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2年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
遐想中生长出的盼望——戴望舒《偶成》解读

偶 成戴望舒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遐想中生长出的盼望——戴望舒《偶成》解读薛媛元,1983年生,文学博士,现供职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主要从事中国新诗、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研究。
《偶成》是戴望舒晚期作品之一。
写于1945年5月31日,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投降、欧洲战场胜利之后不久。
欧洲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人精神为之一振,看到了抗战胜利的曙光,一时间中国文坛产生了一批乐观积极的作品,如穆旦的《给战士——欧战胜利日》、曾卓的《青春》等。
戴望舒作为当时香港文坛最为勤勉的爱国诗人,此时写出《偶成》一诗可谓当仁不让。
若将该诗与诗人同样创作于1945年的描写日占时期香港生活的小说《五月的寂寞》(《香港日报·日曜文艺》)对读,可有别样的意味。
然而《偶成》也绝非单纯的应时之作,其中的追溯、畅想、盼望、信念等,还融合了诗人个性化的生命体验,或涉及第三次婚姻的小确幸、再得爱女的喜悦、养病期间的遐思等,只是因为时间久远、述记简略,今已无从详细确证。
由诗题可知,此诗并未经长时间的打磨,只是“偶然得之”的顿悟,属哲理诗。
古往今来,以“偶成”为题的诗歌为数不少,均为捕捉瞬时思绪、无明确指向的短诗,本诗亦然,因此诗体也采用了小诗形制,全文仅两节,每节仅四句。
诗歌第一节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构成了一种整体上的假设。
首句以“如果”一词提起全文,营造了一种“遥想当年”式的怀想慨叹语境。
“生命的春天”没有定指,既可理解为人生的青少年阶段,也可泛指幸福美好的时光。
盼望生命的春天“重到”,表明诗人已历经坎坷、多受磨难,结合“如果”所蕴含的久远感,隐晦地暗示了美好已经消失太久的事实。
第二句是承接“生命的春天”而来的一个连锁喻:若生命的春天与美好相勾连,那么严冬、凝冰则意味着苦难,解冻即脱离痛苦。
程颢《偶成》原文及赏析

程颢《偶成》原文及赏析偶成程颢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程颢,卷二《春日偶成》已介绍,诗人是著名的理学家,此诗中所提到的“道”也就是“理”、“天理”。
他认为理是永恒存在的,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而且是先于天下万物而存在的,所以说是唯心主义的。
《偶成》是《秋日偶成二首》其一,是一首表达其哲学思想的哲理诗。
颔联强调“静观”两字,三句写万事万物只要认真观察,潜心思考,就能明白其中的“道”或“理”。
据说理学家能静观天道的流行于万物中,一般人当然不会这样去做。
四句是说至于“四时佳兴”,如对春花、秋月、夏风、冬雪,都怀有美好的兴致,在这方面,理学家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
“佳兴”,美好的兴致。
颈联高度概括了理学家的哲学思想。
五句是说在天地万物之外还有个主宰一切的“道”,换句话说就是天地万物都要受到“道”的支配。
六句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了同样的道理,风云变化表面上千奇百怪,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它们仍然在“道”的掌控之中。
尾联从道德层面上来说明“道”与“理”。
程颢所谓的“道”与“理”其实就是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第七句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人,大体上分为富贵与贫贱两个阶层,如果做到了“富贵不淫贫贱乐”,那么封建社会的秩序就稳定了,封建社会的政权也就巩固了。
末句用赞美的语言鼓励男儿努力做到这一点。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富贵的人很难做到不淫,而贫贱的人也难以快乐,所以才会出现社会矛盾,才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理学家很聪明,他们写诗是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所以都写得通俗易懂。
即使运用典故,也毫无痕迹,丝毫不影响阅读。
如尾联暗用了《孟子·滕文公下》以及《论语·雍也》中的话,前者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后者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偶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偶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偶成》表达了诗人戴望舒对于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表明诗人对胜利前景的坚定信念。
《偶成》这首诗作于写于1945年5月31日,抗战最后的岁月,那一段黎明前黑暗的岁月,被无数的人默默地承受,慢慢的想起,又淡淡的吐出。
它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是诗人历经磨难之后得到的大悟。
偶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
全诗表达了理学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偶成的作者是谁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徽州婺源人(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绍兴十年(1148年)进士,卒后追谥“文”。
朱熹早年受业于理学大师李侗,师承二程学说,兼采周敦颐、张载的思想,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
朱熹的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伊洛渊源录》《八朝名臣言行录》《资治通鉴纲目》《楚辞集注》《诗集传》《韩文考异》等,后人编纂有《朱子语类》和《朱文公文集》。
偶成的赏析这是一首缘事抒怀的诗作,实为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坛激烈斗争实况的形象记录。
它生动地记录了当时文坛百花凋残、众芳零落的荒芜景象;真实地反映了国民党摧残革命文艺的黑暗现实。
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以及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不惧强权,决心同其战斗到底的坚定立场和斗争精神。
从而,充分地体现了鲁迅时时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结在一起的爱国深情。
这首诗,是鲁迅久积悲愤、愤涌而出的结果。
《劝学诗偶成》【南宋】朱熹

青春的⽇⼦⼗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没等池塘⽣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沙沙作响了。
【译⽂】青春的⽇⼦⼗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
没等池塘⽣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沙沙作响了。
《偶成》南宋朱熹的⼀⾸七⾔绝句。
告诫⼈们要珍惜光阴,追求学业,感叹⼈⽣苦短,要抓紧时间学习,将来才不会因虚度年华⽽悔恨,不因碌碌⽆为⽽蹉跎⼈⽣。
青春的⽇⼦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还没从美丽的春⾊中⼀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沙沙作响了。
《偶成》南宋朱熹的⼀⾸七⾔绝句。
告诉我们青春易逝,学问难成,且珍惜这年少光阴,莫轻易错过。
【注释】学: 学问,学业、事业。
⼀⼨光阴: ⽇影移动⼀⼨的时间,形容时间短暂。
轻: 轻视,轻松放过。
未觉: 没有感觉、觉醒。
池塘春草梦: 东晋诗⼈谢灵运《登池上楼》中有"池塘⽣春草,园柳变鸣禽",是歌咏南国早春的句⼦。
池塘春草梦:这是⼀个典故,源于《南史·谢⽅明传》,谢⽅明之⼦惠连,年⼗岁能属⽂,族兄灵运嘉赏之,云:“每有篇章,对惠连辄得佳话。
”尝于永嘉西堂四,竞⽇不就,忽梦见惠连,即得“池塘⽣春草”,⼤以为⼯。
常云:“此语神功,⾮吾语也。
”“池塘⽣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诗句,后被赞誉为写春意的千古名句,此处活⽤其典,意谓美好的青春年华将很快消逝,如同⼀场春梦。
阶: 台阶。
梧:梧桐,落叶乔⽊。
秋声:秋时西风作,草⽊凋零,多肃杀之声。
【作者简介】朱熹的⼀⽣朱熹_360百科朱熹(1130年9⽉15⽇~1200年4⽉23⽇),⾏五⼗⼆,⼩名沋郎,⼩字季延,字元晦,⼀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称紫阳先⽣、考亭先⽣、沧州病叟、云⾕⽼⼈、沧洲病叟、逆翁。
谥⽂,⼜称朱⽂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鲁迅的诗

《自嘲》鲁迅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题小像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别诸弟三首辛丑二月梦魂常向故乡驰,始信人间苦别离。
夜半倚床亿诸弟,残灯如豆月明时。
日暮舟停老圃家,棘篱绕屋数交加。
怅然回忆家乡乐,抱翁何时共养花。
春风容易送韶华,一悼烟波夜驶船。
何事脊令偏傲我,时随帆顶过长天。
哀范君三章风雨飘摇日,余怀范爱农。
华颠萎廖落,白眼看鸡虫。
世味秋茶苦,人间直道穷。
奈何三月别,竟而失畸躬。
海草国门碧,多年老异乡。
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
故里寒去恶,炎天凛夜长。
独沉清冷水,能否涤愁肠?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
大圜犹酩酊,微醉自沉沦。
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
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
替豆萁申冤煮豆燃豆萁,萁在斧下泣。
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吊卢骚脱帽怀铅出,先生盖代穷。
头颅行万里,失计造儿童。
送O.E.君携兰归国(1931年)椒焚桂折佳人老,独托幽岩展素心。
岂惜芳馨遗远者,故乡如醉有荆榛。
无题(1931年)大野多钩棘,长天列战云。
几家春袅袅?万籁静愔愔。
下土惟秦醉,中流辍越吟。
风波一浩荡,花树已萧森。
赠日本歌人(1931年)春江好景依然在,远国征人此际行。
莫向遥天望歌舞,西游演了是封神。
湘灵歌(1931年)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
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
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无题二首(1931年)大江日夜向东流,聚义群雄又远游。
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
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
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
送增田涉君归国(1931年)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
答客诮(1931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无题(1932年)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劝学诗偶成》朱熹谈论学习经验的古诗鉴赏-适合初二年级学生课前预习古诗

《劝学诗 / 偶成》朱熹谈论学习经验的古诗鉴赏-适合初二年级学生课前预习古诗励志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不管多厉害的人都读不懂,学不精,进而形成一个独立学科“成功学”。
励志学,不仅仅是要激活一个人的财富欲望,更要激活一个人的生命能量,唤醒一个民族的创造热情。
接下来小编会给大家分享一首关于励志向往的古诗词句。
【劝学诗 / 偶成】宋代: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劝学诗 / 偶成】译文及注释译文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
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注释学:学问,学业、事业。
一寸光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形容时间短暂。
轻:轻视,轻松放过。
未觉:没有感觉、觉醒。
池塘春草梦:东晋诗人谢灵运《登池上楼》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歌咏南国早春的句子。
阶:台阶。
梧:梧桐,落叶乔木。
【劝学诗 / 偶成】创作背景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此诗。
人物介绍【劝学诗 / 偶成】人物介绍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劝学诗 / 偶成】赏析本诗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解释为“勉励”的意思。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这是诗人用切身体会告戒年轻人的经验之谈,说明人生易老,学问难成,因而必须爱惜光阴。
因其“易老”、故“不可轻”,可见惜时之重要。
立春偶成古诗翻译

立春偶成古诗翻译立春偶成古诗翻译《立春偶成》是南宋初期文学家张栻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节令诗。
作者描写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表现出对欣欣向荣之景的渴望。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立春偶成古诗翻译,欢迎阅读!原文:立春偶成作者:张栻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注释:(1)律回:即大地回春的意思。
黄帝命伶伦断竹为筒(后人也用金属管),以定音和候十二月之气,阳六为律,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六为吕,即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
农历十二月属吕,正月属律,立春往往在十二月与一月之交,所以曰“律回”。
(2)岁晚:写这首时的立春是在年前,民间称作内春,所以叫岁晚。
(3)参差:不齐的.样子。
译文:立春了,天气渐渐转暖,冰冻霜雪虽然还有,但已很少了,春天的到来,连草木也都知道。
眼前的一派绿色,充满了春天的生机。
一阵东风吹来,春水碧波荡漾。
赏析:“草木”泛指一切能受到季节变化影响的事物,如动植物、水、山等等。
“春到人间草木知”这句运还用了拟人的手法:开春草木最先发芽,故说它们首先知道春到人间的消息。
“眼前生意满”是说处处生机勃勃。
最后一句通过春风吹水这种具体物象来表现“生意”。
立春是一年之始。
诗人紧紧把握住这一感受,真实地描绘了春到人间的动人情景,冰化雪消,草木滋生,开始透露出春的信息。
于是,眼前顿时豁然开朗,到处呈现出一片生意盎然的景象;那碧波荡漾的春水,也充满着无穷无尽的活力。
从“草木知”到“生意满”,诗人在作品中富有层次地再现了大自然的这一变化过程,洋溢着饱满的生活激情。
创作背景诗人是四川人,立春之时,北方仍是冰天雪地,南方已是冰霜稀少,草木发青,略见春意了,风也暖了,水也绿了。
这首诗是诗人在立春日无限兴奋喜悦时所作。
作者简介张栻(shì)(公元1133年一公元1180年),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宋高宗时宰相张浚之子。
汉州绵竹(今四川省绵竹县)人,后迁居衡阳。
偶成古诗解释

偶成古诗解释
《偶成》是李清照的一首诗,下面是该诗的注释和译文:
注释:
1. 偶成:触景生情,偶然成篇。
2. 水平:水波不兴貌。
3. 长江下游为古吴越之地,故曰越女、吴儿。
4. 楹墙垣,这里作动词用,有“围绕”的意思。
译文:
雨停后,一切事物都像是新生的。
新楼无旧巢,所以燕子为筑新巢往来衔泥,对新巢充满情意。
江边晴空万里,春水浩浩荡荡,花谢后水面则是波澜不兴。
越女坐着吹笙,吴地少年纵马而行。
越女、吴儿回头相视、各自含情,一片烟柳环绕着州城。
诗意说,经过雨水的洗刷,草木也变嫩了,江边春水浩浩荡荡。
至于《偶成》创作年代不明,但从诗意可以看出当作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死之后。
而且此诗不甚有名,古人的典籍鲜有记载,当代黄盛璋先生从《永乐大典》卷八八九诗字韵整理而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偶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2年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偶成。
《偶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2年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虽然写了作者对自己的艰难处境。
对动荡的时局的感慨。
但并不低沉。
一扫中国古人在写这类怀忧伤时的诗作时所表现的那种哀叹忧愁之绪。
作者在他的感怀中灌注了一种愤慨激越的情绪以激励自己和友人。
全诗意境含蓄。
抒情较浓。
作品名称,偶成。
创作年代,1932年。
作品出处,《鲁迅全集》。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鲁迅。
所恨芳林寥落甚3。
春兰秋菊不同时4。
注释译文。
文章如同尘土。
我还能
做什么呢?举目遥望。
又引起我无穷的思念。
我痛恨祖国的文艺园林一片寂寞荒凉。
什么时候啊。
春兰秋菊才能相继开放。
创作背景。
1932年1月28日。
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
驻上海的第十九路军激于民族义愤。
奋起抗击日寇的进攻。
但是。
国民党消极抗日派却百般阻挠。
破坏;对于中国人民风起云涌的抗日热潮。
更进行镇压。
“一·二八”事变发生。
鲁迅因寓所受到炮火威胁。
于1月30日避居内山书。
2月6日又移居英租界内山书店支店。
直到3月19日。
才全家回寓。
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回寓后3月31日所写。
是赠给沈松泉的。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缘事抒怀的诗作。
实为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坛激烈斗争实况的形象记录。
它生动地记录了当时文坛百花凋残。
众芳零落的荒芜景象;真实地反映了国民党摧残革命文艺的黑暗现实;含
蓄地表达了诗人以及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
不惧强权。
决心同其战斗到底的坚定立场和斗争精神。
从而。
充分地体现了鲁迅时时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
民族的命运。
紧紧地连结在一起的爱国深情。
这首诗。
是鲁迅久积悲愤。
偶成愤涌而出的结果。
因而。
在无限悲愤之中蕴藏着呐喊的豪情。
在凝炼精短的字里行间显示出与其战斗的韧劲。
诗意婉转。
而又义正词严。
比喻浅豁。
却又含而不露。
用典质朴。
但又朴而见雅。
全诗层层递进。
不枝不蔓。
前后呼应。
结构严谨。
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极强的感染力。
显示了作者思想的高度与艺术的精度。
首句直揭黑暗的现实。
险恶的环境。
为下面诗情的展开作了铺垫。
次句暗述朋友的规劝。
一个“惹”字。
既牵动了作者重返“旧游之地”的“梦思”。
又倾吐了作者“如处荆棘”的恶劣环境的愤慨。
第三句中的一个“恨”字。
寓托深刻。
既含有作者对国民党摧残文坛罪行的无
比憎恨。
又含有作者对为革命而献身的革命战友的深情怀念。
这一句。
既以“芳林寥落”与首句的“文章如土”相呼应。
相补充。
又起引出末句的作用。
以兰。
菊不同季节开放为喻。
暗述自己“很难成行”的缘由。
表达了作者誓与他们斗争到底的不屈意志与坚强决心。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紫晨:这首诗的特点。
在于比喻。
作者在四句中均用比喻来表现。
“文章如土”是比喻。
“翘首东云”也是比喻。
“芳林寥落”是比喻。
偶成“春兰秋菊”也是比喻。
各有其妙。
作者简介。
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原名周树人。
字豫山。
豫亭。
后改名为豫才。
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
首次以“鲁迅”作笔名。
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
杂文为主。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
诗集《野草》;杂文集《坟》。
《热风集》。
《华盖集》等18部。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称为“民族魂”。
文章如土欲何之1,翘首东云惹梦思2。
所恨芳林寥落甚3,春兰秋菊不同时4。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
东云:东方的云,指日本。
惹:牵惹,引起。
春兰秋菊:《楚辞·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意为春兰、秋菊等香花连续开放,永远不绝。
李商隐《代魏宫私赠》:“知有宓妃无限意,春兰秋菊可同时。
”春兰、秋菊都是香花。
鲁迅这里的意思是说,青年革命作家被害早死,文艺园林寥落,香花不能相继开放。
白话译文
文章如同尘土,我还能做什么呢?举目遥望,又引起我无穷的思念。
创作背景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
驻上海的第十九路军激于民族义愤,奋起抗击日寇的进攻。
但是,国民党消极抗日派却百般阻挠、破坏;对于中国人民风起云涌的抗日热潮,更进行镇压。
“一·二八”事变发生,鲁迅因寓所受到炮火威胁,于1月30日避居内山书,2月6日又移居英租界内山书店支店,直到3月19日,才全家回寓。
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回寓后3月31日所写,是赠给沈松泉的。
作品鉴赏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缘事抒怀的诗作,实为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坛激烈斗争实况的形象记录。
它生动地记录了当时文坛百花凋残、众芳零落的荒芜景象;真实地反映了国民党摧残革命文艺的黑暗现实;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以及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不惧强权,决心同其战斗到底的坚定立场和斗争精神。
从而,充分地体现了鲁迅时时把个人的命运与国
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结在一起的爱国深情。
这首诗,是鲁迅久积悲愤、愤涌而出的结果。
因而,在无限悲愤之中蕴藏着呐喊的豪情,在凝炼精短的字里行间显示出与其战斗的韧劲。
诗意婉转,而又义正词严,比喻浅豁,却又含而不露,用典质朴,但又朴而见雅。
全诗层层递进,不枝不蔓,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极强的感染力,显示了作者思想的高度与艺术的精度。
首句直揭黑暗的现实、险恶的环境,为下面诗情的展开作了铺垫。
次句暗述朋友的规劝,一个“惹”字,既牵动了作者重返“旧游之地”的“梦思”,又倾吐了作者“如处荆棘”的恶劣环境的愤慨。
第三句中的一个“恨”字,寓托深刻,既含有作者对国民党摧残文坛罪行的无比憎恨,又含有作者对为革命而献身的革命战友的深情怀念。
这一句,既以“芳林寥落”与首句的“文章如土”相呼应、相补充,又起引出末句的作用,以兰、菊不同季
节开放为喻,暗述自己“很难成行”的缘由,表达了作者誓与他们斗争到底的不屈意志与坚强决心。
偶成.中国作家网
傅德岷包晓玲.鲁迅诗文鉴赏散文杂文诗歌.长江出版社,xx年:50页
景周.鲁迅诗歌解析.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204-205页
蔡景仙.近现代诗词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xx年:188页
张纯武俞瑞华.鲁迅旧诗导读.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117-118页张紫晨.鲁迅诗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190页
孙冰许巍.中国现当代经典文学导读.学林出版社,2016年:182页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