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全集

梁实秋散文全集
梁实秋散文全集

梁实秋散文全集 导读:梁实秋 ,原名梁治华,字实秋,1903 年 1 月 6 日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杭州) 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 家、学者、文学 批评家、翻译家。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梁实秋的散文全集,希望能帮助 到大家。 年龄 从前看人作序,或是题画,或是写匾,在署名的时候往往特别注明“时年七 十有二”、“时年八十有五”或是“时年九十有三”,我就肃然起敬。春秋时人 荣启期以为行年九十是人生一乐, 我想拥有一大把年纪的人大概是有一种可以在 人前夸耀的乐趣。 只是当时我离那耄耋之年还差一大截子, 不知自己何年何月才 有资格在署名的时候也写上年龄。 我揣想署名之际写上自己的年龄, 那时心情必 定是扬扬得意,好像是在宣告:“小子们,你们这些黄口小儿,乳臭未干,虽然 幸离襁褓,能否达到老夫这样的年龄恐怕尚未可知哩。”须知得意不可忘形,在 夸示高龄的时候,未来的岁月已所余无几了。俗语有一句话说:“棺材是装死人 的,不是装老人的。”话是不错,不过你试把棺盖揭开看看,里面躺着的究竟是 以老年人为多。年轻的人将来的岁月尚多,所以我们称他为富于年。人生以年龄 计算, 多活一年即是少了一年, 人到了年促之时, 何可夸之有?我现在不复年轻, 看人署名附带声明时年若干若干,不再有艳羡之情了。倒是看了富于年的英俊, 有时不胜羡慕之至。 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其茎部的细胞因春夏成长秋冬停顿之故而形成所谓 年轮,我们可以从而测知其年龄。人没有年轮,而且也不便横切开来察验。人年 纪大了常自谦为马齿徒增, 也没有人掰开他的嘴巴去看他的牙齿。 眼角生出鱼尾 纹,脸上遍洒黑斑点,都不一定是老朽的征象。头发的黑白更不足为凭。有人春 秋鼎盛而已皓首皤皤。 有人已到黄鰽之年而顶上犹有“不白之冤”, 这都是习见 之事。 不过, 岁月不饶人, 冒充少年究竟不是容易事。 地心的吸力谁也抵抗不住。 脸上、颈上、腰上、踝上,连皮带肉的往下坠,虽不至于“载跋其胡”,那副龙 钟的样子是瞒不了人的。别的部分还可以遮盖起来,面部经常暴露在外,经过几

番风雨,多少回风霜,总会留下一些痕迹。 好像有些女人对于脸上的情况较为敏感。 眼窝底下挂着两个泡囊, 其状实在 不雅,必剔除其中的脂肪而后快。两颊松懈,一条条的沟痕直垂到脖子上,下巴 底下更是一层层的皮肉堆累,那就只好开刀,把整张的脸皮揪扯上去,像国剧一 些演员化妆那样,眉毛眼睛一齐上挑,两腮变得较为光滑平坦,皱纹似乎全不见 了。此之谓美容、整容,俗称之为拉皮。行拉皮手术的人,都秘不告人,而且讳 言其事。所以在饮宴席上,如有面无皱纹的年高名婆在座,不妨含混的称赞她驻 颜有术,但是在点菜的时候不宜高声的要鸡丝拉皮。 其实自古以来也有不少男士热衷于驻颜。南朝宋颜延之《庭诰文》:“炼形 之家,必就深旷,友飞灵、糇丹石,粒精英,所以还年却老,延华驻采。”道学 炼形养元,可以尸解升天,岂只延华驻采?这都是一些姑妄言之的神话。贵为天 子的人纯真的想要还年却老, 千方百计的求那不老的仙丹。 看来只有晋孝武帝比 较通达事理,他饮酒举杯属长星(即慧星):“长星,劝你一杯酒,自古何时有 万岁天子?”可是一般的天子或近似天子的人都喜欢听人高呼万岁无疆! 除了将要诹吉纳采交换庚帖之外, 对于别人的真实年龄根本没有多加探讨的 必要。但是我们的习俗,于请教“贵姓”、“大名”、“府上”之后,有时就会 问起“贵庚”、“高寿”。有人问我多大年纪,我据实相告“七十八岁了”。他 把我上下打量,摇摇头说:“不像,不像,很健康的样子,顶多五十。”好像他 比我自己知道得更清楚。那是言不由衷的恭维话,我知道,但是他有意无意的提 醒了我刚忘记了的人生四苦。能不能不提年龄,说一些别的,如今天天气之类? 女人的年龄是一大禁忌,不许别人问的。有一位女士很旷达,人问其芳龄, 她据实以告:“三十以上,八十以下。”其实人的年龄不大容易隐密,下一番考 证功夫,就能找出线索,虽不中亦不远矣。这样做,除了满足好奇心以外,没有 多少意义。可是人就是好奇。有一位男士在咖啡厅里邂逅一位女士,在暗暗的灯 光之下他实在摸不清对方的年龄, 他用臂肘触了我一下, 偷偷的在桌下伸出一支 巴掌,戟张着五指,低声问我有没有这个数目,我吓了一跳,以为他要借五万块 钱,原来他是打听对方芳龄有无半百。我用四个字回答他:“干卿底事?”有一 位道行很高的和尚, 涅的时候据说有一百好几十岁, 考证起来聚讼纷纷。 据我看, 估量女士年龄不妨从宽,七折八折优待。计算高僧的年腊也不妨从宽,多加三成 五成。 人到了迟暮,如石火风灯,命在须臾,但是仍不喜欢别人预言他的大限。邱 吉尔八十岁过生日,一位冒失的新闻记者有意讨好的说:“邱吉尔先生,我今天 非常高兴,希望我能再来参加你的九十岁的生日宴。”邱吉尔耸了一下眉毛说: “小伙子,我看你身体满健康的,没有理由不能来参加我九十岁的宴会。”胡适 之先生素来善于言词,有时也不免说溜了嘴,他六十八岁时候来台湾,有一次欢 宴中遇到长他十几岁的齐如山先生,没话找话的说:“齐先生,我看你活到九十 岁决无问题。”齐先生愣了一下说:“我倒有个故事

,有一位矍铄老叟,大家恭维他可以活到一百岁,忿然作色曰:‘我又不吃 你的饭,你为什么限制我的寿数?’”胡先生急忙道歉:“我说错了话。” 吃相 一位外国朋友告诉我,他旅游西南某地的时候,偶于餐馆进食,忽闻壁板砰 砰作响,其声清脆,密集如联珠炮,向人打听才知道是邻座食客正在大啖其糖醋 排骨。这一道菜是餐馆的拿手菜,顾客欣赏这个美味之余,顺嘴把骨头往旁边喷 吐,你也吐,我也吐,所以把壁板打得叮叮当当响。不但顾客为之快意,店主人 听了也觉得脸上光彩, 认为这是大家为他捧场。 这位外国朋友问我这是不是国内 各地普遍的风俗, 我告诉他我走过十几省还不曾遇见过这样的场面, 而且当场若 无壁板设备,或是顾客嘴部筋肉不够发达,此种盛况即不易发生。可是我心中暗 想,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这样的事恐怕亦不无发生的可能。 礼记有“毋啮骨”之戒, 大概包括啃骨头的举动在内。 糖醋排骨的肉与骨是 比较容易脱离的, 大块的骨头上所联带着的肉若是用牙齿咬断下来, 那龇牙咧嘴 的样子便觉不大雅观。 所以“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食”都是对于在桌面上进 膳的人而言, 啮骨应该是桌底下另外一种动物所做的事。 不要以为我们一部分人 把排骨吐得劈拍响便断定我们的吃相不佳。 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 世界上至今 还有不少地方是用手抓食的。 听说他们是用右手取食, 左手则专供做另一种肮脏 的事,不可混用,可见也还注重清洁。我不知道像咖哩鸡饭一类黏糊糊儿的东西 如何用手指往嘴里送。 用手取食, 原是古已有之的老法。 罗马皇帝尼禄大宴群臣, 他从一只硕大无比的烤鹅身上扯下一条大腿,手举着鼓槌,歪着脖子啃而食之, 那副贪婪无厌的饕餮相我们可于想象中得之。 罗马的光荣不过尔尔, 等而下之不 必论了。欧洲中古时代,餐桌上的刀叉是奢侈品,从十一世纪到十五世纪不曾被 普遍使用,有些人自备刀叉随身携带,这种作风一直延至十八世纪还偶尔可见。 据说在酷嗜通心粉的国度里,市廛道旁随处都有贩卖通心粉(与不通心粉)的摊 子,食客都是伸出右手像是五股钢叉一般把粉条一卷就送到口里,干净俐落。 不要耻笑西方风俗鄙陋,我们泱泱大国自古以来也是双手万能。礼记:“共 饭不泽手。 ”吕氏注曰: “不泽手者, 古之饭者以手, 与人共饭, 摩手而有汗泽, 人将恶之而难言。 ”饭前把手洗洗揩揩也就是了。 樊哙把一块生猪肘子放在铁盾 上拔剑而啖之,那是鸿门宴上的精彩节目,可是那个吃相也就很可观了。我们不 愿意在餐桌上挥刀舞叉,我们的吃饭工具主要的是筷子,筷子即箸,古称饭 i。 细细的两根竹筷,搦在手上,运动自如,能戳、能挟、能撮、能扒,神乎其技。 不过我们至今也还有用手进食的地方, 像从兰州到新疆, “抓饭”“抓肉”都是 很驰名的。我们即使运用筷子,也不能不有相当的约束,若是频频挟取如金鸡乱 点头,或挑肥捡瘦的在盘碗里翻翻弄弄如拨草寻蛇,就不雅观。 餐桌礼仪,中西都有一套。外国的餐前祈祷,兰姆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家 长在那里低头闭眼口中念念有词, 孩子们很少不在那里做鬼脸的。 我们幸而极少 宗教观念,小时候不敢在碗里留下饭粒,是怕长大了娶麻子媳妇,不敢把饭粒落

在地上, 是怕天打雷劈。 喝汤而不准吮吸出声是外国规矩, 我想这规矩不算太苛, 因为外国的汤盆很浅, 好像都是狐狸请鹭鸶吃饭时所使用的器皿, 一盆汤端到桌 上不可能是烫嘴热的, 慢一点灌进嘴里去就可以不至于出声。 若是喝一口我们的 所谓“天下第一菜”口蘑锅巴汤而不出一点声音, 岂不强人所难?从前我在北方 家居,邻户是一个治安机关,隔着一堵墙,墙那边常有几十口子在院子里进膳, 我可以清晰的听到“呼噜,呼噜,呼――噜”的声响,然后是“咔嚓!”一声。 他们是在吃炸酱面,于猛吸面条之后咬一口生蒜瓣。 餐桌的礼仪要重视,不要太重视。外国人吃饭不但要席正,而且挺直腰板, 把食物送到嘴边。我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要维持那种姿式便不容易。我 见过一位女士, 她的嘴并不比一般人小多少, 但是她喝汤的时候真能把上下唇撮 成一颗樱桃那样大, 然后以匙尖触到口边徐徐吮饮之。 这和把整个调羹送到嘴里 面去的人比较起来,又近于矫枉过正了。人生贵适意,在环境许可的时候不妨稍 为放肆一点。吃饭而能充分享受,没有什么太多礼法的约束,细嚼烂咽,或风卷 残云,均无不可,吃的时候怡然自得,吃完之后抹抹嘴鼓腹而游,像这样的乐事 并不常见。我看见过两次真正痛快淋漓的吃,印象至今犹新。一次在北京的“灶 温”,那是一爿道地的北京小吃馆。棉帘启处,进来了一位赶车的,即是赶轿车 的车夫,辫子盘在额上,衣襟掀起塞在褡布底下,大摇大摆,手里托着菜叶裹着 的生猪肉一块, 提着一根马兰系着的一撮韭黄, 把食物往柜台上一拍: “掌柜的, 烙一斤饼!再来一碗炖肉!”等一下,肉丝炒韭黄端上来了,两张家常饼一碗炖 肉也端上来了。 他把菜肴分为两份, 一份倒在一张饼上, 把饼一卷, 比拳头要粗, 两手扶着矗立在盘子上,张开血盆巨口,左一口,右一口,中间一口!不大的功 夫,一张饼下肚,又一张也不见了,直吃得他青筋暴露满脸大汗,挺起腰身连打 两个大饱嗝。又一次,我在青岛寓所的后山坡上看见一群石匠在凿山造房,晌午 歇工,有人送饭,打开笼屉热气腾腾,里面是半尺来长的发面蒸饺,工人蜂拥而 上,每人拍拍手掌便抓起饺子来咬,饺子里面露出绿韭菜馅。又有人挑来一桶开 水,上面漂着一个瓢,一个个红光满面围着桶舀水吃。这时候又有挑着大葱的小 贩赶来兜售那像甘蔗一般粗细的大葱,登时又人手一截,像是饭后进水果一般。 上面这两个景象,我久久不能忘,他们都是自食其力的人,心里坦荡荡的,饥来 吃饭,取其充腹,管什麽吃相!





梁实秋散文女人读后感

梁实秋散文女人读后感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的散文大家,以擅长写幽默风趣的“闲适小品”而闻名于世。下面是XX收集整理的梁实秋散文女人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梁实秋散文女人读后感一:梁实秋真能侃,再小的芝麻粒的事儿,经他的笔一转一化,汨汨淌出一大洼水,一波三折,有滋有味。梁先生淡雅从容,典型一绅士,持杖岸立,口衔烟斗,含笑窥乐。 梁的散文:琐碎。没有故事情节,全凭见识,将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拼凑成文,像碎花裙上的碎花点,杂而不乱,抖开斑斓。他下笔,东一鳞西一爪,若云里神龙,飘忽不定,反而没有编故事的斧痕匠气,触类旁通,信手捻来,随心所欲,东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气,一泻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几件琐事,很巧妙地触电,通了!任何琐碎小事,一落梁氏笔下,便衍化成滋润丰沛的长文。因为杂,读者永远新鲜不厌倦,恨不能一气读完。梁的行文看似轻松洒脱,没有梁的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这一手是学不到家的,这是一绝。也有人效颦,结果堕入罗嗦,世俗。 至少在我看来,散文到了梁实秋手里,又耸起一座里程碑。仿佛没有不可入文的事,不信,翻开梁的四集《雅舍小品》,就像个杂货铺,乱七八糟的货都齐了。怒、脏、鼾、

胖、并洗澡、理发,都是生活琐事,也是他佳作的题目。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都揽入笔底,正合老上海的一谚语:捡入篮里都是菜,这是高厨的本事。经他妙笔点睛,化龙飞舞,这不能不归功於他的渊博与机敏。梁讲究生活的趣味,他总能从最平凡的生活小事发现它亮晶晶的趣味,然后笔锋一转,洋洋洒洒,谈笑风生,不时闪烁出机智,忍俊不禁开涮几句玩笑,令人捧腹厥倒。他好幽默但不庸俗滑稽,这是他的文章特色。 他文章取材很世俗,人人都有此经历,一经点出其中的闪光点,自然引起普遍共鸣。行文幽默、情趣高雅、文字简洁、文采斐然、文笔活泼,深得读者珍玩。琐事入笔,典雅出锋,这是梁文的成功之处。 梁实秋又是大学者,莎士比亚全集汉译本第一人,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词典》更是华人学者研读西方文化的必备参考词典。但他写作从不掉书袋,没有头巾气的酸。他常常信手捻来中外大典的引文,置於一堆俗事中,还原出引文原有的世俗朴素,充实文章的知识含量,是调味品,不是醋,更有可读性。时下一些写手,才看了几篇引文,甚至见了广告上几句古代诗文,便迫不及待收入“拙着”,企图点缀出文章的源远流长,一副普人郝隆袒腹晒书的穷酸相。一坛回味尚可的米酒晒成醋了,原有的酒味也洒了。 梁实秋散文女人读后感二:前几日,从新华书店读

《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

《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 《梁实秋散文集》是20xx年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实秋。主要收录了梁实秋先生的作品。本书主要为收集梁实秋先生的精选优秀作品。下面是WTT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一 前几日,从新华书店读者俱乐部借得好书一本《梁实秋散文集》。读后,真有“绕梁之音,三日不绝”之感。他的古文底子深厚,博览群书,常从古文中引经论据如信手拈来,读罢却是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己灯下谈话,看似稀疏平常,去蕴涵着人生的哲学,余味无穷,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美的享受,梁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是以幽默风趣见长的“闲适小品”闻名于世,我尤其爱看他的“随想篇”中的文章,题目很简练,通常都是两个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饮酒”等等,包罗万象,说的都是些身边的人或事,可以透过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气息。今天看来,依然觉得趣味横生。从中还了解很多名词其实都由来以久了,例如“代沟”,梁先生就写的非常详细,博古论今。代沟虽是翻译过来的新名词,但是我们古而有之了,《尚书·远逸》中就记载了我们最古的代沟之说。再例如“女人”,他刻画的简直就是入木三分了,例如女人爱说

谎,“若是能运用小小的机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获取精神上的小小胜利,因而牺牲一点点真理,这也可以算是说谎,那么,女人确是比较的富于说谎的天分。” 很多人都陪女人买过衣服,她口中念念有词,或是式样不好,或是衣料太差,批评的一文不值,究其原因,无非是价格太贵了而已,所以女人善于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常归于不喜欢。哈哈,真可谓精辟。还如他描写的女人的嘴,说“女孩子从小就口齿伶俐…等到长大以后,三五成群,说长道短,声音脆,嗓门高,如蝉噪,如蛙鸣,真当得好几部鼓吹!”他还归纳了两种类型,“长舌”型和“喷壶嘴”型。他在文章中虽都是论些小事,但却把一些陋习批评的体无完肤,看后甚感快意。 他在“作文的三个阶段”中也写道,“文章的好坏与长短无关,文章讲究气势的宽阔、意思的深入,长短并无关系。…所以文章过长过的短,不以字数计,应以起内容之需要为准。…文章的好坏与写作的快慢无关。顷刻之间成数千言,未必斐然可诵,吟得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亦未必字字珠玑。” 使我顿时矛塞顿开,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仿佛都找到了答案。我之叙述惟恐不尽,使看者不解,现在看来,可能废话也有不少。 我素有摘抄的习惯,常把一些觉得甚好的描写、叙述记于抄本中,可读梁先生的散文,觉得字字如珠玑,无一处经不起推敲,让我无从下手。他的散文通篇看似随意而为,与小处却见大

梁实秋散文全集

梁实秋散文全集 导读:梁实秋 ,原名梁治华,字实秋,1903 年 1 月 6 日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杭州) 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 家、学者、文学 批评家、翻译家。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梁实秋的散文全集,希望能帮助 到大家。 年龄 从前看人作序,或是题画,或是写匾,在署名的时候往往特别注明“时年七 十有二”、“时年八十有五”或是“时年九十有三”,我就肃然起敬。春秋时人 荣启期以为行年九十是人生一乐, 我想拥有一大把年纪的人大概是有一种可以在 人前夸耀的乐趣。 只是当时我离那耄耋之年还差一大截子, 不知自己何年何月才 有资格在署名的时候也写上年龄。 我揣想署名之际写上自己的年龄, 那时心情必 定是扬扬得意,好像是在宣告:“小子们,你们这些黄口小儿,乳臭未干,虽然 幸离襁褓,能否达到老夫这样的年龄恐怕尚未可知哩。”须知得意不可忘形,在 夸示高龄的时候,未来的岁月已所余无几了。俗语有一句话说:“棺材是装死人 的,不是装老人的。”话是不错,不过你试把棺盖揭开看看,里面躺着的究竟是 以老年人为多。年轻的人将来的岁月尚多,所以我们称他为富于年。人生以年龄 计算, 多活一年即是少了一年, 人到了年促之时, 何可夸之有?我现在不复年轻, 看人署名附带声明时年若干若干,不再有艳羡之情了。倒是看了富于年的英俊, 有时不胜羡慕之至。 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其茎部的细胞因春夏成长秋冬停顿之故而形成所谓 年轮,我们可以从而测知其年龄。人没有年轮,而且也不便横切开来察验。人年 纪大了常自谦为马齿徒增, 也没有人掰开他的嘴巴去看他的牙齿。 眼角生出鱼尾 纹,脸上遍洒黑斑点,都不一定是老朽的征象。头发的黑白更不足为凭。有人春 秋鼎盛而已皓首皤皤。 有人已到黄鰽之年而顶上犹有“不白之冤”, 这都是习见 之事。 不过, 岁月不饶人, 冒充少年究竟不是容易事。 地心的吸力谁也抵抗不住。 脸上、颈上、腰上、踝上,连皮带肉的往下坠,虽不至于“载跋其胡”,那副龙 钟的样子是瞒不了人的。别的部分还可以遮盖起来,面部经常暴露在外,经过几

散文读后感(共8篇)

散文读后感(共8篇) 本文是关于散文读后感(共8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这几天在读余光中的散文。长久以来被商业理性化的头脑又开始有了颇多感触和种种奇妙的想法,可谓枯井重回青春,活水自源头潺潺流出。为人的天赋尚未完全泯灭,这真教人欣慰。 有人说,人人皆可写小说,却只有灵气之人才能写诗歌和散文。这话一点也没有错。若非有灵气,又怎能想象力丰富,将乡愁化成一枚小小的邮票,眼中的秦俑不是秦俑,却是千千万万高唱战歌的英勇战士,假象的四个敌人更是令所有女儿的父亲都冷汗直冒,从此更加珍爱女儿、珍惜妻子。 谈到《乡愁》,个人以为这首诗被内陆媒体大肆追捧,部分归因于诗的最后一节: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当然,此诗的确是构思巧妙,先不论逻辑、对仗以及韵律,先看那语言,简洁,却非常有力度,短短88言就轻松渲染出绵长而深沉的感情,着实令人佩服。可是我们知道,余先生的很多诗都具备这样的艺术成就,偏这一首被某些人津津乐道、大力推荐,大概是诗的现实意义,也就是最后一节的功劳。有时,文学和艺术也会在无奈之下沦为某种工具。这不能怪余先生,他所做的不过是写出美丽的诗歌,供人欣赏、唤醒他们遗忘已久的感动,至于其他人如何理解和运用,非他能左右。 《中年》里,他体察到中年种种可晒可叹的身心变异,表白顺应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态: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如果年届不惑,再学习溜冰踢毯子放风筝,“偷闲学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点勉强。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中年的演员才

梁实秋散文《怒》

梁实秋散文《怒》 一个人在发怒的时候,最难看,纵然他平素面似莲花,一旦怒而变青变白,甚至面色如土,再加上满脸的筋肉扭曲,眦裂发指,那副面目实在不仅是可憎而已。俗语说,“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怒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一种变化。人逢不如意事,很少不勃然变色的。年少气盛,一言不合,怒气相加,但是许多年事已长的人,往往一样的火发暴躁。 我有一位姻长,已到杖朝之年,并且半身瘫痪,每晨必阅报纸,戴上老花镜,打开报纸,不久就要把桌子拍得山响,吹胡瞪眼,破口大骂。报上的记载,他看不顺眼。不看不行,看了呕气。这时候大家躲他远远的,谁也不愿逢彼之怒。过一阵雨过天晴,他的怒气消了。 诗云:“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这是说有地位的人,赫然震怒,就可以收拨乱反正之效。一般人还是以少发脾气少惹麻烦为上。盛怒之下,体内血球不知道要伤损多少,血压不知道要升高几许,总之是不卫生。而且血气沸腾之际,理智不大清醒,言行容易逾分,于人于己都不相宜。希腊哲学家哀皮克蒂特斯说:“计算一下你有多少天不曾生气。在从前,我每天生气;有时每隔一天生气一次;后来每隔三四天生气一次;如果你一连三十天没有生气,就应该向上帝献祭表示感谢。”减少生气的次数便是修养的结果。修养的方法,说起来好难。 另一位同属于斯多亚派的哲学家罗马的玛可斯?奥瑞利阿斯这样说:“你因为一个人的无耻而愤怒的时候,要这样的问你自己:‘那个无耻的人能不在这世界存在么?那是不能的。不可能的事不必要求。’”坏人不是不需要制裁,只是我们不必愤怒。如果非愤怒不可,也要控制那愤怒,使发而中节。佛家把“嗔”列为三毒之一,“嗔心甚于猛火”,克服嗔恚是修持的基本功夫之一。燕丹子说:“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我想那神勇是从苦行修炼中得来的。生而喜怒不形于色,那天赋实在太厚了。 清朝初叶有一位李绂,著《穆堂类稿》,内有一篇《无怒轩记》,他说:“吾年逾四十,无涵养性情之学,无变化气质之功,因怒得过,旋悔旋犯,惧终于忿戾而已,因以‘无怒’名轩。”是一篇好文章,而其戒谨恐惧之情溢于言表,不失读书人的本色。

梁实秋的散文读后感作文

梁实秋的散文读后感作文 我至爱梁实秋的散文,理性不乏风趣,高贵不乏素雅。 自从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过梁实秋的《下棋》,我对梁实秋的爱恋就有增无减,《下棋》中绝妙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啧啧称赞,梁老在比喻下棋者在争棋时的样子中写道,“对方的头上青筋暴露,黄豆般的汗珠一颗颗地在额上陈列出来,或哭丧着脸作惨笑,或 咕嘟着最做吃屎状,或抓耳挠腮,或一串串地噎嗝打个不休……”哈哈哈,多形象,我简 直对梁老的语言艺术佩服的五体投地;更妙的是,他不光让人笑,还让你在笑中思考,如“人总是要斗的,总是要钩心斗角地与人争逐的。与其和人争权夺利,还不如在棋盘上多 占几个官……”多有哲理啊,真是诠释了“棋如人生”的内涵。 梁实秋写作的年代,离现在已有近六十几年的历史了,可是读来一点都没有时代的疏 离感,相反却越读起劲,于是我钻到了学校图书馆,书海茫茫地把他的书一股脑的搬了下来,一次不能借多,就中午到阅览室啃读,最后居然有了不找遍梁老的作品不罢休的嗜好。 梁老的文章真是太有趣了,雅俗共赏,不仅有阳春白雪的鉴读之处,更有下里巴人的 谐趣之妙。梁老的最经典之作便是《雅舍小品》,《雅舍小品》印行出版后,已发行了六 七十版了,仍风行国内外,经久不衰,这和梁老大家的风范、厚实的文学功底是分不开的。《雅舍小品》中反映的都是大凡从市井之人到达官显贵都要做了事,如理发、骂人、结婚、握手、写字、讲价、下棋、送行等人所共有的喜怒哀乐、真善美和假丑恶,这可能也是我 读起来倍感亲切,爱不释手的原因。 在梁老的笔下,《理发》也能理出惊心动魄来。“就是小声说一句,我觉得,都会使 他丧胆而失去平衡,我的颈静脉也需要在他不知不觉间被他割断,后来剃刀暂时离开我的脸,我趁势立刻用梦魇的声音叫起来,‘别刮了,够了,谢谢你‘……”理发本来是整理 仪容,迈入高雅之堂的必备前奏,可是梁老把理发当做一件不愉快的事,把理发和牙医拔牙、刽子手屠户相提并论,真是不敢想象。虽然有点觉得夸大其词,但自己理发的心里体 验想来也和梁老描写的差不多,便忍不住击桌顿足高喊:“妙绝,绝妙……”。 在梁老的笔下,陋室也能现出“奇葩”来。“但若大雨滂沱,……终乃屋顶灰泥突然 崩裂,如奇葩初绽,轰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是狼藉。”这是梁老《雅舍》中的语句,雅舍是梁老在四川居住的房子,实际上是有窗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的陋室。梁老却称“雅舍”有个性,有个性就可爱。因为可爱,大雨如注 的时候,人的狼藉可想而知,却能形容出“奇葩初绽”的美景情趣来,可以看出梁老以苦 为乐,身居陋室而不陋,实乃“德馨”人士也。 在梁老笔下,《握手》是一件痛苦的事。梁老认为和谁握手大有官场尔虞我诈之势, 和做大官或自以为做大官者握手不好握,孤掌难鸣;和另一种人握手让你痛彻肺腑。梁老 还说,就握手的触觉而论,芊芊玉手难得一握,握得倒是冬笋或笋干之类,愉快也不多, 想来也是痛苦万分,简直是一种刑罚。梁老充满智慧地引用了《哈姆雷特》中的一句话:

关于余光中散文读后感300字.doc

关于余光中散文读后感300字 这几天在读余光中的散文。长久以来被商业理性化的头脑又开始有了颇多感触和种种奇妙的想法,可谓枯井重回青春,活水自源头潺潺流出。为人的天赋尚未完全泯灭,这真教人欣慰。 有人说,人人皆可写小说,却只有灵气之人才能写诗歌和散文。这话一点也没有错。若非有灵气,又怎能想象力丰富,将乡愁化成一枚小小的邮票,眼中的秦俑不是秦俑,却是千千万万高唱战歌的英勇战士,假象的四个敌人更是令所有女儿的父亲都冷汗直冒,从此更加珍爱女儿、珍惜妻子。 谈到《乡愁》,个人以为这首诗被内陆媒体大肆追捧,部分归因于诗的最后一节: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当然,此诗的确是构思巧妙,先不论逻辑、对仗以及韵律,先看那语言,简洁,却非常有力度,短短88言就轻松渲染出绵长而深沉的感情,着实令人佩服。可是我们知道,余先生的很多诗都具备这样的艺术成就,偏这一首被某些人津津乐道、大力推荐,大概是诗的现实意义,也就是最后一节的功劳。有时,文学和艺术也会在无奈之下沦为某种工具。这不能怪余先生,他所做

的不过是写出美丽的诗歌,供人欣赏、唤醒他们遗忘已久的感动,至于其他人如何理解和运用,非他能左右。 相关推荐:汪曾祺散文集1000字读后感散文读后感:读《宣纸上的记忆》有感1500字《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500字高中生读后感:《泰戈尔散文诗集》读后感高中生暑假读后感:杨绛散文《我们仨》读后感八年级读后感:读余光中散文后的感想贾平凹散文集读后感200字范文余光中散文读后感400字范文精选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600字范文八年级读后感:读贾平凹散文集后的感想 2019-11-06 这几天在读余光中的散文。长久以来被商业理性化的头脑又开始有了颇多感触和种种奇妙的想法,可谓枯井重回青春,活水自源头潺潺流出。为人的天赋尚未完全泯灭,这真教人欣慰。 有人说,人人皆可写小说,却只有灵气之人才能写诗歌和散文。这话一点也没有错。若非有灵气,又怎能想象力丰富,将乡愁化成一枚小小的邮票,眼中的秦俑不是秦俑,却是千千万万高唱战歌的英勇战士,假象的四个敌人更是令所有女儿的父亲都冷汗直冒,从此更加珍爱女儿、珍惜妻子。 谈到《乡愁》,个人以为这首诗被内陆媒体大肆追捧,部分归因于诗的最后一节: 而现在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篇一:读余光中散文有感 读余光中散文有感 从初中时期,语文老师们就说我的散文写得有多烂,字句不优美,词句如堆砌等等。因而,从那时起就特别喜爱读散文,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写出情真意美的散文。而写当然要从学会欣赏开始,所以我就把自己读了余光中先生散文的浅薄感悟写了下来。 初识余光中,是初中的一首现代诗《乡愁》,记忆深刻的是老师让我起来有感情的朗读,结果我竟然读湿了眼眶,虽然年少时期并没有离乡的经历,可还是被他的情谊与比喻背后的意义所打动。一个离开祖国几十年的游子,一个突然回归中国乡土文学的作家,当他看到祖国与台湾之间的海峡,想到自己与祖国的久别,他的内心不能不起涟漪。作为大陆人,他渴望回家,同样作为游子,更期盼回到母亲的怀抱,然而这时间太长,长到等自己意识到这些时已然两鬓斑白。所以他说,他用了20分钟写下了20多年的心绪。一气呵成正是情感激烈的表现,行云流水式的感情抒发看似平淡,但字字铿锵,令人情动。 在我看来,余光中先生的现代诗与散文最大的共通点就是感情都很细腻而又强烈,似缓缓流露但又浓得真切。犹如品酒一样,时间愈久,发酵的时间愈长,情感似缓缓的酒香沁入心脾,令人久久不能忘怀,而且余味袅袅久不散去。可以说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给我的就是这种感受。这是只就情感来说的。但是他的感情又不单一,总是能在一

篇散文中,触发多种情感看似天马行空却又不显得突兀。以至于伤春悲秋都来不及,又会被他的另一种情感感染,转而思考另一件事。文字清新,感情细腻而且转换自然,永远都有一种“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感觉,很温柔的牵动你的心。看似淡淡的却又久久挥散不去。比如《听听那冷雨》,由雨作为抒发情感的引子,雨来自于大陆,也只有雨能证明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了,因此本来略显黑暗感觉的淅沥沥的雨也就沾染了浓浓的乡愁,因为雨是和大陆有联系的因而它就变得不那么冷了,甚至是温暖而可爱的。而后又由雨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和大陆的千年文化,字里行间流露的无不是赞赏与骄傲。然后又写到美国的落基山,而盛赞之后笔峰一转“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需来中国”。可见在作者心里,祖国的山水永远是最美的,最有文化意蕴的。然后又写到听雨,雨是有故事的,它见证着沧桑变化,给人物是人非之感,不觉在阅读的过程中又添一丝感叹人生的惆怅,然而作者的思绪并不止于此,他又写到听雨的场所,引入了“古屋”以及和雨直接接触的瓦片,雨打瓦片是一种美好的音乐,是一种文化的韵味,但是随着高楼的建起,这种记忆不再,只能到诗经中探寻这种美好,可以说又把感情转入到对文化的追忆与惋惜。一场听雨,让我们听到了作者内心的乡愁以及前尘隔海,沧海桑田的忧伤。冷雨冷的不仅仅是身体,更是一种心情,面对变化却无可奈何,面对与大陆的分离更是有心无力。因此只能借雨来抒发对大陆的思念,对大陆文化的追随。语言依旧是淡雅的,而且多用叠词,使感情更加缠绵动人。

梁实秋散文

我读梁实秋的散文 ——杨柳晓风我最初认识梁实秋先生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里,那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写的正是梁实秋先生。不过这篇文章把梁实秋先生比作资本家的走狗,印象颇坏,受其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凡是梁先生的作品,我一概不读。 中学时代过去了很多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第一次接触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梁实秋散文精编》,我被牢牢吸引住了,很有相见恨晚的意思。说实话,这样吸引我的书,除了中学时代的琼瑶小说,那么现在就是这本散文集了。 先生的文章,看似平平淡淡,谈论的都是一些日常的话题,却不乏睿智,不是一般人能写得出来的。《雅室》说的是他在四川时,住的是雨来如漏斗,夏天蚊风盛行的破房子,他称之为“雅室”,还对它发生了感情,说它有个性,有个性就可爱。一座破屋,在他的笔下,居然妙处无处不在,他说住在那里,得月较先,闲来可以写作自遣。这里面就透露出先生的乐观的人生态度。《请客》一开头就说“若要一天不得安,请客;若要一年不得安,盖房;若要一辈子不得安,娶姨太太。”,仅这一句,似乎就能引你加入他的谈话中来。他慢慢道出请客的诸多事宜,处处都觉得津津有味,很能引起共鸣。 先生的高人之处,凡是极小的事情,经他一写,就显得与众不同,别有一番妙趣。就是简单的一道菜,他也能写出味道,让人垂涎。《烙饼》一文,他先写了烙饼的做法,然后连吃法也捎带上,他说“把蛋放在饼子上,卷起来,竖立之,双手扶着,张开大嘴,左一口、右一口,中间再一口。”读来倍感亲切。 先生的文字语言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而更具特色的是他的幽默,读来让人忍俊不禁。他写男人,“有些男人,西装裤挺直,他的耳后脖根,土壤肥沃,常常宜于种麦!”;写中年妇女的脸,由“牛奶葡萄变成为金丝蜜枣,……从‘鱼尾’起皱纹撒出一面网,纵横辐辏,疏而不漏,把脸逐渐织成一幅铁路线最发达的地图。”,诸如此类诙谐的文字比比皆是,妙趣横生。 先生的文章,在郁闷时读,可以让人释怀;在闲暇时读,可以娱悦心情。所以我的案头,现在一直摆着一本先生的文集,没事的时候,就信手翻开,好让自

散文读后感(共4篇)

散文读后感(共4篇) 《快乐》一文是写作者认为皇帝最快乐,但西班牙国王拉曼三世称他自己统治全国约五十年,国王每天公务繁忙,而真正快乐才十四天 我读完梁实秋散文集以后爱不释手,梁实秋的散文集是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 * 起20多年共出4辑。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体。而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呀。晚年的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我觉得梁实秋的散文不仅诙谐幽默,而且都是很生活化的东西,大有一种以小见大的感觉,很通俗易懂。梁实秋老先生的散文可以看出他那种乐观豁达的心态,我对他那篇关于养狗的散文感触颇深,实打实的抒发自己的真实想法,可以说是发自肺腑的共鸣。 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们行知园的教师都有幸收到了老园长陈老师给予我们的珍贵礼物,推荐的一本好书,我则拿到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尽管是较厚的一本书,但我爱不释手地利用几个午睡时间看完了《梁实秋散文集》,阅读后,感触很深,读梁先生的散文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毕淑敏,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 她的散文是澄清的,健康的,充满活力的。她的素材全部取于平常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修饰,也没有令人一读就感到新

鲜的选材,但她却把最普通的平民生活,便成了如孔雀开屏一样的灿烂的生活美景。她总能抓住人在生活中发现不到的镜头,他(她)总能洞穿人的心理,写出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画面,令人充满遐想与佩服。毕淑敏不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她同样是一位慈祥而又可爱的母亲。 在《混入北图》这篇文章中,毕淑敏的母爱与她对儿子的教导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在那时,北京图书馆是最大的图书馆,哪里有各种各样不同种类的图书,但那里却有规定:只对成年人开放。不知是不是遗传了毕淑敏,她的儿子从酷爱看书,对文学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当他长到十几岁已经是个小伙子的时候,毕淑敏在他苦苦的要求下,不得不带儿子“混入”北图,满足孩子向博览全书的愿望。 在青春时,何不去拓展自己的领域,为梦想努力,像毕淑敏的儿子一样,有志气:“长大一定要光明正大的从正门走进北图,因为那是贵宾的通道!” 人生是一场漫漫旅途。 一直以来最想做的事是在旅途感受飞驰的速度,变幻的风景,奇异的遭遇,萍逢的客人…… 初次看《行走人生》这本书,是被一幅幅毕淑敏阿姨在旅途中的照片所吸引的,都是一些我想去但还没有去过的地方的景物。细细的品读这本书后,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我发觉毕淑敏真是一个真诚的、谦虚的、亲切的阿姨。她写的文章在我看来没有丝毫做作之情,满溢着的都是一股亲切的感觉。我以为,毕淑敏阿姨会写自己的人生观、

梁实秋散文摘抄赏析精选

梁实秋散文摘抄赏析精选 梁实秋散文摘抄赏析精选 导语:梁实秋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这里励志故事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五篇梁实秋散文摘抄赏析,希望你们喜欢。 一、《同学》 同学,和同乡不同。只要是同一乡里的人,便有乡谊。同学则一定要有同窗共砚的经验,在一起读书,在一起淘气,在一起挨打,才能建立起一种亲切的交情,尤其是日后回忆起来,别有一番情趣。纵不曰十年窗下,至少三、五年的聚首总是有的。从前书房狭小,需要大家挤在一个窗前,窗间也许着一鸡笼,所以书房又名曰鸡窗。至于帮硬死沉的砚台,大家共用一个,自然是经济合理。 自有学校以来,情形不一样了。动辄几十人一班,百多人一级,一批一批的毕业,像是蒸锅铺的馒头,一屉一屉的发售出去。他们是一个学校的毕业生,毕业的时间可能相差几十年。祖父和他的儿孙可能是同一学校毕业,但是不便称为同学。彼此相差个十年八年的,在同一学校里根本没有碰过头

的人,只好勉强解嘲自称为先后同学了。 小时候的同学,几十年后还能知其下落的恐怕不多。我小学同班的同学二十余人,现在记得姓名的不过四、五人。其中年龄较长身材最高的一位,我永远不能忘记,他脑后半长的头发用红头绳紧密扎起的小辫子,在脑后挺然翘起,像是一根小红萝卜。他善吹喇叭,毕业后投步军统领门当兵,在“堆子”前面站岗,拄着上刺刀的步枪,满神气的。有一位满脸疙瘩噜嗦,大家送他一个绰号“小炸丸子”,人缘不好,偏爱惹事,有一天犯了众怒,几个人把他抬上讲台,按住了手脚,扯开他的裤带,每个人在他裤裆里吐一口唾液!我目睹这惊人的暴行,难过很久。又有一位好奇心强,见了什么东西都喜欢动手,有一天迟到,见了老师为实验冷缩热涨的原理刚烧过的一只铁球,过去一把抓起,大叫一声,手掌烫出一片的溜浆大泡。功课最好写字最工的一位,规行矩步,主任老师最赏识他,毕业后,于某大书店分行由学徒做到经理。再有一位由办事员做到某部司长。此外则人海茫茫,我就都不知其所终了。 有人成年之后怕看到小时候的同学,因为他可能看见过你一脖子泥、鼻涕过河往袖子上抹的那副脏相,他也许看见过你被罚站、打手板的那副窘相。他知道你最怕人知道你的乳名,不是“大和尚”就是“二秃子”,不是“栓子”就是“大柱子”,他会冷不防的在大庭广众之中猛喊你的乳名。使你脸红。不过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试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点整理 一、填空题二、选择题 1、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2、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在同年二月号《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 3、周作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和批评家,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表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4、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美文》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 5、鲁迅(中国的民族魂)的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等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 6、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期的《狂人日记》。 7、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 8、王统照的代表作:《沉思》、《微笑》,突出“爱”与“美”的观点,探讨人生的“烦闷与混扰”。 9、庐隐的代表作:短篇《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中篇《海滨故人》。 10、冯文炳,笔名废名,代表作:《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桃园》。 11、许地山,笔名落华生,代表作:《命命鸟》、《春桃》、《缀网劳蛛》、《商人妇》。 12、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第一本诗集《女神》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13、郭沫若早在现代戏剧发展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抗战时期,创作了《虎符》、《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等历史剧。 14、1922年,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出版合集《湖畔》,同年出版汪静之个人诗集《蕙的风》,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四人合称“湖畔诗人”。 15、1923年,出版了冰心的《繁星》与《春水》,宗白华的《流云小诗》。 16、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鲁迅把冯至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

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 导读:前几日,从新华书店读者俱乐部借得好书一本《梁实秋散文集》。读后,真有"绕梁之音,三日不绝"之感。他的古文底子深厚,博览群书,常从古文中引经论据如信手拈来,读罢却是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己灯下谈话,看似稀疏平常,去蕴涵着人生的哲学,余味无穷,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美的享受,梁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是以幽默风趣见长的"闲适小品"闻名于世,我尤其爱看他的"随想篇"中的文章,题目很简练,通常都是两个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饮酒"等等,包罗万象,说的都是些身边的人或事,可以透过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气息。今天看来,依然觉得趣味横生。从中还了解很多名词其实都由来以久了,例如"代沟",梁先生就写的非常详细,博古论今。代沟虽是翻译过来的新名词,但是我们古而有之了,《尚书·远逸》中就记载了我们最古的代沟之说。再例如"女人",他刻画的简直就是入木三分了,例如女人爱说谎,"若是能运用小小的机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获取精神上的小小胜利,因而牺牲一点点真理,这也可以算是说谎,那么,女人确是比较的富于说谎的天分。"很多人都陪女人买过衣服,她口中念念有词,或是式样不好,或是衣料太差,批评的一文不值,究其原因,无非是价格太贵了而已,所以女人善于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常归于不喜欢。哈哈,真可谓精辟。还如他描写的女人的嘴,说"女孩子从小就口齿伶俐…等到长大以后,三五成群,说长道短,声音脆,嗓

门高,如蝉噪,如蛙鸣,真当得好几部鼓吹!"他还归纳了两种类型,"长舌"型和"喷壶嘴"型。他在文章中虽都是论些小事,但却把一些陋习批评的体无完肤,看后甚感快意。 他在"作文的三个阶段"中也写道,"文章的好坏与长短无关,文章讲究气势的宽阔、意思的深入,长短并无关系。…所以文章过长过的短,不以字数计,应以起内容之需要为准。…文章的好坏与写作的快慢无关。顷刻之间成数千言,未必斐然可诵,吟得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亦未必字字珠玑。"使我顿时矛塞顿开,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仿佛都找到了答案。我之叙述惟恐不尽,使看者不解,现在看来,可能废话也有不少。 我素有摘抄的习惯,常把一些觉得甚好的描写、叙述记于抄本中,可读梁先生的散文,觉得字字如珠玑,无一处经不起推敲,让我无从下手。他的散文通篇看似随意而为,与小处却见大家风范,他的描写惟妙惟肖,他的叙述平淡、朴实,正如同他所说的"绚烂之极归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也不是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他如是说,也如是这样做的。 读一本好书,如交一位良师,受益终生。 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了梁实秋,当时接触的是他的小语箴言。遗憾的是没有看过他的文集。 嗨,大嘴,你有多大啊,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上小学了,不过那时我都上中专了。

读梁实秋散文《女人》读后感

读梁实秋散文《女人》读后感 梁先生在《女人》一文中讲述了女人诸多“不是”。女人原来如此丰富,读罢此文,竟怀疑自己还是不是女人了,似乎那些字眼皆与自己无关似的。我精心为你整理了读梁实秋散文《女人》读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首先讲女人爱说谎——“假如女人所捏撰的故事都能抽取版税,便很容易致富。这问题在什么叫做说谎。若是运用小小的机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获取精神上小小的胜利,因而牺牲一点点真理,这也可以算是说谎,那么,女人确是比较的富于说谎的天才。 有具体的例证!你没有陪过女人买东西吗?尤其是买衣料,她从不干干脆脆的说要做什么衣,要买什么料,准备出多少钱。她必定要东挑西拣,翻天覆地,同时口中念念有词,不是嫌这匹料子太薄,就是怪那匹料子花样太旧,这个不禁洗,那个不禁晒,这个缩头大,那个门面窄,批评得人家一文不值。” 提到撒谎的女人,我首先想到的是我那没有上过学且思维奇特的婆婆。每次她在不好意思麻烦我帮她做些例如买药看病之类的事情前,总会扯些东西南北不可思议的小谎,以打消她心中的不落忍。直至听到我坚定地说上那句“有事儿您说话!”后,才踏实地为我安排任务。 其实说实话,无论谎言的大小,谁都不喜欢被骗!我觉得为公婆做事天经地义,责无旁贷,定竭尽全力;但若有被骗之嫌,竭尽全力便会被折扣为力所能及。我是女人,当然也爱逛街买衣服,但最不喜欢磨蹭磨叽。一般我都是抱着“一见钟情”的心态对待买衣服这事儿,打眼儿一看,第一眼喜欢,手感质量不错,就与卖衣服的老板谈价钱,往往我的估值与老板能接受的价格相差无几,买卖双方

速战速绝,各不耽误时间;若未谈拢,换上一家店再谈价,若没戏,就主动降价十块八块的,向老板讲几句好的同时,衣服大多能在理想价格里拿下。 其次,梁先生讲述——“女人善变,多少总有些哈姆雷特式,拿不定主意;问题大者如离婚结婚,问题小者如换衣换鞋,都往往在心中经过一议二议三议,决议之后再复议,复议之后再否决,女人决定一件事之后,还能随时做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做出那与决定完全相反的事,使人无法追随。” 这一点,我在我的母亲身上大有体会。小的时候,妈妈常“朝令夕改”地支配我干这干那,我却因事务繁杂,乱了章法,超过两条及以上的“命令”,我必定忘仨,这让更年期的妈妈常常吼我——吃,你怎么忘不了呢?! 所以现在,我要求自己孩子做事时,会注意态度和方法,尽量用对方感觉舒适的语气,逐项安排他做事,完成一项再分配他下一项。如此,他能接受并得到很好的锻炼,我自己也省去了些许麻烦。 然后,梁先生讲——“女人善哭。从一方面看,哭常是女人的武器,很少人能抵抗她这泪的洗礼。善哭的也就常常善笑,迷迷的笑,吃吃的笑,格格的笑,哈哈的笑,笑是常驻在女人脸上的,这笑脸常常成为最有效的护照。女人最像小孩,她能为了一个滑稽的姿态而笑得前仰后合,肚皮痛,淌眼泪,以至于翻筋斗!”由此,我想到自己的性格里脆弱的一面。很小的时候,有次父母不在家,哥哥为了让我乖乖地听话不闹,就吓唬我说:“你再闹腾就死啦!死了就见不到爸妈我们啦!” 听了哥哥的话,我真的不敢哭闹了,暂时停止了对妈妈温暖的思念,小脑袋瓜儿里思绪飞转——见不到爸妈可怎么办?!现在我就没有见到他们,难道现在我已经死了吗?怎么办?!这个念头一出现,我立马咧嘴哭得更欢——我要找妈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风格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风格 梁实秋写散文别具一格,堪称散文界一代宗师,其散文写的炉火纯青,艺术造诣颇高,下面我拟从梁实秋散文鲜明的语言特色、闲适幽默的艺术风格等方面入手,对其散文的艺术特一,梁实秋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深厚,极具特色的语言成为其散文一个突出风格。 ⑴行文雅洁,用语精练。真正的散文语言,绝不容忍多余的文字,古近中外的散文大家无不以语言的节约性作为衡量语言表现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准。梁实秋创作散文追求一种“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境界,故此,他在篇幅上力求浓缩,删掉枝蔓;在语言上摅词滤藻,斯于至当。正是由于梁实秋深黯“割爱”的艺术原则,所以他的散文没有废话,以简洁取胜。他曾以“尽去枝节,少说废话”自励,认为散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简单”,“简单二字,是很高的理想”,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单薄粗简,而是一种有博返约的境界。他在《文学讲话》中谈及散文时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他自己的散文,也大都篇幅简约,语言精练,字数多在两千左右,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短文不满千字,却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梁启超的神采风貌,笔墨生花地写出了他的渊博学识,一位国学大师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叙写精致,行文雅洁是梁实秋散文艺术的一大特色,他的文章,几乎都是开篇切题,简洁了当,极少渲染铺排,转弯抹角。 ⑵梁实秋散文的语言具有一种典丽之美。这种美就是一种“国文的味道”,他通过文言文的语体化,达到古今融化的境界. 二,梁实秋散文具有一种包容性。这主要体现在他对中西方文化的兼他认为,中西文化各有优劣,因此他既反对妄自尊大,又反对妄自菲薄,主张虚心接受外来文化,使之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溶解在一起。他的散文创作就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具有了一种包容性:如在写作技巧上,梁实秋对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以及杜诗极为熟悉。他经常揣摩这些诗文的章法、句

《梁实秋散文集》好词好句大全

《梁实秋散文集》好词好句大全 第一篇:《狼王梦好词好句》 好词佳句积累(六) ——摘自《狼王梦》好词: 奋勇追击宽恕损失惨重愤慨悲惨懒洋洋形影不离撒娇献媚立功赎罪紧追不舍疲于奔命身不由己居高临下来势汹汹锲而不舍同归于尽筋疲力尽虚张声势冉冉升起富丽堂皇争强好胜浑身痉挛懵懵懂懂诡计多端消散殆尽黯然无神反败为胜跃跃欲试杀气腾腾迫不及待威风凛凛娇嫩鲜艳明媚的阳光湿润的空气春潮在汹涌犹犹豫豫凄惶疑云密布毫不理睬模模糊糊急于掩饰静卧不动转悲为喜闷声不响针锋相对虚无缥缈神志眩迷肃杀同归于尽狂风骤起飞沙走石惊天动地蓝幽幽心急如焚踱来踱去浑身颤栗不堪设想争先恐后奄奄一息昏昏沉沉艳阳高照欢天喜地神魂颠倒毫无疑问胆略出众厚此薄彼狼吞虎咽野心勃勃逆来顺受突如其来闪闪发光十分罕见自然而然狂吮滥吸暴露无遗不近人情斑痕累累强取豪夺献媚邀宠无缘无故怜悯之心小心翼翼抖抖瑟瑟佳句: 1.它全身狼毛稠密,特别是毛色偏蓝的脊背,被晶莹的雪花摩擦得闪闪发亮;身体开始发育,宽阔的胸脯突出一块 块饱满的肌肉;它的性情被饥饿折磨得越来越暴烈,一双贪婪的

眼睛里闪烁着金属般冷凝的光泽。 3.沼泽地里长着稀稀疏疏的几丛芦苇,芦苇杆都已枯焦,苇稍还粘留着几朵轻盈的鹅黄色的花絮,在秋风的吹刮下,飞舞旋转。嫣红的夕阳,凄惶的归鸟,更平添几分愁绪。 4.这天半夜,老天爷降下第一场雪,娇软的雪花飘落在还残留着秋阳温暖的大地上,立刻融化成雪水,草原一片泥泞。 第二篇:《《撒哈拉的故事》好词好句摘抄》 爱不释手万里迢迢心血来潮神经兮兮含情脉脉受宠若惊理所当然容光焕发乱七八糟骨瘦如柴冲口而出无可奈何逃之夭夭不以为然千咛万嘱自言自语一望无际胡说八道不知不觉千真万确满头雾水受宠若惊东张西望密不透风触目惊心黯然失色心惊胆裂名副其实不可思议气势汹汹笑容可掬花红柳绿眼花缭乱走投无路心灰意懒语无伦次怜悯温和一声不响飞蛾扑火穷苦潦倒千奇百怪惊天动地从天而降忍无可忍大呼小叫不置可否海市蜃楼如梦初醒五光十色若有若无狼吞虎咽喃喃自语成千上万满载而归浩浩荡荡谈天说地不亦乐乎艺高胆大连绵不绝惊涛裂岸一本正经不卑不亢气势凌人大名鼎鼎花枝招展筋疲力尽自说自话风和日丽男女老幼异口同声天旋地转有气无力 他被吓得全部头发刷一下完全竖起来,像漫画里的人物一样好看极了,我看他吓得如此,一面笑一面跑到安全地带,等他想起来要追时,这个巫医已经逃之夭夭了。

梁衡散文集读后感

梁衡散文集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梁衡散文集读后感(一)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记得在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曾推荐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但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到了大学的时候才有了空余的时间来看一下,看过之后有了很多的感想。 梁先生说过看一篇文章,应该注意里面的知识和思想内容以及审美,我们看一本书,虽然不是上政治课,但其中的思想也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会构成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 从中我感觉当我们看一本书时,要学会审视其中的内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学会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学其精华,这样才算真正的读一本书。这些使我认识到了读书的真正的意图和方法。原来我读书就只是看一下,不会走太多的内心,只是名符其实的读一下,亦或是感慨一时,不会太深入内心。虽然和梁先生讲的有点出入,但也相当于没读。但这不禁使我想到现在的好多读者,他们读了一本书,情绪太过于投入其中,使得他们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从而被其中的情感或人生观所惑,对整个现实的世界都有了错误的认知,从而酿成了许多悲剧。这就正如梁先生所说的不要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观点或建造的文学世界,要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会审视。这样才能真正的

从书中汲取到营养,不算白读一本书,不正确的阅读只会适得其反。 梁先生在《晋祠》中写的古晋名胜晋祠,在文中他说晋祠的山美、树美、人美,使我对现今的另一非常热门的现象——旅游有了新的一些看法。现在的人们很喜欢旅游,一到假期或者空闲的时候就会去旅游。但现在的旅游我感觉更是一种形式,太多的人就只是到了名胜古迹去照个像留个影记个念,也有太多的人到了景区就一定要到最有名的地方去留影或去参观一下,不管有多累。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说“旅游最重要的是寻找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放松心情,让灵魂得以升华,而不是只是一个任务,让旅游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义”。 对此我深感认同。如今太多的已经不懂得发现美,只是麻木的去景点照相,留念,仿佛就是完成了一件任务似的。现在的人们太浮躁,不会真正的静下心来去真正的感受我们的生活,更别谈去发现美,人们只会麻木的照相取景,不会真正放松心情,感受自然,升华灵魂。正如梁先生在晋祠的感受:春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入秋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无论何时抬级登山都清悦神爽。梁先生真正的在景区中看到了大自然的美,既放松了心情,又升华了灵魂,是真正的旅游者,大自然的欣赏者,是我们都应该做到的。 最后,梁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人人皆可为国王》。一开始其便写了国王的权高位重,一国之财任其所用,一国之民任其役使。所以很自然就成了人人的目标。 但接着梁先生就说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的时候长短并不是绝对的,王亦有局限。王也有其所不能得到的。当然也不是人人都想成

梁实秋散文脸谱

梁实秋散文脸谱 【篇一:梁实秋散文,脸谱】 我要说的脸谱不是旧剧里的所谓整脸碎脸三块瓦之类,也不是麻 衣相法里所谓观人八法威、厚、清、古、孤、薄、恶、俗之类。我 要谈的脸谱乃是每天都要映入我们眼帘的形形色色的活人的脸。旧 戏脸谱和麻衣相法的脸谱,那乃是一些聪明人从无数活人脸中归纳 出来的几个类型公式,都是第二手的资料,可以不管。 古人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那意思承认人面不同是不成问题的。 我们不能不叹服人类创造者的技巧的神奇,差不多的五官七窍,但 是部位配合,变化无穷,比七巧板复杂多了。对于什么事都讲究统 一标准化的人,看见人的脸如此复杂离奇,恐怕也无法训练改造, 只好由它自然发展罢?假使每一个人的脸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翻出来的,一律的浓眉大眼,一律的虎额龙隼,在排起队来检阅的时候固 然甚为壮观整齐,但不便之处必定太多,那是不可想像的。人的脸 究竟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否则也就无所谓谱。就粗浅的说,人 的脸大别为二种,一种是令人愉快的,一种是令人不愉快的。凡是 常态的,健康的,活泼的脸,都是令人愉快的,这样的脸并不多见。令人不愉快的脸,心里有一点或很多不痛快的事,很自然的把脸拉 长一尺,或是罩上一层阴霾,但是这张脸立刻形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立刻把这周围的气氛变得阴沉。假如,在可能范围之内,努力 把脸上的筋肉松弛一下,嘴角上挂出一个微笑,自己费力不多,而 给予人的快感甚大,可以使得这人生更值得留恋一些。我永不能忘 记那永长不大的孩子潘彼得,他嘴角上永远挂着一颗微笑,那是永 恒的象征。一个成年人若是完全保持一张孩子脸,那也并不是理想 的事,除了给婴儿自己药片作商标之外,也不见得有什么用处。不 过赤子之天真,如在脸上还保留一点痕迹,这张脸对于人类的幸福 是有贡献的。令人愉快的脸,其本身是愉快的,这与老幼妍媸无关。丑一点,黑一点,下巴长一点,鼻梁塌一点,都没有关系,只要上 面漾着充沛的活力,便能辐射出神奇的光彩,不但有光,还有热, 这样的脸能使满室生春,带给人们兴奋、光明、调谐、希望、欢欣。一张眉清目秀的脸,如果恹恹无生气,我们也只好当做石膏像来看 待了。 我觉得那是一个很好的游戏:早起出门,留心观察眼前活动的脸, 看看其中有多少类型,有几张使你看了一眼之后还想再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