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与古典--林语堂,梁实秋散文风格比较

合集下载

梁实秋散文的特点

梁实秋散文的特点


霜降以后, 一棵树的叶子由黄而红, 由枯萎 而摇落。我们不以为异。为什么血肉之躯几 十年风吹雨打之后, 刚刚有一点老态龙钟, 就要大惊小怪? 世界上没有万年长青的树, 蒲柳之姿望秋而落, 也不过是在时间上有迟 早先后之别而已。 ——《聋》

大家习惯了把我当做一个耳聪的人,并且不习惯于 和一个聋子相处。看人嘴唇动,我可不敢唯唯否否, 因为何时宜唯唯,何时宜否否,其间大有讲究。我曾 经一律以点头称是来应付,结果闹出很尴尬的场面。 我发现最好的应付方法是面部无表情,作白痴状。 瞎子常戴黑眼镜,走路时以手杖探地,人人知道他是 瞎子,都会躲着他。聋子没有标帜,两只耳朵好好的, 不像是什么零件出了毛病的人。还有热心人士会附 在我耳边窃窃私语,其实吱吱喳喳的耳语我更听不 见,只觉得一口口的唾沫星子喷在我的脸上,而且只 好听其自干。
3、语体风格

白话的浅近 文言的雅洁 西语句式的灵活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排比、比喻、夸张„„)
“仄声字容易表示悲苦的情绪,响亮的声音容 易显出欢乐的神情;长的句子表示温和驰缓,短的 句子代表强硬急迫的态度。‛(《论散文》)

散文之妙在于自然……如今散文之弊,其一 为泛词滥语太多,自诩为新潮作风,实则如 滓渣之泛起,令人作呕。又有大量引用外文 句法者,繁复晦涩,不知所云。——《〈悠 悠蓝山〉序》 “我最近一次病,病情相当曲折,叙述起来要 半小时,如用欧化语体来说半小时还不 够。‛(《病》)
雅舍小品的特点

1、题材上,选取日常生活琐事 《音乐》《衣裳》《旅行》 《握手》 《洗澡》《下棋》《写字》《男人》《女人》 《孩子》《中年》《老年》《病》《穷》 《懒》《馋》

小品散文历来主张“小中见大”,其取材不在于关 系“经国之大业”,也不在于阐发道德、义理之精 要,而是以一己的性灵抒发为主,小中见大。

林语堂与梁实秋的散文特点?

林语堂与梁实秋的散文特点?

林语堂与梁实秋的散文特点?林语堂与梁实秋的散文特点?林语堂与梁实秋都是著名的作家,大家知道林语堂与梁实秋的散文特点?供参考!一、相同点(一)作品中都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意蕴林语堂曾自豪地说:“我的最长处就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确,作为一个从小学到大学都在教会学校读书、广泛接触外国传教士、很多阅读西方科学书籍的文人,他对西方的文化可谓了如指掌。

晚年他编撰汉英词典,足可说明他的文化底蕴有多深。

当然,对西方的文化的熟悉,并不意味着对中国文化的数典忘祖。

他在清华大学期间很多涉足中国古书、从《唐诗》、《红楼梦》到《人间词话》,甚至名不见经传的杂著,弥补了他在中国文化方面的不足。

这些文化因子浸润到一起,使他成为博学的作家和学者,所以当赛珍珠一看到他时,便把他定位为介绍东方文化的最佳人选。

与林语堂的自信不同,梁实秋表示:“我向不侈谈中西文化,更不敢妄加比较。

”对这一表白,我们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谦虚”,由于洋洋30万字的《雅舍小品》,143篇散文精品,不可能脱离中国坚实的文化底蕴,不可能不以西洋文化做比照。

再来看看他的成长经历,他出生于北平一个传统文化相当浓厚的家庭里,从小饱读古代典籍,再加上父辈的言传身教,使他具有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气质:追求正道、自尊自强、宽厚谦谨、宁静致远。

这些风格都散发在他的散文中,如《中年》《老年》《男人》《女人》等等。

(二)作品都深受明清小品文影响作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林语堂和梁实秋都从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

最明显的莫过于明清小品文。

可以说,小品文的精神渗入到他们的灵魂,直接作用于他们的精神观念、人生方式和审美趣味。

以至于出现这样的奇观:提到小品文不能不想到林语堂,说到林语堂又不能将他与小品文分开,林语堂几乎成了“小品文”的同义语。

而梁实秋继承发展了这一文体的优势,尤其在文化境界和文化心态上更有所超越。

形成了传统小品文在现代文学中的发展盛况。

林语堂的散文两大特色

林语堂的散文两大特色

林语堂的散文两大特色‎:一、闲适林语堂‎的散文充满“闲适之乐‎”,即追求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和个人生活的‎雅致舒适。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时局动荡,政治环境‎异常,文学发展在整体‎上呈政治化的趋势,许‎多文人在此情形中为保‎全自我个性自由、不随‎波逐流而向往闲适之趣‎,其文学创作也就成了‎主流文学形态之外的另‎一种存在状态。

林语堂‎的闲适散文就是这种特‎殊政治环境和文化语境‎的产物,它们既是林语‎堂对自我“超政治、近‎人生”、注重“幽默”‎“性灵”“闲适”创作‎理论的具体实践,也是‎他对自我个性心理、人‎生态度的诗意阐释。

‎1、“逍遥自适、不‎委曲而累己”的精神追‎求强调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不委‎曲而累己”,这是历代‎闲适文人最为根本的精‎神追求,也是林语堂在‎闲适散文中最为强调的‎一个精神特点。

闲适文‎人,远自魏晋名士陶渊‎明始,一直到王维、白‎居易、苏轼、等人,近‎至周作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推崇个体之精‎神自由与人格尊严,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高‎蹈“我行我素”或隐居‎以求其志,不甘为物所‎驱、为物所役。

林语堂‎很崇尚这一点。

事实上‎,在保全生命的前提下‎,以“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为我所用”‎、无所顾忌是他为人为‎文的最大特点。

如三十‎年代中后期,当全国上‎下都进一步强调文学与‎文人的社会职能时,林‎语堂却公然说:“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生‎活,这是多么明显的事‎实,我们简直从没有想‎到过”。

而实现这一精‎神理想的行为方法则主‎要如他阐释浪漫主义特‎色时所言:是“放逸”‎“清高”“遁世”“欣‎赏自然”。

“‎放逸”“清高”,主要‎体现为对外在物质世界‎的凌驾和超越、对个体‎人格尊严的高扬和肯定‎。

林语堂推崇“保持其‎自由和个性”的“放浪‎者”,反对把“自我”‎变成“一个全然服从物‎质或经济规律的自动机‎”,也反对牺牲个体、‎把个人当作实现社会职‎责和群体幸福的工具。

‎林语堂曾说,“哲学以‎个人为开端,亦以个人‎为依归。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风格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风格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风格梁实秋写散文别具一格,堪称散文界一代宗师,其散文写的炉火纯青,艺术造诣颇高,下面我拟从梁实秋散文鲜明的语言特色、闲适幽默的艺术风格等方面入手,对其散文的艺术特一,梁实秋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深厚,极具特色的语言成为其散文一个突出风格。

⑴行文雅洁,用语精练。

真正的散文语言,绝不容忍多余的文字,古近中外的散文大家无不以语言的节约性作为衡量语言表现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准。

梁实秋创作散文追求一种“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境界,故此,他在篇幅上力求浓缩,删掉枝蔓;在语言上摅词滤藻,斯于至当。

正是由于梁实秋深黯“割爱”的艺术原则,所以他的散文没有废话,以简洁取胜。

他曾以“尽去枝节,少说废话”自励,认为散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简单”,“简单二字,是很高的理想”,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单薄粗简,而是一种有博返约的境界。

他在《文学讲话》中谈及散文时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

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

”他自己的散文,也大都篇幅简约,语言精练,字数多在两千左右,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短文不满千字,却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梁启超的神采风貌,笔墨生花地写出了他的渊博学识,一位国学大师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叙写精致,行文雅洁是梁实秋散文艺术的一大特色,他的文章,几乎都是开篇切题,简洁了当,极少渲染铺排,转弯抹角。

⑵梁实秋散文的语言具有一种典丽之美。

这种美就是一种“国文的味道”,他通过文言文的语体化,达到古今融化的境界.二,梁实秋散文具有一种包容性。

这主要体现在他对中西方文化的兼他认为,中西文化各有优劣,因此他既反对妄自尊大,又反对妄自菲薄,主张虚心接受外来文化,使之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溶解在一起。

他的散文创作就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具有了一种包容性:如在写作技巧上,梁实秋对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以及杜诗极为熟悉。

他经常揣摩这些诗文的章法、句法、声调辞藻的特点及行文技巧,使自己的白话散文能符合“文”的要求,而不仅仅是白话;他的散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文调洁雅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显然又受到西方古典主义的影响。

梁实秋散文特色

梁实秋散文特色

梁实秋散文特色引导语:梁实秋的散文风格经历了从浪漫到古典再到浪漫的演变过程,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梁实秋散文的特色。

1、梁实秋非常注意散文的语言艺术,尤其注重发扬本民族的语言传统。

欧美文学的刚直严密、雍容幽默,汉文学的古朴凝练、铿锵顿挫,北京方言的亲切、平白风趣,经过他的熔炼,成为一种新的生命。

2、梁实秋的散文,有着十分精彩的幽默,其幽默是一种深沉的表述,是一种显而不露的含蓄的方式。

3、是梁实秋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闲适愉悦的幽默,是一种带着甜味的笑,是发自内心的笑谈人生的一种态度,是一种不俗套的轻松的笑,这样的例子在梁实秋的作品中是随处可见的。

4、《梁实秋散文》的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恬淡,充分显示了梁实秋先生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作为中国现代典型的自由知识分子,梁实秋“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留下了令后人叹为观止的《冬夜草儿评论》、《骂人的艺术》、《文学的纪律》、《偏见集》、《文艺批评论》、《雅舍小品》、《谈徐志摩》、《清华八年》、《秋室杂文》、《秋室杂忆》、《槐园梦忆》、《看云集》、《梁实秋札记》、《白猫王子及其他》、《雅舍谈吃》、《英国文学史》以及《莎士比亚全集》的中译本等等。

他的大女儿梁文茜女士对我说:我父亲的作品在国内已有众多大大小小的版本,且长销不衰,其中《雅舍小品》在海内外也有300多个版本,这充分说明广大读者对他的作品的。

5、梁实秋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但真正使他在普通读者中间享有盛名的,还是他的散文创作。

他的散文风格经历了从浪漫到古典再到浪漫的演变过程,但是最能代表其散文艺术成就和主要特色的还是以《雅舍小品》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文学观指导下的散文创作。

由于家庭出身与后天的所受的`教育,中国传统儒家士大夫的气质和英国的绅士风度在他身上互相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贵族气质。

浅谈林语堂与梁实秋的散文比较

浅谈林语堂与梁实秋的散文比较

林语堂的创作体现出非常突出的幽默特征,他的散文幽默闲适,同时也有率性的一面,在平淡中见深长。

这与他倡导的“幽默”与“闲适”的是有密切的关系的。


散文则是冲淡中带幽默,幽默与冲淡的结合,创造出了他自己文体的自然与雅洁,体现出他一种极为雅致的文学风格。

下面是我读林语堂的《孤崖上的一枝花》和梁实秋的《雅舍》得出的一些感受。

相对于林语堂《孤崖上的一枝花》所用的率性,闲适,幽默的笔触,梁实秋的《雅舍》中的语言就比较质朴平白,淡定从容,诙谐生动。

雅舍其实并不“雅”,只是
因为梁实秋的随遇而安的达观的态度使他能洒脱的看待身边发生的种种事态,随缘的享受生活。

文章描写
从林语堂的《孤崖上的一枝花》和梁实秋的《雅舍》上的写法,我认为他们的散文都是具有幽默风趣的特质,只不过梁实秋的幽默特质及不上林语堂。

梁实秋的散文闲适,活泼,同时又具有平静,随遇而安的态度。

而林语堂的散文虽也是闲适的,但他又是比较率性的,行文中表现出来的相对比较张扬一些。

但是都我认为二人的文章都能够让人感觉到平静,闲适,和舒服。

现当代散文家的风格

现当代散文家的风格

鲁迅——永恒的魅力马叙伦——近似古代的笔记周作人——冲和平淡的首席代表夏丐尊——平淡中自有章法结构胡适——自然流畅,不用重笔刘半农——寓庄于谐,不拘规矩郭沫若——挥洒过快,却又清新诱人许地山——笔意所到,戛然而止孙伏园——一种特有的雅趣周瘦鹃——温柔而少冷峻之色袁昌英——豁达大度,挥洒流畅叶圣陶——朴实之中自有醇美韬奋——以早期杂感随笔为胜张恨水——言之有物,取径冲淡陈源——一味倾吐着自己的爱与憎林语堂——精彩片段多在议论郑逸梅——意味隽永,情趣盎然徐志摩——活泼华丽,充满灵气郁达夫——多为才情之作茅盾——直拗硬朗而少圆一润轻灵方令孺——笔触细腻,感情深挚许钦文——笔墨淡而节奏偏慢成仿吾——纵笔而下,直抒胸臆曹靖华——浓重的抒情|色彩庐隐——最妙的还数小品朱自清——淡泊之中时露清丽王统照——不名一状,也不成派郑振铎——稍加用心,再可提升孙福熙——徐徐叙来,老成大度田汉——早年流丽,晚年质朴丰子恺——给人以恬淡而有味的享受瞿秋白——文学、政治、哲学的组合闻一多——从冷峻、理性到烈火老舍——俚而不俗,俗中有雅俞平伯——自一由舒缓中时见雅意冰心——亲切,自然,温柔苏雪林——议论中有见解,显灵气魏金枝——终究以议论为长曹聚仁——纷陈杂出,削足适履阿英——直笔多而曲笔少夏衍——闪过光亮蒋光慈——强烈丰富的感情鲁彦——人情味与人性色彩巴人——冷嘲热讽,愤世嫉俗梁实秋——以思想、学富、议论取胜许杰——把灵魂与生命注入文中石评梅——文风清妙,字句美丽胡风——理性支配下的澎湃诗情赵景深——客观真实,时带趣味沈从文——秀丽隽永,洒脱自如冯雪峰——刚健有余,柔美不足梁宗岱——清丽迷人中的朦胧诗意黄药眠——明朗、感奋的基调聂绀一弩一——自成趣味与奇响台静农——自有详略,自有剪裁钟敬文——清朗绝俗,自有追求朱湘——时老成,时犀利,时柔和黎烈文——朴素流畅,偶耍花一槍一孔另境——忠实的纪实者丁玲——注意穿插人物与画面凌叔华——当以才情取胜沙汀——善用轻笔,不喜重笔艾芜——朴素、轻便的文字巴金——真诚亲切的交流杨刚——踩着感情的火轮滚一动叶灵凤——以一小点来忽远忽近地放射冯至——朴素中见华美楼适夷——时简时繁,绝不冗长施蛰存——懂得语言的妙谛臧克家——精练流畅,时露诗情梁遇春——快谈,纵谈,放谈李广田——流畅恬淡,抒情中蕴含诗意李健吾——颇懂散文的节奏与韵味吴伯箫——左右挥洒,皆成妙文徐铸成——简洁约束,自能传神蹇先艾——一种带有议论的叙述陈伯吹——浅显易懂,色调明朗谢冰莹——平实畅达中的热情与活力黄源——喜欢讲究条理缪崇群——朴素之美,人情之美杜衡——语言老成,转换随意萧军——跳跃时方显灵气与聪明廖沫沙——东拉西扯为杂文田仲济——写法多样,句法多变陆蠡——属于自己的一种议论傅雷——很懂得语言选择的重要性周立波——欠文采,却有板有眼秦瘦鸥——趣味多而深刻少上一页12下一页吴组缃——正面、反面、侧面都写靳以——天真烂漫,单纯明净丽尼——有一种美丽的忧伤范长江——简洁而凝重的笔墨柯灵——炉火纯青,下笔有神叶紫——介于格言与随感之间徐懋庸——酷肖鲁迅的杂文师陀——只觉得有些恬淡萧乾——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卞之琳——简洁明快,庄重严谨季羡林——清泉流泻,春风骀荡邓拓——长于议论,又能写意何其芳——美丽而诗意的凤子——一种特有的情感气氛杨朔——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陈企霞——论证严密,层层推断唐搜——曾有过种种尝试陈荒煤——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草明——似少一种深邃的思考孙犁——平易淡朴的文风叶君健——艺术上有多种特色赵清阁——以情为重的文章王西彦——良知与正义感支配下的抒写徐迟——用新闻的手法追求完美周而复——长于纪实,不拘一格杜宣——始终保持平稳的节奏严文井——带有思索的`低抑情绪冯英子——自然质朴,别饶情趣碧野——从粗一壮激越到明丽抒情刘白羽——褒贬不一的抒情文苏青——拉杂中也会生动出彩吴祖光——说真话,有骨气韦君宜——早年天真,晚年反思秦牧——注意技巧,懂得剪裁黄秋耘——诸体皆备,随笔尤胜冯牧——总用夹叙夹议的方法郭风——得心应手,无施不可黄裳——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张爱玲——大多都是信笔写去魏巍——以真挚的情感打动读者欧陽文彬——只需要真诚与质朴蒋星煜——自然质朴的文风艾煊——很注意语言的节奏何为——注意人物与情节牛汉——表达生命的体验与发现峻青——强调立意与情感袁鹰——一丝不苟,情致绵绵岑桑——畅达流丽,精练生动张天健——浓淡相宜,疏密有致邵燕祥——横也成文,竖也成文赵鑫珊——心灵航程中的永恒瞬间小思——从文章中感受其气质叶文玲——以文反映时代脉搏冯骥才——妙不可言,别是一家黄河浪——似不经意,实很讲究余秋雨——有自身的节奏与词汇王周生——更接近于一种时文的写作张抗抗——个人性灵的刻录赵丽宏——心灵与语言的双重之美胡绳梁——枝叶扶疏,神清气朗。

梁实秋先生的写作风格

梁实秋先生的写作风格

梁实秋先生的写作风格1 梁实秋先生的冲淡也是他个性的特点之一,但这一点似乎并没有幽默在他文中的位置显眼。

《老年》一文应是他这一特点得到充分发挥的代表之作了,文中有道:“五欲全销,并非易事,若已全销,人间又还有何留恋的呢。

”仅以此一句作结,便将全文冲淡的感情显露无疑。

说到冲淡,这与他从师周作人不无关系,同样,他的冲淡虽有自己的特点,却不及周作人的深刻。

我们试比较一下周作人《故乡的野草》中的结尾:“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逢窗下总是露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来,这也就是上坟船的证据了。

”这种差距也许可以让人从另一角度理解:梁实秋不是天性轻松的吗?他师承周作人的冲淡,却不及其深刻;他追慕林语堂的幽默,却不及其机智,但是,他却恰到好处的中和了周、林二人的冲淡与幽默,创造出了自己文体的自然与雅洁,自己个性的独特与完整,不得不说,这种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一家风格的人生态度是令人赞叹的。

幽默与冲淡的完美结合,便成一种极为雅致的文学风格,也成为先生人生态度的精粹,读其文,观其人,会有一种清新而不失典雅的感受。

从作品的篇幅来说,多是短小精焊的美文,简洁明澈,以雅化俗,常使人读后齿颊留香。

在对中国文坛“浪漫之子”徐志摩的评价之中,有这样一句话,给人感受至深,典型体现了雅致文风:“如果真以为诗有翅膀,能把诗人带到天空,海阔天空的俯瞰这乌烟瘴气的人间,而且能长久的凭空御虚,逍遥于浩天之上,则会体验到真的天堂。

”做人怎样算是雅致?看看梁实秋先生的为人风格:以完美的态度面对人生,以浪漫而务实的态度实现人生,以平淡的过程度过人生,实在是雅致至极。

梁先生曾到过四川,称当地民舍为“雅舍”,一入住后,久久不愿离去,“雅舍”中,梁实秋获得了作文的雅兴与为人的雅趣。

同时,逐步奠定了他的雅致之风,铸就了他的高雅人格,从而也才有了梁实秋的雅致人生。

梁实秋用手中轻快的笔展现了他的人生哲学——严谨中有谦逊;轻松后有幽默,更有丝丝的冲淡蕴含其间,汇成清新隽永的雅致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漫与古典
——林语堂,梁实秋散文风格比较
【摘要】林语堂,梁实秋都是属于闲适派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散文都充满了灵性,幽默,闲适的特点。

风格差异林氏潇洒自如自在,梁氏严肃雅致自安,都颇能让人回味,而得到社会的广大承认,本文从其创作风格进行了比较从而探究两人的散文特点。

【关键词】林语堂梁实秋散文风格比较
实际上林语堂和梁实秋都曾先后留学欧美,都已经受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也均属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二人的散文都给人以幽默、性灵、闲适的共同感受。

但倘苦细细品味、揣摩,却又能觉察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他们不仅仅都是学贯中西的学者,都有着被读者遗忘的经历,更重要是他们都是闲适散文的重要代表。

时代的恶劣环境下,20世纪30年代时他们躲在自己的自由世界中,谈笑风生,谈性灵幽默,观时百态,写下许多散文。

本文试从两位作家的文艺观视角进行比较,探究其散文创作的不同风格。

林语堂和梁实秋都曾有先后师从白璧德,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是以传统的、保守的文化价值对近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存在的一种反观。

白璧德企图恢复古典文化的精神和传统秩序,以此来匡救现代文明的弊端,强调理性和道德意志的力量,崇尚中庸平和的人生境界,认为世界应该是有秩序、有纪律、有规矩的,不能任凭个性张扬、自由膨胀,因此,白璧德自称其为新人文主义。

林语堂以“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为座右铭,以张扬个性为天职,终于不肯接受新人文主义的观点,并自觉地站到导师的对立面,为白教授的论敌斯平加恩辩护,而斯平加恩极端推崇克罗齐,认为克罗齐的“艺术即表现即直觉”的美学理论革新传统的文艺理论体系。

反对新人文主义的秩序、纪律和规矩的林语堂,发现自己与克罗齐的看法完全吻合,于是他从斯平加恩、克罗齐那里找到了直觉随感式的艺术路向——随意写来,如行云流水。

他反对一切思想束缚,既反对桐城派的“义法”也不甘受梁实秋“纪律”的束缚。

在论文《金圣叹代答白璧德》中说:“中国的白璧德信徒每袭白氏座中语,淆古人之所以随足为典型,盖能攫住人类通性,因攫通性,故能万古常新,浪漫文学以个人为指归,趋于巧,趋于偏,支流蔓衍,必至一发不可收拾。

殊不知文无新旧之分,唯有真伪之别,凡出于人之真知灼见,亲感至诚,皆可传不朽”,表达了对梁实秋文艺观的不满。

他的文学思想的核心是“独抒性灵”,认为“文学之生命实寄托于此”。

在文章中,林语堂常常引明清言志派、性灵派文人的言论,作为其主张的重要理论依据。

他还接受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的表现主义,把性灵与表现理论揉合在一起形成自成体系的文艺思想,对文艺创作提出“个性无拘无碍自由自在的表现”,“真诚无伪”等,其实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浪漫主义文学观。

梁实秋却是新人文主义文艺观的拥护者,他接受正统的西洋古典主义文艺美学思想,这种美学观与中国传统的儒家中庸之道与中和美有暗合之处,认为感情表现要做到“质的纯正”和“量的有度”,极力反对浪漫主义,称其为“不守纪律的情感主义”,从这一点看来,他的文艺思想
与林语堂是不同的。

在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中,“人性”是一个关键的概念,他曾反复强调:“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其人性论有其特定的涵义;第一,人性是固定的普遍的;第二,人性是情与理、善与恶二元对立的,理性制约情欲才是理想的人性.而且这“理性”就是做人的伦理道德规范。

认为“伦理乃是人性的本质”,这是以数千年儒家传统思想为背景,直接来源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的人性观。

由这种人性观所决定,梁实秋在艺术创作论上主张“节制”,强调文学的严肃性及伦理与艺术的结合,提倡重理性,守纪律。

认为感情表现要做到“质的纯正”和“量的有度”。

极力反对浪漫主义,称其为“不守纪律的情感主义。

”“节制”说导致梁实秋在创作论上主张“内倾”,他不止一次地说,“从人心深处流出来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学”,‘‘凡是从人心深处流出来的东西,方能流向人心深处去”。

在梁实秋心目中,文学模仿的并不是直接的现实世界,而是比现实世界更高的理想以及普遍永久的“真实”,它只有通过深邃的内省才能把握。

所以对作家来说,重要的不是扩大生活面,而是凭借强敏之智识与锐利之眼光“向内转”,沉静地体会那普遍固定的人性。

综上所述,他的文艺思想与林语堂是有区别的。

但是不同的人生历程,不同的个性气质,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文艺见解,表现在散文创作实践上就有了不同的审美个性。

在个体的生存方式看,林语堂虽长于中国家庭中,却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又与基督徒缪翠凤结婚,他们更看重西方的节日文化,也有传统道德。

文艺思想指导着创作实践,正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文艺思想,闲适派散文创作才显示出不同的审美风格。

林语堂和梁实秋都主张超政治、超时代、近人生的文艺观。

因此他们的闲适散文题材相似,即都偏重于“人性”的表现,内容常常是衣食住行、世故人情,但仔细比较,又能看出他们在选材上的差别。

梁实秋表现的“人性”受古典主义美学观的影响,将“人性”与“自我”对立起来,他认为:“伟大的文学亦不在表现自我,而在表现一个普遍的人性”…,所以,他表现的“人性”强调社会性,排斥个性,强调共性,排斥差异性。

基于此,他的散文创作严格选择题材,即选择那些与“人生”密切相关,又经过自己深思熟虑过的人生图景,与林语堂闲适散文的选材相比,梁实秋的选材更加严格、慎重、精当,表现的“人性”更加普遍。

而林语堂由于主张以“自我”为表现中心的浪漫主义美学观,他表现的人性常与自我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是通过表现自我表现人生,带有较多的个性色彩,形成了旷达自喜、潇洒自在的本色。

如他们的同类散文,林语堂写《论躺在床上》题目就有其个性中的那种放逸、随意的气质,信笔写来,联想纷纷,一会儿谈躺在床上的舒适,一会儿谈躺在床上的奇思妙想,洋洋洒洒,却不乏真知灼见,读来沁人心脾。

由此可见,林语堂注重的是自己的个人体会。

梁实秋同一题材的《睡》却是旁征博引,描述了人类睡眠量的适中,睡的姿态、作用。

文章驰骋中外,纵观古今,充分体现了“睡”这一永恒不变的人性。

如果说梁实秋的理性追求与智者气度,使梁实秋散文呈现出一种理趣 ,那么 ,他的学者风范以及对于文学臻境—“简单”—的追求 ,则使他的散文呈现出一种文趣。

题材的微妙差别,实践了他们各自的文艺思想,体现了不同的美学风格:梁实秋的散文小品显得严肃而雅致,林语堂的则显得自如轻松、无拘无柬。

可以说,在创作实践中,他们都各自实践了自己的美学理想。

林语堂的散文气势饱满,笔调轻快,一气呵成,不为俗套所拘,不为章法所役,清新自然,情调深远,于平淡中见深长,其语言平实、浅显,注重从口语中汲取营养,娓娓闲谈中有幽默,就是散发着浪漫的气息。

梁实秋的散文较之林语堂,则更为古朴简
洁与劲健,多用四字句杂陈于长短句中,整齐而不呆板,错综婉转,字字珠玑,显得温柔敦厚,风趣隽秀,却又严肃畅达,适可而止,其散文以善美的和谐,朗照的智慧 ,平朴雅谑的文调 ,突破流俗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古典文风。

两者虽然有很多不同,但是却同样成为闲适派散文艺术世界不可缺的重要分子。

这其中奥妙,我们好好体味。

参考文献:
【l】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M】.华龄出版
社.1997.
【2】林语堂散文选集【M】.百花文艺出版
社.2006.
【3】雅舍小品【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4】梁实秋散文选集【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