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中药

合集下载

今日禹州药更香——禹州市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工作成绩斐然

今日禹州药更香——禹州市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工作成绩斐然

维普资讯
樟树药市部分品种最新行情
20 07年 1 0月 1 6日 f/ g r k _
1 2金银 花 .
在 中药 材 产前 信 息 服 务 、种 苗 供 应 、产 中技 术 指导 、产后 加工 销 售 上狠 下 功 夫 ,鼓 励 和 引导 中药 材销售 企 业 、中药 制 药 加 工企 业 、药 商 、中药 材 生 产专业协会 与 农 户 联合 建 设 基地 ,提 供 信 息技 术 服 务 。禹州 市先 后 与 国 家 中 医药 管 理 局合 作 ,建 立 了
禹州 以中药 材种植 基地 标 准 化 、规 范 化 建设 为
的一 项 基 础 工 作 ,对 于 实 现 中 药 材 市 场 化 、产 业
化 、集约 化 、现代 化 的战 略 目标 具有 重 要 意 义 。禹 州市 制定 了一 系列 中药 材基 地 建 设政 策 ,有 效 地 推 动 了 中药 材基 地建 设进 程 。 2 1加强 领导 ,搞 好服 务 .
员会 把 禹 白芷 的种子 、种 苗列 入 全 国医药 系统 第 一 批 科 技保 密项 目,禁 止 出 口。2 0 0 5年 以 “ 白芷 ” 禹 之名 取得 国家 道地 药 材 原 产 地 地 理 标 志 认 证 保 护 , 确立 了 禹 白芷 的知名 品牌 。
目前 已建 成 禹 白 芷 标 准 化 种 植 基 地 2 0 m , 0 h
优 质药 材 奠定 良好基 础 。 2 3加 大投 入 ,增加 后劲 . 禹州 财政把 中药 材种 植 列 入 预算 ,每年 扶 持 道 地 药材 项 目,各 乡镇 办 、市 直各单 位 ( 下转第6 4页)
4 1
基地平均每公顷收商 品白芷 7 0 ~ 20 g 50 85 k 。

“药都”禹州:“中药农业”的先行者

“药都”禹州:“中药农业”的先行者
记 蔡全 法一 语道 破 :唯 有不 断 提升 与创 新 , 施 ‘ 次创 “ 实 二
业 ’才能打破束缚 , , 为传统药市注入活力 , 实现禹州市中
医药 产业 的持续发 展 。”
医药配送 中心 , 交易额 达到 2 多 亿元 ; 引 8 中药材 年 0 吸 家 加 工 企 业先 后 落 户 禹州 , 一 步壮 大 了“ 进 药都 ” 的产 业 实
场进行合作 , 通过互联网等新型信息渠道 , 实现全国 1 家 7
专 业市场 的信 息共享 。禹州 对九 天阿胶 、 蒸九制 大熟地 九
广泛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禹州市有着悠久的中医 药文化历史 ,唐代即形成辐射全国的中药材交易市场, 但
等 1 余种道地药材实施了地理标志保护认证 ,对原有的 0
作为全 国唯一的 中药材加工示 范基地 ,药都 ”禹州 通过提升 中药产业创新 “ 能力 、 发扬传播 中医药文化 、 导人现代经 营理念 , 实现 了该市 中药产业新 的突破 。
“ 药都” 禹州 :中药 业 " “ 农 的先行者
/ 本刊记者 朱晓娟 通讯员 李 涛 吴 辉 李 晓星
息、 管理 、 销售等全 面服务 , 同时还能实现土地的合理流 转, 全面提升中药材种植水平 。 河南省作为我 国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 , 中药材种类和
储量 , 特别 是种 植 面积 和产 量一 直位 于全 国前列 , 其影 响
1 月禹州市都要投入巨资举办 “ 0 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节
和全 国业 市 , 7
时值隆冬 , 河南省禹州市文殊镇王庄村的药材地里仍

最近 , 到过 禹州 的人 都会 有切 身 体会 : 片片 标准 化 一
派 繁忙 。正在 收割迷 迭香 的农 民张军说 :有 了合作社 , “

河南省禹州药材市场

河南省禹州药材市场

河南禹州中药材市场介绍2010-08-13 来源:[导语]河南禹州中药材市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而且中药种植历史也很长。

经过现在的改建已经建成一座大型现代化的“禹州中华药城”,年交易额非常可观。

禹州位于中原腹地,因帝舜时大禹治水有功,册封于此而得名,大禹之子启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故有华夏第一都之誉。

战国时期改为阳翟,金、元为钧州,明清后遂称为禹州。

禹州市地处豫东平原过渡地带,区域面积1472平方公里,耕地118万亩,人口120万,辖8镇,14个乡,4个办事处。

其地势西北面群山环绕,岗峦起伏,矿藏资源丰富,东南侧百里平原,一望无迹。

盛产动、植、矿物药材1084种,蕴藏量1200万公斤。

其中:国家重点普查的363个品种,禹州就有147个,占40%;全省统一普查的351个品种,禹州有225个,占64%。

秦朝著名商贾吕不韦靠贩卖珠宝及玛瑙、珊瑚、琥珀、珍珠等主要药材起家,最终登上秦朝相位。

唐朝药王孙思邈曾长期游居禹州,行医采药,著书立说,死后,禹州人民在西关购地四亩,建“药王阁”永久纪念。

宋仁宗年间,阳翟古城寺以东盛产白芷、南星、菊花、薏米等药材,时任河南主薄的著名诗人梅尧臣游览禹州,正值春和景明,翅花盛开之际,不禁诗兴大发,遂作诗一首:“云外阳翟山,实与嵩少接,山中采药人,能自辨苗叶,当须刨其根,以道素所惬”。

元世祖至元一年(1264年),禹州已成为药材汇集之区,填满街市,犹如粪土,故农家深山大壑采药者往来不绝。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曾诏令全国药商来禹集结,每年春、秋、冬三个会期。

“内而全国22省、外越西洋、南洋、东极高丽、北际库伦,皆每车节转而至,真可谓无街不药行,处处闻药香”。

长期的药材交易,逐渐产生了以经营类别或区域性质划分的药行帮、药棚帮、甘草帮、党参帮、江西帮、山西帮、陕西帮、祁州帮、商城帮、亳州帮、金陵帮等18个帮会组织,继而形成禹州独特的中药文化。

明代周定王朱木萧到禹州考察采集标本,于1406年撰写的《救荒本草》共列可救荒植物414种。

中国17个中药市场

中国17个中药市场

国内最大的17家中药材市场一、安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国内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四大药都之一)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该“中心”座落在国家级历史名城——安徽省亳州市省级经济开发区内。

京九铁路、105国道、311国道从旁边交叉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该“中心”占地400亩,建筑面积20平方米,已拥有1000家中药材经营铺面房:32000平方米的交易大厅安置了6000多个摊位进声经营;气势恢宏的现代化办公主楼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内设中华药都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办公机构、大屏幕报价系统、交易大厅电视监控系统、中华药都信息中心、优质中药材种子种苗销售部、中药材种苗检测中心、中药材饮片精品超市等。

交易中心自开业以来,交易鼎盛,热闹非凡。

目前中药材日上市量高达6000吨,上市品种2600余种,日客流量约5-6万人,中药材处成交额约100亿元。

目前亳州市农村约有60万亩土地种植中药材,50万人从事中药材的种植、加工、经营及相关的第三产业。

同时,以交易中心为龙头,促进了亳州市交通、旅游、通讯、信息业和市政建设的迅勐发展。

为进一步发展中药材交易中心的龙头作用,增强交易中心的辐射力,占地180亩的交易中心二期工程已经全面启动,项目包括铺面房、大型仓储、大型停车场、学校、医院和中华药都大酒店。

中华药都投资股份公司计划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二期工程的开发、建设、从而使交易中心形成交易规管理科学、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

二、河南省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全国四大药都之一,有中国药城美誉,国家级定点药材市场,全国十七家定点药市之一)素有“中华药城”之称的河南禹州,也是我国医药发祥地之一。

禹州具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采集、加工历史,以加工精良、遵古炮制著称于世。

历史上就有“药不到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之说。

自春秋战国以来,神医扁鹊、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等都曾在禹行医采药、著书立说。

禹州药都 中药之魂

禹州药都  中药之魂

药都禹州中药之魂禹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史称夏邑、阳翟、钧州。

悠久的历史地位和优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璀璨的历史文化,因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在这里诞生,享有“华夏第一都”之誉,并以黄帝文化,大禹文化,中医药文化,钧瓷文化和画圣文化而闻名遐迩、驰名中外,其中中医药文化就是这些璀璨明珠中的一朵奇葩。

禹州中药材种植、加工和中成药生产历史悠久,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从轩辕黄帝长期在禹修炼、以草为药教民治百病开始,禹州就与中医药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

药王孙思邈曾在此行医采药,“医不见药王不妙,药不经禹州不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禹州中药业的赞誉。

禹州药市始于唐宋,盛于明清,禹州人为纪念唐代药王孙思邈云集祠庙,隆重祭奠,由供奉活动逐而形成药材交易市场。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曾诏令药商汇集禹州,正式成为官办药市,是当时全国四大药都之一。

至清乾隆年间,药市达到鼎盛时期,形成了春、秋、冬三季定期药材交易会,“内而二十二省,外越西洋、南洋,东极高丽,北际库伦,皆舟车节转而至”,当时禹州有大小药商2000余家,药行、药棚林立,药庄、药铺环伺,出现了“无街不药行,处处闻药香”的繁荣景象,每日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大为壮观。

长期的药材交易逐渐产生了以经营特点划分的经营门类(细分市场),形成了药棚帮、丸散帮、甘草帮、怀药帮、祁州帮、亳州帮等18个帮会组织,并且捐建庙堂,联盟结社。

现存于禹州西北隅的“山西会馆”、“十三帮会馆”、“江西会馆”、“怀帮会馆”以其宏伟的建筑艺术及行帮组织的经营盛况,成为禹州作为中华药都的重要标志。

由于中国第一部中药炮制专著《雷公炮制论》源于雷公和雷公封地禹州方山,经过世代传承、创新,形成了因药制宜、技术独特、制作精细,自成一体的中药炮制体系。

禹州独特的中药炮制理论和加工技艺,以“遵古炮制、加工精良”著称于世,在“浸、泡、煅、煨、炒、灸、蒸、煮”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并成为禹州药商必不可少的技艺和“前店后作”的传统经营特点。

中医药文化迷迭香

中医药文化迷迭香

[中医药文化] 禹州道地药材——迷迭香2010-08-11 00:00 来源:今日禹州作者:南林坡点击: 15 次按:我市历史上是中药材集散地,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药都”,在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道地药材,创造了很多知名品牌,如“迷迭香”、“九天阿胶”、“九蒸九晒大熟地”、“中风回春片”、“活血壮筋丹”等等,这些品牌不仅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而且在国际上也颇受青睐,成为禹州医药行业的名片。

为弘扬禹州中医药文化,打造禹州知名药材品牌,本刊特开设中医药文化专栏,向读者介绍禹州中医药知名品牌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等。

禹州道地药材——迷迭香迷迭香原产地中海沿岸,英文名字是由两个拉丁文演变而来,意指“海之朝露”。

传说迷迭香的花本是白色的,在圣母玛莉亚带着圣婴耶稣逃往埃及的途中,圣母曾将罩袍挂在迷迭香上,从此,迷迭香的花就有了粉红色和蓝色。

耶稣在逃离犹太前往埃及途中,将洗好的衣服晾晒在迷迭香上,迷迭香因此被赋予药效。

宗教传说加深了迷迭香神圣的力量,在欧洲被广植于教堂四周,教徒们将它视为神圣供品,因此迷迭香又被称为圣母玛利亚的玫瑰。

迷迭香叶子稍一触碰就会散发出独特香味,西洋民间流传着无数浪漫传说。

古代匈牙利女王喜欢用迷迭香泡澡,古人相信它可以增强记忆力,被认为有神的力量,在家庭的菜园中广为栽培。

因此有“迷迭香茂密的地方,就是妇女的天下”之说。

古时在病房里常用迷迭香的茎熏蒸来清洁空气,据说能控制流行病发生。

迷迭香有“海上灯塔”之称,当外出船只迷失方向时,迷航的水手可以凭借着香气来寻找陆地位置。

迷迭香成串的小花,是古时爱情忠贞不渝和友谊的象征。

在婚礼上,人们也有使用迷迭香的习俗,即由伴娘在结婚典礼当天将用丝带绑起来的迷迭香交给新郎,作为“爱情不渝的证明”。

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里有这样的记述:“迷迭香,是为了帮助回忆,亲爱的,请你牢记在心。

”迷迭香代表回忆浪漫爱情,是情感的一种凝固,这就是它独有的迷人所在。

17中药材专业市场

17中药材专业市场

河南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又称中华药城)位于河南禹州市药城路,豫0一、豫三一省级公路交汇而过,距河南省会郑州七十公里。

距京广铁路许昌站三十七公里,距郑州航空港不足五十公里,处于郑州、开封、洛阳、许昌、平顶山中心地带。

中华药城所在地--禹州,是中国中医药发祥地之一,中药材更是久负盛名,这里盛产的野生药材达百余种,尤其是禹南星、禹附子、全虫等被载入李时珍《本草纲目》。

禹州中药材以加工精良、遵古法炮制着称于世。

中国历史上神医扁鹊、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等都曾在这里行医采药、著书立说。

“药不经禹州炮制不名”、“药不到禹州不香”之说传颂至今。

历史渊源使药业成为禹州的一大特色。

2001年,禹州市投资两亿元人民币(港币1.86亿元)新建了现今的河南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又称中华药城)。

目前该市场是中国十七家标准化、规范化的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也是河南唯一的国家级定点中药材专业市场。

药城占地面积四百余亩,包括建筑面积两万三千平方米、可容纳两千五百个摊位的中心交易大厅,以及两千余间三层以上经商楼,并附属仓储、银行、饭店、停车场、娱乐场等各种服务设施,是一所集物流、资讯、金融等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中药材专业市场。

市场经营品种上千种,固定从业人员上万人,年交易额达十亿元人民币(港币9.3亿元)。

目前,禹州中药材市场拥有全国各地药商六百多家。

同时,在市场周边聚集着许多内地知名中成药厂家,如北京同仁堂、长沙九芝堂、广州白云山、哈药集团、河南宛西等知名企业。

市场经营的中药材品种达上千种,以批发为主,兼顾零售,主要是现金交易。

在品种上,既有经营多种药材的商家,也有专营一种的。

药材档次齐全,既有金银花、菊花、桔梗等大众药材,也有鹿茸、人参、冬虫夏草、何首乌等名贵药材和补品等。

由于依托周边乡镇三十余万亩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中华药城的药材价廉物美,在国内中药材市场上占有重要份额,颇受商家青睐。

配套服务多样管理规范为给中外客商开展药材交易提供优质服务,中华药城周边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以及饭店、停车场、娱乐场等各项生活设施,同时市场内还设有现代物流专业配送中心,为顾客提供仓储、运输、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服务。

禹州漏芦的功效与作用

禹州漏芦的功效与作用

禹州漏芦的功效与作用禹州漏芦,又称漏芦草、麻芦草等,是一种生长在禹州地区的特有植物。

它属于多年生宿根草本,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和医疗作用。

禹州漏芦在中药学上属于龙葵科漏芦属,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肺热咳嗽等疾病,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和深远的历史渊源。

禹州漏芦的药用功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解毒:禹州漏芦含有丰富的生物碱和粘液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它可以促进人体内热毒的排除,缓解肺热咳嗽、喉咙肿痛等症状。

此外,禹州漏芦还可以治疗湿疹、疮疡溃烂等皮肤病。

2. 润肺止咳:禹州漏芦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

中药学认为,禹州漏芦的味苦性寒,具有清热、利咽的功效,对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它可以减少咳嗽次数,缓解喉咙痛、喉咽干涩等不适感。

3. 提神醒脑:禹州漏芦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和多种氨基酸,对于提高脑部活力、增强记忆力有一定的帮助。

适量食用禹州漏芦有助于改善记忆力下降、警觉性不足等问题,对于学生和工作人群来说具有一定的益处。

4. 解湿利尿:禹州漏芦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可以帮助人体排除多余的水分和废物,改善血液循环。

它能调节体内水盐代谢,预防和缓解水肿症状。

禹州漏芦还可以刺激泌尿系统,增加尿量,减少尿路感染和结石的发生。

禹州漏芦的药用部位主要是其根和叶。

根含有丰富的有效成分,可以单独入药或与其他中草药配伍使用。

叶可鲜食或炒着吃,也可以煮水代茶。

禹州漏芦的药用价值和作用经过长期实践证明,并且在现代科学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

禹州漏芦的药用作用主要与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相关。

根据科学研究表明,禹州漏芦中含有丰富的龙葵碱、乙酰龙葵碱、玉蝶碱等生物碱成分。

这些生物碱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可以有效地改善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

此外,禹州漏芦中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A、维生素C、钙、铁、锌等。

这些营养物质对于维护人体健康、预防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维生素A可以保护视力,维生素C可以增强免疫力,钙、铁、锌等矿物质对于骨骼健康、血液造血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禹州中药材一、中药材资源禹境药材资源蕴藏量大,品种齐全。

全国大部分药材在禹均有分布。

元代以前,境内药材资源缺乏系统的资料记载。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钧州志》载境内时有大宗药材45种。

清顺治八年(1651年),《禹州志》载境内时有大宗药材56种。

1957年,许昌地区及禹县医药、卫生、农业等部门相继对境内蕴藏药材进行了四次全面普查。

至1987年,普查面积达12万公顷(180万亩),占境内总面积的85%,查明动植物及矿物类药材1084种,隶属9门209科。

其中:植物类药材780种,动物类药材283种,矿物类药材21种,147种药材列入国家重点普查品种,占40.5%。

禹境药材蕴藏总量为1200万公斤,其中植物类548万公斤,动物类110万公斤,矿物类632万公斤。

禹粮石、青礞石、寒水石蕴藏量均在100万公斤以上,禹白芷蕴藏量在30万公斤以上。

古有“药不过禹州不香”之说,如今禹州多数区域已调整种植结构,大面积种植药材,千亩以上的种植园区已达八处。

1990年以后,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禹州市逐步加大中药材种植的比例,根据市场需求又适时引种了一批药材新品种,至2005年,境内药材资源及蕴藏在河南省及全国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成为保有品种多样化的药材资源及种植基地。

二、中药材生产禹境药材生产历史悠久,道地药材种类较多。

史料记载:早在宋代仁宗年间,阳翟古城寺以东即有南星、白芷、菊花、薏米等种植。

至元代,阳翟紫金里盛产白菊、白芷、南星、薏米、防风、荆芥、罂粟、杜仲、紫苏、薄荷、山药、百合、牛蒡子等药材。

明清时期,种植药材品种计有56种之多。

1956年,禹县公私合营国药总店从北京万仁堂引进梅花鹿4头,建成河南省第一家药用动物养殖场,率先开展药用动物的饲养与研究。

1962年始,境内开展了药材引种、试种及野生变家种、家养工作,中央、省、许昌地区等各级政府及行政部门先后投入资金,扶持禹县的中药材生产。

1969~1978年,禹县药材生产部门先后派出药材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西部、北部山区及东北部丘陵和冲积平原乡镇,协助当地生产大队建立了200多个药材生产点。

20世纪80年代,药材生产部门在境内发展全虫、土元等养殖专业户63户、各类药材种植户360户。

其中古城乡钟楼村1983年药材种植收入127万元,人均收入667元。

1999年,禹州市委、市政府把中药材生产列入农业四大振兴工程,提出“集中联片、规模种植、主攻平原、发展山区、优质高效”的发展思路,并成立中药材种植领导小组,使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0.2万公顷(3万亩)。

2000年,禹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0.333万公顷(5万亩),2001年2月,禹州市“白芷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被列入河南省重大科研项目,并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扶持。

同年,药材种植面积达到0.53万公顷(8万亩),年产量11420吨。

2002年,中共禹州市委九届八次全会确立中药材作为主导产业的地位,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增设中药材生产办公室,作为市政府主管中药材生产的职能部门,提出集中联片,规模种植,以道地药材为重点,以GAP基地建设为目标,力争到“十五”末建成40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的发展规划。

截至2005年底,禹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万公顷(30万亩),并涌现出中药材种植专业村和专业乡,基本形成了中药材GAP生产基地。

同时,部分药材除满足市场外,还通过香港转销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药材加工炮制禹境药材加工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技艺高超,在全国享有相当高的声誉。

早在唐代,药王孙思邈长期旅居阳翟行医采药,著就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千金方》。

明代周定王朱木肃到嵩山之阳的钧州考察,采集标本,于1406年撰写《救荒本草》,书中所载对剧毒植物处理上,采用的吸附分离技术,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名店药堂赵隆太加工炮制的“九蒸九制大熟地”被选送至德国柏林举办的“万国医药博览会”上参展,之后成为清宫贡品。

新中国建立后,禹县药材加工业经过公私合营,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1956年2月,组建公私合营禹县制药厂,是建国初期全省五大制药企业之一。

饮誉四方的“九天阿胶”,其制作工艺始创于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历经刘家四代,工艺精湛、品味良佳,曾被列为清廷贡品,1956年3月正式批准生产,1985年被国家医药管理局命名为“部优产品”。

“杨永先眼药”经杨家五代秘传,疗效甚佳,投产后市场销量经久不衰。

1980年,禹县制药厂保留品种“保光清凉散”和“九天阿胶”两个处方被载入《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20世纪80年代,禹县中成药生产和饮片加工业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禹州市制药厂生产的9个剂型,60多个品种,年均产值4000万元以上,其中:阿胶补血膏、中风回春片、活血壮筋丹、桑菊感冒片连年被评为“省优产品”。

1984年以后,随着中药材市场的恢复,禹县民间药材加工业逐渐复苏,传统的加工技艺不断被广大药农、药工所掌握,并被继续发扬光大,涌现出了李永顺等一批药材加工专业人才,对河南省的药材传统加工炮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禹州市中药饮片厂严守药典,遵古炮制,饮片质量常年处于领先水平,1985年在全省中药饮片质量评比中名列第一,同年被国家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饮片质量先进单位”。

1986年,中国药材公司投资71万元,河南省药材公司投资45万元,禹县自筹10万元,对原有厂房、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从洗、切、烘到成品包装建立一条龙流水生产线,加工品种达30多个,远销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

2005年,禹州的中药材加工业形成了“药王”,“金地”两大龙头、伴以众多的药行、药工、药铺等开展的加工炮制,使禹州药业加工以传统工艺、遵古炮制、诚信经营的新形象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四、药材贸易唐代,阳翟药市出现萌芽,元代已有药材市场的雏形,在明代即成为全国性药材集散地,清乾隆年间达到巅峰。

每年设春、秋、冬三个会期,“内而全国二十二省,外越西洋、南洋,东极高丽,北际库伦,皆舟车节转而至”。

时有大小药店2000余家,成为全国著名的药材集散地。

长期的药材交易,形成药商之间的相互竞争,逐渐产生了以经营类别或区域性质为基础的行帮组织。

自清康熙年间始,他们相继建成山西会馆、十三帮会馆、怀帮会馆、江西会馆等。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禹县有药行81家,药店200家,药棚91家,药铺23家,丸散铺7家,从业人员6185人。

1942年,抗日战争战局暂稳,商路渐通,交易恢复,“禹县药店种类庞杂,交易亦大异其趋,计分药行、药棚、洋货棚、山货棚、药庄、丸散店,合计150余家。

其交易数量虽远不如往年,但洪山庙街一带每日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大为可观。

”1944年4月,日军占领禹县,用伪钞大批收购药材,大部分药材门店被迫关闭,与外省交往中断,市场萧条,濒临覆灭。

当时禹县尚有药行199户,资本245万块银元。

新中国建立后,禹县药材贸易得到快速发展。

1957年3月,中国药材公司河南省禹县公司建立,具体负责境内药材产销、信息提供和技术指导,并在18个乡镇分批建立10个医药批零部,形成独立的医药供应网络,形成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药业贸易框架。

禹县国有医药商业经过“八五”期间的不断完善,规模经营、品类齐全的产销体系已经形成。

1996~2000年,禹州市医药商业累计完成商品销售总额1.34亿元,较“八五”净增7295万元。

禹县中药材市场于1984年恢复交易,1985年,恢复药材交流会,1987年底在城内菜园街南部重建专用药市,1990年10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

至1993年,共举办八届药交会,成交额达5.6亿元。

1996年9月10日,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等组织验收合格,禹州市中药材市场被定为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

到1999年,禹州药材经营商户已增至245家,从业人员5000人,注册资金143万元;同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参与市场经营,仅利用农闲跑“单帮”的就有10000多人。

2000年,中医药被列入禹州市支柱产业之一,中药生产及药材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

2002年,市委、市政府投资并向社会招商共2亿元,建成了一座占地20公顷(300亩)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中华药城。

当年5月举办了中国禹州药材交易大会。

2004年,禹州市开始举办药王孙思邈国际医药文化节暨药材交易大会,进一步拓展了药材贸易的渠道,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不断至禹,禹州药材贸易已达海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2005年末,禹州市已连续举办国际性药材交易大会4届,年成交额达10亿元。

五、中医药文化禹境中医药文化根基深厚,传播久远。

在华夏文明早期,就是“神农尝百草”、“伏羲创九针”、“伊尹制汤液”的实践区域;黄帝亦在禹境之崆峒山寻仙问道,教民疗治百病。

南北朝及唐代为医药文化始发期,南朝宋阳翟人褚澄著《医论十篇》,开禹境先人医学著述之先河,在中国医学界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唐朝初年,药王孙思邈长期隐居嵩山,在嵩山之阳的阳翟悬壶问诊、行医采药,先后撰写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医学巨著,对中医药及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及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到宋代,形成了以古城寺以东为代表的道地药材种植区域,完成了从亦官亦民的医药文化到社会化系统的医药文化的过渡。

明清时期,禹境之中医药文化达到历史顶峰。

明太祖洪武年间,朱元璋诏令全国药商汇集钧州,钧州成为全国性中药材集散地。

之后,周定王朱木肃长期在嵩山之阳考察药用植物,著就《救荒本草》传世,被美国著名科学家萨顿称为中世纪最伟大的医学著作。

元末明初至清代,禹境先后出现了3名太医和14名在国内有影响具有医学专著的名医,其著述流传全国乃至海外,完成了从博采众长的区域医药文化与世界医药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新中国建立后,禹州药材集散地的功能被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品调拨所取代。

1984年,禹州药材市场恢复运行;1996年,禹州药市被国家一部二局确定为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

至2003年末,境内有2万公顷(30万亩)药材基地种植,10万药农、药工生产加工,500多家药行行销,已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完备,自主创新,协调发展的医药文化体系,完成了从传统医药文化到实现医药文化的社会、经济价值的跨越。

特别是自2004年始,药王孙思邈国际医药文化节、中医药论坛,与中国禹州中药材交易大会举办,使得禹州中药文化再度走出国门,惠及海内外人民,传统医药文化与现代中医药文化有机融合,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禹境中医中药传说甚多,神农氏从随州历山到阳翟尝百草,孙思邈在禹州采药得道,药王一针救两命,坐虎针龙,灵药救公主等妇孺皆知,药联、药歌、药谜等广为流传,医药文化已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

中药材市场的形成及长期繁荣,使药商行帮及会馆成为禹境医药文化的一大特色,建于禹州城内的药王祠、山西会馆、怀帮会馆、十三帮会馆、江西会馆等成为禹州中药业及中医药文化兴旺昌盛的见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