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生态学知识点概述
高中生物选修2-1-生物进化与生态系统

高中生物选修2-1-生物进化与生态系统简介本文档旨在介绍高中生物选修课程2-1-生物进化与生态系统的内容。
本课程将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的进化过程以及生态系统的组成和运行。
生物进化生物进化是指物种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遗传变化。
通过这个过程,物种适应环境压力,保持生存和繁殖能力。
生物进化的主要机制包括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漂变。
学生将研究如何利用适应性和变异遗传的概念来解释物种的进化。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网络。
它包括生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位等概念。
生态系统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平衡的维持。
学生将研究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如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圈,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课程目标通过研究生物进化与生态系统,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1. 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和机制;2. 掌握物种形成和物种适应的原理;3. 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4. 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5. 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学会进行生态调查和实验;课程内容本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证据;2. 自然选择和适应性的作用;3. 突变和基因漂变的影响;4. 物种形成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5.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层次结构;6.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建;7.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8. 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总结生物进化与生态系统是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的重要课程。
通过深入学习和探索,学生将对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生态平衡有更全面的认识,培养科学思维和环境意识。
希望本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的知识。
六年级科学进化知识点归纳

进化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物种在长时间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化,适应环境的过程。
下面是六年级科学进化知识点的归纳。
1.进化的起源进化起源于很久以前,最早的生命形式是简单的单细胞生物,经过数亿年的演化,逐渐进化出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
2.进化的证据进化的证据主要包括化石记录、同源结构、细胞遗传学和生物地理学。
化石记录表明物种在地球历史上的变化,同源结构则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具有相似的结构,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不同物种的基因组中有很多相似的基因序列,而生物地理学研究了解物种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
3.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指物种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更适应环境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殖,而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则较难生存下来。
这样,适应性更强的特征会在种群中逐渐增加,从而推动了物种的进化。
4.物种形成物种形成是进化的结果之一,在进化的过程中,当一些种群与其他种群隔离开来,不能再进行交配时,可能逐渐发展出不同的特征,从而形成新的物种。
5.突变与遗传变异突变是指基因组发生的突然、持久并具有遗传性的变化,它可以导致个体出现新的特征。
而遗传变异是指个体之间存在的遗传差异,这些差异可以传递给后代,从而影响物种的演化。
6.拓展进化理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最早被广泛接受的,但后来科学家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发现,提出了一些拓展进化理论,包括自然突变和随机漂变等。
7.人类的进化历程人类的进化历程可以追溯到大约600万年前的非洲。
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一种叫做直立人的物种,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最终演化出现代人类。
8.进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物种的进化不断推动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演化。
不同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特征,从而构成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
通过以上的归纳,六年级学生可以初步了解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过程,进一步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化石鉴定和比较、观察物种间的相似结构等实践活动,加深对进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生物的进化生态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物的进化生态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物的进化与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生物的进化过程与生态学是密不可分的。
在生态学中,我们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生物的进化是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
进化生态学是研究物种的进化如何适应不同环境,并如何通过适应来影响生态系统的学科。
1. 进化生态学的背景与概念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生态学家开始将进化的概念应用到生态学中。
进化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基因型和表型对环境的选择压力做出响应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物种在适应环境变化中的进化过程,并研究物种适应性、物种间关系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2. 进化生态学的方法和应用进化生态学主要通过实地调查、实验和数学模型等方法进行研究。
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物种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表现来了解其进化过程。
同时,实验室条件下的控制实验也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环境因素对物种进化的影响。
进化生态学的研究结果对于生物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物种的进化历程,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物种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此外,进化生态学的研究成果还可以应用于农业、林业和渔业等领域,提高生产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
3. 进化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生物的进化与生态系统紧密相连,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生物的进化过程会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功能。
不同物种的进化适应性差异会导致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
同时,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因素也会塑造物种的进化过程。
进化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物种间的关系。
例如,食物网和捕食关系中的物种间相互作用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进化生态学研究表明,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会推动物种进化,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 进化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进化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
通过了解物种的进化历史和适应性,我们可以为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进化生态学也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物种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从而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
生态学第5章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哈代-魏伯格定律 哈代 魏伯格定律(Hardy魏伯格定律 Weinberg frequencies) • 是指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 没有其它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 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 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 这种状态被称为种群的遗传平衡状态
设二倍体个体的染色体某一座位有二对等 位基因,记为A1和A2;假如种群基因库中 有50%A1和50%A2,那么其基因型频率将 是25%A1A1,50%A1A2和25%A2A2。如果 没有其他别的过程干扰基因平衡,则随机 交配将保持这个基因型频率在世世代代中 不变。
• 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 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 形态、生理、行为和生态特征上的差异或区别 存活能力和生育能力上的不同 自然选择过程的基础 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具有同样的存活能力和生育能力,那 么就没有自然选择,这样的基因型之间,可以称为选择 中性。 • 因此,自然选择只能出现在具有不同存活和生育能力的、 因此,自然选择只能出现在具有不同存活和生育能力的、 遗传上不同的基因型个体之间。 遗传上不同的基因型个体之间。
• 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数量急 剧下降,这会伴随基因频率的变化和总遗传变异的下降 这会伴随基因频率的变化和总遗传变异的下降,这个过 剧下降 这会伴随基因频率的变化和总遗传变异的下降 这个过 程叫遗传瓶颈 程叫遗传瓶颈 • 遗传变异和特定基因在新种中的呈现将完全依赖这少数几个 移植者的基因型,从而产生 从而产生建设者种群 移植者的基因型 从而产生建设者种群 • 由于移植种群和母种群有不同的选择压力 使建设者种群与母 由于移植种群和母种群有不同的选择压力,使建设者种群与母 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此种现象称为建立者效应(奠基者效应 此种现象称为建立者效应 奠基者效应) 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 此种现象称为建立者效应 奠基者效应
生物进化的历程知识点总结4篇

生物进化的历程知识点总结生物进化的历程知识点总结精选4篇(一)生物进化的历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知识点:1. 进化论:进化论是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它认为生物种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进化的推动力是遗传变异和适应性选择。
2.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进化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生物种群中适应环境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生存和繁殖,从而传递其有利基因给下一代。
自然选择可以分为适应性选择和性选择两种类型。
3. 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基础,它是指个体之间存在的遗传差异。
这种差异可以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漂变等方式产生。
4. 淘汰:进化过程中,不能适应环境的个体会被淘汰。
这种淘汰可以是遭受捕食、疾病或环境压力等因素导致的死亡,也可以是繁殖不成功或生育力下降等因素导致的摒弃。
5. 分化:生物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面临不同的选择压力,逐渐分化成不同的亚种和物种,这是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6. 系统发育:通过比较不同物种间的形态、生理和分子特征,可以建立它们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从而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7. 共同祖先: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的进化可以追溯到最早的单细胞生物。
这些知识点是理解生物进化历程的基础,通过对它们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起源和多样性。
生物进化的历程知识点总结精选4篇(二)生物选修三主要包括了生态学、遗传学和进化论。
以下是这些知识点的总结:1. 生态学:-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和生物个体等。
- 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和土壤等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生物相互作用和生物多样性有重要影响。
- 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包括食物链、食物网和共生关系等。
-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生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将能量传递给下一级生物,并进行物质循环。
- 群落演替:生态系统中群落的相继更替,通常是由于环境变化或物种相互作用的结果。
2. 遗传学:- 基因和染色体:基因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动物进化与分子生态学

进化的证据
化石记录
揭示生物演化历 史
生化比较
生物分子结构比 较
比较解剖学
物种之间的共同 点和差异
进化的驱动力
自然选择
适者生存 群体遗传信息传递 环境影响
遗传漂变
随机突变 群体规模 随机漂变
突变
基因突变 染色体突变 基因组变异
分支进化与物种形成
01 分支进化的概念
从一个共同祖先分化为不同的物种
共通关系
共通的进化规律
自然选择 遗传漂变 基因流动
共通生态位的作用
资源分配 物种丰富度 生态系统稳定性
共通关系在生态系统 中的角色
维持生态平衡 促进物种多样性 影响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位与竞争关系
生态位的定 义
生物种群在生态 系统中的位置
生态位的竞 争
资源利用竞争和 空间竞争
生态位的意 义
资源利用和生存 策略的不同
意识
技术创新
不断引入新技术, 加速研究进程
感谢观看
THANKS
总结
动物进化中的生态关系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之一,不同种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整个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通过深入研究共生、食 性、竞争等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种进化的机 制和生态系统的运作规律。
● 05
第五章 分子生态学在动物进 化研究中的应用
种群遗传学
种群遗传学是研究物种内基因频率分布及其变化 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种群结构分析、种群遗传 多样性评估以及种群演化与适应等内容。通过对 种群遗传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动物进化过程 中基因变异、适应和演化的机制。
动物进化与分子生态学
汇报人:XX
2024年X月
目录
第1章 动物进化的基本概念 第2章 分子生态学基础 第3章 动物进化中的基因调控 第4章 动物进化中的生态关系 第5章 分子生态学在动物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进化生态学名词解释耗散结构

进化生态学名词解释耗散结构
进化生态学名词解释
进化生态学是研究物种在适应环境变化过程中的演化和生态学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探讨物种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如何利用资源、如何与其他物种相互作用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物种的演化。
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是指一个系统在一个非平衡状态下,通过吸收能量和物质来维持自身稳定的结构。
这个概念最早由Ilya Prigogine提出,他认为所有开放系统都是耗散结构。
在自然界中,许多生命体系也可以被看作是耗散结构,例如人类身体、群落和生态系统。
耗散结构的特点
1. 非平衡状态:耗散结构存在于非平衡状态下,需要不断地吸收能量和物质来维持自身稳定。
2. 自组织性:耗散结构具有自组织性,可以通过内部机制自我调节和协调。
3. 多样性:耗散结构可以表现出多样性,不同的系统会因为吸收不同的能量和物质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行为。
4. 敏感性:耗散结构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小的变化可能会导致系统的崩溃或产生新的结构。
5. 开放性:耗散结构是开放系统,需要从外部吸收能量和物质来维持自身稳定。
耗散结构在进化生态学中的应用
在进化生态学中,耗散结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生物群落和生态系
统的演化。
人类社会可以看作是一个耗散结构,人类通过吸收能量和
物质来维持社会稳定,并且社会内部具有自组织性和多样性。
同样地,一个生态系统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耗散结构,它需要从外部吸收能量和
物质来维持自身稳定,并且具有自组织性和多样性。
通过研究生态系
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演化过程。
生物进化知识点总结

生物进化知识点总结生物进化是指物种在遗传性状上随时间逐渐改变的过程。
进化是生物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解释了为什么生物多样性如此丰富,以及为什么现代生物具有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本文将对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
1. 进化的基本原理进化的基本原理包括遗传变异、适应性和遗传传递。
遗传变异指的是个体之间存在的遗传差异,它是进化的基础。
适应性是指某些遗传特征对环境的适应程度,适应性较强的特征将被更多地传递给后代。
遗传传递是指遗传特征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2.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机制之一,它通过环境中的选择压力来影响物种的进化方向。
自然选择包括适应性选择、性选择和群体选择。
适应性选择是指个体适应环境的遗传特征相对较强地传递给后代。
性选择是指由于个体在交配中获得更多机会而产生的选择。
群体选择是指由于整个群体的适应程度而导致某些遗传特征被选择。
3. 突变和基因漂变突变是指DNA序列中的突发变化,它是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
突变可以是有害的、中性的或者有益的。
有害的突变通常会被自然选择淘汰,中性的突变对适应性没有明显影响,而有益的突变可能会增加个体的适应性。
基因漂变是指基因频率在群体中随机变化的过程,它主要发生在小群体中,对遗传多样性的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4. 生物分类与系统发生学生物分类是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整理和分类的过程,它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有序的生命形式的层次结构。
系统发生学是研究生物进化关系的学科,通过比较特征相似性来判断物种的亲缘关系。
生物分类和系统发生学通过遗传学、形态学和生态学等方法来进行研究。
5. 进化证据进化证据包括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等。
化石记录显示了生物演化的历史和过程。
比较解剖学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形态结构来揭示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分子生物学通过比较DNA或蛋白质序列来判断物种的演化关系。
生物地理学通过比较物种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来研究物种的起源和扩散。
6. 人类进化人类进化是进化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化生态学知识点总结名词解释1.进化生态学:是研究进化过程的生态机制以及生态特征与生态关系进化规律的学科。
2.寒武爆发:6亿年前,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在只2000多万年时间内出现了。
这种几乎是“同时”地、“突然”地在2000多万年时间内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的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简称“寒武爆发”。
3.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即最适者生存,它是指适合于环境条件(包括食物、生存空间、风土气候等)的生物被保留下来,不适合者则被淘汰的现象。
4.稳定性选择:把趋于极端的变异淘汰而保留那些中间型的个体,使生物类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5.单向性选择:把趋于某一极端的变异保留下来,淘汰掉另一极端的变异,使生物类型朝向某一变异方向发展6.分裂性选择:把一个群体中的极端变异个体按不同方向保留下来,而中间常态型则大为减少的选择7.平衡性选择:使二个或几个不同质量性状在群体中的比例在若干代中保持平衡的现象称平衡性选择。
平衡性选择也即是保留不同等位基因的选择。
8.复式化进化: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方向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的综合地、全面地进化过程,其结果是生物体各个主要方面比原有的水平都要高级和复杂。
9.分化式进化:由一个物种分化为近似而不同的物种的进化。
这类进化包括有形态生理上的趋异、趋同,辐射、平行、重复等形式10.特化式进化:特化是由一般到特殊的生物进化方式。
指物种适应于某一独特的生活环境、形成局部器官过于发达的一种特异适应,是分化式进化的特殊情况。
11.简化式进化:简化式进化简称退化。
它是由结构复杂变为结构简单的进化方式12.镶嵌进化:不同器官的进化速率常常很不相同。
有些器官进化很快。
而另一些器官进化停滞,因而造成一种具有混合特征的表型,即快速的前进进化的新适应特征和处于进化停滞状态的原始特征同时存在于一种生物上,这就是所谓的“镶嵌进化”。
13.幼态持续:人类形体进化是由于控制发育的激素发生变化,造成发育的迟缓,即所谓“幼态持续”。
14.化石:化石是古代生物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
知识点概述第一章1.乔治·布丰可以说是进化思想的先驱者。
2.拉马克(法国)1809年《动物学哲学》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1)环境条件的转变能够引起生物的变异(2)环境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3)得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两个著名的法则(4)生物具有按等级向上发展的趋向(5)最原始的生物源于自然发生3.达尔文(英国)1859.11.24 物种起源达尔文学说的基本内容(1)生物普遍具有变异现象(2)一切生物都有高速率繁殖的倾向(繁殖过剩)(3)一切生物实际生存数极其低微,原因是繁殖过剩引起的生存斗争(4)在生存斗争中,对生存有利的变异被保存,不利的个体被淘汰(自然选择)(5)自然选择在不同方面保存和积累了不同器官、不同性状的微小变异,使后代离开祖先愈来愈远,通过性状分歧和中间类型的绝灭,逐渐形成新种。
(6)自然选择经常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斗争中改造生物体。
第二章1.生命起源的基本条件(1)原始大气还原性主要成分:CO2、N2、NH3、CO、CH4、H2O(水蒸气)、H2S、HCN及少量的H2等(2)生命化学演化的最初场所(3)能源热能太阳能放电生命化学演化的催化剂(4)原始海洋生命化学演化的中心(5)原始地球条件:没有氧气,最初形成的生命物质不会被氧化降解能量输入——紫外线辐射其他因素如粘土矿物的化学催化作用、太阳和紫外线对有机分子的浓缩作用、火山爆发形成的特殊环境和条件等2.生命化学起源的主要阶段(1)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195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Miller根据原始地球的还原大气条件设计了一套密闭循环实验装置,模拟和验证了非生命有机分子在原始地球环境中生成生物分子结构单元的化学动力学过程。
(2)有机小分子形成生物大分子陆相起源派:认为由有机小分子物质聚合成大分子的反应,是在火山附近局部地区的高温条件下发生的,生成的大分子再经雨水冲刷到海洋中。
海相起源派:原始海洋里氨基酸和核苷酸可附着在粘土等物的活性表面上,在有适当的缩合剂(如当时可能有羟胺类化合物)的条件下,可发生聚合反应。
(3)生物大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3.生命起源的水热模式海烟囱喷出的有各种气体和金属、非金属,如CH4,H2,He,Ar,CO,CO2,H2S,Fe,Mg,Cu,Zn,Mn,Ba以及Si等。
金属与硫化氢反应生成硫化物沉淀于喷口周围,逐渐堆积成黑色烟囱状构造。
喷口的热水水温达350℃,与周围海水热交换后形成一个温度由350~0℃的温度渐变梯度。
喷出的物质浓度也从喷口向外逐渐降低,形成一个化学渐变梯度。
提供了满足各类化学反应的条件。
4.生命起源中的关键因素原始界膜的形成:(1)界膜可以将多分子体系或生命体与海水隔开,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通过界膜可进行膜内外物质的交换,信息的传递,能量的转换以及刺激的传导等重要生命活动。
(2)遗传密码的起源问题,也就是生物体内转录和翻译(即核酸与蛋白质之间信息传递)系统是怎样形成的问题。
第三章1.化石的概念化石是古代生物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
2.化石形成的条件(1)取决于生物死亡的数量(2)取决于生物体组成部分的坚硬程度(3)取决于生物尸体掩埋的速度(4)取决于石化的程度和快慢3.化石的分类(一)按保存类型分类(1)遗体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里的古生物体本身(2)模铸化石是指生物体在底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各种印模和复铸物(3)遗物化石是指古代动物的粪便、卵(蛋)以及人类祖先使用的工具等(4)遗迹化石是古代动物活动时留下的痕迹(二)按化石的作用可区分为标准化石、指相化石和标记物化石①标准化石存续时间相对较短,以致可用其作为所在地质年代标志的物种化石就叫做标准化石。
②指相化石能够指示当时地层沉积环境的化石叫做指相化石,如贝类的化石可指相为水。
③标记物化石指古代生物大分子留下的降解产物,如叶绿素的分解产物植烷的出现,表明已有光合作用的发生。
因此对标记物化石进行分离、鉴定,可确定生物的存在和属性。
第四章代纪时间自然环境生物类型古生代寒武纪5.4亿-5亿年前地壳静止,浅海广布,气候温暖海洋无脊椎动物盛行,出现两侧对称的躯体。
古杯类,软体动物(双神经纲、腹足纲和头足类)、环节动物(多毛类)、节肢动物(三叶虫等)、腕足类、腹足类和棘皮动物、无脊椎动物大多数门都已经出现。
半索动物(笔石),海洋中海藻繁盛,陆地上地衣繁盛。
脊索动物出现。
奥陶纪5-4.35亿年前浅海广布,气候温暖笔石类、珊瑚兴起软体动物(头足类、菊石类、鹦鹉螺)所有现生的棘皮动物的主要纲无颌类脊椎动物出现(淡水无颚鱼)陆生孢子植物出现大量海洋动物灭绝。
志留纪4.35-4.1亿年前末期造山运动,局部干燥,海面缩小,陆地增多笔石类、珊瑚类进一步繁盛无颌鱼类辐射;裸蕨、陆生维管植物出现;最早的陆生动物出现,海蝎(板足鲎)大量出现;最早的昆虫类和蛛形类;有颌鱼类出现(盾皮鱼类,棘鱼类);三叶虫衰退。
泥盆纪4.1-3.55亿年前海陆变迁,出现广大陆地,气候干热菊石出现;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最早的森林出现;主要的维管植物辐射;蕨类繁盛、鱼类繁盛;两栖类兴起;昆虫开始具备飞行能力。
较多的三叶虫等海洋类动物灭绝。
石炭纪3.55-2.95亿年前造山运动,气候温暖湿润森林繁茂;石松类、科达类、种子蕨和真蕨大量出现;最早的现代土壤出现;裸子植物兴起;蚯蚓、马陆、长脚蜘蛛、蜻蜓、直翅类、蜚蠊;爬行类兴起、两栖类繁盛,昆虫适应辐射;最早食花粉的昆虫出现。
大量的鲨鱼。
三叶虫大部分绝灭;二叠纪2.95-2.5亿年前造山运动频繁,气候干热蕨类衰退,苏铁植物出现,裸子植物繁茂;爬行类适应辐射(杯龙目、盘龙目和兽孔目),菊石类又一次辐射。
植物-授花粉者的协同进化开始。
三叶虫、海蝎等全部灭绝,海洋无脊椎动物83%的属灭绝,75%陆地脊椎动物灭绝,是地球上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
中生代三叠纪2.5-2亿年前早期气候干燥,中后期气候温和,晚期湿热,地壳平静裸子植物成林(本内苏铁、苏铁、银杏、松柏等);蜻蜓和直翅目的辐射;菊石第三次辐射。
爬行类占优势(槽齿类、恐龙类、似哺乳的爬行类),龟鳖类、鱼龙出现;原始哺乳类出现,无尾两栖类出现;炭化成煤;种子蕨灭绝。
又一次大灭绝事件,海洋无脊椎动物20%的科灭绝,包括有些双壳类、头足类、腹足类、腕足类、海绵动物、海生爬行类灭绝。
侏罗纪2-1.35亿年前气候温暖,有气候带分布,有内海,大陆漂浮。
裸子植物为主(苏铁、银杏、松柏),被子植物出现;现生授粉昆虫出现。
爬行类繁盛、槽齿类绝灭,翼龙类出现,始祖鸟出现,单孔类多,原始有袋类出现;真骨鱼类辐射、菊石类第四次辐射。
白垩纪1.35-0.65亿年前有造山运动,火山活动多,大陆分开,后期气候变冷。
被子植物辐射(山毛榉、榕树、木兰、枫、栎、杨、樟、胡桃、悬铃木等),裸子植物衰退;本内苏铁绝灭;白蚁、蛾类、黄蜂、蜜蜂、蜥蜴、蛇类开始出现;胎盘哺乳类及鸟类兴起,翼龙繁盛;螺和蚌广泛分布;灵长类出现;末期出现大灭绝,恐龙和菊石类彻底灭绝。
新生代第三纪6500-175万年前气候渐冷,造山运动最早的啮齿类;现生鸟类主要类群出现。
如苍鹭、鹰、鸵鸟、鹦鹉等;鲨鱼繁盛;有袋类、食肉类和有蹄类广布。
类人猿出现,南方古猿。
鸟类及哺乳类适应辐射;直立人发展;现生动物和植物的绝大多数已经出现。
第四175万- 冰川广布,黄土生成被子植物繁茂,草本植物发达,人类发展纪第五章1.植物界的系统发展一、藻类植物时代从前寒武纪至泥盆纪4.05亿年前,在地球上以藻类为主,所以称为藻类植物时代。
二、蕨类植物时代从泥盆纪到二叠纪早期,地球上以蕨类植物为主。
这个时代植物已经登陆,所以又称陆生植物时代早期以裸蕨为主中期以石松和楔叶植物为主晚期以真蕨中的厚囊蕨和种子蕨为主裸蕨是最先登陆成功的植物,裸蕨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但已经古假根和原始的输导组织。
植物体麦面还有防止水分蒸发的角质层和气孔。
志留纪晚期:顶囊蕨或光蕨泥盆纪早、中期:莱尼蕨、裸蕨、霍尼蕨、工蕨。
裸蕨类在植物进化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从藻类发展而来,随后又由它分化出具有根茎叶的石松亚门、楔叶亚门和羽叶亚门石松类:早泥盆纪:草本(刺石松、星木属)泥盆纪-石炭纪:乔木(鳞木属、封印木属)楔叶类:泥盆纪:草本石炭纪:乔木(芦木属)-二叠纪绝灭。
真蕨类:泥盆纪早、中期:小原始蕨属泥盆纪-石炭纪:大型真蕨。
二叠纪:大部分消失,现代真蕨中的多数种类产生于三叠纪和侏罗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