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

合集下载

乡村振兴先进示范村建设项目 主要做法及成效

乡村振兴先进示范村建设项目 主要做法及成效

乡村振兴先进示范村建设项目主要做法及成效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乡村振兴先进示范村建设项目作为其中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先进的做法和丰硕的成效,带动更多的农村地区走上繁荣发展之路。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乡村振兴先进示范村建设项目的主要做法和成效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

一、项目背景乡村振兴先进示范村建设项目作为国家战略性举措,旨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项目的背景是国家对农村振兴战略的深入部署,通过示范村建设,引导和带动更广泛地区的发展,是一个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举措。

二、主要做法1.政策支持乡村振兴先进示范村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财政资金补贴、税收优惠政策等,为示范村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2.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之一。

示范村在建设过程中,注重改善村庄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提高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民创造了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3.产业扶持乡村振兴先进示范村建设项目通过产业扶持,致力于打造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项目对农村产业进行了全面升级,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持。

4.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

示范村建设项目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推动农村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

三、成效乡村振兴先进示范村建设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优化,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另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农村经济实现了稳步增长,农民收入得到了有效提升;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振兴的发展显现出了生机与活力。

四、个人观点在乡村振兴先进示范村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和生态环境治理等举措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6篇

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6篇

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6篇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1) 根据省委、市委的部署和要求,x县于201X年2月选派了第二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今年,省委、市委分别派驻我县指导员9名、23名。

我县根据要求从县级及乡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省、市驻龙单位抽调180名干部(其中县级59名,乡镇级121名)驻村,全县省、市、县、乡(镇)四级共抽派指导员212名,以乡镇为单位组建成新农村建设工作队10支,于今年2月份进驻全县10个乡镇121个建制村。

指导员进驻村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工作队管理工作,及时研究部署,扎实抓好各项具体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建立健全机构,强化工作领导。

按照省委、市委的相关要求,x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下派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及指导员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一是建全机构,加强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全县下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及指导员的领导,在去年的基础上抽调人员充实了x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10个乡镇建立健全了乡镇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做到了有机构管理、有专人办事。

二是理顺关系,明确职责。

由县委副书记,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和分管新农村建设的副县长具体分管,三位领导专门听取、研究指导员工作达18次以上;指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以乡镇党委管理为主,相关单位和派出单位协助;县新农办负责省、市级指导员的协助管理和县级指导员的具体管理工作。

三是加强管理,提供保障。

县委组织部、县新农办具体负责指导员的管理工作,并抽调3名工作人员为工作队办公室兼职人员,负责日常事务,县新农办其他人员在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工作队及指导员的管理服务工作;各乡镇也都配备了1至3人的兼职管理服务人员。

四是加强督查,抓好落实。

按照县委的要求,县级班子成员、乡镇班子成员都把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和指导员管理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凡与农业农村工作有关,均做到一起部署、一起督促、一起检查、一起落实,使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及指导员时时有工作任务、处处有工作压力。

乡村振兴工作举措和成效

乡村振兴工作举措和成效

乡村振兴工作举措和成效近年来,乡村振兴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中国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任务。

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步伐,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探讨乡村振兴工作的举措和成效,旨在为读者全面了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核心。

为了激发农村土地的活力和潜力,我国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落实农民合法权益。

此外,还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入股、入股份合作社等多种模式,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这些改革举措的成效显著。

一方面,确权登记为农民提供了土地产权保障,增强了其对土地的投资意愿,进一步激发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活力。

另一方面,土地流转等市场化措施促进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发展。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抓手。

为改善农村基本生活条件,我国加大了对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

尤其是农村公路建设的持续推进,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交通状况,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品质。

在水利方面,我国大力发展农村水利工程,扩大农田灌溉面积,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农作物产量。

同时,推广新型水利设施,如水肥一体化、人工降雨等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科技支撑。

此外,加强农村电力和通信网络建设,使乡村地区的居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同等的便利服务,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

为了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我国采取了多种举措,如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农村新型主体经济、推进农村电商等。

在现代农业方面,我国推广农业科技创新,鼓励种植农民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智能农机等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经济,带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农村电商的兴起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电商平台,乡村地区的农产品可以直接面向全国市场,农民的收入得以提高,极大地激发了农村的发展活力。

2024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6篇)

2024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6篇)

2024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今年以来,乡党委、政府认真____县委新农村现场推进会议精神,进行了认真地调查研究,制定了社区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在宣传发动上突出了广泛性,在安排部署上突出了整体性,在结合实际上突出了针对性,在形式载体上突出了创造性,在狠抓落实上突出了实效性,创新领导机制,找准工作切入点,全面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

一、基本情况社区位于--中心城镇西北边,辖区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有-个居民小组,总人口--人,其中农业人口--人,城镇人口----人。

社区党总支下设-个党支部,党员--名。

社区充分发挥资源丰富、工业基础条件较好的优势,组建了龙头企业,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兴办了集体、个私企业,使社区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____年农村经济总收入预计达--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万元。

二、主要做法(一)创新领导方式,形成强大的合力为充分发挥乡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企业的支撑作用、乡机关(站所)的服务作用和社区的主体作用,成立了由乡、社区、企业三方组成的领导小组,组长由乡党委书记亲自担任。

领导小组下设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住房新型化、社会和谐化四个工作组和督查组。

各组制定完善了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目标任务。

领导小组每周五定期到社区召开专题例会,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形成合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快速有序地向前推进。

(二)深入广泛地宣传,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我们从两个方面开展宣传工作:一是组织社区和居民小组干部深入农户,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特别是仔细讲明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群众谋利益,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使群众尽快过上小康生活。

二是社区党总支利用广播,由总支书记和其他干部反复宣讲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通过宣传,提高了群众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组建龙头企业,拉动社区经济发展为拉动社区经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由农业型向工业型转变,社区依托企业,利用地处中心城镇边,有丰富的水泥配料资源等优势,组建了龙头企业。

新农村建设成果总结

新农村建设成果总结

新农村建设成果总结一、基础设施完善在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通过现代化的道路、电力、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村的交通和生活条件。

道路的修建使得农村更加便利的与城市相连,促进了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交流和农产品的流通。

电力和水利的建设为农村提供了更加稳定和方便的能源供应,使农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通讯设施的完善也使农村更加紧密地与外界相联,提升了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和生活品质。

二、农产品产销体系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注重了农产品产销体系的建设。

通过建立健全的农产品供应链,农民可以更加方便地将自己的农产品销售到市场上,获取更高的收益。

同时,农产品产销体系的建设也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标准,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

通过农产品的产销体系建设,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有效提升,农村经济也得到了有效发展。

三、农村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注重了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举办农民文化活动、建设农村文化设施等方式,增加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农民可以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增加文化自信。

同时,农村文化建设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促进了农村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四、生态环境保护在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是重要的一环。

通过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倡农田水利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同时,注重农村环境整治,加强了农村环境卫生的管理与改善。

这些措施有效地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五、农村教育提升新农村建设中,注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通过改善农村学校的设施条件,增加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了农村学生的教育质量。

同时,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职业发展途径。

农村教育的提升,助力了农村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六、农村医疗卫生改善新农村建设关注了农村医疗卫生的改善。

通过建设农村医疗机构和配备医疗设备,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条件。

同时,加强了农村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提升了农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

乡村振兴主要做法和典型亮点

乡村振兴主要做法和典型亮点

乡村振兴主要做法和典型亮点
1. 发展特色产业:许多乡村通过发掘和培育当地的特色产业,如农业、手工艺、文化旅游等,实现了经济的增长和农民的增收。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注重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水利、电力和通信等。

这有助于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

3.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竞争力。

4. 推动科技创新: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

5. 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注重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建设乡村文化展览馆等方式,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6.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7. 培养人才和吸引人才:加强农村教育和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

同时,通过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

这些做法和亮点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综合性和多元化,旨在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让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乡村建设行动工作情况总结报告5篇

乡村建设行动工作情况总结报告5篇

乡村建设行动工作情况总结报告5篇乡村建设要尊重规律、稳扎稳打。

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合理安排村庄建设时序,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久久为功、从容建设。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乡村建设行动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乡村建设行动工作情况总结报告1今年以来,路办事处按照全市“五城一村”建设要求,立足村情实际,以“强基础、促长效、抓绿化、促民风”为重点,扎实推进15件实事,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果(一)饮水安全积极争取省级帮扶资金20万元,柿庄南村、柿庄东村共打深机井2眼,实现了24小时供水。

白鹅坟村争取市级拨款8万元进行了水改,共安装水表200块。

(二)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在道路硬化方面,季家铺、蒋庄、郝家铺、柿庄北村等4个村根据村民实际需要,召开代表会商议,累计投资100万元硬化村内主干道3280米。

柿庄北村利用津保路绕城线经过村北契机,提前安排,硬化通绕城线连村道路1200米。

在安全用电方面,柿庄南村、柿庄中村投资25万元新增变压器2台,新增变压器容量100千瓦,改造低压线路3公里,更换电表40块,地埋电缆450米,改善了因负荷过低经常出现跳闸断电问题。

在亮化方面,投入资金2.3万元安装路灯37个。

(三)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办事处从“百日攻坚”以后,实现了“村收集、处转运、市处理”的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各村严格执行《村庄卫生保洁长效机制》《领导小组制度》《保洁员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村内主街道保持了干净整洁。

上半年处村共投资11。

7万元清运积存垃圾、杂物18000立方米,新增美丽庭院户50个,12个村配备保洁人员43名,分片包区做好街道保洁。

(四)村庄绿化新植环村林带40万平米,新植环村树木10万株,村内新植乔木5000株,白鹅坟村在1500米通村路两侧及游园内种植油葵27000平米,实现景观与效益的双丰收,村口道路两侧种植胸径20厘米槐树40棵,种植枫树50棵,苇茅1000棵,种植苗圃150亩。

新农村建设总结

新农村建设总结

新农村建设总结
新农村建设是指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农村产业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打造美丽宜居、繁荣发展的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新农村建设的总结如下:
1. 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重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2. 农村产业发展: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培育特色农产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动农村市场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

3.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推进农村生态保护,保护农田、水源、林地等资源,倡导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4. 农村居住环境改善:新农村建设注重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推动农民住房建设,提升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

同时,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保护农村传统文化,增强农村居民的文化自信。

5.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水平。

推动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加强社会治理能力,提高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水平。

总体来说,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参与。

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富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郎溪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从2006年开始启动,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

从村容整洁入手,逐步延伸,丰富内涵。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几年来,新农村建设工作,出现了一大批环境优美、人居和谐的示范点,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新农村建设氛围空前高涨。

一、主要做法(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郎溪县新农村建设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分管县长任办公室主任。

各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新农村建设需要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在农村,主体是农民,如果没有群众的积极性,那么各项工作将难以开展。

我们坚持把宣传发动、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工作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充分利用各种会议、现场观摩、广播、电视、宣传栏、简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重点宣传新农村建设中的好典型、好做法。

对全县乡镇干部、示范村主要负责人以及各综合示范点理事会会长进行了系统培训,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方法。

各乡镇村都先后组织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各示范点理事会会长及村民代表进行实地考察观摩,增强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新农村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

切实把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出来,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统一思想,营造氛围,形成合力。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村镇建设发展。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规划先行、无祥规不建设”的总体要求,2007年编制了郎溪县村庄布点规划,并于2010年重新修编,对每年确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求先编制建设规划再建设。

在规划编制工作中,突出地方特色,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区域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四)项目整合,社会参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撑。

新农村建设群众是主体,但离不开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注重项目整合,将一些涉农项目向新农村示范点倾斜。

目前已整合项目有:农村能源沼气、农村重大公共卫生改厕项目、农村人饮工程、文化书屋、财政奖补“一事一议”等配套项目。

同时我们还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动员本乡镇,特别是本村一些外出创业成功人士捐款捐物建设家乡,鼓励在郎企业帮扶新农村建设,营造村企共建氛围。

安排县直单位结对帮扶支持新农村建设。

(五)健全机制,注重长效,着力提升全县新农村建设水平。

进一步加强县、乡两级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及其办公室自身建设,确保人员、经费、工作到位;整合资源、加大帮扶,发挥政策扶持作用;强化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

一是完善各项制度,制定了《郎溪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及指导组工作职责》、《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工作列会制度》、《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驻村指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和要求》、《新农村建设管理考核细则》、《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管理办法等各项制度》。

二是完善综合示范点申报确点、动态管理机制;三是是完善督查指导机制,实行示范项目建设通报制度;四是建立健全考核验收机制,完善以奖代补制度,据实兑现奖补。

同时,引导新农村示范点从卫生保洁、经济发展、理事会建设、筹资投劳等方面形成长效机制。

二、取得的成效(一)示范工程稳步推进,示范效应明显增强。

2个示范镇、23个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稳步推进,前五年建设的综合示范点逐年巩固提高,出现了一大批环境优美、人居和谐的新农村示范点,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新发镇通过五年的努力,已基本达到示范镇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正在积极探索“整乡(镇)推进”工程;新增示范镇(十字镇)示范工作按照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要求正在扎实开展、稳步推进。

23个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成效明显,全县已建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104个,全县示范点筹措建设资金2390多万元,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参加新农村建设达10万多人次,编制示范点村庄建设规划121个,集镇总体规划修编7个,村经济发展规划11个,示范村经济发展规划或“一村一品”发展规划13个,成立村民理事会117个,建立了镇村文化活动场所142个,组织开展送电影、送文化下乡活动502场次,完成村庄内道路硬化49.4万平方米,实现改水3.4万人,完成卫生改厕5704座,新建沼气池3755口,修建排水沟近46.8公里,清除垃圾、淤泥10.9万吨,拆除废旧房屋、厕所、围墙等路障4286处。

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示范工作扎实有效。

五年来,我县新农村示范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一批特色鲜明的示范点,充分发挥了良好的带动示范效应,也成为展示我县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农业产业化较快发展,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有效落实。

我县以粮食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为主攻重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安排农业和农村工作,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农业产业化较快发展。

以推进食品工业发展为重点,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是积极推进食品工业的发展,认真做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优扶强工作。

根据我县实际,以粮食、特色蔬菜、茶叶、肉禽类加工和特色酱制品加工为重点,坚持市场导向和科技创新,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截止2010年我县现有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市级26家、省级7家。

二是认真组织开展了“一村一品”专项调研。

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拟定了《郎溪县关于加快“一村一品”建设的实施意见》。

三是积极组织红新制茶、瑞草魁茶场、庆丰茶叶合作社等企业参加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活动。

其中“龙溪湖剑茶”和“瑞草魁”茶叶荣获2010年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评选金奖。

四是推进名优农产品标识认证工作。

目前我县省级名牌农产品25个,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22个。

2、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进。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94个,其中种植业25个,畜牧业34个,渔业10个,农机服务业5个,其它20个,现有社(会)员4230人,带动农户47186户。

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16.28万亩。

村务监督、“三资”清理工作取得实效。

目前,全县111个村(居)完成了“三资”清理工作任务;13个乡镇(含开发区)均成立了“三资”代理服务中心,111个村(居)实行了“三资”委托代理工作。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3、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有效落实。

一是落实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和种粮大户补贴等政策。

二是认真落实购机补贴政策,科学制定补贴方案。

三是高度重视农民负担监管工作,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通报并督促进行了整改。

(三)民生工程不断深入,惠民行动进一步深化。

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发展。

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县农村低保人数12704人,全年发放补助资金1181.62万元。

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分散供养标准(1541人)每人每年1200元,集中供养标准(358人)由每人每年2200元提高到2400元,全年发放供养资金294.1万元。

对符合政策规定的计划生育家庭给予奖励(特别)扶助,审核确认符合政策规定的575人,补助资金46.26万元全部发放到位。

安排补助资金683.67万元,直补大中型水库移民11384人。

1590名农村重度残疾人每人每年享受生活救助360元。

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1440万元;发放免费教科书63831人次,价值439.8万元;发放贫困寄宿生生活费616人,计42万元。

发放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共计260.35万元,受惠学生2591人。

举办各类农民科技培训班748期,培训农民10.18万多人次,实施阳光工程培训5682人次,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率达到60%以上。

转移农村劳动力5661人。

新农合参合率96.57%,补偿累计受益301654人次,累计补偿支出3003.43万元,占2010年筹资额的73..73%。

4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和72个村卫生室新建项目已完成。

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建设或修缮工程已全面完成,岗位培训工作由市卫生局统一组织实施。

全县水稻投保面积为35.58万亩,达到实际种植面积的96%以上,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逐步提高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涉及到5个乡镇敬老院建设,新增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床位300张。

2009年提前建设完成全县10个20户以上已通电广播电视盲村“村村通”建设任务。

17个“农家书屋”工程全部完工。

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已全部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

在8个行政村实施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水泥场地全部建成,健身器材安装到位。

15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和3个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全部建成,所需设备配套到位。

1个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农村清洁工程全部完工,已投入使用。

(四)基层组织建设成果不断巩固,和谐新农村创建不断推向深入。

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体系,认真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及时全面地进行党务、政务公开,强化民主管理,不断巩固基层组织建设成果。

充分发挥群团等组织作用,深入开展争创文明村、文明户、“巾帼示范村”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努力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不断增强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积极探索村民理事会等民主管理新机制,进一步发挥村民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化解农村基层各类矛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现阶段及下一步工作(一)大力开展中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围绕县委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农村土地整治和拆迁安置,今年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抓一批中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充分发挥公共资源的作用,推动城镇化进程。

(二)创建美丽和谐村庄、文化特色村和214省道新农村示范带围绕宣城市十二五期间新农村建设212工程(建设200个美丽和谐村庄、10个文化特色村、20条新农村示范带)。

打造一批美丽和谐村庄及文化特色村,认真开展好214省道示范带的创建工作。

(二)工作重点1、继续抓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建设,确保完成2011年度22个示范点建设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