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经典散文】
梁实秋的散文

梁实秋的散文篇一、梁实秋的散文秋风吹落了树上叶子,天渐渐的凉了。
病房里住着一位很重的病人,他对生命报以无望但他很乐观。
他每天看着窗外树上,被风吹完仅剩下的一片叶子,他希望寄托在这片叶子上,他想如果这片叶子落了我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那叶子的离去是风在苦苦的追求着,还是树难以无法挽留住?当一切一切的过去,人生还得继续,然而一旦人心在留,那就是希望美好的追求啊。
一天两天,秋天过去树上叶子没落,他内心对生命很有希望。
冬天来了,一天两天,冬天过去树上的叶子还在,他对生命报有更大的希望。
春天来了树上开满了树叶那片孤叶也被满树的绿色而掩盖了。
他看到春色的大地,对生命的希望是无比的信心百倍。
原来人们发现他的希望后,为了他能快乐的活着就偷偷在树上做了一片假树叶。
这真是一个伟大而又美丽的善意欺骗啊,人往往都有希望,那怕是空渺的但也是一个美好的寄托。
帮助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人行好事莫问前程。
我送你幸福心中留有快乐,我送你玫瑰手中留有余香。
人在生活中往往要有善意谎言和美丽的欺骗啊。
篇二、梁实秋的散文我爱一切旧的东西——老朋友,旧时代,旧习惯,古书,陈酿;而且我相信,陶乐赛,你一定也承认我一向是很喜欢一位老妻。
”这是高尔斯密的名剧《委曲求全》中那位守旧的老头儿哈德卡索先生说的话。
他的夫人陶乐赛听了这句话,心里有一点高兴,这风流的老头子还是喜欢她,但是也不是没有一点愠意,因为这一句话的后半段说透了她的老。
这句话的前半段没有毛病,他个人有此癖好,干别人什么事?而且事实上有很多人颇具同感,也觉得一切东西都是旧的好,除了朋友、时代、习惯、书、酒之外,有数不尽的事物都是越老越古越旧越陈越好。
所以有人把这半句名言用花体正楷字母抄了下来,装在玻璃框里,挂在墙上,那意思好像是在向喜欢除旧布新的人挑战。
俗语说,“人不如故,衣不如新”。
其实,衣着之类还是旧的舒适。
新装上身之后,东也不敢坐,西也不敢靠,战战兢兢。
我看见过有人全神贯注在他的新西装裤管上的那一条直线,坐下之后第一桩事便是用手在膝盖处提动几下,生恐膝部把他的笔直的裤管撑得变成了口袋。
梁实秋经典散文:寂寞精选

寂寞是一种清福。
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似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
我单独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
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
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
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
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
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
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
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
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似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
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
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单独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突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
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
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
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
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
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那么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
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栗子》

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栗子》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栗子》引导语:我国栗子品种丰富,根据外形分类大致为两种,一种为锥栗,主要生产在福建以北山区。
下文是小编整理的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散文集中的《栗子》原文,我们一起阅读学习吧。
栗子以良乡的为最有名。
良乡县在河北,北平的西南方,平汉铁路线上。
其地盛产栗子。
然栗树北方到处皆有,固不必限于良乡。
我家住在北平大取灯胡同的时候,小园中亦有栗树一株,初仅丈许,不数年高二丈以上,结实累累。
果苞若刺谓,若老鸡头,遍体芒刺,内含栗两三颗。
熟时不摘取则自行坠落,苞破而栗出。
捣碎果苞取栗,有浆液外流,可做染料。
后来我在崂山上看见过巨大的栗子树,高三丈以上,果苞落下狼藉满地,无人理会。
在北平,每年秋节过后,大街上几乎每一家干果子铺门外都支起一个大铁锅,翘起短短的一截烟囱,一个小力巴挥动大铁铲,翻炒栗子。
不是干炒,是用沙炒,加上糖使沙结成大大小小的粒,所以叫做糖炒栗子。
烟煤的黑烟扩散,哗啦哗啦的翻炒声,间或有粟子的爆炸:声,织成一片好热闹的晚秋初冬的景致。
孩子们没有不爱吃栗子的,几个铜板买一包,草纸包起,用麻茎儿捆上,热呼呼的,有时简直是烫手热,拿回家去一时舍不得吃完,藏在被窝垛里保温。
煮咸水栗子是另一种吃法。
在栗子上切十字形裂口,在锅里煮,加盐。
栗子是甜滋滋的,加上咸,别有风味。
煮时不妨加些八角之类的香料。
冷食热食均佳。
但是最妙的是以栗子做点心。
北平西车站食堂是有名的西餐馆。
所制“奶油栗子面儿”或称“奶油栗子粉”实在是一绝。
栗子磨成粉,就好像花生粉一样,干松松的,上面浇大量奶油。
所谓奶油就是打搅过的奶油(whipped cream)。
用小勺取食,味妙无穷。
奶油要新鲜,打搅要适度,打得不够稠自然不好吃;打过了头却又稀释了。
东安市场的中兴茶楼和国强西点铺后来也仿制,工料不够水准,稍形逊色。
北海仿膳之栗子面小窝头,我吃不出栗子味。
杭州西湖烟霞岭下翁家山的桂花是出名的,尤其是满家弄,不但桂花特别的香,而且桂花盛时栗子正熟,桂花煮栗子成了路边小店的无上佳品。
梁实秋散文摘抄赏析精选

梁实秋散文摘抄赏析精选梁实秋散文摘抄赏析精选导语:梁实秋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这里励志故事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五篇梁实秋散文摘抄赏析,希望你们喜欢。
一、《同学》同学,和同乡不同。
只要是同一乡里的人,便有乡谊。
同学则一定要有同窗共砚的经验,在一起读书,在一起淘气,在一起挨打,才能建立起一种亲切的交情,尤其是日后回忆起来,别有一番情趣。
纵不曰十年窗下,至少三、五年的聚首总是有的。
从前书房狭小,需要大家挤在一个窗前,窗间也许着一鸡笼,所以书房又名曰鸡窗。
至于帮硬死沉的砚台,大家共用一个,自然是经济合理。
自有学校以来,情形不一样了。
动辄几十人一班,百多人一级,一批一批的毕业,像是蒸锅铺的馒头,一屉一屉的发售出去。
他们是一个学校的毕业生,毕业的时间可能相差几十年。
祖父和他的儿孙可能是同一学校毕业,但是不便称为同学。
彼此相差个十年八年的,在同一学校里根本没有碰过头的人,只好勉强解嘲自称为先后同学了。
小时候的同学,几十年后还能知其下落的恐怕不多。
我小学同班的同学二十余人,现在记得姓名的不过四、五人。
其中年龄较长身材最高的一位,我永远不能忘记,他脑后半长的头发用红头绳紧密扎起的小辫子,在脑后挺然翘起,像是一根小红萝卜。
他善吹喇叭,毕业后投步军统领门当兵,在“堆子”前面站岗,拄着上刺刀的步枪,满神气的。
有一位满脸疙瘩噜嗦,大家送他一个绰号“小炸丸子”,人缘不好,偏爱惹事,有一天犯了众怒,几个人把他抬上讲台,按住了手脚,扯开他的裤带,每个人在他裤裆里吐一口唾液!我目睹这惊人的暴行,难过很久。
又有一位好奇心强,见了什么东西都喜欢动手,有一天迟到,见了老师为实验冷缩热涨的原理刚烧过的一只铁球,过去一把抓起,大叫一声,手掌烫出一片的溜浆大泡。
功课最好写字最工的一位,规行矩步,主任老师最赏识他,毕业后,于某大书店分行由学徒做到经理。
学者散文的典范—— 谈梁实秋先生的《书》 陈志诚 《书》是梁实秋先生在 ...

學者散文的典範——談梁實秋先生的《書》陳志誠《書》是梁實秋先生在《雅舍小品》中的一篇著名散文作品,出自作者的《雅舍小品》(續集),原書共收三十二篇散文,出版於1973年。
正如《雅舍小品》其他作品一樣,全文約有二千字。
《雅舍小品》全部共有四冊,是作者梁實秋先生由1949年至1986年前後約四十年間的散文代表作。
這些散文,寫的都是作者身邊的瑣事,題材大都是信手拈來,屬於生活隨筆之類。
正如他自己所說,其作品都是:「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
」(見《雅舍小品》初集《雅舍》一文)事實上,他的散文作品,若只看題目,都是相當平凡的,但在作者筆下,寫來卻別饒趣味,絕不庸俗,而且往往反映作者的雋永幽默,充滿獨有的智慧和過人的洞察力。
《書》一文所說的就跟書籍有關的話題。
正如作者大部分的散文作品一樣,本來是個極平凡的題材,但作者寫來卻有獨特之處,讀來趣味盎然。
全文分為六段,各段未必有很強的聯繫,段與段之間的銜接並不緊湊,正合乎作者所謂隨想隨寫的做法。
雖然如此,但因為整篇寫的,是以書為主題,因此都環繞著書這一話題來下筆。
它提到書的形制、書的香味,也提到買書、訪書、讀書、曬書、藏書、借書、書獃、書癖等多方面的話題,而在如何才可享受讀書樂趣方面,著墨尤多。
從《書》這篇散文,可體會到作者散文風格獨特之處,正是「形散而神不散」,全面都以「書」貫串著,有一總體精神統攝其中。
以「書」為中心,又從而聯想開去,處處跟書相關;並見繁徵博引,顯出他學貫中西、飽覽群籍的修養。
說他的作品是學者散文的典範,一點也沒有錯。
所謂學者的散文,除了說作者的作品遣辭精巧、用字雅醇之外,還可從作品中所反映的作者本身的學問修養來說。
我們說梁實秋先生的散文是學者的散文,也是著眼於此。
的確,梁氏的散文,即使是平實不過的題材,像握手、理髮、男人、女人、小孩、牙籤,以至豬、狗、貓、鳥之類,在他的筆下,都能在從容雋永,參悟智慧,蘊含人生哲理之餘,還可以於不經意中,多所引述。
梁实秋散文:《汤包》

梁实秋散文:《汤包》引导语:灌汤包子,传统特色小吃。
早在北宋市场上已有售卖,当时称灌浆馒头或灌汤包子。
著名产地扬州。
那么有关梁实秋《雅舍谈吃》中的《汤包》文章,大家有了解?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原文,欢迎大家阅读。
说起玉华台,这个馆子来头不小,是东堂子胡同杨家的厨子出来经营掌勺。
他的手艺高强,名作很多,所做的汤包,是故都的独门绝活。
包子算得什么,何地无之?但是风味各有不同。
上海沈大成、北万馨、五芳斋所供应的早点汤包,是令人难忘的一种。
包子小,小到只好一口一个,但是每个都包得俏式,小蒸笼里垫着松针(可惜松针时常是用得太久了一些),有卖相。
名为汤包,实际上包子里面并没有多少汤汁,倒是外附一碗清汤,表面上浮着六条八条的蛋皮丝,有人把包子丢在汤里再吃,成为名副其实的汤包了。
这种小汤包馅子固然不恶,妙处却在包子皮,半发半不发,薄厚适度,制作上颇有技巧。
台北也有人仿制上海式的汤包,得其仿佛,已经很难得了。
天津包子也是远近驰名的,尤其是苟不理的字号十分响亮。
其实不一定要到苟不理去,搭平津火车一到天津西站就有一群贩卖包子的高举笼屉到车窗前,伸胳膊就可以买几个包子。
包子是扁扁的,里面确有比一般为多的汤汁,汤汁中有几块碎肉葱花。
有人到铺子里吃包子,才出笼的,包子里的汤汁曾有烫了脊背的故事,因为包子咬破,汤汁外溢,流到手掌上,一举手乃顺着胳膊流到脊背。
不知道是否真有其事,不过天津包子确是汤汁多,吃的时候要小心,不烫到自己的脊背,至少可以溅到同桌食客的脸上,相传的一个笑话:两个不相识的人据一张桌子吃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里的一般汤什直飚过去,把对面客人喷了个满脸花。
肇事的这一位并未觉察,低头猛吃。
对面那一位很沉得住气,不动声色。
堂棺在一旁看不下去,赶快拧了一个热手巾把送了过去,客徐曰:“不忙,他还有两个包子没吃完哩。
”玉华台的汤包才是真正的含着一汪子汤。
一笼屉里放七八个包子,连笼屉上桌,热气腾腾,包子底下垫着一块蒸笼布,包子扁扁的塌在蒸笼布上。
梁实秋散文赏析

梁实秋散文赏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
其中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
店铺精心为你整理了梁实秋散文精选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作者的"爱"鸟,"爱"的是鸟的自然形态,而"悲"鸟的失去自在自为,这已经超越了鸟本身。
作者甚至对违背自然形态的关于鸟的典故产生质疑,更显示出作者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情伪的透辟洞察。
尤其是由"悲"鸟到"悲"人的人生体味,更给了人们深深的启迪。
笔端带情,字里行间脉脉含情,常是某些散文的特色,梁实秋的《鸟》即如此。
“我爱鸟”,文章一开笔就表“情”,直截了当,毫不含糊。
然后顺势而下,写笼中鸟的苦闷,绘广阔天地里鸟的欢乐,为囚在笼里的鸟而生悲,为自由自在的鸟而生喜,为风雪中丧失生命的小鸟而致哀,爱注鸟中,鸟的命运牵动着作者的心。
对鸟的刻画细而不琐,声形并茂。
绘鸟鸣的清脆、嘹亮,先排除“吱吱喳喳”、“呱呱噪啼”,再刻画其长叫而音阶丰富,短叫圆润而不单调,似独奏,似合唱,似和谐的交响乐,细腻地创造了悦耳的效果。
绘形,先用“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作由衷的赞美,然后铺展开来刻画。
有高踞枝头的美,有振翅飞翔的美;白鹭伫立,鸢鹰盘旋,忽静忽动,美不胜收。
而刻画鸟身躯的玲珑饱满,简直是情满纸上,爱意流溢。
“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纤合度”,爱得不:深,难以有这样深切的感受。
作者不仅以鸟鸣传喜,鸟形传爱,而且直接表露这种爱好是单纯的,不带任何幻想。
为了证验这种感情的真实,特别讲述了曾带给人无限诗意的杜鹃的习性。
目的不在贬诗人骚客,而在于抒发真情。
散文中的抒情切忌凌空,爱物,不把“物”的特征牢牢把握,不在观察上下精细的功夫,不积累有关的知识,笔下的“物”就活不起来,而“爱”之情就缺少坚实的附着物,游离飘忽。
梁实秋散文《骂人的艺术》赏读

梁实秋散文《骂人的艺术》赏读梁实秋散文《骂人的艺术》赏读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梁实秋散文《骂人的艺术》赏读,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骂人的艺术》原文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不骂人的人。
骂人就是有道德观念的意思,因为在骂人的时候,至少在骂人者自己总觉得那人有该骂的地方。
何者该骂,何者不该骂,这个抉择的标准,是极道德的。
所以根本不骂人,大可不必。
骂人是一种发泄感情的方法,尤其是那一种怨怒的感情。
想骂人的时候而不骂,时常在身体上弄出毛病,所以想骂人时,骂骂何妨。
但是,骂人是一种高深的学问,不是人人都可以随便试的。
有因为骂人挨嘴巴的,有因为骂人吃官司的,有因为骂人反被人骂的,这都是不会骂人的原故。
今以研究所得,公诸同好,或可为骂人时之一助乎?(一)知己知彼骂人是和动手打架一样的,你如其敢打人一拳,你先要自己忖度下,你吃得起别人的一拳否。
这叫做知己知彼。
骂人也是一样。
譬如你骂他是“屈死”,你先要反省,自己和“屈死”有无分别。
你骂别人荒唐,你自己想想曾否吃喝嫖赌。
否则别人回敬你一二句,你就受不了。
所以别有着某种短处,而足下也正有同病,那么你在骂他的时候只得割爱。
(二)无骂不如己者要骂人须要挑比你大一点的人物,比你漂亮一点的或者比你坏得万倍而比你得势的人物总之,你要骂人,那人无论在好的一方面或坏的一方面都要能胜过你,你才不吃亏的。
你骂大人物,就怕他不理你,他一回骂,你就算骂着了。
在坏的一方面胜过你的,你骂他就如教训一般,他既便回骂,一般人仍不会理会他的。
假如你骂一个无关痛养的人,你越骂他他越得意,时常可以把一个无名小卒骂出名了,你看冤与不冤?(三)适可而止骂大人物骂到他回骂的时候,便不可再骂;再骂则一般人对你必无同情,以为你是无理取闹。
骂小人物骂到他不能回骂的时候,便不可再骂;再骂下去则一般人对你也必无同情,以为你是欺负弱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2016 1 / 15
梁实秋散文【经典散文】 为你推荐的美文: 哲理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精选 精美散文 优秀散文
我要说的脸谱不是旧剧里的所谓“整脸”“碎脸”“三块瓦”之类,也不是麻衣相法里所谓观人八法“威、厚、清、古、孤、薄、恶、俗”之类。我要谈的脸谱乃是每天都要映入我们眼帘的形形色色的活人的脸。旧戏脸谱和麻衣相法的脸谱,那乃是一些聪明人从无数活人脸中归纳出来的几个类型公式,都是第二手的资料,可以不管。 古人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那意思承认人面不同是不成问题的。我们不能不叹服人类创造者的技巧的神奇,差不多的五官七窍,但是部位配合,变化无穷,比七巧板复杂多了。对于什么事都讲究“统一”“标准化”的人,看见人的脸如此复杂离奇,恐怕也无法训练改造,只好由它自然发展罢?假使每一个人的脸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翻出来的,一律的浓眉大眼,一律的虎额龙隼,在排起队来检阅的时候固然甚为壮观整齐,但不便之处必定太多,那是不可想像的。人的脸究竟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否则也就无所谓谱。就粗浅的经验说,人的脸大别为二种,一种是令人愉快的,一种是令人不愉快的。凡是常态的,健康的,活泼的脸,都是令人愉快的,这样的脸并不多见。令人不愉快的脸,心里有★精品文档★ 2016 2 / 15
一点或很多不痛快的事,很自然的把脸拉长一尺,或是罩上一层阴霾,但是这张脸立刻形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立刻把这周围的气氛变得阴沉。假如,在可能范围之内,努力把脸上的筋肉松弛一下,嘴角上挂出一个微笑,自己费力不多,而给予人的快感甚大,可以使得这人生更值得留恋一些。我永不能忘记那永长不大的孩子潘彼得,他嘴角上永远挂着一颗微笑,那是永恒的象征。一个成年人若是完全保持一张孩子脸,那也并不是理想的事,除了给“婴儿自己药片”作商标之外,也不见得有什么用处。不过赤子之天真,如在脸上还保留一点痕迹,这张脸对于人类的幸福是有贡献的。令人愉快的脸,其本身是愉快的,这与老幼妍媸无关。丑一点,黑一点,下巴长一点,鼻梁塌一点,都没有关系,只要上面漾着充沛的活力,便能辐射出神奇的光彩,不但有光,还有热,这样的脸能使满室生春,带给人们兴奋、光明、调谐、希望、欢欣。一张眉清目秀的脸,如果恹恹无生气,我们也只好当做石膏像来看待了。 我觉得那是一个很好的游戏:早起出门,留心观察眼前活动的脸,看看其中有多少类型,有几张使你看了一眼之后还想再看? 不要以为一个人只有一张脸。女人不必说,常常“上帝给她一张脸,她自己另造一张。”不涂脂粉的男人的脸,也有“卷帘”一格,外面摆着一副面孔,在适当的时候呱嗒一★精品文档★ 2016 3 / 15
声如帘子一般卷起,另露出一副面孔。“杰克博士与海德先生”那不是寓言。误入仕途的人往往养成这一套本领。对下司道貌岸然,或是面部无表情,像一张白纸似的,使你无从观色,莫测高深,或是面皮绷得像一张皮鼓,脸拉得驴般长,使你在他面前觉得矮好几尺!但是他一旦见到上司,驴脸得立刻缩短,再往瘪里一缩,马上变成柿饼脸,堆下笑容,直线条全弯成曲线条,如果见到更高的上司,连笑容都凝结得堆不下来,未开言嘴唇要抖上好大一阵,脸上作出十足的诚惶诚恐之状。帘子脸是傲下媚上的主要工具,对于某一种人是少不得的。 不要以为脸和身体其他部份一样的受之父母,自己负不得责。不,在相当范围内,自己可以负责的,大概人的脸生来都是和善的,因为从婴儿的脸看来,不必一定都是颜如渥丹,但是大概都是天真无邪,令人看了喜欢的。我还没见过一个孩子带着一副不得善终的脸,脸都是后来自己作践坏了的,人们多半不体会自己的脸对于别人发生多大的影响。脸是到处都有的。在送殡的行列中偶然发现的哭丧脸,作讣闻纸色,眼睛肿得桃儿似的,固然难看。一行行的囚首垢面的人,如稻草人,如丧家犬,脸上作黄蜡色,像是才从牢狱里出来,又像是要到牢狱里去,凸着两只没有神的大眼睛,看着也令人心酸。还有一大群心地不够薄脸皮不够厚的人,满脸泛着平价米色,嘴角上也许还沾着一点平价油,身穿着一★精品文档★ 2016 4 / 15
件平价布,一脸的愁苦,没有一丝的笑容,这样的脸是颇令人不快的。但是这些贫病愁苦的脸还不算是最令人不愉快,因为只是消极的令人心里堵得慌,而且稍微增加一些营养(如肉糜之类)或改善一些环境,脸上的神情还可以渐渐恢复常态。最令人不快的是一些本来吃得饱,睡得着,红光满面的脸,偏偏带着一股肃杀之气,冷森森地拒人千里之外,看你的时候眼皮都不抬,嘴撇得瓢儿似的,冷不防抬起眼皮给你一个白眼,黑眼球不知翻到那里去了,脖梗子发硬,脑壳朝天,眉头皱出好几道熨斗都熨不平的深沟——这样的神情最容易在官办的业务机关的柜台后面出现。遇见这样的人,我就觉到惶惑:这个人是不是昨天赌了一夜以致睡眠不足,或是接连着腹泄了三天,或是新近遭遇了什么闵凶,否则何以乖戾至此,连一张脸的常态都不能维持了呢。 联副发表有关赛珍珠与徐志摩一篇文字之后,很多人问我究竟有没有那样的一回事。兹简答如后。 男女相悦,发展到某一程度,双方约定珍藏秘密不使人知,这是很可能的事。双方现已作古,更是死无对证。如今有人揭发出来,而所根据的不外是传说、臆测,和小说中人物之可能的影射,则吾人殊难断定其事之有无,最好是暂且存疑。 赛珍珠比徐志摩大四岁。她的丈夫勃克先生是农学家。南京的金陵大学是教会学校,其农学院是很有名的,勃克夫★精品文档★ 2016 5 / 15
妇都在那里教书,赛珍珠教英文,并且在国立东南大学外文系兼课。民国十五年秋我应聘到东大授课,当时的外文系主任是张欣海先生,也是和我同时到校的,每于教员休息室闲坐等待摇铃上课时,辄见赛珍珠施施然来。她担任的课程是一年级英文。她和我们点点头,打个招呼,就在一边坐下,并不和我们谈话,而我们的热闹的闲谈也因为她的进来而中断。有一回我记得她离去时,张欣海把烟斗从嘴边拿下来,对着我和韩湘玫似笑非笑的指着她说:“Thatwoman。”这是很不客气的一种称呼。究竟“这个女人”有什么足以令人对她失敬的地方,我不知道。我觉得她应该是一位好的教师。听说她的婚姻不大美满,和她丈夫不大和谐。她于一**二年生,当时她大概是三十六岁的样子。我的印象,她是典型的美国中年妇人,肥壮结实,露在外面的一段胳臂相当粗圆,面团团而端庄。很多人对于赛珍珠这个名字不大能欣赏,就纯粹中国人的品味来说,未免有些俗气。赛字也许是她的本姓Sydenstricker的部分译音,那么也就怪不得她有这样不很雅的名字了。 徐志摩是一个风流潇洒的人物,他比我大七八岁。我初次见到他是通过同学梁思成的介绍以清华文学社名义请他到清华演讲,这是民国十一年秋的事。他的讲演“艺术与人生”虽不成功,他的丰采却是很能令人倾倒。梁思成这时候正追求林徽音小姐,林长民的女儿,美貌颀颀,才情出众,★精品文档★ 2016 6 / 15
二人每周要约的地点是北海公园内的松坡图书馆。徐志摩在欧洲和林徽音早已交往,有相当深厚的友谊。据梁思成告诉我,徐志摩时常至松坡图书馆去做不受欢迎的第三者。松坡图书馆星期日照例不开放,梁因特殊关系自备钥匙可以自由出入。梁不耐受到骚扰,遂于门上张一纸条,大书:Loverswanttobeleftalone.(情人不愿受干扰)。志摩只得怏怏而去,从此退出竞逐。 我第二次见到志摩是在民国十五年夏他在北海公园董事会举行订婚宴,对方是陆小曼女士。此后我在上海遂和志摩经常有见面的机会,说不上有深交,并非到了无事不谈的程度,当然他是否对赛珍珠有过一段情不会对我讲,可是我也没有从别人口里听说过有这样的一回事。男女之私,保密不是一件容易事,尤其是爱到向对方倾诉“我只爱你一个人”的地步,这种情感不容易完全封锁在心里,可是在志摩的诗和散文里找不到任何隐约其词的暗示。同时,社会上爱谈别人**的人,比比皆是,像志摩这样交游广阔的风云人物,如何能够塞住悠悠之口而不被人广为传播?尤其是现下研究志摩的人很多,何待外国人来揭发其事? 如今既被外国人揭发,我猜想也许是赛珍珠生前对其国人某某有意无意的透露了一点风声,并经人渲染,乃成为这样的一段艳闻。是不是她一方面的单恋呢?我不敢说。 赛珍珠初无籍籍名,一九三八年获诺贝尔奖,世俗之人★精品文档★ 2016 7 / 15
开始注意其生平。其实这段疑案,如果属实或者纯属子虚,对于双方当事者之令名均无影响,只为好事者添一点谈话资料而已。所以在目前情形下,据我看,宁可疑其无,不必信其有。
五十八年十一月廿四日报载: (中央社英国斯特拉福顿二十二日合众国际电)今天一场大火烧毁了莎士比亚夫人童年故居的三分之一,但官员们希望能在明年游季以前,及时修复损坏部份。 莎士比亚纪念中心主任福克斯说,调查证明火灾是因电线走火而起,他又说,纵火的可能性“并未排除”。 福克斯称赞救火员,拯救了一座最具历史性,保存了五百年的茅草屋顶的农舍,该农舍自一**二年来,则为英国重要的名胜。 据推测在十六世纪末期,哈塔威小姐嫁给莎士比亚以前,一直居住在那里。 每年大约有二十五万人参观该农舍。 莎翁夫人安·哈塔威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她比莎士比亚大八岁。莎氏在《第十二夜》第二幕第四景写下这样的句子: 女人永远要嫁一个比她大些的,她才能适合他,才能在她丈夫心里保持平衡。女人像玫瑰,美丽的花儿一经盛开立刻就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