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幼虫腐臭病产生哪些次生菌

合集下载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综合应用科目(其他动物疾病)模拟试卷3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综合应用科目(其他动物疾病)模拟试卷3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综合应用科目(其他动物疾病)模拟试卷3(总分:8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病马一侧后肢发生浮肿,沿淋巴管出现念珠状结节,随后结节破溃,排出脓液,长期不愈。

该病可能是( ) (分数:2.00)A.炭疽B.结核病C.马黄疸D.马鼻疽√E.马腺疫解析:解析:马鼻疽是由鼻疽杆菌所致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临床特征表现为鼻腔、喉头、气管黏膜和皮肤上形成鼻疽结节、溃疡和瘢痕。

其中皮肤感染部位出现急性蜂窝织炎,局部肿胀,继而坏死及溃破,形成边缘不整、创底灰白的溃疡,附近淋巴结肿大,沿淋巴管出现多处肌肉及皮下结节性脓肿,脓肿溃破后排出红色或灰白色脓液,其口甚难愈合,形成瘘管。

因此,根据病马表现的临床特征,可以判定该病是马鼻疽。

2.赛马,奔跑时右后蹄蹬空,系关节处戳伤,运步时系部直立,后方短步,蹄音低。

该马跛行表现为( ) (分数:2.00)A.悬跛B.支跛√C.鸡跛D.混合跛行E.间歇破行解析:解析:支跛是指患肢在落地负重阶段出现机能障碍的跛行。

其特征为减轻患肢负重时的疼痛,会出现后方短部(即对侧的健肢提前落地)、患肢系部不敢下沉或下沉不充分,甚至蹄尖着地、蹄音低、蹄印不明显。

因此,根据赛马的跛行特征,可以判定该马跛行表现为支跛。

3.妊娠中后期,由胎盘产生的孕酮发挥维持妊娠作用的动物是( )(分数:2.00)A.马√B.奶牛C.黄牛D.绵羊E.山羊解析:解析:马属动物的妊娠黄体不足以提供维持怀孕所需的孕酮,因此在妊娠维持中,胎盘产生的孕酮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妊娠中后期由胎盘产生的孕酮发挥维持妊娠作用的动物是马。

4.治疗马热喘适宜的方剂为( )(分数:2.00)A.麻黄汤B.养心汤C.补肺汤D.补肾汤E.麻杏石甘汤√解析:解析:麻杏石甘汤为清化热痰的方剂,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热邪壅肺者。

蜜蜂病害与敌害防治大全

蜜蜂病害与敌害防治大全

蜜蜂病害与敌害防治大全蜜蜂病害与敌害防治大全十什么?蜜蜂养殖是人工饲养蜜蜂取其产品包括蜂蜜、蜂王浆、蜂胶、花粉、蜂蜡、蜂蛹及蜂毒等产品,包括在广义的畜产内,所以广义地说蜜蜂也是家畜,其养殖历史有数千年之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蜜蜂病害与敌害防治大全吧!一、美洲幼虫腐臭病【病原】美洲幼虫腐臭病由幼虫芽孢杆菌所引起,菌体长2~5微米,宽0.5~0.7微米,只发生在意大利蜂等西方蜜蜂种的各亚种,中蜂及东方蜜蜂种不发生此幼虫病。

【症状】死亡的多是封盖后的幼虫,孵化后24小时的幼虫最容易感病,患病蜂群的封盖子脾表面,常呈湿润、油光和下陷并有针头大的穿孔,形成所谓的“穿孔子脾”。

【防治】发病较轻(烂子面积小于30%)时,可人工清除虫尸并用棉签蘸75%酒精消毒,发病较重时应彻底换箱换脾,并将换下的蜂箱及巢脾焚烧处理。

二、欧洲幼虫腐臭病【病原】欧洲幼虫腐臭病的致病菌是蜂房蜜蜂球菌,其余为次生菌,如蜂房芽孢杆菌、侧芽孢杆菌及其变异型蜜蜂链球菌等,其发生的先决条件是群势弱,强群中发病较轻。

【症状】3~4日龄幼虫染病后初呈苍白色、扁平,失去正常的饱满和光泽,后渐变成黄色乃至黑褐色,幼虫尸体呈溶解性腐败,有酸臭气味,染病幼虫多在封盖前死亡。

【防治】饲养强群、蜂箱保温、补喂蛋白质饲料,提高蜂群抵抗力,发病较轻时可人工清除虫尸并用棉签蘸75%酒精消毒,发病较重时应彻底换箱换脾并将换下的蜂箱及巢脾焚烧处理。

三、蜜蜂败血病【病原】蜜蜂败血杆菌对不良环境抵抗力较差,在蜜蜂尸体里可存活I个月,潮湿的土壤里能存活8个月以上,经甲醛蒸气处理7个小时可杀死,74℃下30分钟杀死,100℃下3分钟就可杀死。

【症状】病蜂腹部膨大,体色发暗,行动迟缓,患病严重蜂群可看到大量死蜂及病蜂排泄的粪便并发出恶臭,死亡蜜蜂尸体变软、发黑,在潮湿的环境下尸体出现肢体、头、胸和翅断裂。

【防治】在治疗时可选择土霉素和氯霉素这两种药物,每干克糖浆内加入土霉素或氯霉素10万单位,每框蜂饲喂药物糖浆50~100毫升,每4~5天1次,连续3;;4次为~疗程。

怎么样捕捉树洞里的野生蜜蜂

怎么样捕捉树洞里的野生蜜蜂

怎么样捕捉树洞里的野生蜜蜂野生中蜂是应用中蜂的趋暗、向上、怕烟、喜恋子蜜脾等特性来收捕。

收捕野生中蜂,利用自然资源解决蜂种缺乏的问题,既经济又有效。

我国野生中蜂的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利用这份宝贵的蜂种资源,对发展生产、开辟致富道路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收捕前准备1、观察树洞的大概情况,看洞口有无泥土等杂物遮挡,如果有应用小木棍轻轻地将其掏出,使洞口更通畅一些。

2、观察有无侧洞,如果有应将他们统统用泥土堵塞起来。

收捕所用的工具具有:熏烟器,带有一新蜜脾的诱捕箱,熏烟用的草纸、报纸或香等。

二,收捕方法1、点燃燃料放入熏烟器中,在巢门口轻轻压气往树洞里面喷少许烟,停止,为的是让野生中蜂产生“错觉”而大量吸蜜。

2、大约半分钟后,继续往里面大量喷烟,并观察树洞周围有无烟冒出,如果有应将其用泥土封住。

此过程中要是洞口太大则应该用纸堵塞好,尽量使洞口小而不会让大量的烟进不去而出来。

3、当看到大量的烟从洞口冒出时,停止熏烟,就会看到有大量的工蜂从洞口爬出。

此时,将已经准备好的带有一新蜜脾的诱捕箱打开顶盖倒扣在离巢门口较近而且稍位于巢门口上方的适当位置上,让工蜂缓缓进入。

4、当箱内有一定数量的工蜂时,将顶盖轻轻地盖上,但不能完全盖好,应留有一定的“孔”,这主要是为了模拟中蜂的适宜环境。

5、当工蜂从洞口爬出的数量少时,又继续熏烟,熏烟时还是应将蜂箱放在原地。

这样反复进行,直至蜂王爬出。

当蜂王爬出时,用手轻轻捉住,并将诱捕箱翻转、正置,打开巢门,将蜂王从诱捕箱的巢门口轻轻放入,让她慢慢爬入蜂箱内。

此时,蜂箱外面还有大量工蜂,只需开好巢门让他们慢慢进入就行。

6、当树洞里几乎没有工蜂爬出的时候,用少量纸将洞口封好,为的是不让外勤蜂回来时再往原来的巢内飞。

隔一会儿又将纸拿掉看有无工蜂爬出,如果有用纸轻轻驱赶让其爬出,然后又封好,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尽量让工蜂爬出干净,如果无也应该将其再次封好。

7、当工蜂基本上都进入诱捕箱后,关闭巢门,打开通风仓,这样就可以将收捕到的野生中蜂提回家,使其成为自己的家养蜂。

蜜蜂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蜜蜂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蜜蜂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养蜂的成败除了饲养管理技术外,病虫害的防治也尤为关键.目前危害蜜蜂的主要病虫害有: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囊状幼虫病、孢子虫病、白垩病、蜂螨以及巢虫等等.蜜蜂病虫害依据“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通过采取常年饲养强群、蜂具消毒、蜂场清洁卫生、及时用药、加强检疫等综合措施防治.一、美洲幼虫腐臭病一发病季节及危害:该病多发生于夏季高温季节,主要危害蜜蜂幼虫,导致幼虫体腐烂,故又称“烂子病”.由于该病发生在蜂群繁殖和采蜜期,因此使群势削弱,生产能力下降产蜜量下降20—80%,治疗期较长,是养蜂生产中具有毁灭性的病害之一.二病原:该病由幼虫芽孢杆菌引起.该病菌营养体为单生杆状或链状;在胡萝卜—酵母—琼脂培养基上经24小时、37℃恒温培养能够正常生长,并形成乳白色、半透明、稍突起的菌落;属兼性厌氧菌.由于该菌能形成芽孢,因而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很强,在幼虫尸体内或干燥土壤中可存活数年之久.但在100℃的水中经15分钟芽孢即可杀死;在10%福尔马林溶液中只能存活数小时.三症状及诊断要点:患病蜂群中,封盖子脾颜色变深,表面湿润,油光,仔细观察有针头大的穿孔,蜂房盖下陷.该病一般是2日龄幼虫感染,4—5日龄时表现症状,封盖后死亡.体色变化为:苍白—淡黄—浅褐—棕褐—黑色干枯.患病幼虫头朝上,尾尖在巢房低部,腐烂后的幼虫尸体具粘性,有鱼腥臭味,挑起时可拉丝2—3寸,干枯后呈鳞片状,紧贴巢房壁,较难清除.该病除典型病状外,还可进行牛奶鉴别诊断:该病菌能使浑浊的牛奶凝固沉淀.四预防和治疗:1、预防.可通过在越冬包装前对巢脾和蜂具彻底消毒;生产季节严格遵守卫生操作规程;不购买来路不明的饲料和蜂群;对发病蜂群隔离治疗;用%磺胺噻唑钠或呋喃西林、适量抗生素等常年性预防喷喂.2、治疗.可结合彻底换脾换箱、用磺胺噻唑钠-1克/公斤糖浆50%或四环素土霉素10-20万国际地位/公斤糖浆50%喷脾,同时结合饲喂效果较好.中国蜜蜂研究所蜂药厂生产的“保幼康”效果也好,每个疗程用药3-4次4天一次,一般2个疗程便可治愈.二、欧洲幼虫腐臭病一发病季节及危害:该病多发于早春、晚秋低温季节,主要危害蜜蜂幼虫,可致蜜蜂幼虫体腐烂.因该病发生在蜂群繁殖期,所以常形成不同虫龄的幼虫与空巢房间接的“插花子脾”,见子不见蜂,使蜂群失去生活、生产能力.二病源:该病由蜂房链球菌、蜂房杆菌、蜂房芽孢杆菌、腐败菌等综合作用而引起.其中以蜂房链球菌为主要致病菌.菌体呈梅花络状披针形,因无鞭毛而不活动,也不形成芽孢有时形成荚膜.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有10%二氧化碳、34℃恒温、4天的培养,能形成边缘整齐、表面光滑的淡黄色菌落珍珠状,属厌氧菌.对不良环境抵抗力较强,在室内干燥环境中可存活1年之久.三症状及诊断要点:患病幼虫在3-4日龄时死亡,体色变化为苍白-黄色-深褐色;虫尸具酸臭味,有渗出夜,无黏性,不拉丝;背脊线明显体弯曲时为放射状,体伸直时为窄条状;尸体干枯后,缩于巢房底,易清除;以卵、虫、空巢房相间的“插花子脾”为最典型.诊断时以症状为主,也可以直接涂片镜检碱性美蓝染色,如有单个或成对、呈梅花络状球菌,即可确诊.四预防和治疗:1、预防.可采取增强群势合并弱群、补助幼虫脾,提高清巢能力介入新产卵王,因产卵快,可促使清巢,人工补饲早春可补给蛋白质饲料,如花粉等,提高蜂群抗病能力.2、治疗.以链霉素及“保幼康”效果最好,剂量同前.另有报道:用100万国际单位肠杆霉素加1公斤水或1:1糖浆喂蜂,治疗效果达100%.三、囊状幼虫病一发病季节及危害:该病属毁灭性病害之一,传播快,流行迅速,染病率极强.西吉县该病多发于春夏之交的5、6月份或秋冬之交的8、9月份.该病发生的季节性明显,与气候、蜜源以及群势关系密切.一般气温较高、蜜源好或贮蜜足、群势强大时不易发病.该病具有反复性,每3—5年就有一次发病高峰期.危害对象以中华蜜蜂为主,西方蜜蜂很少见有蜂群染病.该病发生时,群内秩序混乱,蜂群无采集、护卫能力,群内见子不见蜂,工蜂很少护脾,清巢能力差.如果防治不及时,常常全群覆没,损失极大.二病原:该病由Φ30μm的球形粒子即蜜蜂囊状幼虫病毒引起.该病毒为20面体,无囊膜,核酸单链,RNA型,主要聚集在蜜蜂咽侧体、舌下腺及脑中.脑和咽侧体受到危害时,致使内分泌紊乱,同时调节并产生毒素,进而抑制幼虫的蜕皮过程.该病毒有严格的寄生性只存在于活的组织中,离开活体后,在59℃的热水中30分钟失活;在70℃的蜂蜜中10分钟可杀死;在花粉、蜂蜜中可存活1月之久;在干燥、阳光直射下存活4—6小时;冬季可潜伏于越冬蜂体、被污染的饲料、巢脾等各处.该病毒致病率极高,1只患病死亡的虫尸,可以使3000只以上的幼虫患病.三症状及诊断要点:患病虫龄以1—2日龄幼虫最易感染,潜伏期5—6天.死亡以封盖前大幼虫为主,虫尸头部上翘,黄白色,无臭、无味、无黏性,体内充满乳白色液体,体躯分节明显.在放大镜下,可见气管和皮下溢出液在流动.子脾呈暗灰色,封盖下陷,有被工蜂咬开的小孔,内有尖头勾状幼虫.如清理不及时,则体色变为褐色,头部低垂接近巢房壁,体表失去弹性和光泽,逐渐变硬,用镊子夹出时呈囊状.到后期,虫尸前端呈黑色,表皮因干枯而变硬,继而脱离巢房内壁,呈现“龙船状”.到完全干枯后,虫尸变成很脆的“鳞片”,可研为粉末.四预防和治疗:1、预防.1抗病选种.即从患有该病的蜂场中选出抗病力较强的蜂群做母群,移虫育王、换王,经过几代选育,可以使群体抗病力增强.2加强饲养管理.做到群势密集,加强保温,使蜂多于脾;断子清巢,减少传染源.3补喂蛋白质和多维素,增强蜜蜂机体体质.4坚持常年饲养强群,以增强抗病力.2、治疗.以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如半枝莲、杜仲、刺五加、甘草、金不换等为主,另外,如中国蜜蜂研究所生产的“抗病毒862”以及SM细菌核酸霉、病毒唑针剂等均有一定疗效.尤以半枝莲50克加多维素适量,配以病毒唑针剂治疗效果较好该剂量兑入1:1糖浆,喂蜂10足框.四、蜜蜂孢子虫病一发病季节及危害:该病多流行于春、夏季节,在越冬期较漫长的地区如东北、西北最为普遍,病情较严重.虽属慢性传染病,但可使蜜蜂寿命缩短,采集力下降,群势削弱.入秋后,该病逐渐减少.二病源:该病由蜜蜂微孢子虫引起.孢子呈长椭圆形大米粒状,镜下具强蓝色折光,有两层无结构的几丁质外壳,无色.具有双核和极丝,为单细胞原生动物,运动不规则,长-μМ,宽-μM.32小时可完成一个生活周期,繁殖迅速.该孢子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很强,在蜜蜂尸体中可存活5年;在巢脾上可存活3—24个月;在蜂蜜中可存活10-11个月常温下;在自来水常温中存活113天;在25℃4%的福尔马林溶液中1小时可杀死;在60℃蜂蜜中15分钟、在58℃水中10分钟、在高温水蒸气中1分钟均可杀死.该病源最大的弱点就是对酸极为敏感.三症状及诊断要点:发病初期主要是成年蜂无明显症状;到中、后期,蜜蜂即表现为呆滞与不安,体色暗淡,瘦小、虚弱,失去飞翔能力.病蜂多集中在框梁上或箱底,受到健康蜂驱咬,翅残缺,头、尾发黑,有时伴有“下痢”;前胸背板呈暗黑色,腹部1-3节呈棕黄色,略透明,末端3节呈暗灰色.该病在阴雨、低温后天气重新转晴时,症状更加明显.除症状诊断外,还可以解剖病蜂中肠:健康蜂中肠呈浅琥珀色蚯蚓色,具有弹性,环纹清晰,而患病蜂中肠呈白色,膨大,无弹性,环纹模糊.化验室还可将病料制片,用苏丹Ⅲ染色后,一次性区分检出:真菌孢子呈红色;脂肪球呈橙黄色;花粉粒呈蓝黑色;孢子虫孢子呈无色.四预防和治疗:预防主要通过蜂机具消毒4%福尔马林液和加强饲养管理如贮备优质越冬饲料等以及预防性喂药等.由于孢子虫对酸敏感,因此,给蜂群饲喂酸性饲料也可达到预防的目的:1、柠檬酸1克或米醋50克加入1公斤1:1的糖浆中,喂蜂10框.2、乌洛托品利尿剂,遇酸生成甲醛1克,加入1公斤糖浆中,喂蜂10框.治疗以烟曲霉素、巴龙霉素、灭滴灵-%、色黄素、“保蜂健”中国蜜蜂研究所生产等,均为有效.五、蜜蜂白垩病一发病季节及危害:该病多发生于夏、秋高温、多雨季节6-8月份,主要危害蜜蜂幼虫,雄蜂幼虫最易感染.死亡幼虫多为大幼虫6-8日龄或封盖幼虫8日龄以上.发病时,群势严重下降,工蜂因清巢负担重,出勤率极低,生产力明显削弱.群内蜜蜂暴躁,爱蜇人,拖子于巢门附近.当巢内贮蜜含水量降低到-%时,白垩病则会停止发展.二病源:该病由子囊菌纲的蜂囊菌引起,属真菌病之一.该菌子实体为球菌形,内有许多子囊,每个子囊内又充满着子囊孢子即繁殖体.子囊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细长的菌丝.雌性菌丝为白色,产生藏卵器;雄性菌丝为黄色,产生藏精器.雌雄菌丝结合便会形成球形子囊果.该菌繁殖体生命力很强,在自然界干燥状态下,可以存活15年之久.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或在适温30℃、-的%酵母浸出液中生长良好.三症状及诊断技术:幼虫死亡后,初呈苍白色,逐渐变为灰色至黑色.虫尸干枯后,呈一块疏松的石灰质状物,表面覆盖有毛茸茸的白色菌丝.被工蜂拖出巢门的虫尸,较干硬,可搓成粉末,无黏性,无任何气味.诊断以症状较为普遍.若需确诊,可通过:1、挑取少许虫尸表层物,置于载玻片上,滴上蒸馏水,在低倍显微镜下,可见棉花纤维般的白色菌丝和含有椭圆形孢子的孢囊时,即可诊之.2、将可疑物刮在纸上,置于培养皿内,放入恒温箱,经过30℃、7-8天的培养,若在镜下检出孢子者即可确诊为该病.四预防和治疗:预防措施除加强饲养管理外,还可进行换箱、换脾,并将从患病蜂燃烧硫磺熏蒸4小时3-5克/每10张群中换出来的所有蜜脾、粉脾、子脾,集中用SO2脾.2、换箱换脾后,及时用%的簏香草酚糖浆饲喂蜂群.治疗可用中国蜜蜂研究所生产的白垩净、灭白垩1号以及%灰黄霉素喷喂蜂群10毫升/10框.六、蜂螨蜂螨是蜜蜂的主要寄生虫,有大、小两种.雄螨因其螯肢退化成为输精突,不能刺伤蜂体血淋巴,一般不能寄生.在完成交尾后死亡,很少见到.在蜂群中能够见到并且对蜜蜂造成危害的大、小蜂螨均为雄性的.中蜂具有较强的抗螨行为,一般不造成大的危害.但作者1994年在西吉县城郊乡蒲家大庄村一农户所饲养的中蜂群中,发现大蜂螨危害并采到了病料.一发生季节及危害:由于大、小蜂螨均以成年蜂及幼虫体液为食,因此主要发生在5—6月份采集适龄蜂繁殖期间,8—9月份达到高峰期越冬适龄蜂繁殖期间.受蜂螨危害的蜂群,幼蜂发育不良有的不能孵化,出房后体质差,采集力下降,寿命缩短.有些幼蜂出房后翅膀残缺,失去飞翔能力,爬出巢门后死亡.有的造成大批蜂子死亡子脾上,出现“白头蛹”,甚至有腐烂现象.这种蜂群新蜂成活少,成蜂死亡多,群势削弱严重,失去生产及生产能力.另外,大蜂螨还能传播幼虫腐臭病及孢子虫病等,容易诱发并发症.二病原:有瓦螨属的雅氏大蜂螨和热历螨属的小蜂螨两种.雅氏大蜂螨雌体长-毫米,体宽-毫米,棕褐色,横椭圆形.外有骨质化硬壳,4对足,一对可产1-3粒卵最多7粒,一般产于蜜蜂幼虫或蛹体上,也有产于巢房低的.发育成螨历时8-9天雌,主要寄生于雄蜂房及工蜂、雄峰腹部环节间,一般生活1-2个月个别的随蜜蜂越冬.小蜂螨雌体长-毫米,宽-毫米,浅棕黄色,卵圆形.有骨质化外壳,4对足.一次可产卵1-5粒大多3粒,一般产卵于工蜂幼虫体上.从卵到成螨历时仅4-天,繁殖周期短,速度快,较大蜂螨对蜂群的危害更大些.主要寄生于已封盖工蜂房中,活动于子脾上,很少寄生在成蜂体上在蜂体上最多存活3天.三消长规律及防治:大、小蜂螨均随蜂群群势的增长而增长,但因其繁殖速度较蜂王产卵的速度慢得多,所以一般到秋季蜂王产卵力下降或停产中华蜜蜂时,螨害出现高峰期.可用中国蜜蜂研究所生产的强力巢房杀螨剂、杀螨1号以及“螨扑”21天、螨净等集中力量根除之.还可以通过囚王等人为造成断子期根治.七、蜡螟又称巢虫、锦虫、蛀脾虫等蜡螟主要危害中华蜜蜂,西方蜜蜂驱逐能力较强,同时均为活框饲养,基本不受其害.一发生季节及危害:除冬季、早春、晚秋季节气温10℃以下外,均能在巢内活动、为害.巢虫主要发生在弱小群,在蛀食巢脾、花粉、蜂蜜的同时,还毁坏蜜蜂卵、幼虫和蛹.蜜蜂蛹受到损坏后,头部变白,俗称“白头蛹”.受害蜂群表现暴躁不安,秩序紊乱,有被蜜蜂拖出蜂巢的蛹残缺,群势削弱较明显,严重时引起群体迁逃.二病原:该病由蜡螟幼虫引起.蜡螟有大、小两种,对蜜蜂造成危害的是其幼虫.大蜡螟卵粉红色,短椭圆形,长毫米,卵壳较厚、坚硬;小蜡螟卵乳白色或黄白色,短椭圆形,长毫米,卵壳较薄软,具有不规则网状花纹.大蜡螟幼虫1日龄时灰白色,2-4日时潜入蜜蜂巢房危害,乳白色,前胸背板棕褐色,4日龄后为灰色;小蜡螟幼虫体色乳白,前胸背板呈棕黄色,头部棕色.大蜡螟蛹呈纺锤形,长12-14毫米,黄褐色,腹部末端有1对刺勾,背面有两个排成一排的齿状突起,复眼暗褐色,有明显的头盖缝,第8腹节有生殖孔;小蜡螟蛹亦为纺锤形,长8-10毫米,黄褐色,腹部末端有8根刺锯,排列成环状,复眼呈棕色.蜡螟1年可以繁殖3代,大蜡螟平均每只可产卵1135—1352粒,小蜡螟平均每只可产卵658—700粒.白天少见,夜间活动频繁,交尾也在夜间进行,卵通常产于箱内缝隙中、箱底或蜡渣中.小幼虫一般生活在蜡屑中,以后上脾为害,老熟后爬出巢脾,在箱底角及箱缝处结茧化蛹,羽化为蜡螟后飞出蜂巢.三防治措施:1、常年饲养强群,做到蜂脾相称,合并弱群.2、经常性打扫巢内蜡屑,糊严箱缝.3、多造新脾,及时淘汰旧脾.4、白天缩小巢门,晚上安上铁纱巢门,以防蜡螟飞入.5、白天提出被巢虫穿有隧道的巢脾,用镊子人工清清除.6、将被害巢脾提出,集中用升化硫、冰醋酸、甲酸以及溴甲烷、氧化乙烯等熏杀.7、将被害巢脾用10%盐水侵灌1小时,用摇蜜机摇出,清水洗净即可,这样可彻底杀死巢虫及卵.八、蜜蜂蛹病该病俗称“死蛹病”,是危害我国养蜂生产的一种新的病毒性传染病.1986年曾在我国南方的四川、江西、安徽、浙江等省暴发流行患病蜂群常见子不见蜂,产量明显下降,严重的造成蜂群死亡.一发生季节及危害:该病在西方蜜蜂和中华蜜蜂蜂群中均可发生.云南、福建等地1-2月发病,四川2-4月发病,江浙一带3-4月发病,西北地区4-8月均有发生.各地区发病程度差异较大,轻者仅有个别群少量蜂蛹死亡,若此时外界蜜粉源丰富,群势较强,辅以更换蜂王等措施,病情可得到控制;严重的蜂群,由于大量的蜂蛹死亡,采集蜂明显减少,生产力下降严重,若发病率高达30-50%时,蜂群完全失去生产能力,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最终导致全群死亡,损失相当严重.该病主要通过病死蜂蛹、被污染的巢脾和患病蜂王传染.发病与以下相关因素有密切的关系:1、与温度的关系.该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0-21℃,早春寒潮过后极易发生.2、与蜜源和饲料的关系.外界蜜粉源充足,群内有足够的优质饲料时,蜂群群势较强,不易发生蛹病;当早春或晚秋外界蜜粉源缺乏或使用劣质饲料饲喂蜂群,由于蜜蜂处于饥饿状态,营养不良,因此这时若遇阴雨、寒潮天气,极易发生蜂蛹病.3、与蜂种及蜂王年龄的关系.西方蜜蜂意蜂发生较普遍,受害亦严重;卡尼阿兰蜂和东北黑蜂发病较轻;中蜂群个别发生.一般地,老王群易感病,年轻蜂王群发病较少、较轻.二病源:该病由Ф20μm的球形颗粒即蜜蜂蛹病毒Honey-BeePupaVirus引起.该病毒主要寄生于工蜂蛹头部、中肠及患病蜂王的卵巢管中,无囊膜,对乙醚和氯仿有抵抗力,具感染活性.三症状及诊断技术:该病典型症状是死亡的工蜂蛹多呈干枯状,也有的呈湿润状,病毒在大幼虫阶段侵入,发病幼虫失去自然光泽和其饱满度,体色呈灰白色,逐渐变为浅褐色至深褐色;死亡蜂蛹呈暗褐色或黑色,尸体无臭味,无黏性,多数巢房被工蜂咬破,头部露出,呈“白头蛹”状.巢门口常见被工蜂拖出的死蜂蛹和发育不健全的幼蜂;提脾封盖子脾检查时,可见子脾不平整,有巢房盖开启的死蜂蛹或出现插花子脾现象,即可初步诊之.在患病蜂群中,也有极少数病蛹发育为成年蜂,但这些幼蜂由于体质衰弱,一般不能出房而死于巢房内;个别勉强出房的,因发育不健全,出房不久便死亡.患病蜂群工蜂行动疲软,出勤率和采集力明显下降,分泌王浆和哺育幼虫能力降低,对蜂蜜和王浆产量影响很大,病情严重群出现蜂王自然交替或飞逃.由于该病症状与蜂螨、巢虫危害造成的死蛹,以及囊状幼虫病、美洲幼虫病病状容易混淆,因此最好通过鉴别诊断加以区别:受蜂螨危害的蜂群,常出现幼蜂翅膀残缺或蜂蛹死亡,这种情况可以在蜂体及巢房内的蜂蛹和幼虫体上检查到较多数量的大、小蜂螨;受巢虫危害的蜂群,一般多为弱群,常出现成片的封盖巢房被工蜂咬开,死蜂蛹头部外露,呈“白头蛹“状,但拉出死蛹后可见到巢虫;囊幼病多出现在大幼虫期,死亡幼虫呈典型囊状袋,头部上翘,而蜂蛹病没有这个症状;美幼病死蛹的典型症状是吻伸出,而蜂蛹病无此症状.四预防和治疗:1、选育抗病品种,更换蜂王.在生产实践中,可选择无病蜂群作为种群,培育蜂王用以更换病群蜂王,增强蜂群的抵抗力.2、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群内蜂脾相称或蜂多于脾,加强保温,保持蜜粉充足,辅以适当的维生素、食盐等;注意卫生操作,杜绝传染源,对工蜂拖出箱外的死蜂蛹要及时清扫,集中烧毁,以消灭传染源;不要将患病蜂群的子脾调入健康群,避免人为传染.3、每年秋末冬初,蜂场要对换下来的蜂箱、蜂具等用喷灯火焰灼烧消毒,对巢脾用高效巢脾消毒剂浸泡消毒.4、药物防治.目前主要采用中国蜜蜂研究所生产的“蛹泰康”主要成分为广谱抗病毒药物酞丁胺进行喷喂防治,每包药加水500毫升,每脾喷喂10-20毫升药液,每周2次,连续3周为一个疗程,可治愈该病。

蜜蜂细菌性病害以及真菌性病害有哪些

蜜蜂细菌性病害以及真菌性病害有哪些

蜜蜂细菌性病害以及真菌性病害有哪些
至今为止,已在蜜蜂上发现的细菌病有: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粉介病、蜜蜂败血病、蜜蜂副伤寒病、蜜蜂螺旋菌形体病及蜜蜂立克次氏体病。

已发现的真菌性病害有:蜜蜂球囊菌(A.apis)引起的白垩病,黄曲霉菌引起的黄曲霉病,出牙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ans)引起的黑变病,另外在意大利从病蜂的肠道分离出球拟酵母菌(Tprulopsis spp.)但还未证实它是病原菌。

由上面可知所有的病害的具体名称,通过39蜂疗网调查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是危害蜜蜂的主要病害,只有正确区别对症下药,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

所以我们应该研究蜜蜂所得的疾病,再想办法治疗,不能盲目医治。

欧洲幼虫腐臭病的病原培养

欧洲幼虫腐臭病的病原培养

欧洲幼虫腐臭病的病原培养目前认为,欧洲幼虫腐臭病致病菌为蜂房球菌M.pluton为致病菌。

蜂房球菌单个的形态为披针形,直径0.5~lμm,革兰氏染色阳性,常结成链状或成簇排列。

Cheshire和Cheyne(1885)认为蜂房芽孢杆菌(Bacillus alvei)是欧洲幼虫腐臭病的病原菌,white(1920)报道病原体是普鲁东芽孢杆菌(Bacillus pluton)。

Lochhead(1928)认为B.alvie与B.pluton是同义语。

Burnside(1934)认为蜜蜂链球菌(Streptococcus apis)和B.pluton 是相同的,而B.alvice与欧迪斯无色杆菌(Achronobacter eurydice)是同义词。

Burri(1941)确信A.eurydice与B.pluton是相同的。

最后A1eksandrora(1949)证实了B.pluton是病原菌。

Bailey(1956)根据该菌的革兰氏反应和形态将B.pluton重重新定名为蜂房链球菌(普鲁东链球菌(普鲁东链球菌,Streptococcus pluton)。

而后Bailey(1984)又根据该菌的GC%(29%)与链球菌属有(45%)很大差异,再一次将S.pluton重新定名为蜂房球菌Melissococcus pluton,并以该菌做为模式种,建立了蜂房球菌属Melissococcus。

病原培养在一般培养基及好气的培养条件下,蜂房球菌不生长。

但据39蜂疗网调查可在下述新鲜的培养基中生长:酵母膏(Difco)1克,葡萄糖1克KH2PO 41.35克,可溶性淀粉1克,琼脂2克,蒸馏水100毫升,用KOH调pH6.6,于116℃灭菌20分钟。

可采用混和法接入已倒入培养皿中的、45℃的、溶化的培养基中,放入带有10%CO的厌气细菌培养器中,34℃培养。

一般4天后长出菌落。

直径1~1.5毫米,白色,边缘光滑,表面微凸起。

烂子病的特效药有哪些?

烂子病的特效药有哪些?

烂子病的殊效药有哪些?烂子病是烂子为特点一系列蜂病的统称,主要有物理性烂子病和病菌性烂子病两大类,其中物理性烂子病多是因巢虫、蜂群管理不当等导致的,而病菌性烂子病则多是中蜂囊状幼虫病毒、蜂房蜜蜂球菌等引发的,下面一起来看一看烂子病的殊效药有哪些吧!一、欧洲幼虫腐臭病【病原】欧洲幼虫腐臭病俗称烂子病,病原主要是蜂房蜜蜂球菌,其次是蜂房芽孢杆菌、侧芽孢杆菌、变异型蜜蜂链球菌等次生菌。

【症状】欧洲幼虫腐臭病主要危害幼虫,患病幼虫多在3~4日龄未封盖时死亡,严重时走近蜂场便能闻到一股怪味,脾上显现花子现象,幼虫日龄大小不一,腐烂虫尸易取出或被工蜂排除,稍有黏性但不能拉成丝状,用摄子夹出有酸臭味,虫尸干燥后变成深褐色。

【防治】①蜂群有充足且优质的饲料,并确保蜂多于脾或至少蜂脾相称。

②磺胺类药物对此病有效,可每千克1:1糖浆加1克磺胺噻唑钠饲喂蜂群。

③欧洲幼虫腐臭病有极强的沾染性,病群必须隔离医治,健康群也要用药物预防。

二、巢虫(蜡螟幼虫)【病原】巢虫是蜡螟的幼虫,危害中蜂的主要是大蜡螟和小蜡螟,其中大蜡螟一年可产生3代,完成一个世代约需60~80天,小蜡螟一年亦可产生3代,完成一个世代约需50~70天,两种蜡螟都靠在蜂巢中蛀食蜡质为生。

【症状】巢虫主要危害中蜂,特别是弱群更容易受害,轻者影响蜂群正常发展并影响蜂蜜产量,严重时蜂群因没法抗击而不得不弃巢而逃,事实上巢虫高发期也是蜂群迁飞的集中期。

【防治】①强群对巢虫有极强的抗击力,防治巢虫最有效的办法是饲养强群。

②箱底蜡屑为巢虫繁育提供了条件,要定期打扫蜂箱中的蜡屑。

③蜡螟以幼虫越冬,越冬期幼虫藏匿在巢脾或蜂箱缝隙处,可抓住这个有利机会灭杀幼虫。

三、中蜂囊状幼虫病【病因】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由囊状幼虫病病毒中国毒株引发的急性沾染病,1971年在我国南方地区开始流行,病情严重并很快蔓延至全国,至今还是中蜂饲养地区危害性极大的中蜂病害。

【症状】中蜂囊状幼虫病主要危害大龄幼虫,30%死于封盖前、70%死于封盖后,死亡幼虫直卧在巢房下方,头部翘起,体色先变成黄白色再变成棕黄色,内部组织液化且液体中有颗粒物,病死幼虫房盖下陷,多被工蜂咬开或穿孔。

注意防治蜜蜂欧洲幼虫腐臭病

注意防治蜜蜂欧洲幼虫腐臭病

注意防治蜜蜂欧洲幼虫腐臭病
刘静波
【期刊名称】《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年(卷),期】1998(000)008
【摘要】蜜蜂欧洲幼虫腐臭病是幼虫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

多使3—4日龄未封
盖的幼虫死亡。

刚死的幼虫失去正常饱满状态和光泽、呈苍白色,后变为深褐色,幼
虫尸体溶解腐败,背气管呈放射状。

幼虫尸有酸臭味,无粘性,用镊子挑取拉不成丝状。

后逐渐干缩于房底。

蜂群内被污染的饲料,特别是花
【总页数】1页(P6-6)
【作者】刘静波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95
【相关文献】
1.蜜蜂欧洲幼虫腐臭病的防治 [J], 汪志铮
2.中华蜜蜂欧洲幼虫腐臭病rn病原的药物试验研究 [J], 周婷;冯峰;董秉义;王风忠
3.中草药组方"消腐汤"防治中华蜜蜂欧洲幼虫腐臭病试验研究 [J], 邓位喜;刘廷江;马啸天;吴廷昌;韩建伦
4.智利发生蜜蜂欧洲幼虫腐臭病 [J],
5.蜜蜂欧洲幼虫腐臭病防治技术 [J], 黄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幼虫腐臭病产生哪些次生菌
感染欧洲幼虫腐臭病的蜜蜂幼虫有许多次生菌,这些次生菌能加速幼虫的死亡。

下面是39蜂疗网调查的部分次生菌的介绍。

尤瑞狄斯杆菌(Bucterium eurydice):大小约0.8~2.5um×0.5~1u m,革兰氏染色阴性,一般培养基上易生长,菌落0.5mm,白色,培养基上培养出的菌体具多型性,单个或成链状,或似链球状,随不同培养基而定,所以常与蜂房球菌相混淆。

蜂房芽孢杆菌(B.alvei):菌体杆状,0.5~0.8×2.0~5.0u m,电镜照片测量为0.6~0.8×2.2~4.5u m,(R.E.Gordon等,1980),革兰氏染色阳性,不稳定或阴性。

运动,有周生鞭毛。

芽孢椭圆形,中生、亚端生或端生,孢囊膨大,在生孢培养基中,涂片中常常发现并排芽孢的长列。

该菌寄生病虫后,产生难闻的臭味。

生菌是粪链球菌[Streptococcus faecalis(Streptococcus apis Maassen)]:菌体直径0.8~1u m,呈链状排列,在培养基上生长微弱,菌落小,白色,表面凸起,形态与蜂房球菌十分相似,该菌是蜜蜂从野外带入蜂箱的(Mundt,1961)。

它寄生于病虫后会引起酸味。

在死虫的干尸中,只有蜂房球菌及蜂房芽孢杆菌的芽孢能长期存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