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异化在传统马克思主义中很早就出现了,在1844年前后,马克思曾一再地使用异化概念来痛责资本主义制度,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又超出了一般的人本主义立场,从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在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也有人提出了物化,他就是卢卡奇。一、什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关于马克思学说的精髓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发,一种是强调马克思的学说旨在通过现实斗争解放无产者,一种是强调马克思的学说旨在破除异化(物化)关系以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这两种看法中第一类属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总体上则属于第二类。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中西欧革命遭到了失败。卢卡奇、柯尔施等人在总结革命失败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认为革命失败原因就在于无产阶级之阶级意识的丧失,而这又是第二国际庸俗经济决定论所导致的。到1923年,卢卡奇、柯尔施就分别著书,试图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为一种人道主义,并强调马克思思想与黑格尔思想的连续性。这样,就与第二国际的科学主义解释、第三国际的列宁主义解释根本不同,于是遭到了他们的猛烈批判。到了1955年,法国梅洛·庞蒂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并首次把卢卡奇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历史和阶级意识》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圣经”。此后,这个概念才引起了较大反响。

我们可以这样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20世纪历史文化背景下,共产党党内外一批知识分子植根于时代变化并以西方哲学视野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和分析社会现实的产物。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产生于并发展于西方的地域性限制,又有与正统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不同的特定思想内涵;既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又批判马克思主义,宣扬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多元化,主张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来解释、补充、重建马克思主义,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既批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又批判现实社会主义。从总体上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具有国际性影响的西方社会思潮之一,又是一种具有非马克思主义倾向的非正统马克思主义。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卢卡奇

卢卡契被公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发表意味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开始了西马的第一次浪潮,卢卡奇的思想形成了西马的学术重心,他提出的物化是西马的核心。

物化观念、批判性立场、主体性观念是卢卡奇思想的三大基石。物化概念是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首先提出来的,是西马对现代资本主义本质的一种理论把握。只要资本主义存在,物化就会存在,尽管物化的具体形态有变,但物化本身不会变化。西马的物化观决定了它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必须采取批判立场。物化的概念得以成立,在于西马的两个假定,一是有一个理想的人性。正是以理想的人的本质为基础做比较,物化才显得是这种理想人性的异化。二是理想的人性可以在历史的运动中获得实现,因此批判就有了一个理论的根据。而关注人性的恢复,突出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地位。突出人的主观意识的能动性,通过改造人的主观意识推动历史的嬗进。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形成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体现出强烈的主体性观念。

三、卢卡齐的物化理论

1923年,卢卡奇写成了他的名著《历史与阶级意识》,在文中他抨击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物化现象,寄希望于历史的总体运动来克服这种物化。物化是卢卡奇早期理论探讨的中心话语,也是他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思想武器。他认为物化就是“人的本性与其存在冲突,人由主体变成了对象、人的活动的结果,人的创造物变成了某种自律的、并反过来支配人的力量,人成了物的奴仆,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他说“人自身的活动,他自己的劳动变成了依靠悖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他的“物化”概念其实含义与马克思“异化”概念相近,后来许多人也就把他的物化称为异化。

关于异化的原因卢卡奇认为恰恰是技术的运动、理性的发展。他说“如果我们遵循着劳动在他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从手工业经过合作生产和工厂手工业到机器生产的道路加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存在着一种不断向高度理性发展,逐步取消了人在特征、个性、个人性格上的倾向。”这就是科学技术不断应用到生产的过程,就是理性征服自然对象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人的沦丧与异化的过程。他认为这种技术和理性的发展所造成的恶果可以从生产过程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加以论证。从前者来说,技术的应用必然造成进一步的劳动分工,理性的发展必然是劳动过程的日益合理化和机械化,从而导致了工人最终丧失了与产品的接触,在形式上工人成为可有可无的一个原子,在心理上造成更为悲惨的局面。“由于劳动被逐渐地理性化和机械化,随着人在这个过程中活动力的减少,他丧失的热情也越来越多。他的意志的沦丧日益加重。”理性、技术发展的过程已成为工人异化之源,劳动的对象化过程已成为异化的过程,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已成为人性丧失的过程。商品生产的发展,工具理性的扩张,不仅影响了生产过程,也改变了整个社会生活的面貌,甚至渗透到了人们的身体和心灵的各个部分。总之,科学、技术、理性使这个世界发生了巨变,技术的专门化破坏了每一个整体形象,科学本身也卷入这种单一的直接性之中,从而“把现实世界撕成了碎片,使世界整体的美好梦幻烟消云散”,因而科学和技术必然“受到了指责”。

面对着充满异化和罪恶的世界,在哪里能找到灵魂的栖息地呢?卢卡奇的回答是“假如人们想到鲁索,这有一种意义截然不同的自然概念的回声,它越来越集中地感到这样的社会制度(物化)剥夺了人的本质,他所拥有的文化和文明越多(即资本主义和物化),他就越不可能是一个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异化的自然,我们渴望的是鲁索所描绘的那种自然。从这个回答看,卢卡奇对技术和理性的批判所站的是浪漫主义立场,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情绪,也和当时欧洲思想界整体的气氛有关。浪漫主义在欧洲是一种传统的思潮,伴随着理性主义的发展即发展,作为其尖锐的对立面而出现。此处的浪漫主义不指浪漫派,而是整个浪漫思潮。其中隐含的一个根本主题是有限的一般个体生命如何寻得自身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卢卡奇是这一传统的一个重要环节,早期受诺瓦利斯、克尔凯郭尔和陀耶妥斯夫基的影响,后来主要受马克思的影响。卢卡其对后来者的开启作用更大。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异化,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劳动创造物同人相异化,进而导致劳动与人、人与人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相异化的现象。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在马克思影响下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提出了物化理论,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物化现象在经济、政治、意识领域里的不同表现,并进一步提出了克服物化的总体性理论。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卢卡奇在1919年《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一文中提出,资本主义社会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现象是“物化”的概念。1920年《阶级意识》一文中,卢卡奇指出,资本主义的生存模式就是“非人性和物化”。1922年《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一文中,卢卡奇全面地论述了物化问题。

卢卡奇指出:“我们的目的是把物化理解为构成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整体的一个普遍的现象”,“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既不是偶然的现象,也不是专对无产阶级一个阶级而言的,物化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及生活于其中的所有人所必然遭遇的现实,也就是说物化现象具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物化现象还具有必然性,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形式所决定的。卢卡奇认为,物化的产生以商品形式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范畴为前提,只有在商品交换形式在社会中占支配地位,对所有生活形式都有决定性影响的社会中才会出现物化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方面,资产阶级的财富越积越多;另一方面,劳动力成为商品,人的劳动同人本身相分离,成为了不依赖于主体的社会劳动,即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采取了物与物之间关系的虚幻的形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人们突然发现自己面对着一个异己的物的世界,这个世界与自己相对峙并压抑着自己。所以,卢卡奇说:“商品拜物教是我们时代,即现代资本主义时代的特殊的问题。”

(二)物化的具体表现

卢卡奇认为,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它作为一种高居于整个社会之上的统治力量,已经渗透到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深层次结构之中。

1、经济活动中的物化

首先,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在所有权上发生分离,劳动对象不属于劳动者,而劳动者则成为劳动过程中的客体,被迫忍受劳动过程的商品化和简单化,自身的能动性被埋没,从而被劳动过程“物化”了。其次,随着分工的发展,劳动者只是作为机械化的一部分被结合到某一机械系统里去,在这一机械化的过程中,劳动者的活动越来越多地失去了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失去了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力和批判力。正如卢卡奇所说:“技能的专门化导致了对整体的每一个想象的破坏”。第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即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关系。正如卢卡奇指出的“随着经济关系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间接,人们就越来越难干、并且很少能够发现经济关系的人的性质,很少有人能够看透这个物化的面纱。”

2、政治领域中的物化

卢卡奇认为,为了适应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物化过程就“必须遍及社会生活的所有表现形式。这样,资本主义的发展就创造了一种同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在结构上适合于它的结构的法律、一种相应的国家等等”。随着物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和调整。这首先表现为合理化和系统化,即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现象和事件都被合理的、系统的法律形式囊括在内。其次,国家机构的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合理,受制于其中的人的非人化倾向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在国家官僚机构中同样存在着人的能力和他的整个人格相分离的问题,一个国家雇员只是作为一种有能力的商品出卖给了国家机器。

3、物化意识与危害

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的、必然的现象,这一现象也必然在人们的观念中反映出来,这就是卢卡奇说的“物化意识”。他认为,商品关系转变成客体性的东西必然在人们的整个意识上打上自己的印记。物化意识“正像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地在更高的阶段上从经济方面生产和再生产自身一样,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物化结构越来越深入地、注定地、决定性地沉浸入人的意识里”。人自觉地或非批判地认同外在的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并将这种物化结构当作外在的规律和人的本来命运加以遵循、服从,从而丧失了批判和超越的能力。卢卡奇指出,正如物化的普遍化使之成为一切人的共同命运一样,物化意识也同样支配着人的精神活动和心理活动。

卢卡奇还指出了物化意识的危害。他说:“物化意识必定会无希望地陷入到粗糙的经验主义和抽象的乌托邦主义这两个极端中。”物、事实、法则的力量被无限夸大了,人或主体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抽象的乌托邦主义”则滑向另一个极端:一方面,它不主张社会革命,而是寄希望于个人伦理水平的提高来实现社会主义,其目光完全停留在个人和社会的局部现象上;另一方面,它无限夸大主体的力量,相信奇迹会改变一切。这两个极端看起来是正相反对的,实际上,“它们经常是一起出现的,它们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三)如何克服物化

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物化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从外在到内在都被物化了。那么怎样才能克服物化并从物化中解放出来呢?卢卡奇认为,主体是无产阶级。因为,克服物化要靠一个阶级来完成,而无产阶级是“同一的主体——客体”,它有能力从自己的生活基础出发成为行为的主体。另一方面,克服物化决定性的是马克思的辩证法,即要在思维方法上实现根本性的转折,唤起无产阶级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和巨大的热情。

不过,无产阶级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物化的革命是一个充满顽强斗争的漫长过程。卢卡奇认为,“即使那些明显地处于辩证过程中心的客体也要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才能摒弃他们的物化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甚至对国家和经济进行社会主义的组织,都只意味着是一些阶段,……但决不意味着是最终目标的达到。甚至看来,资本主义的严重危机阶段似乎可能有使物化进一步加剧,将其推到极点的倾向”。

(四)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当代意义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尽管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如他没有把异化与物化、客观化严格区别,总体理论低估了个体的地位和作用等,但是它揭示了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人从属于物、受制于物的现象,对于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具有警示和启迪作用。

卢卡奇的物化告诫我们:一方面,我们在弘扬科学、发展技术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科学技术的人道主义方面的意义,尽量避免科学技术理性的过度膨胀带来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我们既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又要防止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完全处于“物欲”和“物的支配”之下;既要善于运用市场关系发展生产力,同时又要在总体上驾驭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金钱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姓名:顾明兰

年级:08中文一班

学号:2008510790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点

9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上)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掌握其理论 的要点。 二. 课程内容 9.1理论背景和发展概况。 9.2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 9.3葛兰西的“民族—人民的文学”论。 9.4 马舍雷和戈德曼的结构主义文论。 9.5伊格尔顿的新马克思主义文论。 三.考核知识点 9.1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 9.2 卢卡契论艺术本质、艺术发生和艺术功能。 9.3 葛兰西论“民族—人民的文学”。 9.4 马舍雷的“沉默论”。 9.5 戈德曼论“有意义的结构”。 9.6伊格尔顿的艺术生产理论。 四.考核要求 9.1 识记:卢卡契的主要论著《历史与阶级意识》、《审美特性》;葛兰西的主要论著《狱中札记》、《狱中书简》;马舍雷的主要论著

《文学生产理论》;戈德曼的主要论著《文学社会学方法论》;伊格尔顿的主要论著《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学原理引论》。 9.2领会:卢卡契论艺术本质:文艺的内容来自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又是对客观现实的超越;卢卡契的艺术发生说:一方面接受并发挥了马恩的劳动起源论,另一方面又用巫术起源论加以补充;卢卡契论艺术功能:激发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 9.3领会:葛兰西论“民族—人民的文学”:要求文学作为“新文化”的一部分,成为“精神、道德革新的表现”,为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 9.4 应用:马舍雷的“沉默论”:作品中的空白和沉默是意味深长的,它们间接地表现了意识形态。 9.5领会:戈德曼论“有意义的结构”:文学创作是作家通过自身的努力,制造一个由其思想、情感和行为组成的有意义的连续结构。这种结构一方面涉及到某一文学作品的各部分内容要素之间的整体 关系,另一方面又与整个社会有着内在的联系。 9.6应用:伊格尔顿的艺术生产理论:(1)把文学艺术看作商品,文艺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经济生产的形式;(2)从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的相互关系看艺术形式,艺术生产和消费既可以改变艺术形式,也可以改变艺术家与欣赏者的关系,还可以改变艺术家之间的关系。 10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下)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掌握其理论的要点。 二.课程内容 10.1布洛赫乌托邦式的幻想艺术论。 10.2布莱希特以理性为本的戏剧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的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的影响 姓名孙明珠 班级 13国贸3班 学号 20131401307 摘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论题接近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在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本质、当代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社会主义三个问题的研究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上述三个问题,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趋势当代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市场社会主义 一、背景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出现的独立于马克思学派之外,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很多西方哲学家的理论而形成的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有深刻的分析批判,探索西方革命的途径,提出了推翻资本主义的道路设想;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前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提出尖锐的批评,描绘了他们理想的社会主义蓝图。 二、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本质的认识及影响 当代西方马克思经济学家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论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联系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它不同于流行的正统的西方经济发展理论的区别在于它从阶级的和历史的观点出发,分析当代经济的结构特征,揭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展的现存的物质的、社会的和精神的[1] 条件。 本文研究了以下主要西方马克思代表人物,阐述他们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1、巴兰在《增长的政治经济》中分析了不发达国家经济落后的根源。在不发达国家, 由于缺乏西方国家的增长条件,使之不能有健康的资本主义发展; 2、弗兰克在《资本主义和拉丁美洲的不发展》中,认为资本主义的演变和扩张产生发 展和不发展,不发达国家的不发展是资本主义及其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内在矛盾包括少数剥削者对大多数人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占有,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宗主国中心和从属国外围国家[2] 的结构; 3、沙米尔阿明在《世界规模的积累》,《不平等的发展》等书中,论述了资本的对外扩 张问题。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的原意在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心(宗主国)的结构的特征。其中第一个特征至它们仅包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二个特征是资本积累过程基本实在内在地产生的,它产生于阿明所说的自动集中的积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企业中使分工国际化,加深了不平等形式。 4、伊曼鲁尔在《不平等交换:贸易帝国主义》中,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转化 为生产价格理论基础,论证了西方国家通过不平等交换对欠发达国家的国际剥削。 他认为,工资是独立的变量,而且决定资本有机构成和国际分工。因此,因工资不平等而引起的价值转移是首要的。要通过深化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市场和对外扩展

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意义

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意义 [摘要] 格奥尔格.卢卡奇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判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人,发表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主要讨论了资本主义物化现象,物化理论成了学术界讨论的重点问题,他本人也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开创者之一。 [关建词] 卢卡奇物化理论 “物化理论”是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探讨的重要问题,是其进行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及基本思想的主要体现。他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属性出发,指出商品交换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物化的直接原因。得出物化不仅是经济学的中心问题,而且是囊括一切方面的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结构问题的结论。 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根据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得出物化概念,包括两个方面: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自然现象,是在商品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他把物化和异化等同一个概念,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出来的产物反过来支配和主宰着人。他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分工与专门化、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等理论以后指出:商品拜物教是我们这个时代,即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特有的问题。从而得出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物化的直接原因是商品的交换。他认为商品交换的世界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商品结构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十全十美和合理的自律性掩盖着它的本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揭露了物化产生的实质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发展。“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这原本只是人们自己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②物化既是一个经济方面的问题,也是囊括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进一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别对物化理论进行了阐述。卢卡奇说:“在主观方面­——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地方——人的活动同人本身相对立的被客体化,变成一种商品,这种商品服从社会的自然规律的异于人的客观性,它正如变为商品的任何消费品一样,必然不依赖于人而进行自己的运动,在客观方面是产生出一个由现成的物与物之间关系构成的世界,规律虽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是作为无法制服的、由自身发生作用的力量同人们相对立。商品形式的普遍性在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 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 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着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超一流 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超一流 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超一流 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 (一)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代) 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超一流 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超一流 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着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一流 4、赫伯特·马尔库塞(Marcuse, Herbert 1989——1979)德国人,是“弗洛伊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简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几个问题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虽然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产生了一些误解,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值得我们重视的思想资源。在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上,传统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科书,对于意识形态的理解过于狭隘,忽视了马克思思想中关于意识形态的更加广阔和深刻的意识形态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总体上说,主要涉及到:意识形态的范围、价值问题;意识形态的主体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问题;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教育问题;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意识形态的种类;意识形态与语言的关系等问题。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意识形态观 无论你是否愿意,意识形态都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你,无论你如何讨厌,意识形态都已经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回避意识形态,否定意识形态,甚至说“意识形态”已经终结,这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这就如同鸵鸟把头埋到沙子里,防止自己被人抓住一样,是极其愚蠢的。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意识形态呢?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虽然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产生了一些误解,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值得我们重视的思想资源。 一、如何看待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 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提出了质疑。这种质疑主要表现在,他们认为,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看作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这是一种简单的历史决定论的思想,实际上意识形态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他们看来,马克思简单地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对社会现实的歪曲反映,并用阶级根源来说明意识形态的产生的社会根源,把意识形态和阶级意识等同起来,把意识形态的斗争归结为阶级斗争。他们有人质疑,难道一种意识仅仅由于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就表明这种意识是颠倒的意识吗?就是错误意识吗?[1]这种指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修正和完善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几乎是每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家的共同企图。 应该承认,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确实有僵化和教条化的问题,缺乏对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形式、内容和功能的深入思考。这也导致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多方面的质疑和思考。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某些思考,确实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在分析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念的时候,不同的人抓住了马克思思想中的不同方面来分析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思想。比如,早期阿尔都塞抓住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提出的下列思想:“整体,当它在头脑被作为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2]在他看来,头脑所专有的掌握方式是科学的掌握方式,而对于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是意识形态的。而卢卡奇则抓住了马克思对于商品拜物教的批判,认为,这种商品拜物教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使人崇拜自己所创造的商品之间的交互关系,而忽视了交换关系背后的人和人之间的剥削关系。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于商品拜物教的意识形态功能的批判。或者说,马克思就是要揭示商品交换关系背后所存在着的人和人之间的交互关系。国内学者在研究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的思想的时候,发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讨论的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3]。由此可见,人们在分析马克思的意思形态思想的时候,也发现了马克思也有不同的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观念。英国学者汤普森发现,在马克思那里有三个不同的意识形态概念。第一种意识形态概念是:“意识形态是一种理论学说和活动,它错误地认为,观念是自主的和有效的,它不了解社会—历史生活的真正情况与特点。”[4]这就是说,那些把人的观念看作是独立于社会历史条件的思想就是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所批判的各种不同的理论都是意识形态。第二种意识形态概念是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黎眩 (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对马克思不同时期阐述的国家思想进行发挥和完善、在与各种资产阶级国家和权力学说的斗争以及马克思主义内部的思想争论中提出了一系列更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家观。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是对马克思在不同时期阐述的国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概述 从20 世纪50 年代后期以来,在欧洲和美国,国家成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中心议题。在卡诺伊看来,有两个主要原因促成了这种变化。这一方面是因为二战之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出现了新发展,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自50 年代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针对斯大林主义和苏联社会经济出现的问题对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反思。如何理解国家,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迫切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是丰富多彩的。从客观上看,这是由于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诸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从理论者主观上说,个人的理论出发点、使用的方法和关注的领域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有变化。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归纳出国家理论的几个流派。从对国家作用的判断可以区分出“工具主义”国家论、“结构主义”国家论、“调节者”国家论和“制度平台”国家论四类。 “工具主义”国家论是在马克思关于国家是阶级统治工具的观点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米利班德。他认为国家并不是相互竞争的利益集团间的中立的裁判者,而是一个深深介入其中的不可避免的偏袒者,是统治阶级的重要 工具,维护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和资本主义生产与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结构主义”国家论是以20 世纪60 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结构主义为分析工具的,代表人物是 法国学者阿尔都塞和希腊学者普兰查斯。它认为要理解资本主义应该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社会结构而不是人上。只有生产关系即社会阶级才是历史的主体。结构的存在和变化决定了个人的选择和历史的方向。可以区分出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三种结构,虽然经济结构有最终决定性,但是其他两种结构在一定时期也能成为特定生产方式的支配结构。“调节者”国家论把国家视为调节阶级矛盾、应对社会经济危机的主体,保持相对的自主性,通过缓和各阶级关系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维护了现有的社会结构。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学者奥菲。“制度平台”国家论在一定程度上与“结构主义”有相似之处,带有明显的制度主义色彩,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杰索普。他认为国家是一系列制度的集合体,为社会各阶层和力量提供了活动和斗争的制度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从关注的领域可以划分为经济学、政治学、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经济学四种国家理论。 比较而言,前三者强调的是从各自关注的领域来理解和解释国家。经济学强调的是国家与资本积累和再生产的关系。政治学和意识形态理论强调的是国家的

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之比较

摘要: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现代哲学史上均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二者尽管在异化的概念、产生根源和扬弃途径上存在着差异,但二人的理论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分析他们所处时代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物化;异化;卢卡奇;马克思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许多哲学家都对异化理论进行自己的阐释,在众多的异化理论中,马克思和卢卡奇的理论又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而我们有必要对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和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进行认真分析和比较。 一.关于物化和异化的定义 关于“物化”,卢卡奇的定义为:“在这里,关键问题在于,由于这种情况,人自己的活动,自己的劳动成为某种客观的、独立于人的东西,成为凭借某种与人相异化的自发活动而支配人的东西。”紧接着,他从主观和客观方面分别展示物化的内涵和基本规定性,即:“从客观方面看,物化指一个充满客体与商品的世界作为异己的力量同人对立;从主观方面看,物化指一个人的活动变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变成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接下来,卢卡奇即:又指出了“人们对自己所创造的商品顶礼膜拜,使自己受制于物”这一物化现象。并概括了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人的符号化或抽象化、主体的客体化以及人的原子化。 关于异化,马克思的定义是这样的:“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一种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此外,马克思还概括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即: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二.物化与异化的一致性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序言中所说,他的目标是“用马克思的思想真谛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他在1922年出版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并提出其“物化”理论时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未公开面世。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卢卡奇关于“异化”思想所说的东西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所说的竟然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有:首先,二者理论的批判对象是一致的,都把资本主义社会当作批判的靶子,具体来说,这两个理论都与资本主义商品及其拜物教相联系,都看到了人类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或商品)对人的“控制”。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得出直接依据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书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二人都承认,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了许多社会财富,但也产生了一个“客观的、物的世界”,这一客观的世界有着自己特殊的运行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其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越来越走向人的对立面,对人的“控制和异化”越来越强烈。 再者,尽管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四个方面的表现与卢卡奇物化现象的表现并不相同,但二者的实际含义是相近的。 最后,二者都是从实践的和社会物质生产的角度出发来展开论述的,没有仅停留在思想层面的批判上。卢卡奇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重点放在商品拜物教方面,而马克思则深入到了人类历史和生产方式这一更深的层面来探讨异化问题。对此,尽管二者在论证的角度上有所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 各个阶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社会的演变过程 1.20世纪20—30年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探索时期 (未成为独立的社会思潮) 主要流派: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布洛赫 卢卡奇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和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 主要观点:卢尔奇,柯尔施试图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为一种人道主义,并强调马克思思想与黑格尔思想的连续性(卢尔奇曾为自己部分错误的观点道歉) 小结:马克思主义在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会误 入歧途,我们所做的就是要加深理解,及时纠正。

2.20世纪30—60年代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鼎盛发展时期 主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1)法兰克福学派(又称新马克思主义) 起源:1923年2月3日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成立的“社会研究所”,是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始作俑者。 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塞库,哈贝马斯,施密特等 主要观点:在求得人在精神方面的真正解放,现代社会中包括理性,科学和技术在内的所有意识形态都在批判之列,构建了自成体系的批判社会理论 小结:a. 对大众文化以及文化工业的批判和排斥使其理论充满了贵族式的颐指气使的气息,并使其丧失了客观的立场, 未能认识到电视这一媒介及其文化的积极功能。 b.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为我们提供 了一个宏观的研究媒介的视角。 (2)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代表人物:威尔海姆·赖希,艾瑞克·弗洛姆,马尔库塞 主要观点:把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用弗洛伊德主义补充,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小结:a.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

物化和无产阶级的意识 卢卡奇

商品经济与人的物化问题 —卢卡奇《历史和无产阶级的意识》读后感 一、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产生 卢卡奇从《资本论》中所提出的商品拜物教这一概念得出了现代人的物化现象。他认为,物化现象使商品结构中人的关系变成了一种物的关系。卢卡奇在做出这一结论时认为,这种商品拜物教现象和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他认为物化现象是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商品越来越丰富的条件下,商品结构已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结构时才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就像人们所熟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商品的产生和商品交换的出现绝不是资本主义时代的特有产物,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低级阶段,原始社会以及后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农业社会中,都有着零星的商品交换和简单的小农经济商品生产,而由于那时的商品生产还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商品的交换也只是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自己生产的产品以外的生活必需品说进行的,商品在社会中还起不到支配的地位,所以那时的社会还不是靠商品说赋予的物的关系和交换关系说支配,而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占据了整个社会结构的主要地位,使得物化现象才成为可能。它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而发展。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中,商品形式占统治地位,并且渗透到人们一切日常生活方式中,对整个社会的内外生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成为该社会新陈代谢的支配形式。在这个社会中,人自己的劳动,他自己的劳动,成为客观的,独立与他的某种东西,成为借助于一种与人相对应的自发运动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这种现象既有客观的方面,也有主观的方面。在客观的方面,一个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世界产生出来了;在主观方面----在市场已经充分发展的地方-----一个人的活动变得跟他自己相疏远,人的活动变成一种商品,这种商品服从于社会的自然规律的非人的客观性,他恰如任何消费品一样,必须按照独立于人的它自己的活动方式进行活动。在此基础上,商品形式的普遍性在客观和主观两方面都引起在商品中的人的劳动变成抽象的。在客观方面,就商品的形式的等价关系推动了性质不同的物品进行等价交换;在主观方面,人的劳动在其抽象中的形式的等价关系不仅是各种商品所要还原到的共同的因素,而且也成为控制着商品的实际生产的现实原则。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劳动可以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加以度量的劳动,任何不同性质的商品进行交换都是依据着这个商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精确计算的。 二、物化理论的内容 (一)关于劳动物化 “劳动的过程逐渐地分化为抽象的、合理的、专门的操作过程,以致工人失去了同最终产品的接触,工人的工作被归为一个专门的固定动作的机械重复。”但是,这种分工的专门化和具体化又因商品的完整性而形成一个整体,人们的分工被定位在生产完整商品中的某一个部件上,部件的分离使生产商品的劳动,包括劳动的技巧、水平、能力和劳动的主体创造性统统被生产和分工物化在某一个完整商品的其中一个部件上,从而导致了对整体破坏。劳动的局部分工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越来越趋于合理化的现象,使产品不再是劳动过程的对象,而表现为一种日益合理化、专门化的商品的局部的客观组合。过去把传统经验看作是对劳动对象的合理计算,转而被生产过程的物质对象的、可以按客观计算的劳动定额所取代。工人们屈从于自己所生产的物质对象,并一直被推进到工人的灵魂的局面:一种完全丧失自我的客体化的后果。 (二)关于人的物化 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当生产的客体被分成许多部分的情况下,也就同时意味着它的主体也被分成许多部分,不仅人的内在的存在被这种商品化过程分裂了,人的外在的存在也被这种专业化的过程否认了。也就是说工人完整的人格已经不复存在,它若生存就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其实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潮流,或者是理论体系,而是一个总体称谓,它其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潮、流派和学说,不同的学派都有着各自的代表人物和其主流思想,对后世也有着不同的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着某种共同的理论基础,又在具体的思想内容上变现得极其复杂和庞大。虽然有时候会与马克思注意的基本原理会有些许冲突,但是其中也包含着许多有创新性而且深刻的理论观点。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 一方面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纪元。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鼓舞下,西方的德国、芬兰、波兰、匈牙利和奥地利等国也相继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但都遭到了失败。于是,西欧马克思主义者纷纷从理论上进行反思,探讨西欧各国革命失败的原因。他们把革命陷于低潮的原因归于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机械化、教条化了,忽视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在革命实践中的能动作用,削弱了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功能。 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给西方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不但经济迅速发展时期,还引起了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导致了对马克思暴力革命说、列宁的帝国主义垂死说、斯大林的集权主义的怀疑和不满,于是提出了种种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代表及其观点 1、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 卢卡契是现代匈牙利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哲学家。主要论著有:《美学》、《审美特性》、《美学史论文集》、《美学补遗》、《文学与民主》等。他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在20世纪影响很大、争议也很多。他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第一,艺术本质是审美反映论。卢卡契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人的心理是第二性的,任何反映都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而不是机械的反映,强调社会、人类和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原则,坚持现实主义的立场。文学艺术作为审美反映是反映现实和超越现实的辩证统一,审美反映必然渗透着艺术家的主观成分;包含了主观辩证法,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而超越客观现实;审美反映是一种拟人化的反映,通过典型来反映现实,典型是普遍性和个别性的有机统一。第二,艺术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巫术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是因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首先因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条件是在劳动过程中历史地生成的,艺术创造的抽象形式与劳动密切相联;其次是因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使人类有了闲暇,从而有了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可能。最后是因为文学艺术的历史生成还借助于巫术的中介作用。巫术是现实生活的模仿,从而具有现实生活的现象形式;巫术能激发思想感情,这两点是产生文学艺术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三,艺术功能是激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物化意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物化意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异化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分析,然而人们 对异化最早了解和接受则是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开始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阐述完整的 异化理论)。在二十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卢卡奇敏锐的意识到,人们所面临的根本 问题已不是马克思时代的由于具体劳动产品对人的异己统治而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困境,而是 越来越表现为技术、意识形态等普遍的文化力量而导致的文化历史困境。 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从《资本论》商品拜物教这一概念得出现代人的物化现象,他指出:“商品结构的本 质常常被人们所指出。它的基础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虚 幻的客观性’,一种看来是非常严格地合理的和包括一切的,以致掩盖了它的根本的性质——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每一痕迹的自主性。” 可以说做出这一结论时卢卡奇认为,这种商品拜物教现象和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生存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所面临的特 有问题。卢卡奇从下面两个方面来展开研究:第一,他认为物化现象是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商 品越来越丰富的条件下,商品结构已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结构时才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就 像人们所熟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商品的产生和交换的出现绝不是资本主义时代的特有物,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低级阶段,原始社会以及后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农业社会中,都有着零 星的商品交换和简单的小农经济商品生产,而由于那时的商品生产还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 商品的交换也只是人们为了获得更多自己生产的产品以外的生活必需品而进行的。第二,他 认为,在资本主义时代,物化现象是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它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 不断发展而发展。也就是说当物的关系还没有完全掩盖人的关系时,物化现象对社会的支配 作用还没有那么明显,而随着商品结构的不断完善,当物的关系替代了人的关系时,物化现 象的加剧发展就是必然的了。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意义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揭示了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人从属于物、受制于物的现象, 这对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也具有警示和启迪作用。在劳动发展过程中,商品 的发展、工具理性的扩展导致和促进了人的物化和主体性的沦丧。如果任由技术理性无限制 地膨胀,加剧现代工业社会的物性化,那么,人的全面发展就完全成了空话,生产力的发展 也必将因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主体性的丧失和社会的物化而走向增长的极限。在这种 情况下,社会面临着如何解决绝大多数人的发展与“物的依赖”关系在市场条件下居主导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就是防止人对物依赖关 系的过度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实现生产力发展和人的 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前进。 三、卢卡奇的物化意识 卢卡奇认为物化不只是作为统治人、支配人的异化力量影响着人的活动方式,而且逐渐沉淀 到人们的思想领域中,使人们自觉认同外在的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并把它当成是外在的规 律加以遵循和服从,这使得人们缺乏超越性、批判性。他指出“物化在人的整个意识中打上了自己的印记,人性和人的能力不再成为自己人格的组成部分,他们成为一种像外部世界的各 种事务一样能‘占有’和‘处理’的东西。”正是在这里,隐藏了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关系的虚假的客观性,变成了真正的客观性;而商品关系背后的客观本质,却成了虚无缥缈的东西。 卢卡奇认为意识的物化表现为一个自觉完成的东西。一方面,对于资产阶级而言,物化的现 实只有成为人们意识并不在追究以后,才能将物化的现状维持和发展下去,因此,资产阶级 思想家努力造成这样一种情况:“资本主义社会相对于一个由人自己(作为阶级)制造的现实,在人们看来似乎这是一个与人在本质上异己的自然现象,即使当人仍在‘行动’时,根据事情 的性质,人也仍然是事物的客体,而不是主体。”也就是说,资产阶级要把这种物化的现实沉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 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 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着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超一流 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超一流 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超一流 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 (一)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代) 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超一流 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超一流 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着作:《德国悲剧

卢卡奇物化理论

卢卡奇物化理论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提出物化概念,物化是商品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是人通过劳动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的必然的现象。物化现象也就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们的必然的直接现实,它渗透在人们的整个社会生活中。在资本主义社会,物化问题也不限于经济层面,而是渗透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当下意识,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固定的、当然的东西,只是顺从地适应,而不采取批评与改造的态度,这就是物化意识的表现,它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与辩证法的总体性思想是根本对立的。 物化的具体表现,首先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劳动过程转化为狭隘、精细的分工,劳动的局部分工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越来越趋于合理化的现象,使产品不再是劳动过程的对象,而表现为一种日益合理化、专门化的商品的局部的组合。卢卡奇发现,国家机构分工越细,越合理,那么它的物化也就越严重。尽管国家管理和生产领域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就其实质而言是一致的。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不是在减弱物化的结构,而是在强化这种物化结构。 其次,人变得现实化,机械化,物质化。“劳动的过程逐渐地分化为抽象的、合理的、专门的操作过程,以致工人失去了同最终产品的接触,工人的工作被归为一个专门的固定动作的机械重复。”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把一切机械化、物质化和现实化,这是资产阶级的阶级需要,也是其阶级本质特定方面的体现。人们都是是一个机械系统中的一环,他们服务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的机器,都是是雇佣劳动者,是自身劳动力的出卖者。 再次,无产阶级对象化了,丧失了创造创新的能力,无产阶级丧失了主体地位。因为生产过程分工越合理、机械化程度越高,生产者不再是劳动过程的主人,他反而成了一个大的系统中的部件。无产者在劳动对象面前,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劳动对象成为了无产者的主人。 物化意识的形成及危害,社会机械化抹杀了人的创造力,对工作的热情,以及个人的理想。人们把现存的东西的不合理,都看做合理的必然的,无产阶级丧失了对资产阶级的批判。无产阶级必须打碎物化意识建立自己的阶级意识。物化是对象化、客体化的,把人类的能力全部在产品中体现出来。卢卡奇认为,物化意识是一种虚假意识,因为它用表面现象掩盖了真实本质,用物的关系掩盖了人的关系。克服物化意识,必须运用辩证法的总体性思想,认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透过物化现象,发现人本身。但是,这样克服物化意识,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思想运动,而是要通过实践对社会生活形式的实际消除中才能达到,当然,实践又不能脱离认识。

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几点思考

【内容提要】本文围绕如何认识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就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与内涵、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的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派别,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出现多样化的局面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本文提出判断西方马克思主义性质的三条标准,并以卢卡奇和弗罗姆为例作了具体分析。【英文摘要】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ception and connotation of Western Marxism as well as its relations with Leninism,holds that Western Marxism is not aunified school of ideological trend,and,based on a concrete analysis of G.Lukacs and E.Fromm,proposes three criteria for judging the nature of Western Marxism.【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卢卡奇/弗罗姆/Western Marxism/Marxism/Leninism/Lukacs/Fromm【正文】[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03)04-0067-04 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国际性的思潮,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之后又不断发展,20 世纪50—60年代达到高潮。习惯上,通常指由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等人所引发的西欧和中欧地区左翼激进思想家(包括部分共产党员或被开除出党的理论家)重新诠释马克思学说的思潮。我国学术界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但对如何认识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目前学术界还存在着诸多争论。对此,笔者不揣冒昧,拟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与内涵、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的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界定等三个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一目前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与内涵仍有不同看法。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存在是一个不依人们赞成与否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因为不仅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奠基人之一的卡尔·科尔施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1930)一文中首次使用了这一概念,并将它与“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或“正统马克思主义”明确对立起来;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梅洛—庞蒂也在《辩证法的历险》(1955)一书中专章讨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并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其后英国新左派理论家佩里·安德森又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1 976)一书中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从形式的转移和主题的创新等方面规定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他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尽管存在种种的分歧和对立,却仍然构成一种具有共同学术传统的理论。”(3)这一切说明,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并非主观杜撰,而是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的一股思潮。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含糊的概念。因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国外并不是一个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有确定涵义的概念。在国外比较常见的有三种用法:(1) 地域性概念。如,前南斯拉大学者A·格尔科奇科夫主张按地域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东方马克思主义”(即苏联、东欧及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即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马克思主义)和“第三世界马克思主义”(即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流行的马克思主义)。在这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中不仅包括欧美等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还包括那个地区各国共产党的理论;(2)梅洛-庞蒂的概念。他所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指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阐述强调辩证法和无产阶级主观革命性的理论,是与列宁主义根本对立的一种思潮;(3)佩里·安德森的概念。他的概念“既是世代性的,又是地域性的”,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而是一个“意识形态”的概念。[!--empirenews.page--] 上述几个概念各有自己的根据,但也各有自己的片面性。例如,梅洛-庞蒂不顾卢卡奇本人的反对与抗议将他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并把葛兰西这个忠诚的共产党人也包括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中去;佩里·安德森则没有注意到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其共同点之一便是否认“苏联马克思主义”即“正统马克思主义”或“列宁主义”,当然还包括“斯大林主义”。笔者认为,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严格地说不过是西方各国家中主张重新阐释和补充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种通称,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思想(2020年7月整理).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思想 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已有大半个世纪,它在中国的传播则不到20年。时间虽短,中国人对它的理解、态度、运用却有很大的变化,这反映了20年来中国社会状况的巨大变迁,也折射出中国知识分子把握西方思潮并用之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一、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是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因为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故名。他们主要认为资本主义宣扬理性主义和工业,而理性主义和工业却并非给人们带来好处,社会出现了技术危机,人们愈来愈受到科技异化的控制,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重新审视科学技术的价值。法兰克福学派把技术理性批判进一步引向了意识形态批判,这为国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活动年代几乎涵盖了整个20世纪,主要有德国的马克斯·霍克海默、狄奥多·阿多诺、尤尔根·哈贝马斯,美籍德国犹太人艾里克·弗洛姆等。 二、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该派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联系上对资本主义进行系统批判,通过重新解读自然的观念,力图赋予自然以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并以这样理解的自然和文化概念来改造传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重新理解自然、文化、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以此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并提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理想——生态社会主义。这一流派旨在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批判功能与人类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相结合,寻找一种能够指导解决生态问题及人类自身发展问题的“双赢”理念。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安德列·高兹,美国的詹姆斯·奥康纳等。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最有影响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流派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出现的一种企图把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调和起来,按照存在主义的精神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除法国人让·保罗·萨特外,还有法国的列斐伏尔等。 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民主党所宣扬的一种社会主义,是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思潮。1899年伯恩斯坦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中,首次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的概念。民主社会主义是世界各国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所信奉的政治理论。而这些党派在二战以后,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为战后重建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基本理念和追求的基本价值是自由、平等公正、合作互助;他们的目的是建设政治民主、社会民主、经济民主并推进国际民主的“社会主义”,形成现代民主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即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加上社会福利国家建设;他们实现的政治手段是民主。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爱德华·伯恩施坦,俄国的梅德维杰夫等。 市场社会主义 市场社会主义是西方大约一个多世纪以来倡导和探索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与模式的思想理论。它既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社会主义,也不同于以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体制。它的主要特征是:1)把资源配置形式和社会制度分离开来。把计划机制、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分开来。他们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是没有关系的。2)主张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市场社会主义反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主张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如英国学者科亨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是因为它克服了劳动和资本的分离。在市场社会主义中,不存在一个不拥有资本的与劳动者相对立的资本家。”但他们对生产资料公有的具体形式有不同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