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1、经部子目易类、尚书类、诗经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四书类、五经总义类、乐类、小学类。

2、简述十三经及成书经过①十三经内容:《诗经》《尚书》《周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论语》《孟子》《尔雅》《孝经》。

②成书过程:A、孔子厘定六经,而成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

B、西汉初年,由于《乐经》毁于秦火,只剩五经。

汉武帝为五经立学官,称“五经博士”。

C、东汉时,五经之外添加了《论语》和《孝经》,合称“七经”。

D、唐朝时分《礼》为“三礼”,《春秋》并列“三传”,遂成“九经”。

E、唐文宗时又增《尔雅》《孝经》《论语》为“十二经”。

F、五代末年,将《孟子》补入经目。

G、宋代刻“十三经”,十三经之名目方固定。

3、子部类目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共14类。

4、简述古代三大经学派秦火之后,老儒无书可据,只能凭借记忆口头传授。

学生们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下来,后形成定本。

后在拆除旧宅墙壁时相继发现了一些在秦代焚书时人们收藏起来的儒家典籍,这些典籍是用先秦古文字抄写的。

后人为了区别两者,就把隶书抄写的经书称为“今文经”,而把用先秦古文字抄写的经书称为“古文经”古文经和今文经本来只是抄本的不同,字句和篇章有一些差异,但因师承不同,经说各异,于是就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经学派别。

一般说来,今文经学注重阐发经书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注重训释经书的文字名物制度。

今文经出现较早,汉武帝时立为官学,设五经博士,由今文经学家充任,从而使今文经学得到广泛传播。

西汉末年,刘歆在中央总校群书,很重视古文经,建议为古文经立学官,遭到今文经学家的激烈反对,没有成功。

以后,古文经学仍在民间传播,,东汉时先后出现了贾逵、马融、许慎等几位古文经学大师,使古文经学的势力迅速发展。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它以编辑方法分选集、全集。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如《昭明文选》。

2.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以编辑方法分选集、全集,如《李太白全集》、《柳宗元集》。

3.丛书:是指收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制编校,冠以一个总书名,用统一的板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它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汇刻、全书等,如《十三经注疏》、《四库全书》。

4.经折装:把卷轴式改成折叠式,书纸仍然是由多张纸粘连起来的长幅,但不用卷轴,而是按照一定的宽度一正一反折叠成一个长方形的折页,前后用两块与折页一样大小的硬板把折页夹起来,类似于梵夹装。

5.卷轴装:就是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卷。

因此,卷轴装的纸本又称卷纸。

6.蝴蝶装:简称“蝶装”,是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一页一页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在一起,另外三边切齐,再用硬纸背裹住做封面。

每页纸只有一面有字,打开书可以看到一整页,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颇似展翅蝴蝶,故称“蝴蝶装”。

盛行于宋元。

7.包背装:同蝴蝶装相反,它是以版心中线为主,版面向外对折,在两侧余纸上打眼,用纸捻装订成册,后背用书皮裹住。

8. 讹:也称误,指将原有的字写错了,一句话有讹一字也有讹数字的。

脱:文献在传抄出版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衍:即增加了原来没有的字,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文字称倒文,纠正之则称为乙正或乙转。

字数较多的倒文习惯上称“错简”)9.对校法: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地比较,把各本的异同记录下来。

文献学复习

文献学复习

第一讲绪论: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含义经过几次演变各有什么内容2.古典文献学内涵是什么“文献”一词的古典含义包括了两方面:一方面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方面指贤人,即那些博学多才的学者或熟悉掌故的人,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活字典”。

3.现代文献的含义是什么凡是用语言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包含一定的知识信息的图书和资料都是文献。

4.试述文献学的概念、研究目的。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文献学研究的目的: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

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自己使用以外,还可以供更多的人使用。

5.试述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6.谈谈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①从事古籍整理或研究必须选择恰当的底本。

②必须认知古文献知识,方有助于学习、交流、研究。

③校勘求其源,标点求其准。

④可使从事古代文史哲的研究者获得最佳读书和研究的门径。

简言之,学习古典文献的价值在于:①从读书上来讲,可以明版本、精校勘、知源流;②从写作上来讲,可以帮助查阅资料,援引典故。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关于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1.填空:自从人类有意识地使用符号或文字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便有了承载这些符号或文字的物质载体。

我国文献载体的使用大体有甲骨、陶、金石、玉、简牍、缣帛、纸以及现代的音视载体等。

近代对甲骨文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甲骨四堂”,分别是: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

纸书的形制最早是卷轴制,其次是折叠装,又称经折装,还有一种是旋风装。

2.解释: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

把木版称作“牍”。

其中一尺见方的牍称为“方”。

帛书,是指把文字记载在帛上的书。

线装书,是将印好的书叶正折,版心向外,采用两张与书叶大小相同的纸作书皮(封面),分置书册上下,即上面一张,下面一张,然后打眼订线即成。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9.总集(P55):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10.《文选》(P55):是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收录了周代至六朝约800年间130为知名作家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700多篇,分为38类,大致为诗、赋、文三部分。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其重要意义在于编者有意识地将经、史、子、和“文”区别开来,是有意识的文学作品结集。
19.别集(P57):是相对于总集而言的,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20.丛书(P60):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集的书名,用同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汇抄”、“汇刻”、“全书”等。
13.《困学纪闻》(P24):宋代学问大家王应麟所作,是一部学术考证笔记,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天道、历数、地理、诸子、考史、评诗文和杂识。此书对后代尤其是清代的文献考据学影响很大,清代注明学者严若璩、全祖望、何焯、翁元圻等先后为此书做笺注。
14.《永乐大典》(P26):是明成祖永乐年间,解缙等人奉诏编纂的。全书体例是依照《洪武正韵》的韵母,“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将大量古书的有关资料整段、整篇,有的甚至是整部地抄入。共计22877卷,3.7亿字,只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保存了非常丰富的明以前已经散亡的文献,但目前全世界残存的《永乐大典》仅占原书的4%。
22.政书(P64):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比较有名的政书是“三通”。
23.干支(P65):中古国代用于纪日、纪年的。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顺序组合为六十对,六十对一个轮回,即俗称“六十花甲子”。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节社会科学文献概述信息:信息不是物质本身,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事物自身运动状态和方式,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含义的表征。

据领域分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

文献:指人们对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加以系统化和有序化,并以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信息符号记录在一定载体上的,以便长期保存和广泛传播的固态精神产品。

文献信息的要素:1信息内容2物质载体3信息符号,以上是文献信息三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文献信息的特征:1知识性2记载性3传递性4再生性积累性社会科学文献:指在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中产生的,反映社会现象和规律的,以文字、符号、图象等手段记录于一定物质载体上的信息。

基本特征:1阶级性、政治倾向性2时代性3地域性4效用性5内容的综合的分布的离散性功能:A基本功能:1加工2存贮3交流B社会功能:1认识2参考(科研、经济、决策、预测)3思教4政治信息交流的方式:1语言2非语言3文献信息交流(借助于文献而进行的提供和获取信息的过程;是以文献为中介,联系文献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进行的文献传递活动)文献信息交流的基本方式1非正式交流(传递快,信息及时,有针对性和选择性)2正式交流(正规性、系统性、专业性)科学文献交流的意义:1交流产生社会效益(社会功能)2交流社科知识不断增值社会科学文献信息传递类型:1主动传递(单向、多向)2被动传递(单向、多向)社会科学文献信息源:1文献信息源2非文献信息源(实物、口头、动态)分类:据载体分1手写2印刷3缩微4视听5电子据编著出版的特征和范围分1正规文献(指通常的、正式的、公开出版发行的文献,主要包括图书、期刊和报纸。

)图书的特征:1形式2内容:主题突出、论述完整、内容成熟。

期刊特征:出版迅速、内容新颖广泛、系统连贯。

(核心期刊:信息密度大,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使用寿命长,反应学科发展最新动向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受到专业读者重视的期刊。

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科文献信息源)2非正规文献据加工程度分:1一次文献(新知识、新成果和总结为依据而创作生产的文献)2二次文献(科学地将特定范围的的分散的一次进行加工整理而成的文献)主要包括书目、索引、文摘、图书馆目录等。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起源、流传、保存和利用的学科,是各个学科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研究中,文献的准确获取和精准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文献学的一些重要内容:
一、文献的定义
文献是指人类创造的或记录人类思想、知识、经验的一切载体。

它不仅包括书籍、期刊、报纸、手稿、印刷品等有形文献,还包括电子文献、网络文献等数字化形式的文献。

二、文献的分类
根据文献的性质和用途,文献可以分为学术文献和非学术文献两大类。

学术文献包括学术论文、专著、期刊、学位论文等,其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促进学术交流;非学术文献包括新闻、小说、杂志等,其目的是满足读者的娱乐和信息需求。

根据保存形式,文献可以分为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两大类。

纸质文献已经在大部分场合被数字化的电子文献取代,现在的重心已经转向了电子文献。

三、文献的获取
文献的获取是指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所需的文献信息。

常用的文献获取渠道包括图书馆、网络、数据库、个人收藏等。

在获取文献时需要注意所需文献的来源可靠性和有效性。

四、文献的利用
文献的利用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将文献信息有效地运用到研究中。

常用的文献利用方式包括阅读、筛选、整理、引用等。

在利用文献时需要注意遵守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引用时需要注明出处。

结语
文献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献学是了解和利用文献的重要学科。

深入了解文献学的基本内容对于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和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献学复习资料(安徽科技学院)

文献学复习资料(安徽科技学院)

一、填空(16 分)1、从结构上说,文献必须具备三大要素,即物质载体、类型体例、知识信息。

2、我国古典文献的表述方式,大致分为著作、编述、抄纂三大类。

3、《楚辞章句》的撰者是东汉的王逸。

4、南北朝时期的目录著作《七录》的作者是阮孝绪。

5、《隋书经籍志》的产生,标志着正统的四部分类法的确立,它也是现存最古的四部分类目录。

6、宋代流传下来的私修目录有三部,即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尤袤的《遂初堂书目》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

7、《文选》的编者是梁昭明太子萧统。

8、清代学者章学诚所著的《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在史学、目录学及校勘学上都有重要、地位。

9、清代乾隆年间所编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中国古代一部篇目、叙录、小序、总叙俱全的最大的官修目录。

10、《四库全书》所藏之处所谓的“江浙三阁”分别是指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

11、通常所说的《三通》分别是指唐代杜佑撰写的《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和宋元之际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12、刘颚在1903 年编成的《铁云藏龟》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而朴学家孙诒让在1904 年据此编写的《契文举例》二卷,则是我国学者研究甲骨文的开始。

13、古籍版本,根据刻印单位的不同,可以分为官刻本、家刻本或家抄本和坊刻本。

14、宋代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是流传下来的古代最早的私修藏书目录。

15、明代高儒有私修目录《百川书志》,这部目录著作将演义、传奇等不登大雅之堂的书编入,对今日研究金元明文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16、《楚辞集注》和《四书集注》的撰者同为宋代的朱熹。

17、宋代郭茂倩编辑了《乐府诗集》一百卷,收集了自汉至唐、五代乐府歌诗。

18、钱玄在《校勘学》中,将校勘处理方式归纳为定本式、底本式、札记式三种。

19、张之洞提出的善本图书的三条标准是:足本、精本、旧本。

20、郑樵的《校雠略》是我国有关校雠学理论的第一部专著。

21、中国古代的目录,从其形成过程、编写的体制以及编者的身份来看,大致可以分为私家目录、国家图书目录以及史志目录三种二、词语解释1、章句和集解:章句之名,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

文献学考试重点

文献学考试重点

文献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文献学的研究范围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全部)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一、历代私家藏书概况
第五章文献的版本
一、版本释义
二、善本的定义
第六章文献的校勘
一、校勘应具备的条件
第七章文献目录
一、古籍分类的发展情况
二、目录的主要内容
三、目录的类型
四、《崇文总录》《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史志目录》
第八章文献的辑佚与辨伪
一、前人辑佚的成就
二、我国辨伪的历史
第九章类书与丛书
一、类书的定义
二、《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预览》《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
三、丛书的定义(见书p208页)
四、《四部丛刊》、《丛书集成初编》《四部备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辩章学术,考镜源流——是目录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批评方法,由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精研目录学以后给予的总评价,即从流动性、 过程性的宏观角度对纷繁复杂的学术思潮和流派的源流进行考 察,认识各学派的发展过程和价值。
11、 《别录》——是西汉刘向编撰的西汉政府图书馆藏书书目汇编, 他将各书的序录另写一份,集为一书,叫《别录》。
科。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 规律、文献整理方法以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它是治学的 基础、资料的源头,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 学等 (网络)。 2、 文献——最初“文”指典籍,“献”指掌握、熟悉典籍的贤人。 后来发生了变化,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今指记录有知 识的一切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 觉的。 3、 聚珍本——聚珍本是指清朝武英殿以聚珍铜活字排行刊印的《古 今图书集成》,清高宗以“活字”不雅,改称“聚珍版”,因 此,武英殿排印的多种书籍即被称为武英殿聚珍本。这部书字体 细劲,行格严肃,贮在武英殿。 4、 古小说——所谓古小说,是相对近古通俗小说(白话小说)而 言,或称文言小说、子部小说、笔记小说等。程毅中的《古小说 简目》收录以文学性较强的志怪、传记为主,并参照传统史志目 录“小说家”著录源流,兼收杂家、琐记之类的作品。 5、 四部丛刊——所谓“四部”即经、史、子、集四门传统分类法, 而丛刊及丛书。《四部丛刊》是上个世纪初,由著名学者、出版 家张济元先生汇集多种中国古籍经典纂辑而成,收书468种,分初 编、续编、三编,所用底本主要是商务印书馆的藏书楼涵芬楼所 藏古本、精本,也有借来的善本,供考订古籍,整理文献时参 考,真可谓功德无量。 6、 杀青——所谓杀青是中国古代制作用以书写的竹简的一种方法, 即在将竹简用以书写前,把竹片放在火上烘烤,使其出水,以防 虫蛀;然后把竹片上的青皮刮去,以便书写,这种方法叫做“汗 青”或“杀青”。
3.丛书:是指收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制编校,冠以 一个总书名,用统一的板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它又名丛 刊、丛编、丛刻、类编、汇刻、全书等,如《十三经注疏》、 《四库全书》。
4.经折装:把卷轴式改成折叠式,书纸仍然是由多张纸粘连起来的长 幅,但不用卷轴,而是按照一定的宽度一正一反折叠成一个长方 形的折页,前后用两块与折页一样大小的硬板把折页夹起来,类 似于梵夹装。
7、 书帕本——书帕本是一种版本类型。明代京官奉旨出差,回京时 必刻一书,以一书一帕相馈赠,故谓之书帕本。这类书多为馈赠 者自刻,作为礼物相送,以示自己风雅,故校对不精,刻印粗 燥,错误颇多,接收者也不一定重视。
8、 《郡斋读书志》——《郡斋读书志》是由宋代著名目录学家晁公 武编纂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私家藏书书目。全书按经、史、 子、集四部分为43小类,它的序或说明编次理由,或介绍一类书 的特点,或叙述学术源流,另外《郡斋读书志》的提要,内容丰 富,充分体现了宋代目录学的发展水平,因此,无论是在目录体 系上,还是提要考论上,都具有很高水平,受到历代学者的重 视。
文献学
填空题
1、 “版本”之称,始于唐五代雕版印刷书之后,是相对于“写本”而
言,所以前人论及版本学,多称始自宋人尤袤(读若“冒”,南北曰
袤,东西曰广)的《遂初堂书目》。
2、 《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隋
书.突厥传》突厥人“无文字,刻木为契。”
3、
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唐代初年在陕西凤翔县发现
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古书装订制度,即将单页按一定顺序装订成
册。其形式主要包括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14、 殿本——所谓殿本即清朝康熙年间武英殿刊刻的官刻本书籍。这
类版本的书籍校对至精、刻书极工,多为钦定书籍刊行。
15、 七略—— 是指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 略、方技略。其中辑略是六略的总序,说明每一类的内容和意
的“石鼓文”,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4、 最长的简是二尺四寸,用来书写经史、法律。木制的版牍多写公文
或画地理图,故称国土为“版图”。又常有用版牍(长一尺)写书信,
故有称书信为“尺牍”。
5、 《汉书.赵飞燕传》说,赵飞燕用名叫“赫蹄”的小薄纸包药丸,
其实这种纸也是缣帛。
6、 宋代最为流行的装订方式是“蝴蝶装”(亦作“蝶装”)。
9、 《崇文总目》——《崇文总目》是宋代第一部有题解的官修目 录,也是北宋最大的目录书,全书共66卷,著录书籍30669卷,体 例采用大序、小序的办法,主要由欧阳修撰写,每书目下都有提 要,揭示图书的内容。但是此书出自众人之手,提要解释有较多 错误和疏漏。尽管如此,《崇文总目》对宋代以后的公私藏书目 录产生了很大影响,起到了示范作用。
12、 滚动条制度——滚动条制度是在以缣帛和纸张为书写材料的条件 下形成的一种书籍装订制度,即在缣帛上书写完字后,将缣帛卷 成一束,卷时必须用细木棍作为中心,这叫“轴”,因此成为滚 动条,蔡伦造纸盛行以后,纸卷子的形制因袭帛书的滚动条形 式,流行于隋唐,形成一套完善的制度,成为滚动条制度。
13、 册页制度——册页制度是在我国雕版印刷技术发明并不断发展的
而流通,如《水经注》。 疏:疏通文意,故称曰疏,如《周易义疏》。
笺:古代以竹简为书,读书人读书时为备遗忘,在有关的竹简上 系一小竹片作为标志,称为“笺”。
章句:这是封古书逐句逐章详加注释的一种体例,不但注解难懂 的词语,而且串讲句意,并在每章之末概括此章的大旨,如 王逸的《楚辞章句》。
训:解释的意思,常与诂连用,或称训诂,或称诂训,如《毛诗 训诂传》
终是乱读。”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12、 宋人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人朱彝尊撰写《经义考》
仿照马端临的目录体例;章学诚《史籍考》;谢 《小学考》。
13、 马端临的目录学体例——自序、总序、大序、小序。
14、 古人写字都带着刀和笔,故有“刀笔”一词,《史记》称萧何为
秦之“刀笔吏”,后来“刀笔吏”贬称从事文字记录工作的小官。 15、 编撰《四库全书》私人献书最多的是知不足斋主人鲍廷博和宁波 天一阁主人范茂柱。 16、 《四库提要》为一万多种书写提要,存目书籍六千多种。 17、 陈恒《四库全书考异》;余嘉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胡 玉缙《四库全书总目补正》 18、 《四库》存目录6793种,93551卷,比《四库》收录之书多出将近 一半。 19、 元刻本特点:黑口、赵字(赵孟俯)、无讳、多简。 20、 册页装帧包括经折装、梵夹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 装。 21、 清刻本特点:数量巨大、校刊精审、纸墨讲究、质量可观。 22、 鉴别版本的经验: 填空题考法:眼别真赝,心识古今。 简答题考法:A、根据序跋鉴别版本 B、根据书牌木记鉴别版本 C、根 据讳字鉴别版本 D、根据藏书印鉴别版本。 23、 按著录者不同目录分为官修目录、史家目录、私家藏书目录。 24、 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 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 25、 阿英(钱德赋)的《晚清戏曲小说目》收录清光绪初年至辛亥革 命时期的小说。 26、 传统小说归于子部,高儒《百川书志》把小说归于史部。 27、 天一阁取名郑玄《郑氏周易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他校。 本校法: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 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称为本校。 理校法:即推理的校勘,通常需从语言、体例、史实等方面作为推理 的依据,它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 10.注释的名类 课本P260页 传:古人把解释经义的书称之为“传”,传是传述的意思,解释经义以 传示后人,所以叫“传”,如《春秋左氏传》。 注:“注”字的本义为灌注,引申为注释,意谓若水之相灌注
7.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装:同蝴蝶装相反,它是以版心中线为主,版面向外对折,在两 侧余纸上打眼,用纸捻装订成册,后背用书皮裹住。 8. 讹:也称误,指将原有的字写错了,一句话有讹一字也有讹数
字的。 脱:文献在传抄出版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
文或阙文。
衍:即增加了原来没有的字,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 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 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先后次序却被 弄颠倒了的文字称倒文,纠正之则称为乙正或乙转。字数 较多的倒文习惯上称“错简”)
对校法: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 错误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 本逐字逐句地比较,把各本的异同记录下来。 他校法 :用其他文献中的引文及相关文字来校勘某一文献称
7、 所谓建本,是就地域而言,指福建建阳县的麻沙、崇化两镇书坊所
刻之书。
8、 宋代刻书最精者是杭州刻本,即“浙本”。
9、 元代地方官刻,由各路儒学和书院刻印,其中书院最优。
10、 善本八字标准“精校精注、不缺不讹”。而版本鉴别八字经验则
是“眼别真赝,心识古今”。
11、 “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目录不明,
5.卷轴装:就是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 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 卷。因此,卷轴装的纸本又称卷纸。
6.蝴蝶装:简称“蝶装”,是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一页 一页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在一起,另外三边切 齐,再用硬纸背裹住做封面。每页纸只有一面有字,打开书可以 看到一整页,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颇似展翅蝴蝶,故称 “蝴蝶装”。盛行于宋元。
义,是节录原书序录的内容而成,实为六略名词解释
1.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 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 作品,它以编辑方法分选集、全集。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 诗文的合集。如《昭明文选》。
2.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 作品集,以编辑方法分选集、全集,如《李太白全集》、《柳宗 元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