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曲解了“读书改变命运“的真意
读书改变命运,只是需要时间

龙源期刊网 读书改变命运,只是需要时间作者:赵巍巍来源:《37°女人》2016年第10期我的一位记者朋友曾经去四川大凉山采访,那里的小学很穷,穷得只有区区几本课外书。
每周二的下午,是学校的“图书馆开放日”,那些孩子都要洗干净手排队去看书,每个同学看5分钟。
图书馆里有一本支教老师留下的《读者》,被翻得就像一团海带一样,但还是很干净。
后来,和村里人熟了之后,有人特地给他安排了一次相亲。
他拗不过,只好答应了。
那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大概十七八岁,眼睛很干净,唱歌也好听。
她上来就问他:“你有没有吸过毒?坐过牢?”我朋友吃了一惊,然后摇头。
她继续问:“你有没有和人打过架?”然后非常期待地看着他,我朋友继续摇头。
我很吃惊,问他,那女孩为什么这么问?他说,因为在那个地方,只有坐过牢、打过架、身上有道疤的男人才厉害。
越是贫穷闭塞的地方,人就越简单,但简单不一定都是好事。
简单的背后,有可能是封建、迂腐和愚蠢,越可能迷信金钱和力量。
之后,他每年都会去那个村子,带上很多的书。
每次走的时候,他告诉那些孩子一句话:“多读书,多读书就能改变命运。
”现代社会,因为经济结构的迅速转型,我们的知识体系更新比应用知识慢很多,我们学到最后会发现,书本上的知识很多与社会在脱节。
这不是学习无用,而是学,无以致用。
于是,很多人都直截了当地说,读书或者学习是没用的。
甚至还用很多数据告诉我,名校毕业的学生,毕业后也不过一个月就拿三四千,都比不上隔壁初中毕业学修车的。
曾经在一次高校的讲座上,有一位学生对我说,他现在感到特别迷茫,上了大学后,觉得继续读书没有什么用,没必要学高数,也没有必要学习C语言编程。
不错,数学学到初二就足够了,进菜市场不会被电子称骗。
但是,我们为什么会感到迷茫,主要因为读书读得太少,而想得太多。
古时候,读书的人普遍不多,所以读了“四书五经”就很吃香。
但现在大家都是大学文凭,都读过那些必备书目,自然就丧失了原本“读几本书能改变命运”的知识优势。
读书改变命运,书籍改变世界

读书改变命运,书籍改变世界在全国人大第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答记者问,再次以睿智,博学和有文采的回答迷倒了中外记者。
在谈到中国在今后几年所要走的道路时,他引用了《战国策》中的一句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
”意思是一百里的路程,走了九十里才算一半,来警示我们走今后的路不可以有一丝松懈和麻痹;在回答两岸关系的问题时,他引用了《左转》中的一句古语:“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
”意思是兄弟之间即使有些小矛盾,仍然是至亲的亲人。
温总理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可以看出他对中华五千年文化和历史了然于胸,透过他的话语彰显了他伟大的爱国情怀和高远的治国理念。
这一切和他爱读书是分不开的。
他在上学的时候,就经常把睡觉的时间都用来读书,现在作为一国的总理,百忙之中每天还要至少抽出半小时的时间来读书。
他说:“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
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
”我们许许多多的革命先辈,正是通过学习书中的先进思想,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他们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中去。
新中国,又是许许多多的读书人,他们用书改变着他们的人生,又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他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为神舟飞船的遨游太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巴金,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成为许多人心中的明灯……正是由于他们和像他们一样的人让中国的农业、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当今中国犹如一头雄狮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我们这一代青年人仍然要读书,回顾走过的二十多年人生,我想我的一生与书有缘,是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
读书,让我学会了思考,让我认识了世界,让我一步步成长。
读书,给我创造了幸福的生活,让我的人生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年少时读书,我并不知道读书的重要,那么勤奋刻苦的学习,为的只是不断超过别人,捧回那张可以作为炫耀的奖状,寻找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在大学读书,是为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习一门专业技能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而在工作后读书,使我明白,读书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坚定自己的思想,磨练自己的意志。
读书真的能改变命运的理解

读书真的能改变命运的理解咱中国人常说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话可真不假。
读书啊,那可真是能改变命运呢!你想想看,一个啥都不懂的毛头小子,整天就知道瞎玩,要是突然有一天爱上读书了,那会变成啥样?那不就像那丑小鸭一下子变成白天鹅啦!读书就像给咱的脑子开了光,让咱能看到以前看不到的世界,明白以前不明白的道理。
就说那些个成功人士吧,哪个不是读了好多好多书才有今天的成就。
人家能从书里学到知识,学到本事,然后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
读书就像是给咱装上了翅膀,能让咱飞得更高更远。
你说要是不读书,咱能有这机会吗?肯定不能啊!读书还能让咱变得有内涵,有气质。
你看那些文化人,往那一站,不用说话,就透着一股不一样的劲儿。
那是啥?那就是读书读出来的气质呀!这可不是一天两天能练成的,得靠长时间的积累。
咱再打个比方,读书就像是在给自己的人生修路。
不读书呢,就像是走在一条坑坑洼洼的小路上,走得费劲不说,还容易摔跤。
可读了书呢,就像是走上了一条平坦宽阔的大道,一路顺畅,还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你说你选哪条路?而且读书能让咱变得更聪明呢!遇到问题的时候,咱能从书里找到解决办法,不用像个没头苍蝇似的乱撞。
读书多了,咱的脑子也灵活了,想问题也全面了。
这多好呀!咱身边肯定也有这样的例子。
那些学习好的同学,是不是以后都有出息?那些爱读书的人,是不是生活都过得挺滋润?这都是读书带来的好处呀!读书还能让咱有更多的选择。
你要是没文化,那能做的工作就那么几样,还都是又累又不挣钱的。
可要是读了书,有了知识,那选择可就多了去了。
什么白领呀,金领呀,都有可能。
这差别可大了去了吧!咱可别小瞧了读书这事儿,它真的能改变咱的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是种错误的说法

知识改变命运是种错误的说法不知道有多少人,被知识改变命运这一种错误的提法误导了一生。
杨元元临死前的感叹,终于揭破了皇帝新衣的本来面目。
当然,这里所提到的知识,是指狭隘意义上的书本上的知识,也是我们很多人对这一定义的通俗理解。
当杨元元清晨从被窝里坐了起来,喃喃自语,“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的时候,我想她所说的知识,是指那厚重的书本上的符号。
当我们读小学、中学的时候,老师总是告诉我们“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所以我们把书本倒背如流。
当我们进入大学,在信息时代的大潮下,我们以为当今社会就是崇尚知识的年代,知识就是财富,所以我们参加了不计其数的培训,考了不同类别的证书。
然而当我们真正步入社会的时候才发现,所谓的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是多么的狭隘他渺小。
持有这样观点去面对世俗的人是多么的可悲和无奈。
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是个美丽的泡沫,看上去无比诱人,但却没有根基。
我们高呼知识改变命运的时候,暗含着只要掌握了知识,就可以发家致富,就可以成为社会的上层人士这样的诱惑。
正如某人指出的那样,这是一种超阶级的乐观主义精神,洋溢着上世纪八十年代解放思想的蓬勃热情,但这的确也是一个过时的标语了。
我猜测,杨元元的母亲,一定是“知识改变命运”这一说法的坚定支持者,她的儿女,也在努力践行着这一信念。
遗憾的是,杨元元成了反面例子。
知识本身并不附带功利,是我们人为地将它与名利联结。
以为它能够带给我们一切,其实知识还是知识,带给我们的只有它本身的价值。
至于你能否用它去换取名,换取利,换取地位,这取决于你的能力和你的环境。
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富五车,只能表明你的知识储备丰富,并不表明你的命运就一定会有所不同。
我想,杨元元的知识无疑是丰富的,但可惜的是它缺乏了应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她的命运注定。
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她没办法应用知识去改变命运,那么即使不出意外地等到她硕士毕业,结局可能还是悲剧。
学历改变命运读后感

学历改变命运读后感读完关于“学历改变命运”这个话题的一些文章和故事后,我真是感触颇多,忍不住想唠唠。
以前我总觉得学历这东西,就像一张纸,能有多厉害呢?那些没学历但是混得好的人不也大有人在吗?可越深入了解,越发现自己之前的想法就像没熟透的果子,看着像那么回事,咬一口全是涩的。
你看那些因为有学历而改变命运的例子,就像开了挂一样。
就说那些考上好大学的人吧,他们进入大学就像进入了一个超级大的资源宝库。
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知识宝藏,还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脉关系。
这些人脉可不像咱平常在小圈子里认识的那些,那都是带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的人,跟他们交往就像给自己的脑袋开了好多扇新窗户,能看到以前想都想不到的风景。
我有个亲戚就是这样,家里条件普普通通的,但是他一路苦读,最后考上了个名牌大学。
大学的时候跟着导师做项目,结识了很多行业里的大牛。
等毕业的时候,那些大公司就像抢宝贝似的争着要他。
现在呢,他在大城市里住着大房子,做着自己喜欢又很有意义的工作,整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了。
这要是没有学历给他打开那扇门,他可能还在小县城里找个普通工作,为了生活的柴米油盐发愁呢。
再说说从社会整体来看,高学历的人就像一群特殊的建设者。
他们有知识、有技术,就像拥有超级工具的工匠,能在各个高端领域大显身手。
比如说科研领域,那些搞科研的科学家们,哪个不是学历高高的?他们能发明新的技术、发现新的理论,这些成果就像魔法一样,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从我们用的智能手机到各种医疗设备,背后都离不开这些高学历人才的智慧结晶。
但是呢,咱们也不能把学历当成唯一的救命稻草。
我也见过一些有学历但过得不咋样的人。
他们以为有了学历就万事大吉,在学校里光知道死读书,到了社会上根本不知道怎么灵活运用知识,人际交往也一塌糊涂。
这就好比是拿着一把绝世宝剑,却不知道怎么挥舞,只能干着急。
而且,现在社会也在慢慢变化,虽然学历很重要,但那些没有高学历但是一直在努力学习、提升自己技能的人,也有很多机会。
读书是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读书是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曾在“读书改变命运”这个口号下渡过。
从小被告知只要努力读书,就可以决定自己的前程。
但是真正长大成人后,您慢慢发现这个口号似乎有些空洞。
身边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那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不论成绩如何,最终都考入了不错的大学,找到了体面的工作。
而其他那些即便成绩优异,但家庭条件较差的孩子,却难以获得同等的教育机会与职业发展。
这令人不禁思考,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力,似乎更大一些。
同样,在一些行业或公司,个人学历与能力似乎并不如人脉或背景那么关键。
有的人即便没有过硬的学历,但在老板或高层的帮助下,仍然坐上要职。
这也让人感觉,社会环境与人脉网络的作用,似乎超过了个人努力。
更不用说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机遇与运气了。
有些机会的出现,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但却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路径。
而那些我们思考了很久却仍错失的机会,也让我们的命运发生了偏转。
这种似有若无的因素,却最难以掌控。
所以,我认为,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有些过于绝对。
的确,读书可以增加机会,扩展视野,但要真正改变命运,还需要配合许多外在因素,比如家庭环境、社会机制、人脉资源、机遇等等。
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未必小于个人努力。
一个人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未必仅在于读多少书。
更重要的是,需要在不同环境与时代下,理解社会运行的规则,积累ego以外的视角与判断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善于把握机遇,并在最恰当的时机做出最正确的抉择。
而这些,都需要经验与阅历的磨练,远非读书这么简单。
我想说的是,对一个普通人的一生来说,“读书改变命运”不过是个空口号。
要真正掌控命运,读书只是众多要素中的一个,其重要性并不高于其他诸多因素。
唯有全面理解环境,洞察社会,广泛学习,善于把握机遇,与众多要素协同配合,一个人的命运才有可能真正改变。
改变命运,从来都不是唯靠读书那么简单的事。
人生如此复杂,如此神秘,任何口号都无法概括。
唯有其余一切,方有可能。
读书真的能够改变人生吗?

读书真的能够改变人生吗?
读书也许是可以改变人生的。
从小的时候家长就在后面说,你不好好读书,将来就怎么怎么样,如只能捡垃圾之类的。
如果指的是这种读书,读学位,确实是可以改变人生的。
我从小父母觉得是女孩,留在小县城,读个中专就可以,但是我考上大学,读了硕士,读了博士,从一个中学老师,变成了大学老师,然后我又辞职到国外读博士,一直在读书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我的人生早就偏里父母的预期十万八千里了。
如果指另外非读学位的读书改变命运的,也并非不可能,在现在知识付费的年代,越专业的知识知道的人越少,也有很多人替人读书,收入不菲,在自己的专业和技能方面越来越牛,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也算是改变人生吧。
更多的人读书,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念,对事物的看法,打开看世界的窗户。
如果配合上行动的改变,也算是从原来的状态,变成了更好,拥有自己更喜欢的精神状态,何尝也不是改变了人生,自己更喜欢的人生。
所以,读书是可以通过改变内在的自己而改变我们的人生的。
也说读书改变命运

也说读书改变命运读书改变命运,以前是我们这个代人的一个很实在的命题。
上大学和没上大学,在1980年代,绝对是一个分水岭,无论知青也罢,非知青也罢,上了大学,以后的路大抵比较平顺,进入体制,或者走出体制,一般都能混出个名堂。
而没上大学的人,大抵就是继续做农民,进了城,也不久就下岗,生活相对困窘。
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可能没上大学,靠倒腾生意,发了财。
但是,在当今之世,这样的分水岭已经不存有了。
生活的底层的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子弟,即使上了大学,也依旧摆脱不了困窘的命运,即使名校的研究生毕业,也有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很多三本、二本的大学毕业生,即使进城,只能做蚁族。
一越来越固化的社会,社会的层级,从中小学教育就已经开始了。
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乡村,或者城里比较差的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考试水平相对就弱,即使大学扩招,上大学不难。
但这样差的学校出来的学生,只能上二本和三本的大学,毕业之后的前景,在入学时就已经确定了。
相对好一点的单位招聘,如果本科是非211大学,问都不问。
即使后来人家经过奋斗,上了好学校的硕士和博士,照样没用。
其实,读书改变命运这话,如果放在一个正常的发达国家,应该是读书改变人。
通过读书,人变了,改变之后的人,未必就一定会飞黄腾达,取得成功。
有的时候,恰恰相反,在人被读书改变之后,反而有可能变得不那么具有功利性,对成功的热衷反而会大幅度降低。
即使如此,人们还是渴望被读书而改变。
这样的改变,主要是读书能够让人们打开了眼界,开拓了视野,增加了内涵。
一个读书人与非读书人的不同,在很大水准上,体现在气质上,人生的态度上。
当然,这样的改变,跟人在物质上的成功,没有正相关。
可惜,在中国,我们只会说读书或者知识改变命运,不会说改变人。
因为世界上没有比我们更功利的民族,干点什么,首先想到的就是物质、地位上的回报。
当然,在哪个山上说哪个山上的话,可即使是这样,读书能够改变人的命运,我们的学生真的读书了吗?上大学,不等于一定会读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少人曲解了读书改变命运的真意
这个标题很老套,想说的也不过是些常识。
多年来,这问题不知已讨论过多少回了。
让人纳闷的是,好像每回都能引发一番热烈争论,看来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究竟出自何人?网上有资料称,这是李嘉诚先生说的。
不管这句话最早是什么意思,如今很明显的是,这里的“读书”被当成了“上学”。
所谓读书改变命运,就等于“上学”改变命运,也就是“学历”改变命运。
在现实中,许多人就是这么认为:上学是为了高考,高考是为了上大学,上大学是为了拿张文凭找个好工作,找到好工作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如今,考上大学也不等于能够找到工作,既然“读书”改变不了命运,不如放弃高考,早点出来闯荡社会。
从这个角度理解,读书确实未必可以改变命运。
问题是,“读书”难道就等于上学,或者说就等于上大学吗?如果“读书”在这里的意思是“获取知识”,那么这句话对不对?这样的话,“读书改变命运”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知识改变命运”。
因为,上学固然也可获取知识,可获取知识的办法却不止于上学一途。
然而我们看到,“读书”首先被简化成了“上学”,然后“上学”又被庸俗化理解成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所以一旦愿望落空,人们难免对这句话产生动摇。
不仅读书(上学)未必能够改变命运,知识也一样如此。
这是因为,知识更多改变的是一个人的思想境界,至于一个人的思想发生改变后,命运是否会随之发生变化,答案却是变化多端。
有的人因为知识和思想的提高,因此有了更高的追求,进而有了动力去改变人生;但也有的人,空有一身本领却潦倒终生,郁郁不得志。
就此而言,知识改变的是一个人的思想观念,而这只能说是改变命运的一个前提——当然,这个前提很重要。
古人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可能,而不是一种必然。
如果“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是李嘉诚说的,他本人就是一个形象的例子。
李嘉诚没上过什么学,后来却成了成功人物。
这本身就说明,“读书(上学)改变命运”的论调是靠不住的。
话说回来,虽然李嘉诚没上过什么学,可谁又敢说李嘉诚“不学无术”呢?
类似例子还有许多。
这也表明,上学未必能够改变命运,拥有知识(包括上学获取知识)却真的可以让人获得改变命运的钥匙。
人们本来就不该相信“读书改变命运”,至少不能庸俗地理解这句话。
换句话说,与其相信“读书改变命运”,不如信仰“知识改变命运”。
还是培根那句名言有道理——知识就是力量。
何以如此?因为上学可能让一个人更加无知,寻求知识却是一场发自灵魂深处的革命。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那些真正拥有知识的人,即便穷困潦倒,他的人生也一定过得很有意义。
知识,其实是这么改变命运的。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新华网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