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史

合集下载

中音史复习资料

中音史复习资料

1.《声无哀乐论》三国魏嵇康的音乐美学论著。

认为音乐只有形式美,他否认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和音乐对人的思想影响,重视音乐的形式美和美感作用,重视表现人的自然性情,反对儒家礼乐对人的束缚和把音乐作为名教的工具,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部音乐美学论著。

2.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与宗教宣传的一种散文和韵文交替出现的说唱形式,其名称源于佛教语汇。

3.《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在形式上,它是用一种叫做“相”的打击乐器打着节奏而同时歌唱的一种诗篇。

4.歌舞戏:受到汉代百戏情节性歌舞和角觝影响,南北朝末年兴起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剧雏形,唐人称“歌舞戏”。

5.亲王破阵乐:是唐代宫廷燕乐中的一部著名歌舞,创作于初唐时期。

6.法曲: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风格特点是较为清淡,其曲调和乐器的运用承袭了汉民族的清乐体系的精华,又吸收了佛教、道教和外族音乐。

7.《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产生于东汉末年广陵地区。

反映了汉以来人民不满封建迫害,赞扬英雄人物,追求光明幸福的精神境界。

与儒家倡导的“中和”之旨相悖,具有进步性。

8.《碣石调·幽兰》:著名古琴曲,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

现存的曲谱是唐人的手抄本,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谱。

此曲抒发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幽愤心情。

9.嵇康:字叔夜。

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思想家。

在魏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竹林七贤之一。

10.燕乐半字谱:唐代的一种乐谱。

活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

亦称半字谱。

11.乐记:儒家学派的音乐哲学、美学著作,成文于战国。

12.李延年:西汉武帝时期乐府重要音乐家,能吸收西域音乐进行创作歌曲13.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的,以改变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

西汉武帝时期兴旺发达。

后来可大为三种: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及后人拟作的,类似民间诗歌;和音乐有关的各种题材的音乐文学作品。

五大集成名词解释中音史

五大集成名词解释中音史

五音史的五大集成名词解释
五音史是中国音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

在五音史中,有五大集成名词,它们分别是:宫、商、角、徵、羽。

这五大名词指的是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五个音级,也是五音史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

1. 宫
宫是五音史中最为基础的音级,也是音阶中最为重要的音级之一。

宫音代表着音阶中的第一个音,是音阶中最为稳定的音级。

在古代音乐中,宫音通常被用作音乐的开始和结束,也被用作音乐中的主音。

2. 商
商是五音史中的第二个音级,位于宫音之上,是音阶中的第二个音。

商音在古代音乐中通常被用作调性中的次要音级,也可以用来表示音乐中的转折点和变化。

3. 角
角是五音史中的第三个音级,位于商音之上,是音阶中的第三个音。

角音在古代音乐中通常被用作调性中的次要音级,也可以用来表示音乐中的转折点和变化。

4. 徵
徵是五音史中的第四个音级,位于角音之上,是音阶中的第四个音。

徵音在古代音乐中通常被用作调性中的次要音级,也可以用来表示音乐中的转折点和变化。

5. 羽
羽是五音史中的第五个音级,位于徵音之上,是音阶中的第五个音。

羽音在古代音乐中通常被用作音乐的结束,也是音阶中最为不稳定的音级。

以上就是五音史中的五大集成名词:宫、商、角、徵、羽。

这些名词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五个音级,也是五音史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

中音史考研题库

中音史考研题库

中音史考研题库中国音乐史作为一门学科,其考研题库内容广泛,涵盖了中国古代音乐、近现代音乐以及音乐理论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中音史考研题库中的问题类型和内容。

一、古代音乐史1. 先秦时期音乐:请简述先秦时期音乐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2. 汉代音乐:汉代音乐有哪些显著的发展?请列举汉代著名的音乐作品。

3. 唐宋音乐:唐代音乐与宋代音乐在风格和形式上有何不同?4. 明清音乐:明清时期音乐剧的发展情况如何?请列举明清时期著名的音乐家。

二、近现代音乐史1. 清末民初音乐变革:简述清末民初音乐变革的背景及其影响。

2. 五四运动与音乐:五四运动对中国音乐产生了哪些影响?3. 抗战时期音乐:抗战时期音乐的特点是什么?请列举一些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 新中国成立后的音乐:新中国成立后,音乐领域有哪些重大变革?三、音乐理论1. 音律学:中国古代音律学有哪些重要理论?请举例说明。

2. 音乐美学: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3. 音乐教育: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特点是什么?与现代音乐教育有何不同?4. 音乐创作:中国古代音乐创作有哪些特点?请列举一些著名的音乐作品。

四、音乐家与作品1. 古代音乐家:请列举几位中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并简述他们的贡献。

2. 近现代音乐家:请列举几位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并简述他们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3. 音乐作品分析:选择一首中国古典音乐作品,分析其音乐结构、旋律特点及表现手法。

五、音乐与社会文化1. 音乐与宗教:中国古代音乐与宗教的关系如何?2. 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3. 音乐与民族:中国各民族音乐的特点是什么?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六、音乐的传播与交流1. 音乐的国际传播:中国古代音乐是如何传播到国外的?2. 音乐的民族交流:中国各民族之间的音乐是如何交流和融合的?结束语中国音乐史是一个丰富的研究领域,它不仅涵盖了音乐本身的发展,还与社会、文化、宗教等多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音史(师范类归纳)

中音史(师范类归纳)

1.“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远古人们敲击着石头化装成各种野兽歌舞祭祀的生动写照。

2.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5000年前)彩陶盆。

3.八阕(que):跳两手各持一根牛尾舞蹈是所唱的歌。

4.《大夏》(颂神):人们为了欢庆治水胜利,歌颂禹的功绩,举行盛大的歌舞祭祀活动,人们表演的乐舞。

右手持羽毛,左手持乐器‘籥’(yue)。

籥排箫的前身。

《大夏》又称“夏籥九成”。

5.最早的南方民歌:“候人兮猗”是首情歌《候人歌》,等候禹的到来。

6.最古老的埙:构成两种三音列,大约六千年前浙江杭州湾河姆渡遗址与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

7.“七音”最早记载:《左传》昭公二十年(前632),新音阶(清音阶)(清角4)、旧音阶(雅音阶)(变徵#4)、清商音阶(清角、清羽b6)。

8.商代音乐属于巫文明:祭祀传统乐舞《桑林》,赞颂汤代夏立商武功的乐舞《濩》(huo)。

9.《大武》(颂人):西周初年创作的大型乐舞,描写周武王伐纣。

10.“国风”:收集在第一部诗词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总称。

影响较大:郑声(或郑风、郑音)(旋律美),卫音(擅长“趋数”)(节奏颇快),齐音(擅长“熬辟”)(旋律跳动大)。

11.“楚声”:战国时代兴起的楚国民歌和一部分利用楚国民歌曲调填词的专业创作总称。

著作:《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涉江》、《采菱》、《阳河》、《激楚》等。

12.屈原:名平,楚国贵族,曾任“左徒”。

作品:《九歌》(伴奏乐队以编钟和建鼓为主要乐器,并附以竽、箎、瑟等管弦乐器,这种乐队就是所谓“钟鼓之乐”)、《离骚》大型乐曲。

13.编钟:整套共六十五枚。

曾侯乙钟继承了西周以来编钟的传统音列而又有所发展,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

几乎十二个半音俱全,可奏出完整的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

14.十二个半音:我国传统音乐术语称“十二律”,最早记载于《国语》。

15.韩娥:战国时代民间女歌唱家(三月不知肉味、绕梁三日)。

同时代或稍晚:秦青、薛谭(“揭云”典故)。

中音史--古代音乐部分

中音史--古代音乐部分

第一讲名词解释、简答题与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贾湖骨笛: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期的七音孔、八音孔骨笛。

这批骨笛形式固定,制作规范。

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考古学家认定这批骨笛的产生年代距今约8000年之久。

贾湖骨笛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为久远的乐器,它的发现,使世界音乐史学界对我国史前音乐艺术的发展水平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

2、韶:传说中舜时的乐舞,又有《韶箾》、《箫韶》、《九辩》、《九招》、《九歌》、《九韶》等名。

据史籍记载,《韶》乐规模宏大,代表了原始乐舞的最高水平,它的演出可达到“《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的效果。

《韶》乐一直被视为古代音乐的最高典范,在中国音乐史上影响极其深远,受到无数文人名士的赞叹。

季札称其“德至矣哉”,孔子赞其“尽善尽美”。

3、大夏:大禹时的乐舞称作《大夏》或《夏籥》,以歌颂大禹治水为内容。

《大夏》共有九段,以编管乐器籥为伴奏乐器。

演出时,演员头戴皮帽,下穿白裙,赤裸着上身表演。

4、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有原始时期葛天氏族部落的乐舞表演:三个人手执牛尾巴,踏足而歌,边舞边唱。

全曲共有八段,一曰《载民》,即歌颂负载着人民的大地;二曰《玄鸟》,是歌颂他们的图腾黑色的鸟;三曰《遂草木》,是祝愿草木旺盛生长;四曰《奋五谷》,是祝愿五谷丰登;五曰《敬天常》,是表达对上天的敬意;六曰《达帝功》,是表达对老天爷恩惠的拜谢;七曰《依地德》,是对大地厚德的歌颂;八曰《总禽兽之极》,是对各类鸟兽多多繁殖的祈求,以提供人们源源不断的食物。

这是一首非常重要的有关古乐舞的记载,它完整地描写了先民的生活,歌词中既有对天地、图腾的歌颂,又有对种植、养殖丰产的期望,可说是一首表现原始人们生活的组歌。

简答题:简述贾湖骨笛的发现及其历史意义参考答案:我国见诸文献记载的原始乐器种类很多,有箫、苇籥、笙、骨笛、土鼓、埙、陶钟、铃、磬等乐器。

中音史

中音史

四、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秦汉: 乐府: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音乐机构,创建于秦朝,汉武帝时进 行了扩建或改建。乐府的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谣。除了采集民 间歌谣、加工配乐外,还创作并填写歌词,创作和改编曲调,研 究音乐理论,进行演唱、演奏。 意义:汉代乐府的设立促使民间音乐蓬勃发展。客观上起到保存 民间音乐的作用。乐府促使汉代民间音乐的高度繁荣。 李延年:1、汉武帝时代的乐府领导人,是一位具有杰出音乐才 能的任务。2、被封为协律都尉。3、唱歌非常出色。4、擅长作 曲。5、《郊祀歌》十九章。6、是历史上第一个吸收外来音乐进 行音乐创作的人。7、用一支胡曲为素材,改编出二十八首新颖 的乐曲。
3、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4、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 ,是一部远古时期优秀的乐舞作品。咸池是 天上西宫星名,古人称它是西方日落之处。 5、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 水平的乐舞作品。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 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萧韶》;乐舞有9 个段落,所以称《九韶》;有9次歌唱,称 《九歌》;有9次变化,称《九辨》。
战国: 曾侯乙墓编钟出土的意义和音乐特点: 概括: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全套编钟65件,分列八 组,分三层,悬挂在高大的钟架上,总重量达2567公斤。 意义:1、钢琴七个八度,曾侯钟的总音域跨五个八度 ,基调和现代的C大调相同,中心音域十二律齐备,可以 在三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也可以在旋宫转调的情 况下演奏七声音阶的乐曲。2、每个甬钟都能敲击出两个 乐音,在隧、鼓部镌刻着该乐音的音阶名称。3、曾侯乙 钟上一共有2828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当时楚、齐、晋、 周、申等国与曾国的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名在从原始落后的低级阶段逐渐进化 发展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创造音乐和 接受音乐的能力也随之与日俱增。中国 古代的先民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以创造了 音乐,并在夏朝以前已经产生了一些作 品和乐器。

中音史复习资料

中音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韶乐》:舜帝是的一部宗教性乐舞。

简称《韶》,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为《箫韶》;乐舞有九次变化,故又名为《九辨》;因其歌唱部分有九段而被称为《九歌》。

由此可知,《韶乐》是内容丰富而富于变化的多段体乐舞。

它的主要特征是“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和孔子都曾欣赏过这部作品,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孔子评价《韶乐》为“尽美矣,又尽善也”。

可见这部乐舞的艺术魅力。

2.葛天氏之乐:远古时期的乐舞,形式:三人操牛尾,顿足以歌。

内容:《载民》歌颂载负人民的大地;《玄鸟》对图腾的赞颂;《遂草木》,祝愿草木繁茂;《奋五谷》,祈求五谷丰收;《敬天常》,表达顺应自然规律的心愿;《达帝功》,歌颂天帝的功德,祈求护佑;《依地德》,感谢土地的赐予及恩惠;《总禽兽之极》,祈求鸟兽繁衍不息。

3.贾湖骨笛:原始社会乐器。

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属裴李岗文化。

目前该遗址共出土骨笛35件,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早期,距今9000多年至8600年左右,骨笛上开有五孔、六孔,能走出四声音节和完备的五声音阶;二、中期,距今8600至8200年左右,偶七孔,能走出六声和七声音阶;三、晚期,距今8200至7800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意外的若干变化音。

贾湖骨笛有三个特征:a 有固定音高意识 b 有音阶 c 律学测算,用等分来分的,能产生纯八、纯四度。

意义:说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至少已有八千年的可考历史;它们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古老的仍可演奏的乐器;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

4.雅乐:含义: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

周代雅乐,是西周以礼乐制度为基础,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宫廷雅乐体系,对后代影响非常深远。

内容:包括用于郊社、宗庙、宫廷仪礼、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它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雅乐首先强调的是它的教育意义,用来配合道德方面的宣导。

中音史重点!!

中音史重点!!

《中音史》重点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六代乐舞:黄帝时的乐舞叫《云门大卷》;唐尧时的《大咸》;虞舜时的《韶》;夏禹时的《大夏》;商汤的《大濩》;周武王的《大武》。

2、《成相篇》:战国时期荀子参照民间歌曲的结构编写的一首歌词,它可能是后世说唱音乐的最初形式。

3、大司乐:周王朝的音乐领导机构,是世界上出现得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

培养对象主要是王和诸侯的长子、公卿大夫的弟子,以及由民间选拔出来的优秀青年。

目的主要是为了让世子、国子们学会统治之术,而不是为了让他们将来亲自去表演这类东西。

大司乐贵族子弟学习乐与礼,是为了让他们懂得礼乐制度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有效措施。

4、采风制度:周朝制定的一种收集民间歌曲的制度。

周王朝从巩固统治阶级利益出发,想通过采风来了解民意,改正施政中的错误。

采风整个过程:①派人采集民间歌曲②派人筛选和修改歌词③由国王亲自审查其内容是否违反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以及决定对选中的歌词如何利用。

5、八音:周代把不同的乐器制作材料分为八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称为“八音”。

6、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

以振动弦分的长度代表音的高低关系的律制,称作“三分损益律”。

《管子·地员篇》中记载的五声音阶的计算法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音律计算方法。

7、诸宫调:是一种大型的、更加发展了的说唱形式。

常是成本的长篇说唱形式,音乐非常复杂,突破了一个宫调一个曲牌的范围,已经能够适应表现内容较为复杂的故事。

它的音乐结构,由多种多样的曲式单元所组成。

最早出现于11世纪北宋时期,首创者是民间艺人孔三传。

8、四大声腔: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属于板腔体)、皮黄腔(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组合而成)。

二、问答题1、远古至周代时期的乐器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答远古时期的乐器,主要以打击乐和管乐器,乐器的构造简单,就地取材,并出现二音,三音的音阶形式。

例如鼓,早期是陶土制的,到殷代才是木制和铜制;还有磬、足鼓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阙:《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反映原始农牧生活的组歌,一共包含8首,表演者手执牛尾巴,边跳边唱。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相和歌:汉代产生的艺术歌曲,它是在北方民歌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

其发展过程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初是清唱的民间歌谣,既而又加上帮腔,成“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后形成带有乐器伴奏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艺术化歌曲。

相和歌主要用丝竹乐器伴奏,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

●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

其目的之一是为了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

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但它又成为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

●四夷之乐:当时王朝四周各族部的乐舞,歌曲,由鞮鞻氏掌教。

●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钟镛钲饶铎、磬.鸣球、埙,缶、鼓,建鼓, 鼗,鼙,拊、琴,五弦琴,瑟,筑、柷,椌)●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单为六阳律/阴吕)●乐府:是秦代创立的宫廷音乐机构,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充。

乐府的职责主要是采集、改编民间音乐,创作新作品并进行表演。

乐府对民歌的采集已超出《诗经》,遍及黄河、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

兴旺发达时期在西汉武帝时。

●鼓吹:秦汉时得名并发展起来的鼓吹乐,是一种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

●清商乐:东晋南北朝期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总称。

●《碣石调幽兰》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琴谱。

属于以文字记录弹奏手法的文字谱式。

该谱所以称碣石调是指它的曲调形式。

其溯源,而退至汉代相和歌和歌瑟调曲。

“其声微而志远“此弄宜缓消息弹之。

它强调的微和缓嗾使为了更深刻的表达其幽怨压抑的情绪。

●燕乐:又称宴乐,䜩乐,即宴饮之乐。

●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九部乐:废除礼毕,贞观十四年,将燕乐列为首部,于是形成了九部乐。

◀十部乐:贞观十六年一月,将高昌乐专立乐部,形成十部乐:䜩,西凉,清商,高丽,天竺,安国,龟兹,康国,疏勒,高昌乐。

九十和坐立部伎的联系和区别。

坐立是晚于多部伎形成的唐代宫廷燕乐。

以演出形式为区分标记。

◀联系:强盛统一的隋唐帝国需要有与之相称的宫廷音乐规模,均为宴宾客所用音乐。

◀区别:1、形成时期不同;2、前者以国名、地名命名;而后者是以演出形式进行命名;3、前者包括了汉族传统乐舞、兄弟民族和外来的各种乐舞外来的各种乐舞,而后者以龟兹乐为主。

●歌舞大曲:一种中和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在隋唐宫廷燕乐中具有重要地位,也代表着隋唐音乐文化的高度水平。

●大曲的结构较复杂: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攧、正攧、入破、虚催、实催、衮遍、歇拍、杀衮,始成一曲为之大遍。

基本上可以分为三部分:散序(无拍无歌节奏自由乐器演奏)中序(入拍歌唱多为抒情慢板,器乐演奏)破(以舞蹈为主,节奏逐渐加快,在热闹气氛中结束)●法曲: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又称法乐,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变文: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一种说唱形式,其名称来源于佛教语汇。

●散乐:隋唐时期重要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

●隋唐时期宫调理论成果体现在隋唐八十四调和唐代燕乐二十八调体系的建立。

它们的特点在于按七声音节旋宫。

84:由五旦七调发展。

28是唐代宫廷燕乐宫调体系,也称燕乐28,按照七宫七商七角七羽分类。

●唐代的燕乐半字谱: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但是有管色谱和旋索谱。

●太常寺:我国封建社会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

唐代太常寺下面,隶属大乐署和鼓吹署两个机构。

大乐主管对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管理严格,鼓吹专门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乃是卤薄与军乐的官署。

●教坊和梨园则是适应唐代宫廷燕乐所设立的音乐机构。

教坊独立是宫廷中教习管理音乐的场所,由皇帝直接委派内监任领导。

梨园以丝竹之戏的器乐演奏为主,专习法曲专稿器乐的组织。

●唱赚:按照一定曲式结构原则连缀而成的套曲形式●诸宫调:大型说唱音乐的新形式●书会和社会:由于市民音乐的繁荣发展,自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很多民间艺人的行会组织。

书会:指专为说话人戏剧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的行会组织。

社会:专门从事表演艺术的职业艺人的行会组织。

●宋代曲子的题材形式主要有令,慢,引,近,序,歌头●宋代曲子根据表演方式和音乐风格体裁的不同各有其名称。

手执拍板击拍而唱慢曲的曲牌称为“小唱”。

专门演唱根据民间各种歌吟和卖物之声创作的曲子叫“吟叫”击鼓演唱令曲且加变奏的叫“嘌唱”“减字”是减少原词字数“偷声”是添加原词字数“摊破”是在原曲牌的基础上增添乐句“犯调”转调●姜燮(姜白石):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

作有自度曲多首,存于词曲专集《白石道人歌曲》中,著名作品有《杏花天影》、《扬州慢》、《长亭怨慢》、《鬲溪梅令》、《淡黄柳》等。

扬州慢:宋代歌曲,姜白石作。

全曲曲调平稳,委婉凄凉,抒发了作者故国不堪回首的惆怅哀思之情。

杏花天影:宋代歌曲,姜白石作。

歌词音节协宛,精工细琢,音乐哀婉悲凉,真切地描绘出了作者愁思绵延的情怀。

●散曲的体制分为小令、带过曲和散套。

小令又名叶儿,属只曲结构短小精悍。

带过曲由两个或三个只曲连缀而成前无引子后无尾声。

散套又名套数或套曲由两个以上同宫调只曲连缀而成的组歌,有尾声。

●诸宫调:因其运用多种宫调而得名,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表演情节复杂的长篇故事的说唱音乐形式。

诸宫调的音乐来自唐宋以来的大曲曲子以及当时北方流行的民间乐曲。

伴奏乐器:鼓拍板笛(宋),锣界方拍板笛(金)有时候也用琵琶等弦乐。

●宋杂剧表演结构通常有三部分组成:艳段(表演情节较简单的日常生活熟事)正杂剧(表演较复杂的故事)散段(杂扮一种滑稽表演)●元杂剧在剧本表演音乐等方面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

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可增加楔子。

表演由三部分组成:曲宾白科。

元杂剧是以唱为主的一种戏剧所用音乐称作北曲。

旋律一般采用七声音阶风格刚健豪放,主要伴奏乐器:鼓笛拍板锣。

元杂剧作家代表性: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元曲四大家)王实甫和乔吉甫也常与其成为元曲六大家。

●南戏:宋元时期流行于南方且唱南曲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

起源于浙江温州,初名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吸收了词调唱赚诸宫调大曲杂居等艺术形式成为了南宋时期影响较大的一种戏曲形式。

《荆钗记》《刘知远》《拜月亭》《王焕》南戏不仅使用南曲,而且吸收了北曲的曲牌,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

丰富了南戏的音乐,对气候南北曲合流具有重大影响。

●南戏与杂剧的区别南戏的音乐与元杂剧有着很大的区别,其音乐有五声调式构成,风格比较流利婉转,与用七声音阶风格的杂剧大异其趣;南戏的剧本也比较灵活,其剧本可长可短,所用的只曲与套曲也可多可少,不受一宫一折的限制,可随时转换宫调和曲牌;南戏的演唱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既可以独唱,又可以对唱,轮唱,合唱等.不仅如此,凡登场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演唱,与元杂剧的区别十分明显南戏到明,清时代变成传奇,为我国后来的戏曲音乐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海青拿天鹅》是创作年代最古老的一首琵琶独奏曲。

此曲生动的描述了海清捕捉天鹅时激烈搏斗的情景,表现了北方人民的狩猎生活。

全曲18段,主题鲜明结构完整,以合尾形式贯彻全曲。

沈浩初传谱,林石城整理。

●宋元时期新出现的乐器:三弦(弹拨乐器)云璈(云锣)火不思(西域传来弹拨四弦梨形音箱无品) 兴隆笙(西洋早期管风琴)●十八律:蔡元所创立的十八律理论是宋代律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十二律为正律,再算出六个变律而构成。

黄钟变黄钟大吕太簇变太簇夹钟姑洗变姑洗仲吕宾林钟变林钟夷则南吕变南吕无射应钟变应钟。

●《唱论》元雁南芝庵撰。

全书31节,不分卷。

主要论述宋元戏曲歌唱方法,兼及歌唱格调和节奏、宫调声情等提出不少见解。

关于唱歌的咬字和声腔提出“字真句笃依腔贴”“声要圆熟腔要彻满”。

唱歌运气“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爱者有一口气”。

是我国古代关于唱歌艺术的一部较为全面的理论著作。

●明清时期,传统音乐中的说唱、民歌、戏曲、歌舞音乐、器乐5大类均已形成自有的体系,这是本时期音乐发展的重要特征。

●昆山腔:昆山地区的一种土戏,是元明时期在江苏昆山流传的南戏清唱腔调,明初已有昆山腔的称呼,他是四大声腔中流传最广留存最久的戏曲音乐。

●弋阳腔是形成于元末江西弋阳的南戏声腔,明初至嘉靖年间已流传到各地。

弋阳腔的音乐属曲牌体,单形式灵活,易与各地戏曲声腔民间音乐结合,能揉进各地方言,音调高亢感情奔放,弋阳腔的演唱保留了古老民间歌唱的唱和特点。

伴奏用强烈的打击乐,随腔烘托。

●昆腔系统(南昆北昆湘昆川昆)弋阳系统(青阳月平太平四平京腔)这些声腔对我国戏曲有着深远影响。

●京剧的形成清代中期北京是全国戏班荟萃的地方。

1790年乾隆诏令四大徽班进京与其他剧种艺人进行交流吸收各种艺术营养逐渐演变成京剧,并取代日渐衰落的昆曲,成为流行剧种。

京剧唱腔以皮黄为主,皮指湖北襄阳将陕西梆子与楚腔相结合的襄阳腔,称西皮腔。

黄指江西宜黄在弋阳影响下形成的声腔又称二黄,这两种声腔和套成为一个声腔系统,称皮黄腔。

京剧是板腔戏曲中最完整的戏曲腔调,以原版为基础,通过曲调、速度、节奏、节拍的变化,衍化出一系列不同的版式,导板回龙慢板二六流水摇板散板等。

◀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梅巧玲谭鑫培汪桂芬汪笑侬刘鸿声●四大声腔海盐余姚弋阳昆山●维吾尔族《木卡姆》木卡姆是维吾尔艺人创作积累的大型器乐歌舞套曲。

木卡姆少数是六套外,一般都有十二套。

以南疆十二套为例,每套有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叫木卡姆,是感情深沉的散板序唱节奏自由乐句长短不一;第二部分叫穷乃额玛,意为大曲,第三部分为达斯坦意为叙事,三四首叙事歌组成;第四部麦西莱普由3至6首舞蹈歌曲组成。

木卡姆使用的音阶调式节奏趋势结构丰富多彩,节拍一般用不常见的587898.乐器:萨它尔弹拨尔独它尔热瓦甫手鼓等。

歌词句式一般为四行体。

●琴派:A浙操徐门B虞山派虞山派的创始人是严澂(代表人物徐青山).●十番鼓刘兴雨江苏南部无锡苏州常熟等地的另一种民间器乐乐种,从曲牌分析来看,有一小部分源于唐宋歌舞曲牌词牌,大部分是明清南北曲。

演奏乐手一般5到10人,鼓和笛子=是主要乐器。

其中鼓的独奏部分可能与唐羯鼓、宋鼓笛曲有渊源。

●明清时期说唱音乐的形式与流行情况?1鼓词(明清时期流行于我国北方诸省的说唱艺术。

)子弟书(约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短片鼓词在清闲的八旗子弟中盛行,形成了子弟书。

)3西河大鼓(代中叶,山东河北的鼓词与本地民歌、小曲相结合形成,得到清末已经多达十余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