易复发, 切除易复发,有5%~15%可恶变 可恶变 鼻腔及受累一侧筛窦上颌窦内软组织密度影, 鼻腔及受累一侧筛窦上颌窦内软组织密度影, 窦壁受压变薄, 窦腔可扩大 窦壁受压变薄,亦可有窦壁骨质 破坏, 破坏,应考虑恶变可能 增强一般无强化
其它肿瘤
骨瘤 神经鞘瘤 脑膜瘤 巨细胞瘤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牙源性肿瘤
咽 部
咽部应用解剖 上起颅底,下达第六颈椎平面, 上起颅底,下达第六颈椎平面,
长约12cm 鼻咽:颅底至软腭下缘 口咽:软 鼻咽: 口咽: 长约 腭至舌骨水平面 喉咽:舌骨水平面至环状软 喉咽: 骨下缘
鼻 咽
顶壁: 顶壁:由蝶骨体和枕骨底部构成 前壁: 前壁:通后鼻孔 后壁:与第1、 颈椎相对 在顶壁与后壁交界处, 后壁:与第 、2颈椎相对 • 在顶壁与后壁交界处, 有淋巴组织团块--腺样体 有淋巴组织团块 腺样体 • 鼻咽两侧壁有咽鼓管开口 咽口 鼻咽两侧壁有咽鼓管开口----咽口 • 恰在下鼻甲后缘后方约 恰在下鼻甲后缘后方约1cm处 • 咽口后上方的钩 处 状隆起----咽鼓管隆起或圆枕 咽鼓管隆起或圆枕, 状隆起 咽鼓管隆起或圆枕, 圆枕后方隆起的 粘膜皱襞称咽鼓管皱襞。 粘膜皱襞称咽鼓管皱襞。 • 在该皱襞与圆枕的后 方有深陷的隐窝----咽隐窝 方有深陷的隐窝 咽隐窝
五官影像诊断学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放射科 刘兆玉
眼和眼眶
解剖及影像基础

面神经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面神经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面神经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进展面神经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进展⒈引言●面神经疾病是指影响面部肌肉运动和感觉的疾病,包括面肌痉挛、贝尔氏面瘫等。

●影像学诊断在面神经疾病的早期诊断、定位和评估病变的程度上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综述面神经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进展,包括MRI、CT、超声和功能性影像等方面的应用。

⒉ MRI诊断●结构MRI在面神经疾病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对软组织的优势,可以显示面神经的解剖结构和异常。

●常用序列包括T1加权和T2加权成像,以及增强图像。

●面神经肌肉的萎缩、异常信号和炎症可以通过MRI来观察和评估。

●进一步的MRI技术包括扩散加权成像、磁共振神经图像和磁共振弹性成像等,对面神经疾病的诊断和评估有辅助作用。

⒊ CT诊断●CT在面神经疾病的诊断中主要用于排除颅骨骨折、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存在。

●CT可以显示骨结构和局部软组织异常,如面神经管的狭窄或异常扩张等。

⒋超声诊断●超声在面神经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疾病的进展监测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超声可以观察面神经和周围结构的情况,并进行动态观察。

●Doppler超声可以评估面神经的血供情况。

⒌功能性影像诊断●功能性影像包括磁共振扫描(fMRI)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S)等技术。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评估面神经疾病患者的神经活动情况和功能异常。

⒍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面神经MRI图像示例和超声检查报告范本。

⒎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有:医疗影像诊断、MRI、CT、超声、面肌痉挛、贝尔氏面瘫等。

●注释: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获取人体组织和器官内部结构图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利用X射线切片成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超声(超声波)是利用超声波通过人体组织获取图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面肌痉挛是一种面神经疾病,表现为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动。

贝尔氏面瘫是一种面神经疾病,表现为面部肌肉无力或麻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行状或分叶状软组织信号影,T1WI呈低或等 信号; T2WI呈高信号。 分泌物较多时可见窦腔内呈水样信号影;T1WI 低信号,T2WI高信号影,如见液平面为其特征 表现。
眼部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
MRI诊断
眼球内见不规则形异常信号之肿块 T1WI上呈低,等混合信号;较正常玻璃体
信号高,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较玻璃体 信号低。T1WI/T2WI低信号提示为钙化区, 钙化较小时MR不易显示。 早期肿瘤局限于球内,眼球大小正常。 后期引起眼球增大/突出,形态不规则,肿 瘤沿视神经向后生长,引起视神经增粗 ⑤ 增强扫描肿瘤体明显强化。
85%左右发生于脉络膜。由于肿瘤好发于 脉络膜外层后极部,故病人较早出现视物变 形、变小及相应部位的视野缺损
眼部肿瘤:恶性黑色素瘤
MRI诊断
信号具特征性,在T1WI呈高信号, T2WI
呈低信号,是因为黑色素的顺磁性致T1、 T2值缩短。少数不含黑色素T1及T2像均 为中等信号。 肿瘤较小时呈扁平状,眼环局限性增厚; 较大时突入玻璃体,形成‘磨菇云’征 增强扫描肿瘤均匀一致强化。
恶性黑色素瘤1
恶性黑色素瘤2
眼部肿瘤:眼眶血管瘤
概述
为眶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为先天发育异 常所致,因发展缓慢,在20~40岁时才发病。
临床上以眼球突出为主要症状,尤以静脉 压增加时眼球突出明显为其特点,当肿瘤较 大时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移位及视力下降。
眼部肿瘤:眼眶血管瘤
病理
以海绵状血窦型最常见;由充满血液 的血窦和纤维间质构成,缺乏肌层及 弹力纤维,血流缓慢,海绵状血管瘤 具有完整的包膜。
眼部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
鉴别诊断:
渗出性视网膜炎(Coat`s病):年龄较 大,无钙化,MR信号较均匀
视网膜剥离:
比MRI好。 . 但MRI在肿瘤蔓延、侵及颅内结构、显
示视神经等结构优于CT
眼部肿瘤:恶性黑色素瘤
概述
恶性黑色素瘤是成人最常见的球内恶性 肿瘤。平均发病年龄为50岁,性别差别不 大, 几乎都为单眼发病,极少累及双眼。
左眼眶内血管瘤1
平扫
增强
左眼眶内血管瘤1
眼眶内血管瘤2
眼眶内血管瘤3
T1WI
T2WI
T2WI
增强
眼部肿瘤:眼眶血管瘤
鉴别诊断
炎性假瘤:眼球突出不随静脉压变 化,强化不如血管瘤
视神经胶质瘤:包饶视神经,信号 较均匀
脑膜瘤:信号均匀,强化明显 淋巴血管瘤:临床罕见,常发生于
儿童,边界不清,周 边强化为主。
正常鼻窦
正常上颌窦
由于窦腔内 气体及窦壁 骨皮质均呈 黑色,二者 很难区分。 因此鼻窦主 要由中等信 号强度的粘 膜层衬托面 显示。
正常鼻及鼻窦(冠状面)
冠状面显示鼻甲 与鼻道的关系、 眶底、筛窦及上 颌窦底清楚。
鼻及鼻窦疾病:副鼻窦炎
概述
. 鼻窦炎为最常见的鼻疾病,分急性和 慢性 . 上颌窦发病率最高,其次是筛窦,常多发 . 若一侧或双侧各鼻窦均发炎,称全组鼻窦炎 . 临床表现:鼻塞,流脓涕,局部压痛,甚
眼部肿瘤:眼眶血管瘤
MRI诊断
多发生在球后肌圆锥内,圆形、类圆形或 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楚。 与眶内脂肪相比,肿块在T1WI上呈低信 号; T2WI呈高信号。信号可均匀,或不均匀 增强扫描肿瘤呈现明显均匀一致性强化, 延迟扫描强化更明显。 多数可见视神经受压移位或肿瘤包绕,眼 外肌移位。冠状面更有利于显示。 肿瘤较大时可压迫骨壁使其凹陷变薄,但 无破坏。
至头疼。 急性期还可出现全身症状如畏 寒,发热等。
鼻及鼻窦疾病:鼻窦炎
病理
急性期主要病理变化为粘膜充血水肿,炎 细胞浸润,同时分泌大量分泌物(浆液性, 粘液性及脓性),少部分还可并发骨髓炎或 眶内及颅内炎症。
慢性期主要有粘膜肥厚或息肉样变;也可 能发生粘膜萎缩。
鼻及鼻窦疾病:鼻窦炎
MRI诊断
鼻甲肥大,鼻粘膜增厚。表现为窦壁或分隔表 面
临床表现:
1 早期可无症状 2 眼球向鼻下向突出,向上转及外转受限制 3 眼眶外上方可触及一质地坚硬,表面呈结
节状肿块 4 圆柱癌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眼球突出、眼
球运动障碍、视力下降迅速出现。
眼部肿瘤:泪腺肿瘤
MRI诊断:
1 眼眶外上方象限泪腺窝内边界清楚、结节状肿块 2 与眼肌相比,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信号多
T1WI
炎性假瘤
T2WI
增强
眼部肿瘤:泪腺肿瘤
概述:
. 是原发眶内肌圆锥外最常见的肿瘤,多起 源于泪腺窝内,以泪腺混合瘤最常见 (50%),泪腺癌次之,占30% . 泪腺混合瘤多数为良性,起病缓慢,约 20%为恶性,多见于中年人。 . 泪腺癌又称圆柱状腺癌,多见于女性,病 程快,发展快。
眼部肿瘤:泪腺肿瘤
均匀 3 增强扫描呈中等度强化 4 肿瘤位于肌圆锥外,眼球向前内下方突出,外直
肌向内侧推移,肿块较大时泪腺窝扩大,眶骨变 形 5 恶性者:肿块形状不规则,信号不均匀,边界不 清楚,强化不均匀,眶壁破坏,侵入颅内
左侧泪腺混合瘤(横断T1)
左侧泪腺混合瘤(冠状面)
第二节 鼻及鼻窦
一 检查方法
1 病人体位及准备:去掉假牙
. 为儿童最常见的眼内肿瘤,绝大多数见于 三岁以内的儿童,
. 多数为单眼起病,少数为双眼先后发病。 . 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突眼及眼球运动障 碍,体检见有白瞳孔和黄光反射。
眼部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
病理
. 肿瘤可呈结节状突向玻璃体(内生型); 也可向视网膜下生长(外生型); 或沿视网膜呈弥漫型生长(平面型)。 . 本病的特征病理改变为常发生钙化(8090%)。
2 线圈选择:头部线圈+颈线圈 3 层厚及范围:5mm, 自下颌至颞叶 4 扫描方向:横断面最常用,冠状面显示上
下窦壁、病变上下方向延伸及颈部淋巴结较 好,矢状面观察蝶窦病变较好 5 扫描序列:T1WI显示解剖结构好,T2WI显 示病变特性较好 6 增强扫描:鉴别肿瘤与炎症,肿瘤颅内侵犯
二、正常MRI表现(T1WI像)
五官疾病MRI诊断
第一节 眼及眼眶
适应证:
1 眼球及眼眶外伤 2 眼眶炎性疾病 3 眼球疾病 4 眶内肿瘤 5 眼眶血管畸形 6 突眼查因 7 眶周及全身疾病累及眼眶
正常眼部(T1WI冠状面)
T
脂正 肪常 抑眼 制部
( 1斜 加矢 权状 像面

眼部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
概述
. 视网膜母细胞瘤为起源于视网膜的胚胎性 恶性肿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