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于弦的直径》说课稿定稿
【说课稿】 垂直于弦的直径

课题: 垂径定理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2013年人教版)一.教学背景分析1、学习任务分析“垂径定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2013版)九年级上册第24章《圆》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学习了圆的相关概念,本课是学习圆的轴对称——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欣赏、动手实践、思考、归纳等数学探究活动,最终领悟圆的轴对称美。
“垂径定理”是圆的轴对称性的重要体现,同时也蕴含了线段、弧、等腰三角形等图形的轴对称性,是初中阶段轴对称中集大成者。
“垂径定理”也是我们计算和证明圆的相关问题的重要基石,并且通过探究“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十分有益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数学审美能力。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等腰三角形等图形的轴对称性。
对轴对称性方面的数学直感已初步形成,同时也初步具备探究某些特殊图形的轴对称性的能力。
但学生仍然难以将数学直感提升到公理化定理化层面,仍然难以完美使用“折叠法”完成定理的证明。
3、重点难点的定位教学垂点: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1)用“折叠法”证明垂径定理,(2)领悟垂径定理中的对称美。
二.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圆的轴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学会运用垂径定理解决有关的证明、计算和作图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联想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播放动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收获新知;通过分组训练、深化新知,共同感受收获的喜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圆的轴对称美的始于欣赏,进而分析提升,直至最终领悟数学美。
从而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心灵美,提高数学审美力。
三.课堂结构设计:《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它。
因此,我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结合学情,对教材例题、习题作适当的处理,将本节课的课堂结构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1、欣赏美——营造问题情境2、探究美——揭秘核心问题3、徜徉美——问题变式发散4、品味美——重建知识体系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垂直于弦的直径说课稿

垂直于弦的直径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垂直于弦的直径”,这节课是人教课标版第二十四章圆中第一节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前面圆的性质的重要体现,是圆的轴对称性的具体化,也是今后证明圆中有关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
同时也是为进行圆的有关计算和作图及实践应用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2.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圆的轴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学会运用垂径定理解决有关的证明,计算。
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发现圆的对称性,证明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证明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变换和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
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3.重点、难点本节课中教学重点是垂径定理及其证明过程。
难点是对垂径定理及推论的题设与结论的区分及应用。
二.教学方法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上,组织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合作探究——证明”的途径,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观察,多活动,多合作,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学法九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在课堂上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在教学中,我会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教师出示幻灯片,赵州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史上的------------你能求出主桥拱的半径吗?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那么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这里这样设计主要是为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24.1.2垂直于弦的直径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4章1.2节,主题为“垂直于弦的直径”。这一节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既是圆的相关知识的延伸,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之前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基本概念、圆的性质以及圆的方程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探索垂直于弦的直径的性质,进一步理解圆的相关定理。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九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在认知水平上,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几何知识和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理解并运用圆的相关性质。此外,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也日益浓厚,但学习习惯尚需进一步培养。
2.教学难点:理解并证明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对于教学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法,掌握垂直于弦的直径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于教学难点,教师要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理解并证明这一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圆的基本概念、圆的性质以及圆的方程等前置知识。然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障碍:1.对垂直于弦的直径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刻,容易与其他概念混淆;2.在证明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以及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的过程中,可能缺乏严密的推理能力;3.在实际问题中,学生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24.1垂径定理教学设计(定稿)

24.1.2 垂直于弦的直径授课题目:垂直于弦的直径一、教材分析1、作为《圆》这章的第一个重要性质,它研究的是垂直于弦的直径和这弦的关系。
2、该性质是圆的轴对称性的演绎,也是今后证明圆中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同时为后面圆的计算和作图提供了方法和依据,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充分认识圆的轴对称性。
(2)利用轴对称探索垂直于弦的直径的有关性质,掌握垂径定理。
(3)运用垂径定理进行简单的证明、计算和作图。
2、能力目标:(1)让学生经历“实验—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分析、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操作探索数学规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关键:圆的轴对称性的理解四、教学重点:垂直于弦的直径的性质及其应用。
五、教学难点:1、垂径定理的证明。
2、垂径定理的题设与结论的区分。
六、教学辅助:多媒体、可折叠的圆形纸板。
七、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主体探究式”。
整堂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
令学生参与到“实验--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活动中,与教师共同探究新知识最后得出定理。
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是学习的主人。
八、教学过程:1、情景创设(1分钟)情景问题:赵州桥主桥拱的跨度(弧所对的弦的长)为37.4m, 拱高(弧的中点到弦的距离)为7.2m ,你能求出赵州桥主桥拱的半径吗?(ppt )把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回顾旧识(2分钟)我们已经学习过对称的有关概念,下面复习两道问题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我们学习过的轴对称图形有哪些?(电脑上直观的动画演示,运用几何画板演示沿上述图形对称轴对折图形的动画)3、引入新课(4分钟)问:(1)我们所学的圆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2)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 拿出一张圆形纸片,沿着圆的任意一条直径对折,重复做几次,你发现了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1)圆是轴对称图形。
垂直于弦的直径说课稿

《垂直于弦的直径》说课顾秋琼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顾秋琼。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垂直于弦的直径》。
我的说课内容分五部分: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的《垂直于弦的直径》,是第二十四章第一节主要内容,也是本章的基础。
它揭示了垂直于弦的直径和这条弦及这条弦所对的弧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把圆的轴对称性的具体化;也是为今后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的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继续学习圆的其它知识的重要基础。
三维目标:①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圆的轴对称性及相关性质2.利用轴对称性探索垂直于弦的直径的有关性质,即掌握垂径定理3.学会用运用垂径定理解决有关的证明、计算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能力目标:在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归纳、推理的能力,并且利用数形结合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③情感目标:利用圆的轴对称性,对学生进行数学几何图形的讲解。
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让学生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新课标,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1、重点:垂径定理性质和应用。
2、难点:垂径定理的证明、垂径定理的题设与结论区分学情分析:本节是在学习了圆的概念以及弧、弦等概念的基础上的一节课。
所有对圆的有关性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
二说教法依据本节课的特点和九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在教法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整堂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会引用著名的“赵州桥”启发学生完成生活实际问题转化到数学问题上来。
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我将通过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动脑,多观察,多交流,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最后得出这节课的重要定理。
垂直与弦的直径 说课稿

《垂直于弦的直径》说课稿海伦市第六中学刘志军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圆》的第二节《垂直于弦的直径》,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垂直于弦的直径》选自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圆》。
本节课是在掌握圆的定义和圆中一些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揭示了垂直于弦的直径和这条弦及这条弦所对的弧之间的关系。
垂直定理及其推论反映了圆的重要性质,也是证明圆中线段相等、弧相等和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
同时也为进行圆中的一些相关计算和作图提供了简便的方法。
它是全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好本章的关键。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究出图形的性质后,还要求学生对发现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证明,培养了学生观察、猜想、实践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根据教材的内容及《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所需达到的要求,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掌握垂径定理的内容,并且会利用垂径定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为分清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题设和结论,能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对垂径定理及其推论进行证明。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再只是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因此,根据课标对九年级学生训练的要求及教材的编写意图,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圆的轴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学会运用定理解决有关的证明、计算。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垂径定理的探索和推理证明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发现、探索等活动中,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通过赵州桥的图片及问题,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4.1.2《垂直于弦的直径》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4.1.2《垂直于弦的直径》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4章《圆》的1.2节《垂直于弦的直径》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主要介绍了垂径定理及其推论,为后续学习圆的性质和圆的方程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通过探究垂直于弦的直径的性质,引导学生利用几何推理证明结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中阶段的基本几何知识,对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往往缺乏推理证明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掌握几何推理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垂径定理及其推论,能运用垂径定理解决简单几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证明和应用。
2.教学难点:垂径定理的证明,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几何推理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几何图形的性质和推理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圆的基本性质,引出垂直于弦的直径的性质。
2.探究垂直于弦的直径的性质: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垂直于弦的直径的性质。
3.推理证明:引导学生运用几何推理方法,证明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4.应用拓展:举例说明垂径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垂直于弦的直径性质: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在掌握垂径定理、运用几何推理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表现。
九年级上册《垂直于弦的直径》说课稿

九年级上册《垂直于弦的直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节教学内容是新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二十四章第一节圆的第二课时。
本节内容是本章基础,是圆的有关计算和圆的有关证明一个重要工具。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圆的轴对称性;(2)掌握垂径定理;(3)学会运用垂径定理,解决有关的证明和计算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联系、发展、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垂径定理及其应用;教学难点是:找出垂径定理的题设和结论。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圆方面的图形,对本节课会比较有兴趣,并且学过轴对称图形相关知识。
同时九年级的同学仍然是比较好奇、好动、好表现的。
三、教法分析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动手折纸探索垂径定理的结论,目的在于呈现更直观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提高课堂效率。
四、学法分析“赠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首先教师应创造一种环境,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熟悉的知识入手,进入新知识的领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新问题,通过基础练习、提高练习,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目的,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问题情境:你知道赵洲桥吗?它是1300多年前我国隋代建造的石拱桥,是我国古代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它的主桥是圆弧形,它的跨度(弧所对的弦的长)为37.4m,拱高(弧的中点到弦的距离)为7.2m,你能求出赵洲桥主桥拱的半径吗?这里就是生活中的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也就是“已知弦长和拱高,如何求半径”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从而教师指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会迎刃而解了。
这种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垂直于弦的直径》说课稿
———泗水龙城中学王学丽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四章24.1.2垂直于弦的直径。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学法指导、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圆》这一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本章的基础。
它揭示了垂直于弦的直径和这条弦及这条弦所对的弧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圆的轴对称性的具体化;也是今后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进行圆的有关计算和作图提供了方法和依据;垂径定理的得出,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同时,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学生渗透类比、转化、数形结合、方程、建模等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观察、猜想、抽象、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和识图能力。
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难点
“垂径定理”在教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今后解决有关计算、证明和作图问题的重要依据,它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垂径定理及其应用。
由于垂径定理的题设与结论比较复杂,很容易混淆遗漏,所以,对垂径定理的题设与结论区分是难点之一,同时,对定理的证明方法“叠合法”学生不常用到,是本节的又一难点。
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垂径定理题设与结论的区分及定理的证明方法。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下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及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新数学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技能的训练,更应重视能力的培养及情感的教育,因此根据本节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我所教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圆的轴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学会运用垂径定理解决有关的证明、计算和作图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联想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收获新知;通过分组训练、深化新知,共同感受收获的喜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发展、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美育教育。
三、教法分析
鉴于教材特点及所教知识,对学生进行感知的培养以及情感的教育。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选用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
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多合作、多交流,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观察---猜想---证明”的活动,最后得出定理,这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要把学生学习知识当作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进行教学”的观点,也符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原则。
同时,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辅助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这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直观性与可接受性原则。
另外,教学中我还注重用不同颜色粉笔作图对比来启发学生。
四、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引导他们自己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鼓励他们合作交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个环节来完成。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多媒体出示课本80页的赵州桥问题,
设计意图:
(1)弘扬民族文化,增强爱国教育,展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科技成就。
(2)通过数学建模,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3)即:已知弦长,弓形高求半径的问题
2、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引导学生为解决上述问题,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已经不能解决,需要学习新的知识。
----24.1--2垂直于弦的直径
3、动手操作:运用教具与学具(学生自制的圆形纸片)演示,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实验、观察,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1)圆是轴对称图形;(2)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注:不能说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3)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
(出示教具演示)。
然后再请同学们在自己作的圆中作图:(1)任意作一条弦 AB;
(2)过圆心作AB的垂线得直径CD且交AB于E。
(出示教具演示)引导学生分析直径CD与弦AB的垂直关系,说明CD是垂于弦的直径,并设问:它除了上述性质外,是否还有其他性质呢?
3、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实验、观察并得出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上述猜想的条件和结论,并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写出已知、求证,为分清定理的题设和结论作好铺垫,从而达到解决难点的目的。
接下来再对学生引导分析,让学生分组交流,合作探究,小组展示成果。
此时再板书垂径定理的内容: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教师结合图形,让学生说出定理的符号语言,教师并规范和强调。
4、通过前面的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总结垂径定理。
再此对垂径定理的内容加以推广、辨析。
判断正误:1、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弦的垂直平分线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4、平分劣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优弧
让学生思考:还有其它成立的结论吗?
强调:第2条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不是直径,举反例,结合图形说明。
归纳总结:垂径定理的推论即知二推三,即已知:(1)直径(2)垂直于弦得出结论(3)平分弦(4)平分弦所对的优弧(5)平分弦所对的劣弧;
知5条中2条可推另3条
5、巩固练习:填空:(1),(2),(3),(4)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出示练习题,巩固垂径定理和推论,以及符合语音
6、定理的应用:
让学生回到赵州桥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赵州桥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让学生灵活应用垂径定理,
并且例题反思: (结合图形)
(1)解决有关弦的问题,经常是过圆心作弦的垂线,或作垂直于弦的直径,连结半径等辅助线,为应用垂径定理创造条件
(2),垂径定理与勾股定理合用,将问题化归为直角三角形求解,并渗透方程思想。
7、课堂检测:
设计有关垂径定理的一些题目,加强本节课知识的落实,并根据学生解答情况,
及时评判。
8、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估计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定理,达到预定目标,这时,利用提问形式,师生共同进行小结。
9、分层作业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作业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
必做题:教科书87页2,3题,设计意图: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思维品质,
选做题:课本88页8,11题,设计意图: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的提高。
六.板书设计 24.1.2 垂直于弦的直径
1.圆是轴对称图形
2. 垂径定理的内容: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符号语言:图形
3.垂径定理的推论
符号语言:图形
4.例题
5.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