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史概述
中国园林史简要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简要笔记绪论1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园林的萌芽状态(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依赖自然人们为了渡过各种困难,群居形成原始聚落人对自然经常处于感性适应的状态,呈现为亲和的关系原始社会后期,进入原始农业的公社,聚落附近出现种植场地,房前屋后有了果木蔬圃,客观上接近了园林的雏形1第二阶段——园林经历了由萌芽、成长而臻于旺盛的过程(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背景经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政治:产生了国家组织和阶级分化,出现了大小城市和镇集人对自然界已经有了了解,能够自觉地加以开发人对自然处于理性适应状态,仍保持着亲和的关系2第三阶段——工业革命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工业社会)背景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和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方式,使人们从大自然获得更丰富的物质资源无计划、掠夺性的开发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人与自然早先的亲和关系转变为对立、敌斥的关系3第四阶段——二战后经济高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人们追求休闲旅游活动,开始意识到对自然掠夺所导致的恶果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回归到亲和的关系生态学建立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理论,并逐步向社会科学延伸2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自然背景和人为背景自然背景(大地山川的中灵毓秀)1.多山、多河、湖2.植物种类多,“园林之母”3.地形、气候多样人文背景(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1.中央集权2.儒释道3.天人合一4.寄情山水5.崇尚隐逸3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不同可分为1.人工山水园2.天然山水园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主要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还包括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会馆园林、茶楼酒肆的附属园林等(数量不多,内容类似私家园林),此外还有公共园林4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生长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时期、成熟后期5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1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1物质因素(1)囿囿起源于狩猎,囿除主要为王室提供祭祀、丧纪所用的牺牲、供应宫廷宴会的野味,但囿也有“游”的功能,具备园林的雏形性质。
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简述

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简述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综合反映,在历史上却长期为统治阶级和达官贵人所占有享用。
但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之后今天已经被我们所继承和发展,而为我国广大人民所享用了。
为了能简要地说明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现根据历史文献和现存古代园林遗址的考察,循其明显的规迹,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来概述之。
(一)先秦及秦汉时期。
此时期或可称为“白然时期”,是从“固”到“苑”的发展时期,约相当于距今三四千年的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殷商西周时代。
旱在原始时代,当人类进人奴隶制社会,先民主要的生产活动是狩猎劝!渔猎,后来慢慢进化到种植定居,驯养了一些野生动物,比如猪、犬、羊等,种植了一些植物,比如禾、麦、稻、获等。
这样就出现了圈养、圈种的有一定范围的地方,在甲骨文、糟文、金文中出现了“因、眺(囿)”“鉴、翻(圃),,等字,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有了从事农事、畜牧、手工业制作以及各种杂务劳动的专业奴隶阶层,在解决了生活的劳务后,奴隶主和帝王们就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各种游乐戏嬉,其中包括“狩猎”活动。
而那些被选择为狩猎地区的地方,一定是那些禽兽比较集中,山丘或林茂之地,水草丛生之处,这就是成为种植与株、圈养动物的“囿”。
根据史料记载,从殷周到秦汉时期这种“囿”的存在和发展,大体具有三个特点:1.:片地宽广。
一般方圆都在几十里、上百里左右,如春秋楚庄王“筑层台……延壤百里,’;2.工程浩大。
囿的周围有界垣,囿内有台屋构筑。
3.人工设施增加。
山于狩猎地距离统治中心地较远,不免要在“囿”内建寝殿屋宇。
这种最早期的“囿”到汉代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山林的原始状态的存在,而是日趋专门化了。
帝王们在这里建“宫”设“馆”,除了为游猎所需要,增添了寝宫殿宇生活设施,还配置了观赏植物、人工山水等景色,初步具有了“园林”性质,从汉代起它的名称也从古代的“囿”改称“苑”或“苑圈”了。
中国古典园林

寺观园林有三种形式:
一是把城市中寺观本身按园林布臵;二 是在城市寺观旁附设园林;三是在风光优美的 自然山水中建寺。
扬州大明寺
4. 风景名胜园林
没有特定服务对象,带有公共游览性质的园林。
扬州瘦西湖
(二)按园林所处的地理位臵分 1. 北方类型
北方园林多为皇家园林。
规模宏大 雍容华贵
外或院外的美景,这叫做漏景。
漏
景
透
景
当从甲观景点远望或俯眺乙观景点时,可能有建
筑物、树木等阻挡观景视线;但建筑物之间,或建筑
物与树木之间,或树木与树木之间,总有视线可通过,
且可取得观景的审美效果。这叫做透景。
障
景
任何园林中,总有一些不足之处,或者是必须遮挡之
物。用山、石、花木加以掩盖和处理,也可形成一种美景,
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 卉屏障起来,使甲风景点更显得有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 法即为夹景。
夹 景
框景
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成的 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 便是框景。
拙政园——与谁同坐轩
框景
框景
松风水阁
框景
框景
漏
景
园林的围墙上,或走廊(单廊或复廊)一侧或两侧的 墙上,常常设以漏窗,或雕以带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几何图 形,或雕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葡萄、石榴、老梅、修竹等植 物,或雕以鹿、鹤、兔等动物,透过漏窗的窗隙,可见园
南山积雪
春好轩Biblioteka 锤峰落照文津阁避暑山庄青枫绿屿
二、现存著名私家园林 (一)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 隅,始建于明正德四年间, 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 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 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 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 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 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 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 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 政园。
中国园林史 第1章 先秦及秦汉时期园林

3
(3) 神仙思想 产生于战国末,盛行于秦、汉。产生主要原因:一是 战国末期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人们产生的苦闷感,想要 逃避不满的现实。神仙思想是原始宗教中鬼神崇拜、山岳崇拜 与老庄学说融糅混杂的产物。秦汉之际,民间广为流传的神仙 和神仙境界的传说,以东海仙山和昆仑山最神奇,流传最广,成 为中国两大神话系统的渊源。
猎转化为一种娱乐活动,同时还兼有征战演习、军事训练的 意义。 《诗经》中有:“囿,所以域养禽兽也。”域养需要 有更为坚固的藩篱以防野兽逃逸,故《说文》解释囿为“苑 有垣也”。 2. 商、周时畜牧业发达。 周王室设置专用的“牧地”由“囿 人”专门管理。 3. 囿除了为王室提供祭祀、丧纪所用的牺牲、供应宫廷宴会 的野味之外,还兼有“游”的功能。
实例 1 宜春苑
秦宜春苑修建于今西安东南的曲江池地区。有巍峨壮丽的宫殿, 有茂密的山林竹木,有曲江水景,山水俱佳,景色秀丽,地形优势,是理想 的苑囿之地。据《三辅黄图》记载:“宜春宫,本秦之离宫,在长安城东南 杜县东,近下杜。”《括地志》也曾记载:“秦宜春宫在雍州万年县西南 三十里,宜春苑在宫之东,杜之南。”
4. 园林里面人工开凿水体,既满足了交通或供水的需要,同时 也提供了水上游乐的场所,创设了因水成景的条件。
这两座著名的贵族园林代表着与台相结合的进一步发展, 是过渡到生成期后期的秦汉宫苑的先型。
14
此外, 宫苑也被竞相效法。而具体的形象表现于某些战国 铜器的装饰纹样。 例如,河南辉县出土的赵固墓中一个铜鉴纹样 图案所描绘的贵族游园情况(图1. 5)
中国园林概述

新中国诞生后,不少城市人民政府把原来仅供少数 人享乐的场所改造为供广大人民群众游览、休息的 园地,很少新建公园。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 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城市 园林绿化也由恢复变成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阶段。 许多城市开始新建公园,加强苗圃建设,进行街道 绿化,并开展工厂、学校、机关等单位以及居住区 的绿化,使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由于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和经济工作上的失误, 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国民经济建设面临严重困难, 转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时期,在严重困难 的形势下,园林绿化的资金大大压缩,建设工程被 迫停了下来。片面强调“园林综合生产”、“以园 养园”,出现了公园农场化和林场化的倾向。
在“文化革命”中借口反对“封、资、修”和破 坏“四旧”,园林绿化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城市中 特别是居住区、单位庭院内的绿地大量被侵占,与 此同时,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机构、科研院校也遭 到厄运。中央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已陷于停滞。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
萌芽期—形成期—转折期—成熟期—高潮 期—变革期—新兴期 萌芽期:殷、周
园林雏形——园、圃、囿(台) 功能:狩猎场地—游乐、礼祭—游观 代表:周文王灵囿 形成期:秦、汉
秦、汉:建筑宫苑和“一池三山” 代表:阿房宫、上林苑、未央宫、建章宫 一池三山:太液池、蓬莱、方丈和瀛洲 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自然山水园林 寺庙园林
成熟期 : 隋、唐、宋
山水建筑宫苑、 自然山水园林 、写意山水园林 代表:王维“辋川别业”、白居易“庐山草堂”
中国园林史概述

1.皇家园林
• 属于皇帝或皇室私有,如苑、宫苑、御苑等 • 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北京御花园
北京静宜园
2.私家园林
• 属于贵族、官僚、文人、地主、富商所有 • 如园、园墅、池馆、山庄、别业、草堂等
无锡寄畅园
苏州拙政园
3.寺观园林
• 是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包括寺观内 部庭园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第一部分 中国园林史
• 第一章 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 第二章 中国古典园林生成期--殷、周、秦、汉 • 第三章 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隋唐 • 第五章 园林的成熟期(一)---两宋
• 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 第七章 园林的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
• 第八章 我国园林论著及匠师
第一章 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 二、中国古典园林史分期
•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 (一)按从属关系划分 • 1.皇家园林 2.私家园林 3.寺观园林
• 4.陵寝园林(寝庙园林)
• (二)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放方式划分
• 1.人工山水园
杭州灵隐寺
北京碧云寺
4.陵寝园林(寝庙园林)
• 为埋葬先人,纪念先人实现避凶就吉之目 的而专门修建的园林。
南京明孝陵
北京明十三陵
人工山水园
• 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 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 • 通常位于平坦地段上
• 最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
天然山水园
• 一般在山野风景地带,经人为地规划经 营
二、中国古典园林史分期
2中国园林史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及其分类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
一户的分散性经营的园林。 精耕细作所表现的“田园风光”也广泛渗透于景观的创造,
甚至衍生为造园风格中的重要意象和审美情趣。
政治方面: “溥天下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学而优则仕” 文人情怀
意识形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根支柱:儒、道、释。
儒家学说以“仁”为根本,“礼”为核心,倡导“君臣父 子”的大义,“修齐治平”的政治理念和“入世”的人生 观。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0. 10.2220.10.22T hursda y, October 22, 2020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1 3:56:27 13:56:2 713:561 0/22/2020 1:56:27 P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 10.2213: 56:271 3:56Oct -2022- Oct-20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0年1 0月22 日星期 四下午1 时56分 27秒13: 56:272 0.10.22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年10月 下午1时 56分20. 10.2213 :56Oct ober 22, 2020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 020年1 0月22 日星期 四1时56分27秒 13:56:2 722 October 2020
中国园林概述

历史背景: 1. 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中原百姓迁移至长江流域,将先进思想和文化, 技术传入,至南朝,长江流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开始超越中原。 2. 由于战乱,南北民族的大迁移不断继续,致使南北文化大融合,促进了各 自的发展。 3. 佛教在南北朝时从印度传入并空前发展,对所有的传统文化艺术产生重大 的影响。 4. 众多的自然景观被开发,奠定了自然山水园的发展基础。 5. 文人士大夫对当时的政治动乱局面的逃避和受佛道思想的影响,寄情于山 水,经营的庄园、别墅具有了山水园林的特征,同时田园诗的涌现和山水画 的萌发,促进了园林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故在这个时期私家园林开始兴起,同时寺观园林也产生了。形成皇家园林与 私家园林并存的格局。 造园特色:已经出现了比较精致而结构复杂的假山 建筑布局大都疏朗有致,因山借水而成景 能有意识的运用假山、水石、植物与建筑的组合来创造特定的景观
(三)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
中国最早的园林形式:囿 《诗-大雅-灵台》中说:“王有灵囿,摄鹿攸伏”。 囿:四周有围墙,有较的区域范围。囿内有数量不多的园林建筑,挖池筑台。台 上观景,池中养鱼。 “台” 最早的园林建筑,观天象,通神明为其原始功能。(商时的“鹿台”) “园”、“圃”是最早的绿化种植,菜蔬农耕的植物栽培园。 “台、囿、园、圃” 四者的结合孕育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雏形
1. 源与自然,高于自然 “天人合一”;“虽有人做,宛自天成” 的境界。 孔子曰:“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2. 诗的情境 3. 画的意境 (1)中国山水画中在写意而不同于西方风景画中写形; (2)中国山水画以线为造型基础,块面是西洋画的造型基础; 2 (3)在园林植物配置上务求自然天成,植物选配讲究“古,奇,雅”,充分 表现 绘画意境。 中国的古典山水园林的创作一般要经过三个创作境界: (1)创造自然美和生活美的“生境”; (2)进而上升为艺术美的“画境”; (3)进而升华到理想美的“意境”。 最后达到三者互为渗透,情景交融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表园林:周文王灵囿 “台”即用土堆筑而形成的高台,《吕氏春秋》:“积土四方而高 曰台”,它的用处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 《白虎通·释台》——“考天人之际,查阴阳之会……”
二、皇家园林的形成——秦汉宫苑(发展)
(1)历史背景: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 (2)意识形态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
发挥“点景”、“引景”和“观景”的作用。
艮岳的营建,是我国园林史上的一大创举,是一个典型的山 水宫苑,成为宋以后元、明、清官苑的重要借鉴。
全盛期园林总体特征概述
(1)皇家园林: 规模宏大 形成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个类别
• (2)私家园林:
a.艺术性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和 局部的细致处理
2、造园艺术成就
① 筑山—构思奇特,精心经营。万岁山居于整个假山山系的 主位。
②置石—千姿百态,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 ③理水—园内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系,包罗了内陆天然水体的全
部形态:河、湖、沼、溪、涧等。
④动植物—珍奇丰富,且成为景题对象,平添诗情画意。 ⑤建筑—包罗全部建筑形式,建筑布局从造景需要出发,充分
明 北
京
的
包括现在的
皇
故宫、中南
城
海和北海以
平
及景山等
面
图
(1)清代皇家园林
重点:离宫御苑 主要成就: 融糅江南民间园林的意味、皇家宫廷的气派、大自然
的生态环境的美姿为一体。
三山五园: 三山——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
三座山上分别建有三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 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
主要的分布区域?
园林这个新的园林类型
寺观园林的两种情况:
城市寺观: 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具有公共游园活动的中心。
郊野寺观: 寺观与自然山水的交融,体现佛国仙界的氛围,呈现“天
然和谐,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
“以寺观为中心的风景名胜区”(如茅山、庐山)
小结:转折期园林总体特征概述
(1)与生成期(秦汉)相比
规模: 由大入小 造景: 由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氛
• 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跨入新境界
置石:肯定石的美学价值,置石比较普遍 筑山:“假山”开始作为筑山称谓,既有土山又有石山(土
石山),以土山居多;但都能表现“有若自然”的气氛 理水:皇家园林水体广大,并与城市供水结合 植物:题材更为丰富 建筑:种类繁多(大到华丽的殿堂楼阁,小到朴素的茅舍草
堂)
5.古典园林的辉煌时期——明清园林
2.1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起源最早的园林之一,已有3000 年的历史。影响着亚洲汉文化圈内的朝鲜、日本等地, 甚至欧洲。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1)《史记》——中国古代最早的园林:沙丘苑。
(2)什么是囿? 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
特点:四周有墙垣,在其中种植草木、饲养鸟兽,有池有水,建有“台”这 种简单建筑。
行宫御苑与离宫御苑
北京西北郊
西区:以香山为主体,包括附近的山系及东麓的平地 中区:以玉泉山、瓮山和西湖为中心的河湖平原 东区:海淀镇以北、明代私家园林荟萃的大片多泉水的沼
泽地
评价
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是清初的三座大型离宫御苑, 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时期三座著名的皇家园林
它们代表了清初宫廷造园活动的成就,集中反映了清初 宫廷园林艺术的水平和特征
A.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感应,天人和谐
B.君子比德思想:
将大自然的外在形态、属性与人的内 在品德相联系
(3)神仙思想:在园林中摹拟神仙仙境,“一池三山”布局形式 东海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昆仑山,在园林中摹拟神仙仙境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整个社会的及传统园林造园影响深远
(4)代表园林:
上林苑:
a.在秦之上林苑旧址上扩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 b.相当于一座大型动植物园 c.三十六处苑(园中之园) d.十二处宫殿建筑群(建章宫规模最大);二十一观,资源丰富, 大型生产基地
历史背景
政治:国家出现大一统局面 经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化:兼容并蓄,对外来文化襟怀宽容
文学艺术:群星璀璨、盛极一时 建筑技术:传统的木构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均已趋于成熟 栽培技术:观赏植物栽培的园林艺术有了很大进步
(1)皇家园林
三大皇家园林 洛阳西苑(行宫御园)、华清宫(离宫)、九成宫(离宫)
(1)皇家园林
大明宫: 位置:长安城东南
格局: 呈典型的宫苑分置 南部为宫廷区(正殿含元殿) 北部为苑林区(即大内御苑) 中央为太液池
唐代大明宫复原图
(2)私家园林
a城市私园:白居易“和园” b郊野别墅园:王维 辋川别业
(3)唐代园林特点
a.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 b.私家园林融糅诗画,应运而生的便是意境含蕴; c.寺观园林进一步世俗化,促进了原始型旅游的发展; d.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相互渗透,中国古典园林诗画情趣 开始形成。
苏州城内著名的园林
始建于北宋:沧浪亭 始建于元代:狮子林 创建于明代后期:艺圃、拙政园、五峰园、留园、西园、
芳草园、恰隐园
造园理论著作 比较全面且有代表性的三部著作
《园冶》——计成
《一家言》——李渔 (又名《闲情偶寄》)
《长物志》——文震亨
《园冶》——计成
内容:全面讲述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以 及各种局部、细部处理的综合性著作 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 评价: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园林理论著作;列为世界造 园名著之一
意义:
文人参与造园,意味着文人的造园思想(“道”)与 工匠的造园技艺(“器”)开始有了初步结合
• 寺观园林:
城市寺观园林:发挥城市公共园林职能 郊野寺观园林:寺观成为点缀风景的手段,促进 原始旅游发展,保护了郊野生态环境,尤其是山岳 风景名胜区的普遍开发
• 公共园林与城市绿化
公共园林更多的见于文献记载 长安、洛阳尤其重视城市绿化
四、自然山水园的发展——唐宋园林(繁荣)
宋代时期 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进入成熟期的第一个阶。
时代背景:
宋代重文轻武,文官执政 文学、艺术发展到高峰 统治阶级讲究享受,上自帝王,下至庶民,大兴土木、广 营园林。
建筑技术发达:
李明仲——《营造法式》 喻皓——《木经》,是官方和民间对当时发达的建 筑工程技术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建章宫:
总体布局:
北部以园林为主、南部以宫殿为主,成 为后世“大内御苑”规划的滥觞(làn shāng注:先导、先河 )。
西北部开凿大池,名为太液池,堆筑三 岛。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三仙山的 仙苑式皇家园林。
汉建章宫复原图
三、自然山水园的兴起——魏晋南北朝的园林(转折期)
(1)历史背景:
A.政治上动乱分裂——思想解放——人性的觉醒 B.思想解放、文化多元,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思想 C.知识阶层从审美角度对自然山水的再认识
(2)私家、寺观园林、公共园林的出现 私家园林:
A.从地理位置分:
城市私园 郊外别墅(石崇,金谷园)
B.从地域分 北方的私家园林——以洛阳地区最为繁华 南方的私家园林——以江南地区为主
寺观园林
历史背景:
a.东汉,佛教传入,道教开始形成 b.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兴盛 c.佛寺、道观大量出现,随着寺观的大量兴建,出现了寺观
园林植物培育 ——出现嫁接和引种驯化
周师厚《洛阳花木记》记载了200多个品种的观赏花木 , 专门记述某类花木的如《牡丹记》、《牡丹谱》、《兰谱》、 《菊谱》、《芍药谱》。
专业叠石的技工 ——“山匠”(吴兴),“花园子”(苏州)
叠石技术发展——刊行出版《石谱》
宋代皇家园林
艮岳
艮岳:宋徽宗赵佶于公元 1117年在京城汴梁的 东北部。经过构图立 意,后根据画意施工 建造。
b.园林山水景物赋予诗画的情趣,文人参与造园活动,促 进文人园林兴起,形成文人的园林观。
c.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深化
文人园林的历史:
渊源: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呈兴起状态 代表:辋川别业、嵩山别业、庐山草堂、浣花溪草堂
文人园林的特征:
a.表现了园林与诗、画的沟通 b.在造园思想上融入了文人士大夫的独立人格、价值观 念和审美观念 c.文人官僚逐渐形成较全面、深刻的“园林观”
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
布局 ——施法自然 构思 ——诗情画意 手法 ——园中有园 组景 ——建筑为主 处理 ——因地制宜
颐和园万寿山&昆明湖
颐和园万寿山
颐 和 园 万 寿 山 前 山 景 区
颐和园十七孔桥
颐和园清宴舫
(2)江南的私家园林
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后期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代表着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水平 影响其他各地的园林(甚至皇家园林)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属文人、官僚、地主修造者居多 绝大部分均为宅园而密布于城内
以山水之景而“放怀适情,游心赏 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建筑物均为游赏性的,没有 朝会、仪典或居住的建筑。
北面为主山“万岁山”,模仿杭州 凤凰山,是全园的最高点,西面 “万松岭”
水体南面“寿山” ,双峰并峙
园西北角引景龙江之水,小型水池 “曲江”(摹拟唐长安的曲江 池)。 池中筑岛,(摹拟唐长安的曲江 池)。
1、园林性质 ——人工山水园。
创作方法: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影响下, 中国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
(2)造园活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3)形成皇家、私家、寺观三类并行发展的局面,园林 体系雏形形成。
四、自然山水园的发展——唐宋园林(繁荣)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AD589—960)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