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实秋散文有感
精选梁实秋散文读后感范文三篇

精选梁实秋散文读后感范文三篇梁实秋真能侃,再小的芝麻粒的事儿,经他的笔一转一化,汨汨淌出一大洼水,一波三折,有滋有味。
梁先生淡雅从容,典型一绅士,持杖岸立,口衔烟斗,含笑窥乐。
梁的散文:琐碎。
没有故事情节,全凭见识,将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拼凑成文,像碎花裙上的碎花点,杂而不乱,抖开斑斓。
他下笔,东一鳞西一爪,若云里神龙,飘忽不定,反而没有编故事的斧痕匠气,触类旁通,信手捻来,随心所欲,东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气,一泻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几件琐事,很巧妙地触电,通了!任何琐碎小事,一落梁氏笔下,便衍化成滋润丰沛的长文。
因为杂,读者永远新鲜不厌倦,恨不能一气读完。
梁的行文看似轻松洒脱,没有梁的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这一手是学不到家的,这是一绝。
也有人效颦,结果堕入罗嗦,世俗。
至少在我看来,散文到了梁实秋手里,又耸起一座里程碑。
仿佛没有不可入文的事,不信,翻开梁的四集《雅舍小品》,就像个杂货铺,乱七八糟的货都齐了。
怒、脏、鼾、胖、并洗澡、理发,都是生活琐事,也是他佳作的题目。
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都揽入笔底,正合老上海的一谚语:捡入篮里都是菜,这是高厨的本事。
经他妙笔点睛,化龙飞舞,这不能不归功於他的渊博与机敏。
梁讲究生活的趣味,他总能从最平凡的生活小事发现它亮晶晶的趣味,然后笔锋一转,洋洋洒洒,谈笑风生,不时闪烁出机智,忍俊不禁开涮几句玩笑,令人捧腹厥倒。
他好幽默但不庸俗滑稽,这是他的文章特色。
他文章取材很世俗,人人都有此经历,一经点出其中的闪光点,自然引起普遍共鸣。
行文幽默、情趣高雅、文字简洁、文采斐然、文笔活泼,深得读者珍玩。
琐事入笔,典雅出锋,这是梁文的成功之处。
梁实秋又是大学者,莎士比亚全集汉译本第一人,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词典》更是华人学者研读西方文化的必备参考词典。
但他写作从不掉书袋,没有头巾气的酸。
他常常信手捻来中外大典的引文,置於一堆俗事中,还原出引文原有的世俗朴素,充实文章的知识含量,是调味品,不是醋,更有可读性。
梁实秋散文精选读后感

梁实秋散文精选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最近,我就沉浸在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精选之中,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与风趣的世界。
梁实秋先生的文字,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友在与你闲聊,没有丝毫的做作,也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
他笔下的人物、事物、风景,都那么生动鲜活,仿佛能从书页中蹦出来,站在你面前。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于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
比如说在《雅舍》这篇文章中,他把那间并不完美的房子写得妙趣横生。
房子破旧,“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但他却能苦中作乐,在这样的环境中寻得一份宁静与满足。
他写道:“‘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这样细致的描写,让我仿佛也置身于那座“雅舍”之中,感受到了那一份独特的宁静与美好。
还有他写的关于吃的文章,更是让我这个吃货垂涎欲滴。
在《汤包》里,他把吃汤包的过程描绘得细致入微:“取食的时候要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皱榴处猛然提起,包子皮骤然下坠,像是被婴儿吮瘪了的乳房一样,趁包子没有破裂赶快放进自己的碟中,轻轻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汤汁吸饮下肚,然后再吃包子的空皮。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仿佛能闻到那汤包的鲜香,感受到汤汁在舌尖上爆开的美妙滋味。
梁实秋先生的散文不仅让我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小美好,还让我看到了他对人性的洞察。
在《下棋》中,他把下棋者的各种神态和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
“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
喉间硬是痒得出奇,思一吐为快。
看见一个人要入陷阱而不作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如果说得中肯,其中一个人要厌恨你,暗暗地骂你一声‘多嘴驴!’另一个人也不感激你,心想‘难道我还不晓得这样走!’如果说得不中肯,两个人要一齐嗤之以鼻,‘无见识奴!’如果根本不说,憋在心里,受病。
读梁实秋散文的读后感

读梁实秋散文的读后感读梁实秋散文的读后感1这正是一代中国文人的苦啊!梁实秋相信:“文学的国土是最宽泛的,在根本上和在理论上没有国界,更没有阶级的界限。
一个资本家和一个劳动者,他们的不同的地方是有的,遗传不同,教育不同,经济的环境不同,因之生活状态也不同,但是他们还有同的地方。
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怜悯与恐怖的情绪,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
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
”(《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很显然梁实秋是一个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他对无产阶级文艺具有偏见是必然的。
在梁实秋看来,世界上的人性是一样的,并没有阶级的区别,而“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因而它是没有阶级性的。
这不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吗?而这样的认识也正与当时的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作家的观点是截然相反,所以他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大力批驳。
但很显然,梁实秋是热爱祖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在文化上他也提倡民主文化、反对封建文化;对执政的国民政府政府,虽然他不想根本推翻,但也是有所不满的。
只是他希望人们能“善良”的解决这些问题。
正如在他文章中所认为的要时刻保持沉默,避免动气,适可而止。
但历史的事实已经作出了论证,他的理论在当时的情况下是绝对行不通的,只有依靠武装斗争才能达到彻底的胜利。
但不论怎样,我们也决不能否认梁实秋的文章在中国现代文坛中所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不能否认梁实秋本人作为一代中国爱国文人的典范地位。
即使他的某些观点确实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毕竟也在尝试寻找一条中华民族的出路,只是这是一条没有出口的路罢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经步入了21世纪,虽然我们决不能忘记中国曾有过的那段艰难岁月,但我们也决不愿再重回那段时光。
读鲁迅,让我们牢记国耻;读梁实秋,让我们体味历史的美好与现时的可贵。
读梁实秋散文的读后感2现在想起来,其实我小时候就在叔叔的书架上翻过梁先生的若干散文集了。
梁秋实散文读后感800字

梁秋实散文读后感800字梁秋实散文读后感800字(篇1)前几日,从书店买一本《梁实秋散文集》。
读后,真有“绕梁之音,三日不绝”之感。
他的古文底子深厚,博览群书,常从古文中引经论据如信手拈来,读罢却是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己灯下谈话,看似稀疏平常,去蕴涵着人生的哲学,余味无穷,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美的享受,梁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
梁先生的散文是以幽默风趣见长的“闲适小品”闻名于世,我尤其爱看他的“随想篇”中的*,题目很简练,通常都是两个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饮酒”等等,包罗万象,说的都是些身边的人或事,可以透过*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气息。
今天看来,依然觉得趣味横生。
从中还解很多名词其实都由来已久,例如“代沟”,梁先生就写的非常详细,博古论今。
代沟虽是翻译过来的新名词,但是我们古而有之,《尚书远逸》中就记载我们最古的代沟之说。
再例如“女人”,他刻画的简直就是入木三分,例如女人爱说谎,“若是能运用小小的机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获取精神上的小小胜利,因而牺牲一点点真理,这也可以算是说谎,那么,女人确是比较的富于说谎的天分。
”很多人都陪女人买过衣服,她口中念念有词,或是式样不好,或是衣料太差,批评的一文不值,究其原因,无非是价格太贵而已,所以女人善于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常归于不喜欢。
哈哈,真可谓精辟。
还如他描写的女人的嘴,说“女孩子从小就口齿伶俐……等到长大以后,三五成群,说长道短,声音脆,嗓门高,如蝉噪,如蛙鸣,真当得好几部鼓吹!”他还归纳两种类型,“长舌”型和“喷壶嘴”型。
他在*中虽都是论些小事,但却把一些陋习批评的体无完肤,看后甚感快意。
梁秋实散文读后感800字(篇2)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我丝毫读不出那与鲁迅先生论战的犀利来。
在散文里先生是性情中人,是一个有痴、有愤、有忆有乐的亲和老者。
在这里,他可以忘记年龄似孩童般嬉笑怒骂,也可以似孩童般天真可爱。
可字里行间,我又分分明明地知道,他是一个老者,一个睿智的老者。
《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优秀4篇

《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优秀4篇《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篇一我这两天读了一本新书,是梁实秋的散文,他是中国现代的散文大家,我在读他的散文时,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梁实秋的文笔简洁,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但多读几遍,就会发现文章中蕴藏着无穷的魅力,令人读后余味无穷,遐想不已。
它并不谈论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平实实的语言里,可以感觉到作者对人生的感受,让读者受到美的感化。
要举例说明他的散文,在我已读的范围内,我认为还是《谈考试》、《时间即生命》和《快乐》写的最好。
《谈考试》写的是人少年时读书而要考试,这是人小时的苦事。
有时候,作者在河畔田埂上看到,有孩子手不释卷,原以为是爱学习,之后才知道大部分是临阵磨枪。
考试时无需慌张,把知道的写出就行了。
但考试的后果太大了:考的好了红光满面,考坏了就要屁股开花。
……《时间即生命》则是写时间就是生命,而生命就是时间。
里头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件事,是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一下的移动,每移动一下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已经缩短了一部分。
再看看墙上挂着的可以一张张撕下的日历,每天撕下一张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又缩短了一天。
因为时间即生命。
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
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点什么事,学一点什么学问,充实自己,帮助别人,使生命成为有意义的,不虚此生,那么就不可以浪费光阴。
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积极不懈的善为利用他的时间。
……”作者称自己浪费了很多时间的人,并告诫人们,想拥有更多的时间就要健康的活着,而多锻炼是健康的秘诀。
《快乐》一文大概是写作者认为皇帝最快乐,但西班牙国王拉曼三世称他自己统治全国约五十年,国王每天公务繁忙,而真正快乐才十四天。
在《一个快乐人的衬衫》(一个故事)里,一位农夫自食其力,获得丰收,便很快乐。
“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转为烦恼。
叔本华的哲学是:苦痛乃积极的实在的东西,幸福快乐乃消极的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梁实秋的《想我的母亲》读后感

梁实秋的《想我的母亲》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梁实秋的《想我的母亲》,哎呀呀,心里真是酸溜溜的,眼睛都湿漉漉的!梁爷爷写他妈妈可好了,他说小时候妈妈照顾他吃喝拉撒,生病的时候还陪他熬夜呢。
他长大后去了国外,妈妈年纪大了,还偷偷攒钱给他寄去,生怕他在外头吃苦。
看到这儿,我忍不住“哼哼”叹了一口气。
我想着,要是换成我妈妈,她也会这样吧?虽然她有时候会唠叨我,比如说我玩玩具的时候不收拾,写作业慢吞吞的,可她也是为了我好嘛!想到这里,我心里暖乎乎的,觉得梁爷爷的妈妈就像我的妈妈一样,都是最最最好的妈妈!
最后啊,我想,如果梁爷爷能回家多陪陪妈妈就好了。
我也要学会听妈妈的话,少惹她生气,多帮她做事。
这样,妈妈的脸上就会多一些笑容啦,嘿嘿!
你说,是不是这样才算懂得珍惜妈妈呢?嘻嘻,这可是我的小秘密哦!
—— 1 —1 —。
梁实秋散文读后感

梁实秋散文读后感最近读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仿佛是在一个悠闲的午后,与一位风趣又睿智的老友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梁实秋先生的文字,就像是一杯泡得恰到好处的茶,初尝时觉得清淡,可越品越能咂摸出其中的滋味。
他写的内容,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什么宏大的叙事,有的只是平凡日子里的琐碎与点滴。
但就是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在他的笔下却变得妙趣横生。
就拿他写饮食的文章来说吧,那简直就是一场舌尖上的狂欢。
他能把一道普普通通的菜肴,描绘得让你馋虫大动。
比如他写北京的烤鸭,“烤鸭,要肥,要皮脆,要片得薄,夹在那刚刚出炉的、热气腾腾的薄饼里,再加上几根葱丝儿,抹上点儿甜面酱,一口咬下去,那滋味儿,啧啧啧,简直是人间至美!”这描述,让我仿佛都能闻到那烤鸭的香气,听到那薄饼被撕开时的“嘶啦”声,感受到那一口下去的满足和幸福。
还有他写的那些关于人物的篇章,也是极为生动有趣。
他笔下的人物,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而是就像我们身边的张三李四,有着各种各样的小毛病和小脾气。
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这些人物显得格外真实可爱。
他写一位脾气执拗的朋友,“每次跟他争论一个问题,他非得争到你认输不可,哪怕是芝麻大点儿的事儿,他也绝不松口。
那股子较真劲儿,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 这样的描写,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自己身边那些固执却又让人忍不住亲近的朋友。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和刻画。
他能把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场景,写得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比如说他写夏日里在胡同口乘凉的情景,“晚饭后,大伙儿拿着小板凳,摇着蒲扇,聚在一块儿。
大爷们谈论着国家大事,大妈们唠叨着家长里短,孩子们在一旁嬉笑打闹。
偶尔有一阵微风吹过,带来些许凉意,吹散了一天的燥热。
” 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热闹的胡同口,听到了人们的欢声笑语,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邻里情。
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我发现他从不刻意去追求什么深刻的意义或者华丽的词藻,只是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梁实秋散文精选读后感

梁实秋散文精选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最近,我有幸读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精选,仿佛是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了一处宁静的角落,让心灵得到了片刻的休憩。
梁实秋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也没有刻意营造的高深莫测,有的只是平实、真切和风趣。
他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友,坐在你的面前,不紧不慢地讲述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
在他的散文里,我看到了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悟。
比如在《雅舍》这一篇中,梁先生对于他所居住的“雅舍”的描写,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那“雅舍”其实并不雅,“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可就是在这样一个简陋的地方,梁先生却能以一种豁达和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他写“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这一番描写,让我仿佛也置身于那“雅舍”之中,与梁先生一同感受着那独特的月夜之美。
还有《下棋》这一篇,更是把下棋时人们的种种神态和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写“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
喉间硬是痒得出奇,思一吐为快。
看见一个人要入陷阱而不作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如果说得中肯,其中一个人要厌恨你,暗暗地骂你一声‘多嘴驴!’另一个人也不感激你,心想‘难道我还不晓得这样走!’如果说得不中肯,两个人要一齐嗤之以鼻,‘无见识奴!’如果根本不说,憋在心里,受病。
所以有人于挨了一个耳光之后还要抚着热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车,要抽车!’”这段文字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因为这简直就是我在旁观他人下棋时所常见的场景,梁先生把那种观棋时的纠结和忍不住支招的心态刻画得太生动了。
梁先生的散文中,也不乏对美食的描写。
在《馋》这一篇里,他说“馋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现象,比食而不知其味要好得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梁实秋散文有感 梁实秋 是中国现代的散文 大家, 以擅长写幽默风趣的“闲适小品”而闻名于世。
正如有人是这样评价 他:“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梁实秋文章面目温和中正,理性与感性兼至,语言 素养无懈可击,趣味风格超妙脱俗,不过,在他的柔和背后,暗透那一层潜在的 悲悯,引人窥见人生的无聊与无奈,空漠苦涩的况味。
这正如吃盐水花生,入口 极为面软,可是那花生“生硬”的印象却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确实,读梁实 秋的散文,是一种美的享受。
它的文笔简洁,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 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读后余味无穷,遐想不已。
它并不奢谈人生的大道理, 然而,在平实的语言后面,却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让读者细细去体会、咀 嚼。
它恰像两三知己灯下夜谈,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谐趣。
语言不 多,谈的皆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在淡淡的气氛中,自有一种韵味,在不知 不觉中给人以美的熏陶。
如果您喜爱中国现代文学 ,对中国现代文学也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您一定会发现,梁实秋的散文具有 其独道的风格, 可谓是独树一帜。
所以我们也很难将他的散文与中国现代文坛的 其他的散文大家的作品进行比较。
鲁迅 、周作人、朱自清 、黄裳、傅雷、张中行、陈从周,当然还有张爱玲 , 梁实秋与他们相较, 与其说他是一名作家, 还不如说他是一位久识的老友、 一位循循善诱的老者、 一位正在教导你应如何面对生活的老师。
他的散文是如此 贴近读者的生活!你不会从他的散文中看到许多难懂的大道理,也没有什么过于 优美的描写,大多都是些琐碎小事,但在读他的文章时,你能感到一种无法从他 人的散文中得到的特殊的愉悦感。
梁实秋总是以风趣幽默的笔触描写生活, 时而 夸张,时而讽刺,但不论怎样,它总是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而且在生活中随处 可见。
更令人折服的是,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发展, 显然人的本性并没有什么变化, 生活中的一些事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为当我们这些生活在 21 世纪的人们再
读梁实秋的散文时仍如此亲切。
这可能正是梁实秋散文在多年过去后仍经久不衰 的原因之一,也正是他的散文能在广大人民群众间广为流传的原因吧! 但是,透过梁实秋散文的幽默谐趣、贴近生活、朴实无华,我们能够发觉在 他文章中那无时无刻不在洋溢着的他之于祖国的热爱和眷恋, 同时也更流露着他 心底的真实——他过分善良的爱国。
这正是一代中国文人的苦啊!梁实秋相 信:“文学的国土是最宽泛的,在根本上和在理论上没有国界,更没有阶级的界 限。
一个资本家和一个劳动者, 他们的不同的地方是有的, 遗传不同, 教育不同, 经济的环境不同,因之生活状态也不同,但是他们还有同的地方。
他们的人性并 没有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怜悯与恐 怖的情绪,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
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 本的人性的艺术。
”(《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很显然梁实秋是一个资产阶级 自由主义者,他对无产阶级文艺具有偏见是必然的。
在梁实秋看来,世界上的人 性是一样的,并没有阶级的区别,而“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 因而它是没有阶级性的。
这不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吗?而这样的认识也正与 当时的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作家的观点是截然相反, 所以他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 的大力批驳。
但很显然,梁实秋是热爱祖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在文化上他 也提倡民主文化、反对封建文化;对执政的政府,虽然他不想根本推翻,但也是 有所不满的。
只是他希望人们能“善良”的解决这些问题。
正如在他文章中所认 为的要时刻保持沉默,避免动气,适可而止。
但历史的事实已经作出了论证,他 的理论在当时的情况下是绝对行不通的, 只有依靠武装斗争才能达到彻底的胜利。
但不论怎样, 我们也决不能否认梁实秋的文章在中国现代文坛中所占有的举足轻 重的地位, 更不能否认梁实秋本人作为一代中国爱国文人的典范地位。
即使他的 某些观点确实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毕竟也在尝试寻找一条中华民族的出路, 只是这是一条没有出口的路罢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经步入了 21 世纪, 虽然我们决不能忘记中国曾有过的那段艰难岁月, 但我们也决不愿再重回那段时 光。
读鲁迅, 让我们牢记国耻;读梁实秋, 让我们体味历史的美好与现时的可贵。
正如梁实秋本人所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 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作文的三 个阶段》)也许,正是他这种看似平淡却内涵丰富的风格,才造就了它隽永的艺 术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