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1. 引言1.1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乔治·卢卡奇是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在他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理论。
这本书被认为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文本之一,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和运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对社会现象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试图揭示其中隐藏的规律和机制。
他特别关注了一种现象,即“物化”(reification),即社会关系被看作是客观物质存在的东西,而非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的社会关系被当做是一种物质存在,违背了人类的本质和意识。
这种“物化”现象使得人们失去了对社会关系的理解和掌控,使得社会关系看似不可改变和不可逾越。
通过对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物化”这一概念,以及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该书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变当代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
1.2 物化理论的概念卢卡奇在其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物化理论,这一概念是他对马克思主义中重要概念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物化理论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和社会关系被生产和交换的物化过程所淹没,导致人们与自己的劳动、与他人以及与整个社会的关系被异化和疏离。
物化不仅仅是对人们物质生活的表现方式,更是一种对人类精神和意识的束缚。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的个体意识形态归结于物质生产和交换的结果,从而忽视了个体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本质联系。
这种物化导致了人们对自身与社会的认知产生偏差,使得人们变得迷失在物质追逐与消费主义之中。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阶级意识形态的根源之一,因为物化剥夺了人们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使其被动地接受和服从现存的社会制度。
物化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定表现形式。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解释和发展。
卢
卡奇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面构成的,而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
反映和表达。
而在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是起着重要作用的。
卢卡奇进一步将意识形态分
成了两个层次,即“现实的”意识(实在意识)和“表象的”意识(现象意识)。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就是指“表象的”意识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特殊性。
物化是
指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已经失去了自身作为表达社会实践的直接功能,而成为了一种
“独立存在”的东西。
物化意识的特点是,它已经与物质生活实践相分离,变成了一种对
现实的虚化和拜物化的态度。
卢卡奇认为,物化意识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现象。
在这种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人们的关系和交往都变成了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人们的意识也随
之变成了商品的意识。
具体而言,这种意识的特点是先验地接受和迷信权威,主观上承认
和陷入物化的现实,拜物化现实为“神圣的”,并将个体的自我认同建立在物化的价值
上。
卢卡奇进一步指出,物化意识在阶级社会中是存在并且必然存在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商品交换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自身利益,这种经济利益也必然转化为意
识形态的力量。
资本家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存在物化现象并且推动了物化意识的形成。
而
被剥削阶级则由于被迫参与到商品交换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物化意识
的影响。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历史与阶级意识》是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卢卡奇于1967年出版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提出了“物化”(Commodity Fetishism)理论。
本文将探讨卢卡奇在该著作中对“物化”理论的阐释和意义。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中的“物化”概念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物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资本论》中,用来描述商品社会中人们对物品的神秘化和异化。
卢卡奇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和扩展。
卢卡奇指出,物化并不仅仅是对商品的神秘化,而是更深层次的社会现实。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不仅体现在商品交换上,还贯穿于整个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往方式都被商品逻辑所支配,导致了人际关系的表面化和虚无化。
这种虚伪性和异化现象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人们被迫以商品的形式来对待自己和他人,从而失去了人性的本质。
卢卡奇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现象对人们的思想和意识的影响。
他指出,由于物化的存在,人们的意识被资本主义逻辑所左右,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的实际处境和社会现实的无知。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的真正利益和立场,而是按照资本主义的需要和规定来行动,从而成为了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和受害者。
卢卡奇认为,只有当人们通过批判性的思考和意识形态的改变,才能从物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立场和人生价值。
卢卡奇还指出了物化对文化和艺术领域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和艺术被商品化和商业化,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一部分。
这导致了文化和艺术的内容日益空洞化和商业化,失去了原本的创造性和思想性。
由于物化的存在,人们对文化和艺术的理解和欣赏也变得肤浅和功利化,使得真正的意义和价值被掩盖和扭曲。
卢卡奇呼吁人们对文化和艺术进行解体和批判,以恢复其原本的创造力和人文精神。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对抗物化的可能途径。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卢卡奇是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在他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物化”(reification)的理论,这一理论被视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发展和丰富。
本文将结合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探讨“物化”理论的含义、作用和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物化”这一概念的内涵。
在卢卡奇的著作中,他将“物化”定义为“把人类的活动或人的关系转化成物或物的关系,使其具有伪装成物的特征”。
简单来说,就是将人的活动和关系看作是客观存在的物体或事物。
这样一来,人的活动和关系就失去了其本质的人性和活动性,被冷冰冰地看待成为了客观存在的东西。
这种“物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化和异乎寻常,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奴役和控制。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现象比比皆是,它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得异化和疏离,进而导致了社会和个体的不幸和痛苦。
卢卡奇认为批判“物化”现象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议题。
那么,“物化”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卢卡奇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导致了“物化”现象的产生。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和商品成为了社会上最基本的交换和交往媒介,而人际关系和人的活动也被纳入到了这种商品交换的范畴之中。
这使得人的活动和关系被对象化了,被看成是可以交换和买卖的商品,进而“物化”了。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在加剧了“物化”现象的产生。
经济利益被神圣化,物质利益被张扬为一切的追求,而个体的精神追求和人文关怀则被冷嘲热讽。
这种意识形态加剧了“物化”现象的发展,使得人的活动和关系更加地“商品化”,变得更加冰冷和异化。
卢卡奇指出,“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的深刻反映。
“物化”又是如何影响着人的意识和社会变迁的呢?卢卡奇认为,“物化”是导致人的意识形态的虚假和扭曲的根源。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意识受到了商品交换的影响,认为一切都可以用金钱衡量,一切都可以用利益来推动。
试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试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物化”是卢卡奇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
他根据马克思《资本论》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提出“物化”范畴,并且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作了完整阐述。
主要探讨卢卡奇所提出的物化理论的内涵、物化的具体表现以及物化的克服,力求较为全面地把握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并发掘出物化理论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意义。
标签:物化的内涵;物化的表现;物化的克服;当代意义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自马克思以来第一次通过物化概念来论述资本主义的异化问题。
他认为,物化现象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资本主义社会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现象就是“物化”。
时至今日,分析、探索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物化的内涵卢卡奇是通过分析马克思《资本论》中对拜物教的阐述得出物化的理论的,他引用马克思的话说:“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的社会关系”[1]。
卢卡奇指出,人的“物化”的特性,正是在此基础上,把按照可计算性来加以调节的合理化原则,把由于社会分工导致的生产的机械性,把掩盖在物与物关系的虚幻形式下的生产者人格的破碎以及生产者的原子化和孤立化都包含在了其中。
因此,卢卡奇认为物化就是“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2]。
卢卡奇对物化的本质规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物化产生的前提是商品形式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范畴。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它不具有谋取永恒的自然规律的资格,它与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相关联,并遍及社会的一切方面。
所以,卢卡奇的物化概念和对象化是不完全相同的,他只是将资本主义范围之内的对象化理解为物化。
第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核心内涵是指社会关系的物化。
浅析卢卡奇物化批判理论

浅析卢卡奇物化批判理论摘要: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大致从生产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这三个领域分析物化现象形成的机制及其物化的后果,并通过对“总体性、阶级意识、革命实践”三个法宝的深入阐述,探讨突破资本主义物化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物化现象;总体性;阶级意识一、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批判内容卢卡奇对物化理论的阐述集中体现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他认为物化是资产阶级社会普遍的、必然的现象,是生活在资产阶级社会每一个人必然接触到的现实,在此书中,他从生产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这三个领域对资产阶级社会物化现象进行了解读和批判。
(一)生产领域的物化1.生产领域物化形成的机制:流水化作业卢卡奇在分析资本主义物化机制形成时,运用了西方科学管理学之父——泰勒的管理理论。
泰勒认为物质方面的浪费可以看到,但因操作不熟练、管理效率低造成的浪费,却不能直接看到。
因此,他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计算出完成该项工作所需的时间,好将工作量合理化。
其次,强调通过培训,提升工人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工作,使其成为“一流的工人”。
最后将工作过程所需的条件和环境标准化,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方便后面进行考核。
当资本主义国家广泛的运用这种流水线生产方式,工人的工作效率在一定时间内得到了提高,但也禁锢了工人全面发展的机会,工人的本质力量也得不到体现,工人只要按照计算好了的劳动动作去劳动就可以了,不需也不许自己随意的发挥,也不需要了解整个生产流程。
2.生产领域物化形成的过程:劳动过程的可计算性卢卡奇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时,创造性的提出了“第二自然”的概念,即资本主义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导致了一个由现成的物或物与物的关系的世界,简单来说,就是商品世界,商品世界虽然是人创造的,但却支配着人的活动,运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运行的原则是“根据计算、即可计算来加以调节的合理化原则”[1]。
由此,卢卡奇分析了“第二自然”规律作用下劳动产品的物化过程,由于劳动过程可计算性的要求,不仅破坏了产品本身有机的联系,还使工人变成了生产环节的一个零部件,在这种条件下,每个工人只需要在生产线上,操作一个零部件的一个环节,工人作为生产的主体被物化为机械的零部件,工人的身体被整合进了机器体系中,于是造成了工人的灵魂同人格的分离。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其中涉及到的“物化”理论是其核心概念之一。
本文将试图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探讨和阐释。
我们来解析一下“物化”这一概念的含义。
在卢卡奇的理论中,物化是指把人类活动和关系当作独立的“物”来对待,把人的劳动和生产力当作与人本身独立的东西来看待。
换言之,物化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转化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人的本质被忽视,抽象化为无生命的社会关系。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问题就是物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过程变得资本的生长过程,人陷入了对资本的依赖和异化的境地。
物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得不可见,人们对自己的社会身份和角色失去了认同感。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得物化现象更加普遍和深刻,人的劳动被异化、剥夺了创造性,人变成了资本的奴隶。
卢卡奇进一步指出,物化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也反映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中。
在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被用来巩固和维护阶级利益。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产业和媒体,通过商品化和商业化,使人们对于真实世界的感知和判断产生偏差,继而对社会现实产生误解。
卢卡奇对于物化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分析并不是太多。
他更加关注的是物化对于阶级意识的影响。
卢卡奇认为,物化使得人们对于自身的阶级地位和社会关系产生了认知上的偏差,阻碍了阶级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物化使得人们对于自身的社会地位感到困惑和迷茫,无法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实际位置,同时也削弱了人们对于社会变革的愿望和行动。
卢卡奇并没有对于如何打破物化现象给出明确的答案。
一方面,他主张要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来瓦解物化现象,使人们重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身份和角色。
他也强调了个体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努力摆脱物化的束缚。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物化的现象,以及物化对于人的自我意识和阶级意识的影响。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卢卡奇的重要著作,也是建立在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批判的基础上的。
在这本书中,卢卡奇提出了“物化”(reification)这一重要概念和理论,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基本特征,是商品经济关系所导致的社会现象。
具体来说,“物化”是指人类社会关系被物化为物的关系,人的活动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的关系所主导。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关系的物化。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作为商品所有者的人们的劳动产品的代表,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并用货币表现出来。
人们的劳动行为和经济关系可以通过商品和货币来进行交换,而不再是直接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
这种物的关系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使得社会变得冷漠、功利和分离。
卢卡奇认为,“物化”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关系上的变化,更是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开始将自己的意识和认识建立在物的基础上。
他们将自己的社会地位、身份和人格价值等等都与物的拥有和消费相联系。
这就导致了人们把自己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寄托在物质要求和消费欲望上,而忽视了社会关系和人的精神追求。
这种“物化”的意识形态使得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变化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变得缺乏深度和敏感性。
卢卡奇还指出,“物化”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社会现象,也是一种主观意识的束缚。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往往认为自己是“自由”的,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选择来行动。
卢卡奇认为,这种所谓的“自由”实际上是一种虚假的自由,因为人们的选择和行动被物的关系所限制和制约。
人们所追求的自由和幸福往往只能通过物的拥有和消费来实现,而不是通过真正的社会关系和人的精神追求。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的关系所引发的社会变化和意识形态的转变,从而对于思考社会变革和解决社会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思考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摘要: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主要讨论物化和物化意识。
马克思异化概念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二者研究的出发点不同;概念理解上有差异;对消灭物化途径的看法不同。
关键词:物化;异化;《历史与阶级意识》一、《历史与阶级意识》时期的卢卡奇出生于1885年的卢卡奇,在出版《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时,刚刚38岁。
少年时代的卢卡奇,聪慧,同时又具有独立的性格。
"在家里时,绝对的异化……我的道路:从童年时的拒绝礼规到对社会的逐渐具体的批判,是发展缓慢的,很少有意识的,而且是充满长时间的间隙的"。
读书是卢卡奇自幼的爱好。
1909年,24岁的卢卡奇为申请第二个博士学位所写的处女作《现代戏剧发展史》,是他这一时期思想上的总结。
卢卡奇真正在欧洲现代文学理论研究领域站住脚,则是他1911年发表的《心灵与形式》,这部书不仅仅是对西方文学史的探讨,而且是一部从美学和哲学角度对西方文学的反思。
加之刚刚经历了爱情的甜蜜与痛楚,此部作品影响力远远超过了《现代戏剧发展史》。
而随后的《小说理论》则是卢卡奇真正把文学与世界的广阔天地联系起来,从康德的心理主义登上黑格尔历史主义辽阔大陆的标志性作品。
卢卡奇自己评价这部写于1914年冬春之交的作品,是"一篇从历史哲学的角度论述伟大史诗文学形式的文章"。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
此时的匈牙利、德国也经历了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但均以失败告终。
卢卡奇在目睹了祖国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现实后,潜心研习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撰写了一系列文章。
与1923年集结成集,《历史与阶级意识》以德语正式出版。
在本书中,卢卡奇主张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能够把握社会的整体性,强调其实践意义,以及他从马克思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分析中抽象出物化论,成为后来流行的异化论的先导。
二、卢卡奇提出物化概念卢卡奇曾说:"当时,引起我兴趣的是作为´社会学家´的马克思。
我通过在很大程度上由西美尔和马克斯·韦伯决定的方法论眼镜去观察他。
"一般认为,他是直接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出发得到这个概念的,同时汲取了马克斯·韦伯的合理化理论以及西美尔《货币哲学》中主体被客体化理论的养分。
进而,卢卡奇于1923年在其重要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物化这一范畴,用意在于对工业社会垄断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进行深刻批判。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此之前,他并没有读过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32年发表)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939年发表),但其物化理论和马克思早期的异化理论很多地方却惊人的相似,在批判性本质上则是完全一致的。
《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出版于1923年,作为一名匈牙利人,此时的卢卡奇目睹了匈牙利、德国等部分欧洲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为了探寻革命失败的原因,卢卡奇对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剖析,认为"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它的规律虽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是作为无法制服的、由自身发生作用的力量同人们相对立。
因此,虽然个人能为自己的利益而利用对这种规律的认识,但他也不能通过自己的活动改变现实过程本身……人的活动同人本身相对立地被客体化,变成一种商品,这种商品服从社会的自然规律的异于人的客观性,它正如变为商品的任何消费品一样,必然不依赖于人而进行自己的运动。
"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制度中普遍存在的物化现象造成了物化意识、物化观点。
他要通过对商品本质及物化现象的分析来唤醒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
"物化"的本义就是在头脑中某种抽象的东西呈现为一物。
卢卡奇在阐述物化概念时,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首先,他引征马克思的话,"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
"即得出:物化指商品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即所谓"人的一切关系的物化"。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关系表现为物的关系。
其次,也就是第二方面,卢卡奇依据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出发,进一步展开了对劳动异化的分析,他说:"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着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藉此进一步分析了物化概念的另一个含义,即人通过劳动所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
三、卢卡奇物化思想与马克思物化和异化理论的比较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是从资本主义的"经济事实出发",以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把人的本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活动",理解为劳动,同时把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本质的异化,概括为劳动异化。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作了四个规定: (1)劳动者同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他相对抗。
(2)劳动本身的异化。
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人内在的需要的实现,可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在"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
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 (3)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并通过对象化活动得到表现,但产品异化使人不能在对象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劳动异化使人丧失了´自由自觉´的特点,即"人的类本质--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 (4)人与人相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实际上包含着两层含义,即"物的异化"和"人的异化"。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指出物化的两层含义,其一物化指商品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即所谓"人的一切关系的物化"。
其二人通过劳动所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关于物化有以下基本思想:(1)物化和物化意识都是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是历史现象,不是自然现象。
(2)他认为物化和异化是一回事,物化即异化,没有把物化和异化区别开来加以研究。
(3)物化和异化的结果造成了一个存在于人之外的自然。
这个自然以其和人相异化、相外化的自然规律的形式来支配和主宰人的活动。
(4)异化导致了社会历史中普遍存在的二元对立,首先是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自由和必然的对立。
(5)由于异化而产生的社会历史中的二元对立,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就表现为自在之物和二律背反。
1、两人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导致两人批判的重点不同卢卡奇与马克思一样都是从社会生产方式的角度来探讨异化根源的。
但二者在研究的出发点上却存在着差异。
马克思从"劳动"概念出发,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来考察异化劳动的根源,认为异化现象是人类的本质力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
此外,马克思还从私有制的角度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根源。
他指出:"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正如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性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一样,尔后,这种关系就变成了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克思的批判重点是指向奴役、压迫和经济上的榨取,简言之,集中批判资本。
卢卡奇则是从商品入手,从"商品生产"的概念出发来阐述物化理论的。
他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普遍现象,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形式,即商品生产所决定的。
而卢卡奇则着重批判商品结构,批判的重点则是人的独立主体地位和自由意志的丧失。
2、两人在“物化”与“异化”概念理解上的异同在对物化与异化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卢卡奇同马克思有一致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
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卢卡奇是以物化来表述异化概念的,是从主客体对立关系的角度表述物化的。
卢卡奇对物化概念的论述,比较接近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的基本内容,从而抓住了资本主义异化的核心。
但是,卢卡奇的物化导致异化对象化的等同,则是不正确的。
3、两人对消灭物化的途径看法不同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它终究被消灭,这是卢卡奇和马克思的共同认识。
但二者在消灭的途径上却有所不同马克思认为,要真正的消灭异化,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劳动者直接占有生产资料,支配自己的产品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消灭私有制与异化现象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斗争来实现。
卢卡奇认为扬弃物化,有赖于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成熟,他把物化的克服主要放在无产阶级的认识问题上。
卢卡奇把对物化的扬弃归结为无产阶级的认识问题,幻想通过无产阶级意识的觉悟来唤醒人们自觉地排斥物化,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物化的层次性和功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张西平.西方思想家研究·卢卡奇[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4]初见基.《卢卡奇》物象化[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5]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