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和无产阶级的意识 卢卡奇

物化和无产阶级的意识   卢卡奇
物化和无产阶级的意识   卢卡奇

商品经济与人的物化问题

—卢卡奇《历史和无产阶级的意识》读后感

一、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产生

卢卡奇从《资本论》中所提出的商品拜物教这一概念得出了现代人的物化现象。他认为,物化现象使商品结构中人的关系变成了一种物的关系。卢卡奇在做出这一结论时认为,这种商品拜物教现象和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他认为物化现象是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商品越来越丰富的条件下,商品结构已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结构时才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就像人们所熟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商品的产生和商品交换的出现绝不是资本主义时代的特有产物,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低级阶段,原始社会以及后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农业社会中,都有着零星的商品交换和简单的小农经济商品生产,而由于那时的商品生产还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商品的交换也只是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自己生产的产品以外的生活必需品说进行的,商品在社会中还起不到支配的地位,所以那时的社会还不是靠商品说赋予的物的关系和交换关系说支配,而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占据了整个社会结构的主要地位,使得物化现象才成为可能。它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而发展。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中,商品形式占统治地位,并且渗透到人们一切日常生活方式中,对整个社会的内外生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成为该社会新陈代谢的支配形式。在这个社会中,人自己的劳动,他自己的劳动,成为客观的,独立与他的某种东西,成为借助于一种与人相对应的自发运动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这种现象既有客观的方面,也有主观的方面。在客观的方面,一个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世界产生出来了;在主观方面----在市场已经充分发展的地方-----一个人的活动变得跟他自己相疏远,人的活动变成一种商品,这种商品服从于社会的自然规律的非人的客观性,他恰如任何消费品一样,必须按照独立于人的它自己的活动方式进行活动。在此基础上,商品形式的普遍性在客观和主观两方面都引起在商品中的人的劳动变成抽象的。在客观方面,就商品的形式的等价关系推动了性质不同的物品进行等价交换;在主观方面,人的劳动在其抽象中的形式的等价关系不仅是各种商品所要还原到的共同的因素,而且也成为控制着商品的实际生产的现实原则。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劳动可以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加以度量的劳动,任何不同性质的商品进行交换都是依据着这个商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精确计算的。

二、物化理论的内容

(一)关于劳动物化

“劳动的过程逐渐地分化为抽象的、合理的、专门的操作过程,以致工人失去了同最终产品的接触,工人的工作被归为一个专门的固定动作的机械重复。”但是,这种分工的专门化和具体化又因商品的完整性而形成一个整体,人们的分工被定位在生产完整商品中的某一个部件上,部件的分离使生产商品的劳动,包括劳动的技巧、水平、能力和劳动的主体创造性统统被生产和分工物化在某一个完整商品的其中一个部件上,从而导致了对整体破坏。劳动的局部分工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越来越趋于合理化的现象,使产品不再是劳动过程的对象,而表现为一种日益合理化、专门化的商品的局部的客观组合。过去把传统经验看作是对劳动对象的合理计算,转而被生产过程的物质对象的、可以按客观计算的劳动定额所取代。工人们屈从于自己所生产的物质对象,并一直被推进到工人的灵魂的局面:一种完全丧失自我的客体化的后果。

(二)关于人的物化

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当生产的客体被分成许多部分的情况下,也就同时意味着它的主体也被分成许多部分,不仅人的内在的存在被这种商品化过程分裂了,人的外在的存在也被这种专业化的过程否认了。也就是说工人完整的人格已经不复存在,它若生存就

必然发生内在的分裂。另一个结果就是工人被彻底的原子化了。因为生产过程分工越合理、机械化程度越高,劳动者就越不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主人,不仅如此,他反而成了一个大的系统中的部件、一个原子。

(三)关于政治物化

卢卡奇认为物化现象一旦转化为社会生活的每一种表现形式,那么最突出的首先表现在国家形式和法律制度上。国家制度同样渗透着商品生产中的合理化原则和可计算原则,这就像一架机器可否操作运转能被计算一样。“在这样的国家中,法官或多或少是一部自动执行法的机器,只要从这架机器的顶部塞进一张案卷,连同一些必要的费用,那么,你就可以从这架机器的下部得到它所吐出的多少具有说服力的裁决:也就是说,法官的所作所为大体上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和调整。首先表现为“合理化”和“系统化”,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现象和事件,都被“合理”、“系统”的法律形式囊括其中。在法律体系内,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的部门法律、法规和条例等,应运而生。与此相适应,为了保证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尤其是为了推动、巩固和保障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系列立法、司法和执法的部门和机构也纷纷建立。这样,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框衡于法律范围之内,都受到国家机器的强有力的干预和调治,在虚假的“客观性”面纱之上,又添加了一层“公正无私”、“合理合法”的更为虚假的人为掩盖。

同时在国家机关中的工作人员和在生产机构之中的工人有类似之处:一切都是可计算的,它不过是一个机械系统中的一环,他们虽然服务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国家机器,但也是雇佣劳动者,是自身劳动力的出卖者。卢卡奇发现,国家机构分工越细,越合理,那么它的物化也就越严重。尽管国家管理和生产领域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就其实质而言是一致的。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不是在减弱物化的结构,而是在强化这种物化结构。

(四)关于意识物化

卢卡奇认为,人们对现实的事物无法理解,感到神秘莫测,直接原因就是现实的物化已经在人的意识中打上了自己的印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本质关系的虚假的客观性被隐藏了,变成了真正的客观性,而商品关系背后的真正的客观本质,却成了虚无缥缈的东西。既定的事实是,真变成了“假”,假变成了“真”。在人们的意识中,以真为“假”,以假为“真”,并被这种虚假的“真”牵着鼻子走。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意识物化的既定事实和集中表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把一切“合理化”、系统化、科学化和形式化这是资产阶级的阶级需要,也是其阶级本质特定方面的体现。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资产阶级的需要、本质化为“客观”、“科学”和“公正”的思维模式,加上这些思维模式确实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辉煌的成就,还有就是资产阶级自觉地用各种宣传形式和大众传媒到处渗透,造成了一种强有力的、无孔不入的思想氛围,人们在这种氛围中,不管自觉与否,都不得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资产阶级指派的思维方式。人们一旦接受了这种思维方式,用这种思维方式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看待其自身,看待资本主义社会与自身的关系,必定无疑地从心理和理论两个层面上认同资本主义现实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以及不可更改的“客观性”。

与经济和政治的物化相反,意识的物化表现为一个自觉完成的过程。原因是,对于资产阶级来说物化的现实只有作为人们意识中的既定“事实”,成为人们不再追问究竟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既定“事实”以后,才能心安理得地按照自己的心愿,把物化的真正现实继续保持和发展下去。此时,物化意识对资产阶级所企求的经济物化、政治物化以及资产阶级的整个统治,起着一种论证、说明和把真变假,把假变真的作用。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意识物化则起着一种把掩饰和麻痹变成似乎是反映现实本质的既定事实,使其丧失真正的阶级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功能与作用。意识物化的真正本质在于此。

浅论卢卡奇物化思想

浅论卢卡奇的物化思想 【论文摘要】乔治·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山鼻祖,其作《历史与阶级意识》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伟大的思想家们往往能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穿越时空达到理论的惊人契合,《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发表早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问世10年,但卢卡奇在研究马克思《资本论》的基本上就已经提出了物化的学说,可谓殊途同归。本文主要探讨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所提出的物化理论的含义、具体表现及物化的消除,并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思想相对比,以求对卢卡奇物化思想达到完整的把握。【关键字】物化物化表现物化消除意义 一、物化的含义 卢卡奇是通过分析马克思《资本论》中对拜物教的阐述得出物化的理论的,他引用马克思的话说:“可见, 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 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 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 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卢卡奇认为,物化 ..就是“人自己的活动, 人自己的劳动, 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 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 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 同人相对立。”因此, 物化就其本质可以分为两层含义。第一,物化就是商品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就是所谓的“人的一切关系的物化”。马克思也认为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同时,人通过劳动所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因此,物化现象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仿佛是十全十美和合理的自律性掩盖着它的基本性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第二,人通过劳动创造的物反过来支配控制着人。在商品世界中,物与物的关系体现为商品的交换运动,尽管人们能够逐渐认识商品运动的规律,但是人在这个规律面前是无助的孱弱的。人作为劳动者只能在商品世界中无能为力的任商品规律自发的运行,即商品的交换运动完全与人相对立,并且更加无可奈何的被自己所创造的商品所支配和控制。 二、物化的具体表现 当追究物化产生的深层原因时,卢卡奇说道,物化的产生是由于商品交换及其结构性后果影响了资本主义整个外部的和内部的社会生活, 成为一个社会进行物质代谢的支配形式。商品形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并进而按照自己的形象来改造这些方面,商品形式成为世界的统治形式。那么“物化”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呢?卢卡奇先是论述了物化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进而延伸到政治和思想领域。 (一)经济领域中的物化 经济领域的物化表现为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并被数字化所取代。生产的机械化、合理化不断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进步立下悍马功劳。然而,机械化、合理化同时也为人的自由解放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迫使工人在工作中完全按照商品形式所要求的标准和方式“提供”自己的劳动力,他们逐渐

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意义

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意义 [摘要] 格奥尔格.卢卡奇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判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人,发表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主要讨论了资本主义物化现象,物化理论成了学术界讨论的重点问题,他本人也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开创者之一。 [关建词] 卢卡奇物化理论 “物化理论”是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探讨的重要问题,是其进行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及基本思想的主要体现。他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属性出发,指出商品交换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物化的直接原因。得出物化不仅是经济学的中心问题,而且是囊括一切方面的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结构问题的结论。 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根据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得出物化概念,包括两个方面: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自然现象,是在商品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他把物化和异化等同一个概念,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出来的产物反过来支配和主宰着人。他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分工与专门化、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等理论以后指出:商品拜物教是我们这个时代,即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特有的问题。从而得出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物化的直接原因是商品的交换。他认为商品交换的世界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商品结构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十全十美和合理的自律性掩盖着它的本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揭露了物化产生的实质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发展。“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这原本只是人们自己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②物化既是一个经济方面的问题,也是囊括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进一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别对物化理论进行了阐述。卢卡奇说:“在主观方面­——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地方——人的活动同人本身相对立的被客体化,变成一种商品,这种商品服从社会的自然规律的异于人的客观性,它正如变为商品的任何消费品一样,必然不依赖于人而进行自己的运动,在客观方面是产生出一个由现成的物与物之间关系构成的世界,规律虽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是作为无法制服的、由自身发生作用的力量同人们相对立。商品形式的普遍性在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从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看资本主义物化的消除.

2007.9理论界 □ 王永战 从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 看资本主义物化的消除 卢卡奇认为 , 资本主义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物化现象造成了人们的物化意识 , 使人们用直接性的观点孤立地对待局部事实 , 割裂客体与主体的关系 , 抹杀了人们的主体性意识。他认为 , 人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即总体性的辩证法思想方法 , 深入批判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 , 最终克服和消除物化 , 从而达到全人类的共同解放。那么怎样运用总体性的辩证方法来消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物化呢 ? 一、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质的总体性辩证方法 卢卡奇认为 , 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并不是它的现存结论 , 它的实质是它的辩证方法。他认为 ,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实质上是一种总体性的辩证法 , 它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资产阶级思想方法的决定性差别所在。他认为 , 总体性就是指所有存在的东西都是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 个别的东西总是寓于整体之中 , 寓于那种揭示出矛盾关系的中介范畴之中。总体性的范畴就是要求我们着眼于全体、整体 , 而不是从局部、个别出发。他认为 , 整体并不是部分的机械相加 , 其作用和价值也不等于部分之和。总的说来 , 总体性范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定性 : 首先 , 总体性是一种整体统帅局部的原则。卢卡奇认为 , 整体具有优于部分的地位 , 部分不能孤立地说明自己 , 它们的意义只有在与整体的关系中才能显示出来 , 因为部分的性质是由整体来规定的。总体性保留了个体的特殊性存在和其相对独立性 , 但最重要的是它再现了事物的整体联系。他认为 , 资产阶级正是由于不能运用总体性的方法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 , 因

而把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无法忽视的矛盾看作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关的表面现象 , 看不到资本主义的暂时性 , 从而把资本主义看成是永恒的东西。 其次 , 它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辩证法。卢卡奇认为 , 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辩证法体现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与统一。他认为 , 个体的主体和思维的主体都不能成为历史的真正主体 , 只有阶级才能成为历史的真 正主体 , 并且这个阶级只能是无产阶级。因为只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能形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性认识 , 并自觉地干预社会现实 , 从整体上加以改造 , 使理论与实践、思维与存在统一于社会历史的过程中。 再次 , 总体性表现为一个历史的趋势和过程。卢卡奇认为 , 马克思主义是在历史的运动中把握主客体统一的。在奴隶社会中 , 人们控制自然的能力很低 , 受自然的牵制很大 , 因而主体不能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这时历史表现为自在的主体与自在的客体的统一。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 人们控制、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 对自然的规律性也逐步加深了认识。这样 , 自在的客体变为自为的客体 , 主体也逐渐意识到自身 , 由自在的主体变为自为的主体。主体在劳动过程中 , 把自己的劳动与劳动结果联系在一起 , 当劳动结果回到主体时 , 他就可以用来发展自身。只有当无产阶级通过对“ 物化”的深入认识 , 并作为一个自觉的阶级参加实践 , 克服物化 , 才能实现整体性主体与整体性客体的统一。 卢卡奇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辩证方法 , 因为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普遍的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 , 它们阻碍着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形成 , 因而无法使工人阶级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使命。那么什么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物化呢 ? 二、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物化 卢卡奇的物化概念直接依据了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马克思论述说:“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 :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

浅谈卢卡奇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

浅谈卢卡奇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化和异化是个经常的话题。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了物化和异化理论并据此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与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手稿》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秉承马克思的衣钵,在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以下简称《意识》)中再次对物化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但他的物化概念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还是有着较大差别的,拟从两人对物化概念的理解、对物化产生根源的论证等四个方面对此进行浅析。 关键词:物化;卢卡奇;马克思;差异 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了物化和异化理论并据此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与人的关系。在《手稿》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秉承马克思的衣钵,重操物化和异化理论的利器,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和危机。从而得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不合理的、畸形的、病态的社会的结论。如弗罗姆的“人性异化论”、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等。尽管上述论者的理论与马克思的物化和异化理论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或相同,但毕竟是有着重大的理论差别的。囿于浅陋,本文仅管中窥豹,就卢卡奇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的不同之处作些肤浅的比较。 一、对物化概念的理解迥异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现象是“物

化”。这个概念主要是在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观念的影响下提出来的。它最初出现于卢卡奇在1919年写的《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一文中。在此文中,当叙述到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拜物教特征时,他提到了“人的关系的物化”。卢卡奇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它使人屈从于狭隘的分工范围,把整个社会分解为一块块碎片。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随着劳动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人们的职业愈专门化,他们的生活也被局限在一个越来越小的圈子中,其结果是使人们的目光留恋于周围发生的局部的事情上,失去了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其次,它使现实(活生生的历史过程)物化、僵硬化和机械化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对物(商品)的追求使他们的目光变得愈来愈近视,他们面对的现实似乎不是历史运动的过程,而是物和一个个孤立的事实的堆积。再次,它使无产阶级在劳动过程中客体化、对象化了,从而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成了转动着的机械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世界变得机械化的时候,它的主体,人也必然地被机械化了”[1]。我们知道,物化和异化其实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但在卢卡奇的《意识》一文中,物化和异化却被置于同等的地位。在卢卡奇看来,物化就是异化,他没有对异化、物化、对象化这三个范畴进行精确的区分。因此,当卢卡奇批评异化现象时,他也就同时批评了物化和对象化。由于把物化、异化、对象化混为一谈,他也就模糊了马克思的异化观点和黑格尔的异化观点之间的本质区别。马克思没有把物化和异化混

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之比较

摘要: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现代哲学史上均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二者尽管在异化的概念、产生根源和扬弃途径上存在着差异,但二人的理论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分析他们所处时代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物化;异化;卢卡奇;马克思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许多哲学家都对异化理论进行自己的阐释,在众多的异化理论中,马克思和卢卡奇的理论又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而我们有必要对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和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进行认真分析和比较。 一.关于物化和异化的定义 关于“物化”,卢卡奇的定义为:“在这里,关键问题在于,由于这种情况,人自己的活动,自己的劳动成为某种客观的、独立于人的东西,成为凭借某种与人相异化的自发活动而支配人的东西。”紧接着,他从主观和客观方面分别展示物化的内涵和基本规定性,即:“从客观方面看,物化指一个充满客体与商品的世界作为异己的力量同人对立;从主观方面看,物化指一个人的活动变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变成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接下来,卢卡奇即:又指出了“人们对自己所创造的商品顶礼膜拜,使自己受制于物”这一物化现象。并概括了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人的符号化或抽象化、主体的客体化以及人的原子化。 关于异化,马克思的定义是这样的:“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一种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此外,马克思还概括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即: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二.物化与异化的一致性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序言中所说,他的目标是“用马克思的思想真谛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他在1922年出版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并提出其“物化”理论时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未公开面世。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卢卡奇关于“异化”思想所说的东西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所说的竟然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有:首先,二者理论的批判对象是一致的,都把资本主义社会当作批判的靶子,具体来说,这两个理论都与资本主义商品及其拜物教相联系,都看到了人类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或商品)对人的“控制”。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得出直接依据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书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二人都承认,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了许多社会财富,但也产生了一个“客观的、物的世界”,这一客观的世界有着自己特殊的运行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其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越来越走向人的对立面,对人的“控制和异化”越来越强烈。 再者,尽管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四个方面的表现与卢卡奇物化现象的表现并不相同,但二者的实际含义是相近的。 最后,二者都是从实践的和社会物质生产的角度出发来展开论述的,没有仅停留在思想层面的批判上。卢卡奇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重点放在商品拜物教方面,而马克思则深入到了人类历史和生产方式这一更深的层面来探讨异化问题。对此,尽管二者在论证的角度上有所

浅谈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谈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捷尔吉·卢卡奇(1885-1971),是匈牙利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1923年由柏林玛里克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是卢卡奇的影响最大、争论最多的一本论文集,收录了卢卡奇写于1919-1922年的8篇论文和1篇序言。其中1920年的《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一文阐释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概念直接依据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马克思的“物化”指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了一种在市场上买卖的商品,人成了物,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丧失了情感和知性。卢卡奇更进一步,指出了物化概念的另一个含义,即人通过劳动所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因为《历史与阶级意识》先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十年发表,因此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上世纪最早、最系统提出物化理论的一部著作。 一、提出物化理论的背景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非常丰富,在西方所引起的震动是强烈而广泛的。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影响如此之大有其深刻的时代原因和理论原因。 (一)时代原因 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战争、危机与矛盾的交织,帝国主义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整个人类社会在现实和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同时,欧洲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一次又一次地斗争,胜利者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失败者则损失惨重。但由于各种社会历史原因和自身因素,各社会主义国家既取得过巨大成就,也有重大失误,甚至是错误,这给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各自的弊端给民众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情感上造成的创伤,不但没有愈合,而且是旧伤痕上又添新伤。 (二)理论原因 人们开始思考现实,但深思需要理论依据。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以后仍保持乐观主义态度的科学主义思潮,如同它所依托的社会母体一样,虽然自身不断花样翻新,修修补补,也的确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总体上,它以反传统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物化意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物化意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异化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分析,然而人们 对异化最早了解和接受则是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开始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阐述完整的 异化理论)。在二十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卢卡奇敏锐的意识到,人们所面临的根本 问题已不是马克思时代的由于具体劳动产品对人的异己统治而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困境,而是 越来越表现为技术、意识形态等普遍的文化力量而导致的文化历史困境。 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从《资本论》商品拜物教这一概念得出现代人的物化现象,他指出:“商品结构的本 质常常被人们所指出。它的基础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虚 幻的客观性’,一种看来是非常严格地合理的和包括一切的,以致掩盖了它的根本的性质——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每一痕迹的自主性。” 可以说做出这一结论时卢卡奇认为,这种商品拜物教现象和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生存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所面临的特 有问题。卢卡奇从下面两个方面来展开研究:第一,他认为物化现象是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商 品越来越丰富的条件下,商品结构已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结构时才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就 像人们所熟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商品的产生和交换的出现绝不是资本主义时代的特有物,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低级阶段,原始社会以及后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农业社会中,都有着零 星的商品交换和简单的小农经济商品生产,而由于那时的商品生产还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 商品的交换也只是人们为了获得更多自己生产的产品以外的生活必需品而进行的。第二,他 认为,在资本主义时代,物化现象是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它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 不断发展而发展。也就是说当物的关系还没有完全掩盖人的关系时,物化现象对社会的支配 作用还没有那么明显,而随着商品结构的不断完善,当物的关系替代了人的关系时,物化现 象的加剧发展就是必然的了。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意义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揭示了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人从属于物、受制于物的现象, 这对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也具有警示和启迪作用。在劳动发展过程中,商品 的发展、工具理性的扩展导致和促进了人的物化和主体性的沦丧。如果任由技术理性无限制 地膨胀,加剧现代工业社会的物性化,那么,人的全面发展就完全成了空话,生产力的发展 也必将因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主体性的丧失和社会的物化而走向增长的极限。在这种 情况下,社会面临着如何解决绝大多数人的发展与“物的依赖”关系在市场条件下居主导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就是防止人对物依赖关 系的过度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实现生产力发展和人的 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前进。 三、卢卡奇的物化意识 卢卡奇认为物化不只是作为统治人、支配人的异化力量影响着人的活动方式,而且逐渐沉淀 到人们的思想领域中,使人们自觉认同外在的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并把它当成是外在的规 律加以遵循和服从,这使得人们缺乏超越性、批判性。他指出“物化在人的整个意识中打上了自己的印记,人性和人的能力不再成为自己人格的组成部分,他们成为一种像外部世界的各 种事务一样能‘占有’和‘处理’的东西。”正是在这里,隐藏了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关系的虚假的客观性,变成了真正的客观性;而商品关系背后的客观本质,却成了虚无缥缈的东西。 卢卡奇认为意识的物化表现为一个自觉完成的东西。一方面,对于资产阶级而言,物化的现 实只有成为人们意识并不在追究以后,才能将物化的现状维持和发展下去,因此,资产阶级 思想家努力造成这样一种情况:“资本主义社会相对于一个由人自己(作为阶级)制造的现实,在人们看来似乎这是一个与人在本质上异己的自然现象,即使当人仍在‘行动’时,根据事情 的性质,人也仍然是事物的客体,而不是主体。”也就是说,资产阶级要把这种物化的现实沉

卢卡奇物化理论

卢卡奇物化理论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提出物化概念,物化是商品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是人通过劳动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的必然的现象。物化现象也就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们的必然的直接现实,它渗透在人们的整个社会生活中。在资本主义社会,物化问题也不限于经济层面,而是渗透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当下意识,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固定的、当然的东西,只是顺从地适应,而不采取批评与改造的态度,这就是物化意识的表现,它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与辩证法的总体性思想是根本对立的。 物化的具体表现,首先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劳动过程转化为狭隘、精细的分工,劳动的局部分工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越来越趋于合理化的现象,使产品不再是劳动过程的对象,而表现为一种日益合理化、专门化的商品的局部的组合。卢卡奇发现,国家机构分工越细,越合理,那么它的物化也就越严重。尽管国家管理和生产领域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就其实质而言是一致的。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不是在减弱物化的结构,而是在强化这种物化结构。 其次,人变得现实化,机械化,物质化。“劳动的过程逐渐地分化为抽象的、合理的、专门的操作过程,以致工人失去了同最终产品的接触,工人的工作被归为一个专门的固定动作的机械重复。”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把一切机械化、物质化和现实化,这是资产阶级的阶级需要,也是其阶级本质特定方面的体现。人们都是是一个机械系统中的一环,他们服务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的机器,都是是雇佣劳动者,是自身劳动力的出卖者。 再次,无产阶级对象化了,丧失了创造创新的能力,无产阶级丧失了主体地位。因为生产过程分工越合理、机械化程度越高,生产者不再是劳动过程的主人,他反而成了一个大的系统中的部件。无产者在劳动对象面前,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劳动对象成为了无产者的主人。 物化意识的形成及危害,社会机械化抹杀了人的创造力,对工作的热情,以及个人的理想。人们把现存的东西的不合理,都看做合理的必然的,无产阶级丧失了对资产阶级的批判。无产阶级必须打碎物化意识建立自己的阶级意识。物化是对象化、客体化的,把人类的能力全部在产品中体现出来。卢卡奇认为,物化意识是一种虚假意识,因为它用表面现象掩盖了真实本质,用物的关系掩盖了人的关系。克服物化意识,必须运用辩证法的总体性思想,认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透过物化现象,发现人本身。但是,这样克服物化意识,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思想运动,而是要通过实践对社会生活形式的实际消除中才能达到,当然,实践又不能脱离认识。

马克思的物化思想与卢卡奇的异化理论的区别

第二章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比较 第一节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异化的含义 异化,一词源于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研究,是在1841 年春完成的博士论文《伊壁鸠鲁哲学与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区别》中,这里马克思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观去剖析现象和本质,认为本质是现象的基础,现象是本质的异化。他还进一步用异化的观点去探讨社会问题,把现存的政治制度比作人民生活的宗教,认为国家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开始用异化分析经济问题,指出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却向它顶礼膜拜”。在《巴黎笔记》中,马克思又将对异化的研究由法、道德、国家等转到市民社会、家庭、商业等,并初步地把“谋生的劳动”和“异化的劳动”进行比较。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系统的异化理论。 综上所述,马克思从大学毕业开始,一直就在进行异化问题的研究,终于形成了《手稿》和异化劳动理论。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哲学同政治经济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式使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这一事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进而又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人的异化归根结底是劳动的异化,这是人

的一切异化的基础。把人的异化归结为劳动的异化,才能展示人的异化的秘密,从而揭示出社会不平等的根源。这是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异化概念的确切含义,赋予了这个概念以社会经济的时代内容,树立了一个正确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新起点。 异化的含义是指,人(主体)的创造物同创造者相脱离,不仅摆脱了人的控制,而且反过来违背人的意愿,变成与人对立的异已力量。异化的概念是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思想。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活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然而私有制产生后,它强化着异化劳动,同时异化劳动也强化着私有制。这时,人的劳动的自由自觉的对象世界,同时,当它发展到极端时就走向它的反面,否定人的本质力量,这时对象化就表现为异化。但异化只是一种可能性,只有在特定的阶段,也就是客体对象反过来控制主体时,对象化才表现为异化。 而卢卡奇的物化概念却把二者等同起来,没有对其严格的界定,而把二者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了。而马克思认为,对象化与异化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人类永恒的范畴,而后者则是一个历史范畴。 二、异化劳动的规定性和表现 《手稿》集中而深入的阐发了雇佣劳动作为异化劳动的规定性:1.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所生产的劳动产品成为独立于劳动者之外的异已的存在物,在劳动产品生产出来之后不依赖劳动者存在,成为统治劳动者的社会力量。劳动者生产的

物化和无产阶级的意识 卢卡奇

商品经济与人的物化问题 —卢卡奇《历史和无产阶级的意识》读后感 一、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产生 卢卡奇从《资本论》中所提出的商品拜物教这一概念得出了现代人的物化现象。他认为,物化现象使商品结构中人的关系变成了一种物的关系。卢卡奇在做出这一结论时认为,这种商品拜物教现象和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他认为物化现象是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商品越来越丰富的条件下,商品结构已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结构时才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就像人们所熟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商品的产生和商品交换的出现绝不是资本主义时代的特有产物,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低级阶段,原始社会以及后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农业社会中,都有着零星的商品交换和简单的小农经济商品生产,而由于那时的商品生产还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商品的交换也只是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自己生产的产品以外的生活必需品说进行的,商品在社会中还起不到支配的地位,所以那时的社会还不是靠商品说赋予的物的关系和交换关系说支配,而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占据了整个社会结构的主要地位,使得物化现象才成为可能。它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而发展。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中,商品形式占统治地位,并且渗透到人们一切日常生活方式中,对整个社会的内外生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成为该社会新陈代谢的支配形式。在这个社会中,人自己的劳动,他自己的劳动,成为客观的,独立与他的某种东西,成为借助于一种与人相对应的自发运动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这种现象既有客观的方面,也有主观的方面。在客观的方面,一个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世界产生出来了;在主观方面----在市场已经充分发展的地方-----一个人的活动变得跟他自己相疏远,人的活动变成一种商品,这种商品服从于社会的自然规律的非人的客观性,他恰如任何消费品一样,必须按照独立于人的它自己的活动方式进行活动。在此基础上,商品形式的普遍性在客观和主观两方面都引起在商品中的人的劳动变成抽象的。在客观方面,就商品的形式的等价关系推动了性质不同的物品进行等价交换;在主观方面,人的劳动在其抽象中的形式的等价关系不仅是各种商品所要还原到的共同的因素,而且也成为控制着商品的实际生产的现实原则。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劳动可以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加以度量的劳动,任何不同性质的商品进行交换都是依据着这个商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精确计算的。 二、物化理论的内容 (一)关于劳动物化 “劳动的过程逐渐地分化为抽象的、合理的、专门的操作过程,以致工人失去了同最终产品的接触,工人的工作被归为一个专门的固定动作的机械重复。”但是,这种分工的专门化和具体化又因商品的完整性而形成一个整体,人们的分工被定位在生产完整商品中的某一个部件上,部件的分离使生产商品的劳动,包括劳动的技巧、水平、能力和劳动的主体创造性统统被生产和分工物化在某一个完整商品的其中一个部件上,从而导致了对整体破坏。劳动的局部分工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越来越趋于合理化的现象,使产品不再是劳动过程的对象,而表现为一种日益合理化、专门化的商品的局部的客观组合。过去把传统经验看作是对劳动对象的合理计算,转而被生产过程的物质对象的、可以按客观计算的劳动定额所取代。工人们屈从于自己所生产的物质对象,并一直被推进到工人的灵魂的局面:一种完全丧失自我的客体化的后果。 (二)关于人的物化 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当生产的客体被分成许多部分的情况下,也就同时意味着它的主体也被分成许多部分,不仅人的内在的存在被这种商品化过程分裂了,人的外在的存在也被这种专业化的过程否认了。也就是说工人完整的人格已经不复存在,它若生存就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摘要】文章解读了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论述的物化理论。卢卡奇通过分析《资本论》中的商品拜物教得出“物化”的概念。“物化”的概念延伸,在经济领域中,物化表现为人的机械化,政治领域的物化,意识形态的物化。因此,要正确对待“物化”现象,首先,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自己;其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对物化现象进行扬弃。 【关键词】卢卡奇;物化;阶级意识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提出了“物化”这一重要概念,并对其进行系统阐述。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物化是其存在的本质性特征;物化现象不仅是外在客观世界的根本性特点,也是人的内在世界的根本性特征。卢卡奇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其本质的深刻批判,试图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使其摆脱物化的困扰。 一、物化理论的形成背景 20 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各国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惜发动战争,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与此同时,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

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但由于照搬照抄苏联经验和模式,没有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各社会主义国家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重大失误。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两种制度自身的弊端给民众的生活和情感造成了创伤。尤其是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公然在世界上进行对抗,冷战一触即发。在冷战的铁幕中各国面临着深深的社会矛盾,社会各界,尤其是知识分子渴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 二、物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物化”概念是卢卡奇通过分析《资本论》中的商品拜物教得出的。他认为物化是“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1]在阐述物化的时候,卢卡奇先肯定马克思的观点,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劳动力跟其他商品一样在市场上自由买卖,因此人变成了物,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丧失了情感和知性,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即所谓“人的一切关系的物化”。然后进一步指出人通过劳动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的活动。简单的说物化就是人的客体化和物的主体化。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是自觉而能动的,然而在资本主义商品市场条件下,人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丧失了主观能动性,金钱成为衡量人与人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异化在传统马克思主义中很早就出现了,在1844年前后,马克思曾一再地使用异化概念来痛责资本主义制度,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又超出了一般的人本主义立场,从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在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也有人提出了物化,他就是卢卡奇。一、什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关于马克思学说的精髓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发,一种是强调马克思的学说旨在通过现实斗争解放无产者,一种是强调马克思的学说旨在破除异化(物化)关系以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这两种看法中第一类属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总体上则属于第二类。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中西欧革命遭到了失败。卢卡奇、柯尔施等人在总结革命失败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认为革命失败原因就在于无产阶级之阶级意识的丧失,而这又是第二国际庸俗经济决定论所导致的。到1923年,卢卡奇、柯尔施就分别著书,试图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为一种人道主义,并强调马克思思想与黑格尔思想的连续性。这样,就与第二国际的科学主义解释、第三国际的列宁主义解释根本不同,于是遭到了他们的猛烈批判。到了1955年,法国梅洛·庞蒂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并首次把卢卡奇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历史和阶级意识》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圣经”。此后,这个概念才引起了较大反响。 我们可以这样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20世纪历史文化背景下,共产党党内外一批知识分子植根于时代变化并以西方哲学视野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和分析社会现实的产物。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产生于并发展于西方的地域性限制,又有与正统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不同的特定思想内涵;既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又批判马克思主义,宣扬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多元化,主张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来解释、补充、重建马克思主义,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既批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又批判现实社会主义。从总体上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具有国际性影响的西方社会思潮之一,又是一种具有非马克思主义倾向的非正统马克思主义。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卢卡奇 卢卡契被公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发表意味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开始了西马的第一次浪潮,卢卡奇的思想形成了西马的学术重心,他提出的物化是西马的核心。 物化观念、批判性立场、主体性观念是卢卡奇思想的三大基石。物化概念是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首先提出来的,是西马对现代资本主义本质的一种理论把握。只要资本主义存在,物化就会存在,尽管物化的具体形态有变,但物化本身不会变化。西马的物化观决定了它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必须采取批判立场。物化的概念得以成立,在于西马的两个假定,一是有一个理想的人性。正是以理想的人的本质为基础做比较,物化才显得是这种理想人性的异化。二是理想的人性可以在历史的运动中获得实现,因此批判就有了一个理论的根据。而关注人性的恢复,突出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地位。突出人的主观意识的能动性,通过改造人的主观意识推动历史的嬗进。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形成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体现出强烈的主体性观念。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比较论析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比较论析作者:刘恒 来源:《公关世界》2020年第04期 摘要: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二者都是从异化或者物化的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现实,批判资本主义的商品拜物教,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二者也存在差异,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遵循的是“生产逻辑”,主要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进行分析,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遵循的是“观念逻辑”,主要从阶级意识、社会组织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准确把握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对于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异化理论和物化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卢卡奇异化物化 “异化”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划为重要哲学内容,黑格尔曾经在《基督教的权威性》中使用异化思想诠释人和人的异化关系。他在《精神现象学》里使用了“异化”词汇,将其发展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概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摒弃了之前有关异化解释的条件下,结合自己的认识,对异化内涵进行重新定义,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这一主题。卢卡奇依据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理论,对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进行阐释。卢卡奇在1923年将自己以前所作的全部文章整理成册,合成《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更加详细地解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简言之“物化”。卢卡奇所指的物化就等同于异化,他试图恢复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本文将论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希冀给当今社会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劳动为基础进行的阐述。他对黑格尔与费尔巴哈有关异化理论进行革新,将其用来评判现实资本主义所有弊端和矛盾。《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的含义是指主体在劳动关系中,因自身活动而生成自己的对立身份,其后这个对立身份对本体进行反作用。马克有关异化劳动的思考,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异化劳动具有四种形式;(2)异化劳动产生的后果;(3)异化劳动问题发生的原因;(4)由异化劳动得出的结果。 (一)异化劳动四种形式相互联系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主要强调四个联系和作用。其一,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意思是劳动者的劳动产品与自己相对立相作用,“对象占有出现异化现象,使得工人创造越多,其被反作用的概率就越大,劳动者受对象制约就越强,这就是一种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马克思阐释到,“劳动所得出的劳动成果变成了异己的事物,变成了独立于劳动者的独特力量,并与劳动者相对立,而且还损害劳动者的利益……此种现实情况转变为劳动者的非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