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菌种

合集下载

微生物菌种分类

微生物菌种分类

微生物菌种分类微生物菌种分类是对微生物种类进行系统归类和命名的过程,是微生物学的重要基础。

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遗传特性以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微生物菌种可以被分为多个不同的分类级别。

本文将从培养基分类、形态分类、生理分类和分子生物学分类四个方面,详细介绍微生物菌种的分类方法。

一、培养基分类培养基分类是根据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进行分类。

常见的培养基分类包括富养分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和差异培养基。

富养分培养基适用于多种微生物生长,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选择性培养基通过添加特定的抑制物质,可以选择性地培养某些特定的微生物菌种。

差异培养基则通过改变培养基成分和条件来促进不同菌种的生长差异,从而实现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鉴定。

二、形态分类形态分类是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包括细胞形态、菌丝形态、孢子形态等。

细胞形态分类可以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将其分为球菌、杆菌、弧菌、螺旋菌等不同形态的菌种。

菌丝形态分类则是根据微生物的菌丝结构和菌丝生长方式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有分枝菌丝、丝状菌丝、直线菌丝等。

孢子形态分类是根据微生物产生的孢子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有芽孢、厚壁孢子、支原体等。

三、生理分类生理分类是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特性进行分类。

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包括营养需求、代谢产物和生长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常见的生理分类包括光合细菌、厌氧菌、嗜酸菌等。

光合细菌是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其能够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厌氧菌是指在缺氧条件下能够生长和繁殖的微生物,其能够利用无机物或有机物进行呼吸作用。

嗜酸菌是指在酸性环境下能够生长和繁殖的微生物,其能够适应酸性环境的生存。

四、分子生物学分类分子生物学分类是根据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分类。

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主要包括基因序列、核酸序列和蛋白质序列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对微生物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可以得到微生物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树。

微生物菌种管理制度

微生物菌种管理制度

微生物菌种管理制度一、制度背景微生物菌种是微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医药、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保护和有效利用微生物菌种资源,加强微生物菌种管理,制定微生物菌种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管理目标1. 确保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安全性和稳定性;2. 促进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共享和交流;3. 促进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三、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单位内部或者向外传递使用微生物菌种资源的管理工作。

四、管理责任1. 单位领导对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安全性、稳定性、共享和交流负责;2. 实验室负责人对实验室内微生物菌种资源的管理负责;3. 个人对自己使用的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安全和合规使用负责。

五、管理要求1. 微生物菌种资源的采集、保存、传递和使用应当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2. 微生物菌种资源的采集应当遵守道德原则,进行规范采集并保护生物多样性;3. 微生物菌种资源的保存应当采取适当的保存措施,确保资源的存活和稳定性;4. 微生物菌种资源的传递应当进行清晰的记录和标识,并确保传递方和接收方均得到充分的授权;5. 微生物菌种资源的使用应当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六、管理流程1. 微生物菌种资源的采集:(1)明确采集目的和方法;(2)采集样品应当进行标识和记录,并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进行必要的申请和审批程序,确保合规采集。

2. 微生物菌种资源的保存:(1)建立适当的保存设施和条件;(2)进行资源的鉴定和鉴定信息的记录;(3)定期检查保存设施和资源的存活情况。

3. 微生物菌种资源的传递:(1)明确传递目的和双方的权责;(2)进行传递协议的签署,并记录传递信息;(3)确保传递过程中资源的安全和稳定传递。

4. 微生物菌种资源的使用:(1)进行风险评估和安全措施的制定;(2)记录使用的详细信息,并进行使用结果的评估;(3)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合规使用。

七、管理评估1. 建立微生物菌种资源的管理档案,纪录资源的采集、保存、传递和使用情况;2. 定期进行资源的存活和稳定性检查;3. 针对资源的使用效果和风险情况进行评估。

关于菌种的名词解释

关于菌种的名词解释

关于菌种的名词解释菌种是一个常常出现在生物学、微生物学等相关领域的术语,它用来描述具有独特特征和功能的微生物。

菌种是从同一株菌株分离出的具有特定遗传特征的菌株群体,菌株之间具有高度的遗传相似性。

一、菌种的定义和分类菌种是微生物学中对具有相似形态、生理特征和遗传特征的微生物进行分类的基本单位。

它是从微生物体系中提取出来,并经过多次鉴定和验证,最终确定为一种独立存在的生物。

菌种主要根据微生物的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生态适应能力和遗传特征等方面进行分类和命名。

常见的菌种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细菌菌种通常根据细胞形态、革兰氏染色、营养需求等特征进行分类,而真菌菌种则根据菌落形态、孢子结构和菌丝形态等特征进行分类。

放线菌则根据产孢方式、菌丝形态和产生的代谢产物等特征进行分类。

二、菌种的重要性和应用菌种的研究对于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菌种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机制。

通过研究菌种的形态学特征、代谢途径和遗传变异等现象,可以揭示出微生物在生存和繁殖过程中的奥秘,从而为微生物的分类和生态学研究提供基础。

其次,菌种的研究对于药物和抗生素的研发也具有重要影响。

许多常见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和链霉素,都是从菌株中提取出来的。

通过对菌种的研究,可以筛选出具有抗菌活性的微生物,并进一步研发出新型的抗生素。

因此,菌种的研究对于抗生素的开发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菌种的研究还对于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细菌菌株具有固氮、溶解磷等功能,可以作为生物肥料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而一些真菌菌株则具有生物降解和生物除草等功能,可以应用于环境修复和农业有害生物控制等领域。

三、菌种的鉴定和保存菌种的鉴定是指通过对菌株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遗传特征等方面进行鉴定,确定其所属的菌种。

鉴定的方法主要包括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测序等。

其中,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测序是目前菌种鉴定中最常用的方法,可以准确、快速地确定菌株的分类和亲缘关系。

第三章 微生物菌种选育

第三章 微生物菌种选育

中国病毒资源与信息中心:从事普通病毒保藏与分 中国病毒资源与信息中心 从事普通病毒保藏与分 类鉴定与研究的专业机构。。 类鉴定与研究的专业机构。。 。。 中国林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藏微生物菌株 中国林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保藏微生物菌株10700余 保藏微生物菌株 余 株,苏云金杆菌模式菌株等细菌、食用菌等大型真菌、林 苏云金杆菌模式菌株等细菌、食用菌等大型真菌、 木病原菌、菌根菌、病虫生防菌、木腐菌、 木病原菌、菌根菌、病虫生防菌、木腐菌、病毒和植原体 类等。 类等。 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藏各种工业微生物菌种 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保藏各种工业微生物菌种 资源包括:细菌、放线菌、酵母菌、 资源包括:细菌、放线菌、酵母菌、丝状真菌和大型真菌 。/ 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 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 兽医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兽医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1、采样
1)样品的地点
菜园和耕作层土壤: 菜园和耕作层土壤: 果园树根土层: 果园树根土层:
第四章 方法 1、固体培养法 A、平板培养法;B、斜面培养法; 平板培养法; 斜面培养法; 2、半固体培养法 3、液体培养法 静置培养法; 摇瓶培养法; A、静置培养法; B、摇瓶培养法; 深层培养法。 C、深层培养法。
二、微生物菌种的分离方法
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 (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 ATCC) )
主要从事农业、遗传学、应用微生物、免疫学、 主要从事农业、遗传学、应用微生物、免疫学、细胞生 物学、工业微生物学、菌种保藏方法、医学微生物学、 物学、工业微生物学、菌种保藏方法、医学微生物学、分 子生物学、植物病理学、普通微生物学、分类学、 子生物学、植物病理学、普通微生物学、分类学、食品科 学等的研究。该中心保藏有藻类111株,细菌和放线菌 学等的研究。该中心保藏有藻类111株 111 16865株 细胞和杂合细胞4300株 丝状真菌和酵母46000株 16865株,细胞和杂合细胞4300株,丝状真菌和酵母46000株, 4300 46000 植物组织79株 种子600株 原生动物1800株 动物病毒、 植物组织79株,种子600株,原生动物1800株,动物病毒、 79 600 1800 衣原体和病原体2189株 植物病毒1563种 另外, 衣原体和病原体2189株,植物病毒1563种。另外,该中心 2189 1563 还提供菌种的分离、鉴定及保藏服务。 还提供菌种的分离、鉴定及保藏服务。该中心保藏的菌种 可出售

常见微生物菌种的形态学特征

常见微生物菌种的形态学特征

1、乳酸菌菌体常排列成链。

乳酸链球菌族,菌体球状,通常成对或成链。

乳酸杆菌族,菌体杆状,单个或成链,有时成丝状、产生假分枝。

2、微球菌微球菌属拉丁学名(Micrococcus Cohn,1872) 细胞球形,直径0.5~2.0μm,成对、四联或成簇出现,但不成链。

革兰氏阳性。

罕见运动,不生芽孢。

严格好氧。

菌落常有黄或红的色调。

具呼吸的化能异养菌,从糖常产少量酸或不产酸。

通常生长在简单的培养基上。

接触酶阳性,氧化酶常常是阳性的,但往往是很弱的。

通常耐盐,可在5%NaCl中生长。

含细胞色素,抗溶菌酶(Schleifer&Kloos,J Clin Microbiol 337~338,1975)。

最适温度25~37℃。

最初出现在脊椎动物皮肤和土壤,但从食品和空气中也常常能分离到3、酵母菌大多数酵母菌的菌落特征与细菌相似,但比细菌菌落大而厚,菌落表面光滑、湿润、粘稠,容易挑起,菌落质地均匀,正反面和边缘、中央部位的颜色都很均一,菌落多为乳白色,少数为红色,个别为黑色。

4、霉菌霉菌是形成分枝菌丝的真菌的统称。

不是分类学的名词,在分类上属于真菌门的各个亚门。

构成霉菌体的基本单位称为菌丝,呈长管状,宽度2~10微米,可不断自前端生长并分枝。

在固体基质上生长时,部分菌丝深入基质吸收养料,称为基质菌丝或营养菌丝;向空中伸展的称气生菌丝,可进一步发育为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大量菌丝交织成绒毛状、絮状或网状等,称为菌丝体。

菌丝体常呈白色、褐色、灰色,或呈鲜艳的颜色(菌落为白色毛状的是毛霉,绿色的为青霉,黄色的为黄曲霉),有的可产生色素使基质着色。

霉菌繁殖迅速,常造成食品、用具大量霉腐变质,但许多有益种类已被广泛应用,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早利用和认识的一类微生物。

5、葡萄球菌球形或稍呈椭圆形,直径1.0um左右,排列成葡萄状。

葡萄球菌无鞭毛,不能运动。

无芽胞,除少数菌株外一般不形成荚膜。

易被常用的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氏染色为阳性。

工业微生物菌种3篇

工业微生物菌种3篇

工业微生物菌种第一篇:工业微生物菌种的分类与应用工业微生物菌种是指能够利用化学物质或有机物质转化成特定化合物,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微生物菌株。

依据其代谢能力和异质化位置,可分为原核菌和真核菌,其中原核菌包括细菌、古细菌;真核菌包括酵母菌、放线菌等。

在工业上,微生物菌种具有广泛的应用,与生活息息相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领域:1. 食品工业:微生物菌种常用于食品生产中,如酵母菌用于发酵生面团糕点,用于制作面包、饮料和乳制品等。

2. 医药工业:微生物菌种还常用于生产药品,如链霉菌可以生产许多抗生素,烟酸噻唑可以生产类固醇药品,还有其他微生物菌株用于生产胰岛素、维生素等。

3. 化工工业:微生物菌株也可以生产某些有机化合物,如酪氨酸或芳香族氨基酸等。

4. 冶金工业:微生物菌株可以生产有色金属和稀土,提高金属矿物的回收率和分离纯度。

5. 废水处理:微生物菌株可以用于废水处理,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总之,微生物菌株在工业生产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发挥环保作用,同时也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篇:工业微生物菌种的筛选与改良不同的工业微生物菌种在特定条件下具有不同的代谢能力和异质化位置,因此为了实现特定的工业目的,需要筛选合适的微生物菌株进行改良。

常用的微生物菌株改良方法包括自然选择、基因重组、适应性进化等。

1. 自然选择:生境中的微生物菌株不断进行自然选择和适应性进化,这种方式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微生物菌株改良,但改良效果较为有限。

2. 基因重组:通过DNA重组技术,将外源基因植入到微生物菌株中,使其获得特定的代谢能力。

这种方式可针对单一化合物进行改良,但同时也会增加微生物菌株的复杂度和不稳定性。

3. 适应性进化:通过连续的培养和筛选,逐步培育出筛选出符合特定目的的微生物菌株,此方式是较为广泛和有效的微生物菌株改良方法。

总之,针对不同的工业目的,需要选取不同的微生物菌株进行改良,以得到更加适应工业要求的工业微生物菌株,在最大限度的发挥微生物菌株的作用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常用13类微生物菌种介绍

常用13类微生物菌种介绍

常用13类微生物菌种介绍一、枯草芽孢杆菌1、在芽孢状态下稳定性好,耐氧化、耐挤压、耐高温,能长期耐 60℃高温,在 120 ℃温度下能存活 20 分钟以上;耐酸碱,在酸性环境中能保持活性,可以耐唾液和胆汁的攻击。

2、枯草芽胞杆菌以芽孢状态进入土壤中后,迅速由休眠状态复活,在短期内繁殖成高含菌量的优势种群,并能产生大量抑菌物质,建立微生态平衡,抑制有害病原菌的生长。

3、在快速繁殖过程中,还可以产生大量多种维生素、有机酸、氨基酸、蛋白酶(特别是碱性蛋白酶)、糖化酶、脂肪酶、淀粉酶等活性产品,能降解土壤中复杂的有机物,从而促进作物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

4、安全高效,无药残,无毒副作用,能减少抗菌性农药的使用,增强植物免疫力。

5、对果树、瓜类、茄果类、姜、马铃薯、麻山药、三七、人参等作物的枯黄萎病、根腐病及马铃薯晚疫病、香蕉巴拿马病等土传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二、侧孢短小芽孢杆菌1、侧孢短芽孢杆菌可促进植物根部有益菌大量生长,抑制病原菌繁殖,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根系吸收能力,并能活化土壤养分(固氮、解磷、解钾),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

2、由于侧孢短芽孢杆菌具有耐高、耐盐、耐酸碱的特点,适合工业生产(与生产复合肥条件相同)。

使用侧孢芽孢杆菌生产复合肥的无机养分可以达到30%,且可以减少氮肥施用量。

3、它的抗病能力非常强,尤其对真菌性病害和线虫病非常明显。

有“抗重茬金刚”之美誉。

4、菌种在 12 个月之内衰减率低于 20%。

三、胶冻样类芽孢杆菌1、可促进磷酸根离子和钾离子溶解,有利于矿质元素从难溶态转化为可溶态,丰富土壤中有效态的磷和钾。

2、作为植物根及微生物,它能够产生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刺激植物生长。

3、能够产生抗生素类物质,有效降低作物病害,胶胨芽孢杆菌在作物根际形成优势菌群能够抑制病原菌生长。

4、产生大量的胞外多糖,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改善土壤质地,改良土壤。

5、以胶冻样类芽孢杆菌为主要成份的生物钾肥在缺钾土壤上对各种农作物表现出较好的增产效果。

微生物菌种

微生物菌种

虽然遗传工程等新的育种方法迅速发展,但诱变育种仍是目 前广泛使用的育种手段。
《发酵工程》
第二章 微生物菌种选育
原始菌株(出发菌株)
活细胞计数 诱变剂处理 活细胞计数 中间培养
突变株分离
诱变预备处 理
初筛 复筛 生产性能试验
工业微生物来源
想菌种保藏机构索取有关的菌株,从中筛选所需
菌株。
从自然界采集分离。
从一些发酵制品中分离目的菌株。
《发酵工程》
第二章 微生物菌种选育
微生物菌种的选择性分离
工业化菌种的要求
能够利用廉价的原料,简单的培养基,大量高效地合 成产物; 有关合成产物的途径尽可能地简单,或者说菌种改造 的可操作性要强;
分离耐高渗透压酵母菌,可到甜果、蜜饯、甘蔗渣堆积处采样
《发酵工程》
第二章 微生物菌种选育
目的微生物富集的一些基本方法
让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 富集的目的: 得可能。
富集的三种方案:
定向培养:采用特定的有利于目的微生物富集的
条件(加热、膜过滤等),进行培养。
当不可能采用定向培养时,则可设计在一个分
能分解底物的微生物便会在菌落周围产生透明 圈,圈的大小初步反应菌株利用底物的能力。
分离水解酶产生菌时较多采用,如蛋白酶、淀粉酶、 脂肪酶、核酸酶等;
《发酵工程》
第二章 微生物菌种选育
例如用此法分离产生碱性蛋白酶的芽孢杆菌 土壤经巴氏消毒,以减少不产芽孢的微生物;然 后铺在pH8-9的琼脂培养基(含有均匀的不溶性蛋白 质)表面;碱性蛋白酶产生菌能消化平板上的不溶性 蛋白质,产生一透明圈。
遗传性能要相对稳定;
不易感染它种微生物或噬菌体; 产生菌及其产物的毒性必须考虑(在分类学上最好与 致病 菌无关); 生产特性要符合工艺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菌种、毒株工作流程
报送及入库微生物室检一旦出菌、毒株应立即上报市疾控中心
新发现菌毒种做好原始记录,上报需要复核,须两名检验人
一,二类菌,毒株入库前科室审核,技术管理层批准入库。

三类菌,毒株入库,两名检验人员做好编号,登记工作。

日常管理
保管人员定期对库内温度湿度通风及冰箱、冰柜等菌、毒种保藏设备运转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

保管人员由雷蕾,石钕橦,王瑞韦三名检验科人员组成。

菌,毒种入库时,保管人员及时验收,编号,填写相关登记表,应由专门保存场所(专室,专柜,专锁)
保管人员根据菌、毒种的保存期限进行传代,鉴定,并记录
相关登记表
保管人员一旦发现菌,毒株变异或死亡,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填写相关登记表。

索取领用发放
销毁一,二类菌,毒株索取,领用,发放须严格按规定,填写申请单,科室负责人审核后,方可领取,使用。

领取后做好记录,填写相应登记表。

三类菌,毒株索取,领用和发放应由2名人员参加,领取后做好记录,填写相应登记表。

一、二类菌、毒种不得邮寄,三类菌、毒种在邮寄时应执行有关规定。

菌,毒株使用时必须有保管人员的监督,使用后在规定的时间内销毁,销毁时应有两名保管人员参加,并做好销毁登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