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进展-文档资料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进展一、构造地质学的内涵地质构造的内容概括为两个方面 : 一是建造即形成 , 是指地壳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它是地壳运动的物质基础 , 也是地壳运动发展演化的物质反映 ; 二是改造即形变 , 它是指在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构造变形 , 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或具体表现。
狭义的构造地质学侧重于中、小型构造的研究。
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 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然而在研究中、小型构造时, 必然要涉及到区域构造和大地构造背景 , 另外为了探索构造与其内部组构的关系以及构造的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 , 必然要涉及显微和超显微构造的研究 , 从而扩展了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涵。
因此, 广义的构造地质学加丰富多彩 , 使构造地质学步入大科学、大综合、大协调的研究领域 ,成为地质科学中的当采学科 , 从而起到保持领导各种分支学科的地位。
二、构造地质学在地质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组成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的构造现象、组合型式及其形成和发育规律。
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将构造地质学区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
前者主要是对小区域或中、小尺度地质体的各种构造变形、变位现象,如褶皱、断裂、面理、线理等构造现象进行识别、描述和成因分析。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各种构造的几何学形态、产状、规模、组合及其空间关系和发展过程;各种构造的发生条件和形成机制;并进而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构造运动方向、方式、强度和动力学过程。
而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岩石圈的结构及地壳的巨大单元,如岩石圈板块、大陆和大洋、山脉和盆地等的形成和发展;小到岩石内部组构的细微变化,乃至矿物晶格位错。
三、我国构造地质学科主要研究进展我国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领域研究方向集中在华北克拉通破坏、华南大地构造及演变、中亚造山过程与燕辽构造带、青藏高原隆升与构造 - 岩浆作用及成矿效应、中央造山带与大陆深俯冲、盆山耦合与油气开发、构造成矿与矿产资源、活动构造、地震与自然灾害等方面。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进展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进展【摘要】我国构造地质学科在我国地质学科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自上世纪中叶开始,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经历了持续发展和创新,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就和技术进步。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构造地质学科也逐渐建立起系统完善的培养体系。
国际合作与交流则为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机遇。
未来,我国构造地质学科将继续致力于持续创新和发展,在探索地质学新理论、新方法的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我国构造地质学科走向世界。
【关键词】构造地质学科,学科体系,学术成就,技术进步,人才培养,国际合作,未来发展方向,持续创新。
1. 引言1.1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重要性我国构造地质学科作为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在理论研究、资源勘探和防灾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运动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演化的过程和机制,进一步揭示地质灾害、地质资源形成和分布等问题。
构造地质学在资源勘探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帮助我们发掘矿产、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构造地质学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可以为地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和国土规划等领域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加强构造地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对于推动我国地质学科的整体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2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起步和发展历程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在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下,中国开始建立自己的地质学体系。
1956年成立的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标志着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正式起步。
随后,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我国开始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构造地质学调查和研究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1970年代初,中国首次开展了构造地质地质调查,标志着我国对构造地质学科的重视和发展。
80年代,中国的构造地质学科在技术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以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组合形式及形成、发育、变形、破坏规律。
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
狭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对中、小型地质体的研究,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演化等。
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阔,从地壳演变至岩石圈结构,从重要造山带至板块边界,从显微构造到晶格错位,几乎涵盖了10_8?108cm的所有地质体。
近代以来,构造地质学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陆构造研究得到了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岩石圈的演化和三维岩石圈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动力学研究兴起。
这些研究使得构造地质学在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1.构造解析构造学本质上是对地质体变形和演化的认识,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构造解析法。
构造解析是对地质体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分析解释,内容包括对地质体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气几何学解析是指对地质体的产状、规模、组合形式进行研究,进而概化为构造模式。
运动学解析主要研究地质体在构造作用中发生的变形和位移。
动力学解析是在几何学解析和运动学解析的基础上,反推构造应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分析和解释该研究区域的构造演化史。
2.研究现状步人20世纪后,构造地质学开始从形态描述逐渐进人对地质体的成因和力学分析研究中,由定性观察转入定量研究,由几何学研究转人运动学、动力学的领域。
相关学科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引人,使得构造地质学获得了极大地进步,促进了构造地质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
尤其20世纪60年代后,以板块构造为主的各种新理论的提出,促使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2.1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相关研究1968年前后,地质学家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从全球统一的角度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将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划分为刚性岩石圈和塑性软流圈,认为岩石圈可分为多个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且以水平运动为主,相邻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形成了构造作用强烈的构造带。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进展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进展【摘要】我国构造地质学科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科体系日益完善,科研创新不断涌现。
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构造地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地位逐渐提升,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总体上看,我国构造地质学科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展望未来,我国构造地质学科仍有许多发展空间,需要密切关注国际最新科研成果,加强跨学科交流,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人才,以提升我国在构造地质学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希望未来我国构造地质学科能取得更大的突破和发展,为国家的科学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构造地质学科、我国、成就、进展、历史发展、学科体系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学术交流、未来发展方向、发展前景。
1. 引言1.1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重要性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形成演化的重要学科,对于探索地球内部的奥秘以及预测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地处地震多发带和活动构造带,构造地质学研究可以为地震、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测提供重要依据,保障了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构造地质学是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的重要基础。
我国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扮演着经济重要角色,构造地质学研究可以深入挖掘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和成矿机制,为资源勘探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了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构造地质学对于预测地质灾害、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城市规划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可以更好地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布局和环境保护,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构造地质学科的定义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面构造及其演化规律的一门地质学科。
它研究地质构造现象的形成、演化和规律性,并探讨地球内部与外部的相互作用关系。
构造地质学通过对地质构造特征的观测和分析,揭示了地壳运动的规律和机制,为认识地球历史和地球动力学提供了重要依据。
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趋势

卷(V o lum e )18,期(N um ber )增刊(Supp l m ent )矿物岩石 页(Pages )99-104,1998,9,(Sep t ,1998)J M I N ERAL PETROL 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趋势毛玉元 刘援朝 徐 亮(成都理工学院,成都 610059)【摘 要】 现代构造地质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采用了先进方法和高新技术,拓宽了应用和服务的范围,使其研究内容得以扩大和探化,新构造观不断形成,学科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目前,构造变形作用与物理化学作用的关系,岩石圈三维结构和作用过程,大陆动力学以及全球动力学等研究领域是构造地质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关键词】 构造地质学 全球动力学 大陆动力学 前沿领域中图法分类号:P 54ISSN 1001-6872(1998)S I -0099-04; COD EN :KU YA E 2收稿日期(M anuscri p t received ):1998-06-08 改回日期(A ccep ted fo r publicati on ):1998-07-20第一作者简介:毛玉元 男 58岁 教授 构造地质学专业研究 研究方向:矿田构造1 构造地质学的内涵众所周知,构造地质学是以研究地质构造为对象,探索地壳结构和地壳运动发展演化的地质学基础学科之一。
地质构造的内容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建造即形成,是指地壳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它是地壳运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地壳运动发展演化的物质反映;二是改造即形变,它是指在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构造变形,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或具体表现。
狭义的构造地质学侧重于中、小型构造的研究。
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然而在研究中、小型构造时,必然要涉及到区域构造和大地构造背景,另外为了探索构造与其内部组构的关系以及构造的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必然要涉及显微和超显微构造的研究,从而扩展了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涵。
《2024年走向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我国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范文

《走向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我国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篇一一、引言构造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资源勘探、地震预测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
近年来,我国在构造地质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我国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二、我国构造地质学当前面临的问题1. 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当前,我国构造地质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部分学者对地球内部构造、地壳运动等基本理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导致在解释地质现象时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
2. 实践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尽管我国在资源勘探、地震预测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部分地区的地质勘探精度不够高,地震预测的准确率有待提高等。
3. 人才队伍建设不足构造地质学的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然而,当前我国在构造地质学领域的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不足,部分学者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三、未来发展方向探讨1.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为了推动构造地质学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学者们应深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地壳运动等基本理论,为解释地质现象提供更多理论支撑。
同时,应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2. 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在实践应用方面,应注重提高地质勘探精度和地震预测准确率。
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优化勘探方法、加强数据分析和解释等手段,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与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学科的交叉合作,共同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推动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的关键。
因此,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构造地质学人才。
高校应加强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应注重引进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者,为我国的构造地质学研究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前景

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前景——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编者按】“十一五”是我国地质行业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的五年,也是地质行业大发展的五年。
“十一五”期间正是我国历时12年“地质大调查”收官验收之年,12年来共完成1:25万、1:5万区调1040幅,1:100万海洋地质图2幅;完成160万km2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填图;1640个山地丘陵县市的地灾调查与区划填图,全国地下水资源第二轮评价等基础调查工作。
特别是青藏高原1:25万区调工作的完成,宣告了我国陆域中比例尺区域的全面覆盖,使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得到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国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全国新发现固体矿产地近2500个,其中大型以上规模约450个,新增石油地质储量56亿吨、天然气3万亿方、新增煤炭资源储量3380亿吨、铁矿71亿吨。
在资源开发强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煤、铁、铜、铝、铅锌和金等大多数大宗重要矿产保有资源储量仍实现了较快增长,其中煤增长了26%,铜增长了19%,铝土矿21%,铁9%,铅23%,金33%。
“十一五”期间,我国地质科学研究也是硕果累累。
地质行业获得国家三大奖共90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77项,发明奖8项;省部级奖约500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约10万余篇,其中,在国外刊物发表约1万篇左右。
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24篇,占中国本土科学家发表论文12.83%。
有18人被增选为两院院士。
上述成果有力的推动了地质学科的进展。
学会网站将陆续摘登本次会议之精华,供广大会员和地质工作者参阅。
(学会秘书处,2011.7.4)一、构造地质学在地质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组成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的构造现象、组合型式及其形成和发育规律。
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将构造地质学区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
走向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我国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

走向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我国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走向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我国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地质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对于我们认识地球和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构造地质学作为地质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变形过程。
它的发展与进步对于我们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质灾害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而我们国家在构造地质学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有必要对我国构造地质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首先,我国在构造地质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我国的地球构造学家和地质学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在地震活动监测和预测、岩石变形和地层构造研究等方面,我们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科研成果。
这些成果对于实现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减灾、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与此同时,我国在构造地质学领域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质条件复杂多样,不同地区的构造地质特征存在差异性。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各个地区的地质构造,以更好地认识地球内部的演化过程和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
其次,我国在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装备和科研平台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为了更好地进行地质构造的研究,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建设先进的设备和实验室。
最后,我国在构造地质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也需要加强。
只有通过与国际上的地质学家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合作,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和科研能力。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也应该积极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来构建健康的构造地质学。
首先,我们需要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与应用实践的结合。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技术创新和设备建设,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
通过引进和研发先进的仪器设备,来实现对地质构造的更精确观测和测量,从而推动构造地质学的发展。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国际地质项目和研究计划,与国际地质学界保持紧密的交流与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以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组合形式及形成、发育、变形、破坏规律。
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
狭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对中、小型地质体的研究,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演化等。
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阔,从地壳演变至岩石圈结构,从重要造山带至板块边界,从显微构造到晶格错位,几乎涵盖了10_8?108cm的所有地质体。
近代以来,构造地质学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陆构造研究得到了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岩石圈的演化和三维岩石圈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动力学研究兴起。
这些研究使得构造地质学在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1.构造解析构造学本质上是对地质体变形和演化的认识,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构造解析法。
构造解析是对地质体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分析解释,内容包括对地质体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气几何学解析是指对地质体的产状、规模、组合形式进行研究,进而概化为构造模式。
运动学解析主要研究地质体在构造作用中发生的变形和位移。
动力学解析是在几何学解析和运动学解析的基础上,反推构造应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分析和解释该研究区域的构造演化史。
2.研究现状步人20世纪后,构造地质学开始从形态描述逐渐进人对地质体的成因和力学分析研究中,由定性观察转入定量研究,由几何学研究转人运动学、动力学的领域。
相关学科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引人,使得构造地质学获得了极大地进步,促进了构造地质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
尤其20世纪60年代后,以板块构造为主的各种新理论的提出,促使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2.1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相关研究1968年前后,地质学家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从全球统一的角度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将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划分为刚性岩石圈和塑性软
流圈,认为岩石圈可分为多个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且以水平运动为主,相邻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形成了构造作用强烈的构造带。
板块构造理论在地形、构造带、古生物、古冰川、洋中脊、海底地磁条带等方向得到了诸多证据支持,比较圆满地解释了中生代以来的全球构造演化格局,为我们从行星尺度研究地球的结构、成分和内部作用过程提供了基本框架,是近代构造地质学研究的里程碑。
板块构造理论提出之后,吸引了众多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随着研究的深人,一些不能为该理论所解释的现象逐渐得到大家重视。
板块构造理论在大陆构造的研究中遇到了很大挑战,青藏高原问题、安第斯山脉不能有效解释的问题、大陆地壳物质返回地幔的过程等诸多质疑相继被提出,该理论所假设的岩石圈的刚性和不变形以及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等也有待进一步的验证和完善。
2.2大陆动力学研究大陆动力学由美国学者在1989年率先提出,从大陆尺度研究大陆的形成和演化,将大陆作为独立的动力学系统进行分析,通过对大陆的研究,阐明大陆与地球系统的相互关系。
大陆动力学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大陆与大洋岩石圈存在显著差异的基础上的,大陆岩石圈的生长、演化和消亡过程比板块构造学说所阐明的大洋岩石圈生长和消亡过程更为复杂,大陆岩石圈中可能存在若干软弱层,对大陆内部的复杂变形和分层具有重要的控制和影响作用。
通过以地球物理方法为主的地学大剖面研究及超深钻的验证及修正,对大陆岩石圈的生长和演化有了新的认识。
认识到大陆的生长并不局限于水平方向的侧向生长,大陆岩石圈底部的地幔分异亦不能忽视;发现大陆岩石圈具有多层结构,存在多个流变层,且流变层的结构和性质并不均一。
大陆动力学的研究已经成为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
2.3大陆岩石圈的结构和深部构造大陆岩石圈与海洋岩石圈有较大的不同。
大陆岩石圈为30多亿年逐步演化而来,厚度可达100余千米,大陆地壳厚度一般为30km,地幔厚度为70?100km。
大陆岩石圈形成时间漫长、形成过程复杂,内部结构较为复杂。
近年来,对于大陆岩石圈内部结构的研究日益加深。
张文佑最早提出了大陆岩石圈具有多个构造滑脱界面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大陆岩石圈内部存在多个软弱界面,软弱面介质的不均一性对大陆重要造山带等
构造有较大影响。
反射地震测量和层析成像技术为了解岩石圈的深部构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对岩石圈形成和演化过程的描绘,开始从板块构造的运动学解释转向连续介质力学的动力学说明w。
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将地球物理手段所揭示岩石圈特性异常范围与超深钻探等技术获得的直观结果相结合,进行统一系统研究,建立大陆岩石圈的三维立体结构。
然而,超深钻探的结果与依靠物理方法得到的三维岩石圈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这迫使我们提高对物探结果解释的准确性,同时加强地质研究工作。
2.4构造地质流变学和流体作用根据近年来构造地质研究发展的需要,继固体力学、材料力学、断裂力学之后,采用流体力学来解释地质构造现象,模拟构造演化的方法被提出。
岩石圈的非牛顿体变形机制和岩石的粘塑性变形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些研究对于了解大陆岩石圈深部的不均一流变层具有重大意义吒目前,对于地壳浅部的流体作用研究较多,地下水的运移、地下水对于矿床形成的作用、地下水与构造裂隙的关系等的研究较为深入,构成了构造地质的流变学基础研究。
岩石圈的流变学参数决定了流体在构造变形与演化中作用的大小,因此准确测定流变参数是研究的重点。
目前,对于流体的流应力,即构造应力大小的测定较为可靠,其他流变参数,诸如应变速率、应力指数、粘滞系数等只能进行概略估算\流变参数测量的不可靠性使得构造流变学研究停留在半定量化阶段,许多流变力学理论只能属于猜测m。
因此,对于如何采用新方法测定流变参数还有许多研究需要进行。
2.5中小尺度及微观构造中小尺度构造研究涉及中小区域构造的形成和演化特征、不同岩石材料在地质环境中的变形机制等,这是大区域构造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小区域构造的研究,有助于对大型构造多期运动过程的解释,进而推进大型构造的研究?。
晶体、晶格的微观研究提供了岩石变形特征、构造应力、地质环境等地质信息。
中小尺度及微观构造的研究更侧重于理论部分,为构造地质学提供坚实基础,一直受到诸多学者的孜孜研究。
3.发展趋势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构造地质学必将在能源、交通、环境等方面大放异彩。
要加强对构造地质学的研究,首先应提高对构造学基础研究的重视,同时加强构造学与其他学科的交融贯通,加大对
典型构造带研究的投入,进而积极推进构造地质学发展。
3.1发展基础研究一些基础学科,诸如矿物学、岩石学、地层学、古生物学等对于构造地质学具有奠基意义,基础学科的研究将会是未来构造地质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提高对各种地质体、地质现象形成与演化的认识,补充、修正现有地质理论,提出可以有效解释地质演化的创新理论,这些基础性研究对于构造地质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科新理论、新思路的产生多发生在学科边缘或者交叉点处,重视交叉学科将使科学本身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
构造地质学的未来发展必将建立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基础上,将其他学科方法、思路引人构造地质研究中,对更多的地质现象和规律作出科学解释,进行更深人和本质性的研究。
同时,要充分吸收利用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成果,以更加全面的认识地球的历史和构造,推动构造学发展。
3.3重要构造带的研究选择典型构造带进行构造变形的精细研究,解析其变形演化机制。
典型构造带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为大区域构造地质研究提供论据或者提出质疑,另一方面更加贴近应用构造地质研究,有助于应用构造地质和构造地质基础理论的突破。
超高压变质带、碰撞造山带、盆地构造等典型构造带的研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构造地质学的发展。
4.结束语资源、环境、人口等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未来地球科学应当为解决这些问题作出应有贡献。
构造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支柱学科之一,仍将是未来地球科学研究的核心之一,将会指导我们更加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维护生存环境。
洪迪思'王亮、刘兆成2(1.江苏省水文地质海洋地质勘查院,江苏淮安223005;2.淮安市地质矿产勘查院,江苏淮安2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