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及其意识如何产生的?
第三章,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第三章、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第一节意识的起源一、意识的起源现实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物质在发展的自己的对立物——意识。
意识是怎样产生的呢?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科学研究成果,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也是物质的产物和表现,它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人类社会的产物。
在地球这个自然物质世界上,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在三个决定性的环节:第一,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自然界的无生命物质都具有机械的、物理的或化学的反应,即物体由于其他物体的作用而产生机械状态、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的改变。
例如,物体位移、岩石风化、铁生锈,等等。
这种反映形式的特点是物体以自身的变化“反映”外界环境对它的作用。
这种变化使物质改变其原来的存在状态。
地球上无生命物质经过长期发展,产生了有生命物质,出现了低等生物的反映形式——刺激感应性。
刺激感应性是低等生物,包括原始动植物都具有的一种对外界的反映形式: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生物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光线、温度、声音、水分、肥料和食物等构成的刺激发生反应,如植物的枝叶总是朝着阳光的方向生长,它的根系扎向土壤中有水和肥的地方;变形虫碰上食物就包围并吞食它,遇到不利因素就迅速避开等。
从非生命物质的反应形式到刺激感应性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它说明,从非生命物质的反应形式到低等生物的反映形式的产生,是物质世界自身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这就驳倒了一切唯心主义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生命和意识的根源的观点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低等生物同周围环境的关系比较单纯,因而它们只需要,也只具有刺激感应性。
随着生物自身的发展,它同周围环境的关系日益复杂化,刺激感应性已经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维持生存。
在这种条件下,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产生了动物的感觉。
动物的感觉有自己的物质基础,这就是专门反映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例如,蜘蛛能感觉到落入蛛网里的苍蝇、小虫等引起的震动,蜜蜂能感觉到花儿的气味和颜色等;随着低等生物发展到高等动物,他们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进一步复杂化,而且有了神经系统的指挥中心——大脑。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对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分析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它通过对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入研究和对历史发展的观察,揭示了阶级之间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为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指导。
本文将以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为中心,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
一、阶级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阶级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自身所处阶级地位及其与其他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关系有所认识和了解的主观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人们的阶级意识主要是以身份和地位为基础的等级观念,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阶级意识。
而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和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尖锐,进而产生了阶级意识。
工人阶级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和剥削中逐渐觉醒,形成了自己的阶级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当无产阶级拥有了自己的阶级意识并以此为指导,才能够在阶级斗争中起到主导作用。
通过阶级意识的觉醒和团结,无产阶级将有力量推翻资产阶级,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
二、阶级斗争的本质和形式阶级斗争是指不同阶级之间为了争夺社会财富和政治权力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是社会变革的基本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最主要的。
这种斗争体现在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经济剥削的抵制和反抗,通过罢工、工会组织以及政治斗争争取自身权益的过程中。
而资产阶级则通过经济压迫和政治手段来维持和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不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于其他社会形态中。
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都是不可避免的。
通过阶级斗争的推动,社会将不断向着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中的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的分析和理论建构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
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之所以会产生出它最美的花朵——人类的意识,这是自然界物质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决定的。
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正因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因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
这说明意识从自然界产生出来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但又不是突然的。
大体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的环节:从无生命物质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
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区别在于,它是以思维为主要形式,以语言为外壳,因而能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抽象的反映。
⑵.意识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意识不是纯粹自然的产物和单纯的生物学进化,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产物。
在人的意识产生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①劳动促进了意识的器官――人脑的形成(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②在劳动中产生了意识的物质外壳――语言。
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体现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⑴.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
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其区别不在于它们是否是不是对存在的反映,而在于一个是近似的真实的,一个是虚幻的反映),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其“原型”)。
⑵.意识具有主观性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形式有感觉、思维、情感、意志等,这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
庸俗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其错误在于否认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和映象(抹煞意识的主观特征)。
②对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特 有的精神活动过 程及结果。从其 起源和基础上看, 意识是物质的最 高产物。意识是 自然界长期发展 的产物。
.
5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 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 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 合乎逻辑的” 。
.
6
反应特性
机 械 反 应
.
7
反应特性
无 机 物
水滴石穿
.
返回 8
前面有梅林,到那里吃梅子。
听 梅 生 津
.
34
人脑产生意识的原因
人脑重量大,比重高
动物 鼠 猫
猴
大猩猩 现代人 海豚 鲸
脑重(克) 1.6
31
89 540 1500
1600 9000
.
比重
1:90 1:500 1:40 1:1000
返回35
.
36
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
37
返回
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意识和人工智能
返回
.
25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产生意识的原因 人脑 第二信号系统
.
26
.
27
.
28
.
29
.
30
人脑产生意识的原因 人脑结构复杂、机能完善
.
31
人脑产生意识的原因 人脑具有独特的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
.
32
.
33
人脑产生意识的原因 人脑具有独特的第二信号系统
人脑
谈虎色变 苹果与万有引力
.
16
二,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 劳动创造了人的本身 ▪ 劳动创造了人的语言 ▪ 劳动创造了人的大脑
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

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发表时间:2018-12-26T10:00:32.753Z 来源:《青年生活》2018年第11期作者:王丹[导读]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探索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问题,并由此提出一种总体的辩证方法论体系,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方法论要想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必须以探讨阶级意识为起点。
【摘要】: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探索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问题,并由此提出一种总体的辩证方法论体系,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方法论要想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必须以探讨阶级意识为起点。
关于这方面,本文认为卢卡奇是偏于激进的,他对一些问题的表达也许没有人们所期待的那么具体详细,可在其所处时代历史的政治、制度的背景下已经做到了最佳。
他在阐述资产本主义物化社会下资产阶级阶级阶级意识的虚假性时,着重提出无产阶级通过主体自身的解放,来认知社会本质,促使意识觉醒进行革命的重要性。
【关键词】:总体性;自觉性;无产阶级意识一、“总体性”思想是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直接论述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性研究,其本着总体性的理论思维对社会发展状态进行的逻辑论证的过程。
并在此基础上,卢卡奇开始转向对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直接论述。
首先,卢卡奇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在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自我认识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任务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作出准确的判断,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
对无产阶级来说,承认现实则会失去能够维护自己利益的力量,并且不能单纯地只将历史唯物主义看作是一种认识工具,必须将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
其次,卢卡奇用“总体性”的思维继续辩证的分析与资本主义试图掩盖甚至抹灭无产阶级阶级意识有关的一些问题。
在卢卡奇看来,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一样处于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居于社会底层,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诸多社会现象能够形成更为客观的认识,无产阶级有能力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现,实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以形成对社会总体性的认识。
中国工人阶级是如何产生的简答题

我国工人阶级是如何产生的一、农民工转变为工人阶级我国工人阶级的产生与农民工的转变密不可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民纷纷涌入城市,成为工厂中的劳动力。
这些农民工通常来自农村地区,由于农村生产力的相对不发达和农村资源的相对匮乏,无法满足农村人口的就业需求。
他们选择前往城市寻找工作,改变了他们的职业身份,走上了工人阶级的道路。
二、工业化推动工人阶级形成我国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也是工人阶级产生的重要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部门对工人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工业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工厂从事生产工作,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工人阶级裙体。
三、社会转型带动工人阶级崛起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工人阶级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逐渐得到了提升。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国的企业也逐渐走向国际市场,工人阶级的力量也被更多地凸显出来。
四、工会组织和劳工保护政策的实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工会组织和劳工保护政策的实施也为工人阶级的形成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保障。
我国建立了全国性的产业工会组织,为工人争取利益、维护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工人阶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关注。
总结:我国工人阶级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
农民工的转变、工业化的推动、社会转型的带动以及工会组织和劳工保护政策的实施,共同推动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和壮大。
今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工业化的深化,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将会进一步提升,为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工人阶级是如何产生的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与工人阶级形成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也是我国工人阶级形成的重要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劳动力需求迅速增加,而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就业压力。
这种供求关系的变化使得大量农民工转变为工人阶级,进而促进了工人阶级的形成。
六、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形成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工人阶级逐渐在生产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阶级意识形成思想的当代阐释

经 典 的 阶 级 意 识 形 成 思 想
反应 。对 阶级 意 识 的 产 生 ,马 克 思 的 思 想路 线 可 以用 一句 话来 表述 ,即 “ 一 历 史 时期 的观 念 和 每 思想 也 同样 可 以极 其 简单 地 由这 一 时 期 的 生 活 的
Ab t a t sr c :Cls ia h o y o ls o s iu n s s f u d d b a sc lt e r fca s c n co s e s i o n e y Ma x a d En es r n g l ,b t ca sc l i r i u l s ia t s d d wr e
鲁迅文艺思想中的阶级意识溯源

鲁迅文艺思想中的阶级意识溯源鲁迅深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认识到只信进化论的偏颇,由起初的怀疑“革命文学”转变为肯定“无产阶级文学”,承认文学的阶级性,认同文学始终受阶级意识支配。
这一时期是鲁迅思想的“转向”时期,通过与各方展开革命文学论争,尤其是同后期创造社的论争,他翻译、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探索文学与革命的关系,最终形成了自身的阶级文学观。
鲁迅文艺思想中阶级意识的突显,与当时国内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发展有着紧密关联,同当时后期创造社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密切相关(这里并不否认鲁迅受国内外其他作家、理论家的影响)。
一、阶级意识的突显——后期创造社对鲁迅文艺思想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末中苏外交关系断绝,思想交流严重受阻,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与中国的联系较之苏联更为直接。
”148此时,留日归国的后期创造社成员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到中国,他们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倡导无产阶级文学方面所做的工作,尽管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却对中国的政治、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鲁迅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起初,鲁迅对革命文学是持怀疑态度的。
1927年4月8日,1/ 18鲁迅在黄埔军官学校以《革命时代的文学》为题目作演讲时,已关注到“革命文学”,认为“革命人做出东西来,才是革命文学”418,他对大革命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分三个阶段来分析。
一是大革命之前,所有的文学大抵是叫苦鸣不平的文学,对革命没有什么影响。
二是大革命的时代,“文学没有了”,因为“大革命时代忙得很,同时又穷得很,这一部分人和那一部分人斗争,非先行变换现代社会底状态不可,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做文章;所以大革命时代的文学便只好暂归沉寂了”420。
三是革命成功之后,会产生了两种文学——对旧制度挽歌,对新制度讴歌,不过他认为“中国没有这两种文学……赞美建设是革命进行以后的影响,再往后去的情形怎样,现在不得而知,但推想起来,大约是平民文学罢,因为平民的世界,是革命的结果”421;“现在中国自然没有平民文学,世界上也还没有平民文学,所有的文学,歌呀,诗呀,大抵是给上等人看的;他们吃饱了,睡在躺椅上,捧着看……如果工人农民不解放,工人农民的思想,仍然是读书人的思想,必待工人农民得到真正的解放,然后才有真正的平民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级及其意识如何产生的?
• 一、什么是阶级及其产生 • 二、什么ຫໍສະໝຸດ 阶级意识及其产生什么是阶级?
• 字典里关于“阶级”的解释: • 1、台阶 • 2、指尊卑上下的等级 • 3、官的品位、等级 • 4、阶段;段落
“阶级”一词的使用起源于古罗马,那时它是被用来区 分人口的财产状况的。近代,英文阶级”class”一词起 用于1602年。
阶级意识是怎样产生的?
• 在马克思《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阶级分析的基本 路径表现为将阶级分为“自在阶级”和“自为阶 级”,一个以社会群体的形式存在的“自在阶级”, 只有通过一个历史的、认知的和实践的觉悟化过程, 才能产生阶级意识,才有可能通过一致的集体行动 争取共同的阶级利益。
• 所以阶级归属于人们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动之间的 逻辑连接,需要一个觉悟化的过程,要经过一个获 得阶级意识的中间环节。而且,尽管人们的阶级归 属是获得阶级意识的基本要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 素。
对,但阶级与阶级之间是对抗性的矛盾。
• 韦伯在其鸿篇巨制《经济与社会》中,给阶级下了一个不 规范的定义(1)对于为数众多的人来说,某一种特殊的、构 成原因的生存机会的因素是相同的;(2)只要这种因素 仅仅通过经济的货物占有利益来表现;(3)即它是在
(商品和劳动)市场条件下表现的(阶级状况)。
3.功能主义的阶级标准
• 它从其对整、个社会的功能方面来解释阶级阶层,认为阶 级阶层是有功能的是满足社会需要的必然存在;每一个社 会都需要整合、协调和团结而产生社会阶级阶层;阶级阶 层反映了社会的共享价值观,提高了社会与个人的功能; 经济结构不是社会中的主要结构,权力在社会中是合法分 配的,工作与报酬是合理分配的;等等。
人剥削
• 2、必然性。生产力发展
金属工具使用
私有制
产生 贫富分化
有的人拥有大量生产资料 社
会分工出现
人剥削人成为客观需要
什么是阶级意识?
• 反映一定阶级的特殊地位和利益的社会群体意识。在阶级 社会中,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生活条件不同,由此产生的 物质利益对立和政治权力冲突,必然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反 映出来,形成各自的阶级意识。阶级意识包括阶级的欲望、 情感、习惯等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阶级意识 的主体部分,它高于并影响着阶级的心理。一定阶级的意 识形态,是一定阶级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归根结底,是 由一定阶级的经济地位决定的。进步阶级的阶级意识,对 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反动阶级的阶级意识,对 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阶级出现的原因
• 一是生产力的发展使阶级的出现成为可能,而剩 余产品的出现成为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
• 二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私有制 使阶级的出现成为现实
• 三是生产力整体水平仍十分低下。生产资料的占 有者强制战俘劳动,阶级产生了
• 1、可能性。
• 生产力发展 人成为可能性
生活必需品有了剩余
列宁的阶级定义
• 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 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 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 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 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 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 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
在中国和在西方,古代社会中的“阶级”,就是指社
会上存在的身份等级。在中国的古典文献中,“阶级” 既指官位俸禄的等级,也指社会伦理制度,即“礼” 规定的等级秩序。在西方过去有文字的各个历史时代, 社会等级制度也是普遍存在的,可以看到由各种社会 地位构成的多级的阶梯。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 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领主、陪臣、行会师 傅、帮工、农奴;而且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各种独 特的等级等。
三者相比
• 上面这三种主要的传统阶级观点,它们都不是尽善尽美的, 马克思主义的被指责为过于简单,是单纯的“经济决定 论”;韦伯主义的虽包含了多种标准,但它更强调的是身 份地位(市场),而不是与生产资料的关系;相比之下, 功能主义阶级阶层理论受到的批评最多,其基本错误在于, 它把原因和结果混为一谈了。
•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阐明了阶级 意识的含义,即阶级意识是作为整体的阶级对 自己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历史地位及历史 使命的认识。他说:阶级意识既不是现 成的单 个个人所思想、所感觉的东西的总和;也不是 它们的平均值。而是变成为意识的 对阶级历 史地位的感觉。是人们在特定生活状况中…… 如果对这种状况以及从中产生的各种能够联系 到它们对直接行动以及整个社会结构的影响予 以完全把握,就能够认识与客观状况相符的思 想和感情等。
另外
• 阶级与阶层的比较: • 相同:两者都是从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在不同
社会群体中的配置的角度出发的 • 不同:
• 划分标准不同:阶级以个人在社会生产过程中
所处的位置,特别是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为基础, 阶层则以个人所拥有的财富、地位、权力与声 望的高低而划分的
• 关系的性质不同:阶层和阶层间不一定彼此敌
列宁指出:区分阶级的根本标志,是看其与生产资料的关系, 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否占有其他集团的劳动。从本质上 讲,阶级就是基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而形成的利 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
• 按照这个定义,划分阶级的标准有三个: • 一是人们同生产资料的关系; • 二是在社会劳动中的作用; • 三是收入方式和数量。
三个著名的阶级标准
• 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标准 • 2.韦伯主义的阶级标准 • 3.功能主义的阶级标准
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标准
•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 (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 ( 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
会的过渡
2.韦伯主义的阶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