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国顺老中医治疗小儿哮喘持续发作的经验
某名中医给女儿治疗哮喘的方法,效果不错,爱友借鉴!

某名中医给女儿治疗哮喘的方法,效果不错,爱友借鉴!4月21日,孩子跟几个小朋友一起玩耍,出汗后未及时擦干,晚上开始咳嗽,后来有点发烧,以前去医院打吊针的痛苦经历,坚持在家休养,没有去幼儿园,也没有去医院。
23日早上,孩子鼻子里擤出很多鲜血,咳嗽也咳出来一大口血。
当时吓得不轻,但她吐痰后精神状况良好,未继续发烧,孩子也抗拒去医院,看她精神状况好,也就没有去。
转眼到了五一假期,孩子的咳嗽还是断断续续,咳出黄痰。
在外婆家还有咳嗽,外婆坚持带她去找当地有名的乡村医生开药(此人曾获得2008年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
而且还是个残疾人)。
他是中西医结合,说有支气管炎,我们说不要输液,他就说先开三天的药,要是三天以后还没有好,一定要输液了,否则变成慢性支气管炎就麻烦了。
开药如下:小儿咳喘灵口服液(麻黄,杏仁,甘草,石膏,金银花等),阿奇霉素冲剂,录雷他定冲剂,半片不知道的白色小药片。
吃了一次,好转非常明显,基本上就不咳嗽了。
三天的药还是坚持吃完。
假期后就回上海。
5月9日,请一帮朋友吃饭,饭店送了一小桶冰块,大家都在聊天,两个小孩子偷着竟然吃掉好些冰块。
当天晚上,回来就喊鼻子塞,接下来几天,鼻子总是不通,每天晚上一躺下就哭,说呼吸不了,看得心疼。
以为是鼻炎,就去医院中医儿科开药,孩子吃药后,竟然开始严重的咳嗽,无痰,憋得脸通红,整个晚上喝水都吐出来,基没有办法入睡。
于是又到医院去,无意间看到特需门诊有名老中医治疗哮喘,鼻炎的,就挂了号。
特需,挂号费91块。
老中医诊断为过敏性哮喘,在耳朵里插了两根小针,说若再咳嗽,就按压这两根针。
开了7天的中药颗粒,叫吃完后再去看,说坚持的话,可以把孩子的哮喘治好!配方如下:附片9克,蜜麻黄6克,炙甘草6,醋五味子6,细辛3克。
果然效果不错,耳朵里埋的针,好像真的有止咳效果。
孩子服药后,大汗淋漓,接着两天晚上都是大汗,要换身衣服才可以。
后面几天已经不怎么出汗了,咳嗽也大大减轻,偶尔早上起床前会有一阵。
中医治疗小儿哮喘断根

中医治疗小儿哮喘断根【篇一:中医治疗小儿哮喘断根】是不可以的,主要是从补益肺气和平喘抗感染等方面治疗。
哮喘是一个综合性因素引起的过敏性疾病建议血常规检查,肺部听诊,注意肺部的保暖等。
2013-12-02 21:17【篇二:中医治疗小儿哮喘断根】支气管哮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四大顽疾之一,目前全球已有3亿患者,而我国仅儿童哮喘患者就多达1000万。
哮喘治疗不规范很普遍儿童哮喘发病往往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人们的预防意识再好,但仍有发病的时候,因此规范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200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撰文指出,国内仅有5%的哮喘患者接受了规范治疗。
而姜毅根据临床实际估测,截至目前,仅有10%的患者获得过规范治疗。
姜毅指出,哮喘治疗不规范,已是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
去年年底,姜毅接到一家地级市医院的求助。
一名3岁患儿哮喘急性发作,该院使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无效,孩子生命危在旦夕。
姜毅赶到听诊后,判断是小气道的问题,立即进行扩管,改善通气,结果15分钟后孩子就缓了过来。
姜毅说,治疗儿童哮喘,医生要注意区分不同的情况。
对患者来说,更要坚持治疗,严格按照“阶梯式”的方式进行治疗。
如用药后3~6个月没有发作,便进入下一个阶段;使用最低剂量药物一年内没有发作,才可以停药。
对症下药可“断根”姜毅强调,只要预防及时,治疗规范,儿童哮喘完全可“断根”。
但在治疗中一定要找准发病原因,否则治疗就不会有实质性的效果。
姜毅介绍,至少有五六种常见疾病都可导致患者出现咳喘,医学上称之为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
这些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鼻后滴流综合征、胃食道反流、哮喘等。
对这些疾病,一定要规范诊断,找准病因实施治疗。
如通过胸片检查排除肺部异物和结核等;免疫学检查,确定是过敏性疾病还是免疫功能不全;皮试或采血做过敏原检测;还有肺功能监测,只要患有支气管哮喘,发作与否都可诊断出来。
姜毅指出,有些家长和医生往往把抗感染治疗和抗炎治疗混为一谈。
中医如何治疗儿童哮喘,快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如何治疗儿童哮喘,快来了解一下吧儿童哮喘常发生在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中,在急性发作时会有呼吸困难、口鼻青紫等症状,存在窒息死亡风险。
秋季和冬季是发作高峰时间,反复发作是该病的特点,西药治疗能能缓解病症,无法从根本上减少发作次数,所以可以从中医方面来探寻方法。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儿童哮喘的发生主要是长时间肺部聚积痰液,累及心脏、肝脏、脾脏等器官,因此辨证施治,补肺化痰才是治疗的根本。
那么,中医如何治疗儿童哮喘,快来了解一下吧。
一、儿童哮喘的中医治疗方法1、中医内治法发作期:①热性哮喘:以痰黄稠粘、呼气延长、喘促、咳嗽,以及大便干结、小便黄、易渴多饮、烦躁等为主要表现,在治疗中以化痰定喘、清热肃肺为主要原则。
可以在麻杏石甘汤、定喘汤基础上,根据证型辩证加减用药。
②寒性哮喘:以面色晄白、喉中有哮鸣、喘促、咳嗽,以及小便清长、四肢不温等为主要表现,重症患儿还会伴随脉微弱、大汗冷汗、呼吸困难等症状。
在治疗中,要以降气平喘、温肺散寒为主要原则。
在小青龙汤与射干麻黄汤或三子养亲汤结合起来,再根据患儿病情和体质加减治疗。
缓解期:①肾气虚型:以呼多吸少、动则喘甚、少气短言、久喘久咳等为主要表现,并伴随脉沉、舌淡、四肢不温等为主要表现,在治疗中要以温补肾气为主要原则。
可以根据患儿体质使用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进行治疗。
②肺脾两虚型:以面色晄白无华、咯痰清稀、久咳气短、反复感冒等为主要表现,还会伴随脉濡无力、腹胀便溏、倦怠乏力等症状,在治疗中以补肺化痰、健脾益气为原则。
可以使用人参健脾丸,或是玉屏风散加味治疗。
2、中医推拿按摩由于患儿年龄比较小,内服中药有一定困难,如果用药不当还会带来副作用,所以可以进行推拿按摩治疗,安全性高、疗效好、疗程短。
发作期:①揉肺俞: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位置用拇指按揉100下;②揉膻中:两乳头水平线中间的位置使用拇指揉按100下;③揉天突:胸骨上切迹上缘正中上0.5寸使用拇指揉按50下。
中医治疗儿童哮喘有妙招

中医治疗儿童哮喘有妙招儿童哮喘的发病率非常高,且病情反复,长此以往,会使孩子的免疫力降低,这对儿童的成长发育非常不利。
中医治疗儿童哮喘极具优势,能够从根本上控制病情,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使儿童的机体免疫力增强。
下面简单介绍儿童哮喘的相关知识、易患人群、体质分型,总结儿童哮喘的中医治疗方法,供大家了解,一起呵护儿童健康!儿童哮喘的中医解读中医认为儿童哮喘由内因、外因共同作用产生。
内因即肺、脾、肾功能不足,导致痰邪内伏,隐伏于肺窍,诱发哮喘;外因与风、寒、热等外邪入侵及接触异物、饮食等有关。
在小儿哮喘治疗中,提出“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中医原则。
因而,在儿童哮喘中医治疗中,往往分为发作期、缓解期两个阶段。
(1)发作期:温肺化痰、止咳平喘。
在治疗过程中,清除患儿的气道分泌物,搭配平喘治疗,一般3-5d哮鸣音即可消失。
(2)缓解期:待患儿病情稳定,不再咳嗽、喘息,开始进行补脾、益肺、固肾治疗,以此控制病情,以免病情反复。
大家都知道,儿童哮喘经常反复发作,一定要在缓解期扶正固本,通过三脏同治、调节气血、寒热并用、收散并行等综合治疗方法,使哮喘发作得到有效控制,降低发作频率,直至患儿痊愈。
哮喘易患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了解哪些孩子容易患哮喘,从根本上加强预防,以免孩子抵抗力不足,发生痰浊,造成痰邪内伏,诱发哮喘。
以下人群容易患哮喘:1.父亲或者母亲有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体质等。
2.过敏体质、过敏性皮炎、湿疹反复发作等儿童群体。
3.面色发黄、发白,缺少光泽,眼袋暗黑,经常手脚冰凉、体力不济。
4.不根据自己的体质,随意吃水果,习惯喝冷饮、吃冰淇淋。
5.长期滥用抗生素、静脉输液。
哮喘儿童体质分型1.阳气虚弱型:此类患儿面色苍白,日常畏寒,手脚冰凉,多汗,经常感冒,食欲不佳,大便稀烂,喉咙内有痰,舌淡苔白,尿频,且有夜间遗尿情况。
2.气阴两虚型:患儿往往面色苍白或者萎黄,存在夜间盗汗情况,口干,咽干,四肢不暖或者手心、足心发热,胃口不佳,大便干结或者稀溏,舌淡或者舌尖发红。
6位名老中医治哮喘病的绝招

6位名老中医治哮喘病的绝招1、姜春华:喘汗出不忌麻黄江南过去某些医生倡言“南方不比北方,夏月不可用麻黄”。
于是夏天哮喘发作当用痳黄而不用;又有些人说,仲景明训,“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认为凡汗出者均忌用麻黄。
于是,哮喘发作时汗出者不用麻黄。
临床上很多病人在哮喘大发时常大汗出,一旦喘平则汗亦少出,当以平喘为主,不平喘则汗不得止,因为有汗避开麻黄,则喘不得止,汗亦不得止。
前人有鉴及此者,如王旭高麻杏石甘汤注:“喘病肺气内闭者,往往反自汗出”;“用麻黄是开达肺气,不是发汗之谓”;“且病喘者虽服麻黄而不作汗”;“麻黄乃治喘之要药,寒则佐桂枝以温之,热则加石膏以清之,正不必执有汗无汗也。
”诚有识之见,可以推论,凡对某病证,有良好作用的药物,不必因有某种副作用而避开不用,也不必受非主要症状的牵制而不敢用。
当然用量应斟酌,中病即止。
2、焦树德:治喘两纲六证三原则喘是临床常见而难治的一种病证,古人有“内科不治喘”之说。
根据多年临床实践,认为治喘必须掌握两纲、六证、三原则:两纲由于体制、病因、年龄、环境等不同而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基本上可归纳为虚、实两大纲。
一、实喘“邪气盛则实”,实喘的特点为呼吸有力,胸满气粗,声高息涌,膨胀然若不容,欲长呼以为快,两胁胀满,张口抬肩,摇身颉肚,神情不衰,舌苔厚腻或黄或白,脉数有力。
二虚喘“精气夺则虚”,虚喘的特点为呼吸短促难续,气怯声低,荒荒然若气断绝,欲深吸以为快,精神倦怠。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大无力。
六证一、寒实证二、热实证三、痰实证四、肺虚证五、脾虚证六、肾虚证三原则一、发作时要以祛邪为主,多从实证论治,以除其标。
二、喘证缓解时,要扶正为主,多从虚论治,以治其本。
三、喘证兼见哮证,要注意用祛痰药。
如冷哮丸、紫金丹、小萝皂丸、白矾、皂荚等。
3、傅再希:治哮以开窍排痰为主哮症感冷而发者谓之冷哮,感热而发者谓之热,临床验之,冷哮居多。
无论冷哮、热哮,究其内因,,皆宿痰久伏所致,所以丹溪有“专主于痰”之说。
中医哮喘临床证治心得

中医哮喘临床证治心得
1.强调保护肺:膳食宜清淡爽口,饮食时可添加芝麻、绿豆和陈皮等
滋阴壮肺食物;2.加强体质调节:注重体力劳动,但不能过度操劳,平时
可多锻炼,加强体质调节,注意安抚情志,保持心理平衡;3.预防感冒:
多饮热水,注意保暖,多吃水果、蔬菜,保证充足睡眠,预防感冒;4.定
期检查:定期做好体检,及早发现病变,及早进行治疗;5.运用中药治疗:运用中药调理,治疗哮喘,常用药药如阿胶、白芍、熟地黄等;6.药膳配伍:可根据病人的病情,合理配伍药膳,比如燕麦米、仙草、百合、核桃等。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神奇药方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神奇药方
这是我亲身的体验,女儿从一岁半上幼儿园以后,容易上感(上呼吸道感染),一上感,就咳嗽,咳嗽以后就咳喽咳喽地喘上了,每次都是去儿研所看,吃些消炎药,慢慢就好了,但女儿上感越来越频繁,咳喘越来越重。
儿研所的医生让我们看哮喘科,让女儿吃顺尔宁。
女儿吃了一个月。
可药没有停,女儿的哮喘病又发作了,而且咳喘得更厉害。
女儿快三岁时,有一次咳嗽非常重,咳了一夜,基本没有怎么睡觉,心急的我只好给武大夫打了个电话,我记得特别清楚,就告诉了武大夫三个症状,咳嗽剧烈、流点清鼻涕
、似乎有些发低烧。
武大夫在电话里告诉我一个小方子,方子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在脑子里。
炙麻黄、甜杏仁、石膏、甘草、荆芥、金银花、连翘、干姜、五味子,一共九味药,共两副,我给女儿抓的是免煎药。
中午12点半,女儿服了半付药,简直神了,30分钟后,女儿就不喘了,安然入睡。
这对我的震撼太大了。
武大夫在电话里告诉我的方子,竟然有这样的神效,大家可以想象我当时多兴奋,晚上女儿在喝完半剂药后,就基本不喘了,第二天我就让女儿喝完药后上幼儿园去了。
真是一剂药下去就见效,两剂药药到病除啊。
名老中医治疗儿童哮喘医案

名老中医治疗儿童哮喘医案
患儿男性,8 岁。
因反复咳嗽、喘息 5 年,再发 1 周就诊。
患儿自幼易患感冒,咳嗽迁延难愈,常于夜间或清晨发作喘息,活动后加剧,曾多次住院治疗,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本次发病以来,咳嗽、喘息加重,伴有呼吸急促、胸闷等症状。
查体:神志清楚,精神稍差,呼吸稍促,三凹征(+),双肺可闻及散在哮鸣音。
中医诊断:哮喘-发作期
治法: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方药:定喘汤加减。
炙麻黄、杏仁、桑白皮、半夏、款冬花、苏子、黄芩、地龙、僵蚕、蝉衣等。
经过 7 天的中药治疗,患儿咳嗽、喘息等症状明显减轻,肺部哮鸣音消失。
继续巩固治疗 1 周后,患儿病情稳定,无明显不适症状。
体会:儿童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中医药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本例中,名老中医根据患儿的病情,采用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的治法,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哮喘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儿及家长的积极配合,同时要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国顺老中医治疗小儿哮喘持续发作的经验
任国顺是湖北省名老中医,从医60载,长期致力于小
儿疾患的研究,临证提出“以邪之清浊分内外、表里分治”的
思路治疗小儿哮喘持续发作,验之临床,疗效显著。
现将其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清邪袭肺治从表??清邪,即轻清之邪。
小儿脏腑娇嫩,卫外不固,凡外感六淫之邪,由皮毛、口鼻而入,内舍于肺,致肺卫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初见肺气上逆,久则痰饮停留。
症见:咳嗽喘促,喉间痰呜,胸闷,痰多而粘或清稀多沫,兼恶寒发热,耳塞流涕,脉浮滑,指纹浮现。
此因小儿肺卫本虚,复外受风寒,内塞之痰与外邪相搏,痰阻气道而成哮喘。
现代医学称之为外源性哮喘和感染性哮喘。
任者认为,清邪袭肺,病邪在表,故治仍当从表。
然哮喘反复持续的发作,应与初病暴发之证相区别,此时邪恋日久,正气不足,法当邪正同治,既以轻清之品,轻透表邪,又不忽视治标固本、扶正祛邪。
即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可在宣散剂中稍作收敛,使外邪去则正自安,顽疾渐愈。
鉴于小儿特殊的生理特性,任老认为小儿哮喘外感风寒者多,风热者少;寒包热者多,纯热者少,故临床遣方用药,不为“炎症”所惑,慎用寒凉,善用辛温。
常用性味略温,寒热兼施,宣、肃、敛三法并举的九宝汤治疗,轻透表邪,达郁开
闭,止咳平喘。
方中取紫苏叶、薄荷、桂枝、炙麻黄质轻味薄之品,调和营卫,透达表邪,宣肺开闭;桑白皮、大腹皮、厚朴、苦杏仁、陈皮等性善主降之品,下肺气、理中气、消痰诞,肃肺平喘;乌梅酸涩,入肺则收,为麻黄、桂枝之监,使祛邪而不伤正。
诸药合用,有升有降,有散有敛,升降相应,翕辟有度,具有抗过敏、抗菌、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此方用于治疗宿有哮喘,因外感诱发者,效果显著。
临床可据证加减:寒包热者,加黄芩、连翘、鱼腥草,或加大桑白皮用量;鼻炎者加苍耳子、辛夷、鹅不食草等;痰稠者加胆南星、川贝母、竹沥;痰多而稀者加制天南星、法半夏。
方中乌梅一药历来医家告诫不可过早用之。
任老却视乌梅为儿科佳品。
因其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其味酸气厚,一则人肺经收敛浮热,纳气归元,故主下气,除烦热而安心神;二则能开,冉雪峰《大同药物学》谓“乌梅不唯开,且能开他药所不能开,不唯通,且能通他药所不能通”,与麻黄相伍,既可治疗素哮因感而发的新病,又可治疗同虚而哮之久病,不仅不敛邪,还有助清药扶正祛邪之功,故方中乌梅、麻黄一般等量用药。
2. 浊邪闭肺治从里
任老认为,胸者阳也,内踞心肺,为清旷之所,容不得丝毫阴浊之邪。
临床最常见的阴浊之邪为痰,亦是哮喘发作最重要的病因。
此即《症因脉治》所云“哮喘之因,痰饮内伏,结于窠穴”。
凡阴浊胶痰或夹火、夹食、夹瘀痹阻胸阳,阻遏肺
气,郁闭三焦,使肺气郁结,升降失常,哮喘乃作。
症见:哮喘反复发作,痰鸣如吼,气急喘促,胸闷难言,端不着枕,痰白而粘或咯痰不爽,苔白粘腻或浊腻,脉沉滑数,指纹青紫多达气关。
甚者见颜面、口唇、肢末青紫等危候者。
任老认为本证系浊邪为患,病从内受,其病位在肺,涉及脾肾,影响及心。
小儿脏器娇嫩,脾常不足,加之饮食不知自节,饮寒食冷或过食补养之品,损伤脾胃,积食生痰,塞阻肺气;或久病咳喘,肺脾肾三脏皆亏,阳气虚微,水液输化失常,聚湿生痰,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塞遏肺脏,阻遏升降,甚则痰阻气结,肺气不能贯心脉以行血,而呈现痰瘀胶结、寒热互结的复杂局面。
治当从里,首当辨虚实。
实者,以气塞痰结血瘀为主要病理改变,法当泻肺除塞,疏利三焦,治痰治瘀以平哮;临床以调气为先,使气顺痰易消,气行血活,从而达到气机调畅,三焦通利,肺气顺降之目的。
定喘汤是任老根据《黄帝内经》“肺苦气上逆,急食苦出泻之”理论,创立的止哮经验方。
该方由葶苈子、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茯苓、泽泻、苦杏仁、橘红、厚朴、丹参组成。
方中着眼于疏利,以葶苈子苦寒泻下,降肺气、除痰壅兼走大肠;泽泻、茯苓清肺气,滋水之上源,脾肾同治;橘红、厚朴调中快隔,稀释痰诞;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苦杏仁下气消胀,与上药同用,可使痰浊消散,气机通畅;丹参活血化瘀,并有抗过敏作用,与葶苈子相配,更具有活血通脉
之功。
临床运用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或哮喘持续状态、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呼吸窘迫综合症等表现为肺气塞塞证者。
疗效显著。
临床治疗200例哮喘发作期患儿,服药方法采用急症急投的方法,每3小时服用1次,平喘止哮有效率在95%以上,多数患儿服药3-5次,哮喘即可渐平。
本方乃通利之剂,小儿脏腑娇嫩,必须中病即止,以防耗伤正气。
3. 久哮难平治从虚
任老认为,小儿哮喘持续难平,经久不愈与正气虚损密切相关。
正气不足,抵抗力薄弱,既是易感外邪诱发哮喘之因,又是哮喘持续难平之根。
故临床若他法治疗无效,辨证外无风邪,内无实热,惟见痰鸣哮吼,喘而汗出,胸闷气短者;或入夜喘甚,或动而喘甚,舌淡,脉细弱者,即从虚治。
任老调此气无所主故也,必“以倦倦元气为念,必使其正气渐充,庶可望其渐愈”(《景岳全书》)。
常以神应散治疗,方由太子参、阿胶珠、白术、茯苓、山药、乌梅、炙麻黄、苦杏仁、地龙、甘草组成,具有益肺健脾、敛肺止哮之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太子参、阿胶珠、甘草等药具有免疫促进作用,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和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淋巴转化率和细胞内的环磷酸腺苷(CAMP)的浓度,有类似激素反应而抑制过敏反应和免疫反应。
笔者师承其法,用于治疗哮喘待续及支原体肺炎久嗽不愈等症,亦均获良效。
4. 病案举例
??刘某,男,8岁,1998年8月12日初诊。
其母代诉:患儿自幼罹患哮喘,每因感冒或饮食不慎即发。
近因饮寒食冷而发,哮喘持续10余天,迭进中西药治疗不效来诊。
诊见:患儿咳吼喘促,张口抬肩,哮验之声可达户外,胸闷憋气难耐,夜难着枕,面色晦暗,口唇青紫,神疲,纳呆,大便稍干,小便微黄,舌暗红、苔厚腻,脉沉滑数。
双肺布满哮鸣音及干湿呷音。
证属饮食伤胃,浊邪内生,痹阻胸阳,阻遏三焦,水湿痰瘀互结,肺失肃降。
急以定喘汤涤浊开瘀,通畅三焦。
处方:丹参、紫苏子、莱菔子各10g,白芥子、厚朴、橘红、泽泻、茯苓、苦杏仁各6g,甘草5g。
3剂。
浓煎,3小时服药1次。
服药2剂,哮已减半,二便通利,面晦唇紫渐消,惟咳甚痰多。
嘱服完余剂来诊。
后以人参五味汤调理6天,患儿神爽纳增,气息平和而愈,续以疗本之法调理3月,随访2年哮喘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