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学习资料
边塞诗鉴赏教案【最新】

边塞诗鉴赏【学习目标】: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一、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什么是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二、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
李益的《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
《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
”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沈佺期·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出塞》 学习任务单

《出塞》学习任务单《<出塞> 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出塞》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其艺术特色。
3、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出塞》。
4、培养对古代边塞诗的欣赏能力,感受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含义,把握诗人对边疆战事和战士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2)体会诗歌中用典、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难点(1)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深沉的历史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诗歌所传达的和平愿望和对英雄的敬仰。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赏析法:对诗歌中的意象、语言、结构等进行赏析,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3、探究法:结合历史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探究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4、比较法:将《出塞》与其他边塞诗进行比较,拓展对边塞诗的认识。
四、学习过程1、预习阶段(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2)初读诗歌,标注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进行理解。
(3)尝试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提出自己的疑问。
2、课堂学习(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讲述一段边塞故事,引入《出塞》这首诗。
(2)朗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然后学生自由朗读,互相倾听、指正。
(3)诗歌解读①结合注释和历史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解释“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含义。
②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明月”“边关”“龙城飞将”“胡马”等,探讨它们所传达的情感和氛围。
③研究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用典(“龙城飞将”)、对比(“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体会其表达效果。
(4)主题探究①小组讨论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对战争的厌恶,对战士的同情,还是对和平的渴望?②思考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历史意义。
(5)诗歌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尝试背诵全诗。
可以采用个人背诵、小组背诵、全班齐背等方式进行。
部编版初中阶段边塞诗教案

部编版初中阶段边塞诗教案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教材版本:部编版教学内容: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边塞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边塞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边塞诗的豪迈气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1. 边塞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边塞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难点:1. 边塞诗意境的理解。
2. 边塞诗情感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边塞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边塞诗的主题和情感。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边塞诗》的相关内容。
2.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初步体会边塞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边塞诗的特点,如豪迈、壮丽、悲凉等。
2. 教师分析边塞诗的情感,如爱国情怀、豪情壮志等。
3. 教师举例分析边塞诗的意境,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边塞诗的理解和感悟。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选择一首边塞诗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边塞诗的发展历程及其代表诗人。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边塞诗的欣赏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边塞诗专题学习

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 • • • 1.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王昌 龄)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岑参
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 4.用典故:(常用典故:李广的典故、燕然的典 用典故:(常用典故:李广的典故、 用典故:(常用典故 玉门关的典故、楼兰的典故) 故、玉门关的典故、楼兰的典故)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王昌龄 •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李白 •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 。(李颀 •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高适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王维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王昌龄 •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丰富深刻。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丰富深刻。
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 4.批评边将无能、腐败,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 批评边将无能、腐败, 批评边将无能 武。 •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李颀)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李颀)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 龄)
边塞诗教师版

古代诗歌的抒情艺术和表现艺术第一讲学习目标1、能读懂诗句,学会想象诗句所表达的情景并作书面表述。
2、能分辨诗句是描写还是叙述、抒情、议论。
3、能正确把握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4、把握诗歌常见的抒情艺术和表现艺术,并会结合诗句分析。
5、了解某类别诗歌的特征。
一、学习《燕歌行》(高适)1、用自己的话解说《燕歌行》,写在右边横线处。
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1)、对战士忠勇报国、视死如归的精神的赞美(2)、对将领荒淫奢靡、贪功轻敌的批判与讽刺(3)、对朝廷用人不当的讥讽嘲弄,对良将的期盼。
(4)、对战士的不幸遭遇及其家人的深切同情。
(5)、流露自己驰骋沙场、建立功业的渴望,暗含不得重用的郁闷。
3、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作具体分析。
对比:出兵时的金鼓震天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对比;士兵的辛苦作战与将军的纵情声色对比;士兵的效命死节与将军的贪功轻敌对比;李将军的骁勇善战、爱兵如子与现在将领恃勇轻敌、不顾士卒对比。
二、学习《从军行》(杨炯)1、解说这首诗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诗的中间两联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场面?颔联:将领们辞别京城,带领着铁骑以排山倒海、迅猛凌厉之势将敌人的营地团团围住。
(辞、绕突出了这一气势)颈联:大雪纷飞中,旗帜飘扬,上面的画面暗淡模糊,北风呼啸,夹杂着阵阵击鼓声、叫喊声,两军正进行着激烈的厮杀。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说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谁来背诵?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
(出示该诗,并配边塞图片)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师:是啊,边塞,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1、出示整首诗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
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读的字正腔圆,请坐。
(读的真不错,读出了节奏……)师: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
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
(生齐读)3、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预设:明月,边关,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师: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冷清,孤独,寂寞)4、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出塞》导学案

《出塞》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2、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歌的意境。
3、背诵并默写《出塞》。
4、学习诗歌的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和对和平的渴望。
2、难点(1)理解诗歌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运用的典故及深层含义。
(2)感受诗歌的意境,领悟诗人的写作手法。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赏析法:对诗歌的语言、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和欣赏。
3、探究法: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国古代,有许多描写战争和边塞生活的诗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出塞》,感受诗人笔下的边塞风光和战士们的情怀。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2、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唐朝边境战事频繁,战士们长期戍守边疆,不能归家。
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向往。
(三)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四)诗歌解读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互文)(2)“明月”和“关”这两个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明月象征着思念,关象征着边塞的战争和戍守)(3)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描绘了边疆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戍边战士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无奈)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龙城飞将”指的是谁?(龙城飞将指的是西汉名将李广)(2)这句诗运用了什么典故?(飞将军李广抗击匈奴的典故)(3)诗人借“龙城飞将”表达了怎样的愿望?(希望朝廷能任用良将,抵御外敌入侵,让百姓过上和平的生活)(五)诗歌意境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出塞》教案(优秀8篇)

《出塞》教案(优秀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出塞》教案(优秀8篇)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塞诗边塞诗一、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是指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诗歌。
二、内容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及对和平的渴望;有对统治者穷兵黩武不恤士卒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与友人分离时的惜别感伤、壮怀激昂;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奇丽壮阔风光……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三、情感:边塞诗所表现的情感主要是“悲”,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情感表现。
唐以前的边塞诗在抒情上确立了以“悲”为主要元素的情感基调,这种“悲”主要是苦于生活艰难、思念家乡亲人的悲,是“悲哀”之情;唐代的“悲”则更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多表现为“悲壮”(保家卫国、壮志豪情);宋边塞诗的“悲”更多为“悲愤”(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边塞征战诗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
盛唐:豪迈、爽朗、一往无前、豪情满怀。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国势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依旧,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
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感情或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鉴赏时,把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密切结合起来,做到知人论世。
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2)表现自己豪迈旷达、建功立业的;(3)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6)痛斥君主穷兵黩武,不恤士卒的;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悲慨愤懑的;(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四、主要意象1、从与战争有关的器物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战鼓、剑、戟、斧、钺、刀、羌笛、胡笳、琵琶,号角、战车2、从与战争有关的地名看:边关、玉门关、阴山、黑山、轮台、瀚海、楼兰、安西、夜郎、凉州、长城、受降城3、与战争有关的民族名看:胡、羌、羯、夷、突厥、可汗、单于、吐谷浑4、从边塞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5、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空旷、荒凉五、常用表达技巧:边塞诗常用的表达技巧是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白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
对比(“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表达效果是突出强调;虚实结合(“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表达效果是运用想象,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等;用典(“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效果是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六、艺术风格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豪迈旷达,雄奇壮美,豪壮悲慨,委婉清丽等。
七、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雪晓清笳乱起。
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4、阅读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横”和“接”的妙处。
______ _________(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5.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戎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
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5分)(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6.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习题。
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5分)(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边塞诗答案:1、(1)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
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2)自幼立志报国建功立业;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
2、(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3、(1)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2)答: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
4、(1)一个“横”字,表明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勾勒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遥接云中郡,它们连成一片,组成了中原地区的天然屏障。
(2)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慨悲壮,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
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诗人的慷慨壮志。
5、(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1分);军情紧急(1分)。
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1分),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1分),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1分)。
(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2分)。
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1分),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1分),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
6、(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闺怨诗答案:1、(1)“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2、(1) "锁"字是诗眼。
"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2)运用了反衬手法(答对比、衬托也可给分)。
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
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
3、(1)照应诗题;表现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衬托思妇(主人公)离情萦怀和难耐的寂寞。
(2)①承前启后。
(承上句长夜不眠,故而引起望月,为思夫做铺垫。
)②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中年女子”)。
③诗歌表现她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关怀(关心)丈夫的无限深情。
4、(1)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羁旅行役诗参考答案1、(1)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2)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
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2、(1)【答案】运用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