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前筛查技术规范与质量控制

合集下载

产前筛查质量控制管理

产前筛查质量控制管理

产前筛查质量控制管理引言概述:产前筛查是一项重要的医学检查,旨在通过检测孕妇的血液和胎儿的遗传物质,评估胎儿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和遗传性疾病的风险。

为了确保产前筛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产前筛查质量控制管理的内容。

一、质量控制标准1.1 确定质量控制指标:根据国家和地区的标准,确定产前筛查的质量控制指标,如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等。

这些指标将作为评估产前筛查结果的重要依据。

1.2 制定质量控制流程: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流程,包括样本采集、检测方法、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等环节。

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质量控制要求,减少误差的产生。

1.3 设定质量控制标准:根据实际情况,设定质量控制标准,包括样本质量要求、设备校准和维护要求等。

定期进行内部和外部质量控制,评估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人员培训与质量监控2.1 培训产前筛查人员:对从事产前筛查的医生、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包括基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质量控制要求等方面。

确保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进行产前筛查。

2.2 定期质量监控:建立定期的质量监控机制,对产前筛查人员进行绩效评估和质量控制检查。

通过评估结果,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纠正和改进,确保产前筛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3 持续教育培训:定期组织产前筛查人员参加学术会议、培训班等活动,更新知识,了解最新的技术和方法。

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适应产前筛查领域的发展和变化。

三、质量控制文件和记录3.1 编制质量控制文件:制定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文件,包括操作规范、质量控制标准、质量控制流程和质量控制记录等。

确保操作规范一致,质量控制流程清晰可行。

3.2 记录质量控制数据: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记录系统,记录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数据,包括样本编号、检测结果、质量控制样本的结果等。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

3.3 定期审查和更新:定期对质量控制文件和记录进行审查,及时更新和修订。

产前筛查质量控制管理

产前筛查质量控制管理

产前筛查质量控制管理一、产前筛查概述产前筛查是指通过一系列检查和测试,对孕妇进行筛查,以评估胎儿是否患有某些遗传疾病或者胎儿异常。

产前筛查质量控制管理是确保产前筛查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产前筛查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质量控制管理的目标1. 提高产前筛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降低产前筛查的误诊率和漏诊率。

3. 确保产前筛查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4. 优化产前筛查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三、质量控制管理的内容1. 质量控制指标的制定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产前筛查的质量控制指标,明确筛查项目、参考值范围、结果判定标准等,确保筛查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 质量控制标本的选择和管理合理选择质量控制标本,确保其与实际样本的相似性和可比性。

建立质量控制标本库,定期检验、更新和维护质量控制标本,保证其质量和可靠性。

3. 人员培训和质量控制意识的培养对从事产前筛查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加强对质量控制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医务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和责任心。

4. 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定期对产前筛查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建立设备台账,记录设备的维护情况和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5. 质量控制样本的使用和管理制定质量控制样本的使用规范,确保样本的正确使用和管理。

建立质量控制样本库,定期检验、更新和维护质量控制样本,保证其质量和可靠性。

6. 质量控制数据的分析和评估采集、整理和分析产前筛查的质量控制数据,评估筛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发现问题和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提高产前筛查的质量和效果。

7. 质量控制结果的反馈和改进根据质量控制结果,及时向相关人员反馈,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建立质量控制改进机制,持续改进产前筛查的质量和效果。

四、质量控制管理的重要性1. 提高产前筛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减少误诊和漏诊的风险。

2. 保证产前筛查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提高筛查结果的可信度。

产前筛查技术规范及质量标准

产前筛查技术规范及质量标准

产前筛查技术规范及质量标准概述本文档旨在制定产前筛查技术的规范及质量标准,以确保准确、可靠和安全地进行产前筛查。

产前筛查是一种早期筛查方法,用于评估胎儿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等风险。

技术规范1. 样本采集- 采集产妇血液样本或羊水样本作为产前筛查的基础材料。

- 采集样本时,应遵循无菌操作,确保样本不受污染。

- 采集后的样本应及时储存,并采取适当的方法保存和运输,以确保样本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2. 实验室分析- 实验室应具备先进的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员,能够准确分析产前筛查样本。

- 实验室分析过程应规范化,包括样本准备、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环节。

- 实验室应定期进行质量控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报告解读- 产前筛查结果应由专业的医生或遗传学家进行解读,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报告解读时应注明参考标准和风险评估,并向产妇详细解释结果的含义。

- 对于高风险结果的产妇,应提供及时的遗传咨询和相关医疗建议。

质量标准1. 准确性- 产前筛查技术应具备高准确性,能够准确检测染色体异常和遗传病风险。

- 技术应具备低假阴性率和低假阳性率,以避免漏诊或误诊的情况发生。

2. 可靠性- 产前筛查技术应具备稳定的可靠性,能够在不同实验条件下保持一致的结果。

- 技术应具备良好的重现性和再现性,以保证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3. 安全性- 产前筛查技术应采用安全无创的样本采集方法,最大程度减少对产妇和胎儿的伤害。

- 技术应具备可靠的风险评估和结果解读,以确保产妇能够及时获得必要的医疗干预。

结论本文档制定了产前筛查技术的规范及质量标准,从样本采集、实验室分析到报告解读,均提出了相关要求。

通过遵守这些规范和标准,可以保证产前筛查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为产妇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产前筛查技术规范及质量控制

产前筛查技术规范及质量控制

产前筛查技术规范及质量控制产前筛查技术规范及质量控制1.引言1.1 目的1.2 适用范围1.3 定义2.产前筛查技术概述2.1 产前筛查的定义2.2 产前筛查的目的2.3 产前筛查的常用技术2.3.1 确定高危人群2.3.2 常规检测项目2.3.3 高分子量DNA筛查2.3.4 羊水穿刺术2.3.5 绒毛活检术2.3.6 胎盘活检术3.质量控制要求3.1 实验室设备要求3.2 人员培训及资质要求3.3 样本采集、处理及储存要求3.4 检测程序及流程要求3.5 质控体系要求3.5.1 样本质量控制3.5.2 实验室内质控3.5.3 外部质控4.检测结果解读及报告4.1 结果说明4.2 结果分类及风险评估4.3 报告格式及内容要求4.4 结果解读的风险提示4.5 咨询与辅导5.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5.1 样本采集、处理与储存中的常见问题5.2 检测中的常见问题5.3 结果解读与报告中的常见问题5.4 辅导与咨询中的常见问题6.附件- 附件1:产前筛查工作流程图- 附件2:样本采集、处理及储存操作规范- 附件3:质量控制记录表格7.法律名词及注释- 产前筛查:通过对胎儿基因组的分析,检测可能存在的遗传性疾病、染色体异常或其他疾病风险的一系列检查和分析。

- 高分子量DNA筛查:通过分析孕妇血液中的胎儿游离DNA,检测染色体异常和遗传疾病的筛查方法。

- 羊水穿刺术:通过从子宫中取出羊水样本进行分析,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和遗传疾病的方法。

- 绒毛活检术:通过取出胎盘组织进行分析,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和遗传疾病的方法。

- 胎盘活检术:通过取出胎盘组织进行分析,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和遗传疾病的方法。

产前筛查技术规范及质量监控

产前筛查技术规范及质量监控

产前筛查技术规范及质量监控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产前筛查技术规范,并提供相关的质量监控措施,以确保产前筛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技术规范产前筛查技术规范应以下列方面为基准:2.1 筛查方法- 确定采用的筛查方法及其准确性;- 确定产前筛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规定筛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样本采集和实验室处理流程。

2.2 筛查指标- 确定筛查所需的指标,如血清生化指标、超声检查指标等;- 确定指标的参考范围和阈值,以确定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2.3 数据分析与解读- 确定对筛查结果的数据分析和解读方法;- 确定异常结果的处理方法,如确认诊断、进一步检查等。

2.4 报告与告知- 确定筛查结果的报告格式和内容;- 规定筛查结果的告知方式和时机。

3. 质量监控为确保产前筛查的质量,需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3.1 样本质量控制- 规定样本采集和存储的条件,以确保样本的质量;- 设定样本接受性评估标准,及时排除质量不合格的样本。

3.2 实验室质量控制- 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设备校准、质量控制和方法验证等;- 制定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案,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估等。

3.3 数据质量控制- 加强对数据采集和录入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建立数据审查机制,定期进行数据的验证和核对。

3.4 绩效评价- 设定产前筛查的绩效评价指标,如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等;- 定期进行绩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改进措施。

4. 结论本文档制定了产前筛查技术规范及质量监控措施,旨在提高产前筛查的质量和准确度,为胎儿和孕妇的健康提供保障。

各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应按照规范执行筛查工作,并定期进行质量监控和绩效评价,不断提升产前筛查水平。

产前筛查规范化流程和质量控制-侯巧芳

产前筛查规范化流程和质量控制-侯巧芳
• 由于产前筛查要求灵敏度高、线性范围更宽,因此,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第三代标记免疫 技术(包括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化学发光法和电化学发光法)。另外,产前筛查和新生 儿疾病筛查一样属于公共卫生范畴,一旦漏检,对孕妇和患儿的影响都是终生性的,因此,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都选择更加稳定的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目前,国外有超过70%的产筛 中心使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国内也有50%以上的用户使用。
➢ 4、应该选择F-βhCG试剂还是总hCG试剂?
• hCG是一种由胎盘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的,由α和β亚基两部分组成。α亚基 与LH、FSH和 TSH的α亚基氨基酸序列几乎完全相同,并与LH有较强的免疫交叉反应。而β亚基是具有特 异性的氨基酸顺序,有不同于其他激素的免疫学特性,故检测F-βhCG可以避免交叉反应, 更能反映胎盘功能及胎儿状况。台湾学者研究表明,二联法采用F-βhCG检出率比hCG提高 5%左右。
5
不同产前筛查方案的比较
方法
孕妇年龄
孕周
检出率
14-22 30%
孕妇年龄, FP
14-2237%
孕妇年龄, AFP, hCG /free hCG 70%
14-22 60-
孕妇年龄, AFP, hCG /free hCG 75%
14-22 69-
孕妇年龄, AFP, hCG /free hCG , uE3, Inhibin A 14-22 76-82%
4
常用的母血清产前筛查方案
➢ 孕早期(9-13+6周)筛查: • 二联检测: PAPP-A + Freeβ-HCG • 三联检测:PAPP-A+freeβ-HCG+NT
➢ 孕中期(15-20+6周)筛查: • 二联检测:AFP+freeβ-HCG • 三联检测:AFP+freeβ-HCG+uE3 • 四联检测:AFP+freeβ-HCG+uE3+ Inhibin A

产前筛查质量控制管理

产前筛查质量控制管理

产前筛查质量控制管理引言概述:产前筛查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检查和测试,对孕妇进行胎儿异常筛查,以及评估胎儿患某些遗传性疾病的风险。

产前筛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产前筛查质量控制管理是确保产前筛查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

一、标准化操作1.1 确定筛查指标:根据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指导意见,明确产前筛查的目标和范围。

确定哪些遗传疾病需要筛查,以及使用哪些方法进行筛查。

1.2 制定操作规范:制定详细的操作规范,包括样本采集、实验室检测、数据分析等环节的具体步骤和要求。

确保每一个环节的操作都符合标准化要求,减少人为误差的可能性。

1.3 培训与质量监控:对从事产前筛查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他们熟悉操作规范和技术要求。

同时,建立质量监控机制,对操作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纠正不合格操作。

二、设备和试剂质量控制2.1 选择合适的设备:根据产前筛查的需求,选择适合的设备和仪器。

确保设备的质量可靠,能够满足筛查的要求。

2.2 试剂质量控制:选择经过严格验证的试剂,并按照要求进行储存和使用。

定期进行试剂的质量控制,确保试剂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2.3 环境控制:保持实验室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稳定,防止环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同时,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三、质量评估和质量保证3.1 质量评估指标:制定产前筛查的质量评估指标,包括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等。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验证,评估筛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2 质量保证措施:根据质量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质量保证措施。

对于浮现质量问题的环节,进行改进和优化,确保产前筛查的质量稳定和可靠。

3.3 质量反馈和改进:建立质量反馈机制,及时采集和分析产前筛查的质量问题和意见。

根据反馈结果,进行持续改进,提高产前筛查的质量水平。

四、信息管理和数据安全4.1 信息采集和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和管理系统,确保孕妇的相关信息能够准确、及时地录入和保存。

产前筛查质量控制管理

产前筛查质量控制管理

产前筛查质量控制管理引言概述:产前筛查是指在孕妇怀孕期间进行的一系列检查,旨在筛查出可能存在的胎儿异常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产前筛查的质量控制管理是确保筛查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对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产前筛查质量控制管理的相关内容。

一、标本采集1.1 确保标本采集的标准化:标本采集是产前筛查的第一步,应确保采集过程标准化,避免人为因素对结果产生影响。

1.2 采用合适的标本类型:根据不同的筛查项目,选择合适的标本类型进行采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3 注意标本保存和运输:采集后的标本应妥善保存,并按照标准程序进行运输,避免标本受损或者污染。

二、检测方法2.1 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根据筛查项目的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合的检测方法进行分析,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2 定期维护和校准仪器设备:检测仪器设备应定期维护和校准,确保其性能稳定和准确度。

2.3 培训检测人员:对从事产前筛查的医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操作规范,减少人为误差。

三、质控标准3.1 制定质控标准:建立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质控标准,明确各项指标的要求和范围。

3.2 定期进行内部质控:定期进行内部质控,监测实验室的运行情况和结果准确性,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3.3 外部质控比对:参加外部质控比对活动,与其他实验室进行结果比对,评估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结果解读4.1 建立结果解读标准:建立结果解读的标准化流程和标准,避免因解读差异导致结果误判。

4.2 多学科协作:对于复杂或者疑难的筛查结果,应进行多学科协作,包括遗传学家、妇产科医生等,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3 提供咨询和辅导:针对阳性结果,及时提供咨询和辅导,匡助孕妇和家属理解结果,做出正确的决策。

五、持续改进5.1 定期评估和审查:定期评估产前筛查的质量控制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5.2 参预培训和学术交流:积极参预相关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了解最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提升产前筛查的质量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前筛查质量控制规范
一、产前筛查门诊工作程序
1. 目的:保证产前筛查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2. 范围:产前筛查检测项目。

3. 程序:
①在孕妇进行孕期检查时,及时了解孕产妇的个人史、既往史、孕产史和家族
史,同时向其宣传产前筛查预防遗传病的重要性,并指导孕妇如何参加产前筛查。

②母血清产前筛查在早孕期(7~14+6周)、中孕期(14~20+6周)进行,但由
于母血清产前筛查的局限性,一般可建议孕妇在孕12~14周、孕20~22周及孕32周左右各进行一次详细的B超检查,以排除各期可发现的先天畸形。

③向孕妇说明其具有知情同意权,待其同意参加产前筛查后,门诊医师应详细询
问并准确填写下列数据:
i.出生日期(公历)
ii.体重
iii.末次月经日期(公历)、月经周期、B超检查时间测定的CRL或BPD值iv.是否吸烟
v.是否双胞胎或多胞胎
vi.是否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vii.是否有异常妊娠
viii.联系方法
④标本采集见产前筛查实验操作常规。

⑤筛查结果分析:在对各个指标进行计算分析之后,风险率以1/n的方式来表示,
意味着出生某一患儿存在1/n的可能性。

唐氏综合征筛查采用1/275为临界值;
18-三体筛查采用1/350为临界值。

筛查结果分为高风险和低风险,与临床检验上的阳性和阴性结果有区别。

⑥筛查结果的处理:
i.筛查高风险的孕妇表示其生唐氏综合征儿的可能性较高,但不是确诊,建议该孕
妇进行产前诊断。

ii.筛查低风险的孕妇表示其生唐氏综合征儿的可能性较小,但不能完全排除生唐氏综合征儿的可能性,可以继续妊娠。

⑦经过产前筛查的孕妇都进行随访。

⑧下列情况的孕妇建议行染色体病产前诊断:
i.产前筛查高风险的孕妇
ii.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
iii.有反复流产史的孕妇
iv.曾生育过染色体异常儿的孕妇
v.夫妇一方为染色体异常的孕妇
⑨ B超发现胎儿下列情况建议孕妇做胎儿染色体检查:
i.羊水过多,尤其伴有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ii.股骨短
iii.颈部透明区增厚或颈部水囊瘤、胎儿水肿
iv.肾盂积水、肾脏畸形
v.脑积水或侧脑室扩大、脑脉络丛囊肿、后颅窝增宽
vi.唇、腭裂,尤其伴有其他异常者
vii.单脐动脉、脐带囊性包块、脐膨出
viii.先天性心脏病、心内强回声光斑
ix.多发畸形
二、产前筛查质量控制管理
1、应向35岁以下孕妇推荐产前筛查。

2、产前筛查必须按照知情选择、孕妇自愿的原则,医务人员事先需告知孕妇或其家
属产前筛查的性质和目的以及与诊断性检查相比筛查的局限性。

孕妇和/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医疗单位不得以强制手段要求孕妇进行产前筛查。

3、产前筛查机构必须对筛查高危病例的后续诊断负责。

4、定期评估筛查效果。

5、建议将如下筛查指标作为高风险指标,进行胎儿核型分析:(1)孕妇年龄≥35
岁;(2)Free β-hCG值≤0.25 MoM;(3)AFP值≤0.4MoM;(4)唐氏风险≥1/275(5)18三体风险≥1/350
6、AFP值≥2.5 MoM建议超声检查排除NTD。

7、唐氏筛查高危切割值应与临床医生常规以年龄为唯一唐氏儿风险指标行产前细胞
遗传学诊断人群的切割值相一致。

8、筛查报告经副高以上职称的具有从事产前诊断资格的专业人员复核后,才能签
发。

9、熟悉实验室报告的产前咨询医生,对筛查结果进行解释。

10、所有筛查孕妇应首先确定年龄、孕周等的准确性,以避免因年龄、孕周错误影响
筛查结果。

对血清标志物MoM值异常者,应进行重复检测,以排除检测误差。

(所有筛查高危的孕妇需要首先对血清进行重复检测,以减少检测过程中的误
差。

如仍为高危进行超声检查核对孕周,以排除由于孕周错误所致的高危结
果。


11、超声核对孕周应以双顶径作为指标。

12、实验室报告在B 超校正孕周后假阳性率应在5%左右。

13、筛查结果的原始数据和血清标本必须保存一年以上,血清标本须保存-70℃,以备
复查。

三、筛查后高危人群的处理原则
1. 应及时将筛查结果通知孕妇和/或家属,并由产前咨询人员向他们解释结果,并提出
进一步检查和诊断的建议。

2. 对筛查结果怀疑神经管缺陷(NTD)的孕妇建议进行超声检查。

对唐氏儿高风险的孕
妇建议行胎儿细胞遗传学检查。

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签署知情同意书。

3. 对唐氏儿高风险的孕妇胎儿细胞遗传学检查率应≥80%;如未进行胎儿核型分析,则
在出生后尽可能进行脐血染色体核型检查;高风险孕妇随访率应达到100%。

4. 对筛查出的高危病例,在未作出明确诊断前,不得随意为孕妇做终止妊娠的处理。

5. 对所有筛查对象进行跟踪观察,直至分娩(随访率≥95%),并将妊娠结局如实记
录。

流产者应尽量争取获取组织标本行细胞遗传学诊断。

四、筛查资料和样本的采集、保存、运送技术规范
1、人员要求:筛查工作必须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有资质的人员承担。

2、产前筛查需按知情同意、孕妇自愿的原则
医务人员告知孕妇或其家属产前筛查的性质、目的以及与诊断性检查相比筛查的局限性,孕妇和/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进行筛查操作。

3、筛查孕妇资料登记要求
所有参与产前筛查孕妇资料应按照产前筛查申请单内容逐项登记清楚。

4、使用唯一编码
编码要求准确、清楚,每位孕妇使用唯一编码,要求复读给孕妇听。

5、编码操作者固定,做到“三查七对”
操作时三查:即查编码、查离心管、查血清管。

6、血样登记表与本人七对:即对姓名、对年龄、对编码、对末次月经、对B超孕周、
对地址、对通讯电话。

7、血清管编码的书写要求
编号要求字迹清楚,准确无误。

8、血样的处理要求
全血于室温放置2小时待血液完全凝集后再进行离心,分离血清时要仔细,避免溶血现象,分离出的血清用一次性吸管转入血清管中,血清管盖须拧紧,防止血清漏出,标本如能在7天内检测完毕,则置2~8℃保存;如检测时间超过7天,则置-20℃冰箱保存。

9、筛查时孕周计算尽可能按B超孕龄,如不能取得B超孕龄,则按末次月经推算;但如
遇孕妇月经不规则或末次月经记不清楚,则必须进行B超孕龄测量,孕龄测量需精确到天数,早孕期统一以头臀长为准,中孕期统一以双顶径孕周为准。

五、质量控制管理规定
1、产前筛查质量管理是产前筛查技术的保证,各项质量控制按照各专业规定进行。

2、制定质量控制措施分别以下列专业进行:临床科、影像科、实验室和信息管理的科。

3、各专业根据本专业的工作内容,制定详细的、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措施,并交
医务部备案。

4、每一个专业应设质量控制监督人员,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并写出书面报告志,报专业
负责人。

专业负责人签署意见后报医务部。

5、设置专门的质量控制机构,由专人负责中心的质量控制。

6、质量控制机构应每月对各专业的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价,并写出书面报告会,报医务部。

7、各专业在接到质量控制台机构的整改意见后,应及时提出整天改措施并报质量控制机
构。

8、产前筛查质量评价纳入对各专业进行考核的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