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41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主要建树者
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学和文艺学上卓有成效的建树者主 要是:本雅明、马尔摩塞和阿多尔诺
本雅明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美学理论家,是西方马克 思主义理论的经典作家。主要著作有《德国浪漫派中 的艺术批评概念》、《德意志悲剧的诞生》、《作为 生产者的作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彩灯集》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 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对阿多尔诺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的美学观点可以概括为艺术生产论,他的典型论点就 是艺术是一种社会生产的形式。
2、在美学趣味上,为抵抗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功利主 义的日常趣味,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大多表现出一种人道主义 至上的浪漫旨趣。
3、西马文论家普遍强调维护艺术的自主性,反对机械反映论的 文艺观。他们主张强调文艺与现实的超越关系和疏离关系,高扬 文艺的批判功能和解放功能。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要流派
推荐书目
佩里·安德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 《新左派评论》
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代理论家的递变: 第一代:霍克海默尔、阿多尔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弗洛姆 第二代:哈贝马斯、施密特、内格特 第三代:70年代以来韦尔默尔、奥菲
理论观点
概括地称为:“批判的社会理论” 该派以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者自居,自认为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
理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但是,他们也认为马克思主 义有许多需要修改的地方,并具体地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黑格尔的辩证法、存在主义的某些观点来整合马克思主义。它们 主要认为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产生了异化,造成了“单面社会” 和“单面人”,文化艺术也被商品化。形成了“文化工业”,即统 治阶级强化了文化传播媒介,使之成为一种工业,用千篇一律的文 化产品麻痹和控制群众,使人们对社会现实丧失了批判的要求和 能力,因而人也就丧失了人性。他们就是要寻求恢复人性、改造 社会、解放人类的道路。最后找到了艺术和审美,这样就形成了 他们的社会批判的美学和文论。
西方文论课件

代表作:
1. 《萨特:一种风格的起源》) 2.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 3. 《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
4. 《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种美学风格或美学现象二十涵盖了新 的历史时期的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广大领域的一个历史整体表征,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一种历史必然。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 1.深度模式的削平 2.历史意识的消失 3.主题的零散化 4.距离感的消失
含义: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又称“批判的社会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意思潮中 影 响最大的一个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的名称来源于德国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城 的一个“社会研究所“ 学派代表人物及观点: 本杰明:a.创造性的推出艺术生产理论 b.现代艺术(现代人的神话或反讽的乌托邦) 阿多尔诺:a.艺术已进入它的没落时代,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b.否定的艺术与艺术的否定:为现代主义艺术辩护 马尔库塞:a.艺术应当用永恒的审美品质来说明 b.艺术的根本职能是维护高扬和解放人的主体性 哈贝马斯:a.“交往合理化”的文化美学
谢谢观赏
•
意识形态及代表人物
路易斯· 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 法国著名哲学家、“结构 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出生于阿尔及利亚首都附近的比曼德利小镇, 其父是一家银行的经理。1924—1930年在阿尔及尔上小学。1930—1936年 在法国马塞上中学。因德国法西斯入侵而应征入伍,随军驻守布列特尼半岛。 1940年被德军俘虏,关押在集中营,直到战争结束才获释。1945年重返高等 师范学校,在哲学家巴歇拉尔指导下研究哲学。194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留 校从教,并于同年加入法国共产党。1962年升为教授,1975年通过答辩,又 被庇卡底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发表的主要著作有《孟德斯鸠、卢棱、马 克思:政治和历史》、《保卫马克思》、《阅读〈资本论〉》、《列宁与哲 学》、《自我批评》等 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独特理解:他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包括意识形态表 象体系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这两方面。一方面,他认为意识形态具有独特逻 辑和独特结构的表象体系是人们体验自己与自己的生存条件的想象性关系, 是一种无意识的客观结构而且是社会的历史生活的一种基本结构。另一方面, 认为意识形态是一套有其具体的实践和机构的物质体系强调了意识形态的物 质性和实践性各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就是意识形态物质性的表现它包括教 会学校家庭政治组织通讯交往及文化设施等阿尔都塞认为:1.任何意识形态 都是受阶级利益支配的,因而不是对真实世界的描绘和反映。2.意识形态是 科学的对象。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点

9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上)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掌握其理论的要点。
二. 课程内容9.1理论背景和发展概况。
9.2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
9.3葛兰西的“民族—人民的文学”论。
9.4 马舍雷和戈德曼的结构主义文论。
9.5伊格尔顿的新马克思主义文论。
三.考核知识点9.1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
9.2 卢卡契论艺术本质、艺术发生和艺术功能。
9.3 葛兰西论“民族—人民的文学”。
9.4 马舍雷的“沉默论”。
9.5 戈德曼论“有意义的结构”。
9.6伊格尔顿的艺术生产理论。
四.考核要求9.1 识记:卢卡契的主要论著《历史与阶级意识》、《审美特性》;葛兰西的主要论著《狱中札记》、《狱中书简》;马舍雷的主要论著《文学生产理论》;戈德曼的主要论著《文学社会学方法论》;伊格尔顿的主要论著《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学原理引论》。
9.2领会:卢卡契论艺术本质:文艺的内容来自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又是对客观现实的超越;卢卡契的艺术发生说:一方面接受并发挥了马恩的劳动起源论,另一方面又用巫术起源论加以补充;卢卡契论艺术功能:激发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
9.3领会:葛兰西论“民族—人民的文学”:要求文学作为“新文化”的一部分,成为“精神、道德革新的表现”,为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
9.4 应用:马舍雷的“沉默论”:作品中的空白和沉默是意味深长的,它们间接地表现了意识形态。
9.5领会:戈德曼论“有意义的结构”:文学创作是作家通过自身的努力,制造一个由其思想、情感和行为组成的有意义的连续结构。
这种结构一方面涉及到某一文学作品的各部分内容要素之间的整体关系,另一方面又与整个社会有着内在的联系。
9.6应用:伊格尔顿的艺术生产理论:(1)把文学艺术看作商品,文艺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经济生产的形式;(2)从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的相互关系看艺术形式,艺术生产和消费既可以改变艺术形式,也可以改变艺术家与欣赏者的关系,还可以改变艺术家之间的关系。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PPT课件

b,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工业不仅 成为整个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一个组成部 分,同时还履行着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的职能。对消费者来说,大众文化妨碍了 人们自主作出评判和与意识地决策的个体 的发展。如电视节目的主题几乎一律是反 极权主义的,这种表面的、公开的信息系 统使观众相信这个制度的自由性,而在同 时却用来指导受众接受隐藏的极权主义的 寓意,接受这个制度的客观性、合法化。
入理智之年。 (2)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大都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 • 双重幻灭”的境遇促使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 • 一重幻灭:对资本主义本身的幻灭。两次世界大
战的恶果带来了思考 • 二重幻灭:对苏联的幻灭。
6
• 西马发展的三个阶段 • (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阶段:20世纪
20-30年代,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的共产党内产生了一些与前苏联和 共产国际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有着很 大思想分歧的观点、理论和思潮。西方马 克思主义趋于形成。卢卡契、葛兰西、布 莱希特等是其代表人物。
24
马尔库塞对艺术的认识
• 艺术的特质 • 他认为艺术这个词不能用单纯的语言技巧来说
明,也不能用单纯的意识形态来说明,而应当 用永恒的审美品质来说明(也就是用美学的标 准)。他认为美学的标准就是审美形式的标准 (例如红楼梦之所以是艺术就是作者将现实的 社会内容转化成了审美形式。而这个审美形式 不仅指语言更重要的是指整个艺术作品。这样 整部艺术作品是以现实为基础,又是这个现实 的“对立物”。
28
• 他承认大众文化使文化享受退化为了文化 消费;大众文化的“商品偶像的风格”表 明了文化为集权服务的性质。但是他进一 步强调大众文化的价值评价主要取决于大 众传媒作为交往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而不仅仅是市场规律。
第八讲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上)

葛兰西在极其艰苦的铁 窗生涯中,克服各种困 难,写下了《狱中札记》 (1947)、《狱中书简》 (1947)两部著作,丰 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 库,也为马克思主义文 学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
葛兰西既看到文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又揭示文学 反映生活要借助想象这一基本特性,这表明,他对 文学与社会生活关系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
(2)重视文学与政治的联系
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中,葛兰西特别重视文学 与政治的联系。他认为,文学总是表达着某种政治 倾向,通过情感和伦理观念的表达,使欣赏者感受 到作者特定的政治态度。
第八讲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上)
一、西马的理论背景与发展概观 二、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 三、葛兰西的“民族——人民的文学”论 四、伊格尔顿的新马克思主义文论
在20世纪的文艺理论家中,有一批区别于传统马克思 主义文艺理论家的人,他们一般被称为“西方马克思 主义”的文艺理论家,他们中有:卢卡契、萨特、葛 兰西、马尔库塞、阿多诺、伊格尔顿等一大批有世界 性影响的人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观点存在着很大的差 异,但他们都努力按照各自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来研 究文学理论问题:主张把文学作品放在社会历史文 化的大背景中加以理解,反对把文学作品与社会和 历史割裂开来;注重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 关系中审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对文学的社会功 能高度重视等。
二、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
2. 艺术发生——劳动与巫术统一论
艺术发生学是卢卡契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对艺术起源的探讨中,卢卡契一方面接受 并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论,另一方面又用 巫术起源论加以补充。他从劳动与巫术的相互作用 中揭示了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ppt

• 异化表现: • 1、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在所有权上发生分离。 • 2、随着分工的发展,劳动者只是作为机械化的一部分被 结合到某一机械系统里去,他发 现这个机械系统是现成 的、完全不依赖于他而运行,他不管愿意与否必须服从它 的规律。 • 3、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即商品与商 品之间的关系。
• 伊格尔顿把文学艺术看成商品。 • 伊格尔顿认为,文学艺术之所以为商品,首先因为它是人 工产品;作家是创作者,同时也是出版公司的雇佣劳动者。 • 文学艺术也是社会生产。(是与经济基础关系最为简介的 社会生产) • 作者 —— 作品 —— 读者 • 生产 —— 商品 —— 消费者 • (改变艺术形式、艺术家和欣赏者的关系、艺术家之间关 系) • 洞察力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学艺术作品的商品化特征。
布洛赫乌托邦式的幻想艺术理论
• 布洛赫(1885—1977), 德国,犹太人,主要著作: 《乌托邦精神》、《希望 的原理》 • 1、以“希望”范畴为核心的 乌托邦哲学 • 2、以“幻想”为核心的艺术 理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以“希望”范畴为核心的乌托邦哲学
• 《乌托邦精神》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当时,他深感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和文化市侩气与伪善性, 严重地压抑着人和人性,人们封闭于“此刻”的黑暗中,失 去了与世界抗争的力量。 • 他认为,资本主义从美学和人类学观点看已经丧失 存在 的价值和意义。
《希望的原理》
该书完成于20世纪50年代 中期。
• 1、“希望”是人的最本质的内容 与形式,从人类的大量的“希望” 的表现中发现人类走向完善的 趋势。
• 2、“希望”这种激情是最富有人 性的,仅为人所独有,使人面 向未来尚未产生或尚未被意识 到的东西,面向自由的王国, • 3、人的本质结构是“希望”,人 是正在走向某种超越自己的人, 是开放的、尚未完成的,这种 开放性植根于“希望”,是人的 内在需要。
9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马尔库塞的新感性文论
赫伯特· 马尔库塞(1898-1979) 美籍德裔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 福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主要著 作:《爱欲与文明》《单面人—— 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作 为现实形式的艺术》《审美之维》 等。
马尔库塞的哲学、美学、文艺思想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追随卢卡契,批判资本主 义意识形态的“物化”,但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认 为这是一种抽象的普遍性; 第二阶段:三四十年代,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 稿》影响下,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开展对资本主义社会的 经济、政治批判; 第三阶段:五十年代以后,接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 论,力图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调和综合为一种新 的社会批判哲学。
人本主义的社会批判哲学
——马尔库塞的文艺思想的哲学基础 立足于人的普遍人性结 构(特别是人的生死本 能结构) 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的罪恶和病态,全在于 它压抑、扭曲了人的本 性,即造成了人性的异 化。 批判资本主义的“消费 控制”把人变为“单维 人” 批判资本主义对人的 “爱欲”本性的压抑 批判资本主义滋长的 “攻击性”罪恶 从人性异化角度批判资 本主义生态、自然危机
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理论
于尔根· 哈贝马斯(1929—)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主要 代表人物,德国著名思想家,主要著作:《作为意 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交往行为理论》《现代性 的哲学话语》《新保守主义》《后形而上学思考》 等。
否定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哈贝马斯认为在当代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的历史唯物 主义不完全适用: 1.应重视人际的交往行动 2.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影响的扩大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的变异 4.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的变异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20世纪20年代以来流行于德、意、法、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马克思主义思潮。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一般都是哲学家、社会学家,他们按照各自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来研究文学理论问题,因此他们的观点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也正因为如此,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才成为当代最具有活力和视野最为广阔的批评理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马克思主义文论迄今为止的发展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世纪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为基本内涵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在历史发展的各方面条件和因素下形成的多种源于马克思与恩格斯学说形成的理论并存的局面。
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是20世纪中有别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
具体来说,从社会历史发展情况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渊源主要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西欧各国的革命却全部失败。
于是,西欧马克思主义者纷纷从理论上进行反思,探讨西欧各国革命失败的原因。
卢卡奇、柯尔施等人在总结革命失败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认为革命失败原因就在于无产阶级之阶级意识的丧失,而这又是第二国际庸俗经济决定论所导致的;同时,这也证明俄国革命道路在中西欧是行不通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引起了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导致了对马克思暴力革命说、列宁的帝国主义垂死说、斯大林的集权主义的怀疑和不满,于是提出了种种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
弗洛伊德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理论导向的作用。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及主要观点西方马克思主义尽管不是一个严密的流派,但都明确以“重新研究”、“重新发现”和“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为旗号,虽然实际上常常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其中包含许多创新和深刻的理论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该学派以法西斯主义、大众文化等作 为重要研究课题,创立了特色的社会 哲学理论。
(4)1950—1969年为昌盛期,60年 代起,该派成为西方哲学社会学重要 流派之一,并在美国和西欧的知识青 年中得到较为广泛的传布,对1968年 的“五月风暴”起了先导作用。
霍克海默、阿多诺与哈贝马斯
(5)70年代起为衰落期。随着老一代 成员相继去世,学派内部理论分歧加 深,法兰克福学派整体上已经瓦解。
西方马克思主义
发展的三个阶段
1、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主要有匈牙 利著名哲学家卢卡契、奥地利著名政治评 论家费歇尔、德国哲学家布洛赫
2、兴盛期主要是以活跃于20世纪30—60年代 的法兰克福学派为标志,代表人物主要有 本雅明、阿多诺、马尔库塞、霍克海默、 弗洛姆等人
3、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也有人称之为“后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 来出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代表人物 主要有英国的伊格尔顿、美国的詹姆逊、 德国的哈贝马斯等人
异化(alienation):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概念之一。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进 行过详细阐述。他认为,随着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人所从事的生产劳 动已成为一种异己力量,成为统治人的工具。在异化劳动中,人丧失了自己 的主观能动性,丧失了全面自由自觉发展的可能,只能得到片面的发展。资 本主义社会是异化极为严重的社会,只有消灭了私有制,异化才能得到消除。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众多学者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时期,异化不仅没有减轻, 反而更为加剧。如科学理性便是资产阶级进行意识形态控制,实施异化的重 要手段之一。
第十三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概述 第一节 本雅明的文艺观 第二节 阿多诺的文艺观 第三节 马尔库塞的文艺观 第四节 詹姆逊的文艺观 第五节 伊格尔顿的文艺观
西方马克思主义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俄国革命 取得了胜利,但中西欧革命却遭到了失 败。卢卡奇、柯尔施等人在总结革命失 败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证明 俄国革命道路在中西欧是行不通的。到 1923年,卢卡奇、柯尔施就分别著书, 试图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为一种人道主 义,并强调马克思思想与黑格尔思想的 连续性。 卡尔·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 书中首次提出这一术语,指称当时在国 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出现的一些不同于 俄国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 20世纪20年代至今,指欧美国家出现的 马克思主义思潮统称 特点:与以列宁为代表的苏联模式的马 克思主义不同,反对恪守马克思主义的 信条,更注重的是用其思想方法分析现 代社会问题,并力图结合现代社会状况, 修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
(1)1923—1929年为孕育期。1923 年,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成立, 格律恩堡出任所长。
(2)1930—1939年为创立期。1930 年霍克海默接任所长,以现代资本主 义社会为对象,主要从事社会哲学研 究,出版《社会研究杂志》。法兰克 福学派就此诞生。
(3)1940—1949年为发展期。40年 代初,研究所迁到加利福尼亚大学。
本章关键词
灵韵(aura):
本雅明的艺术批评概念之一。本雅明是在借喻意义上使用“灵韵”之语的, 意谓传统的艺术作品,缘其即时即地性与独一无二性,会呈现出类乎光线作 用下的自然物那样一种神秘莫测,令人心醉神迷乃至膜拜敬畏的特征。而许 多现代艺术品因其机械复制性,已丧失这种灵韵。
意识形态(ideology):Fra bibliotek本章关键词
否定的辩证法(negative dialectics):
阿多诺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传统哲学讲究同一、共性、整合、 和谐,而否定的辩证法则主张非同一性,强调差异化和异质性,强调个别性 和特殊性,反对概念化和体系化,主张绝对的否定,反对综合统一,排斥肯 定性,反对传统的否定之否定思想。
第一节本雅明的文艺观
一、寓言式文艺批评观 二、机械复制与艺术灵韵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
德国哲学家、美学家、文艺批评 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 一
1892年出生于柏林,家境殷实。 曾在弗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 柏林大学、瑞士伯尔尼大学就读, 并曾周游法国、意大利、俄国、 丹麦等国家。
卢卡契
主要著作
《历史与阶级意识》——西方马克思 主义的开山之作
主要见解
第一,强调阶级斗争的正统马克思主义 不同的观点,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予以 自由主义、人道主义的解释
第二,提出用主客体统一的具有总体化 特征的“伟大的现实主义”来克服当 时苏联人过分强调政治意识形态的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观
法兰克福学派
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提出的理论概念,指的是伴随着现代传媒技术而生,主要 以精神符号生产为主,采用了工业化流水线大批量的生产方式,以迎合文化 消费者的需求,重在赚取利润并以此为目的的产业。
寓言式批评(allegorical criticism):
本雅明的批评概念之一。本雅明认为,寓言是观察世界的普遍方式,它用破 碎的、断裂的结构方式,以反讽和隐喻的艺术手法指向历史真实,揭示世界 的阴暗、自然的颓败以及人性的堕落。寓言具有同现实疏离、与现实社会悖 逆的意义。本雅明运用寓言理论批评了布莱希特的史诗剧、卡夫卡的小说、 波德莱尔的抒情诗、普鲁斯特的意识流小说等现代主义艺术家的作品。
代表作: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单向街》 《摄影小史》 《德国浪漫派中的艺术批评概念》
瓦尔特•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1892—1940)
1919年以“德国浪漫主义的艺术批评观”一文 获得波恩大学博士学位。 教授职位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曾被法兰克 福大学否决,其评介是“如一片泥淖,令人不 知所云”,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今该书却 成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经典。 理查德.卡尼描绘本雅明:“他既是诗人神学 家,又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既是形而上学的语 言学家,又是献身政治的游荡者……在纳粹德 国,他是一个犹太人;在莫斯科,他是一个神 秘主义者;在欢乐的巴黎,他是一个冷静的德 国人。他永远没有家园,没有祖国,甚至没有 职业--作为一个文人,学术界不承认他是他 们中的一员。他所写的一切最终成为一种独特 的东西。!”’ 1940年9月27日,为避纳粹迫害,在逃亡途经 法国和西班牙边境时,因担心被西班牙引渡回 德国而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