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兴办洋务运动的举措及其评价 4
评价李鸿章及洋务运动

评价李鸿章及洋务运动摘要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即使他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但也不能全部责怪他,也是当时的时代所造就的,我们应该以正确的心理去评价他,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看到落后的清政府,所以想挽救清政府,兴办洋务运动,主张引进、仿造西方武器来强化自己,在当时是非常有先进的思想,即使在以后洋务运动失败了,但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关键字:李鸿章、洋务运动一、李鸿章的简介李鸿章(1823-1901),亦称李合肥,汉族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
其先祖本姓许,李鸿章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1855)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东乡(今肥东县,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李鸿章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
李鸿章与曾国藩的关系密切,也是到后来他们一起兴办洋务运动。
二、李鸿章等人兴办洋务运动的原因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当时,由于感受到西方列强的船尖炮利,感受到国家的民穷兵弱,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以李鸿章(直隶总督),张之洞(湖广总督)为代表的封建大官僚发起了洋务运动。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①三、洋务运动做了些什么洋务运动可以归纳其三个方面:(1)兴办近代企业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的福州船政局(附设有船政学堂);1867,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
李鸿章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推动者

李鸿章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推动者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被认为是中国从封闭落后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
而在这一运动的推动者中,李鸿章被誉为其中的重要人物。
李鸿章以其出色的政治手腕和决策能力,为洋务运动的推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改革思想的先驱者在洋务运动兴起之前,中国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技术水平与西方世界相比相差悬殊。
然而,中国派遣的使臣在与外国交往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自身的薄弱之处。
李鸿章作为中国使节的代表,亲眼目睹了西方列强强大的实力和先进的科技。
他对中国的状况深感担忧,开始积极主张引进西方技术和经验,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他在与外国使节的交流中,深入研究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吸取借鉴经验,为中国的改革铺平了道路。
二、创办船政学堂与北洋舰队的组建为了引进西方的船舶建造技术与海军实力,李鸿章创办了船政学堂,并亲自担任校长一职。
船政学堂的建立为中国培养了大批舰船建造和航海技术的专业人才,奠定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基础。
同时,李鸿章还带领着大批学生赴外国进行学习考察,以拓宽视野,引进更多的先进科学知识与技术。
借助他们的努力,北洋舰队作为中国近代海军的主力力量逐渐形成。
这一举措使得中国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三、投资兴办实业与国家驱逐敌对势力除了在军事和航海领域取得成就外,李鸿章还积极投资兴办实业,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他和中国商人合作,引入了西方的机器设备,修建了铁路、电报线路等基础设施,促进了中国工业和交通的发展。
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在与抵制改革的勾结势力作斗争中,李鸿章表现出了强烈的决心与实践能力。
他通过与外国列强的谈判,成功驱逐了入侵中国的敌对势力,保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
这一表现也为他在洋务运动中的推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积极倡导改革与汇集各方力量李鸿章在政治上非常机敏,善于处理各类复杂情况。
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人脉,积极倡导对国家改革进行全面推进。
清朝家李鸿章的洋务运动

清朝家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
为了应对外来压力,清朝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洋务运动。
而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被任命为主要负责人,他的努力和贡献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背景与原因在19世纪末,清朝面临来自西方列强的威胁与侵略,中国的经济、军事、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
同时,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冲突也使中国陷入困境。
为了摆脱这种被动局面,清朝政府决定推行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
二、李鸿章的角色与贡献1. 李鸿章的背景与才华李鸿章是清末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以其才智和政治手腕而闻名于世。
他早年曾在西方国家留学,深刻了解西方现代化文明。
因此,他被任命为洋务运动的主要负责人,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 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李鸿章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他提出了“西学为主、中学为辅”的观点,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以弥补中国在这些方面的不足。
他积极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工艺,推动了中国的冶铁、纺织、造船等产业的发展。
3. 修建铁路与航运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大力推动修建铁路和航运事业。
他致力于改善中国的交通运输体系,以加强国内各地的联系和迅速调动军队。
其中,京张铁路和京汉铁路的修建就是李鸿章的重要贡献。
此外,他还主持了长江航运的改善工程,促进了内河水运的发展。
4. 推动教育与科学研究为了推动中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李鸿章积极引进西方的教育体系和科学研究方法。
他倡导兴办学堂,提倡教育普及,培养人才。
他在天津兴办了北洋大学堂,聘请许多国内外知名教育家和科学家担任教职,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三、洋务运动的影响1. 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工业与农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洋务运动的实施,引进了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和工艺,促进了中国的冶金、纺织、造船等行业的发展。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洋务运动相信有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洋务派的代表李鸿章是何许人也,该如何评价这次运动和这个人?下面,就和店铺一起去探索下吧!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持续了近35年。
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李鸿章: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李鸿章少年顽皮,喜养雀,稍长颖悟过人。
六岁始师堂兄李少岚就读,后从当地名儒周先生攻读四书五经;十八九岁便成了府学廪生。
道光甲辰(1844年)开科,鸿章参加顺天乡试,中第84名举人;道光乙巳年(1845)至京,其父把他举荐给曾国藩,曾见其英俊聪慧,能倒背《春秋》,大爱之,授以义理经世之举;道光丁未年(1847)会试,鸿章应试中第25名进士,殿试二甲,朝考一等,授翰林院庶士,时与郭嵩涛、沈葆祯、李宗羲被称为“丁未四君子”。
对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评价

对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历史评价李鸿章作为晚清封建官僚,尽管其主观动机是为了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但他在任期间,以“练兵制器”为核心,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其可说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李鸿章作为一位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人物,在其开展的洋务自强运动中可以说是表现的很充分的,成效是很明显的:其一,创立了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对抵御外国侵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二,创立了一批近代民用工矿企业,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三,建立了中国的轮船公司,铁路和电报事业,开创了中国水陆交通、电讯事业的近代化;其四,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
30多年的洋务运动已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果没有李鸿章等人开展的洋物运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又不知道要推迟多少年。
但是他没有适应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化的潮流,他顽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思想和文化,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因此其进步的作用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略失误,指挥失当,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而且绝大部分对外不平等条约都是由他出面签订的,以致在当时外国人的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朝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
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丧权辱国,因此说其是卖国贼也毫不过分。
李鸿章之所以要主持洋务运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存在许多明显的缺陷导致其终不能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化的性质。
但它的重要意义在于给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启迪;人类的文明是全球性的,中西文明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但又是艰难曲折充满斗争的。
开放是强盛的门户,闭关是弱者失去自信的表现。
只有开放才有出路;但这种开放和交流应当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正确估价别人的基础上进行的。
李鸿章对晚清洋务运动的历史影响与爱国实践浅析

李鸿章对晚清洋务运动的历史影响与爱国实践浅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正逢国外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并建立自己的统治秩序。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领导者,在其1879年写给刘某的信中提到:“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
”由此可知,李鸿章是清朝思想解放的先驱,并一直坚持对西方文化的学习。
李鸿章提倡在当时的情形下,应与洋人和睦相处,对内实行改革,他提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进行着工业革命,而中国却仍在维护着传统的制度,特别是保守派更为坚决与彻底。
西方列强依赖其先进的枪械、蒸汽机等开始大肆摧残中国。
天啊,人啊!我们怎样才能明白其中缘由?”李鸿章在推动中国洋务运动过程中,虽有个人的利益驱使,但整体上还是为了国家及民族的繁荣富强。
一、制器练兵和创办民用企业,培养大批有学之下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资取西洋人的制器练兵,准备围剿太平天国运动。
1865年,他先后创办了上海洋炮局、苏州洋炮局、金陵机械局等。
这时候,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但是其余部及西南、西北地区各族还在坚持反清运动。
当时,由于国内农民起义逐步平息及国外资本主义的入侵加剧,清政府逐步将主要矛盾向国外转移,这时的李鸿章担任北洋海防的督办,他始终将海防作为与洋人抗争的主要阵地。
他认为与国外帝国主义向抗衡,是以承认其在中国的特权为前提的,“各国条约已定,很难更改,‘攘夷’的论断很难成立。
”同时,进行海防的目的是将来的防守,力保和平的局面。
中法战争时期,李鸿章力主缓和冲突,并命令北洋舰队相机进退,他的这一方针最终导致整个北洋舰队的覆灭及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李鸿章除了练兵外,还创办一大批民用企业,例如上海轮船厂、矿务局等,他说:“轮船招商局之设,原期收回中国利权,徐图自强之计。
李鸿章当时举办洋务,并没有对国外侵略者有任何的反抗意思,他训练士兵及创办民用企业并不是为了改变当时中国现状,更不是为了抵抗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
历史趣谈:李鸿章是如何开展洋务运动的?他的过失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鸿章是如何开展洋务运动的?他的过失有哪些导语:李鸿章,晚清政府三朝重臣,以内阁大学士(中堂)闻名,世称李中堂。
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殷实的家庭,自幼通读经史,在成年后通过参加科举走上李鸿章,晚清政府三朝重臣,以内阁大学士(中堂)闻名,世称李中堂。
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殷实的家庭,自幼通读经史,在成年后通过参加科举走上仕途。
相较于其他学子,李鸿章获得的人际关系远比官职更为重要,例如他的恩师曾国藩。
咸丰年间,李鸿章通过镇压太平军进入了军中,随后因清政府江南兵力的薄弱而受命组建淮军,以曾国藩的湘军为骨干,淮军通过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势力,军事力量不断扩大,在湘军解散后,淮军仍旧是江南最精锐的部队。
这支地处江南的武装力量成为李鸿章拥有清政府话语权的根本。
同治年间,李鸿章与左宗棠等人试图在封建帝制下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发起了近代中国资本力量的启蒙,建立清政府国有企业,改变晚清朝廷关于近代科学、军事和经济的态度。
洋务运动期间,以李鸿章为主的清政府外交部门一度在列强国家面前获得主权。
光绪年间,李鸿章开始组建清政府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的成立代表洋务运动的巅峰,然而终因政治制度的腐朽,后勤补给极为落后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灭,同时也标志着李鸿章奋斗半生的改革以失败告终。
晚年,李鸿章担任两广总督期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李被晚清逃亡政府逼迫,前往北京。
重病缠身的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后身心俱丧,病逝于北京,谥号文忠。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重臣,他从小就聪明好学,被诸多著名人士看中,最终拜在曾国藩门下成为他的学生。
李鸿章的一生充满了争议,有人认为他是最大的卖国贼,也有人认为他是清朝中的爱国者,这些生活常识分享。
洋务运动李鸿章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答:一.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 和“敌外国”相提的。
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 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
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
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
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
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
洋务大员丁日昌说,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不能御外侮”。
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 的口号下,养肥了我国第一代军阀集团。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
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
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
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兴办洋务运动的举措及其评价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此时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李鸿章为了强国富民,维护清朝的统治发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救国运动——洋务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从军事、民用、教育、科技等等各个方面入手,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时成为洋务运动的挂帅人物。
关键词: 洋务运动举措贡献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面对此种不利形势,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与顽固派。
顽固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来事物,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的统治。
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他们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
然而对于洋务事务经营时间最长,兴办事务最多,贡献最大的则是李鸿章。
两个方面了解他:第一:李鸿章在兴办洋务运动中做出的功绩主要从以下兴办洋务的举措中来了解:(一)创办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企业有二十余个,而最大的有示范性的四大兵工厂,即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总局。
其中除福州船政局为左宗棠所创办外,其余皆由李鸿章创办或接办,江南制造总局又称上海机器局,成立于1867年9月。
它以生产枪炮弹药为主,后来能修船造舰,成为综合性的军用企业。
江南制造总局初建时,厂内修船之器居多,制炮之器甚少,之后在李鸿章的要求下,这个厂很快改造成为以生产枪炮为主的兵工厂,成批生产田鸡炮与前膛枪,所制“开花,田鸡等炮,皆与外洋者足相匹敌”,生产的前膛“亦与购自洋者无异”。
从1867年起,江南制造总局开始制造轮船,次年造成第一艘轮船,李鸿章十分喜悦,鼓励中国工人再生产实践中边干边学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曾国藩对此轮船命名为“恬吉”,意取四海波恬,厂务安吉之意。
1868年9月28 日,这艘船驶至南京江面,接受了曾国藩检阅。
1869年至1875年,江南制造总局又相继造成“操江”、“测海”、“威靖”、“海安、”驱逐”等多艘轮船。
1874年,江南制造总局在华龙镇设黑药厂制造黑色火药。
又建枪弹厂,生产子弹。
1890年,江南制造总局开始设立炼钢厂,从国外购置炼钢机炉,在湖南湘乡购买矿石、生铁、自行炼钢。
1890年,江南制造总局造成5响后膛快利枪以及全钢后膛快炮。
1892—1893年,设立栗色火药厂与无烟火药厂,制造栗色火药与无烟火药。
在李鸿章等人支持、监督与指导下,甲午战争前夕,江南制造总局已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军工厂,在造船与军火武器制造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
据有关资料记载,从1867年至1893年二十多年中,该局共造轮船8艘,各类枪支5万余支,各种炮270尊,水雷500余个,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近代炼钢厂,增强了国防力量,培养并造就了一批技术人才,促进了中国近代产业工人队伍的成长与壮大。
甲午战争期间,江南制造总局生产的枪炮弹药,几乎调拨一空,在抵御日本侵华战争中起了明显作用。
金陵制造局,是在1865年由苏州洋炮局扩建而成的,它的厂址位于南京。
迁至南京后,规模扩大,生产能力也提高了。
它主要从事各种口径的大炮,炮弹和子弹的生产,还生产其他军用品。
就当时规模而言,金陵制造局在19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仅次于江南制造总局与天津机器局的第三大军工厂。
金陵制造局与江南制造总局都是制造军用器械的兵工厂,它们用蒸汽机作为动力,以机器为工具,雇佣了一批工人,这表明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
这两个局的资金都来自清政府的财政调拨,生产的武器弹药,都归湘军和淮军以及其他各省军队使用。
它们不仅不参与市场竞争,不产生直接利润,而且金陵制造局为1884年中法战争提供了一定的军需物资,支援了战争的需要。
天津机器制造局:是在奕 授意下,由清室贵族,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于1867年在天津创办起来的,但于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后转入李鸿章之手。
从1870年开始,李鸿章增建天津机器局厂房、添购机器、兴造药库、加筑围墙,不断扩大天津机器局生产规模,仅一两年时间即建成铸铁、熟铁、锯木等厂以及第二碾药厂,药库三座,总计建厂房200余间。
1874年后,又增建碾药厂,药库三座,添设洋枪长与枪子厂。
1876年,增设电器水雷局,聘请外国专家制造海防急需的各式水雷,并分设电报,水雷学堂,培训专门人才等等。
李鸿章一直坚持不懈,终于天津机器局在他的筹划和直接领导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它不仅生产军火武器,而且也制造民用机器和轮船。
当时,天津机器局的功用时不可小觑的,它从1870年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20余年间,它多次扩建,成为当时北方最大的兵工厂,北洋海陆军以及热河、察哈尔、奉天、吉林、黑龙江等地驻防军的军火武器均由该局供给,江南驻防军的武器也由该局供给。
中法战争期间,天津机器局夜以继日地加紧生产军火武器支援前线,较好地履行了保卫国家,抵抗外国侵略的任务。
如下表:天津机器局历年收支表(1867—1891)单位:两年代收入共计支出津海东海两关四成洋税(包括招商局轮船税)户部拨边防饷银北洋海防经费协款各省划还军火等价银1867-1870 1870-1871 1872-1873 1874-1875 1876-1877 1878-1879 1880-18811882188318841885188618871888188918901891?256080395269584287445608338910453999266000281697369000340001226322176683304511317683173929069?256080395269584617484119461542671667297768313067398067356679320332300201367321358706317713421572?244988394700575494488364482539643757266969277078454468294066296212345966296800383074328679316419*资料来源:引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上册第367页.上表支出数字表明:天津机器局费用除19世纪70年代前几年因大力扩充支出较多外,其后就是1884年中法战争中开支最多,1887年后因加快北洋舰队建设支出出也较大,可见其御外作用是很大的。
从这一点可以明显地看出李鸿章自强、御辱、救国的崇高精神作风。
天津机器局所取得可人的成绩更是与李鸿章个人的指导和筹划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令他个人所欣慰的。
(二)创办民用工业。
李鸿章在发展了军事工业后,为了辅助军事工业的发展,他意识到发展民用工业也迫在眉睫。
而且在筹备军事工业之初,李鸿章就认识到“洋器于耕织、印刷、陶制诸器、皆能制造,百裨民生口用,原不专为军火而攻,妙在借水火之力以省人物之劳费。
”并预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商大贾必百仿造洋机器作以自求利益者。
”这种认识,足以显示他的远见卓识。
他创办的民用工业规模较大的有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等。
轮船招商局成立于1873年,成立之初只有轮船3艘,而其后展开的客运业挤垮了英美合办的旗昌公司,在兼并旗昌公司产业后,招商局拥有轮船33艘。
这个时期,主要经营沿海与内河航运,年收入平均为2百万两白银,年净利为30万两白银,取得了可人的成绩。
李鸿章个人给招商局的定位是:没有大事的时候,轮船可以运粮食载客,遇有战事时输送军火,他还希望在航运上可以和外国的船只抗衡。
轮船招商局的创建与发展,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垄断中国沿海与内河航运的局面。
从其创立至1893年的20余年间,招商局轮船往来长江与沿海,搭送客货,运费收入每年平均约200万银两,以20年计算,“统计中国之利少入洋船已4000万银两”。
李鸿章创建该局时规定“略分洋行之利”的目的已基本达到,此乃其一。
其二,随着招商局规模扩大,轮船数量增多,对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长,招商局先后投资于开平煤矿,荆门煤矿,从而促进了中国近代煤炭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其三,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为中国近代航运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
其四,轮船招商局从1872年成立之1893年,资产已达400万两白银,拥有轮船三十余艘,开辟了内河与沿海多条航线和国外航线,对于国内南北物资交流以及中外贸易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其五,轮船招商局对抵御外国侵略做出了贡献,如1874年日本侵台。
最后,轮船招商局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轮船招商局取得的这些成就跟李鸿章创办其他的目的是相符的,这也是李鸿章所希望的。
(三)创办了一系列民用工业。
主要有以下:1987年正式成立的开平矿务局是李鸿章奏请设立的,由唐廷枢办理。
目的是为了供给机器制造局所需的煤,此外还可以避免煤矿资源被外国人所掌握。
起初开平煤矿局除了采煤、还采铁、炼钢。
后来,因为经费和技术问题,专门采煤。
到1894年,日产煤2千吨,是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矿业,也是最大的近代化煤矿,而且它的成绩显著。
该局所属唐山与林西两矿所生产的煤,不仅运销南、北各口岸,而且源源供应轮船招商局与天津机器局等民间和军用企业,大大缓解了这些企业对洋煤的依赖。
除此之外,中国第一个近代化棉纺织厂---上海织布局,也是李鸿章于1880年创办的。
李鸿章创办它的目的是为了抵抗洋货,由彭汝琮办理。
织布局后来在上海、宁波、镇江等处设立了10个分厂。
1880年,李鸿章主持修筑了中国第一条商业铁路——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此后又延长到天津,全长130公里。
1891年,李鸿章在山海关设立了北洋官铁路局。
第二年动工修建关东铁路,1893年铺轨到山海关。
1894年,修路到中后所。
这段铁路的经费全部由清政府拨款,故称为“官路”。
1886年,李鸿章还奉旨创了“杜患防边”,“筹边水利”的漠河金矿。
1888年,正式开始采矿。
1894年,产金多达两万八千多两,成为清政府名副其实的金库。
更让人惊叹的是,中国的电报业务也是最先由李鸿章倡办的。
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清国朝野上下无不惊慌失措,以为“电报之设,深入地下,横冲直撞,四通八达,地脉既绝”。
1879年,李鸿章提出,洋人从国外到上海设立了电报,在瞬息之间,就可以知道对方的消息。
中国使用驿站,最快的虽然说可以达到日行六百里,但经常还是会误事。
如果中国有了自己的电报,就可以抵制外国电信业控制中国。
中国电报最早在大沽北塘海口炮台和天津之间架设实验,结果很成功。
1880年,李鸿章修建从天津到镇江的电报,实现了南北之间的信息传递。
1882年,电报局改为官督商办企业。
经过集资,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的电报在1884年开通。
因而,电报局从天津迁到上海。
此后,电报局分别架设了津京线、长江线、桂滇线、陕甘线等。
1882年,李鸿章奏报说:“中国的陆路电线到现在已经有百十年的时间,遍布各省,瞬息万里,官员商贾都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