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经典教学案例赏析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课堂案例分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课堂案例分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课堂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在当前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着各种教学方法,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本文将以几个具体的课堂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案例一:从生活中发现化学在教授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时,我们通常会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

例如,在讲解溶解的概念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观察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如盐在水中的溶解,碘酒的涂抹等。

通过这些实例,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溶解的过程,从而加深对溶解概念的理解。

案例二:实验教学法的运用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观察化学反应过程,还可以亲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氧气的制备和性质时,我们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室制取氧气并进行相关性质的验证。

案例三:差异化教学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等因素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差异化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降低难度、增加实例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提高难度、拓展知识等方式 challenge 他们。

案例四:跨学科教学化学与生活、物理、生物等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联系,进行跨学科教学。

例如,在讲解化学键时,我们可以引入物理学中的电子排布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键的性质。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从生活实例中发现化学,运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差异化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及进行跨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些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第二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技巧是提高学习成绩、培养综合素质的关键。

本文将结合初中化学教学的实际案例,探讨学生在学习初中化学时可采用的方法和技巧。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与解析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与解析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与解析案例一:酸碱中和反应的教学设计1. 案例背景介绍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酸碱中和反应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教师需要设计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加深理解的教学案例。

2. 案例分析(1)教学目标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应能够:- 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征;- 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熟悉酸碱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使用引人注意的图片或实例,让学生体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际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理论背景讲解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特征和通式。

可以配合示意图或实验视频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

步骤三:实验演示进行一个简单又能够展示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应。

教师可以在教学班上进行实验演示,或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操作。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酸碱中和反应,并观察实验现象。

步骤四: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在小组内自行设计一个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包括实验步骤、材料准备和实验记录。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并解答他们在实验设计过程中的问题。

步骤五:案例解析请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并解析他们设计的实验案例,包括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和引导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步骤六:拓展应用讲解酸碱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如中和剂的应用、酸性雨的成因与危害等。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实例进行讲解,以加深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和认识。

3. 案例评价通过本教学案例,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小组讨论的方式,主动参与学习,并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案例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总结酸碱中和反应作为初中化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应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来设计和实施教学。

通过引入、讲解、实验演示、小组探究、案例解析和拓展应用等步骤,学生能够在实践和交流中更好地学习和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征。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及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及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及初中化学教学案
例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及分析
引言
本文旨在分析并探讨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案例,并从中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效果。

案例描述
在某初中化学课堂上,老师以"金属与非金属"为主题进行了一次教学。

他首先通过简单的实验展示了金属和非金属的一些特征,然后讲解了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随后,老师设计了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探索金属和非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变化。

教学分析
这个案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演示、小组
活动以及讨论。

这些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
实际操作和互动交流来掌握知识。

此外,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
实验能力,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教学经验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教学经验:
1.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 创造积极互动的研究环境,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合作。

3.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实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帮助每个学生
都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结论
通过对初中化学教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
采用了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这些教学经验可以为其他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供借鉴和参考。

希望本文对初中化学教学有所启发和帮助。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案例解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案例解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案例解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案例解析1. 引言在当今的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案例解析旨在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深入剖析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为教师们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2. 教学背景本次教学的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但对化学实验的操作和化学现象的解释还处于初级阶段。

教学内容为《初中化学》教材中的第四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本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基本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等,以及物质的变化,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的概念。

2.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以及观察、分析、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 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策略:1.实验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化学现象,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2.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魅力。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5. 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现象,如水的沸腾,引出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的概念。

5.2 课堂讲解1.讲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等。

2.讲解物质的变化,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5.3 实验操作1.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如观察不同物质的颜色、状态等。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尝试解释这些现象。

5.4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实验观察和解释。

2.邀请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5.5 总结和作业布置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本文旨在通过对一起初中化学教学案例的深入剖析,探讨和解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如何更好地互动,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案例背景本次案例分析的对象是某初中一年级的一个化学课堂。

该课堂的主题是“水的性质和水的净化”。

教师在课前已经布置了相关的预习任务,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以日常生活中的水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水的性质和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实验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内容包括水的蒸发、沸腾、溶解等。

3. 结果分析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结果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4. 知识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净化方法,以及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案例分析本次教学案例中,教师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验操作环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

在结果分析和知识拓展环节,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教学启示通过本次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4.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以上是本文的正文部分,由于篇幅原因,未能将所有细节展开。

希望这个案例分析对您的教学有所启发和帮助。

如有需要,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内容进行拓展和调整。

第二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本文旨在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探讨初中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的方法和技巧,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成果。

初中化学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案例分析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属性、组成、结构、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初中化学作为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探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期为初中化学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一、案例背景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丰富,涉及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溶液浓度等多个方面。

然而,由于受到课时、教材、学生认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面面俱到。

因此,精选案例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案例选取与分析1.案例一:原子结构【案例描述】在教授原子结构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汤姆生发现电子、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等科学家事迹,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发展历程。

【分析】通过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现代物理学的进展,如夸克-电子云模型等,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案例二:元素周期表【案例描述】在教授元素周期表时,教师可以以氢元素为例,讲解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性质。

【分析】氢元素是周期表中最轻的元素,其原子结构独特,有助于学生理解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通过讲解氢元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如周期、族等。

3.案例三:化学反应【案例描述】在教授化学反应时,教师可以以中和反应为例,讲解其概念、特点及实际应用。

【分析】中和反应是初中化学中的重要概念,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实际例子,如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等,让学生了解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中和反应的实质,即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案例四:溶液浓度【案例描述】在教授溶液浓度时,教师可以以物质的量浓度为例,讲解其定义、计算方法及应用。

【分析】物质的量浓度是化学实验和实际生产中常用的参数,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溶液稀释、浓度计算等实例,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

初中化学课堂案例分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化学课堂案例分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化学课堂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课堂案例分析摘要:本文以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为背景,通过分析实际教学案例,探讨了教学策略、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剖析,为初中化学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教学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案例;教学策略;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方法一、背景及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化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实际教学案例,旨在为初中化学教师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案例描述1.教学对象:某初中一年级学生,共50人。

2.教学内容:人教版《化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

3.教学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类型及特点,掌握变化过程中的相关概念。

4.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兴趣。

(2)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物质变化的类型及特点。

(3)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操作,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总结物质变化的特点。

(5)知识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物质变化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案例分析1.教学策略分析(1)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展示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2)实验教学:教师以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知识拓展:教师联系实际,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学生学习效果分析(1)兴趣度:学生对实验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参与度:大部分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氛围活跃。

(3)掌握度: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基本掌握了物质变化的特点及相关概念。

初中化学教学实例解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教学实例解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教学实例解析第一篇范文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给学生基础的化学知识,更是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本文将以初中化学教学实例为载体,深入剖析化学教学的方法、策略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1. 教学目标的确立以“水的电解”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包括:掌握水的电解过程、理解电解水实验的原理、能够设计简单的电解水实验、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实际需求,使目标既有挑战性,又具有可达成性。

2. 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以“水的电解”为例,教学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回顾已有知识:回顾水的性质、电解质的定义等基础知识。

(2)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电解除垢、电解制氢等,引出水的电解主题。

(3)讲解电解水实验:介绍电解水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

(4)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气体的性质等,并能够用化学知识进行解释。

(5)拓展与应用:介绍电解水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如氢能源、水的净化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3.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水的电解”为例,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实验教学法:通过电解水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化学现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4. 教学评价的实施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以“水的电解”为例,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问题解答、小组讨论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操作技能、思维品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燃一根蜡烛,可以去除房间里的烟味
活动2
实验Ⅰ 蜡烛折断 实验Ⅱ 蜡烛燃烧 发出白光
变化细探究
放出热量
瓶壁上有水雾
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思考1:蜡烛折断和蜡烛燃烧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没有生成新物质 生成了新物质
活动2
变化细探究
思考2:蜡烛熔化是什么变化?如果用“一定”或 “不一定”来描述蜡烛熔化和蜡烛燃烧两者之间的伴随
《溶解度专题复习》过程呈现
环节一
说出下列说法错误的原因—— 问题 1:如何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l00g水中最多溶解 36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 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对应关系 是36g。 问题2:为什么要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在10℃时,一定量水中最多溶解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 20℃时的溶解度 /g 。>10 1-10 1-0.01 < 0.01 准确地表示固体溶解性的强弱 在水中的溶解度是 140g 溶解性 易溶 微溶 难溶 在60℃时, 100g水中溶有 75g可溶 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 问题 3:20℃时, 68g 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 溶解度为 75g。 钠18g,则该温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为多少? 6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114g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该 36g 温下的溶解度是114。
中学化学特级教师
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缪徐
对经典课的基本认识
执教主体: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 执教背景:比赛课、研究课、展示课等 设计理念: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论述 教学特征:有亮点,能反映自己的风格或某一时期的最高水准 教学影响:评价好或引发的讨论较多,有放大影响的后续措施 ……
3年来执教或指导的经典课清单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过程呈现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
第8节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初中 缪徐
老师在给同学们的评语中常常会用到——
文静 随和 活跃 稳重
人有性格 性格
物有性质 ?
活动1
蜡烛知多少?
性质
白色(黄色、红色)固体
质地比较软
密度比水小 难溶于水
成分
可以燃烧
……
用途主要成分是石蜡氯化钠中钠离子、氯离子的形成
Na
+11 2 8 1
Cl
+17 2 8 7
失去1个电子
得到1个电子
Na
+
+11 2 8
Cl

+17 2 8 8
《闪闪的红星》第二片段
看影片提问题(2):潘冬子用什么方法将食盐带过哨卡的?
宏观含义
溶解能力
溶解
微观含义 能量变化
NaCl 、______ 蔗糖 等 溶解时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如______ 定性描述:易溶、可溶、微溶等;定量描述:溶解度 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溶解: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混合物的过程 浓硫酸 、__________ NaOH固体 等 溶解时放热(温度升高):如_______ NH4NO3 等 溶解时吸热(温度降低):如__________
《氯化钠专题复习》过程呈现
化学专题复习 —— 氯化钠
苏州新区实验初中
缪徐
《闪闪的红星》第一片段
看影片提问题(1):食盐对人体有什么重要作用?
氯化钠中的钠离 子对维持细胞内 外正常水分分布 和促进细胞内外 物质交换起主要 作用;氯离子是 胃液中的主要成 分,具有促生盐 酸、帮助消化和 增进食欲的作用。
活动3
性质再认识
思考3:“铁生锈”与“铁会生锈”表述的含义有何不 同? 铁生锈:描述的是一个化学变化的过程
体 决 现 定 铁会生锈:是通过铁生锈这一化学变化的过程得出的结论
描述方 式的转换 化学变化 (过程) 蜡烛燃烧 碳酸分解
会、 能、易等
化学性质 (结论)
蜡烛能燃烧 碳酸易分解
活动4
小荷露尖角
生成沉淀、放出气泡等现象。
活动2
变化细探究
思考4 两类变化的系统梳理
物理变化 概念 本质区别 伴随现象 联系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外形、状态等 光、热、变色、沉淀等
物理变化中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活动3
性质再认识
性质
白色(黄色、红色)固体 密度比水小 质地比较软 难溶于水 可以燃烧
问题1:使A、B、C三种物质 的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 液的共同方法有哪些? 加溶质;蒸发溶剂 问题2:降低温度可能使哪 些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化 成饱和溶液?为什么? A、B
温度/℃
问题3:升高温度可以使哪些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 和溶液?为什么? C
巩固题一
结合图1通过口算回答两个问
溶 题: 解 (1)t1℃时将8g的B溶解于40g 度 g 水中,如何使所得溶液变为该温下 B的饱和溶液? (2)0℃时将5gC溶解在25g水 中,t2℃时将5gA溶解在25g水中, 在溶质和溶剂的量都不改变的前提 下,如果使两份溶液转化成饱和溶 液? (2)将A溶液降温至t1℃ (1)加入8克B恒
1.上述实验中主要运用的探究方法是什么?运用该方 法探究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2.请你猜想影响铁锈蚀速率的因素还可能有哪些?并 针对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3.铜锈蚀后形成的铜绿中含Cu2(OH)2CO3,由此可知, 铜在空气中锈蚀的实质是什么?
【讨论】 1.由铁生锈的主要条件,你能得出防止 铁生锈的主要原理是什么? 使铁与氧气、水等物质隔绝
环节五
问题1:使A从饱和溶液 中析出最好采用什么方 法? 降温结晶 问题2:使B从饱和溶液 中析出最好采用什么方 法? 蒸发溶剂
溶 解 度 g
温度/℃
问题3:要除去A、B混合物中含有的少量B,应采用什么方 法?具体步骤有哪些? 降温结晶 溶解 降温 过滤
巩固题二
右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不 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 法错误的是( D ) A.t1℃时,三种物质的饱和 溶液中B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B.t2℃时,取三种物质各ag 分别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同
解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蜡烛知多少(调动学生对蜡烛的已有认知)→变化 细探究(利用蜡烛折断和燃烧两个变化建立物理变 化和化学变化的初步概念;感悟两种变化的伴随关 系;利用教材中铁锈的讨论以及氯化铁和氢氧化钠 反应两个教学素材,巩固和深化对变化的认识 ) →性质再认识(用回头看的方式,重新认识性质的 分类,初步学会辨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化学变 化和化学性质 )→小荷露尖角(巩固练习)
溶 解 度 g
温度/℃
结合图示通过口算回答两个问题: 20℃时, 68g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 18g, (1)t1℃时将 8g的B溶解于40g水中,如何使所得溶 液变为该温下B的饱和溶液? 则该温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为多少? (2)0℃时将5gC溶解在25g水中,t2℃时将5gA溶解 在25g水中,在溶质和溶剂的量都不改变的前提下,如 果使两份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
环节二
溶 解 度 g
问题1:t1℃时B的溶解度小 于t2℃时A的溶解度,对吗? 为什么? 问题2:t2℃时三种物质溶 解度的大小关系? 0℃时三 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
温度/℃
A B C
B C A
问题3: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B、C、A的顺序逐渐减小的 温度范围是多少? 0℃-t1℃
环节三
溶 解 度 g
1.《溶解度专题复习》 ——2012年12月 天津展示课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013年11月杭师大“浙派名师”展示课 3.《金属锈蚀与废旧金属的回收》 ——2013年12月省教育学会展示课 2014年3月浙大“千课万人”展示课 4.《氯化钠专题复习》 ——2014年3月南京沿江工业园区示范课 5.《化学方程式计算复习》 ——2015年5月南京某校示范展示课 6.《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2013年10月 工作室成员研究课 7.《构成物质的微粒—离子》 ——2013年10月 工作室成员参赛课 8.《给力注射器》
2.围绕上述原理,说一说防止铁生锈有 哪些具体的方法?
加保护膜: 刷漆、涂油、搪瓷、镀其它金 属、烤蓝工艺(化学方法)
【应用】
(1)三角架
涂油漆

烤 蓝 镀耐腐蚀的金属 (2)钢丝和钢圈 ; 过 的 螺 涂防锈油 (3)链条 。 丝
【实践】
用砂纸打磨
除去铁锈
用酸液去除
【反思】 铁锈要及时去除,铝制品表面的“铝锈” 却不宜去除,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金属锈蚀与废金属回收》过程呈现
江苏省苏州新区实验初中
缪徐
【实验现象】
1.银白色的铁丝生锈 2.红色墨水被压入右侧导管
【原因分析】
铁生锈消耗氧气使密闭容器里的压强变小
【触类旁通】
细铁丝

【观察】 实验1 第 1天 第 2天 第 3天 第 4天 第 5天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实验5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稍有变化 开始生锈 开始生锈
……
思考1:蜡烛的这些性质中,有哪些需要通过化学变 化才能表现出来?有哪些性质则不需要?
活动3
性质再认识
思考2 物理性质涵盖了物质哪些方面的性质? 为何不把物理性质定义为“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 的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 延展性、导热性、导电性、溶解性、挥发性等
色;态;味;两点;两度;五性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开始生锈 生 锈
生 锈
生 锈 生 锈
生 锈
生 锈 生 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