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2012海外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华云生教授-BenjaminWWah

合集下载

宫建茹-简历

宫建茹-简历

1
代表文章
1. Congju Li, Guorong Xu, Baohong Zhang, Jian Ru Gong* High Selectivity in Visible-Light-Driven Partial Photocatalysis over Single-Crystalline Rutile TiO2 Nanorods Appl. Catal. B-Environ. 2012, 115-116, 201-208. Congju Li, Jiaona Wang, Bin Wang, Jian Ru Gong*, Zhang Lin A novel magnetically separable TiO2/CoFe2O4 nanofiber with high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under UV-vis light Mater. Res. Bull. 2012, 47, 333-337.
获奖及荣誉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1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2010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一等奖2006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青年科学家奖2004biodefense期刊编委美国化学学会和英国wileyvch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审稿人美国中国化学学会acsccs美国材料研究学会mrs中国毒理学会及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高级会员congjuliguorongxubaohongzhangjianrugonghighselectivityvisiblelightdrivenpartialphotocatalysisoversinglecrystallinerutiletio2nanorodsappl
2.
3. Cong-Ju Li, Jiao-Na Wang, Bin Wang, Jian Ru Gong*, Zhang Lin. Direct Formation of Reusable TiO2/CoFe2O4 Heterogeneous Photocatalytic Fibers via Two-spinneret Electrospinning J. Nanosci. Nanotechnol. 2012, 12, 1-7. 4. Jun Zhang, Jiaguo Yu, Yimin Zhang, Qin Li, Jian Ru Gong*.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tic H2-Production Activity of CuS/ZnS Porous Nanosheets Based on Photoinduced Interfacial Charge Transfer. Nano Lett. 2011, 11, 4774-4779. 5. Qin Li, Beidou Guo, Jiaguo Yu, Jingrun Ran, Baohong Zhang, Huijuan Yan, Jian Ru Gong* Highly Efficient Visible-light-driven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of CdS-clusterdecorated Graphene Nanosheets. J. Am. Chem. Soc. 2011, 133, 10878-10884. 6. Yong-Tao Shen, Ke Deng, Xue-Mei Zhang,Wei Feng, Qing-Dao Zeng, Chen Wang, Jian Ru Gong*. Switchable Ternary Nanoporous Supramolecular Network on Photo-Regulation. Nano Lett., 2011, 11, 3245-3250. Beidou Guo, Liang Fang, Baohong Zhang, Jian Ru Gong*. Doping effect on the shift of threshold voltage of graphene-based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Electron. Lett. 2011, 47(11), 663-664. Erdan Chen, Beidou Guo, Baohong Zhang, Li-Hua Gan, Jian Ru Gong*. Chiral Zinc Phenylalanine Nanofibers with Fluorescence. J. Nanosci. Nanotechnol. 2011, 11, 7682-7686.

执教全美Top 50大学的中科大毕业生

执教全美Top 50大学的中科大毕业生

执教全美Top 50大学的中科大毕业生======麻省理工学院(私立)3人文晓刚,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Full Professor,物理系82届(772),1981年CUSPEA全国状元/physics/facultyandstaff/faculty/xiaogang_wen.html/~wen/刘洪,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Assistant Prof,近代物理系93届(894)/physics/facultyandstaff/faculty/hong_liu.html林间,WHOI-MIT Joint Program教授,WHOI Associate Scientist with Tenure,地球与空间科学系(777)/dept/profile.go?id=294/oceanus/viewArticle.do?id=4009======斯坦福大学(私立)5人王善祥,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与材料科学系,Full Professor,物理系86届(812)/research/layout.php?sunetid=sxwan骆利群,斯坦福大学神经生物学系,Full Professor,少年班86届(81少)/profiles/Liqun_Luo/范汕洄,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Assistant Prof,00班92届物理(8800)/~shanhui崔屹,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Assistant Prof,化学系98届(9312)/about_faculty/mse_fac_profile2.php?sunetid=yicui崔便晓,斯坦福大学化学系,Assistant Prof,高分子系98届(9314)/dept/chemistry/department/news/archives/2007/04/new_faculty_mem_1.html======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公立)7+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公立)2人(注:后者常被认为是前者的医学院)刘奋勇,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公共卫生学院,Full Professor,生物系86届(818)/~microbes/faculty/liu.html周强,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Associate Professor,生物系86届(818)/faculty/BMB/zhouq.html肖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学院,Lecturer(该院教师都是Lecturer),地球物理86届(817)/program/newmedia/faculty/罗坤忻(女),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Associate Professor,生物系86届(828)/faculty/CDB/luok.html郭新(女),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业工程与运筹学系,Assistant Prof,数学系92届(871)/People/Faculty/xinguo.htm杨培东,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化学系,Associate Professor,应用化学系93届(8812)/faculty/Yang/Peidong-Yang.html陈路(女),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Assistant Professor,生物系93届(898),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得主/faculty/NEU/chenl.html汤超,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医药系,Full Professor,力学与机械工程系82届(775)/dbps/faculty/pages/tang.html刘立民,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癌症中心,Assistant Professor,生物系86届(818)/people/liu_limin.php======哈佛大学(私立)7人王家槐,哈佛大学医学院,Associate Prof,63届/WhitePagesPublic.asp?task=showperson&id=177271374174279373178273&a=hms&r=96&kw=wang,,,/Collaborators/Wang.html黄旭东,哈佛大学医学院,Assistant Prof,化学87届(823&8212)/staff/xudongHuang.htm/cagn/Faculty/huang.html王瑛(女),哈佛大学医学院,Assistant Prof,应用化学91届(8612)/wang_y.htm/people.php?people_id=767庄小威(女),哈佛大学物理系和化学系,Full Professor,少年班91届物理专业(87 少),女,少年班,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得主,美国Searle学者奖得主。

张云升教授

张云升教授

博导简介?张云升教授张云升,男,973年11月生,河北沧州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导。

200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3年1月〜2004年1月在香港科技大学土木系访学;2010年被聘为东南大学教授;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土木工程与环境系访学;2019年任兰州理工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云升教授目前担任兰州理工大学西部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担任2个国际期刊编委、2个国内期刊副主编和编委,019年起担任《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编委;担任亚洲混凝土学会(ACF)建造和材料部主席、美国混凝土学会(ACI)委员、欧洲材料与结构联合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分会理事、江苏省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纤维混凝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专业委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混凝土基本理论及其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

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张云升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严酷环境下结构混凝土耐久性、超高性能混凝土与强动载响应、固废利用与绿色低碳建筑材料。

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创新:1)建立了混凝土多因素耐久性实验系统,提岀了基于可靠度的多因素耐久性设计方法和寿命预测概率模型,形成了混凝土自身致密化和表层强化的长寿命提升技术。

2)提岀了超咼性能抗爆混凝土组成设计方法,构建了超咼强、超咼韧和超咼抗力关键技术;揭示了侵彻和爆轰作用下动态响应规律,建立了超高性能混凝土抗爆计算方法。

3)建立了复杂多元废渣配伍方法和协同利用技术,研制了系列化绿色低碳水泥;建立了从基体到集料、从材料到构造的轻质多孔水泥基材料成套制备关键技术。

张云生教授为研究生开设《现代混凝土多尺度模拟与传输行为》课程,主讲本科生《土木工程材料(双语)》《绿色建材耐久性与使用寿命预测》和《结构混凝土的劣化与修复》等课程。

人名

人名

光、电磁微波、物理王明新,1957年3月1日数学物理方程刘继军1965-01-19缪国庆. 1945年8月刘南生1946年10江风益1963年10月底赵凯华,祖籍浙江杭州,1930年5月26日刘文江1935-10-16李人厚1935-5-1刘纯亮1959-11-13黄伯云1945.11.24贾瑞皋1948年2季家镕1946年11庄钊文,1958年6俞宽新1946.10赵峥1943年8宋文淼1938年5丁祖荣1944年11陈维桓1940年3马礼敦1935年5耿信笃1941年4朱自强先生(1934-1995),物理学家,1934年10月23日出生于上海朱自强1936年9月1日力学朱自强1930年10月董曾南1932年11章梓雄1944 年11董湘怀1955年11范维澄(1943.1.28-)陈秉乾1937年11月chen bq@王稼军1947-09-12吴有庭1968年11月高锟(Charles Kao 1933-11-4)李新洲1946年3月17何济洲1962年10月31日出生赖珍荃1963-6-19徐旭明1964年9吴思诚1938-01-09陈熙谋1934年8马伯强1962-7-13李定平1965-4-9高春媛1972-3-7邓卫真1963-8-3刘林华,男,1966年1月生,江西省瑞金市人戴锅生男,1939年12月生吕英华男,1944年7月徐善驾1939年7月9日周文斌,1960年10月20陸衛博士,1962年5月10日阮双琛,1963年10陆学善1905年9月21日-1981年5月20日张贤科1944年3(农历2月)张光寅1932年10成平1932年6月17陈懋章1936.2.10胡刚复1892年3月24日-1966年2月19日洪嘉振1944年7朱克勤1946年10刘延柱1936-7-6包光伟59-10-31余其铮1933年10月18日彭惠民1949年6郑春开1936年3赵连城(1938.2.18-)。

陈庆云个人简历

陈庆云个人简历

陈庆云个人简历简历有机化学家1929年1月25日生于湖南沅江,籍贯湖南湘乡。

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

1960年获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合物研究所副博士学位。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有机氟化学研究。

首次合成六氟双酚A,获苏联专利。

参加并领导了我国首创抑铬雾剂F-53、含氟单体以及氟利昂代用品的研制和生产。

合成多种全氟磺酸及其衍生物,阐明了全氟型磺酸酯的硫-氧键断裂特性。

通过RFSO3C6H5将Heck反应扩展至芳基sp3碳,使酚类烷基化脱羟成为普遍方法。

发现13个二氟卡宾前体,其中5个可作为三氟甲基化试剂。

系统研究全氟碘代烷在多种金属、亲核试剂或紫外光引发下的单电子转移反应,成功地将全氟烷基引入有机分子,为含氟材料和有机氟化学作出了贡献。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

陈茹玉个人简历简历有机化学家1919年9月24日生于天津,籍贯福建闽侯。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

1952年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博士学位。

1956年回国,任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教授,曾任该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

多年来主要从事有机磷化学及农药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研制了除草剂1号、燕麦敌2号、矮健素等多种新农药,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具有抗癌、抗病毒、除草等活性的有机磷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果。

编著《有机磷化学》等专著6部。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陈新滋个人简历简历有机化学家1950年10月30日生于广东台山。

1975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国际基督教大学化学系。

1979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讲座教授,应用科学及纺织学院院长。

曾先后任美国Monsanto公司高级研究专家、台湾大学访问专家、中兴大学访问教授及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等职。

ACM Distinguished Scientist

ACM Distinguished Scientist

ACM Distinguished Scientist(10%的精英, 次高级荣誉)中科大(3人)姓名本科毕业院校就职单位熊辉中国科大94本美国Rutgers大学2014李宁辉中国科大93本美国普渡大学教授2012胡禹中国科大89本美国普渡大学教授2010北京大学(2人)杨强北京大学82本香港科技大学教授2011周源源北京大学92本美国UCSD讲席教授2011清华大学(2人)李向阳清华大学95本 Illinois理工教授2014刘杰清华大学96本微软研究院2011南京大学(2人)周志华南京大学96本南京大学教授2013翟成祥南京大学84本美国UIUC计算机系2009浙江大学(2人)诸葛海浙江大学92博中科院计算所2010王飞跃浙江大学84硕中科院自动化所2007上海交大(2人)刘欢上海交大83本亚利桑那州立大学2010赵峰上海交大?本 Microsoft2006东南大学(2人)朱强东南大学82本美国密歇根大学2013芮勇东南大学91本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2009北京工业大学(2人)李利北京工大93本美国贝尔实验室2014刘晓文北京工大93本美国Florida国际大学2014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人)张良杰西电大学90本美国IBM研究总部2009翟树民西电大学82本 google2006复旦大学(1人)周雪复旦大学89本美国IBM研究总部2009国防科大学(1人)朱文武国防科大85本清华大学教授2012其他王飞跃青岛科大82本中科院自动化所2007张良杰西安交大92硕美国IBM研究总部2008陈建二中南大学82本美国Notre Dame大学2014陈子仪武汉大学(80肄)美国Notre Dame大学2014徐常胜清华大学96博中科院自动化所2012(本科不详)现公职单位为国内高校全部用红标标出。

我最喜爱的数学家

我最喜爱的数学家

• • • •

• • •
“中国数学之神” “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人民数学家” 华罗庚、钱三强被认为是中国计算机界的两位功勋科学家,都作出了重大贡 献。数论大师,多复变函数论和矩阵几何的开拓者。 华罗庚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大师,他的名字在美国施密斯松尼博物馆 与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中,与少数经典数学家列在一起。他被选 为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 士。又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博士。 1954,1958,1974年均被邀请到国际数学大会作报告(这是极高的荣誉), 可惜均未被批准。 开创中国数学学派,并带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培养出众多优秀青年,如王 元、陈景润、万哲先等等,不少已成为世界级的名家了。 建国六十年来,“感动中国一百人物之一”。
• 太湖
出生日期:1910年11月12日


逝世日期:1985年6月12日
代表作品:《堆垒素数论》
• 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但因家境不好,读完初中后,便不得不退 学去当店员。 • 18岁时患伤寒病,造成左腿残疾。 • 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 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 • 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 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 • 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 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 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 伐利亚科学院院士。 •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堆垒素数论指数和的估价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多复变函数论中的典型域的调和分析数论导引典型群与万哲先合著从单位圆谈起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与王元合著二阶两个自变数两个未知函数的常系数线性偏微分方程组与他人合著优选学及计划经济范围最优化的数学理论其中八部为国外翻译出版已列入20世纪数学的经典著作之列

C-H活化

C-H活化

❖ 铑催化剂
价格非常昂贵
RhCl(PPh3)3
RhCl(cod)2]2
Copyright NJNU P. P. SUN Group
❖2. 氧化剂
氧化剂主要作用是将低价态金属催化剂氧化为高价态, 使催化循环顺利进行 常用的氧化剂: Ag盐:Ag2CO3, AgF, AgOAc, AgOTf, Ag2O, AgBF4
Cu盐:Cu(OAc)2, Cu(OTf)2, CuCl2
BQ(对苯醌), K2S2O8, TBHP(过氧化叔丁醇)
Copyright NJNU P. P. SUN Group
❖3. 配体
主要作用:与金属配位,稳定中间体。
膦配体:PPh3, PCy3, P(t-Bu)3, BINAP, dppm, X-Phos
NH2
传统过程
NHAc
HO3S
H
磺化
直接芳基化
NHAc N2
卤化
NHAc X
偶联
NHAc H
Pd(Ⅱ), Oxidant ArB(OH)2 or ArSi(OMe)3
NHAc Ar
Copyright NJNU P. P. SUN Group
❖ C-H键活化反应的基本类型
1
R1-H + R2-X
Cat. base
❖ 其他化学键的键能
化学键 C—Cl
键能( 328
kJ/mol)
C—Br 276
C—N 305
C—O 326
化学键 C—P
键能( 305
kJ/mol)
C—S 272
C—Si 347
C—B 393
Copyright NJNU P. P. SUN Grou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专访CCF 2012海外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华云生教授关键词:科研 教学华云生教授(Prof. Benjamin W. Wah)是香港中文大学常务副校长、伟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讲座教授、世界级计算机科学家,在非线性规划、多媒体信号处理、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网络等领域都有很高的建树,著作甚丰,得过多项奖誉。

他曾任美国普渡大学电机学院副教授、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电机及计算机工程学系Franklin W. Woeltge讲座教授等职,是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美国计算机学会(ACM)及美国科学促进学会(AAAS)的会士(Fellow)。

他曾在国内外多个学术机构及会议担任管理要职,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微电子系统结构学部主任,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计算机协会(IEEE-CS)主席。

2012年5月华云生担任香山科学会议大数据科研专题会共同主席,同年10月担任2012中国计算机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

华云生致力于寻找非线性约束规范型优化解法,将充分和必要条件纳入计算。

他的团队成功将新研究的算法应用到大规模问题上,解决已有算法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有关应用已在同行评议杂志上刊出,多次在非线性规划国际竞赛中获得冠军。

他的另一项研究涉及多媒体信号处理。

他针对网络上实时流媒体的数据丢失问题,根据人的实际感知,开发新的编码器、优化音视频调度算法,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华云生在美国普渡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期间,培养了许多来自中国的研究生和访问学者,有的已成为中国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或院士。

他一直致力推动大陆和香港两地的高等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他于2005~2009年担任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辖下的研究资助局(Hong Kong Research Grants Council,简称研资局)委员,并于2006~2009年担任研资局工程学学科小组主席。

继后华云生于2011年10月担任研资局委员,2013年1月出任研资局主席。

他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常务副校长以后,大力推动建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园。

2000年华云生担任在北京召开的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FIP)世界计算机大会的程序委员会主席。

近十几年来他多次参加国内的学术活动,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有密切的合作。

多年来,华云生不仅在教学方面硕果累累,他卓越的学术专业成就也广受认可,曾获多项国际荣誉,包括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颁发的计算机科学杰出校友奖,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颁发的W.Wallace McDowell奖、Tsutomu Kanai奖、Richard E.Merwin杰出服务奖以及2012年度CCF 海外杰出贡献奖。

他曾在多本权威专业期刊和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汇刊(如IEEE Trans. on Comput-ers, IEEE Tra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IEEE Trans. on Multimedia, IEEE Tra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IEEE Tra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Journal of Global Optimization, 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发表研究论文。

华云生编纂了不少书籍和期刊,是Wiley’s Encyclope-dia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8)的总主编。

问:您在海外从事科研这么多年,对于国外的科研方式您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华云生:科学研究工作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选题是科研工作的起点。

因为有价值、有吸引力的课题会激发研究人员去思考、去学习、去研究。

可以说,问题是未知世界最早的拓荒者。

然而,选题的目标并不是随意地选取一个研究问题,而是要选择有价值有意义而被别人忽略的科学问题。

因此,提出一个重要而别人未研究过的科研问题往往比研究一个已被别人多次研究的题目更有挑战。

因为想找到一个有价值有创造性的课题,要有相当丰富的学习背景、学术知识和研究经验,既要懂得课题的来源,又要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既要理解选题的价值及意义,又要富有想象力。

此外,对选题也要有浓厚的兴趣。

在一个受欢迎选题的基础上做出改进固然有意义,但是提出一个真正原创的、对社会有意义但被其他人忽略的研究问题则更显价值。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找到合适的选题需要多次的尝试和改进,甚至可能会占据总研究时间的90%。

虽说选题需要多次尝试和改进,但是好的研究侧重于对问题的关键性理解和根本性分析,而不是无休止的实验。

实验只是验证假设的工具。

同时,产出研究成果是研究的手段,而不是研究的最终目的。

科研质量比科研成果的数量更重要。

科研工作应该较少强调定量的度量标准,而应更多强调科研成果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在国外,学生在研究生院所受的训练是非常严格的,而且需要较长时间。

研究生的课程作业一点不比他们读本科的时候少。

在国外,研究资金很难得到,科研人员都会努力争取科研经费。

这些经费用于资助研究人员、老师及学生的工资。

学生们也希望得到科研补贴以外的支持。

在美国,科研工作的资金机制多种多样。

科研基金都可以成为科研经费。

当然还有其他的资金来源,如工业界十分支持高端研究,资助大学进行高相关性、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研发。

目前,尽管个人的研究很重要,但多学科合作的研究方式变得越来越重要。

问:国外的科研方式有哪些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呢?华云生:国外高等学校担负着科学研究的重任。

科研是高校教师重要的职责之一,但对高校教师的科研业绩评价并不完全等同于对纯科研机构人员的科研业绩评价。

高等学校和研究院对科研质量的评价体系是不同的。

换句话说,使用定量的指标来度量科研某一方面的水平固然重要,但从整体上进行衡量更为关键。

学术排名是有局限性的,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

国外的大学不仅仅关注名次,更强调理解排名度量方法和学术素养的评价指标。

因为高校教师还有另外一个神圣的职责——培养人才。

高校教师要为人师表,通过教学将科研精神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挖掘学生的科研能力。

在国外,研究生们可能需要在研究生院花费更多的时间学习,研究生院对研究生进行严格训练,使其能够很好地进行独立研究,有独立的批判性思维和原创性,能进行高道德标准的研究。

在产学研结合的紧密度上,国外来自工业界的高端研究资助,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而言更加重要。

但是这种机制目前在中国还不太常见。

另外,我想再次强调,真正跨学科的合作研究是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

问:您在海外从事教学这么多年,对于国外的教学方式您有什么可以分享?华云生:首先,国外学校对培养学生独立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学习能力高度重视。

虽然个人成就很重要,但是与同行的协作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工作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国外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很多优秀的研究人员也是优秀的老师。

学校开设的许多大型课程是由领域中最好的研究人员教授的;第三,在研究生阶段,学校强调学习基础知识,要求研究生在毕业前学习很多高级课程。

在某些情况下,有些学生需要花6年多的时间才能获得博士学位。

问:您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的教学方式吗?华云生:我喜欢与学生一起发现科研中的问题,而不是只做我个人感兴趣的问题。

因为发现问题可以充分运用他们已学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兴趣。

我经常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办法,从不向他们提供答案,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利的。

让学生从已知事实或现象中推导出未知,形成概念,从中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创精神,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我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有奇思妙想。

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研究是否可行的原因,而不是只关心研究的最后结果。

良好的学术背景与理解能力、足够的训练和细心仅是成功的要素。

耐心、毅力、勤奋、好奇才是成功的关键。

对优秀的研究人员而言,运气只占成功很小的一部分。

问:从国外回到香港,香港的科研教学氛围和国外相比,您有什么感受?华云生:香港是一个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它拥有许多优秀的研究人员,也有许多处于海内外研究前沿的机构和教育体系。

香港的很多研究领域在中国具有独特的地位,例如教育、社会科学、艺术人文学科和中国问题研究。

同时它在科学、工程、医学、法律和商学领域都有世界领先的研究方向。

香港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与美国类似。

在香港,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机构——研究资助局,只有一小部分来自其他资助。

科研人员每年得到12个月的工资,博士生的科研经费大多由政府资助。

香港最近的趋势是:鼓励更多形式的资助作为政府资助的补充。

香港没有太多的高新技术产业。

技术转让越来越多地在珠三角地区通过产业或政府的伙伴关系进行。

香港的许多研究人员与大陆有密切的合作。

问:您曾经说过:“作为香港中文大学的学务主管人员,我将全力协助校长领导香港中文大学成为香港、全国乃至国际公认的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

我会与全体师生携手合作,发挥香港中文大学的优势,使我校的学生教育、学术成果及社会贡献,均保持在卓越水平。

”您对于大学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如何理解呢?华云生: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肩负向社会提供高等教育和从事研究的双重使命。

大学有责任培养各个学科领域上保存、创造、应用及传播知识的明日领袖。

不仅要为他们提供应对世界各国人才挑战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他们以崇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成熟、自信地与他人合作,有良好的自学能力。

大学毕业生需要有宽广的视野,有能力与香港以外的同行竞争。

大学是进行高等教育和追求学术理想的场所,需要与全球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竞争。

在这方面,大学必须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工作环境、学术自由氛围和对科学研究的支持。

大学是服务社会的场所,例如向专业人员提供华云生教授参观CNCC 2012科技成果展,左起:华云生、李国杰、郑纬民、杜子德终身学习的机会,向政府建言献策,帮助政府解决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发掘本地的发展潜能。

对于大学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需要跳出大学看大学,将大学的建设置于全球的发展格局中去谋划,科学准确地判断和把握大势。

问:您认为香港和内地的大学未来的机会在哪里?如何进一步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华云生:近年来,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内地各个大学的教育状况已经大大改善。

我们看到,香港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在深圳和内地其他地方开设分部。

这种情况提供了更多的与内地机构协作的机会,同时增加了对香港研究人员的资金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