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
【历史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历史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政治上:整顿吏治、变革税制、颁俸禄制、改革官制、迁都洛阳。
经济上:行均田制、创三长制、改革租制。
文化上:禁胡语、改汉姓、尊孔子。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
1.整顿吏治:公元472年(延兴二年),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
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
2.变革税制:公元475年(延兴五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
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
3.颁俸禄制:公元484年(太和八年),颁布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
处死。
4.改革官制:太和年间,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
从品为北魏之首创。
5.迁都洛阳。
1.行均田制:公元485年(太和九年),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
2.创三长制:公元486年(太和十年),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的
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
3.改革租制:公元486年(太和十年),孝文帝对租调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1.禁胡语: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
2.改汉姓: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
3.尊孔子:孝文帝迁都洛邑后,立即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孔。
又给予孔子后裔土地与
银钱,让他们可以继续祭祀这位祖先。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知识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背景:1、东晋时建代国,拓跋珪建魏,统一黄河流域。
影响:社会安定,经济恢复,推动了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民族融合2、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
(1)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2)广大农民赋税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3)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激化矛盾3、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改革条件具备二、改革内容:措施内 容 均田制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 整顿吏治官吏的任期由官吏的政绩好坏决定;实行俸禄制 迁都洛阳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强化中原统治、避开鲜卑族旧势力;原都城偏穷、交通不便、不如洛阳;北受柔然威胁、南为经略中原) 革除旧俗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三、评价:促进民族大融合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商业的发展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鲜卑游牧民族的农耕化, 汉族人民生活的鲜卑化【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王安石变法】:一、背景: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1)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2)极贫积弱局面: 财政困难,入不敷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2、庆历新政:以整顿整治为中心,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二、内容:北周 北方 南方 魏 蜀 吴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北魏 东 汉 隋 朝 东魏 北齐 宋 梁 齐 陈 南朝 北朝西魏变法的指导思想:积极开源。
变法目的:摆脱积贫积弱和社会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变法内容:核心:富国强兵1、富国之法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2、强兵之法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设军器监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 整顿太学 改革官吏选拔三、评价:1、结果:新法被废止,变法失败。
《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一、阶段: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主要措施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二、主要内容:即制度的创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要求,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
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假“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的策略性,利用迁都避开了保守势力雄厚的旧都平城,减轻了改革的阻力,同时,加强了与汉族地主阶级的联系,为巩固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行深层次改革奠定了基础。
他还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
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一切体现了一代帝王的远大抱负和雄才大略,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
三、成功:、成功的原因: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③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④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2、认识: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3、评价: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高二历史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xx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大家能够重视高二历史知识点的记忆,这样才能熟练的运用知识点进行做答,从而取得好的历史成绩。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前期改革(冯太后主持、重点建新制)(1)整顿吏治。
规定守宰的任期要按治绩的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
实行俸禄制,俸禄统一由国家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2)均田制。
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下均田令,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露田、桑田),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实质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均田制在一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大家兼并土地。
国家公开授田,可以招徕流民和豪强大家控制下的依附农民,有助于开垦荒地,发展生产。
自耕农增多,户口滋殖,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调发徭役。
(3)三长制。
486年下令实行三长制。
三长就是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三长制代替宗主督护制,是符合中央集权制要求的新型基层政权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后期改革(孝文帝主持、重点汉化)(1)迁都洛阳。
公元490年,冯太后死,孝文帝亲政,继续进行改革。
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变了过去对中原遥控的形势,有利于统治整个国家;也解脱了一百多年来在平城形成的鲜卑贵族保守势力的羁绊和干扰,有利于继续进行改革。
(2)移风易俗。
穿汉服、说汉话、用汉姓、通婚姻,改变鲜卑族内迁者原有的生活习俗,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改革的意义孝文帝的改革,是在我国北方各族人民长期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影响、推动下进行的,也是北方民族融合和鲜卑族拓跋部封建化的必然结果。
改革的意义非常重大:(一)整顿吏治,始班俸禄,严惩贪赃枉法,对于消除百余年来的官吏、守宰鱼肉人民之积弊,改造封建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改革户调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他们的恶性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招引广大劳动人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垦荒地,恢复发展生产。
北魏孝文帝改革1

民族融合的三次高潮: 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融合有三次高潮。 ①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 族融合高潮。在此基础上,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 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第二次民族 融合的高潮。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 合趋势,为隋唐时期国家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③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三 次民族融合的高潮时期。元统一后,民族融合兴 起高潮。
四、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经济复苏和繁荣
2.加速封建化进程 3.促进民族大融合
4.为隋唐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总结:
孝文帝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 下积极地、主动地、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 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从而 推动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 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 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 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民族融合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 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融合的根本原因: 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民族之间密切交往,相 互影响。 具体原因与途径: ①各民族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或是先进文化的 吸引力),自发地展开了密切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②战争因素的影响。战乱造成民族大迁徒、形成 杂居和通婚局面,促进了民族融合。 ③统治者政策的影响。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 汉化政策,加快了融合步伐。 ④国家大统一时期,对边地的开发治理措施也促 进了民族大融合。
北魏
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

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1(一)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的矛盾及对应解决措施1.国家与豪强地主间的矛盾→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在地方设立三长制等,限制了豪强地主的政治、经济特权,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了中央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2.国家、地主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租调制,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3.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行汉制、易汉服、讲汉语、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二)认识北魏均田制1.原因:为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2.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3.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不得买卖。
4.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5.影响:进步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局限性,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分配不均依然存在;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1.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2.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鲜卑族拓跋部原先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都较为落后,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就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
要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3.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
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
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2拓跋建国公元386年,已经被前秦灭掉的拓跋族的代国,乘着淝水之战北方大乱之机在盛乐重新建国,开国皇帝是拓跋珪。
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点:历史发展趋势☆:部族与政权兴衰中国古代游牧民族,被称为“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
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
曾归附东汉。
匈奴西迁后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
公元2世纪中叶首领檀石槐被鲜卑各部推为“大人”,建立包括宇文、慕容、拓跋、段、乞伏等部的军事联盟,分东、中、西三部,各部均置大人统领。
东汉遣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
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所制“角端弓”为古代有名的武器。
檀石槐死后鲜卑部落联盟解体。
十六国时期鲜卑的慕容、乞伏、宇文、拓跋等部都曾建立政权。
特别是拓跋部于5世纪中建立北魏王朝,统治北部中国达140余年。
第一课:改革迫在眉睫◆学习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学习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学习难点: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问题设计: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崛起(1)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建立的政权。
(2)东晋时建立代国,不久被前秦所灭,_ _后,再度崛起。
2.发展(1)386年,拓跋珪_重建代国,改国号为魏,史称__ ____。
(2)398年,拓跋珪迁都_____,北魏历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统一(1)完成:439年,北魏统一 ________,初步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影响【使用时间】第16周第1课时【编辑】董老师【审核】高二历史组【编号】20720161【主题】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2014.12.①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推动了__ _向__ 的转变。
③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1.阶级矛盾激化(1)北魏靠武力统一北方,各种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2)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__ 和_ _,也激化了阶级矛盾。
2.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激化了矛盾。
3.社会危机严重:由于___ __ 和____ __的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高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

《高考中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解析》一、引言高考,作为莘莘学子人生中的重要关卡,对历史知识点的考查尤为细致。
其中,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对当时的北魏政权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高考历史的舞台上,北魏孝文帝改革常常成为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那么,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知识点,为高考备考助力。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 民族矛盾尖锐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在统治过程中,鲜卑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民族矛盾较为突出。
2. 阶级矛盾激化随着北魏政权的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3. 统治危机显现北魏前期的政治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如官员贪污腐败、地方割据势力强大等,使得北魏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1. 迁都洛阳孝文帝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摆脱鲜卑旧贵族的势力影响,决定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
迁都洛阳不仅有利于北魏政权对汉族地区的管理,也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
2. 移风易俗(1)易服装:鲜卑族百姓改穿汉服,禁止穿鲜卑族传统服饰。
(2)讲汉话:要求鲜卑官员必须讲汉语,禁用鲜卑语。
(3)改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4)通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
3. 推行均田制国家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和服役。
均田制的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4. 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度,严惩贪污腐败行为。
通过整顿吏治,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增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能力。
5. 实行三长制设立邻、里、党三长,负责清查户口、征收租赋和徭役。
三长制的实行,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 积极影响(1)促进了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推动了鲜卑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融合,使各民族在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
一、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主要措施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二、主要内容:
即制度的创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要求,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
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假“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的策略性,利用迁都避开了保守势力雄厚的旧都平城,减轻了改革的阻力,同时,加强了与汉族地主阶级的联系,为巩固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行深层次改革奠定了基础。
他还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
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
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一切体现了一代帝王的远大抱负和雄才大略,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
三、成功:
、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③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④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2、认识: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
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3、评价: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高二历史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xx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大家能够重视高二历史知识点的记忆,这样才能熟练的运用知识点进行做答,从而取得好的历史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