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第五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_1.docx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质的分类,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溶解性。
2. 理论讲解(15分钟):a. 溶解的定义:将固体或液体物质溶解于液体或气体中,形成均匀的混合物的过程。
b. 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用于溶解的物质。
c.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d.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温度、压力和溶质与溶剂的性质。
3. 实验操作(20分钟):让学生进行以下两个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性变化。
a. 实验一:溶解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准备一杯水,将食盐逐步加入直至不再溶解。
- 分别将水加热到60℃和冷却至10℃,再逐渐加入相同量的食盐。
- 观察温度变化对食盐的溶解度的影响。
b. 实验二:溶解空气中的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变化- 准备一杯水,倒入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
- 观察氧气在不同压力下的溶解度变化。
4. 分析讨论(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温度和压力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并总结出规律。
5. 拓展延伸(10分钟):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展开讨论。
a. 溶解度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溶解实验?b. 有哪些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的变化规律相反?c. 为什么在冷饮中加入足够的糖后会觉得不甜了?d. 了解到物质的溶解性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举例说明。
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归纳出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要点。
四、教学辅助工具:实验器材(杯子、食盐、温度计、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等)五、教学评价方式:1. 实验记录: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参与讨论: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3. 课堂小结:学生完成小结并进行互相交流讨论。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mL水)、玻璃棒1根、5gNaCl(预先称好)、5gKNO3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gNaCl能溶解在20mL水中;②10gNaCl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
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
1649.物质的溶解性一教案

实验步骤:A.先测水温B.边加氢氧化钠(硝酸铵)边用玻璃棒搅拌C.再测溶解后溶液温度D.比较温度E.得出结论
实验后讨论得出结论并板书:二、溶解过程中热量的变化:
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会升高,要放出热量;有的温度会降低,要吸收热量。
师:本节课关于物质的溶解性,你收获了什么呢?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2、初步学会比较的科学方法,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表达实验结果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实验的科学态度和对科学实验的态度;
2、明确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生演示实验一):
实验过程
20ml水+少量蔗糖
继续加入蔗糖
实验现象
蔗糖全部溶解
部分蔗糖不能溶解
实验结论
物质溶解的数量有限
指出:一定情况下——一定外界条件(如温度),一定量水
共同讨论得出结论并板书:1.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设问:物质溶解的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2.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新课引入]
师:大家喝过豆浆吧,豆浆是什么味道的?如果要再甜一点,该怎么做呢?
生:甜的。加些蔗糖,
师:如果加了很多的蔗糖,最后你会发现杯子底部慢慢地出现一些固体颗粒,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物质吗?
生:蔗糖。
师:那么为什么蔗糖刚开始能溶解加多了后却不能溶解了呢?你能对此问题做出自己地猜想吗?
[新课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以蔗糖在水中溶解为例,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并不相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与溶质与溶剂的性质、温度有关。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一、学习任务分析一、学习任务分析本节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五节,属于“物质科学”。
本节要求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性有一定的掌握。
了解溶解性的概念,物质的溶解能力有限,解能力有限,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不同外不同外界条件可以对物质的溶解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合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紧密联系生活现实,让学生逐步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充分抓牢探究实验的掌握。
究实验的掌握。
重点: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 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 难点: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二、学习者分析二、学习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不深。
如物质不能无限量溶解,溶解能力有限。
气体液体都可以溶解等。
这节的实验相对简单,学生一般可以很好的完成。
以很好的完成。
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举例,举例,举例,使学生真正了使学生真正了解。
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2、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3、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4、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有溶解性、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有溶解性5、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比如温度)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对知识点进行掌握和扩充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增加其沟通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并尝试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究 4、STS 教育讲课堂中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等。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课目的】1.认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观点。
3.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4.认识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5.认识气体物质溶解度的观点和影响因素。
【教课重难点】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观点。
2.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教课准备】多媒体教课素材;托盘天平、量筒、小烧杯、试管、药匙、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试管夹;蒸馏水、酒精、氯化钠、碘、硝酸钾。
【教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企图问题:1.什么叫饱和溶液?经过几个简2.什么叫不饱和溶液?思虑并回答以下问题。
单问题的回答使3.它们怎么相互转变?学生自前进入本4.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在水中节的学习。
的溶解性如何?导入新课我们知道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等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是不一样的,那么物质的溶解性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溶解度的有关问题。
[揭露目标 ]投影揭露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师生明明确学习目标。
定位学习方确学习的目标和详细的任务,知道学习时向,导航学习过的要点和难点。
程。
[实验研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用品:托盘天平、量筒、小烧杯、试管、药匙、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试管夹;蒸馏水、酒精、氯化钠、碘、硝酸钾。
1.研究溶剂的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达成以下实验并记录现象:加入 10mL 加入 10mL水并振荡酒精并振荡氯化钠按要求达成实验,并填碘写空格。
实验结论:。
2.研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请你设计实验研究温度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
思路剖析: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因素是,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
实验步骤:。
分组设计、达成实验,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结论:在保持不变的状况下,当高升温度时,硝酸钾晶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当降低温度时,硝酸钾晶经过实验探究,培育学生合作、察看、比较、概括能力。
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
投影研究要求,进行实验指导,组织填写实验记录。
九年级化学单元2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节教案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修订、增减
【复习提问】
1、什么叫溶液?
2、什么溶质质量分数?
【引入新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食盐和蔗糖能够溶于水,那么这些物质是不是可以无限量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学习新知】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观察思考
实验1取一支试管,加入10ml水,向其中加入约2g硝酸钾晶体,震荡,直到完全溶解。继续向其中加入约5g硝酸钾晶体,震荡,观察现象。将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硝酸钾晶体是否完全溶解。
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1.充分溶解后,有剩余溶质的溶液。
2.不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
3.析出溶质后的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
饱和溶液:1.增加溶剂2.升高温度变不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1.增加溶质2.蒸发溶剂3.降低温度变饱和溶液
讨论:有人说饱和溶液一定就是浓溶液、稀溶液肯定是不饱和的,你认为对吗?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课堂小结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概念2、判断方法3、相互转化
作业作计
导学与演练52页
板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概念
2、判断方法
3、相互转化
教学反思
现象:
蔗糖在水中溶解的多,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少,食用油在水中不能溶解,食用油在汽油中能够溶解。
结论:
1.同一温度下,不同的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最多可溶解的质量不同。
2.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有差异。
物质的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物质的溶解性。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设计意图]:本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本节课题中引入提出的5个具体问题,也是5个实验需要探究的,是本节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了解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知识目标】:1、蔗糖、酒精在水中的溶解,汽水冒泡等为例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于水。
2、以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为例,确认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以蔗糖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以色拉油在水中和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4、以蔗糖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为例,说明物质在不同温度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汽水为例,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5、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6、通过探究实验(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再一次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和思考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归纳能力。
【课前准备】,试管、小烧杯,玻璃棒,药匙,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蔗糖,酒精,汽水,食盐,碳酸钙,色拉油,水,香蕉水,氢氧化钠,硝酸铵,天平,量筒【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媒体辅助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同学们,大家喝过豆浆吧,豆浆是什么味道的?如果要再甜一点,该怎么做呢?你从这个生活常识中获得什么结论?甜的。
加糖。
蔗糖可以溶解在水里。
从生活常识入手,唤醒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
学生实验1:蔗糖能溶解在水里吗?酒精能溶解在水里吗?观察,问:你从实验中获得什么结论?固体、液体都可以溶解在水里,那气体可以溶解在水里吗?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演示实验:将汽水倒在杯子里,你看到什么?气体是什么物质?板: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溶解在液体中。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公开课)2022年九年级化学精品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度一、教学设计思想上节课介绍了物质的溶解性,已经了解了不同的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溶解情况不相同。
这节课溶解度是继物质溶解性后,怎样精确地衡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
通过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比较,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通过比较表格列数据和曲线查数据的不同,会画出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度含义。
〔2〕学会区分物质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3〕知道溶解度曲线,并会根据曲线查找相应的溶解度。
2. 过程与方法〔1〕在掌握物质溶解性的根底上,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并能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结合数学曲线思想下,学会画溶解度曲线,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物质定性、定量的问题。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溶解度五要素。
四、教学用品媒体:投影五、教学流程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9.2 化学合成材料第一课时【教学课型】新课◆课程目标导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2〕认识合成材料的开发、利用和开展与社会开展的密切关系〔3〕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合成纤维〔如腈纶〕织成的布料。
2、过程和方法:利用网络信息、图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意识,以及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开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塑料的性能、用途和白色污染2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教学工具】羊毛、棉花、合成纤维布等【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课前预习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塑料制品的利与弊◆教学情景导入师:“China〞表示我们的祖国,它还可以表示什么?生:瓷器。
师:对!瓷器的出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
课时)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
本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本节课题中引入提出的5个具体问题,也是5个实验需要探究的,是本节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了解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知识目标:
1、蔗糖、酒精在水中的溶解,汽水冒泡等为例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于水。
2、以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为例,确认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以蔗糖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以色拉油在水中和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4、以蔗糖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为例,说明物质在不同温度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汽水为例,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5、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6、通过探究实验(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再一次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和思考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归纳能力。
课前准备课件,试管、小烧杯,玻璃棒,药匙,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蔗糖,酒精,汽水,食盐,碳酸钙,色拉油,水,香蕉水,氢氧化钠,硝酸铵,天平,量筒
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同学们,大家喝过豆浆吧,豆浆是什么味道的?
如果要再甜一点,该怎么做呢?
你从这个生活常识中获得什么结论?甜的。
加糖。
蔗糖可以溶解在水里。
从生活常识入手,唤醒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
学生实验1:
蔗糖能溶解在水里吗?酒精能溶解在水里吗?
观察,问:你从实验中获得什么结论?
固体、液体都可以溶解在水里,那气体可以溶解在水里吗?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
演示实验:将汽水倒在杯子里,你看到什么?
气体是什么物质?
板: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溶解在液体中。
学生进行实验1。
得出结论:蔗糖可以溶解在水里;酒精可以溶解在水里。
可以。
汽水里的气
体,就是溶解在水里的。
汽水中冒出气泡来。
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结论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溶解在液体中,更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激励学生去发现,去探究。
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会无限制的溶解吗?
学生实验2:将一药匙蔗糖放入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并进行搅拌。
蔗糖能完全溶解吗?
逐渐增加放入水中蔗糖的数量,蔗糖是否完全溶解?你观察到什么?得到什么结论?
进行学生实验2能。
不能。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让学生动手探究,自己总结出结论。
学生实验3:2只烧杯中都装有20毫升的水,分别放入10克的蔗糖和食盐,并进行搅拌。
两种物质是否都能完全溶解?你观察到什么?得到什么结论?
进行学生实验3蔗糖能,食盐不能。
实验表明: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
通过水的体积相同,温度相同,让学生明白变量控制法。
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
蔗糖能继续溶解吗?你有什么方法使蔗糖在继续溶解?
实验4:将实验中不能溶解蔗糖的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蔗糖能继续溶解吗?
你得出什么结论?并非所有的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你能说出哪些物质随温度的升高而溶解能力减弱。
可见,物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能。
进行实验4。
实验表明:蔗糖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气体、石灰。
通过实验目的让学生看到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实验5:将一滴色拉油滴在水中,它能溶解吗?
将一滴色拉油滴在香蕉水中,它能溶解吗?
(提示香蕉水易燃,要避免明火。
)
你观察到什么?你得出什么结论?
进行实验5。
色拉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色拉油能溶解在香蕉水中。
呈浑浊。
实验表明:色拉油不能在水中溶解,但能在另一些物质中溶解。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讨论1:为什么用洗洁精能很容易除去餐具上的油污?
讨论2: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造成河里的鱼缺氧死亡。
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
沾上泄漏石油的企鹅的情况;夏天汽水瓶容易爆炸;煮沸过的水中鱼不能生存。
学生讨论,回答和交流。
使学生在获得新知识之后立即运用,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并起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拓宽思维的作用。
在溶解过程中,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
实验6:取2只烧杯,装入部分水。
用温度计测出水的温度。
读数__________。
在其中一只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并使之溶解,再用温度计测量,读数是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