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阶级意识》选读

合集下载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本文概述《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匈牙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格奥尔格·卢卡奇(Georg Lukács)的代表作之一,首次出版于1923年。

该书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篇之作。

卢卡奇在书中深入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关于历史的主体、阶级意识以及历史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核心问题。

他试图通过批判第二国际的机械决定论和经济主义倾向,恢复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和总体性观点。

在本书中,卢卡奇强调了历史是一个由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总体过程,阶级意识则是这个过程的关键。

他批判了将经济因素作为历史发展唯一动力的观点,认为这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阶级意识在历史变革中的作用。

卢卡奇还提出了“物化”的概念,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导致了人的异化和阶级意识的丧失。

本书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通过对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阶级观以及革命理论,为我们认识当代社会和历史提供重要的理论武器。

二、卢卡奇的历史观卢卡奇的历史观体现在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具有鲜明且独特的特点。

他主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一种总体性的历史观,强调历史的进程是由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总体过程。

他认为,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是这个总体过程的一部分,不能将其孤立地看待。

卢卡奇进一步指出,历史的总体性不仅仅体现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相互关联上,更体现在人的主体性和阶级性上。

他认为,历史的主体是人,而人的主体性又是通过阶级性表现出来的。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阶级会根据自己的阶级利益和历史使命,推动历史的发展。

卢卡奇还强调了历史的阶级意识的重要性。

他认为,阶级意识是阶级存在的反映,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当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才能真正地推动历史的进步。

重读_历史与阶级意识_一书中卢卡奇的物化异化观

重读_历史与阶级意识_一书中卢卡奇的物化异化观

前沿 2005年第11期重读 历史与阶级意识 一书中卢卡奇的物化异化观牛红梅(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北京 100875)[提 要] 历史与阶级意识 是卢卡奇在上世纪20年代完成的对后来哲学界有深刻影响的哲学著作, 物化 是这部著作的中心概念之一。

在卢卡奇看来,它是指人的活动,他自己的劳动成了对他说来是客观和对立的东西。

具体表现在经济领域中人的数字化和原子化,并且这种物化现象进一步延伸到经济领域之外,特别是它内化到人的思想领域,形成了物化意识。

客观评价卢卡奇的物化异化理论,对于正确看待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卢卡奇 物化 异化[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8267[2005]11 0200 02在 历史与阶级意识 这部著作中卢卡奇创造性地提出了物化的概念,并以此为武器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社会关系和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由此开始了中西方思想界持续了半个世纪,今天仍颇具影响的 异化问题 的争论。

所以我们今天再来探讨卢卡奇的物化异化观仍具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物化 卢卡奇在 历史与阶级意识 中对资本主义商品关系进行分析与批判的核心命题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既是阻碍无产阶级形成自己的阶级意识又是促成无产阶级形成自己的阶级意识的重要原因。

他指出 人的异化是我们的时代的关键问题,并且无论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的思想家,无论政治上和社会上的右派还是左派思想家都看到和承认这一点。

[1]因此对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的深入分析就成为他在 历史与阶级意识 中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

1、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卢卡奇在 历史与阶级意识 的 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 这一篇中一开始就提出: 在论述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明白,商品拜物教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即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特有的问题。

[2] 商品形式向整个社会的真正同志形式的这种发展只有在现代资本主义中才出现了 。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辩证解读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辩证解读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辩证解读作者:邹雪开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11期摘要:卢卡奇是匈牙利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他的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从理论研究的层次推动了西方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传播。

本文从青年卢卡奇所处的时代及思想背景出发,以梳理书中物化概念、辩证法、阶级意识之间的概念联系为基本思路,对该书进行了辩证分析和总体评价。

对卢卡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握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脉络。

关键词: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西方马克思主义一、青年卢卡奇思想的时代背景马克思与恩格斯相继离世之后,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责任落在了第二国际理论家身上,无产阶级革命面临更大挑战。

在历经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匈牙利等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均告失败,这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形成了鲜明对比。

面对来自发达资本国家各种理论的攻击和在实践中指导革命的抉择,复杂的形式导致了第二国际理论家在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上出现了分歧,其中主要包括三种不同的观点,代表人物分别为:伯恩施坦、卢森堡和考茨基,根据他们的主张又可以将他们分为右派、左派和中派马克思主义。

(一)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右派马克思主义伯恩施坦认为,不应该谨守马克思主义教条,主张根据当下的社会情况去改造马克思主义,他认为社会改良的方式比长期暴力革命更适用于当下的情形。

伯恩施坦先于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对发达资本主义世界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且还要重新分析“哪些方面马克思仍然是正确的和哪些方面他是不正确的”①。

伯恩施坦认为,马克思根据的旧资本主义社会中形成的革命判断已不适用于伯恩施坦所处的发达的资本工业社会,甚至在很多方面的判断都已过时。

原因在于,当时已经出现了发达的社会组织形式,并不断产生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都促使分工愈加细化,无产阶级的地位有所提高,这必定会分化一部分革命力量,在伯恩施坦眼中,这些变化就像一种新式机关,笼络并且保持着社会的力量。

《历史与阶级意识》

《历史与阶级意识》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认为人的活动,他自己的劳动成了对他说 来是客观和对立的东西。具体表现在经济领域中人的数字化和 原子化, 并且这种物化现象进一步延伸到经济领域之外 , 特别是 它内化到人的思想领域,形成了物化意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 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最重要、 最基本的现象是“物化”的概念。资本主义的生存模式就是 “非人性和物化”。另一方面物化现象还具有必然性,这是由 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形式所决定的。卢卡奇说“商品拜物 教是我们时代即现代资本主义时代的特殊的问题。”
化是人类整个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一种中性现象:异化是人类 社会发展某一阶段的一种必然现象。异化不等同于对象化,只有当
社会中的对象化形式使人的本质与其存在相冲突,并且人的本性由
于社会存在受到压抑、扭曲和残害的时候,对象化才成了异化。应 当说,这些理论反思是相对正确的。
正如他在晚年进行理论反思时认为的,他在对异化问题的理解 中存在着用黑格尔的眼光来看马克思的理论的“严重的错误”。
三、《历史与阶级意识》主要内容

第一篇文章“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中,他说马克思 主义的正统仅仅是指一种方法,即辩证的方法。而只有辩 证的方法,唯一能再现和把握现实,即具体的总体性。 第二篇文章“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罗莎·卢森堡”中,他 认为卢森堡很好地理解和实践了这种方法,而批评伯恩斯 坦走上了使得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科学对接的修正主义 道路。 第三篇“阶级意识”。他认为“作为总体的阶级在历史上 的重要行动归根结底就是由这一意识,而不是由个别人的 思想所决定的,而且只有把握这种意识才能加以辨认。”
想的进程。

3.“无产阶级的立场”辨析了无产阶级在历史的辩证中的位置。
四、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主体性思想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主体性思想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主体性思想作者:薛方圆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20期摘要本文以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为文献源,首先在肯定的语境中揭示出由历史、总体性、主客体的统一等概念构成的历史辩证法的人学内涵,然后在否定的语境中阐明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非主体“物化”以及科学合理性的批判,在一正一反的逻辑定位中凸现出无产阶级的主体性正在于:它是在自己的阶级意识当中按照辩证法的方式来生存的,重构无产阶级的历史主体地位。

关键词历史辩证法阶级意识主体性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乔治·卢卡奇是匈牙利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美学家,他在著名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指认为一种历史辩证法,以物化、总体性、阶级意识、主客体的统一等概念和范畴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做出了独到解释,将作为历史同一的主体—客体的无产阶级的主体性从修正主义和“经济决定论”的蹂躏中拯救出来,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重视主体的视角。

1 历史辩证法的人学内涵卢卡奇结合对处在资本主义社会状态之中的“人”的理解,分析了辩证法的作用,极力强调要确立一种总体性的辩证法观念。

辩证法就是首先让人自觉到自己的自由本性和理想生存状态,然后再实现向“真正的人”的复归。

1.1 辩证思维的支柱——总体性《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副标题是“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这种辩证法的实质就是总体性。

卢卡奇把总体性看作方法论的精华,“具体的总体是真正的现实范畴”,①它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内容而不仅仅停留于表面现象,并深入事物内部的辩证关系,把主体和客体当作统一的整体来把握。

对于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不能仅从认识论的角度去理解,还要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

总体性原则是同主体性原则结合在一起的,世界之所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是因为它最终来源于一个同一的主体—客体的相互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总体性与主体性便是同质的。

读青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以其之道还施彼身:试用辩证的方法反观卢卡奇的辩证法

读青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以其之道还施彼身:试用辩证的方法反观卢卡奇的辩证法

读青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以其之道还施彼身:试用辩证的方法反观卢卡奇的辩证法陈熠【摘要】探讨青年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的辩证法理论.首先,对整部书的思想脉络和主要观点做了总体概述;其次,又对辩证方法的重要性做初步探讨;再次,借鉴了罗莎·卢森堡的认识方法的构想,用辩证的方法来理解和看待卢卡奇的辩证法,最后,又从辩证方法的总体观出发,对青年卢卡奇的辩证法做了总体地把握,认为其辩证法思想是辩证法发展历史过程中的环节及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8)008【总页数】2页(P17-18)【关键词】青年卢卡奇;辩证法;流动性;总体;历史【作者】陈熠【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0卢卡奇认为,导致西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危机,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为解决阶级意识危机及理论与实践统一的问题,卢卡奇在理论与方法上进行了深入探索。

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正在于其方法。

这里的方法即是辩证法,即主体——客体统一的辩证法。

辩证法只存在于人类历史,其论述的核心便是历史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和相互作用。

现实的人——作为社会历史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既是历史过程的主体,又是这一过程的客体。

现实的人能够认识历史,并在认识的基础上创造历史,从而,实现主客体的统一,而能够实现主客体统一的正是无产阶级。

卢卡奇试图用主—客体辩证法论证无产阶级及其阶级意识,并强调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决定社会历史发展。

这里的阶级意识是把握“总体性”,即全面把握社会现实的方法,总体地考察社会现实,把社会现实作为统一体,把历史事实置于总体中看待,才能真正的理解和把握社会现实。

“辩证方法不管讨论什么主题,始终是围绕同一个问题转,认识历史过程的总体”[1]88。

把孤立的人和事实看成是历史过程的各个方面。

《历史与阶级意识》读后感

《历史与阶级意识》读后感

《历史与阶级意识》读后感《历史与阶级意识》读后感1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是总体的主观方面。

无产阶级作为“认识社会总体现实的自觉主体”与一切个人主义的立场格格不入。

个人主义往往立足于个人的观点来看待周围的世界和社会环境,因此,个人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立面的,而这个世界则是肆意凌虐个人的无情的命运。

也就是说,这个世界在本质上是一种相异于人的、难以捉摸的和完全不受人的行为能力影响的人的环境,对于它,人们在理论上往往称作“规律”,即看作是不可理解的合理性存在; 而在现实中则是以宿命论的方式接受了它。

这样一来,就把人变成了历史过程中的一种完全消极的存在物。

马克思主义从阶级的立场出发看待周围世界和社会环境,它把无产阶级自身与这个世界视为一体,视作总体中相互规定的总体因素。

作为阶级的人是总体的主体,它把周围世界和社会环境都看作是属人的而加以改造,而人自身的改造又有赖于周围世界和社会环境的改变。

因此,阶级的观点是历史总体观的基础,正是由于无产阶级有了自觉的阶级意识,总体范畴在科学-方法上的优越性才表现了出来。

总之,根据卢卡奇的观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切形式的哲学实在论都可以彻底的寿终正寝了,任何关于世界的实体性规定都只能导致无谓的纷争,只有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观念才是科学的世界观。

不仅无产阶级革命,而且整个人类问题的解决都将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唯有这一科学的观念可以引导人走向全面发展之路。

《历史与阶级意识》读后感2卢卡奇这部着作的名称叫《历史与阶级意识》,“历史”无疑是该书的一个重要主题。

但是打开这本书,我们看到通篇都是对“总体”问题的强调,可见卢卡奇是用总体的观点来研究和理解历史的。

同时,在对总体的规定中,历史又是最基本的方面。

历史范畴与总体范畴是互为规定的,历史是具有总体性的历史,总体也是历史性的总体。

历史辩证法的主旨是理解统一的历史过程。

历史是由无数个历史事件构成的,然而在流动的历史长河中,历史事件只不过是浮在表面的泡沫,主流隐伏在这些历史事件之下。

浅析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

浅析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

浅析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作者:刘友芳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11期【摘要】《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卢卡奇青年时期的作品,也是其争议最多、影响最大的作品。

卢卡奇在书中阐述了主体——客体辩证法、物化和物化意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等基本思想,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主体——客体辩证法;物化;物化意识;阶级意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首创者,卢卡奇对马出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深度远超同时期的其他哲学家,曾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参与并总结了匈牙利等国革命失败的原因,进而完成了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

《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其中褒贬不一,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书中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基本思想,即主体——客体辩证法、物化和物化意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一、主体——客体辩证法在卢卡奇看来,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东西,“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成果。

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

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它是这样一种科学的信念,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只能按其创始人奠定的方向发展、扩大和深化。

”①在他看来,只要坚持马克思的辩证法,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统。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指出的辩证法,并不包括自然辩证法,而只是所谓的“主体——客体辩证法”。

他认为辩证法只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历史中,其核心内容是历史过程中主客体的互动。

对于马克思主义,只存在一门科学,即“关于社会发展的科学”。

卢卡奇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归结为“总体性”范畴。

总体性是全面地把握社会现实的方法。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指出:“只有在这种把社会生活中的孤立事实作为历史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总体的情况下,对事实的认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卢卡奇混淆了异化与物化的概念: 第二,卢卡奇混淆了异化与物化的概念: 1、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马克思有两种异化概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 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4种异化,第一 第一是劳动产品的异化,这是物的异化。 第一 第二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异化,这是自我异化。第三 第三是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 第二 第三 化。第四 第四是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这时的异化概念主要是指人的存在与人 第四 异化概念主要是指人的存在与人 的类本质相分离。 的类本质相分离 2、 1845年后,马克思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异化概念。异化是指主体的活动 异化是指主体的活动 及其产物成为独立于主体、在主体之外的客观力量, 及其产物成为独立于主体、在主体之外的客观力量,这种力量不受主体的 控制,反过来,主体受到这种力量的控制。 控制,反过来,主体受到这种力量的控制。如果把物化理解为人的本质力 量外化为物,而这种外化物反过来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在这种意义上, 物化就是异化,准确地说是异化的一种表现,物化与异化是同一的。 3、但是,马克思后来的物化概念有时也指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的对象化。劳动必须体现在对 劳动的对象化 象物上,人的劳动力转化为物,这种“物化”不是异化。这种意义的物化 是与人本身相联系的,有人就有人的劳动,就有劳动的物化。物化只是一 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只是一种客体化的过程,任何实践活动中都有客体化 的现象发生。 4、因此,“物化”与“异化”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但是,卢卡奇在《历 史与阶级意识》中是把物化与异化当作同义词使用的,没有能够区分这两 个概念,虽然二者密切相关,但是无论从社会内涵还是概念上来分析,都 是不一致的。
A、卢卡奇关于物化和异化的问题的主要见解可以概括为: 、卢卡奇关于物化和异化的问题的主要见解可以概括为 第一,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的必然的社会现象。 第一,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的必然的社会现象。物化现象的 普遍性和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形式所决定的。资 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商品的巨大堆积,商品形式的奥秘在于,它把 人们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为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转换成了物与物的关系,这就是物化。 第二,物化的具体表现:首先,人屈从于狭隘的分工,整个社会生 第二, 物化的具体表现 活被分解。其次,现实生活的僵化和机械化。再次,无产阶级在 劳动中客体化,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第三,物化意识的形成及其危害。 第三,物化意识的形成及其危害。既然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 普遍的、必然的现象,这一现象也必然在人们的观念中反映出来, 这 就 是 卢 卡 奇 所 说 的 “ 物 化 意 识 ” 或 “ 物 化 思 想 ” ( reified thought)。 物化意识的危害就在于使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陷入到或者是粗糙的 经验主义或者是抽象的乌托邦主义,而这两个极端对于无产阶级 都是十分有害的。
《历史与阶级意Βιβλιοθήκη 》选读卢卡奇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简介
1、什么叫西方马克思主义? 我们所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广义和狭义 两种。 狭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指在西方资本 主义国家中以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己 任,以批判和推翻资本主义为目标,但又 有着与传统的或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不同理 解的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
二、卢卡奇的简介
乔治·卢卡奇(György Lukács 1885—1971),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 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 1885年出生于布达佩斯的一个富裕的犹太银行家的家庭。卢卡奇从小受到良 好的教育,1902年从布达佩斯文科中学毕业,进入布达佩斯大学学习法律 和国民经济学,1906年在科罗茨瓦获博士学位。1909年,从布达佩斯大学 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18年11月,匈牙利共产党成立,同年12月,卢卡奇 加入匈牙利共产党。从此,他的思想发生重大转折。1919年3月,匈牙利 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卢卡奇担任文化和教育方面的人民委员。匈牙利苏维 埃共和国8月失败后,1919年10月,卢卡奇流亡到维也纳。当时的维也纳 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极“左”思潮的一个中心。他们创办了一个刊物 《共产主义》,卢卡奇是该开刊物的一个主要领导人和撰稿人。列宁曾尖 锐地批评了卢卡奇和《共产主义》杂志所坚持的这种救世主式的“左”的 马克思主义,这对卢卡奇的触动很大,促使他对列宁的思想进行透彻的研 究。1930——1931年,卢卡奇在莫斯科的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工作。之后, 他回到柏林,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卢卡奇再度回到莫斯科,一直到二战 结束。 1945年到1971年卢卡奇逝世,是晚期的卢卡奇。战后,卢卡奇在 布达佩斯大学任哲学、美学教授,并当选为匈牙利科学院院士。
B 、对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评述:
优点: 优点: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在宏观上符合黑格尔、 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与辩证法传统是一致的。 缺点: 缺点: 第一,辩证法不能仅仅理解为整体优于局部, 第一,辩证法不能仅仅理解为整体优于局部,同 时还应看到局部对于整体的影响, 时还应看到局部对于整体的影响,特别是关键 性局部对整体的影响作用。 性局部对整体的影响作用。卢卡奇片面强调了 整体优于局部的观点。(比如“解释学循环”) 卢卡奇认为整体先于局部,也就是整体先于个 别的事实,而且认为对总体的把握,不能从事 实的积累和经验的论证中把它确立起来。
(二)《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影响: 《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影响:
1、理论界的评价:卢卡奇的这本书发表以后,立即在马克思主义 理论界的评价: 理论界的评价 理论界内外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有的学者就认为,在20世纪的 思想史上恐怕很难找到一部象《历史与阶级意识》这样引起如 此广泛争议的著作。当西方的左翼知识分子在潜心研究《历史 与阶级意识》的时候,这本书在东欧去成了人人讨伐的修正主 义的著作。 2、卢卡奇本人的态度:1924年6月—7月,在莫斯科举行的共 卢卡奇本人的态度: 卢卡奇本人的态度 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布哈林批评卢卡奇的这本著作是 “回到古老的黑格尔主义”,季诺维也夫指责这本书是“理论 上的修正主义”,随后,卢卡奇被迫再三再四地就这本书作出 检讨。 如果说,卢卡奇开始的检讨主要是出于一种政治压力的话,那 么在斯大林逝世以后,特别是1956年匈牙利事件之后,这种压 力则要小得多,而且晚年时期的卢卡奇也没有必要过多地考虑 政治压力。因此,卢卡奇后期的反思,应看作卢卡奇思想的真 实体现。也就是说,后期卢卡奇与青年卢卡奇比较起来,思想 发生了重大转变。卢卡奇晚年没有完成的巨著《社会存在本体 论》的基本思想,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又回到了传 统的理解上来了。
三、《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写作与影响: 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写作与影响:
(一)《历史与阶级意识》写作的背景 《历史与阶级意识》 理论背景: 理论背景: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后,资本主义社会状况发生了重大 变化。反映在哲学理论上,随着尼采哲学的产生与影响的扩大, 典型的理论基调是:“上帝死了”,西方没落了,人成了茕茕孑 立、无家可归者。我们从那里来?到何处去?人的境遇、人的出 路和命运成了20世界哲学所关注的问题。十月革命之前的卢卡奇 也时刻关注这些现实问题,这一时期卢卡奇的活动是以“浪漫主 义的反资本主义” 为标志的。1918年后,卢卡奇投身到革命的洪 流中来,这种对资本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的情绪还继续存在,但同 时,他的思想也在发生转变。简单地说,《历史与阶级意识》是 卢卡奇思想转变时期理论思考的产物。 实践背景: 实践背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欧、西欧各国相继爆发了一系 列的社会革命,1918年——1923年间,德国、巴伐利亚、匈牙利、 奥地利等国家相继发生了革命,但都最终失败了。西方马克思主 义是在总结这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产生的。《历史与阶级意识》 是总结这次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的理论产物。
四、卢卡奇的物化和异化思想 卢卡奇的物化和异化思想
《历史与阶级意识》是一本论文集,收入了卢卡奇从 1919年到1922年间写下的八篇论文:《什么是正统 的马克思主义》(1919)、《罗莎·卢森堡的马克思 主义》(1921)、《阶级意识》(1920)、《物化 和无产阶级意识》(此文没有注明时间,是在《历 史与阶级意识》中唯一以前没有发表的论文,大致 写于1922年)、《历史唯物主义职能的变化》 (1919)、《合法性与非合法性》(1920)、《对 罗莎·卢森堡〈俄国革命的批评〉的批评考察》 (1922)、《关于组织问题的方法》(1922)。其 中,《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篇幅最大。 我们选取 的《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部分章节。
2、西方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
第一,地域特征: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马 第一 克思主义者的观点。 第二,政治特征:都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 第二 第三,理论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 A、 第三 、 反传统或反正统。B、没有自己的组织和 、 统一的思想体系。C、强调利用资产阶级 、 思想的伟大成就。
随着我们国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 深入,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超出了 狭义的范围。也有学者把苏联东欧内部 的不同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解的所谓 “异端派”理论也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 比如南斯拉夫的“实践派”。这样理解 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广义的西方马克 思主义。这样,西方马克思主义就超出 了以前仅限于西方国家的范围。但在自 认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与反传 统方面的特征没有改变。
B 对卢卡奇异化、物化思想的评述: 对卢卡奇异化、物化思想的评述: 第一,关于卢卡奇异化思想的来源问题: 第一,关于卢卡奇异化思想的来源问题: 应当说,异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一种突出的社会现象,异化理论 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内容之一。卢卡奇的著作出版的时候, 马克思的《手稿》还没有发表,卢卡奇比较全面深刻地论述了异 化理论,或者说他获得了和马克思同样的理论认识和理论结论, 对卢卡奇的这方面的理论贡献应当予以肯定。这也正是卢卡奇的 《历史与阶级意识》在理论界特别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有 如此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卢卡奇的物化、异化理论也不是完全没有受到马克思思 想的影响。虽然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发表较晚,马克思 的异化理论主要见于这部手稿,但是马克思异化思想在马克思的 其他著作中也有所表现,卢卡奇关于物化的思想(不同于异化) 受到《资本论》的影响。《资本论》中,马克思的许多论述都不 同程度地表现出这一思想,比如关于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的 论述等等,这些论述直接影响了卢卡奇的异化思想。卢卡奇也直 接指认了这一思想的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