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楷二阶层理论

合集下载

张明楷二阶层理论

张明楷二阶层理论

直接正犯与间接正犯
正犯:对犯罪实施过程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关键人物或核心角色,具有犯
罪事实支配性,是正犯. 包括直接正犯、间接正犯与共同正犯
直 接 正 犯 ( 直 接 实 行 行为人以自身的直接、
犯)。
积极的身体活动实行犯
罪的
间接正犯(间接实行 行为人通过支配他人
犯)
(利用他人作为工具实
施实行行为的)进而支
杀乙故意的邻居丙告诉
乙:“你假装上吊,我
马上打电话叫甲回来看
看,吓吓他,让他以后
不敢再和你争吵。”以
听从丙的意见,将搭在
房梁上的绳子套在脖子
上,丙便离开,乙很快
吊死。丙成立故意杀人
罪的间接正犯。
案例 2:兽医甲谎称乙
饲养的狗是疯狗,使乙
杀死该狗的,甲属于故
意毁坏财物罪的间接正
犯。
案例 3:甲强迫乙自杀
给护士,吩咐其给病人
注射,护士不知情而照
办。医生是故意杀人罪
的间接正犯,护士如果
没有过失就无罪。
案例 2:甲欺骗乙家中
的钟点工丙,声称自己 是乙的秘书,要求丙将 乙的公文包交给自己带 给乙,丙信以为真,将 公文包交给了甲。由于 丙没有处分财产的权 限,所以甲只成立盗窃 罪的间接正犯。 (2)利用他人的过失 行为。 案例:医生将毒针交给 护士,吩咐其给病人注 射,护士本应按规定检 查针剂,但因为过于相 信医生的权威而未检查 并照办。医生是故意杀 人罪的间接正犯,护士 属于过失致人死亡(有 可能构成医疗事故 罪)。 (3)利用他人犯其他 罪的故意。 案例:甲不知道丙坐在 高档穿衣镜后面,而乙 知道,乙为了杀死丙, 唆使甲向穿衣镜开枪, 穿衣镜被打碎,丙也中 弹身亡。甲构成故意毁 坏财物罪(或者与过失 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竞 合),乙成立故意杀人 罪的间接正犯。甲乙在 故意毁坏财物罪范围内 成立共同犯罪。

张明楷二阶层理论

张明楷二阶层理论

2
属于类型性的法益侵害行为,即从社会 相当性上评价属于社会生活中被禁止的 有法益侵犯可能性的行为
实行行为与其他刑法理论的关联 1 影响犯罪未遂、犯罪预备的区分 如果已经着手实行行 为,绝对不可能成立 犯罪预备。 如果没有法益侵犯性 的行为存在,那就没 有犯罪的存在 因果关系是讨论实行 行为与实害结果之间 的关系,如果没有实 行行为,那么实害结 果就只能是另一实行 行为或者自然事件导 致 共同犯罪人根据分工 不同,可以分为实行 犯、教唆犯与帮助犯 甲抢劫乙,乙逃跑, 钱包掉下。甲拾得钱 包离开。甲成立抢劫 未遂和盗窃罪的想象 竞合,从一重。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罪的共同犯罪。 这也是间接正 犯与被利用者构成共同犯罪 的体现。 注意: 间接正犯也可能成立共 同犯罪。 案例:甲欺骗乙说: “丙欠我 100 万, 你帮我把他关起来要 债。 ” 乙信以为真, 关押了丙, 甲随后向丙的亲属勒索财物。 甲是绑架罪的间接正犯, 乙与 甲成立共犯 (乙成立非法拘禁 罪) 。 5.利用他人的合法行为(正 当防卫、紧急避险等) 。 案例 1:甲迫使乙杀丙,同时 将乙要杀丙的实施告知丙, 让 丙在正当防卫时杀死丙, 后来 丙果真在正当防卫时杀死了 乙。 甲成立故意杀人罪的间接 正犯。 案例 2: 甲诬告陷害乙犯故意 杀人罪, 后来司法机关判处乙 死刑立即执行的, 甲成立故意 杀人罪的间接正犯与诬告陷 害罪的想象竞合犯。 案例 1: 丈夫甲和妻子乙吵架 后离家出走, 有杀乙故意的邻 居丙告诉乙: “你假装上吊, 我马上打电话叫甲回来看看, 吓吓他, 让他以后不敢再和你 争吵。 ”以听从丙的意见,将 搭在房梁上的绳子套在脖子 上,丙便离开,乙很快吊死。 丙成立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 犯。 案例 2: 兽医甲谎称乙饲养的 狗是疯狗,使乙杀死该狗的, 甲属于故意毁坏财物罪的间 接正犯。 案例 3:甲强迫乙自杀的,成 立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

张明楷刑法分论知识点

张明楷刑法分论知识点

张明楷刑法分论知识点引言张明楷是中国著名刑法学家,他在刑法分论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素养。

本文将对张明楷刑法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介绍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刑法学中的关键概念和原理。

一、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刑法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张明楷提出的罪刑法定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明确规定罪名和刑罚:根据法律的规定,犯罪行为必须明确具体的罪名和相应的刑罚。

这样可以保证法律的适用性和公正性,也能有效地限制刑事司法的滥用。

2.法律不能溯及既往:罪刑法定原则还规定了法律的不溯及既往性质,即法律不得追溯对以前的行为进行惩罚。

这样可以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司法的滥用和任意执法。

3.刑罚的法定化: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刑罚必须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不能随意确定。

这样可以保证刑罚的公正性和合法性,也能有效地约束刑事司法的权力。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张明楷在刑法分论中还提出了一些刑法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对于理解刑法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非常重要。

1.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已在上一部分进行了详细介绍。

2.独立性原则:刑法是独立于其他法律领域的,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刑法的制定和适用必须以保护社会秩序、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不能被其他法律领域的规定所限制和干扰。

3.平等原则:刑法的适用必须遵循平等原则,即任何人在同样的情况下应该受到同样的法律待遇。

这样可以保证刑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避免刑事司法的歧视和偏见。

4.人道主义原则:刑法的适用必须尊重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避免对罪犯进行残酷和不人道的惩罚。

刑法的目的是通过惩罚和教育改造罪犯,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张明楷的刑事责任理论张明楷的刑事责任理论是其刑法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对于理解刑法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非常有帮助。

1.主观责任:刑事责任是基于犯罪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而确定的。

犯罪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刑事故意或过失,才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张明楷——阶层论的司法运用(《清华法学》2017年第5期)

张明楷——阶层论的司法运用(《清华法学》2017年第5期)

阶层论的司法运用张明楷《清华法学》2017年第5期内容提要:阶层论应当运用于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

阶层论与四要件论的最重要区别在于是否区分违法与责任以及是否从违法到责任展开判断。

认定犯罪应当从客观到主观、从违法到责任;行为是否符合客观构成要件,取决于客观要素,而非取决于主观内容。

只有当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后,才需要运用法定的或者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既不能将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当作不阻却违法的理由;也不能因为不存在违法阻却事由就反过来直接肯定构成要件符合性。

责任的内容既包含心理要素,也包括规范评价;应当重视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与期待可能性的判断;预防要素不能提升为责任要素。

处理共同犯罪案件时,应当首先从不法层面判断侵害结果或者危险结果能否归属于参与人的行为,然后从责任层面个别地判断各参与人的责任。

阶层论会对刑罚的适用产生重要影响;量刑应当以责任为基准,明确区分责任要素与预防要素,不要使用“主观恶性”的概念。

关键词:阶层论;构成要件;违法性;有责性;司法运用目次一、阶层论与四要件论的区别二、阶层论在认定犯罪过程中的运用三、阶层论在刑罚适用过程中的运用如所周知,刑法理论上所称的阶层论,是指以德国、日本刑法理论为代表的犯罪论体系。

在学界将阶层论与四要件论视为不同体系时,就意味着四要件论不是阶层论体系。

然而,阶层论中也有四阶层体系,所以,需要明确阶层论与四要件论的关键区别。

随着近年来对阶层论的介绍,刑法学界与刑事司法人员或多或少对阶层论有不少了解;即使明确反对阶层论的学者,也知道阶层论的基本内容。

作为法解释学的刑法学是一项实践性工作,旨在为刑事司法服务,并意图指导、检验刑事司法活动;犯罪论体系不是科学,而是技术。

[1]技术不是只有一种,而是多种多样。

所以,即使习惯于以四要件论办理刑事案件的司法工作人员,也完全可以同时运用阶层论处理刑事案件。

因为一个刑事案件在经过四要件论的检验之后,完全可以再以阶层论进行检验。

况且,阶层论并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复杂,只要理解了阶层论的精髓或者核心,将阶层论运用到刑事司法实践中是没有任何障碍的。

刑法中犯罪构成新理论系统整理,二阶层、三阶层、四要件

刑法中犯罪构成新理论系统整理,二阶层、三阶层、四要件

刑法中犯罪构成新理论系统整理,二阶层、三阶层、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作为犯罪判断与证成的思维作业模式,乃是整个刑法学体系的基石,并为近代刑事法治文明的支柱。

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在过去60年间,不仅作为中国刑法学术研究的基础平台,产生了深远的理论价值,而且成为中国刑事司法实践的操作指南,发挥了积极的实践意义。

Part 1犯罪构成的概念我国把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条件称为:“犯罪构成”,犯罪构成也就是犯罪的成立条件,犯罪构成是不法与责任的有机整体,是犯罪类型,是认定犯罪的法律标准。

德日没有犯罪构成这一说法,只有犯罪的成立条件一说。

犯罪构成是法律明确规定的还是法学家研究的结果呢?根据罪刑法定原则,犯罪构成是刑法规定的,刑法总则与分则作为有机整体统一规定了犯罪构成,也就是刑法明确规定了构成各种犯罪必须具备的要件要素。

这是谁也不能改变的,刑法理论将这种规定概括为犯罪构成。

也就是说犯罪构成的法定的,是认定犯罪的唯一法律标准,围绕犯罪构成进行的研究就是是犯罪构成理论,我们说的四要件、三要件和两要件便是犯罪构成理论。

犯罪构成理论就成为认定犯罪的工具,至于哪种理论好用,就看是否合理是否科学。

首先认清楚下面几个概念:1.犯罪构成=犯罪的成立条件2.构成要件=客观构成要件=违法构成要件(不法要件)3.构成要件也是违法类型。

Part 2犯罪构成的机能(1) 罪刑法定主义的产物罪刑法定要求刑法明文明确各种犯罪的成立条件与法律后果。

因此犯罪构成使罪刑法定主义得以实现。

罪刑法定是法治在刑法中的体现,也是保护法益保障公民自由的要求。

(2) 犯罪构成作为法律规定对刑事司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a.对区分罪与非罪(人权保障机能)b.对区分此罪与彼罪c.区分一罪与数罪d.区分重罪与轻罪提供了法律依据。

Part 3犯罪构成理论的争鸣1、传统四要件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在整体格局上表现为两大块四要件耦合式的结构。

两大块就是根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将犯罪构成整体上划分为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两个板块。

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读书报告读后感读书笔记

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读书报告读后感读书笔记

《刑法格言的展开》读书报告一、作者简介及内容概要张明楷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刑法学家,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后来到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法学部研修学习,其观点受日本学派影响较大。

张明楷在三阶层的理论上,于其《刑法学》中详细地阐释其提出的二阶层体系,即违法性构成要件和责任性构成要件。

《刑法格言的展开》是将格言按顺序一一引入,探讨其根源以及发展历程,将格言与刑法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是刑法学的启蒙之作。

张明楷教授在讲述每一个刑法格言义理的同时,对其例外情况加以列举,对涉及的刑法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对一些疑难问题给予明确的阐释和表达。

二、主要内容(一)法律不是嘲笑的对象本节作为开篇的代序,提出不论法律是否完善,法律不是嘲笑的对象,这点出了法律的特殊地位。

人们在社会中共同生活,行为、价值观固然会有不同之处,这就需要有准绳去规范社会行为,这便是“有社会就有法”。

之所以选择法律,是因为法律的保护比个人的保护更有力,是一种伴随着处罚的强制力,不偏不倚。

正所谓“徒法不足以行”,造法易,执法难,法律必须要适用于社会,在执行中才有价值。

要明确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文字,只有立法者与解释者共同努力,对法律作出与时代相切合的解释,同时代的解释是最好的解释,法律也因此能够良好地适用于社会,对人们产生真正的约束力,规范其行为,以此维护社会秩序。

(二)没有法律就没有犯罪,没有法律就没有刑罚本节格言是罪刑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达。

罪刑法定原则是以民主主义、尊重人权、一般预防及责任主义为思想基础的,通过其来限制司法者和立法者。

在罪刑法定原则不断发展中,针对实际提出了相关的注意事项,包括排斥习惯法、法不溯及既往、禁止类推解释等。

罪刑法定最关键的是成文法主义,这是介于现实一些文化较落后地区习惯法的强大存在。

成文法主义不仅排斥习惯法,还排斥判例法。

罪刑法定另一重要内容是禁止类推解释,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扩大解释,实际上就是类推解释。

(三)任何权力都不得位于法律之上本节格言是关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张明楷二阶层理论

张明楷二阶层理论
施的客观上侵犯法益的身体J
求的是行为人捏造事实并告]
活动。
发。本罪的实行行为是告发行 为,捏造行为是预备行为。所 以,当行为人利用他人捏造的 材料而进行告发时,也构成本 罪的既遂。]
有体性:身体活动包括举动和 静止,不包括犯意形成与流 露。
注意区别言论与发表言论: 言 论属于思想、观念的范畴,但 发表言论属于行为的范畴。
“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 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 益的,不是行贿。”
客观(违法)的构成要件要 素和主观(责任)的构成要 件要素
客观(违法)的构成要件要素: 表明行为外在的、客观面的要 素
例如行为、对象、结果、构成 身份等。
主观(责任)的构成要件要素: 表明行为人内心的、主观面的 要素
例如故意过失、目的、动机等。
共冋的构成要件要素:任何犯 罪都必须具备的犯罪构成要 件要素
例如行为
非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部分 犯罪成立要求的犯罪构成要 件要素
例如目的、动机、构成身份。
真正的构成要件要素与表面 的构成要件要素
真正的构成要件要素:指为违 法性提供根据的要素
表面的构成要件要素:又叫虚 假的构成要件要素、分界要 素,是指不为违法性提供根 据,只是为了区分相关犯罪
张二利用精神病人强奸妇女, 张三是强奸罪的间接正犯。
2•利用他人不属于行为的身 体活动受强制的身体活动
利用他人的条件反射动作等; 使他人丧失自由意志进而利 用其身体活动。
3•利用缺乏故意的行为(利 用不知情者的间接正犯)
(1)利用他人不知情的行为。 案例1:医生将毒针交给护 士,吩咐其给病人注射,护士 不知情而照办。医生是故意杀 人罪的间接正犯,护士如果没 有过失就无罪。
(包括同一犯罪的不同处罚 标准)界限所规定的要素。

张明楷二阶层理论

张明楷二阶层理论
接正犯。 (2)利用他人的过失
行为。 案例:医生将毒针交 给护士,吩咐其给病 人注射,护士本应按 规定检查针剂,但因 为过于相信医生的权 威而未检查并照办。
精心整理
医生是故意杀人罪的 间接正犯,护士属于 过失致人死亡(有可 能构成医疗事故罪)。 (3)利用他人犯其他
罪的故意。 案例:甲不知道丙坐 在高档穿衣镜后面, 而乙知道,乙为了杀 死丙,唆使甲向穿衣 镜开枪,穿衣镜被打 碎,丙也中弹身亡。 甲构成故意毁坏财物 罪(或者与过失致人 死亡罪的想象竞合), 乙成立故意杀人罪的 间接正犯。甲乙在故 意毁坏财物罪范围内
只能是另一实
一重。
行行为或者自
然事件导致
4
影响共犯人的分类
共同犯罪人根
据分工不同,可
以分为实行犯、
教唆犯与帮助

直接正犯与间接正犯
正犯:对犯罪实施过程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关键人物或核心角色,具有
精心整理
犯罪事实支配性,是正犯.包括直接正犯、间接正犯与共同正犯
直接正犯(直接实行 行为人以自身的直
犯)。
接、积极的身体活动
为(正当防卫、紧急 丙,同时将乙要杀丙
避险等)。
的实施告知丙,让丙
在正当防卫时杀死
丙,后来丙果真在正
当防卫时杀死了乙。
甲成立故意杀人罪的
间接正犯。
精心整理
案例 2:甲诬告陷害乙
犯故意杀人罪,后来
司法机关判处乙死刑
立即执行的,甲成立
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
犯与诬告陷害罪的想
象竞合犯。
6.利用被害人的行 案例 1:丈夫甲和妻子
要素是不需要证明的
要素。
危害行为 基于人的意识和意志 注意刑法中的诬告陷 支配实施的客观上侵 害罪,要求的是行为 犯法益的身体活动。 人捏造事实并告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义务。
第二, 对他人危险行为 (他人 不承担刑事责任)的监督义 务。 第三, 对自己的先前行为引起 的法益侵害危险的防止义务
过失犯罪行为都可以 成为作为义务发生的 根据。 第三,故意犯罪行为可 以成为作为义务发生 的根据。 (能用结果加重 犯评价的除外 )
2
属于类型性的法益侵害行为,即从社会 相当性上评价属于社会生活中被禁止的 有法益侵犯可能性的行为
实行行为与其他刑法理论的关联 1 影响犯罪未遂、犯罪预备的区分 如果已经着手实行行 为,绝对不可能成立 犯罪预备。 如果没有法益侵犯性 的行为存在,那就没 有犯罪的存在 因果关系是讨论实行 行为与实害结果之间 的关系,如果没有实 行行为,那么实害结 果就只能是另一实行 行为或者自然事件导 致 共同犯罪人根据分工 不同,可以分为实行 犯、教唆犯与帮助犯 甲抢劫乙,乙逃跑, 钱包掉下。甲拾得钱 包离开。甲成立抢劫 未遂和盗窃罪的想象 竞合,从一重。
表现形式, 如利用他人、 物质 工具、动物或者自然力等等。 体现为违反禁止规范与命令 规范。
不真正(不纯正)不作为犯: 注意: 行为人以不作为形式实施的 (1)真正的不作为犯源于刑 通常为作为形式的犯罪。 法的明文规定, 不存在是否违 反罪刑法定的问题。 但不真正 不作为犯存在是否违反罪刑 法定的问题。 (2)刑法中通常以作为方式 实施的犯罪并非一定可以由 不作为方式实施成立犯罪。 作为与不作为的关系 作为与不作为的竞合: 案件可 以分别从作为或者不作为角 度解释其都成立该罪 案例: 甲驾驶机动车经过十字 路口, 前方红灯, 甲驾车闯红 灯, 撞死行人乙。 甲的行为可 以分别从作为或者不作为的 角度解释构成交通肇事罪。 案例 1:甲采取暴力、胁迫方 法拒不缴纳应当缴纳的税款 (抗税罪) 。 (暴力、 胁迫—作 为+不缴纳税款—不作为) 案例 2: 值班医生甲拒绝抢救 患者乙, 并撤除乙身上的生命 维持装置(故意杀人罪) 犯与被利用者构成共同犯罪 的体现。 注意: 间接正犯也可能成立共 同犯罪。 案例:甲欺骗乙说: “丙欠我 100 万, 你帮我把他关起来要 债。 ” 乙信以为真, 关押了丙, 甲随后向丙的亲属勒索财物。 甲是绑架罪的间接正犯, 乙与 甲成立共犯 (乙成立非法拘禁 罪) 。 5.利用他人的合法行为(正 当防卫、紧急避险等) 。 案例 1:甲迫使乙杀丙,同时 将乙要杀丙的实施告知丙, 让 丙在正当防卫时杀死丙, 后来 丙果真在正当防卫时杀死了 乙。 甲成立故意杀人罪的间接 正犯。 案例 2: 甲诬告陷害乙犯故意 杀人罪, 后来司法机关判处乙 死刑立即执行的, 甲成立故意 杀人罪的间接正犯与诬告陷 害罪的想象竞合犯。 案例 1: 丈夫甲和妻子乙吵架 后离家出走, 有杀乙故意的邻 居丙告诉乙: “你假装上吊, 我马上打电话叫甲回来看看, 吓吓他, 让他以后不敢再和你 争吵。 ”以听从丙的意见,将 搭在房梁上的绳子套在脖子 上,丙便离开,乙很快吊死。 丙成立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 犯。 案例 2: 兽医甲谎称乙饲养的 狗是疯狗,使乙杀死该狗的, 甲属于故意毁坏财物罪的间 接正犯。 案例 3:甲强迫乙自杀的,成 立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
(符合性判断中要借助价值 观念的判断)
因为刑法规定什么行为构成 犯罪, 所以刑法中大多数构成 要件都是积极的构成要件要 素 消极的构成要件极为罕见, 例 如刑法 389 条第三款的规定: “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 员以财物, 没有获得不正当利 益的,不是行贿。 ”
客观(违法)的构成要件要 素和主观(责任)的构成要 件要素
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分类 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与规范 的构成要件要素 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 在解释 构成要件要素和认定是否存 在符合构成要件要素的事实 时, 只需要法官的认识活动即 可确定的构成要件要素。 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在解释 构成要件要素和认定是否存 在符合构成要件要素的事实 时, 需要法官的规范的、 评价 的价值判断才能认定的构成 要件要素。 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与消极 的构成要件要素 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积极 的、 正面的表明犯罪成立的要 素。 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消极 的、 反面的否定犯罪成立的要 素。 (符合性判断中自然的、 直观的判断)
危害行为 概述 基于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实 施的客观上侵犯法益的身体 活动。 注意刑法中的诬告陷害罪, 要 求的是行为人捏造事实并告 发。 本罪的实行行为是告发行 为, 捏造行为是预备行为。 所 以, 当行为人利用他人捏造的 材料而进行告发时, 也构成本 罪的既遂。 注意区别言论与发表言论: 言 论属于思想、 观念的范畴, 但 发表言论属于行为的范畴。 不包括反射动作、 睡梦中的举 动等等 社会危害表现为法益侵犯性 (对法益的实际侵犯和侵犯 危险) 。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3.利用缺乏故意的行为(利 用不知情者的间接正犯)
(1) 利用他人不知情的行为。 案例 1 :医生将毒针交给护 士, 吩咐其给病人注射, 护士 不知情而照办。 医生是故意杀 人罪的间接正犯, 护士如果没 有过失就无罪。 案例 2: 甲欺骗乙家中的钟点 工丙,声称自己是乙的秘书, 要求丙将乙的公文包交给自 己带给乙, 丙信以为真, 将公 文包交给了甲。 由于丙没有处 分财产的权限, 所以甲只成立 盗窃罪的间接正犯。 (2)利用他人的过失行为。 案例:医生将毒针交给护士, 吩咐其给病人注射, 护士本应 按规定检查针剂, 但因为过于 相信医生的权威而未检查并 照办。 医生是故意杀人罪的间 接正犯, 护士属于过失致人死 亡 (有可能构成医疗事故罪) 。 (3)利用他人犯其他罪的故 意。 案例: 甲不知道丙坐在高档穿 衣镜后面, 而乙知道, 乙为了 杀死丙,唆使甲向穿衣镜开 枪, 穿衣镜被打碎, 丙也中弹 身亡。 甲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或者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 想象竞合) ,乙成立故意杀人 罪的间接正犯。 甲乙在故意毁 坏财物罪范围内成立共同犯 罪。
2
影响犯罪未遂与不可罚的不能犯地区分
3
影响因果关系的判断
4
影响共犯人的分类
直接正犯与间接正犯 正犯:对犯罪实施过程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关键人物或核心角色,具有犯罪事实支配性,是正 犯. 包括直接正犯、间接正犯与共同正犯 直接正犯(直接实行犯) 。 间接正犯(间接实行犯) 行为人以自身的直接、 积极的 身体活动实行犯罪的 行为人通过支配他人 (利用他 人作为工具实施实行行为的) 进而支配犯罪事实的的 1.利用无责任能力者的身体 活动 2.利用他人不属于行为的身 体活动受强制的身体活动 张三利用精神病人强奸妇女, 张三是强奸罪的间接正犯。 利用他人的条件反射动作等; 使他人丧失自由意志进而利 用其身体活动。
客观 (违法) 的构成要件要素: 例如行为、对象、结果、构成 表明行为外在的、 客观面的要 身份等。 素 主观 (责任) 的构成要件要素: 例如故意过失、 目的、 动机等。 表明行为人内心的、 主观面的 要素
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与不成 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刑法条 文明文规定的要素 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刑法 条文表面上没有规定, 但实质 上是必须具备的要素
绝大多数的构成要件都是成 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例如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就 是盗窃罪的不成文的构成要 件要素。 例如行为
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与非共 同的构成要件要素
精彩文档
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 任何犯 罪都必须具备的犯罪构成要
实用标准文案
件要素 非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 部分 犯罪成立要求的犯罪构成要 件要素 真正的构成要件要素与表面 的构成要件要素 真正的构成要件要素: 指为违 法性提供根据的要素 表面的构成要件要素: 又叫虚 假的构成要件要素、分界要 素,是指不为违法性提供根 据,只是为了区分相关犯罪 (包括同一犯罪的不同处罚 标准)界限所规定的要素。 例如第 114 条中的 “尚未造成 严重后果” ,第 270 条第 2 款 中的“遗忘物” 、 “埋藏物” 。 特别提请注意: (1)表面的构成要件要素不 是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要素。 (2)表面的构成要件要素是 不需要证明的要素。 例如目的、动机、构成身份。
实用标准文案
张明楷二阶 层理论 (备注:是 递进的,满 足前者才考 虑后者)
违法(客观)构成要件
构成要件符合性(行为、行为对象、结果、构成身份) 违法性阻却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其他违法阻却 事由)
责任(主观)条件
责任条件(故意、过失、目的与动机) 责任阻却事由(责任能力、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期待可 能性
有体性: 身体活动包括举动和 静止,不包括犯意形成与流 露。 有意性: 刑法只调整有意识和 有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为 有害性有害性(实质要素) : 刑法只禁止在客观上危害社 会的行为, 对社会无害的身体 举止不会被规定在刑法中。 分类 预备行为 实行行为
实行行为是刑法的中心概 念,因为实行行为是刑法分 则规定的、具有法益侵犯急 迫可能性的行为,是刑法主 要禁止的行为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注意:就真正的身份犯而言, 一般人故意利用有身份的不 知情者, 难以成立该身份犯的 间接正犯,可能成立其他犯 罪。 案例 1:甲冒充警察,声称办 案需要, 要求邮政工作人员大 量开拆邮件的, 甲不成立私自 开拆邮件罪 (真正身份犯) 的 间接正犯, 但可能成立侵犯通 信自由罪的间接正犯 (或者与 招摇撞骗罪的想象竞合犯) 。 案例 2: 普通公民甲欺骗国 家工作人员乙, 声称需要现金 购买住房,十天内可以归还。 乙将公款挪用给甲, 甲却用于 贩卖毒品, 并在十天内将公款 归还。 甲不能成立挪用公款罪 的见解正犯, 成立挪用公款罪 的教唆犯 (乙客观上实施了挪 用公款的违法行为) 。 4.利用有故意的工具(被利 用者虽然有责任能力并且有 故意,但缺乏目的犯中的目 的, 或者不具有身份犯中的身 份) 。这种情形利用者和被利 用者可以成立共同犯罪。 (1)利用他人有故意但无目 的的行为。 案例: 甲欲实施传播淫秽物品 牟利罪,向乙隐瞒牟利目的, 利用乙传播淫秽物品。 因为乙 不具有牟利目的, 只构成传播 淫秽物品罪, 而甲构成传播淫 秽物品牟利罪的间接正犯, 二 者在传播淫秽物品罪范围内 成立共同犯罪。 这是间接正犯 与被利用者构成共同犯罪的 体现。 (2)利用他人有故意但无身 份的行为。 案例:甲(警察)指使乙(联 防队员, 非司法工作人员) 刑 讯逼供乙。 甲构成刑讯逼供罪 的间接正犯。乙有逼供的故 意,但没有司法工作人员身 份, 不能构成刑讯逼供罪的直 接正犯, 只能构成该罪的帮助 犯 (如果乙致人轻伤, 则会触 犯故意伤害罪) 。甲乙构成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