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1 笔记 第一编 先秦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

“书”是有关经济、军事、水利、祭祀,以及礼、乐方面的制度史
“表”是把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谱列成表格,以使人一目了然。
2. 《史记》的创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第四章 《汉书》及东汉其他叙事散文
1. 陶渊明的三篇辞赋,《闲情赋》仿张衡《定情赋》、蔡邕《静情赋》等而作。《感士不遇赋》仿董仲舒、司马迁同题之作。其辞赋中最为出色的是《归去来兮辞》。陶渊明的散文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第四章 南朝诗文
1.南朝诗歌发展三个阶段:
A刘宋时期山水诗代表作家:谢灵运“元嘉之雄”、颜延之和鲍照,世称“元嘉三大家”。
3.宋玉的作品有《招魂》、《九辩》、《风赋》、《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神女赋》、《对楚王问》。其中《九辨》被后人推崇为“悲秋之祖”(悲哉!秋之为气也。)
第二编 汉代文学
第一章 汉代辞赋
1.关于赋的解释:《文心雕龙》“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错误)。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汉书》:“不歌而诵谓之赋。”(正确的观点)
3.汉代的楚歌有: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戚夫人《戚夫人歌》、刘彻《秋风辞》及《瓠子歌》、梁鸿(东汉)《五噫歌》、张衡《四愁诗》(已经是一首比较整齐而有韵味的七言诗了)。
4. 班固写过一首《咏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有案可查的文人五言诗。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建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文学
先秦文学(上)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笔记第一编:先秦文学(上)第一节:生生不息:文学的起源一、中外文艺理论家关于艺术起源的见解:模仿说、传情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文学起源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即劳动。
)二、关于文学:在原始艺术中,更接近文学的品类是原始歌谣和神话。
三、原始歌谣的种类:1、直接歌唱劳动情景:(《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2、两性爱慕的歌唱:(《候人歌》:候人兮骑。
)3、与根基于两种生产需要的原始宗教紧密结合的颂歌:(《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葛天氏之乐等。
)四、原始崇拜:大自然(种植)、生殖、图腾崇拜等,集中凝结了原始人类对人丁兴旺、雨露滋润、百害莫生、万物生长的渴盼和祈求。
(可联系《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内容:原始观念文化。
)五、对上古神话的理解:上古神话是原始人类对自然及自身认识和表述的总和,因其讲述的形象性、故事性、幻想性而与文学更加贴近。
第二节:从神到人:先秦文化与文学的发展轨迹综述:文化形态的发展:从万物有灵到巫风盛行,从天命神授到制礼作乐,从史官文化到百家争鸣。
文学态势的发展:从上古神话到巫祝文学,从原始歌谣到“诗三百”,从历史散文到诸子散文,从北方理性到荆楚浪漫。
总体发展轨迹:从神到人纵向发展和人神交织横向延伸的轨迹和态势。
一、史前时代与上古神话1、母系氏族:①约至旧石器时代后期至新石器时代前中期,史前人类相继进入氏族组织的第一个阶段,即母系氏族社会。
②初以采集、渔猎为主,进入新石器时期后,出现了种植和畜养,制陶业渐趋发展,禁止了无长幼之别的自然婚,实行族外群婚。
③万物有灵观和视动植物为亲族的图腾意识。
(仰韶文化彩陶器物出现的凤鸟纹、人蛙纹、人面蜥蜴纹;《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红山文化母神庙,生殖神陶塑。
)④神话与基于神话的祷辞、咒语和图腾之歌,便是此时文学的主要样式和内容。
风神、雨师的原型,女娲、简狄的初创,都应产生在这个时代。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原始歌谣与古代神话一、简答题1.为什么说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2.神话的性质是什么?3.什么是神话的劳动起源说?4.什么是神话的宗教起源说?5.简说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二、论述题1.试论中国神话的主要特征2.试论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三、名词解释原始歌谣的综合性第二章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一、简答题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2.《诗经》在先秦时代的三个作用是什么?3.概述《诗经》的流传。
4.简要说明下层人民社会政治诗的具体内容。
5.简要说明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的具体内容。
6.简要说明称颂执政者的诗的具体内容。
7.简说《诗经》中歌唱爱情和婚姻的诗大胆直率与温文典雅的两种风格。
8.周人最著名的五篇史诗,是哪些诗篇。
9.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10.简述《芣苢》的艺术特点。
11.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
12.简述《诗经》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二、论述题1.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2.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成就。
3.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4.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三、名词解释1.《诗经》2.采诗说3.献诗说4.删诗说5.“风”6.“雅”7.“颂”8.“弃妇诗”9.《诗经》中的“赋”(朱熹说)10.《诗经》中的“比”(朱熹说)11.《诗经》中的“兴”(朱熹说)第三章历史散文一、简答题1.《春秋》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2.简述《左传》及其作者。
3.概述《国语》简况。
4.概述《战国策》简况。
二、论述题1.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
2.论《左传》的文学特色。
3.论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三、名词解释1.《尚书》2.《今文尚书》3.《古文尚书》4.伪《古文尚书》5.《逸周书》6.《春秋》第四章诸子散文一、简答题1.老子及《老子》简况。
2.孔子及《论语》简况。
3.墨子及《墨子》简况。
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串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串讲笔记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编先秦文学[单选、多选]1.“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这条关于上古歌谣的重要论述出自《尚书〃尧典》。
2.“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这一关于上古歌舞的著名记载出自《吕氏春秋〃古乐》。
3.“断竹,续竹,飞土,逐宀六(肉)。
”这首著名的《弹歌》出自《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4.相传为伊耆氏的《蜡辞》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首以咒语形式表达的祝词出自《礼记〃郊特牲》。
5.“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这一流畅叶韵的原始歌谣出自《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6.神话是关于神的故事。
7.关于神话起源的说法有劳动起源说和宗教起源说。
[简答]1.简述神话的性质。
一般地说,神话即是关于神的故事。
我国学者对神话的解释,一般是根据马克思有关神话的论说,指出神话的几个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像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像中的“神化”了的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2.简述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神话和传说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比如关于羿的故事,最早是把羿描绘成为以弓箭射落太阳的神奇的英雄,随着它的流传,这则神话增添了新的内涵。
如《孟子〃离娄下》说:“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批评羿的弟子逢蒙的卑劣行为。
这样,使这则神话融入了文明时代的伦理观念,加入了道德评判。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一)、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自考_古代文学史一_一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初民的口头文学,主要是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在那些古朴的文字中可以约略感受到初民生活的风貌。
第一节初民歌谣一、古籍对原始歌舞的记载【识记】【选择】课本P42 第1段,第3~5行二、原始歌谣选【识记】【选择】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匪寇,婚媾。
《周易·贲卦》六四爻辞鹤阴在鸣,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中孚》九二爻辞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弹歌》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蜡辞》三、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理解】四、原始歌舞是诗、乐、舞的三位一体【理解】第二节神话传说一、神话的基本特征【识记】【简答】(一)是想象或幻想的。
(二)是“神化”了的现实生活:即是古人对未知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解释说明。
(三)反映着古人解释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四)只能产生在蒙昧的史前远古时代。
二、神话与传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简答】(一)神话早于传说。
(二)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三)神话具有非理性神异色彩,传说具有理性行为准则。
(四)神话与传说往往交织并存。
三、我国神话主要类别及代表作品【应用】【简答】具体作品见课本P43-45 (一)创世神话。
(二)灾害神话。
(三)战争神话。
四、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特征【应用】【简答】(一)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二)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三)情感、形象、想象是神话的文学特性,使神话成为我国文学发展的基石;(四)神话英雄人物充满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英雄的气概。
五、我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应用】【简答】(一)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发展提示了方向;1、“为人生”的主题成为千年文学发展的主流与传统;2、富于“情感、形象和想象”的特征,引导文学审美理想的发展;(二)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例如《诗经》、《楚辞》、《红楼梦》、《故事新编》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复习资料汇编

【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复习资料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歌谣识记内容:(1)古代典籍关于古歌谣的论述。
《吕氏春秋。
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周易。
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理解:1,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2,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与传说的联系与区别。
一.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二.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三.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四.实际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综合运用:1,我国神话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品。
主要类别一、创世神话:《三五历纪》:浓厚的原始思维色彩《五运历年纪》;二、自然灾害神话:《淮南子·览冥训》《列子·汤问》记载了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
《山海经·海内经》、《管子·形势解》《淮南子·本经训》中都对后羿射日进行描写。
三、战争神话:《山海经·大荒北经》、《大平御览》都描述了关于黄帝的故事。
2、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特征。
一、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恩华,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二、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了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三、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第一编先秦文学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我国产生了最初的文字——甲骨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中秋中叶的305篇诗歌。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出自《吕氏春秋·古乐》“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出自《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出自《礼记·效特性》《诗经》婚恋诗的基本内容: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表现恋爱的曲折,写夫妇间深挚情爱,弃妇诗。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出自《关雎》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逸周书》,本命《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
《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它敷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
经西汉刘向整理编订,成33篇。
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1、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
2、战国时期,有《孟子》和《庄子》。
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行文的波澜起伏,有比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3、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
它们议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第二编秦汉文学《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纂的。
秦代散文,多出于李斯。
学到了一个知识点,“互见法”。
互见法:《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事年代起自高祖元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
其体例,基本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又取消“世家”,并入“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初民的歌谣1.古代典籍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
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
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
《宋书·符瑞志》2.《周易·贲卦》六四爻辞:贲如,皤如。
白马,翰如。
匪寇,婚媾。
《周易·中孚》九二爻辞:鹤鸣在阴,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理解:1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求雨、祈年,是甲骨卜辞的重要内容,表现着初民的心态和愿望,可以溅出原始古歌的风貌。
2.原始歌舞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
上古神话传说1.神话的基本特性神话是关于神的故事。
神话具有以下的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话”了的现实生活。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与传说的联系与区别神话和传说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一般来说,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但这样的鹊粉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这是神话流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现象。
应用:1我国神话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品从主题角度,主要可以分为创世神话、自然灾害神话和战争神话三类。
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自然灾害神话: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2.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特征思维特征:通过神幻的想象,把不同类不同质的事物毫无理性和逻辑地联系起来。
精神特性:第一,不论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第二,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第三,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3.我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两个方面,第一,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一方面,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实际上成为了我国数千年文学发展的主流和传统。
而这一传统的形成,包含着由神话积淀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神话富于感情、形象和想象的特征,无疑引导了后世文学审美理想的发展走向。
第二,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诗经》有关《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1.诗经常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个多世纪的诗歌共305篇。
包括《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40篇。
《小雅》中另有6篇“笙诗”不在305篇之中。
2.采诗说汉代学者刘歆、班固有“采诗”的说法,说明上古有自上而下的诗歌采集制度。
3.献诗说采诗和献诗都是汇集《诗经》作品的重要渠道4.删诗说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司马迁首发,王充也说。
5.今人对诗经编订的一般看法。
今人一般认为,《诗经》的编订,应是经过周王朝乐官们的筛选、整理和加工,逐步编成的。
经手者非一人,完成也非一时。
理解:1.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各自含义。
一般认为是所用音乐的不同,“风”是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正声,是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诗经》的流传先秦时,《诗经》本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汉代首先传授《诗经》的,有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
赵人毛苌四家,分别称为鲁诗、齐诗、韩诗、毛诗。
齐鲁韩三家《诗》于魏晋到北宋期间相继亡佚,只有《毛诗》流传到今天。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理解:班固、何休对《诗经》的评述班固曾评论《诗经》道:“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何休也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指出了《诗经》作品与实际的社会人生的亲密联系。
1.婚恋诗的代表作品抒发爱情甜蜜:《周南·关雎》、《邶风·静女》《召南》的《摽有梅》和《野有死麕》,《郑风》的《绞童》和《褰裳》等。
表现恋爱曲折苦恼:《郑风·将仲子》、《鄘风·柏舟》、《鄘风·蝃蝀》夫妇间的深挚亲爱:《齐风·鸡鸣》《郑风·女曰鸡鸣》《郑风·风雨》《唐风·葛生》弃妇诗:《邶风》的《日月》《终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理解:弃妇诗《邶风》的《日月》《终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这类诗歌写妻子被丈夫无情抛弃,折射了比较深刻的社会问题。
反映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卑下、附庸的情状。
应用:《诗经》婚恋诗的基本内容歌咏美丽多姿的爱情,抒发恋爱、婚姻生活的甜蜜和苦恼,有的作品还折射出某些相关的社会问题。
包括: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夫妇间的深挚亲爱。
弃妇诗,妻子被丈夫无情抛弃。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的代表作品《小雅·巷伯》,《小雅》的《巧言》、《何人斯》,《魏风·园有桃》《王风·黍离》,《桧风·隰有苌楚》。
应用:简要说明此类的基本内容展示了多种人生的困境,抒发了深沉的感慨。
包括无端遭人谗害的人生境遇、表达了“士”的人生悲哀、悲叹家国沦亡、对人生痛苦根源的思考。
3.政治讽喻诗的代表作品讽刺类:《邶风·新台》、《鄘风·君子偕老》、《齐风》的《南山》《敝笱》、《陈枫·株林》、《邶风·击鼓》、《王风·君子于役》、《唐风·鸨羽》、《小雅》的《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大雅》的《民劳》《板》《荡》《抑》颂美类:《召南·甘棠》《鄘风·定之方中》《卫风·淇奥》应用:简要说明此类的基本内容写人们对政治人物或政治现象的感受。
讽刺类包括揭露宫闱丑行、描写当时繁重的劳役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抒发愤怨、揭露最高政权集团的腐败黑暗。
以及颂美类。
4.史诗及其他1.《大雅》中周人的五篇史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叙述了自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2.农事诗的代表作品。
《豳风·七月》、《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小雅》的《信南山》、《甫田》、《大田》,《周颂》的《载芟》、《良耜》等。
理解1.《豳风·七月》的内容梗概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地辛苦劳作。
全诗大体按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候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
2.《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共同的艺术表现特点以简练浅白的词语反复咏唱,各章之间只是更换了几个近义词,而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请韵悠长。
应用:周人的五篇史诗的基本内容它们叙述了自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生民》主要描述了周始祖后稷神异的出生和天生的种植五谷的能力,以及他率民定居邰地的历史。
《公刘》叙述周人远祖公刘带领周民从邰地迁居豳地,开荒辟地、造屋定居的历史。
《绵》主要叙述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民由豳迁岐,开地建房,创业兴国的事迹。
末二章写到周文王能够继承祖业,平定夷狄,使周邦日益强盛。
《皇矣》先是叙述太王(古公亶父)开辟岐山周原,击退异族昆夷;再说王季(文王父)继祖德业并传位给文王;然后着重记述了文王伐密、伐崇的胜利。
《大明》先是叙述王季与太任结婚生文王、文王与太姒结婚生武王,之后叙述武王伐纣灭商的事迹。
五篇史诗蝉联而下,大致可以看出周人发展、兴旺的史迹。
《诗经》的文学成就应用: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
《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质实率真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1)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2)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直白的。
(3)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理解:1.“六诗”“六义”赋、比、兴与风、雅、颂原本合称为“六诗”(《周礼·春官·大师》)或“六义”(《毛诗大序》)。
2.孔颖达的三体三用说孔颖达:“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即,明确地把赋、比、兴与风、雅、颂分开,认为风、雅、颂是诗歌体裁,赋、比、兴是艺术表现方式。
应用:1.朱熹、李仲蒙释赋比兴的异同。
朱熹的说法比较平式恰切,为后世普遍接受,但它对诗歌传达情感的特点未予重视。
李仲蒙从情物关系的角度解说,突出了诗歌的情感特征,可以弥补朱说的不足。
2.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及其文学表现功能。
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
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应用:1.《诗经》以四言句式为主间有杂言的特点。
《诗经》是以四言为基本句式,同时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间杂二言句到八言句。
这种四言为主又不拘四言、长短参差的句法,带有明显的民歌风味。
2.《诗经》的音韵特点。
顾炎武总结了《诗经》用韵的三个基本模式,即1.首句次句连用韵,隔第三句而于第四句用韵。
2.一起即隔句用韵。
3.自首至末句句用韵。
同时也指出模式之外灵活多变的情况,这些规律实际上成为后代诗歌音韵的圭臬。
理解:《诗经》语言质朴又丰富的特点《诗经》的语言表现很有特色。
一是质朴畅达,《风》《雅》《颂》各部分的语言风格虽然不同,但整体看来大都明白晓畅,与之前的远古歌谣和之后的楚辞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