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论语派小品散文
论语派散文特点

论语派散文特点【篇一:论语派散文特点】维普资讯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总第62期)JOURNAIOFZHANGZIOUTtEACHERSCOLGELE(hlspy&ScaSine)PiohooilcecsN02o64oGenlN02neI.6论语派散文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沈艺虹(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漳州330)600(摘要〕论语派是固林语堂等创办《论语》杂志而得名的文学流派,论语派通过提倡小品文笔调来进一步推进文学改革,主张以一种轻松闲散、清新自然的文体采立言立志,因此,在其题材选择、内容表现上有着迥异于主流的话语。
论语派以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为内容,以平易近情的谈话风为格调,消解“ 栽道” 文学的宏大叙事,打破封建传统理性对人感性生命的重重压制,以“ 自己的话”追求文学的自我表现,追求个说性的真与诚为目标。
而身边琐事和个人情感的抒写为小品文的繁荣赢得了广阔的空间。
他们对闭适性散文的戋学原则、思维方式的建构,对现代散文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论语派散文;理论建构;创作中图分类号:〔0文献标识码:A266文章编号:104820)47—O04—6X(060-l5论语派是因林语堂等创办《论语》杂志而得名的文学流派。
论语派以林语堂为主要代表,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三个刊物,以编辑陶亢德、徐讦为中坚,以经常撰稿而倾向相似的章克标、邵洵美、全增嘏等人组成,老向、姚颖等时常为论语派刊物撰文。
论语派以“ 倡幽默为提目,而杂以谐谑”,后又提倡小品文,主张“ 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论语派通过提倡小标以品文笔调来进一步推进文学改革,主张以一种轻松闲散、清新自然的文体来立言立志,他们对闲适性散文的美学原则、思维方式的建构,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但论语派的理论主张在当时曾受到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学阵营的猛烈攻击,使论语派的文学主张长期受到质疑。
因此,在文学日益回归自身,文学提倡多元化的今天,重新认识和评价论语派是非常有意义的。
林语堂的散文

林语堂:《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他认为:人要做“冷静超远的旁观者”,“幽默只是一种从容不迫的达观态度”“文章者,个人性灵之体现”。
林语堂的散文创作体现出非常突出的幽默特征,(这种观念来源于西方文化背景,尤其是英国文化)也可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找到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
林语堂散文不仅受到中、外小品文的双重影响,还与其政治信仰、文学主张相投合。
这种幽默散文观,不仅包含了他人格与文格、生活与艺术相融合而形成的带有中庸文化色彩的本质,对言志派散文批评理论的构建,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林语堂从1924年5月23日和6月9 日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和《幽默杂话》,到30年代的《论幽默》、《会心的微笑》、《答青崖论幽默译名》等,非常突出、系统地宣传了他的“幽默”理论。
在林语堂看来:(一)“幽默“是人的天性,是人生的一部分,甚而是一种人生观;(二)幽默是作家在评论和表现人生时,带着温和同情的笑,带着“我佛慈悲”、“悲天悯人”、旁观超然淡远的态度;(三)有广义和狭义的“幽默”,最高的“幽默”是“笑中有泪,泪中有笑”,是“心灵的光辉和智慧的丰富”,是“会心的微笑”;(四)“幽默”与“讽刺”相近,“讽刺”“去其酸辣,而达到冲淡心境,便成幽默”,“愈是空泛的,笼统的社会讽刺及人生讽刺,其情调自然愈深远,而愈近于幽默本色”。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在现代的中国散文里,加上一点幽默味,使散文可以免去板滞的毛病,使读者可以得一个发泄的机会,原是很可欣喜的事情,不过这幽默要使它同时含有破坏而兼建设的意味,要使它有左右社会的力量,才有将来的希望;否则,空空洞洞,毫无目的,同小丑的登台,结果使观众于一笑之后,难免得不感到一种无聊(Nonsense)的回味,那才是绝路。
”林语堂这一时期的创作,既有表现出“闲适”、“性灵”的幽默小品。
如《言志篇》、《我怎样买牙刷》、《论西装》、《论避暑之益》、《我的戒烟》等,也不乏寄“愤怒”、“沉痛”于幽默的杂文小品,如《奉旨不哭不笑》、《论政治病》、《民国廿二年吊国庆》、《如何救国示威》、《诵经却倭寇》、《等因抵抗歌》、《梳、篦、剃、剥及其他》等。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作者:周也夫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 )》2007年第12期流派简介论语派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
主要人物是林语堂。
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题材丰富,涉及广泛,亲切随意,独抒性灵,再加上与之相联系的很高的知识文化含量、幽默的智慧以及闲适的格调和自然的生活情趣,融合成了以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小品文的整体风貌。
主要特色论语派更重视文章的格调情趣和文体特色。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是他们的创作宗旨,也就是要求文章应着重表现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并要写得真诚亲切,自然有趣。
在此基础上,论语派提倡小品文笔调,林语堂称之为“娓语式笔调”“闲适笔调”“个人笔调”,这种文章随意而谈,挥洒自如,而其具体风格则可以随人而异,“或平淡,或奇峭,或清香,或放傲,各依性灵天赋,不必勉强。
唯看各篇能读出味道来,便是佳作”,追求开放舒展的丰富和真诚自由的风格。
创作主张林语堂在《答平凡书》中指出,他们提倡的幽默是“专说实话,要寓庄于谐,打破庄谐之界线”。
应该说论语派的一部分作品是做到了这一点的,这些作品或庄谐并出,或假痴假呆,或嘻笑调侃,幽默丛生。
其中幽默的因素与社会批评、生活常识相结合,产生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成就论语派积极倡导小品文,并致力于写作实践,对于现代小品文的生长和发展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丰富了散文创作的园地。
《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三个刊物以提倡小品文为己任,基本上做到了“地盘公开”,兼容并包;而且在论语派的带动下,当时出现了好些小品文刊物,以至1934年被称为“小品文年”,此后几年间,小品文可谓盛极一时。
创作局限论语派在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自身的局限性。
由于受到西方表现论和直觉主义艺术的影响,林语堂在阐释“性灵”时,表现出明显的主观神秘色彩;另外,他对于“幽默”“闲适”的作用也过于夸大,与民众、与时代联系不太紧密。
以鲁迅为首的左翼作家对它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鲁迅指出,如果“性灵”被抽掉了应有的历史社会内涵,那么“独抒性灵”就会滑向“赋得性灵”,重新落入“窠臼”,小品文创作就会走入死胡同。
林语堂《林语堂散文》经典语录

林语堂《林语堂散文》经典语录导读:本文是关于林语堂《林语堂散文》经典语录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1、平淡而有奇思妙想足以应用之便可成天地间至文。
——林语堂《林语堂散文》2、做人也是如此:总是看别人眼色行事会沦为庸俗,为了彰显个性而特立独行也好不到哪去。
——林语堂《林语堂散文》3、大概英国式的陶养,性格越养越刚,中国式的陶养,越养越柔,到了优柔寡断的地步,已经德高望重了。
——林语堂《林语堂散文》4、向来中国人得意时信儒教,失意时信道教,所以来去出入,都有照例文章,严格地说,也不能算为真正的言志。
——林语堂《林语堂散文》5、每个人都知道女人的美丽,是在她们予人一种莫名其妙遍寻不著的感觉,古老的城市如巴黎与维也纳所以耐人寻味,是因为你在那里住了十年以后,也不确知某一个小巷会有什么东西出现。
一个图书室也是同样的道理。
——林语堂《林语堂散文》6、我是个极端摩登的人。
没有人可以说我守旧。
我不懂遵守旧历,而且还喜欢倡行十三个月的年历,每月只有四个星期或二十八天。
换句话说,我的观点很科学化,很逻辑化。
就是这点科学的骄傲,使我在过新年时大失所望。
每人都假装着庆祝,一点没有真感情。
——林语堂《林语堂散文》7、在中国多一见识长进人时,便是世上少一做事人时;多一聪明同胞时,便是国事走入一步黑甜乡时,举国皆鼾鼾睡到晓,憨憨直到老,举国皆人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之圣贤,而独无一失计之糊涂汉子。
举国皆不吃眼前亏之好汉,而独无一肯吃亏之弱者,是国家之幸乎?是国家之幸乎?——林语堂《林语堂散文》8、该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
又因聪明绝顶,看破一切,知“为”与“不为”无别,与其为而无效,何如不为以养吾生。
只因此一着,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重和让不重战争之文明。
——林语堂《林语堂散文》9、搔痒是人生一大乐趣,搔痒会感觉到说不出的舒服,有时真是爽快极了,爽快得使你不自觉的搔个不休。
林语堂《言志篇》

林语堂《言志篇》古人言士各有志,不过言志并不甚易。
在言志时,无意中还是"载道",八分为人,二分为己,所以失实,况且中国人有一种坏脾气,留学生炼牛皮,必不肯言炼牛皮之志,而文之曰:"实业救国"。
假如他的哥哥到美国学农业,回来开牛奶房,也不肯言牛奶房之志,只是"农村立国"。
《论语·言志篇》,子路,冉求,公西华,各有一大篇载道议论,虽然经"夫子哂之",点也尚不敢率尔直言,须经夫子鼓励一番,谓"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始有"春服既成"一段真正言志的话。
不图方巾气者所必吐弃之小小志尚,反得孔子之赞赏。
孔子之近情,与方巾气者之不近情,正可于此中看出。
此姑且撇过不谈。
常言男子志在四方,实则各人于大志之外,仍不免有个人所谓理想生活。
要人挂冠,也常有一番言志议论,便是言其理想生活。
或是归田养母,或是出洋留学,但这也不过一时说说而已。
向来中国人得意时信儒教,失意时信道教,所以来去出入,都有照例文章,严格的言,也不能算为真正的言志。
据说古希腊有圣人代阿今尼思,一日正在街上滚桶中晒日,遇见亚力山大帝来问他有何所请。
代阿今尼思客气的答曰:请皇帝稍为站开,不要遮住阳光,便感恩不尽了。
这似乎是代阿今尼思的志愿。
他是一位清心寡欲的人,冬夏只穿一件破衲,坐卧只在一只滚桶中。
他说人的欲愿最少时,便是最近于神仙快乐之境。
他本有一只饮水的杯,后来看见一孩子用手拿水而饮,也就毅然将杯抛弃,于是他又觉得比前少了一种挂碍,更加清净了。
代阿今尼思的故事,常叫人发笑,因为他所代表的理想,正与现代人相反。
近代人是以一人的欲愿之繁多为文化进步的衡量。
老实说,现在人根本就不知他所要的是什么。
在这种地方,发见许多矛盾,一面提倡朴素,又一面舍不得洋楼汽车。
有时好说金钱之害,有时却被财魔缠心,做出许多尴尬的事来。
现代人听见代阿今尼思的故事,不免生羡慕之心,却又舍不得要看一张真正好的嘉宝的影片。
林语堂散文精选三篇

林语堂散文精选三篇林语堂,正是他使用的文字幽默、轻松和自然流畅,使得他的散文独具一格,让人喜爱。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林语堂散文精选三篇,供大家欣赏。
林语堂散文精选一:来台后二十四快事金圣叹批《西厢》,拷红一折,有三十三个“不亦快哉”。
这是他与朋友斫山赌说人生快意之事,二十年后想起这事,写成这段妙文。
此三十三“不亦快哉”我曾译成英文,列入《生活的艺术》书中,引起多少西方人士的来信,特别嘉许。
也有一位老太婆写出她三十三个人生快事,寄给我看。
金圣叹的才气文章,在今日看来,是抒情派,浪漫派。
目所见,耳所闻,心所思,才气横溢,尽可入文。
我想他所做的《西厢记》序文“恸哭古人”及“留赠后人”,诙谐中有至理,又含有人生之隐痛,可与庄生《齐物论》媲美。
兹举一二例,以概其余。
其一、朝眠初觉,似闻家人叹息之声,言某人夜来已死。
急呼而讯之,正是城中第一绝有心计人。
不亦快哉!其一、久欲为比邱,苦不得公然吃肉。
苦许为比邱,又得公然吃肉,则夏日以热汤快刀,净割头发,不亦快哉!其一、夏日早起,看人于松棚下锯大竹作筒用。
不亦快哉!仿此,我也来写来台以后的快事廿四条:一、华氏表九十五度,赤膊赤脚,关起门来,学顾千里裸体读经,不亦快哉!二、初回祖国,赁居山上,听见隔壁妇人以不干不净的闽南语骂小孩,北方人不懂,我却懂。
不亦快哉!三、到电影院坐下,听见隔座女郎说起乡音,如回故乡。
不亦快哉!四、无意中伤及思凡的尼姑。
看见一群和尚起来替尼姑打抱不平,声泪俱下。
不亦快哉!五、黄昏时候,工作完,饭罢,既吃西瓜,一人坐在阳台上独自乘凉,口衔烟斗,若吃烟,若不吃烟。
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胧里,下面天母灯光闪烁,清风徐来,若有所思,若无所思。
不亦快哉!六、赶酒席,座上都是贵要,冷气机不灵,大家热昏昏受罪,却都彬彬有礼,不敢随便。
忽闻主人呼宽衣。
我问领带呢?主人说不必拘礼,如蒙大赦。
不亦快哉!七、看电视儿童合唱。
见一小孩特别起劲,张口大唱,又伸手挖鼻子,逍遥自在。
林语堂的散文

第六讲林语堂的散文⏹目录⏹一、《语丝》前期的《翦拂集》⏹(一)、《翦拂集》的思想内容⏹(二)、《翦拂集》的艺术特色⏹二、过渡时期:《大荒集》⏹(一)《萨天师语录》⏹(二)学术性、理论性文章⏹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创刊及主旨⏹(一)《论语》创刊及主旨⏹(二)《人间世》创刊及主旨⏹(三)《宇宙风》创刊及主旨⏹(四)补论:林语堂谈政治⏹四、走向幽默与性灵⏹(一)转变原因:时代与个性⏹(二)转变过程:从《论语》到《人间世》⏹(三)林语堂的幽默、性灵与闲适⏹五、林语堂的文章特色⏹20年代林语堂是“语丝派”的闯将,不仅以笔为武器,写下了尖锐犀利勇敢悍泼的杂文,甚至加人学生示威队伍,用旗杆和砖石与警察格斗。
杂文集《翦拂集》就是他的这战斗业绩的记录。
⏹30年代,林语堂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学者、教授变为专业作家,创办了著名的《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鼓吹“幽默”、“性灵”、“闲适”的文学,成为有影响的杂文流派——“论语”派的“主帅”,他的杂文创作和杂文理论的影响更大了。
⏹一、《语丝》前期的《翦拂集》⏹1924年林语堂加入语丝社,是仅次于周氏兄弟的的主要撰稿人。
1928年他把此期文章辑为《翦拂集》(共28篇。
主要是在《语丝》、《晨报副刊》、《莽原》、《京报副刊》等刊物上发表的散文、杂文),是他散文创作的前期。
这时的散文具有鲜明的战斗色彩,慷慨激昂、悍泼放恣,多讽刺谐谑意味,语言于白话中多了一点文言分子。
⏹《翦拂集》是他全部著述中最富有进步的政治色彩之作。
结集出版时,林语堂的思想开始起了变化,政治热情下降,对政局感到厌倦,浮躁凌厉正逐渐转化,对过去“语丝派”成员的呐喊冲杀,有“隔日黄花”之感。
但是,“语丝”时代毕竟是难以忘却而且最值得回味。
⏹《翦拂集》的结集和命名,带有追思往昔、纪念旧友、剪纸招魂之意。
他在序中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时,情不自禁地写道:⏹回想到两年前,革命政府时代的北京,真使我追忆往日青年勇气的壮毅,及与政府演出惨剧的热闹。
自学考试-自考笔记11344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

1、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2、晚清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文学家视“开明智”为改革社会、振兴国家的关键,在文学界掀起了以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白话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改良运动。
3、“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改变小说是“小道”,“闲书”的传统观念。
倡导者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中阐述了小说的社会作用。
4、1915年9月陈独秀任主编的《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5、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绉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6、胡适在《文学改良绉议》提出“以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
7、1917年2月。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发表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8、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的重要文章。
——“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
早期还写有《平民文学》。
9、《人的文学》定义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
”10、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作为发起人的署名有12人,即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
有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文学研究会是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1、被称为“异军突起”的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
发起人主要有7人,郭沫若、成仿吾等。
出版《创造季刊》、《创造月刊》。
他们尊重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
他们属于富有反抗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12、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林语堂的论语派小品散文
导读:本文是关于林语堂的论语派小品散文,希望能帮助到您!
30年代前期,文坛上曾风行过幽默小品与闲适小品,活跃了散文创作,拓宽了散文文体探索的路子,是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的引入注目的现象。
推动这一风气的是后来被称为“幽默大师”的林语堂(1895—1976年)。
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了《论语》半月刊,1932年和1934年,又先后创办了《人间世》与《宇宙风》商刊,都以发表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
几种刊物都根畅销,并一度吸引过众多作家写稿。
经常为《论语》撰稿的就有林语堂、周作人、俞平伯、老舍、郁达夫、丰子恺、简又文、老向、陶亢德、邵洵美,等等。
鲁迅、茅盾也曾在该刊发表文章。
在《论语》、《人间世》的影响下,还出现过《逸经》、《谈风》、《西风》以及《文饭小品》、《天地人》等同类性质的一批杂志,更助长了幽默闲适小品的创作风气。
一时间幽默之风盛行文坛。
小品文创作还寻根问祖,经周作人、林语堂的提倡介绍,明末公安竟陵派所谓“独抒性灵”的小品尺牍,纷纷标点出版,历来为正统古文家所轻视的“信腕信口”的晚明小品,成了争相模仿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