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超越失落_梁实秋散文与传统散文

合集下载

梁实秋的散文

梁实秋的散文

梁实秋的散文篇一、梁实秋的散文秋风吹落了树上叶子,天渐渐的凉了。

病房里住着一位很重的病人,他对生命报以无望但他很乐观。

他每天看着窗外树上,被风吹完仅剩下的一片叶子,他希望寄托在这片叶子上,他想如果这片叶子落了我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那叶子的离去是风在苦苦的追求着,还是树难以无法挽留住?当一切一切的过去,人生还得继续,然而一旦人心在留,那就是希望美好的追求啊。

一天两天,秋天过去树上叶子没落,他内心对生命很有希望。

冬天来了,一天两天,冬天过去树上的叶子还在,他对生命报有更大的希望。

春天来了树上开满了树叶那片孤叶也被满树的绿色而掩盖了。

他看到春色的大地,对生命的希望是无比的信心百倍。

原来人们发现他的希望后,为了他能快乐的活着就偷偷在树上做了一片假树叶。

这真是一个伟大而又美丽的善意欺骗啊,人往往都有希望,那怕是空渺的但也是一个美好的寄托。

帮助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人行好事莫问前程。

我送你幸福心中留有快乐,我送你玫瑰手中留有余香。

人在生活中往往要有善意谎言和美丽的欺骗啊。

篇二、梁实秋的散文我爱一切旧的东西——老朋友,旧时代,旧习惯,古书,陈酿;而且我相信,陶乐赛,你一定也承认我一向是很喜欢一位老妻。

”这是高尔斯密的名剧《委曲求全》中那位守旧的老头儿哈德卡索先生说的话。

他的夫人陶乐赛听了这句话,心里有一点高兴,这风流的老头子还是喜欢她,但是也不是没有一点愠意,因为这一句话的后半段说透了她的老。

这句话的前半段没有毛病,他个人有此癖好,干别人什么事?而且事实上有很多人颇具同感,也觉得一切东西都是旧的好,除了朋友、时代、习惯、书、酒之外,有数不尽的事物都是越老越古越旧越陈越好。

所以有人把这半句名言用花体正楷字母抄了下来,装在玻璃框里,挂在墙上,那意思好像是在向喜欢除旧布新的人挑战。

俗语说,“人不如故,衣不如新”。

其实,衣着之类还是旧的舒适。

新装上身之后,东也不敢坐,西也不敢靠,战战兢兢。

我看见过有人全神贯注在他的新西装裤管上的那一条直线,坐下之后第一桩事便是用手在膝盖处提动几下,生恐膝部把他的笔直的裤管撑得变成了口袋。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教材精讲-第27章 散文(三)【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教材精讲-第27章 散文(三)【圣才出品】

第27章散文(三)本章重点:张爱玲、梁实秋的散文本章知识点:1.抗战初期报告文学2.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3.小品散文一、报告文学的勃兴抗战初期(尤其是1938年前后)报告文学一切的文艺刊物都以最大的地位(十分之七八)发表报告文学,读者以最大的热忱期待着每一篇新的报告文学底刊布;既成的作家(不论小说家或诗人或散文家或评论家),十分之八九都写过几篇报告。

新闻性的战地报告丘东平:最早进入对战场人物的刻写骆宾基:《救护车里的血》《我有右胳膊就行》《在夜的交通线上》《东战场别动队》曹白:“八一三”战事中上海难民的惨象和不屈精神职业记者的报道范长江:《台儿庄血战经过》萧乾:《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艺术性的叙写人物特写沙汀:《我所见之H将军》周立波:《王震将军记》陈荒煤:《陈赓将军印象记》以纪实性的散文笔法叙写真实的人物二、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1.《野草》杂文作家群聂绀弩:《历史的奥秘》《蛇与塔》《早醒记》与《血书》基本主题:批判旧的伦理道德,力求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冷嘲风格:反语达到讽刺对背谬之论加以剖析驳难,寓庄于谐,蕴怒于嘲,在平易质朴中见深沉秦似:用广博的生活与历史知识做基础,舒缓有致,文化气息较浓重《感觉的音响》《时恋集》《在岗位上》《随谈两则》冯雪峰:《乡风与市风》《有进无退》《跨的日子》文笔曲折、深透,亲切绵密地说理夏衍:《此时此地集》《长途》《劫后随笔》《蜗楼随笔》孟超:《长夜集》《未偃草》宋云彬:《破戒草》《骨鲠集》2.上海“孤岛”的杂文创作《鲁迅风》《文汇报》副刊《世纪风》唐弢、巴人、周木斋唐弢:《劳薪集》《识小录》《长短书》尖锐泼辣富于批判性侧重从历史角度发掘社会病的渊源《从奴隶到奴隶》《略论吃饭与打屁股》《氓》《丑》《逃与趋》善于勾画世相,注重形象性巴人:对于敌伪汉奸的挞伐以简约之笔勾画各种社会脸谱周木斋:《消长集》思辨性的杂文发微知著,深入浅出3.沦陷区杂文周作人《秉烛谈》《药堂语录》《药味集》《药堂杂文》《书房一角》《秉烛后谈》《苦口甘口》《立春以前》补白式读书札记与回忆文字“闲聊”中关注“思想革命”命题“亡国之音哀以思”文风更平易通脱杂文的小品化文载道:《文载道文抄》《风土小记》纪果庵:《两都集》注重博识和情趣学者的言志的散文平民化的知识者的心态去读书、写作“文抄”中新意迭出,发人深思4.解放区杂文创作较少,多集中发表在1942年延安整风前内容:多针砭当时革命队伍内的不正之风,包括官僚主义、封建思想丁玲:《三八节有感》萧军:《论同志之¡°爱¡±与¡°耐¡±》艾青:《了解作家与尊重作家》王实味:《野百合花》三、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1.萧红:逆境中的心情,抗战中的社会见闻《回忆鲁迅先生》以敏锐的女性感觉捕捉日常的生活化细节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喜欢。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北京专用,选必上全册)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北京专用,选必上全册)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含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所在学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测试范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1-4单元。

4.难度系数:0.8。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

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

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

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

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

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

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

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

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

梁实秋散文【经典散文】

梁实秋散文【经典散文】

梁实秋散文【经典散文】梁实秋散文【经典散文】章节一:序言本文通过梁实秋的散文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度思考的观点。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散文以细腻情感和深刻思考而著称。

本文将详细介绍梁实秋散文中的几个重要作品。

章节二:《故乡的云》《故乡的云》是梁实秋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故乡的美丽云彩,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该篇散文情感细腻,文笔流畅,读起来让人感受到家乡的美好。

章节三:《借问路人》《借问路人》是梁实秋的另一篇经典散文,通过一个路人的问答,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这篇散文引人深思,语言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章节四:《月》《月》是梁实秋的散文作品中唯美而富有哲理的一篇。

作者通过描绘月亮的美丽和变化,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这篇散文语言优美,内容深入人心,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章节五:《邀月》《邀月》是梁实秋的一篇诗意散文,通过邀请月亮共度美好时光,表达了作者对遥远记忆和美好回忆的怀念之情。

这篇散文充满了诗意,情感充盈,给人以温馨而又深沉的感受。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本文附件为梁实秋散文选集,包括《故乡的云》、《借问路人》、《月》、《邀月》等多篇作品,供读者参考阅读。

法律名词及注释:1. 知识产权:指人们对其智力劳动所创造的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版权、商标权、专利权等。

2. 版权:指著作权人对其所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所享有的权利,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展览权等。

3. 出版权:指著作权人将其作品通过出版物形式向公众传播的权利。

4. 著作权:指对文学、艺术作品享有的法律保护,包括作品的出版权、发行权和演出权等。

以上是本文的详细内容,涉及了梁实秋散文中的几个重要作品,附带了相关附件供参考。

法律名词和注释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感谢阅读本文!。

梁实秋、汪曾祺怀旧散文比较论

梁实秋、汪曾祺怀旧散文比较论

梁实秋、汪曾祺怀旧散文比较论姜静【摘要】梁实秋、汪曾祺在进入后半生时都不约而同地写下了一组回忆性的散文,作品的选材大都指向对故园、故地和故人的描摹、追思与缅怀,弥散着浓郁的怀旧情绪.二人的抒情文本呈现颇为相似,其间蕴含的精神内核却不尽相同,这是由他们的个性气质、文化积淀和审美追求所决定的.【期刊名称】《扬州职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21)003【总页数】5页(P6-9,23)【关键词】梁实秋;汪曾祺;怀旧散文;爱国;儒释道文化【作者】姜静【作者单位】扬州职业大学,江苏扬州22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65梁实秋才、情、趣兼备,汪曾祺文气纯粹,两人的个人际遇颇为相似:梁公早年身背“资本家的乏走狗”的骂名和宣扬“抗战无关论”的罪名;而汪老历经战乱、岁月动荡,一度沉寂,大器晚成。

所幸二人虽面对坎坷人生却未改赤子之心,前者倾心于翻译事业却因好友“撺掇”,一发不可收拾地写下了“雅舍”系列散文而名动天下;后者专注于小说创作又因写得一手风格独具的散文而卓然一家。

他们所创作的怀旧散文是中国现当代小品散文的重要分支,二人的散文风格同中有异,个性与共性并存,建构起韵致流动、温润和谐的散文世界。

怀乡是中国文人的集体症候,从古典诗词到现代散文,从“月是故乡明”到“百草园”,恋乡的篇章一直为文人们百吟不厌,千诵不倦,故乡往往被他们的回忆过滤得澄净而温暖。

梁实秋生于北京官宦之家,后客居台湾;汪曾祺生于扬州高邮的旧式地主家庭,后定居北京。

离乡情更切,梁汪二人也不例外,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味蕾引动怀乡思绪。

在描写故乡吃食的篇什中,二人皆不往山珍海味、鲍鱼翅肚处落笔,而是挑选那些不登大雅之堂的食物来精雕细琢。

从早茶细点尝到家常小菜,从四季果蔬吃到稚子零食,二人足迹遍布各式餐馆、街巷小摊,显然,唯有这些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小吃才最易勾起身在异乡为异客之人心心念念的家乡味道。

梁在《豆汁儿》一文中不无自豪地宣称“就是在北平,喝豆汁儿也是以北平城里的人为限”,“南方人到了北平,不可能喝豆汁儿的,就是河北各县也没有人能容忍这个异味而不龇牙咧嘴”[1]26。

《梁实秋散文集》赏析

《梁实秋散文集》赏析

《梁实秋散文集》赏析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梁实秋散文集》是他的经典之作,本文将对其进行赏析。

梁实秋的散文风格独特而犀利,他善于用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生活哲理。

他的散文中常常以生活中的小事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

他对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充满了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述,他将读者带入一个宛如现实般真实的世界。

《梁实秋散文集》中的作品涉及了广泛的主题,其中包括人生哲理、家国情怀、自然景观等。

在他的散文作品中,他常常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观察,表达出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

他的作品中弥漫着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他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个普通人的形象,在这些形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哲理。

梁实秋的作品中还融入了浓厚的家国情感。

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使他的作品中不乏对中国传统美德的歌颂和对时代风貌的批判。

他以独到的视角观察当代社会,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和对传统美德的怀念。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对家国情怀的真挚情感,使读者在品味他的散文时,能够感受到浓烈的民族情感和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除了对人生和家国的思考,梁实秋的散文作品中还蕴含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观的反思。

他善于观察自然界中的美丽与奇妙,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他将读者带入一个温馨而宁静的世界。

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反思,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疏离的思考,并寄予了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梁实秋的散文作品既有情感的抒发,也有思想的启迪。

他用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思考,将读者引入一个思辨的世界。

他的作品中不乏对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思考,通过他的文字,读者可以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是一种文学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启迪。

总的来说,梁实秋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邃的思想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誉。

[梁实秋散文中年]梁实秋散文

[梁实秋散文中年]梁实秋散文

[梁实秋散文中年]梁实秋散文梁实秋散文篇1:梁实秋的散文《谈友谊》朋友居五伦之末,其实朋友是极重要的一伦。

所谓友谊实即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关系,其中包括了解、欣赏、信任、容忍、牺牲。

诸多美德。

如果以友谊作基础,则其他的各种关系如父子夫妇兄弟之类均可圆满地建立起来。

当然父子兄弟是无可选择的永久关系,夫妇虽有选择余地,但一经结合便以不再仳离为原则,而朋友则是有聚有散可合可分的。

不过,说穿了,父子夫妇兄弟都是朋友关系,不过形式性质稍有不同罢了。

严格地讲,凡是充分具备一个好朋友的人,他一定也是一个好父亲、好儿子、好丈夫、好妻子、好哥哥、好弟弟。

反过来亦然。

我们的古圣先贤对于交友一端是甚为注重的。

《论语》里面关于交友的话很多。

在西方亦是如此。

罗马的西塞罗有一篇著名的《论友谊》。

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美国的爱默生,都有论友谊的文章。

我觉得近代的作家在这个题目上似乎不大肯费笔墨了。

这是不是叔季之世友谊没落的象征呢我不敢说。

古之所谓“刎颈交”,陈义过高,非常人所能企及。

如Damon与Pythias,David与Jonathan,怕也只是传说中的美谈吧。

就是把友谊的标准降低一些,真正能称得起朋友的还是很难得。

试想一想,如有银钱经手的事,你信得过的朋友能有几人在你蹭蹬失意或疾病患难之中还肯登门拜访乃至雪中送炭的朋友又有几人你出门在外之际对于你的妻室弱媳肯加照顾而又不照顾得太多者又有几人再退一步,平素投桃报李,莫逆于心,能维持长久于不坠者,又有几人总角之交,如无特别利害关系以为维系,恐怕很难在若干年后不变成为路人。

富兰克林说:“有三个朋友是最忠实可靠的——老妻,老狗和现款。

”妙的是这三个朋友都不是朋友。

倒是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最干脆:“我的朋友们啊!世界上根本没有朋友。

”这句话近于愤世嫉俗,事实上世界上还是有朋友的,不过虽然无需打着灯笼去找,却是像沙里淘金而且还需要长时间地洗炼。

一旦真铸成了友谊,便会金石同坚,永不退转。

梁实秋散文读后感3篇_读后感作文_

梁实秋散文读后感3篇_读后感作文_

梁实秋散文读后感3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梁实秋读后感3篇,希望大家喜欢。

梁实秋散文读后感1梁实秋真能侃,再小的芝麻粒的事儿,经他的笔一转一化,汨汨淌出一大洼水,一波三折,有滋有味。

梁先生淡雅从容,典型一绅士,持杖岸立,口衔烟斗,含笑窥乐。

梁的散文:琐碎。

没有故事情节,全凭见识,将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拼凑成文,像碎花裙上的碎花点,杂而不乱,抖开斑斓。

他下笔,东一鳞西一爪,若云里神龙,飘忽不定,反而没有编故事的斧痕匠气,触类旁通,信手捻来,随心所欲,东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气,一泻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几件琐事,很巧妙地触电,通了!任何琐碎小事,一落梁氏笔下,便衍化成滋润丰沛的长文。

因为杂,读者永远新鲜不厌倦,恨不能一气读完。

梁的行文看似轻松洒脱,没有梁的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这一手是学不到家的,这是一绝。

也有人效颦,结果堕入罗嗦,世俗。

至少在我看来,散文到了梁实秋手里,又耸起一座里程碑。

仿佛没有不可入文的事,不信,翻开梁的四集《雅舍小品》,就像个杂货铺,乱七八糟的货都齐了。

怒、脏、鼾、胖、并洗澡、理发,都是生活琐事,也是他佳作的题目。

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都揽入笔底,正合老上海的一:捡入篮里都是菜,这是高厨的本事。

经他妙笔点睛,化龙飞舞,这不能不归功於他的渊博与机敏。

梁讲究生活的趣味,他总能从最平凡的生活小事发现它亮晶晶的趣味,然后笔锋一转,洋洋洒洒,谈笑风生,不时闪烁出机智,忍俊不禁开涮几句玩笑,令人捧腹厥倒。

他好幽默但不庸俗滑稽,这是他的文章特色。

他文章取材很世俗,人人都有此经历,一经点出其中的闪光点,自然引起普遍共鸣。

行文幽默、情趣高雅、文字简洁、文采斐然、文笔活泼,深得读者珍玩。

琐事入笔,典雅出锋,这是梁文的成功之处。

梁实秋又是大学者,莎士比亚全集汉译本第一人,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词典》更是华人学者研读西方文化的必备参考词典。

但他写作从不掉书袋,没有头巾气的酸。

他常常信手捻来中外大典的引文,置於一堆俗事中,还原出引文原有的世俗朴素,充实文章的知识含量,是调味品,不是醋,更有可读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继承 超越 失落——梁实秋散文与传统散文文小妮提 要 提要:本文认为梁实秋的散文典雅、简洁、平实,一方面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一方面也吸收了传统散文的精华,自始至终自觉地弘扬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在文体形式方面体现了对传统散文的继承与超越。

但他把“简单”看作散文的最高理想,也就在文体形式上表现出明显的失落。

关键词 梁实秋散文 西方文学 传统文学 继承 超越 失落 肇始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现代散文,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这一时期,随着思想文化的开放、自由和繁荣,文学也空前的开放、自由和繁荣。

散文在诸多文学样式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她不仅以众多的作者和读者宣示着自己的辉煌,而且以散文文体的理论探索和一大批优秀创作显示了自己的实绩。

在众多的现代散文作家中,梁实秋是颇富特色的一个。

他以散文名世,但大量从事散文创作并取得巨大成就则较晚。

在二、三十年代散文的辉煌时期,他以一篇《论散文》向世人阐述了自己的散文观,但却少有佳作问世,他把大量精力放在了文学的、政治的评论、论争之上。

抗战爆发后,作家们辗转流徙。

面对民族危机,许多作家从“以自我表现为中心”转向了争取民族的、大众的解放,因而他们的作品也成了以反映大众生活为主的“社会的”“时代的”记录。

大量的“受难的散文”、“怒吼的散文”,虽然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有鼓动人心的作用,但却由于主要着眼于宣传鼓动,又多为即就之章,所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概念化公式化的弊病,艺术价值受到限制。

此时的梁实秋,在经历了那场众所周知的“与抗战无关”的论争之后,以“子佳”的笔名在《星期评论》等报刊上陆续发表了一些散文小品,后结集为《雅舍小品》。

《雅舍小品》以其善美的和谐、朗照的智慧,平朴雅谑的文调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抗战时期,散文在走过了极度繁荣之后转入低谷,《雅舍小品》“突破流俗,自制新格,创造出一种区别于任何一家的新路数、新风格。

” 使人耳目一新,影响是巨大的,当时朱光潜在给梁实秋的信中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大作《雅舍小品》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

” 《雅舍小品》不仅给梁实秋带来无限声名,而且使梁实秋从此一直笔耕不辍,在教学与翻译之余,创作了大量的散文篇章,前后出版散文集有《雅舍小品》四集、《清华八年》、《雅舍散文》、《雅舍谈吃》、《看云集》等二十余种。

他的散文广涉人生世态,内容丰富,取材灵活,结构精巧,技法多样,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饱含深刻的哲理意味。

与现代中国的许多作家一样,梁实秋的散文一方面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一方面也吸收了传统散文的精华。

他毕生研究英国文学,所以他的散文理论和创作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英国Essay的烙印。

但是,传统文化的薰陶又使他深爱着中国古典文学,这使得他在散文创作中能始终自觉地弘扬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散文在思想方面、形式方面受英国文学的影响不少,但是,文字方面如何遣词造句等是受中国文学的影响。

”因此,他的散文典雅、简洁、平实,渗透着鲜明的民族特色,特别是在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文体形式方面,更是秉承了来稿日期:93—10—5 作者单位:湖南常德师专中文系 职称:讲师 邮编:415000传统散文的精髓,体现了对传统散文的超越。

继承与超越之一:把“简单”作为散文的最高理想,追求文体的简洁之美。

梁实秋虽然受的是西式教育,但从小在家庭的薰陶下,打下了坚实的国文基础,比较能说明这一点的一个细节是,在梁实秋清华毕业赴美之前,其父将占去一大半铁箱的同文书局石印大字本的前四史交给梁实秋,让他在课余闲暇随便翻翻,以充实国文根底。

家庭的陶冶,严父的诱导,使梁实秋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学素养,特别是对班、马、庄、骚、李、杜、韩、柳的诗文尤为推重。

文体的简洁,是历代文人们对文章的共同追求。

苏东坡认为文章“由简入繁易,而由繁入简难。

”将简洁看成高于繁复的一种境界。

清刘大在《论文偶记》中更提出:“文贵简。

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

”将简洁作为文章好坏高下的标准。

深得传统散文精髓的梁实秋,同样追慕散文文体的简洁之美。

在《论散文》中,他提出:“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两字而已。

”同样将‘简单’作为散文创作的最高境界。

人们在讲到文体的简洁时,更多的是着眼于语言的简练、精确。

固然,只有选择最精当的语言去表情达意,力避文词的繁冗、重复,文章才会简洁。

但是仅有语言的简练、精确,还不能达到文体的简洁。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它必须为一定的思想内容服务。

所以要使文体简洁,首先必须使散文所反映的生活集中起来。

梁实秋是深谙其中奥妙的。

从总体上看,他的散文所反映的生活是集中的。

从一开始大量创作散文,他就将目光集中在“普遍的”、“永久的”人性上面。

他认为“文学的目的是在借宇宙自然人生之种种现象来表现出普遍固定之人性。

”他把人性作为“测量文学的唯一的标准”,“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从人心深处流出来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学,文学难得是忠实——忠于人性”!他不仅以这样的文学观进行文学论争,评判文学作品,而且以此进行自己的散文创作。

他揭示人性的非美非善,他嘲弄人生的瑕疵,批判人性的丑恶。

他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和思考,在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琐细事物中发现写作的材料,挖掘出隐藏在社会表层行为中的内在人性,加以描摹刻划,通过略带夸张的嘲弄与自嘲,深刻地揭示出中国的“国民性”,一篇作品就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人性的一个侧面,把这些侧面集中起来,就是一个鲜活生动、色彩纷呈的社会。

“人性”是梁实秋散文的一个重要的,也是主要的内容,这里面既有对残缺人性的鄙夷,也有对完美纯净人性的向往和追求。

传统散文尽管题材广泛,写作范围大,也时有反映人性研讨人生哲理的篇什问世,但在散文理论和实践中高标“人性”二字,并一以贯之地在作品中如此集中地展示普普通通的人性的,还是梁实秋!梁实秋散文在“人性”领域的开拓,丰富了散文写作范围和表现内容,大大超越了传统散文,对散文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要使文体简洁,仅有题材的集中是不够的,还要经过一番严格取舍,删繁就简,再三剪裁,所谓“繁冗削尽见精神”,古人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

梁实秋在这一点上也继承了古代散文的优秀传统。

他推崇作文的“简短”,“简短乃机智之灵魂。

”∀他多次强调:“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

描写要深刻,意想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

”#为了达到“简单”这一最高理想,他把“割爱”作为散文的最根本的原则,“不成熟的思想,不稳妥的意见,不切题的材料,不扼要的描写,不恰当的词字,统统要大刀阔斧地加以削删。

”∃在散文创作中,他总是在篇幅上力求浓缩,删芟枝蔓,在语言上,摅词藻,期于至当。

”%所以他的散文大都篇幅简短,字数多在两千字左右,几乎都是开篇切题,简洁了当,极少渲染铺排,拐弯抹角,行文雅洁,用词洗练。

《平山堂记》就是写得简约的范例。

作者从楼内写到楼外,又写到楼的前面、侧面,有内景、外景,也有细节描写,经过淋漓尽致地描写,通过一座教员宿舍,勾画出国民党军政人员败北南逃的狼狈相,留下一幅特定时代的投影,篇幅简短但记叙却很翔实。

继承与超越之二:主张“节制”,以理性驾驭情感,追求散文洒脱飘逸、幽默雅谑的美学品格。

传统散文强调作者主体情感的抒发,“诗言志”,可以说是文学主体情感论最早的也是最直接的阐发。

以儒学思想为主调融合着浓郁的释道精神的传统文学,虽然承认主体情性表现是文学艺术的一个主要功能,但却认为必须把主体情性的表现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发乎情,止乎礼义”,讲究用理性去制约情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所谓“《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思无邪” 、“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都是强调情感的表现要“中节”。

很难说清楚梁实秋是因为受儒家“以理性制人欲”的影响而选择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还是因为受白璧德以自我克制为特征的新人文主义的影响而服膺于儒家“克己”“复礼”思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梁实秋在“理性”和“克制”这一点上将中西文化中两种不同体系的思想“交融”到了一起。

由这一哲学思想出发,他提出了文学的“节制说”,他认为“文学的力量,不在于开扩,而在于集中;不在于放纵,而在于节制。

” ∀“节制的力量永远比放纵的力量更可贵,我们在文艺上的努力,当从开扩的解放的道途,改到集中的深刻的方向。

” #而他的“节制”,表现在文学的内容上,“就是以理性(R easo n)驾驭情感,以理性节制想象”。

∃所以他的散文很少表现那种奔涌的、热烈的情感,而是将感情有“节制”地、“适当”地表现出来,不“淫”,不“乱”,不“邪”,不“伤”,不“狂”,不“怪”,温柔敦厚,文质彬彬。

远离故土,乡愁是抹不去的一段情,梁实秋同样有着浓烈的故园之思。

但是在散文中,他很少直抒胸臆,更多的则是借回忆故乡风物习俗美食来寄托情感,将他浓烈的乡愁乡思,托之于故乡风物习俗美食这一契合点巧妙地流露出来。

《豆汁儿》选取最富北平特色的风味小吃,从解说豆汁儿的名称开始,津津有味、绘声绘色地描述豆汁儿的原料、制法、风味以及北平人不分贫富老少男女对豆汁儿的喜好,写自己在济南、台湾两次品尝豆汁儿而大失所望的经历,表面上也是讲对美食的馋欲,“自从离开北平,想念豆汁儿不能自已。

”实际上这不能自已的却是对故乡北平的思念,是淡淡的而又深刻的乡思乡情。

《故都乡情》可以算是较直接地抒发故园之思的篇章,“大概人都爱他的故乡,离乡背井,一向被认为是一件苦事,其实一个人远离家乡,无论是任何缘故,日久必有一股乡愁,一定会体会到庾子山的所谓‘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飚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我是北平人,我生长在北平,祖宗坟墓在北平,然而一去三十余年,‘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也未直接道出自己浓烈的思乡之情,而是借引前人诗句去寄托情怀。

梁实秋的“节制说”在散文文体形式上则表现为对洒脱飘逸、幽默雅谑的审美风格的追求。

尽管梁实秋受过多年的西式教育,是在欧风美雨的薰陶和牛奶面包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绅士知识分子,但是这一切却无法改变他骨子里所浸润的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文化无意识。

当他凌厉参与社会政治碰壁之后,面对政治的腐败、官场的龌龊,他只能感叹:“国政大事,非权要之人无力干预,官场龌龊,亦非正直之人涉足之所,区区书生,只能埋首做点学问而聊慰平生而已。

” %他从追求外在事业的成功,转向了追求内心生活的丰富。

他的散文注重精神愉悦,寻觅人生情趣,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达观进取的精神。

他把生活作为审美对象,以欣赏的态度来看待生活,随缘享受生活,显露出清雅旷达的情致。

《雅舍》最能代表他的这一特点。

平凡乃至简陋的“雅舍”,在他的笔下,以道家“游心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的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出之,则透露出对贫贱甘之若饴的乐天精神,这正是传统知识分子清贫乐道精神的流风余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