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部分文言虚词的
高中语文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以】连词
1.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1.表并列或递进。译为“而”“又”“而且”“并且” 等,或省去。 2.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2.表承接,译为“而”或省去。 3.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3.表目的,译“而”“来”“用来”“以致” 等。 4.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连词
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9.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你。 10.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10.通“如”:好像,如 同。 11.【而已】闻道有先后,术业11.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
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语气助词,相当于“罢 12.【而后】臣鞠躬尽瘁,死而了”。 12.才,方才。 后已。 13.【而况】今以钟磬置水中, 13.即“何况”,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用反问的语气表示 14.【既而】既而得其尸于井, 更进一层的意思。 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 织》 14.不久,一会儿。
【若】 1.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齐桓晋文之事》 动词,像,好像。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1. 代词,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 则译为“你的”。若属:你们这些 2.代词,表近指, 3.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 相当于“这,这样, 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4.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如此”。
【也】语气助词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 2.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 晋文之事》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3.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 也。《过秦论》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4.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 族灭也?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5.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6.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6.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课件知识点——表假设的文言虚词

22、吾其还也
23、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
心犹不死。” 24、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 25、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26、溱与洧,浏其清矣
27、北方其凉,雨雪其雱
2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9、彼苍天者,曷其有极
表假设的文言虚词
【变式训练】
30、既见君子,云其何忧
3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3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表假设的文言虚词
【变式训练】
答案:
1—4: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
的”; 5—7: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 8:第一人称代词“我”; 9—12:指示代词“那”“那些”;
13:指示代词“其中的”;
【变式训练】
27—29:在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
作用;
30—32: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
33:表示疑问语气。
解析:其字的主要用法。A代词,代第三人称,他
(它),他(它)的。B代词,代第一人称,我,
我的。C作指示代词。D作连词。E语气副词。 总结点评:明晰“其”字的文言用法。
可译为“吧”“啊”
解析:1、“而”,作第二人称代词,通“尔”,你、你 的。2、也可作连词,表并列,递进,转折,相承,假设 等。3、助词,副词词尾 总结点评:明晰“而”字的文言用法。
表假设的文言虚词
【变式训练】
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即使(就算、就是、哪怕、纵使)……也(仍然、还是)。
二、表示假设关系的文言虚词列举 1、而;2、其;3、若;4、则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虚词

• (3)表感叹 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表祈使。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毋从俱死也。
•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剑舞。《鸿门宴》
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 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 赋》)
六、若
1.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你的。
2.动词,像、如同;比得上 3、连词 (1)表假设,“如果”“假设” (2)表选择 ,“或“或者”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或者
某所,而 母立于兹 而 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复音虚词(不译) 【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臣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
二、何
1、疑问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哪里、 什么 2、疑问副词,放在句前或谓语前,译为怎 么、多么、怎么这样等; 3、复音词 [何如][奈何][若何] ,译 “怎么样”“怎么办” “为什么”等;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无何]译“不久” ;[何乃]译“怎能”
七、所
1、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 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 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 事物”、“所……的情况”等。
2、为+所,表被动 3、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
4、名词,地方。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 文言文重点虚词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重点虚词安而尔夫盖故何或乎即既莫乃其且然若安1.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2.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左传·僖公十四年》)3沛公安在?(《鸿门宴》)而4.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7.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8.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尔5.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6.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饮酒》)7.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8.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孔雀东南飞》)9.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鱼我所欲也》)10.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夫1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1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13.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盖1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褒禅山记》)1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游褒禅山记》)故16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鸿门宴》)1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何1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19.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20大王来何操?(《鸿门宴》)21.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2.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23.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4.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25.何以战?(《曹刿论战》)或26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27.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登泰山记》)2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其29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30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31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32.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33.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四的虚词用法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知识复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知识复习篇目:《诗经》两首(《氓》、《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短歌行》、《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氓》——诗经1、通假字: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脱身)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岸边)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息无,通勿,不要)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2、古今异义: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送子涉淇(子:古:你今:孩子)将子无怒(将:古:请,希望今:将要;将军)总角之宴(宴:古:欢聚,快乐今:宴会)至于顿丘(至于:古:到达今:连词,说完一事,要说另一事时用至于)3、词类活用: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晚)4、特殊句式:秋以为期(宾语前置)5、一词多义夙夙兴夜寐(早)夙夜忧叹(日)夙志已酬(素有的,旧有的)《采薇》——诗经1、通假字:岁亦莫止(莫通暮)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孔棘(棘通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草字头尔,花盛开的样子)维常之华(华通花)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常通棠,棠棣)2、古今异义薇亦作止(止:古:句尾语气词今:停止)不遑启居(启:古:臂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今:启发)(居:古:臂部贴在小腿上叫居今:居住)岁亦阳止(阳:古:指农历十月今:阳光、太阳等)今我来思(思:古:语气词,无实意今:思考,想)3、词类活用岂不日戒(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雨雪霏霏(雨:名词作动词,降下)《离骚》——屈原1、通假字: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施行)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芳菲其能弥章(章通彰,明显)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2、古今异义;怨灵修之浩荡兮(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偭规矩而改错(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穷困,古义处境困窘,今义经济困难)宁溘死以流亡兮(流亡,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长余佩之陆离(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杂)固时俗之工巧兮(工巧:古:善于投机取巧今:技艺巧妙)3、词类活用步余马于兰皋兮(步,使。
必修一古文虚词整理分享资料

• (2)人非生而知之者e,孰能无惑 •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a • (4)曰师曰弟子云者a • (5)彼与彼年相若也b,道相似也b • (6)师道之不传也f久矣 • (7)欲人之无惑也f难矣 • (8)吾师道也b,夫庸知……
14
• 者: • A表示称代,
也 《赤壁赋》
• a.“……的人(东西、事情)”。
“是用来……的”" • e.【所谓】所说的。
• f.【所在】到处。
《赤壁赋》
1.纵一苇之所如a 2.而不知其所止a 3.苟非吾之所有,a 4.而吾与子之所共适。b 《始得西山宴游记》
1.意有所极a 2.而不知其所穷a 3.至无所见a
10
为
• A用作介词, • a"为结.表…合…示所,被"构动,成译,"为为有“所时被"跟或”""所。 • b.介引对象 • C.原因 • d目的 • (读音为wei)。引进对象,
• h.表目的 • 8.而未始知西山之怪
• B代词,
特d
• i.第二人称 • 9.穷山之高而止b
2
何
• A疑问代词。 • a什么,为什么,怎么 • B疑问副词。 • b.怎么,为什么
• 《赤壁赋》 • 何为其然也?a • 而又何羡乎!a
3
乎 • 《劝学》
• A语气词
•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h
可以:o1可以用来,o2可以 D动词,p通“已”停止
以 • 《劝学》 •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o1 • 2.輮以为轮m1 • 3.无以至千里;n • 4.无以成江海n • 《师说》 •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l2 • 2.圣人之所以为圣l1 • 3.作师说以贻之h。 • 4.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l1 • 《赤壁赋》 • 1.举匏樽以相属i • 2.挟飞仙以遨游i •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p • 《始得西山宴游记》 • 1.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m2 • 2.醉则更相枕以卧i • 3.故为之文以志。h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应。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快乐。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附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假设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附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假设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必修教材重点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1) [而、何、乎、乃]【而】(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且”。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雠者(《荆轲刺秦王》)臣左受拔其袖,而右手揕抗其胸(《荆轲刺秦王》)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荆轲刺秦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抗之(《荆轲刺秦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来而记之者已少(《游xx记》)而又不随以怠(《游xx记》)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侣鱼虾而友xx(《xx》)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吞二周而亡xx(《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序xx而朝同列(《过秦论》)xx而xx弱(《xxxx列传》)xx而xx弱(《xxxx列传》)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xx传》)觉今是而昨xx(《归去来兮辞》)xx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襟xx而带xx(《xx序》)控蛮荆而引xx(《xx序》)地势极而xxxx(《xx序》)天柱高而xx远(《xx序》)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承接关系。
①所连接的词语有时间上的相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又前而为歌(《荆轲刺秦王》)于是xx遂就车而去(《xx刺秦王》)图穷而匕首见(《xx刺秦王》)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羽化而登仙(《xx》)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或百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锲而舍之,xx不折(《劝学》)锲而不舍,xx可镂(《劝学》)扣关而攻xx(《过xx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犹且xx而问焉(《师说》)城入赵而璧留xx(《xxxx列传》)毕礼而归之(《xxxx列传》)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xx传》)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抚孤松而xx(《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化而为鸟(《逍遥游》)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②所连接的两个词在事理上有因果关系。
可译为"就""因而",或"而"。
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有怠而欲出者,(《游xx记》)客喜而笑,洗盏更酌(《xx》)是xx于刺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xx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一夫作难而xx隳(《过秦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夜缒而出(《烛之武退xx》)xx偏袒扼腕而进(《xx刺秦王》)仗尸而哭,极哀(《xx刺秦王》)xx和而歌(《xx刺秦王》)自引而起,绝袖(《xx刺秦王》)xx还柱而走(《xx刺xx》)倚柱而笑(《xx刺秦王》)臣与将军戮力而攻xx(《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曰(《鸿门宴》)立而饮之(《鸿门宴》)扣舷而歌之(《xx》)倚歌而和之(《xx》)正襟危坐而问客(《xx》)下xx,顺流而东也(《xx》)抱明月而长终(《xx》)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xx》)自其不变者而观之(《xx》)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尝跂而望矣(《劝学》)登高而招(《劝学》)顺风而呼(《劝学》)于是xx人拱手而取xx之外(《过xx论》)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过秦论》)xx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信臣精卒xx而谁何(《过秦论》)赢粮而景从(《过秦论》)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过秦论》)则群聚而笑之(《师说》)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廉颇蔺相如列传》)惶恐饮药而死(《xx传》)单于视左右而惊(《xx传》)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亦崎岖而经丘(《归去来兮辞》)xx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或植杖而耘耔(《归去来兮辞》)怒而飞(《逍遥游》)抟扶摇而上(《逍遥游》)三餐而反(《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逍遥游》)4.表示顺接关系。
不译。
今急而求子(《烛之武退xx》)若亡xx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xx》)朝济而夕设版xx(《烛之武退xx》)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荆轲刺秦王》)xx必喜而善见臣(《xx刺xx》)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而xx悔其随之(《游xx记》)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xx》)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xx》)而又何羡乎(《xx》)xx有余力而制其弊(《过xx论》)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师说》)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苏武传》)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xx传》)水浅而舟大也(《逍遥游》)5.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xx》)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荆轲刺秦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游褒禅山记》)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而人之所罕至焉(《游xx记》)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游xx记》)而今安在哉(《xx》)虽一毫而莫取(《xx》)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赤壁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寡人之于国也》)途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xx,取之于xx,而xx于xx(《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过秦论》)惑而不xx(《师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小学而大遗(《师说》)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廉颇蔺相如列传》)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xx传》)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xx阍而不见(《xx序》)酌贪泉而觉xx(《xx序》)而xx犹然笑之(《逍遥游》)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6.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劳苦而功高如此(《鸿门宴》)而记游者甚众(《游xx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而君幸于xx(《xxxx列传》)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逍遥游》)而刘夙婴疾病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7.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xx》)8.表示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而""所以"。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王》)而乃以手共搏之(《xx刺秦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xx豪俊遂并起而亡xx族矣(《过xx论》)xx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烟光凝而暮山紫(《xx序》)潦水尽而xx潭清(《xx序》)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9.表示目的关系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荆轲刺秦王》)xx,xx,而待将军(《鸿门宴》)外连衡而斗xx(《过秦论》)会盟而谋弱xx(《过xx论》)争割地而赂xx(《过xx论》)乃使蒙恬北筑xx而守xx(《过秦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缦立远视,而xx(《xx》)(二)代词1.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xx,自与xx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2.指示代词,可以译为“这样”君而妾xx(《xx》)(三)助词。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作用同“之”取独。
世与我而相违(《归去来兮辞》)(四)动词。
译成“好像”,“如同”。
爽籁发而清风生(《xx序》)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五)通“能”,才能。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逍遥游》)【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三月而后成《xx》【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石钟山记》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已而】不久,一会儿。
已而相如出(《xxxx列传》)【何】(一)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