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学笔记整理
刘润清《新编语言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 语义学)【圣才出品】

5. Major sense relations
(1) Homonymy
2 / 52
圣才电子书
(2) Polysemy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 Homophony
(4) Synonymy
(5) Antonymy
(6) Hyponymy
(7) Meronymy
成分分析 5. Sentence meaning
句子意义
本章考点: 语义学的定义;词汇意义关系(同义、反义、下义);识别各种实例中词与词的意义关系、
以及句与句之间的蕴涵、前提、会话含义、同义、不相容、语义矛盾、语义反常等意义关系; 用成分分析法分析同义词、反义词,句子意义的区别等; 反义词的种类及举例。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5 章 语义学
5.1 复习笔记
本章要点: 1. Semantics
语义学 2. The referential and sense
指称和涵义 3. Analysis of meaning
意义分析 4. Component analysis
(4) Inconsistency
(5) Implicature
I. Semantics (语义学) 【考点:名词解释】
Semantics is a branch of linguistics which is concerned with the study of meaning in all its formal aspects.
practical events that precede and follow it. The meaning of a linguistic form is thus defined as observable behaviors. Such an approach to meaning is called behaviorism, or behaviorist theory, which clearly draws on psychology.
语言学概论第四章语义笔记

语义一、语义的内容和性质(一)意义与语义:意义(价值、语义)例如:1、改革开放具有深远的意义;2、粮食对于一个农民的意义;3、这个词在这句话的意义是什么;(语义)所以,“意义”和“语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所指的对象是不一样的,它们不是同义词,而是上下位概念。
而“语义”一项在语言意义这个范畴内也有几层意思;语言单位的意义:语义:可推行的交际单位的意义:不可推行的“举烛”事件使燕国强大(?书燕说)语义:是人们对“三个世界”(客观世界、主观世界、语言世界)(二)语义的内容(主要类型)1、理性意义和附加意义(认知角度)①理性意义: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以及人的精神世界中的现象的理性认识在语言中的反映。
如:妇女:【 + 人】【 + 成年】生命:【 + 生命】【 + 停止】理性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是语义的核心内容。
②附加意义:是附着在理性意义上的反映语言使用者的心理文化等特征意义。
A、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表说话者对所谈对象的感情或态度,有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
如:“成功”和“得逞”“成果、后果、结果”语体色彩: 表词语所用的社会坏境通常有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
如:书面语体,母亲;口语语体,妈、娘;一般语体,妈妈;B、联想色彩a、形象联想:指词的理性意义所引起的人们对现实中某种形象的联想。
b、意义联想:由于多义词的几个义项或同音词的几个意义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联想。
(比如说“元音和原因”同音)c、文化联想:是由于人们的文化背景、社会观念的作用而产生的联想。
(如:中国人和英美人谈到对狗的看法)2、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语言系统角度)词汇意义:词的语言形式能够表达的全部内容,包括理性意义和附加意义,从客观事物和现象中抽象出来的,与人的认知能力有关。
语法意义:语法形式表达的意义。
从语素、词、短语中、句子等语法单位中抽象出来的,用语言的特点有关。
(“他学习我”和“我学习他”词汇意义不变,构成词汇相同)3、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语言状态角度上):语言意义:是词在语言系统中固有的意义,它是抽象的概括的是全社会共同理解的。
语义学复习资料

语义学复习佛脚大全--- 鱼太郎一、填空1.西方主流语言学派:Traditional philology(lexical meaning),historical comparative L(lexicalmeaning),structural L(little attention to meaning),functional L(meaning centre theory),TG grammar(standard theory),cognitive L(meaning centre theory)2.语言学不同的研究方式与观点:specific vs general, synchronic vs diachronic,macrolinguistics vs microlinguistics, thoeritical vs applied, descriptive vs prescriptive3.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Saussure, bloomfield系统功能派代表人物:Firth,M.A.K.Halliday(Ideational meaning, interpersonal meaning&textual meaning)转换生成语法代表人物:Chomsky(6大阶段:nativism, universal grammar ,autonomy,modularity, formalism,deduction;6变:TG grammar, standard theory, extended standard theory, revised extended standard theory, government&blinding theory, minimalist program ), Katz(在standard theory阶段引入语义成分,使phonology, semantics&syntax成为三大分支)认知语言学代表人物:Lakoff,Jackendoff4.语言学三大革命:Structualist L(Saussure: study language itself)→TG grammar(Chomsky:study mind)→Cognitive L(Lakoff: study embodiment)5.Saussure的革命-- 两分法:19世纪语言学主流:speech, external, diachronic, entity.(Chomsky弃之)6.认知语言学对TG的六大批判基础:embodiment,specific side of L, cognitive strategies,form and meaning, non-formalism, induction and deduction.7.Analytic philosophy包括logical empiricism和ordinary language philosophy.前者代表有Frege, Russel, Wittgenstein(前期),Schlick,Carnap, Tarski,Davidson,Morris等,后者代表有Moore,Wisdom, Wittgenstein(后期),Austin,Grice,Searle.8.西方哲学简史的三大转向:Onotological turn→epistemology turn→linguistic turn。
语义学汇总

一、语义学视角下语义的表现(一)王寅教授的分析(1)说话人意义(speaker‟s meaning), 受话人的意义(hearer‟s meaning)[语言交际过程中参与者的角色分析](2)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unnatural meaning)(3)词素义(morpheme meaning), 词义(word meaning), 句义(sentence meaning), 话词义(utterance meaning), 语篇义(discourse meaning)(4)内涵义(intensional meaning )与外延义(extentional meaning)[从哲学和逻辑学角度](5)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conceptual meaning and added meaning)(二)、Leech 对意义的区分七种Leech recognizes seven types of meaning in his Semantics1)Conceptual meaning :logical, cognitive, or denotative content2)Connotative meaning: What is communicated by virtue of what language refers to3)Social meaning: What is communicated of the social circumstances of language use4)Affective meaning: What is communicated of the feelings and attitudes of the speaker/writer5)Reflected meaning : What is communicated through association with another sense of the same expression6)Collocative meaning: What is communicated through association with words which tend to occur in the environment ofanother word7)Thematic meaning: What is communicat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message is organized in terms of order andemphasis.以下为对上述的解释1、自然意义,非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 and non-natural meaningNatural meaning and nonnatural meaning is put forward by Grice in his famous article “Meaning”.As for natural meaning, there is the evid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 cause and its effect. An example of natural meaning is “Those spots mean measles.” “x means y” is related to “x shows that y,” “x is a symptom of y” and “x lawfully correlates with y”. Those spots on little Jimmy do not really mean measles in natural meaning, if Jimmy does not have measles, even if the spots typically correlate with measles.Nonnatural meaning pertains to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It means words and speakers. On nonnatural s ense, “x means y” is closer to “x says/asserts that y”, “x expresses y”. And when “x means y” is the case, it will usually be true that someone, or some group, means something by x. In nonnatural sense, it can be true that “x means y” even though x obtains when y is not the case. Thus our speaker might indeed have meant that you should bring more whisky, when in reality you should not: his meaning it, in nonnatural sense, does not make it so.In Grice‟s opinion, nonnatural meaning is used to induce some bel ief in hearer. More than that, it is used to induce the belief by getting the addressee to recognize the intention to induce a belief: in meaning something, then speaker does not merely cause the hearer to have a belief, he/she overtly gives the speaker a reason to believe, the reason being that he/she wants the speaker to believe. Thus what a person means, in the nonnatural sense, comes down to his/her complex mental states, especially intentions.2、关于听话人,说话人The Speaker and the ListenerTo ensure smooth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peaker and the listener, it is important to nail down the role of them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Some basic linguistics theory, such as Speech Act Theory,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atc. will help learners to well understand the role of the speaker andthe listener.Speech act is actions performed via utterances. In English, it is commonly given more specific labels, such as apology, complaint, compliment, invitation, promise, or request. These descriptive terms for different kinds of speech acts apply to the speaker's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in producing an utterance. The speaker normally expects that his or her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will be recognized by the hearer. Both speaker and hearer are usually helped in this process by the circumstances surrounding the utterance.We know that quite often a speaker can mean a lot more than what is said. The problem is to explain how the speaker can manage to convey more than what is said and how the hearer can arrive at the speaker‟s meaning. H. P. Grice believes that there must be some mechanisms governing the production and comprehension of these utterances. He suggests that there is a set of assumptions guiding the conduct of conversation. This is what he calls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CP).According to Gric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can arise from either strictly and directly observing or deliberately and openly flouting the maxims, that is, speakers can produce implicatures in two ways: observance and non-observance of the maxims. The least interesting case is when speakers directly observe the maxims so as to generat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If the hearer wants to accurately export th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he or she should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the following aspects: 1)conventionality implicatures of the utterance; 2)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criteria; 3)the context of the utterance; 4)some common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the speaker and the listener.In most cases, the indirectness is motivated by considerations of politeness. Politeness is usually regarded by most pragmatists as a means or strategy which is used by a speaker to achieve various purposes, such as saving face, establishing and maintaining harmonious social relations in conversation, thus to promote bett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peaker and the listener.3、句义,词义,话语意义,命题意义,篇章意义从哲学方面以及语言学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状态;结合法律举例1) Word meaningWord is a unit of expression that has universal intuitive recognition by native speakers, whether it is expressed in spoken or written form.Sense and reference are two terms often encountered in the study of word meaning. They are two related but different aspects of meaning. Sense is concerned with the inherent meaning of the linguistic form. It is the collection of all the features of the linguistic form: it is abstract and de-contextualized. Reference means what a linguistic form refers to in the real physical world; it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nguistic element and the non-linguistic world of experience. Obviously, linguistic forms having the same sense may have different reference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also occasions, when linguistic forms with the same reference might differ in sense. A very good example is the two expressions “morning star” and “evening star”. These two differ in sense but as a matter of fact, what they refer to is the same: the very same star that we see in the sky.According to Wittegenstein, words like tools, the meaning of word depends on the usage of the word. In another word, the meaning of word depends on the function of the word. The meaning of a word rests with the usage of the word in a language. Words are different tools in language. These tool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usage. Sometimes, he did not see words as tools, however, he said directly: languages are tools. The different concepts in language are different tools.2) Sentence Meaning:(句子意义是构成句子的词汇意义和结构意义共同作用的结果)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is often studied as the abstract, intrinsic property of the sentence itself in terms of predication. It is obvious that the sentence meaning is connected with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which constitute the sentence; but it is still clear that the sentence meaning is not the totality of the meanings of the component words because the syntactical structure of the sentence also plays a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sentence meaning. That is to say,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is a product of both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meaning. Lexical meaning is the de-contextual denotation of the words which is defined in the dictionary, while the grammatical meaning is abstract meaning represented by 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s of the words. Semantic relations:(句子之间的关系:同义,反义,蕴含)Synonymy: the sameness in meaning between sentences.Antonymy: the oppositeness in meaning between sentences.eg: “Overruled.” “反对无效。
(完整版)语言学-利奇《语义学》读书笔记

序言研究语义学的原因:1、语义学对交际很重要;2、认识和理解交际。
语义学研究对象:可能表达的意义。
利奇把语义学看作是和句法学、音位学地位相同的学科,它们平行又互相影响,语义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对语义学的研究从哲学家和人类学家向语言学家转移。
之前对语义学的研究时不平衡的,扩展了一方面,限制了另一方面。
(精神分析法应用于“概念”或“认识”那部分意义上,“内涵”或“联想”那部分意义有些被忽略。
)本书分为两部分,以第五章为过渡章。
前四章为后面的理论性讨论作准备,指出了语义学的大方向。
第六章到结尾论述了意义的中心问题,即意义的认识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语义学理论。
利奇在研究过程中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调查,把“理论”语义学和“应用”语义学结合在一起。
第一章意义的各种意义“意义”和“意指”有争议。
Ogden和Richard在《意义之意义》中列了意义这个词的二十二种定义,说明对意义这个基本概念看法的不一致会导致混乱和误解。
其他语义学家开创的“普通语义学”中也把解决意义、思想和交际这类问题看做可能消除现代社会弊病的一个有效方法。
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也把语义学和科学的发展联系起来,但他的重点是认为语义学是对语言所指的各种事物所下的科学定义。
但布龙菲尔德这种“科学定义”的研究方法是有缺陷的,利奇指出了三个缺陷。
利奇认为前面提到的几个语言学家研究方法都有问题,原因是他们一味试图通过其他科学学科来解释语义学。
对语义学的研究应该摆脱其他学科的从属。
利奇对语义学研究提出了几个原则:1、现代语言学研究语义所采用的方法不能脱离语言,离开语言就不能去探索语言现象的解释;2、把语言学研究看做是对说本族语的人的语言能力的说明,在语义学上就是“指的是什么”,不是“意义是什么”;3、懂得某种语言的语义学的另一种情况就是能够识别那种语言在意义上“不合乎语义”的情况。
划清有意义和无意义的界限不困难,困难的是划清两种无意义。
一种无意义是因为它和我们对语言和意义的认识相矛盾,另一种是因为它和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认识相矛盾。
语言学利奇《语义学》读书笔记

序言研究语义学的原因:1、语义学对交际很重要;2、认识和理解交际。
语义学研究对象:可能表达的意义。
利奇把语义学看作是和句法学、音位学地位相同的学科,它们平行又互相影响,语义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对语义学的研究从哲学家和人类学家向语言学家转移。
之前对语义学的研究时不平衡的,扩展了一方面,限制了另一方面。
(精神分析法应用于“概念”或“认识”那部分意义上,“内涵”或“联想”那部分意义有些被忽略。
)本书分为两部分,以第五章为过渡章。
前四章为后面的理论性讨论作准备,指出了语义学的大方向。
第六章到结尾论述了意义的中心问题,即意义的认识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语义学理论。
利奇在研究过程中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调查,把“理论”语义学和“应用”语义学结合在一起。
第一章意义的各种意义“意义”和“意指”有争议。
Ogden和Richard在《意义之意义》中列了意义这个词的二十二种定义,说明对意义这个基本概念看法的不一致会导致混乱和误解。
其他语义学家开创的“普通语义学” 中也把解决意义、思想和交际这类问题看做可能消除现代社会弊病的一个有效方法。
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也把语义学和科学的发展联系起来,但他的重点是认为语义学是对语言所指的各种事物所下的科学定义。
但布龙菲尔德这种“科学定义” 的研究方法是有缺陷的,利奇指出了三个缺陷。
利奇认为前面提到的几个语言学家研究方法都有问题,原因是他们一味试图通过其他科学学科来解释语义学。
对语义学的研究应该摆脱其他学科的从属。
利奇对语义学研究提出了几个原则:1、现代语言学研究语义所采用的方法不能脱离语言,离开语言就不能去探索语言现象的解释;2、把语言学研究看做是对说本族语的人的语言能力的说明,在语义学上就是“指的是什么” ,不是“意义是什么” ;3、懂得某种语言的语义学的另一种情况就是能够识别那种语言在意义上“不合乎语义”的情况。
划清有意义和无意义的界限不困难,困难的是划清两种无意义。
一种无意义是因为它和我们对语言和意义的认识相矛盾,另一种是因为它和我们对“真实世界” 的认识相矛盾。
语言学概论 自学笔记 第五章 语义

第五章语义一、名词解释1.语义2.理性意义3.非理性意义4.词汇意义5.语法意义6.语境意义7.词义 8.词的理性意义 9.词的非理性意义 10.感情色彩 11.语体色彩 12.形象色彩13.词义的模糊性 14.词的通俗意义和科学意义 15.义项 16.义素 17.义素分析18.单义词 19.多义词 20.本义 21.基本义 22.派生义 23.同义词 24.等义词25.近义词 26.反义词 27.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 28.语义场 29.上位词、下位词30.词汇意义 31.关系意义 32.语法关系意义 33.语义关系意义 34.语气意义35.述谓结构及四种类型 36.变元 38.语义指向 39.蕴含 40.预设41.歧义二、简答及论述1.在语义中,句义和词义具有突出的地位.2.词义的概括性.3.举例说明依靠语境的限定作用,表达概括意义的语言形式可以有具体的、个别的所指.4.简要说明语义的民族性。
(含义、表现)5.为什么说同语言形式的结合是语义的基本特征?6.语境意义和语言意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区分二者?7.语义模糊性的含义和特点.8.为什么说语义的模糊性是社会交际活动的需要.(作用)9.词的理性意义的产生.10.词义也可以反映精神世界的对象.11.词的理性意义在词义中的地位.12.关于义项:13、为什么义素是理论分析的结果,是一种不与语音形式相联系的抽象的语义单位?14.义素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15.义素分析法的简明步骤16.义素分析的运用17.义素分析的目的和要求.18.义素分析的作用.19.义素分析存在的问题.20.词的语体色彩和词语使用的关系如何?21.形象色彩和词语构造有什么关系.22.为什么相同的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所表达的几个意思并不一定就是同一个词的几个义项?23.为什么说明或掌握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应该以义项为基本单位.24.语义学领域的义素分析法和语法学领域的语义特征分析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5.本义和基本义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26.派生义产生的途径是什么?27.一个词虽然有几个意义,但在使用中一般不会产生歧义,简述其原因。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语义学与新批评派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语义学与新批评派48.语义学批评是什么?(1)产生背景:俄国形式主义将文学研究的重点从以作者为中心转移到以作品为中心之后,语义学与新批评学派在20年代发端兴起。
(2)发展概况:语义学批评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为英国文艺理论家瑞恰兹。
此外还有查尔斯•奥格登和詹姆斯•伍德。
(3)理论主张:①语义学批评带有鲜明的实证主义和心理学倾向,它受到了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深刻影响,以逻辑实证的研究原则重新审视文学批评问题,将文学艺术中使用的语言与科学中使用的语言严格区分开来,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手段。
②语义学批评又深受20世纪心理学发展的深刻影响,瑞恰兹甚至认为文学批评从根本上说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在艺术鉴赏、艺术传达和艺术价值等重要问题上,语义学批评都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阐释。
③语义学批评还引入了类型学和词源学,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类型研究和语词分析,达到对作品各部分相互关系的了解并进一步理解作品整体。
(4)评价:语义学对西方文论产生了极大影响,如新批评、结构主义和早期心理学派批评等,尤其是新批评派直接来源于语义学批评。
49.新批评派是什么?(1)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兰色姆在1941年《新批评》一书中称艾略特、瑞恰兹和温特斯等人为新批评家,新批评派由此得名。
(2)产生背景:①19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以实证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学批评为主导。
实证主义只注重作家个人的生平和心理、社会历史和政治等因素对文学的影响;浪漫主义只强调文学是作家主观情感的表现,热衷于谈论灵感、激情、天才、想象和个性。
这两种批评方式都忽视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
②新批评的兴起正是对这一理论倾向的反拨,它一开始就抓住了传统文学批评最薄弱的环节而以一整套完整具体操作性极强的阅读批评文学作品的方法进行批判,因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该流派在西方文论界都占据主导地位。
(3)发展历程:①新批评派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形成,30年代至50年代在美国经过长足发展达到鼎盛,60年代之后逐渐衰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作为语言学一个分支的语义学语义学的建立以法国学者米歇尔·布勒阿尔1897年7月出版《语义学探索》为标记。
该书1900年翻译为英文“语义学:意义科学的研究(Semantics: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
这本专著材料丰富,生动有趣,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全书共三编:1,讲词义变化的定律,介绍变异、扩散、类推等概念;2,讲如何确定词义,介绍释义、比喻、多义、命名等;3,讲词类、词序、组合规则等,涉及语法意义。
除了语言学的语义学,还有逻辑学的语义学,哲学的语义学,还有心理学家对语义的研究。
a,逻辑学的语义学是对逻辑形式系统中符号解释的研究,又称“纯语义学”,对象并非自然语言的语义。
b,哲学的语义学围绕语义的本质展开涉及世界观的讨论。
“语义学”或“语义哲学”又是本世纪前半叶盛行于西方的至今仍有影响的一个哲学流派的名称。
c,心理学家研究语义,主要是想了解人们在信息的发出和接收中的心理过程。
d,语言学的语义学把语义作为语言(乃至言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语义间的关系等等。
布勒阿尔的书给语义的发展以重要地位,声称研究语义的变化构成了语义学。
同时它把语义限制在“词语”的意义上,主要是词义上。
这两个特点一直贯穿在他以后半个多世纪的若干代表性著作里。
继布勒阿尔之后,一部有世界影响的语义学专著是两位英国学者奥格登和理查兹合写,1923年出版的《意义的意义》(The Meaning of Meaning)。
这两位学者还曾共同创制了后来遭到各种非议的“基本英语”(Basic English).从30年代到50年代后期,以美国布龙菲尔德的理论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统治着西方语言学。
布龙菲尔德认为,研究语义学的人须是万事皆通的博学者,语言学家无法担此重任,语言学家关心的是语言的形式。
在他之后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进一步根据德·索绪尔“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质”的原理,把语义排除在语言之外。
他们认为,语言包括表达形式(即音位,与之相应的表达实体物理音响被排除在外)和内容形式(即语法,与之相应的内容实体语义被排除在外)两个部分。
变通一点的是,如霍凯特那样,在把“语法系统”“音位系统”“语素音位系统”看成语言的“中心系统”的同时,承认“语义系统”“语音系统”是语言的“外围系统”。
实际上,语义仍无地位。
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的创始人乔姆斯基第一部有影响的著作《句法结构》态度与其对立面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无两样。
在苏联,1950年语言学大辩论中,斯大林为语义学讲了两句好话:“语义学是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词和语的含义方面在研究语言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因此,应当保证语义学在语言学中应有的地位。
”这次大辩论的直接产物之一即布拉霍夫斯基的《语言学概论》教科书中,语义学专章出现。
其后,莫斯科大学教授兹维金采夫专著《语义学》1957年问世。
英国学者厄尔曼的几部专著代表本世纪中叶西欧学者研究语义的成果。
主要有1951年的《词和它的运用》(Word and Their Use),1957年的《语义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Semantics),后者于1962年扩充为《语义学》(Semantics)。
布拉霍夫斯基、兹维金采夫、厄尔曼均重视语义发展变化,是对布勒阿尔传统的继承。
有所不同的是他们对语义的描写和发展两个方面并重,不似布勒阿尔重发展轻描写。
再一点,他们仍然把语义研究限制在词语意义主要是词义的范围之内。
显著差别是,这些著作不再把语法意义作为语义学研究的对象。
突破词义的范围是近30多年的事。
乔姆斯基用深层结构的理论解释某些歧义现象,客观上接触到了词语间的语义组合关系。
60年代,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即标准理论时期,正面接触到句子的语义问题。
其中分化出两个派别——解释语义学和生成语义学。
两派学者都以相当精力分析了句子的语义结构。
代表人物前一派有卡兹和福德,后一派有菲尔摩、切夫等。
这时期另外的进展是深入开展了语义聚合关系的研究,有语义场理论的出现;开展了语义成分的研究,产生了语义成分分析法。
70年代至今,几位英国学者先后写了几部较全面而通俗地论述语义的专著。
包括利奇的《语义学》(Semantics,1974,1981修订)帕默的《语义学》(Semantics,1976,1981再版)莱昂斯的两卷本《语义学》(Semantics,1977)肯普森的《语义理论》(Semantic Theory,1977)克鲁斯的《词汇语义学》(Lexical Semantics,1986)我国从60年代初期开始在刊物上开展了某些语义学理论问题的专题讨论。
198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贾彦德的《语义学导论》是我国学者第一部语义学专著。
第二章种种语义一、语义是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语义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而且范围广内容杂,很难定义。
语义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又有理性意义非理性意义之分;还可以不但指词义、语素义、短语义、句义乃至句群、段落和篇章意义;还有语言义和言语义的区别。
语义是语言形式(广义的也包括言语形式)所表达的内容。
不说语音而说语言形式是因为语音不能完全包括语言形式。
二、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不是词汇意义便是语法意义;不是语法意义,便是词汇意义。
这是通常为人们接受的对意义的二分法。
也有主张实行三分或多分:如苏联的戈洛文,认为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之间还有个“构词意义”;多分指从词汇意义中分出若干种非理性意义(如感情意义、风格意义等),与以上三种并列另有一种是双重二分,即从一方面分为词汇意义和关联意义,从另一方面分为实体意义和语法意义,两者互有交叉。
如何区别典型的词汇意义和典型的语法意义?第一,前者有事物对应性,后者无;第二,后者在语言中起成分间的组织作用,前者不。
这里说的事物是广义的,包括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等等在内;既指具体的又指抽象的。
比如“因果”和“因为……所以……”“因果”指外在世界“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因为……所以……”表示它们所联系的词语(往往是分句)的内容一个是因一个是果,两者语义在性质上不同。
复数词尾也不直接标示事物的单复数,只表示词干所标示事物的单复数,不直接跟事物对应。
一般来说,虚词是表示语法意义的。
但虚词不少是从实词演变虚化来的。
如汉语的介词。
虚化有一个过程,如尚未结束,就不见得是纯粹的语法意义。
汉语中的介词被一部分语法著作称为“副动词”或“次动词”。
语法意义是语法学研究对象,人们倾向于将之排除在语义研究的对象之外。
三、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理性意义又叫逻辑意义。
在词(以及若干短语)平面上,它是与概念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在句平面上,它是与判断乃至推理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
非理性意义也是语义不可缺少的要素。
它包含复杂的内容。
主要有以下几种。
感情意义。
这里说的“感情”也包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
叹词直接抒发感情,其意义是纯粹的感情意义。
感情意义只有在叹词中有其独立的存在。
感情意义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的。
如词义的褒贬。
句义可因不同的语调(包括节律)而对理性意义附加上不同的感情色彩。
感情也可以概念化。
概念化的感情反映在词义中是理性意义。
如“爱”等词表达的是理性意义,尽管同时还可以表达相应的附加的感情意义。
没有特殊感情意义(褒贬爱憎等)的,称为中性感情意义。
风格意义。
它是为适应一定的交际场合和目的而固定形成的、词语或话语的色彩。
它是在种种同义手段的对比中显示出来的。
首先是口语风格和书面语风格,它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
语音方面不直接涉及语义,不谈。
就词汇而言,大多数词语是口语和书面语通用的。
有一些词语表现了口语书面语的对立。
如“挨个儿——逐一”。
有的口语词无与之对应的书面语词。
如“死劲儿(所能使出的最大力气)”;有的书面语词无与之对应的口语词。
如“把盏(端着酒杯,多用于斟酒敬客)”口语词和书面语词分别具有口语风格意义和书面语风格意义。
就语法说,口语和书面语在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各有一些特点。
如口语多短句,省略,有些特殊语序;书面语往往可以容纳相当复杂的语法结构,如可以包含多层次多成分联合的修饰语之类。
因为词汇或语法上的特点汇集,就赋予某些句子或篇章以口语风格意义或书面语风格意义。
口语与口头,书面语与书面是不同的概念。
有口语风格意义的语词或话语不会因为写在书面上而失去口语风格意义;反之亦然。
其次是不同文体的风格。
有些词语专门或更多的适用于某种文体(如文学的、科学的、政论的、新闻的、公文的、广告的等等),这些词语从而获得某种风格意义。
风格还有庄重和随便之别,文雅与粗俗之别。
至于语言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个人风格不在我们讨论之列。
风格意义显然都附着在理性意义之上。
“内部形式”义是又一种非理性意义。
我们称因内部形式的特点而生的非理性意义为“内部形式”义。
a,这里“内部形式”是按苏联学者说的“词的内部形式”来理解的。
它是从词的来源上所看到的词义形成的根据。
如“留声机”与“留声”“机”语义上有明显关系。
单纯词也有内部形式。
“俸”有“俸禄”的意思,与把俸禄看成一种“奉献”有关。
b,具有相同理性意义的词,可因内部形式不同而带不同的非理性意义。
如“留声机”强调其储存声音的功能,“唱机”强调它放音功能。
c,并非凡有某种内部形式的词都有相应的“内部形式”义。
如果词的内部形式只是一种历史现象,已不易为当代一般人所察觉,那么相应的“内部形式”义”就不复存在。
如“椅”来源于“依”,“内部形式”义已消失。
另一方面,由于“俗词源”的产生,某些词可以新生某种内部形式或改变原有的内部形式,从而新生或改变了非理性意义,尽管这是讹变。
如“西瓜”借自女真语xeko,然而现在人们理解为从西域引进的一种瓜;“望洋”本是连绵词,词义不可分解,本义“视觉模糊”或“仰视貌”,但后世人们多理解为“望着海洋”,仿照“望洋兴叹”的格式新创了“望书兴叹”、“望钱兴叹”等等说法。
又如北京许多胡同名随着书写形式(有的包括语音)改变而改变了内部形式。
d,词的形象色彩是一种重要的“内部形式”义。
如“西红柿”“番茄”都标士事物从外引进,一个强调红柿子的形象,一个突出茄子的形象,形象色彩不同。
视觉形象之外,还有听觉形象,它由拟声词或半拟声词表达。
拟声词大体可分两小类:一个小类是模拟外界的声音而且主要起描绘声音形象的作用的,如“哗啦”。
另一类是源于拟声但其作用并非描绘声音而是有所指称,如“蝈蝈,布谷,鸭,猫,钟,鼓”。
前一类独立表达声音形象(虽然也是非理性意义),后一类和如“乒乓球,拨浪鼓”之类半拟声词中的声音形象都是附着于理性意义之上的形象色彩。
e,与有概念化的感情一样,也有概念化的形象。
如“红,椭圆,音响”,即用理性意义反应形象,与形象色彩不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