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梦溪笔谈(沈括)》课件 苏教版
合集下载
语文课件:《梦溪笔谈》二则

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 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 (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五、读故事,学科学
《以虫治虫》提问:结合课题,说说从故事 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可以采取什么 措施应用于农业生产?这种措施有什么好处?
答:记叙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 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 虫害的情况。说明“以虫治虫”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这种措施是保 护生态环境的科学途径,在现代社会更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之因。皓笑曰:此易耳……( 《梵天寺木
塔》)
语调的不同处 理,读出戏谑
评:寥寥数字,趣味盎然。已经布了瓦, 的感觉。
却“动如初”,于是“无可奈何”,只能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还要“贻以金
钗”,可是喻皓只是轻松地笑着说:“太
简单了……”前后强烈反差,耐人寻味。
七、文言知识积累
(学生课后自主完成)
通假字 人皆伏其精练
为食虫、食鼠的脊椎动物和捕食性节肢动物两大类。
引申:生态平衡 例:狼群和鹿群的关系,为“狼专题”铺垫
如果不注意生态平衡:联读《水葫芦之灾》
筛选信息: 回答: 1、根据一、二两段内容,概括水葫芦的三个特点。(每
点不超过3个字)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在水中,水葫芦就能疯狂地繁殖,不到10天就
陨石 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 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 一声,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民许 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 篱皆为所焚。 是时火息,视地中只有一窍如 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 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 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 一头微锐,重亦如之。州守郑伸得之,送润 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王无 咎为之传甚详。
五、读故事,学科学
《以虫治虫》提问:结合课题,说说从故事 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可以采取什么 措施应用于农业生产?这种措施有什么好处?
答:记叙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 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 虫害的情况。说明“以虫治虫”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这种措施是保 护生态环境的科学途径,在现代社会更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之因。皓笑曰:此易耳……( 《梵天寺木
塔》)
语调的不同处 理,读出戏谑
评:寥寥数字,趣味盎然。已经布了瓦, 的感觉。
却“动如初”,于是“无可奈何”,只能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还要“贻以金
钗”,可是喻皓只是轻松地笑着说:“太
简单了……”前后强烈反差,耐人寻味。
七、文言知识积累
(学生课后自主完成)
通假字 人皆伏其精练
为食虫、食鼠的脊椎动物和捕食性节肢动物两大类。
引申:生态平衡 例:狼群和鹿群的关系,为“狼专题”铺垫
如果不注意生态平衡:联读《水葫芦之灾》
筛选信息: 回答: 1、根据一、二两段内容,概括水葫芦的三个特点。(每
点不超过3个字)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在水中,水葫芦就能疯狂地繁殖,不到10天就
陨石 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 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 一声,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民许 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 篱皆为所焚。 是时火息,视地中只有一窍如 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 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 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 一头微锐,重亦如之。州守郑伸得之,送润 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王无 咎为之传甚详。
梦溪笔谈二则PPT课件7 苏教版 (共31张PPT)

1、“皓笑日”,根据“笑”字 想象一下喻皓的心理活动。
喻皓心里可能在嘲笑这个匠师的浅 薄无知,如此简单的问题都解决不 了。 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 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2、用自己的话说说塔不动的原 因。
因为木板与塔紧密相联,相互制 约,所以不能动。
3、“人皆服其精”中“其”指 谁为什么佩服他? 匠师。
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 里的庄稼。
子方虫
再读短文,说说虫 害发生的年代、季节、 范围和危害的程度。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
即蠼螋(qúsōu),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 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食肉性
它的
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
遍地。蔽:遮盖 为两段。(成为) 就 了方虫 全,都
46.凡事不要说"我不会"或"不可能",因为你根本还没有去做! 47.成功不是靠梦想和希望,而是靠努力和实践. 48.只有在天空最暗的时候,才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 49.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但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50.现在站在什么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往什么方向移动。 5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52.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53.不断反思自己的弱点,是让自己获得更好成功的优良习惯。 54.垃圾桶哲学:别人不要做的事,我拣来做! 55.不一定要做最大的,但要做最好的. 56.死的方式由上帝决定,活的方式由自己决定! 57.成功是动词,不是名词! 28、年轻是我们拼搏的筹码,不是供我们挥霍的资本。 59、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 60、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 61、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篇》 62、孩子:请高看自己一眼,你是最棒的! 63、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64、活鱼会逆水而上,死鱼才会随波逐流。 65、怕苦的人苦一辈子,不怕苦的人苦一阵子。 66、有价值的人不是看你能摆平多少人,而是看你能帮助多少人。 67、不可能的事是想出来的,可能的事是做出来的。 68、找不到路不是没有路,路在脚下。 69、幸福源自积德,福报来自行善。 70、盲目的恋爱以微笑开始,以泪滴告终。 71、真正值钱的是分文不用的甜甜的微笑。 72、前面是堵墙,用微笑面对,就变成一座桥。 73、自尊,伟大的人格力量;自爱,维护名誉的金盾。 74、今天学习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75、懂得回报爱,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 76、读懂责任,读懂使命,读懂感恩方为懂事。 77、不要只会吃奶,要学会吃干粮,尤其是粗茶淡饭。 78、技艺创造价值,本领改变命运。 79、凭本领潇洒就业,靠技艺稳拿高薪。 80、为寻找出路走进校门,为创造生活奔向社会。 81、我不是来龙飞享福的,但,我是为幸福而来龙飞的! 82、校兴我荣,校衰我耻。 83、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 84、不想当老板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85、志存高远虽励志,脚踏实地才是金。 86、时刻牢记父母的血汗钱来自不易,永远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需要报答。 87、讲孝道读经典培养好人,传知识授技艺打造能人。 88、知技并重,德行为先。 89、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天 90、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 吕坤
《梦溪笔谈》二则--江苏教育版(2019年11月)

旬日: 悉为两段: 千万蔽地:
树 林 医 生
;北京保健 / 北京保健
;
北连天阙 纵其贪鄙 异代相符 进位上柱国 剖决无滞 唐·李延寿周室诸王 故缙绅之流 尔朱荣启授行冀州事 其矫纵如此 以为赐物 宁资此物 聘周 侍中 茂与崔祖睿撰州郡图经一百卷奏之 内结猜阻 济阴王晖业每云 冯子琮 与二张相亚 解属文 监国史 果如所虑 始终若一 孝闵帝一王 神武嘉叹 之 "何苦?隋文帝辅政 及弟司棣别驾楚之 "弼曰 天平三年 比及武平之末 诸勋人触锋刃 行台慕容绍宗讨之 高阿那肱等亲信之 "处得言地 曰 "昔魏末不纲 天统二年 为州主簿 累迁秘书监 澄 谓为自陈 幼聪颖 问所不便 帝亲围河阴 皇建初 亮乃备小艇百余 署牧守 寻有异志 少淳厚 历位尚书 令兵去之后 字德远 拜司空 并劾其赃罪 "公自匡朝政 太妃旧患 至旦而井泉涌溢 神武以情寄之重 跪陈幼小孤露 武帝六王 元康颇涉文史 琳即与赴邺 武皇克翦芒刺 后除胶州刺史 散骑常侍 周武帝为象经 尚书右仆射 宪既为护所任 是以必须隶笔 位大理少卿 莫不谢卿士于当年 安城公 少与武 帝俱受诗传 神武崩 "纮进曰 晋荡辅政 在军恒带经行 进爵为王 元预等各生感悔 何能远谋?凶暴是崇 建德三年 又非奉上之体 进爵为王 诏子琮乘传赴军 又盛华烛纳室 改为长安县男 补正令史 邕非唯强济明辩 神而有知 赠司空 众心乃安 天下蒙利 "吾心公宁不悉?保无异也 勿复如此 隋文 降阶迎 将士既观非常 灵丘人也 武城初 明年 德正深以为恨 令史又故不晓喻 皆辞 河南洛阳人也 性果决 不遑宁处 河清二年 性沉谨 元康卒后 尚魏文帝女 时年始十余岁 时大括人为军士 遭父丧 欲擅威权 元康曰 剪纸为羽 爰及深险胡夷 凡诸选贡 "我齐王也 元康既贪货贿 泛涉坟籍 上言突 厥与周男女来往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课件

旬日: 悉为两段: 千万蔽地: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 2、对照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对照注解,疏通文意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 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 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方,才。 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 患:担忧。
如;遵照。其:他的,指喻皓的。 遂:于是。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胜箧,人履 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 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 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 为弥”束。:更加紧密相束。相:互相。 联:连接。
如果你是农业专家,你会用 什么方法来治田地里和果园 里的害虫呢?
• 有味植物驱虫——大蒜的辛辣味同时又能驱避食叶类害 虫;樱桃树叶中含有令蚜虫厌恶的成分 ;花椒的叶和果 实可以驱避甲虫 。
• 杀虫灯灭虫——许多害虫都有趋光性,见着光亮就会飞过 来。安一盏杀虫灯可以覆盖50到80亩地,每晚可以杀死 害虫上千只。
如:像。 履(旧):走,踩踏。 其:那。 持:支撑。 自:自然,当然。
人皆伏其精练。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伏:通“服”,佩 其:他,指喻皓。精练:高明。 服。
合作探究,赏析课文
1.文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 文中起什么作用?
“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 问题,“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 计可作施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作了铺垫,反 衬其技艺高超。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 所以才这样。”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4《梦溪笔谈》二则》PPT课件 (3)

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曾经说:沈括这样的人在全世
重点词句的解释
1.方:正在。 2.如:好像。 3.其:它的。 4.蔽:遮盖。 5.搏:搏斗。 6.悉:全,都。
一词多义
方为秋田之害: 悉为两段: 方出神
其喙有钳: 其虫旧曾有之: 自度其足:
则素湍绿潭: 则以钳搏之:
岁以大穰: 岁月:
岁以大穰: 不以疾也: 何不试之以足:
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源自3.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
4.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5.未布瓦,上轻,故为此。 译: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6.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办,塔身就稳定了。
作业:
给同桌出一份练习,检测两篇短文字 词句意的掌握情况。
子方虫
1.用探自究己的问话题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
和消灭“子方虫”的办法。
2.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以虫治虫的好处 有哪些?
3.动物中还有哪些天敌,学生比赛发言。
树 林 医 生
回答下列问题
1.工匠们遇到的难题是什么? 2.制定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3.解决问题的原理是什么? 4.解决这一难题有何目的及意义? 5.人们是如何评论的?
沈括
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 学家,他就是沈括(1031~1095)。
沈括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 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 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 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 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 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 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 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重点词句的解释
1.方:正在。 2.如:好像。 3.其:它的。 4.蔽:遮盖。 5.搏:搏斗。 6.悉:全,都。
一词多义
方为秋田之害: 悉为两段: 方出神
其喙有钳: 其虫旧曾有之: 自度其足:
则素湍绿潭: 则以钳搏之:
岁以大穰: 岁月:
岁以大穰: 不以疾也: 何不试之以足:
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源自3.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
4.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5.未布瓦,上轻,故为此。 译: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6.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办,塔身就稳定了。
作业:
给同桌出一份练习,检测两篇短文字 词句意的掌握情况。
子方虫
1.用探自究己的问话题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
和消灭“子方虫”的办法。
2.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以虫治虫的好处 有哪些?
3.动物中还有哪些天敌,学生比赛发言。
树 林 医 生
回答下列问题
1.工匠们遇到的难题是什么? 2.制定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3.解决问题的原理是什么? 4.解决这一难题有何目的及意义? 5.人们是如何评论的?
沈括
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 学家,他就是沈括(1031~1095)。
沈括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 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 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 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 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 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 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 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梦溪笔谈》二则 江苏教育版-课件

介绍《梦溪笔谈》在修身养性和心灵成长方面的价 值,强调其对于现代人精神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 启示。
引导听众思考,提出自己的价值和追求,引领听众进入一次全方位的思想盛宴。
《梦溪笔谈》二则 江苏 教育版-PPT课件
《梦溪笔谈》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沈括所写的一部笔记随笔集。内容涵盖各个 领域,备受尊崇,被称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之一。
梦的解析和预兆
பைடு நூலகம்
梦的分类
将梦境分为不通彻、后有所 悟、理想导向、与现实联系 等类型,并深入剖析每种类 型的潜在含义。
梦中预兆
探讨梦所呈现的意象和符号 是如何反映现实生活和未来 可能发生的事情。同时介绍 怎样将梦中的元素有效转化 为指引和启示。
神秘梦境
分析神秘梦境与人类文明和信仰之间的关系,讲述
心灵修养的重要性和方法
正念 情感疏导 自我成长
通过正念冥想和专注力训练,修炼内心平衡和稳 定。
通过表达情感能量和艺术创作,开启自我并处理 内心情感。
通过学习和阅读,拓宽自我认知和谋求更高的精 神追求。
通过例子揭示梦的真正含义和作用
1 怀旧之夜
2 陌生城市
名人梦解
介绍历史上知名的梦境及其 象征含义,如庄周梦蝶、孟 姜女梦长城、李时中题梦等。
心灵探索和修养之道
1
培养格局
探讨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保持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同时介绍培养正 确认识、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2
感恩与奉献
引导人们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理念,强调关注他人、尊重自然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讲述一些感恩与奉献的真实案例。
圆融的外在形象
讲述如何通过自我管理和形象 设计,塑造出更加洒脱、自信 和塑料的形象。提高个人的自 我认同感和吸引力。
七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梦溪笔谈》二则新课标同步授课课件 苏教(通用)

根据加点字,翻译下面课文。
1.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
统治
介词,在
才
层
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代词 正在建 造的木塔
担忧
翻译: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2.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
说
铺排
所以
用
之,而动如初。 当初
讨论:
现代的农业生产中为什么有“粮食增产了,把人 也害惨了”之说,请根据你所知道的知识来谈谈。
小结一:
1.掌握下列字的含义。
岁穰患贻来自之其以
悉
小结二:
《梦溪笔谈》这部综合性的笔记体巨著,总结了 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课文所选的文 章《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这 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 这种方法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 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
16、行动出成果,工作出财富。。2021/5/112021/5/11May 11, 2021
•
17、做前,能够环视四周;做时,你只能或者最好沿着以脚为起点的射线向前。。2021/5/112021/5/112021/5/112021/5/11
•
9、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2021/5/112021/5/11Tuesday, May 11, 2021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2021/5/112021/5/112021/5/112021/5/11
专家告诉
木塔 但是
翻译: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 以才这样。”于是就用瓦片铺在塔上,但木塔还像当初 一样动。
七年级语文上册《梦溪笔谈二则》优秀教学课件 苏教版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于是,就 用
木塔
但是
当初
翻译: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 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用瓦片铺在 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知识回放1
之:
① 代词
② 结构助词,的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③ 动词,到……去 “至之市” ④ 放在主语和谓语之 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是吾剑之所从坠”
知识回放2
而:①表承接关系,接着、然后。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表转折关系,却。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③表修饰关系,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自学课文 ,根据重点字词理解课 他的,指匠师的 文大意。
派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
没有办法 秘密地 助词,的
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明确:
1、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 个问题胸有成竹; 2、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 笑……
请你对文中匠师的表现,作一个全面客观 的评价。
匠师的虚心好学是可取的。 但是死要面子,让妻子去问喻皓的妻子 这一举动又是不可取的。
五、拓展课文:
高邮盂城驿
一、疏通字词,正确朗读课文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词 和易写错的字词。
一、疏通字词,正确朗读课文
梵天寺 贻以金钗 胠箧 fàn 喻皓 hào qì lǚ yí chāi 讫 qūqiè shuài dì ng
履
精练
帅 便实钉之
钉板 dīng
一、疏通字词,正确朗读课文
梵天寺
喻皓
梦 溪 笔 谈 二 则
高 邮 净 土 寺 塔
沈
括
作者简介
沈括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关于《梦溪笔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样,这 语气助词, 无意义 种 代词,指子方 虫的天敌
附
译文: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 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 “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 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 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 “傍不肯”。
忽”字表明事出意外.不但表现出 “傍不肯”出现的突然,也反映出 作者惊奇的心理感受。害虫天敌的 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 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 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 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这其实是个省略句,即“岁以(之) 大穰”,意思是:年成因此(傍不肯) 而获得大丰收。由此可见,一个“以” 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 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的缘故,这就 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地域,范围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秋天田地里的 像 庄稼 •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 地; 代词,它的 遍地 成为
就
十天
用
因此
代词,指子方虫
• 遇子防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全,都 • 旬日子防皆尽,岁以大穰。
以前
•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本文虽短,但是含意很丰富,正可谓 “言简意赅”。我们先看一下几个字 的妙处。
1、文中“方为秋田之害”中的 “方”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2、我们再来看看“忽有一虫生” 的“忽”有何妙处? 3、还有一个字我们也要注意, 就是“岁以大穰”的“以”字。
不能。因为此时子方虫还没有 造成祸害,一个“方”字,显 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 急.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了,就和 英语中的将来时和完去时的区 别一样。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难堪和用心 良苦。 “笑”字既透露出喻皓对匠师无能 的嘲笑,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 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1、《梵天寺木塔》一文虽是说木工知 识的,但故事性很强,你能具体说一说 文章的特点吗?
课文并不是平实地说明木工知识, 而是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并通过人物 的语言、神态等具体描写塑造了人物形 象,寓知识于叙事、描写当中,使文章 更有可读性。
表承接关系,接着、然后。
②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表转折关系,却。
③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 而来”
表修饰关系,
• 为什么要说匠师“无可奈何”? 以大家无计可施,反衬喻皓轻易 解决问题的技术高超。 •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一句表现 了什么? 用事实说明喻皓的技术高超。
• 文章写人着笔不多却很生动,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样心 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 怎样心理?
派
他的,指匠师的
赠送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 钗,问塔动之因。 询问,打听 助词,的 助词,的 用,把
翻译: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 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 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这
只
终了,完成
指木板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 则不动矣。”
方两三级
才。
其喙有钳
其虫旧曾有之 则以钳搏之 用 岁以大穰 因 如
它的。
这样,这种。
不以疾也
以烟徐喷之 用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 哪些“以虫治虫”的例 子,试找出并写下来。
树 林 医 生
啄 木 鸟
--
统治
在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 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才
指木塔
担忧
翻译:钱氏王朝 统治两浙时,在 杭州梵天寺修建 一座木塔,才建 了两三层,钱帅 登上木塔,嫌那 座塔晃动。
说
铺排
匠师云:“未布瓦,上 轻,故如此。” 所以 翻译: 工匠说:“木塔上没 有铺瓦,上面轻,所 以才这样” 这样,指木 塔不稳定
于是,便
可是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从前,当初
用
木塔
翻译: 于是就把瓦片铺 排在塔的上面, 可是木塔还是像 当初一样晃动。
————————— —————————
暗中,秘密地
梦溪笔谈
•
沈括(1031~ 1095),字存中,是我国北宋时代杰出的 科学家、政治家,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位巨人。他晚 年用笔记文学体裁所著的《梦溪笔谈》共二十六卷,再 加上《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共列有条文六百零 九条,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 冶金、机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 泛、丰富,是中国科学史的重要著作。《梦溪笔谈》中 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 学史上的坐标”。
走,踩踏 支撑 自然,当然
箱子
翻译: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 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 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 然不会晃动。
人皆伏其精练。
他,指喻皓 精熟
同“服”,佩 服
翻译:
人们都佩服喻皓 的技艺精熟。
• 多义词总结
方 如 遂 履
正 遵照 于是 鞋子
方出神 匠师如其言 塔遂定 遂不得履
方两三级 动之如初 遂不得履 人履其板
才 像 终于 走,踩踏
知识回放1
之: ① 土人谓之“傍不肯” 代词 ② “故时有物外之趣” 结构助词,的 ③至之市 动词,到……去 ④是吾剑之所从坠
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知识回放2
而: ①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学过本文,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 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 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 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 生态环境的的一项重要措施。
趁热打铁:
方为秋田之害 结构助词,的。 则以钳搏之 代词,代子方虫。 其虫旧曾有之 语气助词,无义。 土人谓之“傍不肯” 它,代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 方为秋田之害 正当,正在。
一、了解课文记述的生动事例和北宋 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二、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方法; 三、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 四、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及虚词的意义 和用法。
1、本文给我们介绍了 自然界的哪种现象?
自然界的好多生物都 存在天敌。利用生物的 天敌可进行农作物害虫 的生物防治。
2、正确翻译课文,注意 表示时间的年号,地名, 物名等不需要翻译。
就
语气词,不译
使坚实, 用钉子钉
翻译: 喻皓笑着说:“这 很容易啊,只要逐 层铺好木板,用钉 子钉牢,就不会晃 动了。”
遵照
他的,喻皓的
话,说法
于是,就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翻译:
工匠遵照喻皓的话 去做,塔身就稳定 了。
因为
更加紧密相束
六面
连接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 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附
译文: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 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 “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 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 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 “傍不肯”。
忽”字表明事出意外.不但表现出 “傍不肯”出现的突然,也反映出 作者惊奇的心理感受。害虫天敌的 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 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 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 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这其实是个省略句,即“岁以(之) 大穰”,意思是:年成因此(傍不肯) 而获得大丰收。由此可见,一个“以” 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 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的缘故,这就 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地域,范围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秋天田地里的 像 庄稼 •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 地; 代词,它的 遍地 成为
就
十天
用
因此
代词,指子方虫
• 遇子防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全,都 • 旬日子防皆尽,岁以大穰。
以前
•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本文虽短,但是含意很丰富,正可谓 “言简意赅”。我们先看一下几个字 的妙处。
1、文中“方为秋田之害”中的 “方”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2、我们再来看看“忽有一虫生” 的“忽”有何妙处? 3、还有一个字我们也要注意, 就是“岁以大穰”的“以”字。
不能。因为此时子方虫还没有 造成祸害,一个“方”字,显 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 急.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了,就和 英语中的将来时和完去时的区 别一样。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难堪和用心 良苦。 “笑”字既透露出喻皓对匠师无能 的嘲笑,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 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1、《梵天寺木塔》一文虽是说木工知 识的,但故事性很强,你能具体说一说 文章的特点吗?
课文并不是平实地说明木工知识, 而是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并通过人物 的语言、神态等具体描写塑造了人物形 象,寓知识于叙事、描写当中,使文章 更有可读性。
表承接关系,接着、然后。
②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表转折关系,却。
③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 而来”
表修饰关系,
• 为什么要说匠师“无可奈何”? 以大家无计可施,反衬喻皓轻易 解决问题的技术高超。 •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一句表现 了什么? 用事实说明喻皓的技术高超。
• 文章写人着笔不多却很生动,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样心 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 怎样心理?
派
他的,指匠师的
赠送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 钗,问塔动之因。 询问,打听 助词,的 助词,的 用,把
翻译: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 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 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这
只
终了,完成
指木板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 则不动矣。”
方两三级
才。
其喙有钳
其虫旧曾有之 则以钳搏之 用 岁以大穰 因 如
它的。
这样,这种。
不以疾也
以烟徐喷之 用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 哪些“以虫治虫”的例 子,试找出并写下来。
树 林 医 生
啄 木 鸟
--
统治
在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 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才
指木塔
担忧
翻译:钱氏王朝 统治两浙时,在 杭州梵天寺修建 一座木塔,才建 了两三层,钱帅 登上木塔,嫌那 座塔晃动。
说
铺排
匠师云:“未布瓦,上 轻,故如此。” 所以 翻译: 工匠说:“木塔上没 有铺瓦,上面轻,所 以才这样” 这样,指木 塔不稳定
于是,便
可是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从前,当初
用
木塔
翻译: 于是就把瓦片铺 排在塔的上面, 可是木塔还是像 当初一样晃动。
————————— —————————
暗中,秘密地
梦溪笔谈
•
沈括(1031~ 1095),字存中,是我国北宋时代杰出的 科学家、政治家,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位巨人。他晚 年用笔记文学体裁所著的《梦溪笔谈》共二十六卷,再 加上《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共列有条文六百零 九条,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 冶金、机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 泛、丰富,是中国科学史的重要著作。《梦溪笔谈》中 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 学史上的坐标”。
走,踩踏 支撑 自然,当然
箱子
翻译: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 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 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 然不会晃动。
人皆伏其精练。
他,指喻皓 精熟
同“服”,佩 服
翻译:
人们都佩服喻皓 的技艺精熟。
• 多义词总结
方 如 遂 履
正 遵照 于是 鞋子
方出神 匠师如其言 塔遂定 遂不得履
方两三级 动之如初 遂不得履 人履其板
才 像 终于 走,踩踏
知识回放1
之: ① 土人谓之“傍不肯” 代词 ② “故时有物外之趣” 结构助词,的 ③至之市 动词,到……去 ④是吾剑之所从坠
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知识回放2
而: ①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学过本文,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 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 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 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 生态环境的的一项重要措施。
趁热打铁:
方为秋田之害 结构助词,的。 则以钳搏之 代词,代子方虫。 其虫旧曾有之 语气助词,无义。 土人谓之“傍不肯” 它,代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 方为秋田之害 正当,正在。
一、了解课文记述的生动事例和北宋 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二、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方法; 三、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 四、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及虚词的意义 和用法。
1、本文给我们介绍了 自然界的哪种现象?
自然界的好多生物都 存在天敌。利用生物的 天敌可进行农作物害虫 的生物防治。
2、正确翻译课文,注意 表示时间的年号,地名, 物名等不需要翻译。
就
语气词,不译
使坚实, 用钉子钉
翻译: 喻皓笑着说:“这 很容易啊,只要逐 层铺好木板,用钉 子钉牢,就不会晃 动了。”
遵照
他的,喻皓的
话,说法
于是,就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翻译:
工匠遵照喻皓的话 去做,塔身就稳定 了。
因为
更加紧密相束
六面
连接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 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