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意思及故事

合集下载

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三顾茅庐的故事1:汉末黄巾起义,天下大乱。

曹操坐镇朝廷,孙权扶持东吴,汉朝宗室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的掘地者)和(三国时著名的谋士)说诸葛亮博学多才,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湖北襄阳卧龙)请诸葛亮出山,帮他为国做事。

那天恰好诸葛亮出门了,刘备只好失望地折回。

不久,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暴风雪第二次邀请他们。

没想到,诸葛亮又出去溜达了。

张飞不想再来了。

见诸葛亮不在家,便催他回去。

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示对诸葛亮的钦佩,请他出山,帮助他挽救国家的危局。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素三天,准备再次邀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有虚名,但未必有真才实学,不必去。

张飞则主张自己一个人打电话,没来就用绳子捆住地面。

刘备骂了张飞,第三次和他们一起去拜访诸葛亮。

这时候,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打扰他。

他一直站着,直到诸葛亮醒来,才坐下来互相交谈。

诸葛亮看出刘备有意为国家做事,诚心诚意请他帮忙,就出来帮助刘备建立韩曙王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之句。

所以当世人看到有人连续几次去那个人家里请求他所崇拜的人帮助他时,他引用了这句话来形容他的愿望和真诚的心情。

也就是说我不耻下问,虚心求贤。

三顾茅庐的故事2:东汉末期,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

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

司马徽说:“此地有‘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刘备多方打听,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

这时,谋士徐庶也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

”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带着礼物专程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好留下姓名,失望地回去。

三顾茅庐的意思_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的意思_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的意思_三顾茅庐的故事文言文《三顾茅庐》选自高中文言文,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三顾茅庐原为汉末时期刘备三次城访诸葛亮出山辅佐其大业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渐成典故。

现在意为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故事】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

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

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去卧龙岗拜访诸葛亮。

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

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

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

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

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

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

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卧龙岗。

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

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

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

”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

诸葛亮答应了。

那年诸葛亮才27岁。

【典故】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
【成语解释】:三次到草屋来。

表示诚心地邀请。

【拼音】:sān gù cǎo lú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7回回目:“刘玄德三顾草庐。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真心诚意邀请。

【成语故事】:汉朝末年, 逐渐形成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势力。

其中刘备势力最小, 既无地盘, 又无兵力, 但他礼贤下士, 很尊重人才。

刘备听说诸葛亮极有才能, 便恭恭敬敬地亲自去寻访。

诸葛亮, 字孔明, 原籍山东琅 , 当时隐居在隆中 ( 今湖北襄阳附近) , 人称“卧龙先生”,并称他住处一带的高冈为卧龙冈, 他就住在冈前的茅庐里。

刘备经由徐庶的介绍, 曾前后三次专程拜访他。

头两次, 他故意避而不见, 最后一次才见了面。

刘备请求了半天, 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

从此, 诸葛亮为刘备出谋划策, 打了很多胜仗, 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后来, 刘备称帝, 诸葛亮做了丞相。

因为刘备当时访求贤才是那样的虔诚, 所以后人比喻多次专程拜访, 叫“三顾茅庐”。

又因为刘备当初请出诸葛亮, 是那样的不容易,所以讽刺某些人摆架子, 一次两次请不来, 也叫“三顾茅庐”, 或“三请诸葛亮”。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成语】:三顾茅庐【成语故事】:公元201年,曹操亲自讨伐刘备,刘备投靠荆州刘表。

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刘备,安排刘备在新野屯兵。

公元202年,刘表命令刘备带军北上,到叶县,遭遇到夏侯惇、于禁、李典军队的抵挡。

刘备假装退兵,设下埋伏。

李典认为这是刘备的计策反对贸然进军,夏侯惇不听,被刘备打败,幸好李典及时赶来。

刘备军力过少,知道相持下去占不到便宜,于是退军。

刘备在荆州数年,感慨时间的流逝,积极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四处招揽人才,为自己出谋划策。

其中,刘备最赏识的是徐庶。

有一天,徐庶对刘备说,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是当今少见的人才,既有学识又有谋略。

于是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而归。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亡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斋戒了三天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拜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赞叹不已,并恳请诸葛亮出山。

诸葛亮见刘备如此诚恳,于是答应出来辅助刘备成就一番事业。

从此,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亮用他的全部智慧,尽心辅助刘备实现政治抱负,成就霸业。

[5]“三顾茅庐”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

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注音】sān gùmáo lú【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简介】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

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

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近义词】礼贤下士【成语举例】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世说新语三顾茅庐的故事

世说新语三顾茅庐的故事

世说新语三顾茅庐的故事【一、三顾茅庐的背景介绍】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讲述了刘备为请教智者诸葛亮三次上山拜访的故事。

当时,刘备为实现民生安定、国家繁荣的目标,正苦寻一位得力的谋士。

得知诸葛亮这位卧龙先生的才华后,刘备决定亲自上山拜访,请教治国安邦之策。

【二、刘备拜访诸葛亮的经过】第一次上山,刘备只见到了诸葛亮的妻子黄承儿和弟弟诸葛均在。

诸葛亮恰好外出,未能谋面。

尽管如此,刘备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第二次上山,刘备再次拜访诸葛亮,这次仍旧未能见到本人,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意和诚心。

第三次上山时,诸葛亮终于在家。

刘备见缝插针,趁诸葛亮休息时再次拜访,终于得到了诸葛亮的接见。

【三、诸葛亮出山后的贡献与影响】诸葛亮出山后,成为刘备的得力助手。

他运用自己的智慧,为刘备出谋划策,取得了赤壁之战、荆州之战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

在他的辅佐下,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

诸葛亮一生忠诚勤勉,为民造福,倡导农业、发展经济,使蜀汉国力逐渐强盛。

他还在军事上推行多次北伐,虽然未能最终统一三国,但为蜀汉的稳固和民族大义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故事背后的启示】三顾茅庐的故事传达了忠诚、谦虚、坚持的品质。

刘备为请教诸葛亮,三次上山拜访,展现了他的忠诚和坚持。

诸葛亮在刘备的真诚感动下,出山相助,体现了他的忠诚和才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真诚待人、谦虚好学、坚持不懈,才能在社会上取得成功。

同时,故事也强调了选拔人才的重要性,刘备三顾茅庐,最终得到了一位得力助手,使自己的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

三顾茅庐的经典故事优秀5篇

三顾茅庐的经典故事优秀5篇

三顾茅庐的经典故事优秀5篇顾茅庐的主要篇一三顾茅庐的主要讲的就是刘备经过徐庶的暗示,告诉他在一个地方有个军事人才,但他从来没有出来参加过战争,整天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

徐庶说如果大王能够得到这个人才,便能够帮忙大王统一天下。

由此能够看出这个人是有多厉害,哪个大王听了不会动心。

于是刘备第二天便出去前去诸葛亮的家中,不巧的是,诸葛亮恰好出去游山玩水了,刘备问他的童子先生什么时候会回来,童子说他也不明白,先生回家没有固定的时间,这次刘备只好遗憾的回去了。

过了几日他又和手下带着礼物前往诸葛亮的茅草屋,这次依旧没有见到诸葛亮,诸葛亮正好被朋友约出去了,刘备甚是遗憾,他留下了一封信便走了。

新年很快到了,在过完新年后,刘备又准备出去前去诸葛亮家了,这次但是冒着风雪前往,可见诸葛亮对他是多么的重要,不惜一切。

这次较后功夫不负有心人,诸葛亮较后在家中了,然而此时诸葛亮正在睡觉,他只好等着了,不久,诸葛亮醒来了,和刘备进行了一番交谈后,同意跟随刘备前去指导军事策略。

顾茅庐的主要篇二《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在其间,记载了许多广为流传的故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气周瑜、空城计……其中,让我感触较深的,就是"三顾茅庐"了。

"三顾茅庐"主要讲了徐庶为了探望老母,临走前向刘备推荐了卧龙先生。

司马微再次推荐诸葛亮后,刘、关、张三兄弟三次拜访诸葛亮,终于将诸葛亮请出山,重扶汉室的故事。

故事中,关羽说:"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

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张飞说:"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从这二人话中,可以看出关、张二人不懂尊重人才、礼贤下士。

相反,刘备反对这种心态。

他叱责关、张二人,用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的故事教诲他们要对人才求贤若渴。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概括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概括

刘备三顾茅庐是指刘备在寻找谋士时,三次来到茅庐求见诸葛亮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刘备是一位诸侯,他希望找到一位谋士来帮助他统一中国。

有一天,他听说有一位聪明的谋士叫诸葛亮,于是他决定去寻找诸葛亮。

刘备来到诸葛亮住的地方,发现诸葛亮住在一个茅庐里。

他拜见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并没有出来接待他。

刘备第一次来访,诸葛亮并没有出来。

第二次,刘备又来到茅庐,发现诸葛亮还是没有出来。

他非常失望,于是他又回去了。

第三次,刘备又来到茅庐。

这一次,诸葛亮终于出来了。

他告诉刘备,他之前没有出来是因为他在思考如何帮助刘备。

他告诉刘备,他愿意帮助他统一中国。

于是,刘备和诸葛亮结成了同盟,并一起去征战。

最终,他们成功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蜀国。

这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顾茅庐的意思及故事
本文是关于三顾茅庐的意思及故事,感谢您的阅读!
【成语】:
三顾茅庐
【拼音】:
[sāngùmáolú]
【解释】:
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即《草庐对》(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举例造句】:
三顾茅庐是永远不可能被否定的,不管历史之有无,故事本身是会永放光芒--永垂不朽。

【成语典故】: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

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

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南阳卧龙岗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拜访诸葛亮。

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

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

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

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

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

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

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南阳卧龙岗。

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

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

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

”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

诸葛亮答应了。

那年诸葛亮才27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