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疗法创始人麦克怀特(Michael White)年谱简介相远泽编著
叙事治疗白皮书

四、叙事治疗与其它流派的关系
1、叙事治疗与团体治疗:
叙事治疗作为一种独特的新视角,对打破过去沿袭已久、被视为 理所当然的、强调对人进行治疗和矫正去适应社会的观点起到了 振聋发聩的作用。它为现代权力笼罩和控制下的人们打开了一个 缺口,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让人们找到力量去抗拒带来 沉重压力的现代权力,卸下重担去寻求自己中意的生命道路。而 通过在团体中找到“同路人”,集体寻找新故事,共同与外部的 主流价值观相对抗,更可以增强抗拒的勇气和力量。
!
全国最大的心理学课程超市 麦克·怀特(Michael White)
P3
!
2、社会建构论
社会建构论中“现实是由社会构建的”、“现实是通过语言彰显 的”、“现实由故事组成并得以维持”、“,没有绝对的真理” 的四个理念对叙事治疗影响极为深远。它不仅为叙事治疗提供了 世界观和理论支持,也为咨询的方法和技巧提供了借鉴。它认为 心理现象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语言的建构,个人的自我认同,决 定于文化脉络、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与资源。而任何一种社会建 构都会给人们的思想带来限制,因此叙事治疗所强调的特殊意义 事件可以透过文化的桎梏把人的心灵解放出来。叙事治疗重视“话 语”的作用,对咨询师来说,好的问话技巧不单纯的能引发个案 思考,而且还能帮助其重组故事;在个案的叙说中,以往单薄的闪 光事件不再是零星地散落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而是通过“话语” 串联成一条极具生命力的有弹性的“线”。咨询关系的稳固与否、 探讨生命意义和自我价值的深入与否,都与两人共同“对话”水 平的高低有重要关系。
!
5.以正面、欣赏、好奇的态度去“看”个案
叙事的咨询师会以一种不去具体化或增强故事中的无力感、痛苦 和病态层面的方式接受和了解人们的故事,如此称之为“解构式 的倾听”,透过这样的倾听,我们可以解构、松绑人们原先受限 的故事,进而创造更多新而不一样的故事。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好故事“只要你有个好故事和一个可以倾诉的人,你就永远不会完蛋。
”这是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一句著名的台词。
大部分人都不爱听大道理,但很少有人不爱听故事,而在电影中故事更是和生命力联结在了一起。
不过,在现实的生活中,这句话是否也能让人“事实信服”呢。
来自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叙事心理疗法创始人迈克尔·怀特在他的著作《叙事疗法实践地图》中给了我们肯定的回答。
在叙事疗法中,其基本观点是使人摆脱“作为问题本身”这一传统的心理治疗理念,在迈克尔看来,一个人在既定的社会价值秩序里往往会丧失反思自己人生故事的真正意义的能力,从而导致对自己生存意义的“误读”,以致可能陷入各种形式的心理疾病。
这样的情况下,咨询师的任务就是帮助来访者一起回溯并再创作故事文本,引导他们重新阐释和界定自己的人生故事,以期从中发掘并构建出不同于此前被给定的、积极的生存意义。
在许多来访者的看来,他们的生活中的问题是他们或是别人的品性(identity)反应,抑或是他们人际关系本身的反应。
这种想法决定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努力方向,遗憾的是这种努力必然会加重问题。
于是,人们更加坚定地相信他们生活中的问题反映了自己、别人或者人际关系中的本性和性格中既定的“事实”。
总之,人们把问题归因于他们自己或别人的内部属性——也就是说,他们或者其他人本身就是问题,而这种信念只会让人陷入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中去。
在本书中,除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很多颇具灵性的对话也是让人眼前一亮的。
在文中一位叫萨沙的女士找迈克尔咨询。
这位女士她的表现是很抑郁,有着自残经历,坚信自己是“令人憎恨的”,所以自己也很憎恨自己。
作者注意到萨沙的自我厌恶给他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有一个是自残,而这个行为通常被认为是消极的。
于是他特别注意不让自己先入为主的根据这个来判断:迈克尔:萨沙,我想知道稍微改变一下策略会怎么样。
我已经知道了自我厌恶要求你做什么了,现在我想问一下你的感受。
叙事疗法第六讲第一节

叙事疗法第六讲第一节好,大家晚上好。
今天又到了我们那个微课的时间了。
今天我们该讲叙事取向对话中起到疗愈与持续作用的第二个技术——见证技术。
我们上一讲,讲了第一个技术是重塑对话技术,今天的要讲见证技术。
我们在前面的课程中,总是听到迈克怀特的名字,很少提起叙事疗法的另外一个创始人大卫艾普斯顿的名字。
那么今天要讲述的内容就和他有关了,我们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也已经知道了,其实从人类学的角度呢研究仪式和治疗的关系,也是叙事治疗的基本思路之一。
大卫艾普斯顿是新西兰,澳克兰德家庭治疗中心的副主任。
他最初所受的训练也是人类学方面的,这个经历对他后来提出叙事疗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主要就是有两个突出的表现:第一个就是他非常重视仪式的治疗作用。
第二个他强调文化对信念与成见的重要影响。
这个成见就是成功的成,偏见的见。
他强调文化对信念与成见的重要影响。
也就是说在叙事疗法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的阶段是大卫艾普斯顿提出了叙事的隐喻。
之所以提出去叙事隐喻,他可能是受了美国人类学家贝特森的一些影响,贝特森有一个很有名的说法,说地图不是疆土。
他看到人们生活过程的同时也会伴随着诠释,人的生活总是与意义相伴的。
我记得是尼采还是谁说过一句话:没有意义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如果说人生经历本身是疆土的话,那么人对其生活的讲述已经是地图了,地图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毕竟与疆土是不同的。
在心理治疗中,咨询师所面对的只能是来访者的讲述。
也就是说他们所描绘的生活地图。
他们在绘制这个地图的过程中自觉或者不自觉的都加入了自己的诠释。
所以我们也不可以认为他们的讲述就是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这个道理。
那我们学习叙事疗法一定要知道叙事疗法的创始人是谁:是两个人澳大利亚的迈克怀特和新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
仪式的作用其实也是叙事治疗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当我们的生活故事发生重要的改变的时候呢?那么作为这个生活当中的主角的我们呢,总是希望有一种外在的力量能够见证这种改变。
华夏心理课程—叙事治疗重点知识整理

叙事——寻访叙事哲学观1、什么是叙事治疗?就是咨询师通过倾听他人的故事,运用适当的方法,使问题外化,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从而引导来访者重构故事,以唤起当事人发生改变的内在力量的过程。
2叙事治疗的创始人麦克,怀特。
叙事的诞生:1979年心理学家萨宾在美国首次提出了“经验和叙事结构”的观点,阐述了叙事对意义建构、人格形成的作用。
3、叙事哲学观的三个理论渊源:①后结构主义②社会建构论③福柯对知识和权利的相关论述。
4、后结构主义和结构主义对意义和自我认同的看法大相径庭。
结构主义认为:生活的意义是元素的反映,确定的元素就决定了生活唯一的真理。
后结构主义认为,生活的意义是通过叙说的形式建构的,生活本身可以有多角度多元化的阐释,不同的阐释带来不同的意义。
因此生活本身并不存在普遍成立的唯一的解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阐释和建构生活意义的方式,多元化、多角度的观点在才能反映生活的全貌。
5、自我认同:结构主义认为,自我认同是自我的产物,个体的内部元素(如气质类型、性格元素)决定了人的自我认同,深藏在人性的中心,是不可改变的。
后结构主义认为自我认同是社会的产物,是经由历史和文化塑造的。
人们可以通过叙说的方式打破负向的自我认同,支持性的对话能够丰厚个体的生活和自我认同,替人们成为没有成为过的自己(而不是真正是谁)增加可能性。
●6、社会建构论认为:①现实是由社会建构的②现实是由语言构成;③现实由叙事组成并得以维持④没有绝对的真理。
7、福柯的观点:①科学的分类规定了何者为正常何者为非正常。
②“主流知识”即权力。
③自我认同受主流文化的影响和控制④系统化的理论是一种社会控制。
以家庭为例,系统化的概念会诱导我们把家庭看成一个机器,家庭是如何卡在重复循环的无效行为中,修复家庭的问题就像技术员修理坏掉的发动机一样。
●8、叙事的理论假设:1)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
2)每个人都是面对自己生命挑战的专家,自己才是自已生命的作者,咨询师要相信个案会再度对生命取得主权,会重新取得自我的资源3)个案见治疗师前,早就自疗一段时间了。
(精品)叙事疗法1.0

具体方法
1、外化 2、解构 3、重写
就是寻求来访者主线故事之外的支线故事,通过丰厚这些 支线故事,挖掘来访者故事中的亮点,即特殊意义事件。通过 不同时空的见证和丰厚的问话,把特殊意义事件串联起来,使 来访者的故事产生新的意义,重新建构积极的自我认同,并将 积极正向的力量和自我认同迁移到现实生活当中,从而改写来 访者的生命故事。
社会建构论
社会建构论对“现实 (reality)”这一概念的理解影响着整 个叙事治疗的世界观。
四、没有绝对的真理
社会建构论认为,由于我们无法客观认识现实,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是诠 释经验,而诠释经验的方式有很多可能性,可是没有哪一种诠释是“真正”的 真理。在诠释真理的过程中,语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人建构了不同的“自 我认同”,这种“自我认同”和主流文化所认为的“符合标准的自我认同” 必然有一定的区别。
具体方法
外化 重写
主要 技术
解构
局外见证人团队、信 件和仪式
具体方法
1、外化
强调的是将人与问题分开,即人不等于问题,问题才是问 题。问题形成过程就是来访者将问题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并 产生消极自我认同的过程。外化就是要逆转问题形成的过程, 将问题和自我认同的剥离开来,让来访者感受到自己和问题是 分开的,这时来访者就会看到自己的技巧、力量、能力与承诺, 并开始对问题采取对抗的行动,同时与治疗疗师合作,重写他 们与问题的关系。外化打开了可能性,让人从一个不是充满问 题的新位置,描述自己、彼此和关系,让人更容易重新看待那 些曾经控制他们生活的问题。这样人就不是问题了,人和问题 的关系就成了问题。
主要观点
叙事治疗的精髓是对个体经验的积极解释。个体将 经历列入叙事,叙事治疗允许帮助来访者用较期待的故 事去替换被压制的问题故事,为理解个体的成长提供了 积极、正向的参考框架。
叙事治疗理论

叙事治疗理论
叙事,简单地说就是说故事。
每个故事都是一个叙事,但叙事并非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故事,相比之下,它具有表达内容和方法上的多样性和负责性。
而叙事疗法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通过“故事述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
叙事治疗的目标是将案主从一个有问题的生活模式中唤起,并将其从外在的限制中解放出来,重新书写具有尊严的、体现能力和智慧的故事。
根据迈克尔·怀特(Michael White)所著《叙事疗法实践地图》,叙事疗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外化对话:
很多时候,人们把生活中的问题归因于自己或其他人,外化对话的技术可以通过把问题对象化而改变这种内化的理解,能让人们体验到自己不是问题,即问题成为问题本身,并不是这个人。
改写对话:
通常,人们会描绘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或困境,往往反映生活中的损失、失败、无能、绝望或是徒劳感。
改写对话要求人们继续发展他们生活中的故事,同时也帮助人们
察觉曾被忽视却非常有意义的时间或经历,即“特殊事件”或是“例外”,它为生活的全新诠释提供了切入点。
重塑对话:
重塑对话不是被动地回忆过去,而是有目的地重塑一个人与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的关系历史,重塑其对当前生活和未来生活的投射。
界定仪式:
界定仪式可以让人获得一个新的选择机会,在通过精心选择形成的各位外部见证人面前讲述或展开自己的生活故事。
外部见证人的任务是通过重述对故事做出回应,比如哪些故事对自己有吸引力,让自己联想到什么,以及听了故事后自己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等等。
通过这个过程,人们可以更有力地面对生存的困境。
叙事家庭治疗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叙事家庭治疗模式的内容和特点一、引言家庭治疗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它强调家庭系统是一个整体,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个体的发展和问题解决具有重要作用。
在众多的家庭治疗方法中,叙事家庭治疗模式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叙事家庭治疗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二、叙事家庭治疗模式概述叙事家庭治疗模式(Narrative Family Therapy)源于澳大利亚心理学家迈克尔·怀特(Michael White)和大卫·埃普斯顿(David Epston)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叙事疗法”(Narrative Therapy)。
这种治疗方法强调个体或家庭中问题行为并不是本质上存在的,而是由社会文化因素所塑造形成的。
因此,通过改变个体或家庭中对问题行为的叙述方式,可以改变其对自我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在叙事家庭治疗模式中,治疗师与个体或家庭成员进行会谈,并通过询问开放性问题、倾听和反馈等技巧来了解他们的经历和问题。
治疗师鼓励个体或家庭成员重新叙述他们的经历,通过重新叙述来解构原有的故事,并重构一个新的更积极、更有意义的故事。
这种重构过程可以帮助个体或家庭成员重新认识自我和问题,从而改变其行为方式。
三、叙事家庭治疗模式的内容1. 问题外化在叙事家庭治疗模式中,治疗师会通过询问开放性问题来了解个体或家庭成员所面临的问题。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并不是要了解问题本身,而是要了解问题对于个体或家庭成员的影响。
因此,治疗师会将问题外化,将其看作是一个外在的实体,并探讨它对于个体或家庭成员的影响。
2. 叙述方式在叙事家庭治疗模式中,重要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对于问题的叙述方式。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会鼓励个体或家庭成员重新叙述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并探究其中隐藏的意义和价值观。
通过重新叙述,可以改变原有故事中的负面元素,并构建一个更积极、更有意义的故事。
3. 社会文化因素叙事家庭治疗模式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于个体或家庭成员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什么是叙事治疗

什么是叙事治疗吴熙琄叙事疗法创始人迈克•怀特老师唯一的华人弟子,也是怀特老师去世后叙事疗法在华语世界的继承人。
1993年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婚姻与家族治疗博士毕业,旅居美国二十多年从事家族治疗和叙事治疗的研究和实践。
2005年回台定居传播叙事治疗的种子,她多次应台湾心理学会、台湾师范大学等的邀请举办叙事治疗的演讲及工作坊,并有自己的个性工作室,开展叙事治疗的咨询和督导工作,并审阅了大量叙事疗法的书籍在台湾翻译出版,大受岛内专业人士和心理咨询师的推崇。
资历简介:美国哈佛大学教学剑桥医院「婚姻与家族临床中心」顾问与督导 (2003至今) 美国剑桥家族训练中心董事 (Family Institute ofCambridge) (2004 至今)美国婚姻与家族协会认可督导执照美国婚姻与家族协会临床会员 (1993 至今)美国麻州婚姻与家族治疗师之州立执照 (1993至今)曾任数所大学家族与婚姻治疗研究所兼任教授康州圣约瑟大学(1995-98; 1999-2005)康州州立大学(2005)麻州专业心理学院(2004-05)麻州波士顿州立大学 (1998-99)爱上叙事疗法叙事心理治疗是后现代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形成积极有力的自己观念,让当事人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实现心理成长,也让咨询师对自我角色重新整理反思。
叙事疗法的创始人是澳洲的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和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他们的著作《故事、知识、权利――叙事治疗的力量》1990年引进到北美。
正在爱荷华州立大学攻读婚姻与家族治疗博士的吴熙琄在91、92年时接触到了这种疗法,感觉很特别,“当时觉得它是通过一些很不一样的问话来帮助人”。
爱荷华州立心理学会邀请麦克-怀特来讲座,吴熙琄听了后觉得跟自己的理念很接近,心里很喜欢,很震撼,觉得这种疗法里的语言特别精致。
念完博士,吴熙琄在医院里实习,接触到了各种个案,体会到了对生命的尊重,体会到跟人交流时语言讲究的必要性,“有一句话说的好:人不是问题,人和问题的关系才是问题,要通过一系列语言和问话才能找到问题解决之道”,而在这个过程中,个案的知识比咨询师的知识更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疗法创始人麦克·怀特(Michael White)年谱简介
相远泽编著
1948年麦克·怀特出生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的工人阶级家庭,他的姊姊是他们家族里第一个念完高中的。
1959年十岁生日那年,麦克·怀特收到了一份生日礼物:一辆脚踏车,一直是生命中最有意义的礼物。
1962年13岁,父亲买了一辆“好”车,全家打包,开始第一次露营假期。
从南澳大利亚南方往东经维多利亚、大洋路、再一路到墨尔本。
很重要的一次冒险。
每天晚上,在
油灯下,倾注全神观看地图。
“每天出发前,我们并没有设定特定的目的地,只计划了几种可能性,一家人共同的心愿是要发现美好的风景”。
1960年代末麦克·怀特读社工系因为反越战示威与喜瑞儿·怀特熟识。
(喜瑞儿·怀特在农场长大,哥哥彼得是家族里第一个念完高中的。
)在那个时代,年轻人在各
方面挑战以前视为理所当然的权威,一开始是越战和女性主义,然后重点变了,
麦克·怀特决心挑战精神健康服务和心理学领域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权威,并积
极寻找替代性的做法。
1970-80年代麦克·怀特在精神病医院服务。
(阿德莱德儿童医院;葛伦塞精神科医院)1980年代开始麦克·怀特决心建立独立的治疗中心,提倡有创造力的思考,避免官僚体制。
麦克的想法来自两个资源:一个是大量的临床工作;另一个是治疗界之外的作家,例如贝特森、布鲁纳、梅耶赫夫,维果斯基、福柯等、很多作者都是大卫·爱普斯顿介绍的。
1981年麦克·怀特参加在阿德莱德第二届澳洲家庭治疗研讨会与大卫·爱普斯顿(另一位叙事疗法创始人)第一次见面。
“我发现我们在各自的观念和实际的做法上有些一致。
”1980年代中期麦克·怀特一直和澳洲原住民合作。
1980年代中期麦克·怀特在澳洲进行巡回教学时认识卡尔·汤姆(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
卡尔·汤姆的支持,迈克·怀特的工作走出了澳洲。
1986年秋季麦克·怀特在加拿大卡尔加里作有关家庭治疗的讲座(这是怀特在北美首次“正式”的工作坊。
主办方卡尔·汤姆,斯蒂芬·麦迪根(Stephen Madigan)参加这个工作坊。
1990年麦克·怀特《故事、知识、权利:叙事治疗的力量》英文版出版。
1990年代早期和中期麦克·怀特和大卫·爱普斯顿在美国加州柏克莱的约翰-肯尼迪大学教。
1991年吴熙琄阅读了麦克·怀特《故事、知识、权利:叙事治疗的力量》英文版,被吸引。
2011年3月30-31日麦克·怀特参加中国香港叙事治疗工作坊。
2001年4月2-3日麦克·怀特参加中国台北叙事治疗工作坊。
吴熙琄作翻译。
2002年中国大陆发表第一篇叙事疗法论文李明杨广学《叙事疗法初探----一种新的治疗观的构建》。
2002年8月26-31日麦克·怀特参加中国香港叙事治疗工作坊及深造班一。
2003年10月6-16日麦克·怀特参加中国香港叙事治疗工作坊及深造班一、深造班二。
2006年麦克·怀特前往乌干达教学。
2006-2007年麦克·怀特参与了多伦多的邻近社区的计划。
2007年麦克·怀特《叙事治疗的工作地图》英文版出版。
2008年4月4日麦克·怀特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迭戈开展叙事疗法工作坊时突发心脏病去
世,年仅59岁。
参考文献:
1.李明,杨广学著. 叙事心理治疗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
2.[澳]Michael White,[新西兰]David Epston 著,廖世德译.故事、知识、权利:叙事治疗的力
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
3.李明著.叙事心理治疗[M].北京:商务印刷馆,2016.5.
4.麦克·怀特(Michael White)著,黄孟娇译.叙事治疗的工作地图[M].台北市:张老
师,2008.11.
5.[澳]麦克·怀特(Michael White)著,李明,党静雯,曹杏娥译.叙事疗法实践地图[M].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9.
6.麦克·怀特(Michael White)著,丁凡译.叙事治疗的实践:与麦克持续对话[M].台北市:
张老师,2012.04.
7.[加] 斯蒂芬·麦蒂根(Stephen Madigan)著,刘建鸿,王锦译.叙事疗法[M].重庆:重庆大
学出版社,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