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的特点
梁实秋散文【经典散文】

梁实秋散文【经典散文】梁实秋散文【经典散文】章节一:序言本文通过梁实秋的散文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度思考的观点。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散文以细腻情感和深刻思考而著称。
本文将详细介绍梁实秋散文中的几个重要作品。
章节二:《故乡的云》《故乡的云》是梁实秋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故乡的美丽云彩,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该篇散文情感细腻,文笔流畅,读起来让人感受到家乡的美好。
章节三:《借问路人》《借问路人》是梁实秋的另一篇经典散文,通过一个路人的问答,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这篇散文引人深思,语言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章节四:《月》《月》是梁实秋的散文作品中唯美而富有哲理的一篇。
作者通过描绘月亮的美丽和变化,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这篇散文语言优美,内容深入人心,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章节五:《邀月》《邀月》是梁实秋的一篇诗意散文,通过邀请月亮共度美好时光,表达了作者对遥远记忆和美好回忆的怀念之情。
这篇散文充满了诗意,情感充盈,给人以温馨而又深沉的感受。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本文附件为梁实秋散文选集,包括《故乡的云》、《借问路人》、《月》、《邀月》等多篇作品,供读者参考阅读。
法律名词及注释:1. 知识产权:指人们对其智力劳动所创造的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版权、商标权、专利权等。
2. 版权:指著作权人对其所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所享有的权利,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展览权等。
3. 出版权:指著作权人将其作品通过出版物形式向公众传播的权利。
4. 著作权:指对文学、艺术作品享有的法律保护,包括作品的出版权、发行权和演出权等。
以上是本文的详细内容,涉及了梁实秋散文中的几个重要作品,附带了相关附件供参考。
法律名词和注释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感谢阅读本文!。
浅谈林语堂与梁实秋的散文比较

林语堂的创作体现出非常突出的幽默特征,他的散文幽默闲适,同时也有率性的一面,在平淡中见深长。
这与他倡导的“幽默”与“闲适”的是有密切的关系的。
的
散文则是冲淡中带幽默,幽默与冲淡的结合,创造出了他自己文体的自然与雅洁,体现出他一种极为雅致的文学风格。
下面是我读林语堂的《孤崖上的一枝花》和梁实秋的《雅舍》得出的一些感受。
相对于林语堂《孤崖上的一枝花》所用的率性,闲适,幽默的笔触,梁实秋的《雅舍》中的语言就比较质朴平白,淡定从容,诙谐生动。
雅舍其实并不“雅”,只是
因为梁实秋的随遇而安的达观的态度使他能洒脱的看待身边发生的种种事态,随缘的享受生活。
文章描写
从林语堂的《孤崖上的一枝花》和梁实秋的《雅舍》上的写法,我认为他们的散文都是具有幽默风趣的特质,只不过梁实秋的幽默特质及不上林语堂。
梁实秋的散文闲适,活泼,同时又具有平静,随遇而安的态度。
而林语堂的散文虽也是闲适的,但他又是比较率性的,行文中表现出来的相对比较张扬一些。
但是都我认为二人的文章都能够让人感觉到平静,闲适,和舒服。
梁实秋先生的写作风格

梁实秋先生的写作风格1 梁实秋先生的冲淡也是他个性的特点之一,但这一点似乎并没有幽默在他文中的位置显眼。
《老年》一文应是他这一特点得到充分发挥的代表之作了,文中有道:“五欲全销,并非易事,若已全销,人间又还有何留恋的呢。
”仅以此一句作结,便将全文冲淡的感情显露无疑。
说到冲淡,这与他从师周作人不无关系,同样,他的冲淡虽有自己的特点,却不及周作人的深刻。
我们试比较一下周作人《故乡的野草》中的结尾:“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逢窗下总是露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来,这也就是上坟船的证据了。
”这种差距也许可以让人从另一角度理解:梁实秋不是天性轻松的吗?他师承周作人的冲淡,却不及其深刻;他追慕林语堂的幽默,却不及其机智,但是,他却恰到好处的中和了周、林二人的冲淡与幽默,创造出了自己文体的自然与雅洁,自己个性的独特与完整,不得不说,这种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一家风格的人生态度是令人赞叹的。
幽默与冲淡的完美结合,便成一种极为雅致的文学风格,也成为先生人生态度的精粹,读其文,观其人,会有一种清新而不失典雅的感受。
从作品的篇幅来说,多是短小精焊的美文,简洁明澈,以雅化俗,常使人读后齿颊留香。
在对中国文坛“浪漫之子”徐志摩的评价之中,有这样一句话,给人感受至深,典型体现了雅致文风:“如果真以为诗有翅膀,能把诗人带到天空,海阔天空的俯瞰这乌烟瘴气的人间,而且能长久的凭空御虚,逍遥于浩天之上,则会体验到真的天堂。
”做人怎样算是雅致?看看梁实秋先生的为人风格:以完美的态度面对人生,以浪漫而务实的态度实现人生,以平淡的过程度过人生,实在是雅致至极。
梁先生曾到过四川,称当地民舍为“雅舍”,一入住后,久久不愿离去,“雅舍”中,梁实秋获得了作文的雅兴与为人的雅趣。
同时,逐步奠定了他的雅致之风,铸就了他的高雅人格,从而也才有了梁实秋的雅致人生。
梁实秋用手中轻快的笔展现了他的人生哲学——严谨中有谦逊;轻松后有幽默,更有丝丝的冲淡蕴含其间,汇成清新隽永的雅致人生。
七年级读后感: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_初中作文

七年级读后感: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
我读完梁实秋散文集以后爱不释手,梁实秋的散文集是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
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体。
而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呀。
晚年的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我觉得梁实秋的散文不仅诙谐幽默,而且都是很生活化的东西,大有一种以小见大的感觉,很通俗易懂。
梁实秋老先生的散文可以看出他那种乐观豁达的心态,我对他那篇关于养狗的散文感触颇深,实打实的抒发自己的真实想法,可以说是发自肺腑的共鸣。
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们行知园的教师都有幸收到了老园长陈老师给予我们的珍贵礼物,推荐的一本好书,我则拿到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
尽管是较厚的一本书,但我爱不释手地利用几个午睡时间看完了《梁实秋散文集》,阅读后,感触很深,读梁先生的散文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年级读后感: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
1 / 1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梁实秋先生文章特点

梁实秋先生文章特点特点: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恬淡、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有欧美文学的刚直严密、雍容幽默,也有汉文学的古朴凝练、铿锵顿挫,还有北京方言的亲切、平白风趣,具有追求“人生的艺术化”的笑谈人生态度。
梁实秋先生的冲淡也是他个性的特点之一,但这一点似乎并没有幽默在他文中的位置显眼.《老年》一文应是他这一特点得到充分发挥的代表之作了,文中有道:“五欲全销,并非易事,若已全销,人间又还有何留恋的呢.”仅以此一句作结,便将全文冲淡的感情显露无疑.说到冲淡,这与他从师周作人不无关系,同样,他的冲淡虽有自己的特点,却不及周作人的深刻.我们试比较一下周作人《故乡的野草》中的结尾:“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逢窗下总是露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来,这也就是上坟船的证据了.”这种差距也许可以让人从另一角度理梁实秋不是天性轻松的吗?他师承周作人的冲淡,却不及其深刻;他追慕林语堂的幽默,却不及其机智,但是,他却恰到好处的中和了周、林二人的冲淡与幽默,创造出了自己文体的自然与雅洁,自己个性的独特与完整,不得不说,这种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一家风格的人生态度是令人赞叹的.幽默与冲淡的完美结合,便成一种极为雅致的文学风格,也成为先生人生态度的精粹,读其文,观其人,会有一种清新而不失典雅的感受.从作品的篇幅来说,多是短小精焊的美文,简洁明澈,以雅化俗,常使人读后齿颊留香.在对中国文坛“浪漫之子”徐志摩的评价之中,有这样一句话,给人感受至深,典型体现了雅致文风:“如果真以为诗有翅膀,能把诗人带到天空,海阔天空的俯瞰这乌烟瘴气的人间,而且能长久的凭空御虚,逍遥于浩天之上,则会体验到真的天堂.”做人怎样算是雅致?看看梁实秋先生的为人风格:以完美的态度面对人生,以浪漫而务实的态度实现人生,以平淡的过程度过人生,实在是雅致至极.梁先生曾到过四川,称当地民舍为“雅舍”,一入住后,久久不愿离去,“雅舍”中,梁实秋获得了作文的雅兴与为人的雅趣.同时,逐步奠定了他的雅致之风,铸就了他的高雅人格,从而也才有了梁实秋的雅致人生.梁实秋用手中轻快的笔展现了他的人生哲学——严谨中有谦逊;轻松后有幽默,更有丝丝的冲淡蕴含其间,汇成清新隽永的雅致人生.他给后辈学者所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表面的文字.读过梁先生的人生哲学,想想,我们也应拿出人生的钥匙,开始解读自己的人生哲学了吧.我们带着世纪的曙光,因此,我们应阳光一般的走着;我们带着时代的使命,因此,我们应自豪的跑着;我们不是弱不禁风、离不开温室的花,因此,我们应该独立和坚强的生活;我们更不是历史的奴隶,因此,我们要带着个性的翅膀飞翔!如是解读我们的人生哲学……从客观的角度去看梁实秋,我认为,从他的人生哲学中所体现的人格魅力与精神的确有很多闪光的亮点值得我们学习,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永桓不变的人世定则,使得我要努力用全面而批判的眼光去解读这位文坛名家.他似乎没有那种浪漫的态度,使得他的文章总是很平实.我并不认为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便是作文的最佳风格,人,应该有浪漫之气,会想,会追求,而不是仅仅拘束于现实人生.只可惜他没有从徐志摩那儿沾染点罗曼蒂克.另外,梁实秋的杂文言辞不够犀利,缺少点锋芒,虽然有幽默的讽刺、完整的辩证结构,也不缺少丰富的例证,但气蕴不够,便有懈可击.作者小处着眼,大处落笔,纵横生发,笔触较为恣肆,却颇有絮语散文的特色,给人们一种沉静的感觉.作者以雅致的渲染揭露了这个世界上的高等动物身上的种种疵点,揭示了社会的缺憾.在批评中带有道德意味,这在不完美的社会中应该说有永久性的价值,可见它在港台这个世态炎凉的社会中成为人们所喜欢的书,出版达四十多次而不衰,绝非偶然.文学难得的是忠实——忠于人性.梁实秋的文艺观有两个要点:一是反对以功利的眼光看待文学;二是认为文学应该表达亘古不变的人性.梁氏对人性极其重视,但他所主张的人性是抽象的,超阶级的,这显然是错误的.但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暂且拘泥于对当时政治价值和标准,判断注重艺术方面的借鉴.2.梁实秋先生,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今年,是先生诞辰100周年.梁实秋出生在北京,小时候念过私塾.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读书.当时的清华学校,是用美国返还中国庚子年的一半赔款而建的.招生按照当年各省的赔款摊派比率,在清华读满八年后,可以出国留学.在清华学校期间,五四运动对他影响很大.1923年,梁实秋赴美留学,先后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数所大学学习.1926年回国,结束了他的学生生涯.梁实秋回国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五十年来在国内数所大学任教.梁实秋回国后,曾和胡适、徐志摩等人共创新月书店,是当时文坛"新月派"后期的大将之一.早期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这期间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期间,他在副刊上写了这么一篇编者按:现在中国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为不同.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木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我老实承认,我的交游不广,所谓‘文坛’,我就根本不知其坐落何处,至于‘文坛’上谁是盟主,谁是大将,我更是茫茫然.这篇小小的编者按引发了文坛的大地震.有人在报纸上说,抗战时期的一切都与抗战有关,写文章也一定和抗战有关联,你梁实秋说某些文章可以“与抗战无关”,是何居心?“与抗战无关论”的罪名让梁实秋背负了几十年.据说在八十年代初期的一次文学国际会议上,国内大陆的一位代表还在会议上重提此事.但是据统计,梁实秋在抗战期间所写的文章里,提到"抗战"二字的次数很多.他在抗战开始时力主抗战,被日本人定为抗日分子,为躲避日本人的迫害,孤身一人从汉口逃到重庆,和夫人长期别离六年之久.他对日本人的痛恨可想而知.因为一篇编辑的约稿文章,就说他不支持抗战的人,未免有些别有用心.1940年,梁实秋本来想随一个访问团到延安去访问.毛泽东发电报说,我们不欢迎梁实秋来.梁实秋只好终止随团访问.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又把梁实秋定为“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先是鲁迅的“丧家的资产阶级的泛走狗”,又有毛泽东的亲批在后,“反动文人”的罪名,是无论如何也洗不清了.49年梁实秋去台湾后,他的作品在大陆再也没有出版过(和鲁迅在台湾的待遇一样),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才有出版社出版他的散文.梁实秋年轻时也发表过一些政治言论,例如和胡适、罗隆基合著《人权宣言》等.到台湾后,专注于学术和教书,没有再对国民党提过什么意见.李敖写过一篇文章《梁实秋偷打印机?》,文中说”国民党在台湾,曾派人到梁实秋家搜查,说办事处偷了打印机.因为现在在台湾的知名文化人,不是国民党的大概只有梁实秋了.搜查只是个警告:到台湾了,还是乖乖的吧.从那以后,梁实秋就再也没发表过对国民党不利的言论.这样一个软弱的人,居然也可以誉满士林而死(大意如此,我找不到原文.出自李敖《君子爱人以色》).人各有志,梁实秋无意于政治,也无可厚非.然而李敖持才自傲,看谁不顺眼都骂,连提携他的文坛先辈都不放过,颇有当年鲁迅之风.(郭沫若曾说过,鲁迅先生除了不骂自己,谁都要骂.)梁实秋从1930年开始,到1976年,用了三十七年的时间,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37卷.他还曾编著过三十多本字典和教科书,常见有《远东英汉大字典》等.这翻译大师的称号,梁实秋当之无愧.梁实秋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就是他的散文了.他的散文幽默风趣,看似平平淡淡,实则用意深远.他的散文写前思索再三,一旦写成,决不再改.梁实秋与林语堂、周作人,都可称为散文大家.梁实秋去世后,有人说如今的散文之林,可以用“但恨不见替人”来形容.他的著名散文作品集《雅舍小品》中的“雅舍”,是指抗战期间在重庆的故居.“雅舍”是梁实秋和他的清华同学吴景超合买的,“雅舍”的名字就来源于吴景超的夫人龚业雅.随着《雅舍小品》的受人欢迎,“雅舍”之名也越来越大.九十年代,因为重庆市的城区改造,“雅舍”可能要被拆除.消息传出,冰心、舒乙、李宣华、林海音等纷纷呼吁“雅舍”应该保留.冰心说:“雅舍因为进入了文学作品而不同凡响”,舒乙在《团结报》上发表了《寻找"雅舍"》一文,论证"雅舍"应该存在的价值.后来在各界的呼吁下,被重庆市政府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雅舍”得以长存.从这当中可以看出梁实秋散文的受欢迎程度.晚年梁实秋接受采访,说一生中有四个遗憾.一,有太多的书没有读;二,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成为古人;三,亏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情谊;四,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现在也有同感.。
请简述梁实秋相关文学常识

请简述梁实秋相关文学常识摘要:一、梁实秋简介二、梁实秋的文学成就1.散文创作2.文学批评3.翻译作品三、梁实秋的代表作品1.《雅舍小品》2.《荷塘月色》3.《背影》四、梁实秋的文学风格1.语言风格2.思想内容正文:梁实秋,原名梁秋实,字实秋,1903年出生于中国浙江杭州,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
他的一生致力于文学事业,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梁实秋的文学成就丰富多样,其中包括散文、文学批评和翻译作品。
他的散文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风格受到广泛好评。
在散文创作方面,梁实秋关注生活琐事,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富有哲理的思考描绘人生百态。
他的散文作品既有幽默风趣的一面,也有深沉内敛的一面,展现了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为文学批评家,梁实秋积极参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讨论。
他关注文学创作的方法、技巧和审美价值,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他的文学批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推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翻译方面,梁实秋致力于向中国读者介绍西方文学。
他翻译了许多西方名著,如莎士比亚的戏剧、约翰·济慈的诗歌等。
他的翻译作品既忠实于原文,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梁实秋的代表作品有《雅舍小品》、《荷塘月色》和《背影》等。
其中,《雅舍小品》以其幽默风趣的散文风格受到读者喜爱;《荷塘月色》以优美的景物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而《背影》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展现了梁实秋深沉的内心世界。
梁实秋的文学风格独具特色。
在语言风格上,他力求简洁、明了,注重文字的韵律美。
他的作品既有对现实生活的讽刺,也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内涵。
在思想内容上,梁实秋关注人性、关注生活,以独特的视角剖析社会现象,寓意深刻。
总之,梁实秋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文学成就和独特风格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梁实秋散文《雅舍》赏析

诗云:“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苏轼赋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为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种面对困境的释然、达观的态度,比起一碰到逆境就沮丧、颓废,总是要积极得多。余秋雨
本文语言上的特色十分鲜明,非常值得赏析、发挥。概括起来,有四大特点:
(一)骈散相间。作者喜用排偶,对偶、排比句
式,几乎每段都有,或铺叙,或描写,异彩纷呈。这些排偶句显示了很强的文学功力,语言老到,文采斐然。作者又善于将整句与散句配合使用,奇偶互见,骈散相宜,行文活泼,舒卷自如,恰如行云流水,姿态横生。
《雅舍》1940年写于重庆。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1939年5月,梁实秋随教育部中小学教科书编委会迁至重庆北碚,秋天,梁与吴景超夫妇在北碚主湾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此屋结构系砖柱木架,瓦顶篾壁,有房6间,高低两蹬,梁实秋住一室一厅。然而.梁实秋住进后,宾客盈门,骚人墨客,常聚会于此,吟诗作画,弹琴对弈,热闹非凡。梁实秋在雅舍蛰居7年(1939-1946),其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这里写就的。雅舍其名自然有所寄托。那么,这“舍”到底“雅”在何处?作者于“雅舍”的描写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本文的语言风格又有何特色?这些是我们在阅读时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先生痛批梁实秋的杂文
倒是连篇累牍,不一而足。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梁实秋也得到了重新评价。他在文学事业和学术研究上的巨大成就,获得了充分肯定。梁实秋在其漫长的人生历程中,虽然有某些严重偏见,但终究是一位爱国的文人学者、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
美文选粹名家散文梁实秋《雅舍》

【美文选粹】名家散文:梁实秋《雅舍》【背景简介】《雅舍》是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雅舍小品》的之首篇。
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国难当头,大学教授到重庆也只能租住陋室。
明明是陋室,作者却偏偏称其为“雅舍”,这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无奈,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调侃。
面对同样的境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因而也会有不同的体验。
由散文小品《雅舍》可见,梁实秋先生实在是一位具有开朗乐观心态与旷达超脱情怀的智者。
【文本欣赏】雅舍梁实秋①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下”,“亭子间”,“茅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
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留空隙,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②“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霜降以后, 一棵树的叶子由黄而红, 由枯萎 而摇落。我们不以为异。为什么血肉之躯几 十年风吹雨打之后, 刚刚有一点老态龙钟, 就要大惊小怪? 世界上没有万年长青的树, 蒲柳之姿望秋而落, 也不过是在时间上有迟 早先后之别而已。 ——《聋》
大家习惯了把我当做一个耳聪的人,并且不习惯于 和一个聋子相处。看人嘴唇动,我可不敢唯唯否否, 因为何时宜唯唯,何时宜否否,其间大有讲究。我曾 经一律以点头称是来应付,结果闹出很尴尬的场面。 我发现最好的应付方法是面部无表情,作白痴状。 瞎子常戴黑眼镜,走路时以手杖探地,人人知道他是 瞎子,都会躲着他。聋子没有标帜,两只耳朵好好的, 不像是什么零件出了毛病的人。还有热心人士会附 在我耳边窃窃私语,其实吱吱喳喳的耳语我更听不 见,只觉得一口口的唾沫星子喷在我的脸上,而且只 好听其自干。
3、语体风格
白话的浅近 文言的雅洁 西语句式的灵活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排比、比喻、夸张„„)
“仄声字容易表示悲苦的情绪,响亮的声音容 易显出欢乐的神情;长的句子表示温和驰缓,短的 句子代表强硬急迫的态度。‛(《论散文》)
散文之妙在于自然……如今散文之弊,其一 为泛词滥语太多,自诩为新潮作风,实则如 滓渣之泛起,令人作呕。又有大量引用外文 句法者,繁复晦涩,不知所云。——《〈悠 悠蓝山〉序》 “我最近一次病,病情相当曲折,叙述起来要 半小时,如用欧化语体来说半小时还不 够。‛(《病》)
雅舍小品的特点
1、题材上,选取日常生活琐事 《音乐》《衣裳》《旅行》 《握手》 《洗澡》《下棋》《写字》《男人》《女人》 《孩子》《中年》《老年》《病》《穷》 《懒》《馋》
小品散文历来主张“小中见大”,其取材不在于关 系“经国之大业”,也不在于阐发道德、义理之精 要,而是以一己的性灵抒发为主,小中见大。
普天之下以哪一个民族为最脏,这个问题不是见闻 不广的人所能回答的。约在半个世纪以前,蔡元培 先生说,‚华人素以不洁闻于世界:体不常浴,衣 不时浣,咯痰于地,拭涕以袖,道路不加洒扫,厕 所任其熏蒸,饮用之水不经渗漉,传染之病不知隔 离。‛这样说来,脏的冠军我们华人实至名归,当 之无愧。这些年来,此项冠军是否一直保持,是否 业已拱手让人,则很难说。 其实,脏一点无伤大雅,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一个国 家因脏而亡。一个个的纵然衣冠齐整望之岸然,到 处一尘不染,假使内心里不大干净,一肚皮男盗女 娼,我看那也不妙。 ——《脏》
晚明“性灵小品”大家张岱曾提出 “近”的原 则:“吃龙肉不若吃猪肉,画鬼神不若画狗马。龙肉 与鬼神,虚无飘渺,食不能得其味,画不能得其形。” 猪肉、狗马皆生活中平常事物, 因为“近”反而得 其真。以真情写近事,远超那些不知所云、大而无 当的“不朽之盛事”。
他认为“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 性。”(《文学纪律》) 他不写反映时代波澜的高
女人善变,多少总有些哈姆雷特式,拿不定主意: 问题大者如离婚结婚,问题小者如换衣换鞋,都往 往在心中经过一读二读三读,决议之后再复议之后 再否决,女人决定一件事之后还能随时一百八十度 的大转变,做出那与决定完全相反的事,使人无法 追随,因为变得急速,所以容易给人以‚脆弱‛的 印象。莎士比亚有一名句‚‘软弱’呀,你的名字 叫做‘女人’!‛但这脆弱,并不永远使女人吃亏。 越是柔韧的东西越不容易摧折。(《女人》)
[晋]左思《咏史》:“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吕氏春秋》:“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 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说其臭 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曹植《与杨德祖书》: “人各有好尚,兰茝荪蕙之芳,众人之好好,而海 畔有逐臭之夫。” 《晋书·王猛传》:“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 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3)幽默
“所谓幽默作家, 其人必定博学多识, 而又悲天悯 人, 洞悉人情世故, 自然的谈吐珠玑, 令人解 颐„„幽默的精义在于其中所含的道理, 而不在于 舞文弄墨博人一粲。‛(《幽默》) 富有理趣 温柔敦厚
诗人没有常光顾理发店的,他的头发作飞蓬 状,作狮子狗状,作艺术家状。……有一个 人告诉我,他曾和一个诗人比邻,有一次同 出远游,诗人没有带牙刷,据云留在家里为 太太使用,问之曰:“你们原来共用一把么?” 诗人大惊曰:“难道你们是各用一把么?” ——《诗人》
李渔《闲情偶寄》:“善弈不如善观,人胜而我为之 喜,人败而我不必为之忧,则《九州春秋》:“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 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
男人的一双脚,多半好像是天然的具有泡菜霉干菜 再加糖蒜的味道,所谓‚濯足万里流‛是有道理的, 小小的一盆水确是无济于事,然而多少男人却连这 一盆水都吝而不用,怕伤元气。两脚既然如此之脏, 偏偏有些‚逐臭之夫‛喜于脚上藏垢纳污之处往复 挖掘,然后嗅其手指,引以为乐!多少男人洗脸都 是专洗本部,边疆一概不理,洗脸完毕,手背可以 不湿,有的男人是在结婚后才开始刷牙。‚扪虱而 谈‛的是男人。还有更甚于此者,曾有人当众搔背, 结果是从袖口里面摔出一只老鼠!(《男人》)
能不和穷挣扎,或于挣扎之余还有点闲工夫做些别
的事,那人是有福了。‛(《穷》)
“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件事,是看著钟表上的秒针 一下一下的移动,每移动一下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
已经缩短了一部分。再看看墙上挂著的可以一张张
撕下的日历,每天撕下一张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又 缩短了一天。因为时间即生命。没有人不爱惜他的 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时间即生 命》)
聋子也有因祸得福的时候。凡是不愿或不便回答的 问题一概可以不动声色的置之不理,顾盼自若,面
部无表情,大模大样的作大人物状,没有人疑到你
是装聋。他一再的叮问,你一再的充耳不闻,事情 往往不了了之„„有人说,人到最后关头,官感失 灵,最后才是听觉,所以易箦之际,有人哭他,他 心烦,没有人哭他,怕也不是滋味,不如干脆耳聋。
绚烂之极趋于平淡
(2)典雅
学贯中西,旁征博引,化俗为雅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 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 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 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 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 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雅 舍》)
——《漫谈散文及其他》
“世间最艳羡汽车者,当无过于某一些个女人。浓 妆淡抹后,风摆荷叶,摇曳生姿,而犹能昂然阔步 一去二三里者,实在少见,所以古宜乘以油壁香车, 今宜乘以汽车„„我知道许多女人把汽车设备列为 择偶的基本条件之一„„为了汽车而牺牲其他条件, 也是值得的交易。„„至于婚姻的对方是怎样的一 块材料,那是次要的事,一个丈夫顶多重到二百磅, 一辆汽车可以重到一吨,小疵大醇,轻重若判。‛ (《汽车》)
文大册,既不涉及国是,亦不高谈中西文化问题,
所写均是身边琐事,反映普遍人性且有益于世道人
心的小题材。也许正因为如此,梁实秋的散文才跨
越了时空,得以长久流传。
“人生下来就是穷的,除了带来一口奶之外,赤条
条的,一无所有,谁手里也没有握着两个钱„„人
在成年之后,开始面对着糊口问题,不但糊自己的
口,还要糊附属人员的口,如果脸皮欠厚心地欠薄, 再加上祖上是‘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话,他这一 生就休想能离开穷的掌握,人的一生,就是和穷挣 扎的历史。和穷挣扎一生,无论胜利或失败,都是。
“我自己觉得我是‘古典头脑,浪漫心肠’。 这是一个矛盾,常使我苦痛。写散文时,真 想任性纵情,该说的说,想骂的骂,把胸中 所蓄一泄无遗,但是我所受的训练不许我如 此。‛
“讽刺文学的对象是人类共同的弱点,不是 某某个人的缺失,所以冷嘲热骂的人身攻击, 无论怎么尖刻,不能算是讽刺文章。‛
‚讽刺文学的出发点是爱,不是恨。人性本 有缺点,人生本有不如意事。文学家深解人 性,热爱人生,看到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 则想加以指陈矫正,讽刺便是一种手段。‛
有人骂你,挖苦你,讽刺你,你充耳不闻,当然也 就不会计较,也就不会耿耿于怀,省却许多烦恼。 别人议论我,我是听不见,可是我知道他在议论我, 因为他斜着眼睛睨视我的那副神气不能使我没有感 觉。而且我知道他所议论的话,大概是谑而不虐, 无伤大雅的,因为他议论风生的时候嘴角常是挂着 一丝微笑,不可能含有多少恶意。何况这年头儿, 难得有人肯当面骂人,凡是恶言恶语多半是躲在你 背后说。所以,聋固然听不见人骂,不聋,也听不 见。
这时节你“行有余力”便可以点起一根烟 自古博弈并称,全是属于赌的一类,而且只是比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略胜一筹而已。 笠翁《闲情偶寄》说弈棋不如观棋
宦海里翻过身最后退隐东山的大人先生们,髀肉复 生,而英雄无用武之地,也只好闲来对弈,了此残 生 宋人笔记《南部新书》
——《下棋》
《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 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2、文体风格 (1)简洁
“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 单’二字而已。‛ (《论散文》)
“文字而掷地作金石声,固非易事,但是要做到言 中有物,不令人觉得淡而无味,却是不难做到的。 少说废话,这便是秘诀,和汤里少加萝卜少加水是 一个道理。‛(《萝卜汤的启示》)
篇幅短小 开篇切题 结构严谨 语言洗练
(4)睿智
“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大概就是儒道释三教合 流的产物。‛
儒家的平和、中庸 佛家的随缘、超脱 道家的潇洒、闲适
“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 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我 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 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 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 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 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 就可爱。 ‛ ——《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