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复习
文献学-复习

第一讲绪论: 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含义经过几次演变?各有什么内容?2.古典文献学内涵是什么?“文献”一词的古典含义包括了两方面:一方面指书面材料, 即文章或典籍;另一方面指贤人, 即那些博学多才的学者或熟悉掌故的人, 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活字典”。
3.现代文献的含义是什么?凡是用语言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 包含一定的知识信息的图书和资料都是文献。
4.试述文献学的概念、研究目的。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文献学研究的目的: 全面认识文献, 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 用较少的时间, 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 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
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 自己使用以外, 还可以供更多的人使用。
5. 试述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6. 谈谈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①从事古籍整理或研究必须选择恰当的底本。
②必须认知古文献知识, 方有助于学习、交流、研究。
③校勘求其源, 标点求其准。
④可使从事古代文史哲的研究者获得最佳读书和研究的门径。
简言之, 学习古典文献的价值在于:①从读书上来讲, 可以明版本、精校勘、知源流;②从写作上来讲, 可以帮助查阅资料, 援引典故。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关于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1.填空:自从人类有意识地使用符号或文字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 便有了承载这些符号或文字的物质载体。
我国文献载体的使用大体有甲骨、陶、金石、玉、简牍、缣帛、纸以及现代的音视载体等。
近代对甲骨文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甲骨四堂”, 分别是: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
纸书的形制最早是卷轴制, 其次是折叠装, 又称经折装, 还有一种是旋风装。
2.解释: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
把木版称作“牍”。
其中一尺见方的牍称为“方”。
帛书, 是指把文字记载在帛上的书。
线装书, 是将印好的书叶正折, 版心向外, 采用两张与书叶大小相同的纸作书皮(封面), 分置书册上下, 即上面一张, 下面一张, 然后打眼订线即成。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

中国文献学复习重点1.文献一词、文献学、文献学研究、现代文献学研究的起源文献1汉宋学者对文献的理解:“文献”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孔子《论语八佾》。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代玄注:“献,贤也。
”并以“文章贤才不足”解释“文献不足”。
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2宋末元初学者马端临,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文献通考》。
马氏在序言中解释了文献的含义。
凡叙事,所谓“文”也,凡论事,所谓“献”也。
3元代学者对文献的理解。
含义变化:从兼指典籍与贤人变为偏指典籍。
例:元代王维祯《送僧归日本》“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4明代以来,人们所说的文,通常是指有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
文献学文献学一词始见于1920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述》“全相望亦私淑宗義,言文献献学者宗焉”。
三年后,梁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清初史学之建设”一章又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及文献学”。
文献学研究第一部用“文献学”命名的专著是鹤声、鹤春的《中国文献学概要》(1928年)。
该书作者鹤声在例言中援引马端临关于“文献”的解释后说“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定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意义:构建古典文献学的初步尝试现代文献学研究(1)60年代现代文献学初见端倪。
20世纪60年代袁翰青 1964 《现代文献工作的基本概念》主使用“文献工作”以区别中国的古典文献学,文献工作就是“现代文献学”,只不过现代文献工作的研究“尚不足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80年代的讨论。
现代文献学的讨论逐渐激烈起来(3)90年代倪波主编《文献学概论》——阶段性代表作。
通过对文献和文献工作的讨论,力求勾勒出一个不局限于目录、版本和校雠为核心容的新的文献学科体系。
2.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的比较不同:(1)研究对象:古典以古籍为主;现代以多语种文献为主(2)研究容:前者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为主,考证古籍源流以及整理古籍的理论和方法;后者利用现代技术,重视对文献进行静态、动态的揭示,主要是文献搜集、组织、传播、检索的理论和方法(3)专家群体:分别形成“古典”、“现代”的两支队伍相同:(1)研究对象:文献——知识载体(2)研究文献整理、传播、利用,有共同的规律可循(3)根本任务:要实现知识的科学组织和有效利用(4)研究工作中优势互补、难以截然分开3.古典文献学的源流,容,优点,缺点源流:古典文献学是校雠学的继承与发展容:考证古籍源流以及整理古籍的理论与方法优点:对校雠学进行了继承与发展,推动了新时期文献学的发展。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它以编辑方法分选集、全集。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如《昭明文选》。
2.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以编辑方法分选集、全集,如《李太白全集》、《柳宗元集》。
3.丛书:是指收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制编校,冠以一个总书名,用统一的板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它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汇刻、全书等,如《十三经注疏》、《四库全书》。
4.经折装:把卷轴式改成折叠式,书纸仍然是由多张纸粘连起来的长幅,但不用卷轴,而是按照一定的宽度一正一反折叠成一个长方形的折页,前后用两块与折页一样大小的硬板把折页夹起来,类似于梵夹装。
5.卷轴装:就是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卷。
因此,卷轴装的纸本又称卷纸。
6.蝴蝶装:简称“蝶装”,是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一页一页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在一起,另外三边切齐,再用硬纸背裹住做封面。
每页纸只有一面有字,打开书可以看到一整页,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颇似展翅蝴蝶,故称“蝴蝶装”。
盛行于宋元。
7.包背装:同蝴蝶装相反,它是以版心中线为主,版面向外对折,在两侧余纸上打眼,用纸捻装订成册,后背用书皮裹住。
8. 讹:也称误,指将原有的字写错了,一句话有讹一字也有讹数字的。
脱:文献在传抄出版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衍:即增加了原来没有的字,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文字称倒文,纠正之则称为乙正或乙转。
字数较多的倒文习惯上称“错简”)9.对校法: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地比较,把各本的异同记录下来。
文献学 复习

第一讲绪论: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得含义经过几次演变?各有什么内容?2、古典文献学内涵就是什么?“文献”一词得古典含义包括了两方面:一方面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 另一方面指贤人,即那些博学多才得学者或熟悉掌故得人,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得“活字典”。
3、现代文献得含义就是什么?凡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述得具有历史价值与科学价值得,包含一定得知识信息得图书与资料都就是文献。
4、试述文献学得概念、研究目得。
文献学就是以文献与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得一门科学。
文献学研究得目得: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得文献中,用较少得时间,找到尽可能全得自己所需要得文献资料,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得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得、较全得、较可靠得版本。
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自己使用以外,还可以供更多得人使用。
5.试述文献学与其她学科得关系6.谈谈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①从事古籍整理或研究必须选择恰当得底本。
②必须认知古文献知识,方有助于学习、交流、研究。
③校勘求其源,标点求其准。
④可使从事古代文史哲得研究者获得最佳读书与研究得门径。
简言之,学习古典文献得价值在于:①从读书上来讲,可以明版本、精校勘、知源流;②从写作上来讲,可以帮助查阅资料,援引典故。
第二讲文献得载体(关于古典文献得载体与类型)1、填空:自从人类有意识地使用符号或文字表达她们得思想感情,便有了承载这些符号或文字得物质载体。
我国文献载体得使用大体有甲骨、陶、金石、玉、简牍、缣帛、纸以及现代得音视载体等。
近代对甲骨文研究作出重大贡献得“甲骨四堂”,分别就是: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
纸书得形制最早就是卷轴制,其次就是折叠装,又称经折装,还有一种就是旋风装。
2、解释:古代把书写得狭长竹片称作“简”。
把木版称作“牍”。
其中一尺见方得牍称为“方”。
帛书,就是指把文字记载在帛上得书。
线装书,就是将印好得书叶正折,版心向外,采用两张与书叶大小相同得纸作书皮(封面),分置书册上下,即上面一张,下面一张,然后打眼订线即成。
文献学复习

第一讲绪论: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含义经过几次演变各有什么内容2.古典文献学内涵是什么“文献”一词的古典含义包括了两方面:一方面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方面指贤人,即那些博学多才的学者或熟悉掌故的人,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活字典”。
3.现代文献的含义是什么凡是用语言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包含一定的知识信息的图书和资料都是文献。
4.试述文献学的概念、研究目的。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文献学研究的目的: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
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自己使用以外,还可以供更多的人使用。
5.试述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6.谈谈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①从事古籍整理或研究必须选择恰当的底本。
②必须认知古文献知识,方有助于学习、交流、研究。
③校勘求其源,标点求其准。
④可使从事古代文史哲的研究者获得最佳读书和研究的门径。
简言之,学习古典文献的价值在于:①从读书上来讲,可以明版本、精校勘、知源流;②从写作上来讲,可以帮助查阅资料,援引典故。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关于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1.填空:自从人类有意识地使用符号或文字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便有了承载这些符号或文字的物质载体。
我国文献载体的使用大体有甲骨、陶、金石、玉、简牍、缣帛、纸以及现代的音视载体等。
近代对甲骨文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甲骨四堂”,分别是: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
纸书的形制最早是卷轴制,其次是折叠装,又称经折装,还有一种是旋风装。
2.解释: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
把木版称作“牍”。
其中一尺见方的牍称为“方”。
帛书,是指把文字记载在帛上的书。
线装书,是将印好的书叶正折,版心向外,采用两张与书叶大小相同的纸作书皮(封面),分置书册上下,即上面一张,下面一张,然后打眼订线即成。
文献学复习资料

10.《文选》(P55):是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收录了周代至六朝约800年间130为知名作家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700多篇,分为38类,大致为诗、赋、文三部分。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其重要意义在于编者有意识地将经、史、子、和“文”区别开来,是有意识的文学作品结集。
19.别集(P57):是相对于总集而言的,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20.丛书(P60):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集的书名,用同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汇抄”、“汇刻”、“全书”等。
13.《困学纪闻》(P24):宋代学问大家王应麟所作,是一部学术考证笔记,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天道、历数、地理、诸子、考史、评诗文和杂识。此书对后代尤其是清代的文献考据学影响很大,清代注明学者严若璩、全祖望、何焯、翁元圻等先后为此书做笺注。
14.《永乐大典》(P26):是明成祖永乐年间,解缙等人奉诏编纂的。全书体例是依照《洪武正韵》的韵母,“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将大量古书的有关资料整段、整篇,有的甚至是整部地抄入。共计22877卷,3.7亿字,只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保存了非常丰富的明以前已经散亡的文献,但目前全世界残存的《永乐大典》仅占原书的4%。
22.政书(P64):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比较有名的政书是“三通”。
23.干支(P65):中古国代用于纪日、纪年的。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顺序组合为六十对,六十对一个轮回,即俗称“六十花甲子”。
文献学复习资料

11、 《别录》——是西汉刘向编撰的西汉政府图书馆藏书书目汇编, 他将各书的序录另写一份,集为一书,叫《别录》。
科。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 规律、文献整理方法以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它是治学的 基础、资料的源头,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 学等 (网络)。 2、 文献——最初“文”指典籍,“献”指掌握、熟悉典籍的贤人。 后来发生了变化,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今指记录有知 识的一切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 觉的。 3、 聚珍本——聚珍本是指清朝武英殿以聚珍铜活字排行刊印的《古 今图书集成》,清高宗以“活字”不雅,改称“聚珍版”,因 此,武英殿排印的多种书籍即被称为武英殿聚珍本。这部书字体 细劲,行格严肃,贮在武英殿。 4、 古小说——所谓古小说,是相对近古通俗小说(白话小说)而 言,或称文言小说、子部小说、笔记小说等。程毅中的《古小说 简目》收录以文学性较强的志怪、传记为主,并参照传统史志目 录“小说家”著录源流,兼收杂家、琐记之类的作品。 5、 四部丛刊——所谓“四部”即经、史、子、集四门传统分类法, 而丛刊及丛书。《四部丛刊》是上个世纪初,由著名学者、出版 家张济元先生汇集多种中国古籍经典纂辑而成,收书468种,分初 编、续编、三编,所用底本主要是商务印书馆的藏书楼涵芬楼所 藏古本、精本,也有借来的善本,供考订古籍,整理文献时参 考,真可谓功德无量。 6、 杀青——所谓杀青是中国古代制作用以书写的竹简的一种方法, 即在将竹简用以书写前,把竹片放在火上烘烤,使其出水,以防 虫蛀;然后把竹片上的青皮刮去,以便书写,这种方法叫做“汗 青”或“杀青”。
文献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节社会科学文献概述信息:信息不是物质本身,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事物自身运动状态和方式,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含义的表征。
据领域分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
文献:指人们对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加以系统化和有序化,并以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信息符号记录在一定载体上的,以便长期保存和广泛传播的固态精神产品。
文献信息的要素:1信息内容2物质载体3信息符号,以上是文献信息三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文献信息的特征:1知识性2记载性3传递性4再生性积累性社会科学文献:指在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中产生的,反映社会现象和规律的,以文字、符号、图象等手段记录于一定物质载体上的信息。
基本特征:1阶级性、政治倾向性2时代性3地域性4效用性5内容的综合的分布的离散性功能:A基本功能:1加工2存贮3交流B社会功能:1认识2参考(科研、经济、决策、预测)3思教4政治信息交流的方式:1语言2非语言3文献信息交流(借助于文献而进行的提供和获取信息的过程;是以文献为中介,联系文献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进行的文献传递活动)文献信息交流的基本方式1非正式交流(传递快,信息及时,有针对性和选择性)2正式交流(正规性、系统性、专业性)科学文献交流的意义:1交流产生社会效益(社会功能)2交流社科知识不断增值社会科学文献信息传递类型:1主动传递(单向、多向)2被动传递(单向、多向)社会科学文献信息源:1文献信息源2非文献信息源(实物、口头、动态)分类:据载体分1手写2印刷3缩微4视听5电子据编著出版的特征和范围分1正规文献(指通常的、正式的、公开出版发行的文献,主要包括图书、期刊和报纸。
)图书的特征:1形式2内容:主题突出、论述完整、内容成熟。
期刊特征:出版迅速、内容新颖广泛、系统连贯。
(核心期刊:信息密度大,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使用寿命长,反应学科发展最新动向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受到专业读者重视的期刊。
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科文献信息源)2非正规文献据加工程度分:1一次文献(新知识、新成果和总结为依据而创作生产的文献)2二次文献(科学地将特定范围的的分散的一次进行加工整理而成的文献)主要包括书目、索引、文摘、图书馆目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学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文献学填空题1、“版本”之称,始于唐五代雕版印刷书之后,是相对于“写本”而言,所以前人论及版本学,多称始自宋人尤袤(读若“冒”,南北曰袤,东西曰广)的《遂初堂书目》。
2、《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隋书.突厥传》突厥人“无文字,刻木为契。
”3、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唐代初年在陕西凤翔县发现的“石鼓文”,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4、最长的简是二尺四寸,用来书写经史、法律。
木制的版牍多写公文或画地理图,故称国土为“版图”。
又常有用版牍(长一尺)写书信,故有称书信为“尺牍”。
5、《汉书.赵飞燕传》说,赵飞燕用名叫“赫蹄”的小薄纸包药丸,其实这种纸也是缣帛。
6、宋代最为流行的装订方式是“蝴蝶装”(亦作“蝶装”)。
7、所谓建本,是就地域而言,指福建建阳县的麻沙、崇化两镇书坊所刻之书。
8、宋代刻书最精者是杭州刻本,即“浙本”。
9、元代地方官刻,由各路儒学和书院刻印,其中书院最优。
10、善本八字标准“精校精注、不缺不讹”。
而版本鉴别八字经验则是“眼别真赝,心识古今”。
11、“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
目录明,方可读书;目录不明,终是乱读。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12、宋人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人朱彝尊撰写《经义考》仿照马端临的目录体例;章学诚《史籍考》;谢《小学考》。
13、马端临的目录学体例——自序、总序、大序、小序。
14、古人写字都带着刀和笔,故有“刀笔”一词,《史记》称萧何为秦之“刀笔吏”,后来“刀笔吏”贬称从事文字记录工作的小官。
15、编撰《四库全书》私人献书最多的是知不足斋主人鲍廷博和宁波天一阁主人范茂柱。
16、《四库提要》为一万多种书写提要,存目书籍六千多种。
17、陈恒《四库全书考异》;余嘉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补正》18、《四库》存目录6793种,93551卷,比《四库》收录之书多出将近一半。
19、元刻本特点:黑口、赵字(赵孟俯)、无讳、多简。
20、册页装帧包括经折装、梵夹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
21、清刻本特点:数量巨大、校刊精审、纸墨讲究、质量可观。
22、鉴别版本的经验:填空题考法:眼别真赝,心识古今。
简答题考法:A、根据序跋鉴别版本 B、根据书牌木记鉴别版本 C、根据讳字鉴别版本 D、根据藏书印鉴别版本。
23、按着录者不同目录分为官修目录、史家目录、私家藏书目录。
24、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
”25、阿英(钱德赋)的《晚清戏曲小说目》收录清光绪初年至辛亥革命时期的小说。
26、传统小说归于子部,高儒《百川书志》把小说归于史部。
27、天一阁取名郑玄《郑氏周易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藏书特点是:a、收明代地方志;b、收明代进士登科录、会试录、乡试录、武举录等。
28、《永乐大典》仿宋人阴幼遇《韵府羣玉》和钱讽《回溪史韵》体例,如凡例中“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
二、名词解释1、文献学——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以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它是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等(网络)。
2、文献——最初“文”指典籍,“献”指掌握、熟悉典籍的贤人。
后来发生了变化,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今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3、聚珍本——聚珍本是指清朝武英殿以聚珍铜活字排行刊印的《古今图书集成》,清高宗以“活字”不雅,改称“聚珍版”,因此,武英殿排印的多种书籍即被称为武英殿聚珍本。
这部书字体细劲,行格严肃,贮在武英殿。
4、古小说——所谓古小说,是相对近古通俗小说(白话小说)而言,或称文言小说、子部小说、笔记小说等。
程毅中的《古小说简目》收录以文学性较强的志怪、传记为主,并参照传统史志目录“小说家”着录源流,兼收杂家、琐记之类的作品。
5、四部丛刊——所谓“四部”即经、史、子、集四门传统分类法,而丛刊及丛书。
《四部丛刊》是上个世纪初,由着名学者、出版家张济元先生汇集多种中国古籍经典纂辑而成,收书468种,分初编、续编、三编,所用底本主要是商务印书馆的藏书楼涵芬楼所藏古本、精本,也有借来的善本,供考订古籍,整理文献时参考,真可谓功德无量。
6、杀青——所谓杀青是中国古代制作用以书写的竹简的一种方法,即在将竹简用以书写前,把竹片放在火上烘烤,使其出水,以防虫蛀;然后把竹片上的青皮刮去,以便书写,这种方法叫做“汗青”或“杀青”。
7、书帕本——书帕本是一种版本类型。
明代京官奉旨出差,回京时必刻一书,以一书一帕相馈赠,故谓之书帕本。
这类书多为馈赠者自刻,作为礼物相送,以示自己风雅,故校对不精,刻印粗燥,错误颇多,接收者也不一定重视。
8、《郡斋读书志》——《郡斋读书志》是由宋代着名目录学家晁公武编纂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私家藏书书目。
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为43小类,它的序或说明编次理由,或介绍一类书的特点,或叙述学术源流,另外《郡斋读书志》的提要,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宋代目录学的发展水平,因此,无论是在目录体系上,还是提要考论上,都具有很高水平,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
9、《崇文总目》——《崇文总目》是宋代第一部有题解的官修目录,也是北宋最大的目录书,全书共66卷,着录书籍30669卷,体例采用大序、小序的办法,主要由欧阳修撰写,每书目下都有提要,揭示图书的内容。
但是此书出自众人之手,提要解释有较多错误和疏漏。
尽管如此,《崇文总目》对宋代以后的公私藏书目录产生了很大影响,起到了示范作用。
10、辩章学术,考镜源流——是目录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批评方法,由清代学者章学诚在精研目录学以后给予的总评价,即从流动性、过程性的宏观角度对纷繁复杂的学术思潮和流派的源流进行考察,认识各学派的发展过程和价值。
11、《别录》——是西汉刘向编撰的西汉政府图书馆藏书书目汇编,他将各书的序录另写一份,集为一书,叫《别录》。
12、滚动条制度——滚动条制度是在以缣帛和纸张为书写材料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书籍装订制度,即在缣帛上书写完字后,将缣帛卷成一束,卷时必须用细木棍作为中心,这叫“轴”,因此成为滚动条,蔡伦造纸盛行以后,纸卷子的形制因袭帛书的滚动条形式,流行于隋唐,形成一套完善的制度,成为滚动条制度。
13、册页制度——册页制度是在我国雕版印刷技术发明并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古书装订制度,即将单页按一定顺序装订成册。
其形式主要包括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14、殿本——所谓殿本即清朝康熙年间武英殿刊刻的官刻本书籍。
这类版本的书籍校对至精、刻书极工,多为钦定书籍刊行。
15、七略——是指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六略的总序,说明每一类的内容和意义,是节录原书序录的内容而成,实为六略。
三、简答题1、鉴定活字本的方法有哪些A、看版框四角有无缝隙;因为活版,板框是拼起来的B、看摆字有无歪斜;如有字迹歪斜,则为活字版,而版面整齐则不是C、看版面是否平整,放墨有无浓淡。
活字版版面不会平整,而且放墨也有浓淡之别D、活字本上下字之间笔画不会交叉,而雕版印刷则难免有交叉之笔。
2、《七略》的成就和影响。
《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目录着作,比欧洲第一个正式的图书分类表早出1500年。
《七略》是具有系统的、严密学术思想体系的目录书,它不断推动学术思想的发展,而且对我国的图书目录事业起着典范作用,有着巨大的成就和影响。
A、严密的编制目录的方法和形式;B、有广泛的学术价值;C、在学术上影响深远;D、对《汉书.艺文志》影响很大。
3、《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是怎样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给读者有何作用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名《四库全书总目》,简称《四库提要》,共200卷。
是我国古代最后一部也是规模最大的一部官修目录,是我国古代目录学集大成者。
A、《四库提要》按经、史、子、集四部各冠以总序,概述各部的源流,提纲挈领。
汲取了《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编制目录的经验,继承了中国古代注重学术源流的目录学优良传统,成为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提要目录。
B、《四库提要》参考《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的体例,通过总序、小序、提要,辩章学术,考镜源流,对书籍进行评价,对中国古代学术着作作了一次总结。
给读者的作用:a、将《四库全书》着录于存目之书,开列书名,在每一书录之下写有提要,叙述作者事迹,一书源委,版本异同,书的大意及其得失,使读者一目了然。
b、为读者提供了很好的目录学研究参考数据。
4、藏书印对鉴定版本有何作用A、根据藏书印记推断大体的刊刻时代;B、根据藏书印可以探讨书籍的流传授受;C、根据藏书印可以鉴别是否是善本。
5、钱曾的《读书敏求记》特点,在文献学中有何意义特点:品种多、质量精意义:A、总结出了根据书籍的版刻、字迹、纸张、墨色特征以考订版本年代的科学方法;B、确定了初印、重印、原版、翻刻等方面来评定版本优劣的标准;C、为版本来鉴定摸索出了一定规律,从而开阔了目录学的研究领域。
6、宋刻本特点:A、版式多白口单边;B、行格疏密,似有定律;C、字体肥瘦有则,肥者学颜,瘦者学欧;D、避讳最严;E、装潢都是蝴蝶装。
7、学习目录学的作用A、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学术源流;B、可以指示好的注本;C、可以指示足本;D、可以指示善本;E、可以指示异名同书;F、可以指示内容相同或相近的书籍哪种为好。
8、21C网络时代为什么还要学习古典文献学A、人文学科不同于自然学科,它对学者个人的意志、性别、情感、想象力等有很大的依赖性。
B、讯息不等于知识,更不等于智能。
前者属于公共资源,后者属于个人体验。
C、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阅读史。
9、《四库》录学批评方法:A、辩章学术,考镜源流;B、知人论世,具时考察;C、纵横比较,显示异同;D、关切理解,雍容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