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4 古诗三首(教案)古诗三首教案1
《古诗三首》(第2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清明》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清明时节,孤身行路时的感受和心情。
大致的意思是: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
赶路的人心里更加增添了一份愁苦,简直是失魂落魄。
他向牧童询问附近哪儿有酒馆,牧童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前两句写出了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以及路上那些上坟祭扫人的心情。
诗句中的“魂”指的是情绪、心情等,“断魂”说明“路上行人”的心中有着强烈的哀伤。
后两句写“断魂”的行人,想打听一下哪里有酒家,因为他想歇歇脚,避避雨,顺便小饮几杯酒,暖暖身子,也借酒浇愁,暂时除去一些心中的烦忧。
那么他是向谁“借问”的?能不能找到酒家呢?“牧童遥指杏花村”揭示了答案,原来他是在向牧童问路。
句中的“遥”是“遥远”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远远地就能看见”,意思是行人顺着牧童手指的方向,可以看见远处的林梢,有酒旗招展。
《清明》这首诗用十分平白的语言,流畅自如地描绘出生动、感人的情景,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
农历的九月初九是重阳节。
“忆”是想念的意思。
重阳节那天,王维独自一人在外,非常思念家人,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自然而真切地表达出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逢重阳佳节就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个而生遗憾之情。
前两句中“异乡”指的是他乡,“异乡”和“异客”两个词语凸显了诗人在他乡的孤独感;“倍”是“加倍、更加”的意思,用得非常巧妙,表达出他平日对家乡也是念念不忘的,只是在重阳佳节,加倍地思念亲人。
诗人一开头就直接表达了自己孤身一人在他乡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后两句,诗人不再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乡,而是把目光投向了远方,想象着家乡的亲人们都佩戴着茱萸登高,却发现少了个人,他们该有多么遗憾啊!好像他自己的孤单寂寞不值得一提,亲人们的遗憾更需要去关心。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绝句》的内容及诗中景物的季节特点,感受春天的美丽。
2.掌握“融、燕、鸳、鸯”四个生字的书写规范,能够组词。
3.理解“迟日”的意义及由来。
4.激发学生想象,有感情地诵读《绝句》。
教学重点:1.规范书写“融、燕、鸳、鸯”四个字,能够组词。
2.带领学生动用多种感官,了解诗中景物的季节特点,体会春天的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迟日”的意义及由来。
教学过程:一.谚语导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春天的重要性。
春回大地,万物苏醒。
春天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希望。
请欣赏春天的图片,结合你看到的和以往的积累,说说你知道的描写春天的诗句。
知识链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XXX。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二.古诗研究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唐代伟大的诗人XXX写的一首诗。
我管它叫“XXX”诗?说它老,因为有的同学已经会背了,说它新,因为通过今天的研究,你们会有更多更新的收获。
1.出示《绝句》,指名读准字音。
“子”不读轻声,“鸯”不读轻声。
2.读出古诗的韵味,老师可范读,学生跟读。
3.进行书写指导:①范写,生说师写。
②生描一个,写一个。
③组词。
4.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绝句》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春天)谁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自己小声读读这首诗,动笔画一画。
预设: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燕子、鸳鸯5.根据学生找到的景物随机研究:迟日江山丽。
从第一句诗中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吗?XXX指的是春天的太阳。
知识链接:XXX”出自《诗经·七月》:“XXX迟迟。
”迟迟表示缓慢的样子。
XXX迟迟是指春天的白天变得长了。
迟日”就是指“春天的太阳”。
春天的太阳是什么样子的呢?春风花草香。
这是一阵温暖柔和的春风。
你闻到了什么香味吗?(说完整话:我闻到了的香味。
)谁愿意读读这句香气扑鼻的诗。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备课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
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课程:第一课时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教学理念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
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准备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
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
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1、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一)①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0篇)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0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1一课时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5个生字。
2.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1.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赏析《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写法,以小见大,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学习三首描写春夏不同景色的诗。
板书课题:《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二)检查预习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三首古诗。
(读出诗的节奏,读准确)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屐齿扣潋滟亦抹3.简要交流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三)指导学习《游园不值》1.指名读课文。
(读准、读熟)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3.在小组里讨论,解决质疑。
4.交流:按小组向全班汇报,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适时点拨:看图(或出示相应的课件)展开想象,说一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春天美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5.反复吟诵。
(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背诵古诗。
提问:诗人向我们描述园子里的景象了吗?为什么?让学生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着画龙点睛之笔,这比那一览无余、面面俱到描写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
因而能发挥读者的形象,使诗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
6.开拓联想,激发创作。
我们已经充分感悟古诗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学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学生绘画,自由创作。
(四)作业你还能背一背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吗?附:板书《游园不值》屐齿扣潋滟亦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第二课时一、教学目的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读中感悟)

《古诗三首》教案(读中感悟)【教材分析】本课包括三首古诗:《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
《绝句》是杜甫的一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
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的一首题画诗。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
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
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基础,并知道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在读诗节奏、情感渗透方面还需要指导。
由于是四行诗句,学生在课堂上较易完成背诵。
在教学本课时,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融、燕、鸳”等生字,正确读写“鸳、鸯、惠”等生字。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绝句》。
3.感受诗文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能借助书中注释和资料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再现诗句描写的画面,进入意境,共鸣情感。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进春天,去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
(课件:几幅春天美景图,配上音乐,让学生感知春天的美好)2.过渡:欣赏完了春天的美景,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有关春天的一首古诗,看看诗人们是如何通过使用手中的笔把美好的春景留住的吧。
(教师板书题目《绝句》,学生齐读。
)二、走进古诗,了解作者播放杜甫简介ppt,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
请学生简单概括诗人生平。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代表作:“三吏”“三别”。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天无与伦比的美丽。
(2)写: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日记,用自己的所见所闻
和亲身感受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绝句
板书设计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融.化(róng róu) 燕.子(yān yàn) 鸳.(yuān yān) 鸯.(yāng iāng ) 2.默写古诗《绝句》。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中,教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抓住杜甫“诗中有画”的特点展开想象,感受春色之美。首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自 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感觉、色彩、气味等方面想象景 物特点并且在交流中使认识更加清晰。
2.适当拓展赏析,一方面增加学生背诵方面的积累,另一面蓄积对春天的美好感受。 3.课中有独立读、对读,个别读、齐读,读句子、读全诗等多次诵读,辅以适当的 动作,学生学的兴趣盎然,增加积累。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 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3 课时
1.知识与技能:会认“鸳、鸯”等 6 个字,会写“融、燕”等 13 个字。
教学 目标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根据注释理解诗意,结 合诗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心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
6.自由读,练习背诵。
课堂小结 五、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及拓展延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绝句》,前两句勾画的是自然界 明丽壮美的大画面,让人一读就觉得心胸开阔,激情满怀。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每一环节上课步骤)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
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课程:第一课时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教学理念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
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准备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
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
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1、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一)①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热点专题)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
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课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
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
板书课题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
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1.出示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
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
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
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
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4.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
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古诗三首第1课时:学习《山行》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字词的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
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地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
(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
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
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
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
(自由背)四、指导写字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
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
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2.背诵、默写《山行》。
板书设计:山行远景:寒山石径斜人家深秋美景近景:枫林霜叶第2课时:学习《赠刘景文》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景色吗?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3.反馈:(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学生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2)引出生字教学:赠刘盖菊残犹傲君橙橘相互交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三、细读品味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这首诗的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呢?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1)荷尽出示两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
(理解“尽、擎雨盖”)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些?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2)菊残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3)橙黄橘绿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适时出示图片)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的季节!4.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5.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
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平常你都是如何背诗的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给大家分享一下吧!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1.出示要写的字:赠刘盖菊残君橙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补充总结。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枫桥夜泊》(唐·张继)《秋词》(唐·刘禹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板书设计:赠刘景文荷菊橙橘第3课时:学习《夜书所见》教学目的: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诗趣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两大瑰宝。
之前,我们也已经学习、积累了不少唐诗宋词,今天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吧。
2.学生展示《山行》《赠刘景文》《所见》等诗词。
3.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跟老师一起写诗的题目。
4.板书诗题——夜书所见二、解诗题1.一首诗的题目就是这首诗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看到诗的灵魂,请同学们自读课题,想一想你能从诗的题目中知道些什么?2.组织学生交流。
时间——夜晚书:写所见:所看到的重点强调——诗中的“书”,在这里当动词“写”来讲。
3.适时介绍作者叶绍翁。
叶绍翁:南宋诗人,最有名的诗是《游园不值》,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三、初读古诗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朗读情况,适时正音。
3.读给同桌听一听,看看有没有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四、品一品,知诗味1.同学们读了古诗,谁能说一说诗中写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深秋)2.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再读古诗,把这些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3.小组间交流。
4.集体交流。
指名说一说。
(梧叶、寒声、秋风、促织)学生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古诗的注释,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
并适时引导学生谈对这些词语的认识。
5.教师引导:是的,诗人叶绍翁就是抓住了秋天的梧叶、寒声、秋风来写秋天的,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阴冷、萧瑟的深秋时节。
(板书:景——冷)6.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并出示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补充填空:一阵阵()吹动(),发出()的声音,让人感到()。
7.此情此景,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作者形象?(孤苦、忧愁……他最想念的就是家)教师点出,这就叫——思乡之情。
(板书:思念家乡)8.于是,此情此景,独自一人在外的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写出了这样的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读,读出此时作者的悲秋、思乡之情。
这就叫——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
9.可是,叶绍翁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能把秋愁写得淋漓尽致,更在于,他能让自己从秋愁中跳出来,发现生活中别样的美。
你们瞧,作者走出了屋子,放眼望去,他看到了什么?——“一灯明”这是什么呀?(这是小孩在打着灯笼捉蛐蛐呢!)于是,作者笔锋一转,写到:“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学生读,体会此时作者的惊喜。
10.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
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童趣萦绕心头,让作者感觉如此温暖、如此亲切。
这是一种暖暖的思乡之情。
板书:事——暖五、品一品,悟诗韵无论是深秋景色带给作者的冷,还是童年童趣带给作者的暖,都寄托的是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1.小组合作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2.你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把它也纳入你的积累库。
3.你可以和着熟悉的调子,唱一唱这首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板书设计:景——冷夜书所见思念家乡事——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