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人教版)】气象灾害-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4.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某一类型的气象灾害进行深入讨论。
2.讨论内容包括:灾害的成因、特点、影响、防治措施等。
3.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员补充。
4.教师对每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优点和不足,给予指导。
(四)课堂练习
1.设计与气象灾害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关爱,提高教学质量。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总结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融入情感教育,树立正确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气象灾害的概念、分类及其成因,特别是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
2.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
3.掌握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的措施,了解我国在气象灾害预警和应对方面取得的成就。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其影响,特别是不同类型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和防治措施。

气象灾害(课件)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气象灾害(课件)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案例探究 为什么我国旱灾多发区往往也是洪涝灾害多发区?
旱灾和洪灾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降水量的 多少取决于夏季风的强弱变化,从而导致旱灾 和洪灾的出现。
1. 表中所列的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分别发生在何时何地?
春夏之交
6月份
9月上中旬
P102活动
夏秋季节
冬春季节
冬麦区冬春连旱 (华北、西北)
华西、黄淮
长江中下游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南地区
干旱灾害 干旱灾害
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
干旱灾害
干旱灾害
2. 表中所列的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的发生地区有重合吗?发生时间上又有什么联系?
不稳定的季风气候的影响,时间上交替、空间上交错出现。 • 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如黄淮地区、西南地区的重庆和四川、长
① 利用地图,指出常见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点。(难点) ② 举例说明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重点) ③ 结合实例及材料,认识不同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异。 ④ 在分析气象灾害成因并寻找防灾减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识到
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培养人地协调观。
2016年夏天湖北遭遇特大暴雨洪涝侵袭
河流交汇处,水量大; 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人为:长江中上游开荒毁林,植被破坏; 围湖造田,湖泊调蓄洪水能力降低。
5、洪涝灾害的影响——危害
生命健康
人员伤亡 洪涝过后容易引发疫情,传播疾病,威胁身体健康 饮用水困难
财产损失
淹没农田、村镇和工厂,造成工农业的财产损失。 水电、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破坏基础设施 城乡商业活动停止,生活秩序紊乱,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等。
夏秋多 冬季少 年际变化大

中国的气象灾害教学设计人教版

中国的气象灾害教学设计人教版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中国的气象灾害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中国的气象灾害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鼓励学生关注气象灾害的最新动态,如关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阅读气象灾害相关的新闻报道等,以保持对气象灾害的关注和了解。
板书设计
- 使用清晰的标题和子标题,如“气象灾害概述”、“洪涝灾害”、“干旱灾害”等,使学生能够快速把握每个部分的主题。
- 使用符号、图表、流程图等辅助工具,简洁地表达复杂的气象灾害形成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 将重点知识点用加粗或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以突出关键信息,帮助学生记忆。
2. 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中国的气象灾害教学设计 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中国的气象灾害。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理知识和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能够理解天气和气象的基本原理。
本节课将结合人教版教材,具体涉及中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如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等,以及它们对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影响范围以及应对措施。
- 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与气象灾害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志愿者服务等,以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2. 拓展要求:
- 要求学生在课后时间自主学习和拓展,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进行研究。

气象灾害教学设计

气象灾害教学设计

《气象灾害》教学设计大连育明高中于雁冰
教学设计说明:气象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在学习了前面气候资源之后,本节课将气候灾害列为专题讲述,便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

同时,清楚地阐述了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我打乱了教材本来的顺序,把台风和寒潮对比教授,而暴雨洪涝和干旱相对比较,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

新高一地理暑假精品课(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气象灾害

新高一地理暑假精品课(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气象灾害

新高一地理暑假精品课(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气象灾害【学习目标】1.了解气象灾害的的概念和分类。

2.理解洪涝灾害、干旱、台风以及寒潮等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影响。

【基础知识】一、洪涝灾害1.概念: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分布:主要受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响。

3.危害(1)洪水常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洪涝还会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4.我国洪水灾害的类型二、干旱灾害1.概念(1)干旱旱灾: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2.分布: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3.危害: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也会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还会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此外,干旱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三、台风灾害1.概念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2.危害(1)狂风能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2)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

(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四、寒潮灾害1.概念: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及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

第六单元自然灾害(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

第六单元自然灾害(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

第六单元自然灾害【单元教学设计】目录一、单元知识框架二、单元课标解读三、单元结构分析四、单元学习目标五、单元架构六、单元课程情境设计本单元主要介绍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及影响。

自然灾害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本单元主要介绍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及影响。

同时,本单元还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与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观念。

教学方法上,本单元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例如,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影响;可以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防灾减灾的措施和方法;也可以采用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演练,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本单元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为未来的生活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落实“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和“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的课程标准,本章设置了“6.1气象灾害”、“6.2地质灾害”、“6.3防灾减灾”和“6.4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四节课程。

帮助学生了综合地认识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影响与防灾减灾的措施,形成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知及对自然地理事物的过程性分析。

第一节“气象灾害”及第二节“地质灾害”。

首先以我国常见的气象、地质灾害作为切入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主要灾害的发生规律、分布地区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认识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区是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而分析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需要涵盖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生命健康等多个方面,从多元化角度剖析地理问题,强化对学生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中国的气象灾害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象灾害教学设计

构建高中地理“三维六段”教学模式创建魅力课堂行动研究课题负责人:高小龙案例:中国的气象灾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二地理杨妮妮三维目标:1.运用图示、案例等信息分析我国旱灾的时空分布,成因,灾情及台风的登陆地区及造成的损失。

2.从自然原因(孕灾环境)和人文原因(受灾体)的相互关系上,理解我国旱灾和台风多发区的成因。

3.让学生联系实际,了解常发性气象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教学重点:1.中国旱灾和台风的地理分布及原因2.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旱灾灾情特点。

教学难点:中国旱灾和台风多发区的成因教学过程:[诊断补偿]1、旱灾的定义。

2、台风结构图片展示多种气候灾害,引出本节课课题《中国的气象灾害》[投标导学](1)区分干旱和旱灾,(2)认识旱灾的特点和多发中心师:播放视频(旱灾),学生围绕投标导学的问题学习;同时教师展示教材图2,3(即中国旱灾频次示意图)生:(1)我国旱灾是指干旱对人类及人类社会造成损害,干旱只是一种自然现象。

(2)我国旱灾多发中心是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过渡↓[探究交流]根据以往所学地理知识,解释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形成的自然原因。

点拨(分组回答后教师点拨)华北: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大;雨季还未来临,降水少;正值春播,农业用水量大,形成春旱。

江淮:梅雨过后,受副高控制,形成伏旱。

西南: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容易渗漏。

华南:雨带推移到北方后,受高温天气影响形成夏秋旱。

师: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旱灾的多发区集中在东部季风区[探究交流二]为什么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我国东部深受季风的影响,季风到来的早晚,势力的强弱,停留时间的长短都直接影响着降雨量的多少及其时间分配,加上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使得季风区的降水量不仅年内变化大而且年际变化大;不稳定的降水就是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而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对降水的需求量和保证率都很高,如果出现干旱,势必造成旱灾灾情。

《第一节气象灾害》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19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气象灾害》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19必修第一册

《气象灾害》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气象灾害,了解其形成原因和影响,掌握预防和应对气象灾害的措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灾害防控意识,树立积极应对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识别常见的气象灾害,了解其形成原因和影响,掌握预防和应对气象灾害的措施。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象灾害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视频和案例资料。

2. 制作PPT课件,设计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 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工具和场地。

4. 提醒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展示气象灾害图片和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3.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与气象灾害有关的问题和经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4. 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气象灾害的危害,如模拟暴雨天气下的行走和避险等,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5. 最后,进行课堂总结和评价,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气象灾害的防治措施和方法。

五、课后作业与延伸1. 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气象灾害的论文,分析气象灾害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2. 鼓励学生参与气象灾害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宣传活动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3.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气象灾害的书籍和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

2. 理解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应对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学期
第一
课题
气象灾害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地理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6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指出常见气象灾害的发生原因、分布规律与分布特点。
2.结合实例或材料,说明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生】读图,思考,讨论。
【师】讲解台风的定义、台风剖面。读图引导学生说出我国台风灾害的时空分布。结合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辩证理解台风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生】读图,思考,讨论。
【师】从2016年我国经历的霸王级寒潮引入,讲授寒潮的概念。引导学生读图说出影响我国的寒潮的发源地,以及我国寒潮灾害的分布。分析寒潮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利、弊两方面影响。
教学重点:说明气象灾害时空特征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2分钟
8分钟
5分钟
5分钟
2分钟
导入
洪涝灾害
干旱灾害
台风灾害
寒潮灾害
总结
课后探究作业
简要介绍自然灾害的概念、气象灾害的概念
【师】以2016年湖北特大洪涝灾害为例,介绍洪涝灾害的概念。
引导分析湖北省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以及洪涝灾害主要的影响因素。
【生】读图,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讨论。
【生】总结所学知识,梳理知识体系。
教材P102“活动”,分析我国洪涝灾害和旱灾的时空分布特征
结合地图引导学生说出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世界洪涝灾害的分布。结合所学及生活经验,总结洪涝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生】读图,思考,讨论。
【师】引导学生区分干旱现象和干旱灾害。
读图说出我国旱灾多发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华北地区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并总结华北旱灾的原因。结合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干旱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