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风格特点

合集下载

梁实秋散文的特点

梁实秋散文的特点


霜降以后, 一棵树的叶子由黄而红, 由枯萎 而摇落。我们不以为异。为什么血肉之躯几 十年风吹雨打之后, 刚刚有一点老态龙钟, 就要大惊小怪? 世界上没有万年长青的树, 蒲柳之姿望秋而落, 也不过是在时间上有迟 早先后之别而已。 ——《聋》

大家习惯了把我当做一个耳聪的人,并且不习惯于 和一个聋子相处。看人嘴唇动,我可不敢唯唯否否, 因为何时宜唯唯,何时宜否否,其间大有讲究。我曾 经一律以点头称是来应付,结果闹出很尴尬的场面。 我发现最好的应付方法是面部无表情,作白痴状。 瞎子常戴黑眼镜,走路时以手杖探地,人人知道他是 瞎子,都会躲着他。聋子没有标帜,两只耳朵好好的, 不像是什么零件出了毛病的人。还有热心人士会附 在我耳边窃窃私语,其实吱吱喳喳的耳语我更听不 见,只觉得一口口的唾沫星子喷在我的脸上,而且只 好听其自干。
3、语体风格

白话的浅近 文言的雅洁 西语句式的灵活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排比、比喻、夸张„„)
“仄声字容易表示悲苦的情绪,响亮的声音容 易显出欢乐的神情;长的句子表示温和驰缓,短的 句子代表强硬急迫的态度。‛(《论散文》)

散文之妙在于自然……如今散文之弊,其一 为泛词滥语太多,自诩为新潮作风,实则如 滓渣之泛起,令人作呕。又有大量引用外文 句法者,繁复晦涩,不知所云。——《〈悠 悠蓝山〉序》 “我最近一次病,病情相当曲折,叙述起来要 半小时,如用欧化语体来说半小时还不 够。‛(《病》)
雅舍小品的特点

1、题材上,选取日常生活琐事 《音乐》《衣裳》《旅行》 《握手》 《洗澡》《下棋》《写字》《男人》《女人》 《孩子》《中年》《老年》《病》《穷》 《懒》《馋》

小品散文历来主张“小中见大”,其取材不在于关 系“经国之大业”,也不在于阐发道德、义理之精 要,而是以一己的性灵抒发为主,小中见大。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色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色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色导语:梁实秋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但真正使他在普通读者中间享有盛名的,还是他的散文创作。

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色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在梁实秋的散文中,有相当数量是描摹社会世相的,其中不乏针砭时弊之作。

这表明他对于自己所生活的那个社会不满意之处颇多。

不过从作品的内容来看,他并没有改变社会制度的想法,他只是希望这个社会能不断地有所改良。

他最看不惯的是官场。

在《握手》中,他描写了种种握手的场面,其中给人印象尤深的是,他以厌恶的情绪描绘了那种“做大官或自以为做大官者”握手的姿态:这种人“常常挺着胸膛,伸出一只巨灵之掌,两眼望青天”,即使你主动伸出手,“他的手仍是直僵的伸着,他并不握,他等着你来握”,让人没趣。

凡官场人物的形形色色,梁实秋历来憎恶有加,对那种自称“公仆”者流,借握手这样一个小题目,他也毫不客气地奚落一通。

在《脸谱》中,他称做官的人是“误人仕途”。

并说这种人的脸是“卷帘”脸:“外面摆着一副面孔,在适当的时候呱嗒一声如帘子一般卷起,另露出一副面孔。

”这种人对下司道貌岸然,往往面无表情,“使你无从观色,莫测高深”,有时他却把“脸拉得驴般长,使你在他面前觉得矮几尺”;可是“他一旦见到上司,驴脸立刻缩短,再往瘪里一缩,马上变成柿饼脸,堆下笑容”。

他挖苦说,这种善变的脸是官场上傲下媚上的必备工具。

社会环境污浊,官场犹然。

从梁实秋对官场人物握手姿势和脸面善变的描写中,读者对仕途中人际关系的冷漠、虚伪,恐怕都会产生一种反感的'情绪。

《送礼》描述的是梁实秋在台北亲历过的一件事:政府机关某局的梁先生与他住在同一条街上,送礼者只知其姓不知其名,于是屡屡把本欲送至彼“梁寓”之礼品误送达此“梁寓”。

被诘问时,他说“我们行里的事要不是梁先生在局里替我们做主,那是不得了的。

”原来这里在台湾社会很普通的贿赂事例中的一桩。

作者揶揄道:“猪喂肥了没有不宰的。

”剔肤见骨地揭露了送礼者右着不可告人的图谋。

浪漫与古典--林语堂,梁实秋散文风格比较

浪漫与古典--林语堂,梁实秋散文风格比较

浪漫与古典——林语堂,梁实秋散文风格比较【摘要】林语堂,梁实秋都是属于闲适派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散文都充满了灵性,幽默,闲适的特点。

风格差异林氏潇洒自如自在,梁氏严肃雅致自安,都颇能让人回味,而得到社会的广大承认,本文从其创作风格进行了比较从而探究两人的散文特点。

【关键词】林语堂梁实秋散文风格比较实际上林语堂和梁实秋都曾先后留学欧美,都已经受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也均属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二人的散文都给人以幽默、性灵、闲适的共同感受。

但倘苦细细品味、揣摩,却又能觉察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他们不仅仅都是学贯中西的学者,都有着被读者遗忘的经历,更重要是他们都是闲适散文的重要代表。

时代的恶劣环境下,20世纪30年代时他们躲在自己的自由世界中,谈笑风生,谈性灵幽默,观时百态,写下许多散文。

本文试从两位作家的文艺观视角进行比较,探究其散文创作的不同风格。

林语堂和梁实秋都曾有先后师从白璧德,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是以传统的、保守的文化价值对近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存在的一种反观。

白璧德企图恢复古典文化的精神和传统秩序,以此来匡救现代文明的弊端,强调理性和道德意志的力量,崇尚中庸平和的人生境界,认为世界应该是有秩序、有纪律、有规矩的,不能任凭个性张扬、自由膨胀,因此,白璧德自称其为新人文主义。

林语堂以“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为座右铭,以张扬个性为天职,终于不肯接受新人文主义的观点,并自觉地站到导师的对立面,为白教授的论敌斯平加恩辩护,而斯平加恩极端推崇克罗齐,认为克罗齐的“艺术即表现即直觉”的美学理论革新传统的文艺理论体系。

反对新人文主义的秩序、纪律和规矩的林语堂,发现自己与克罗齐的看法完全吻合,于是他从斯平加恩、克罗齐那里找到了直觉随感式的艺术路向——随意写来,如行云流水。

他反对一切思想束缚,既反对桐城派的“义法”也不甘受梁实秋“纪律”的束缚。

在论文《金圣叹代答白璧德》中说:“中国的白璧德信徒每袭白氏座中语,淆古人之所以随足为典型,盖能攫住人类通性,因攫通性,故能万古常新,浪漫文学以个人为指归,趋于巧,趋于偏,支流蔓衍,必至一发不可收拾。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风格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风格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风格梁实秋写散文别具一格,堪称散文界一代宗师,其散文写的炉火纯青,艺术造诣颇高,下面我拟从梁实秋散文鲜明的语言特色、闲适幽默的艺术风格等方面入手,对其散文的艺术特一,梁实秋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深厚,极具特色的语言成为其散文一个突出风格。

⑴行文雅洁,用语精练。

真正的散文语言,绝不容忍多余的文字,古近中外的散文大家无不以语言的节约性作为衡量语言表现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准。

梁实秋创作散文追求一种“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境界,故此,他在篇幅上力求浓缩,删掉枝蔓;在语言上摅词滤藻,斯于至当。

正是由于梁实秋深黯“割爱”的艺术原则,所以他的散文没有废话,以简洁取胜。

他曾以“尽去枝节,少说废话”自励,认为散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简单”,“简单二字,是很高的理想”,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单薄粗简,而是一种有博返约的境界。

他在《文学讲话》中谈及散文时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

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

”他自己的散文,也大都篇幅简约,语言精练,字数多在两千左右,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短文不满千字,却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梁启超的神采风貌,笔墨生花地写出了他的渊博学识,一位国学大师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叙写精致,行文雅洁是梁实秋散文艺术的一大特色,他的文章,几乎都是开篇切题,简洁了当,极少渲染铺排,转弯抹角。

⑵梁实秋散文的语言具有一种典丽之美。

这种美就是一种“国文的味道”,他通过文言文的语体化,达到古今融化的境界.二,梁实秋散文具有一种包容性。

这主要体现在他对中西方文化的兼他认为,中西文化各有优劣,因此他既反对妄自尊大,又反对妄自菲薄,主张虚心接受外来文化,使之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溶解在一起。

他的散文创作就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具有了一种包容性:如在写作技巧上,梁实秋对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以及杜诗极为熟悉。

他经常揣摩这些诗文的章法、句法、声调辞藻的特点及行文技巧,使自己的白话散文能符合“文”的要求,而不仅仅是白话;他的散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文调洁雅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显然又受到西方古典主义的影响。

梁实秋简介

梁实秋简介
始于20世纪30
年代
梁实秋的中国
古典文学研究
涉及诗词、散
文、小说等多
种文学形式
01
02
• 研究了大量优秀的中国古典
• 对各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和规
文学作品
律进行了深入探讨
• 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
• 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创作
做出了巨大贡献
和评价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梁实秋的学术活动与影响
梁实秋的学术活动主要包括
梁实秋的少年时期
• 1915年赴美国留学
• 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梁实秋的教育背景

梁实秋在美国接受教育
• 1915年进入哈佛大学学习
• 1923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梁实秋在英国继续深造
• 1924年进入剑桥大学研究院学习
• 1926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梁实秋的教育背景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小说风格对其诗歌和散文创作产生了影响
03
梁实秋的文学思想与风格
梁实秋的人文主义思想
梁实秋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崇尚个性,追求自由
• 尊重人性,关注人性
• 强调审美,追求艺术
梁实秋的人文主义思想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使其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
• 使其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 对台湾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对台湾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实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梁实秋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 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梁实秋的文学成就和贡献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 被誉为“五四”以来的重要作家

梁实秋散文的语言风格初探

梁实秋散文的语言风格初探
如:
文随笔的幽默 和从容风格的借鉴有很大 的关系 ,讽刺若是尖 刻的严厉 ,那么幽默则是睿智的宽厚 。梁实秋的幽默有独特 的方 式。如 《 男人 》中谈男 人的脏 ‘ 裤尽管挺直 , 的耳 西 他 后脖根 , 土壤肥沃 , 常常宜于种麦 ! “ ” 还有甚于此者 ,曾有 人当众搔背 ,结果是从袖口里面摔 出只老 鼠!” 这些 风趣横

文化艺术 ຫໍສະໝຸດ 梁 秋 文 语 风 初 冠1 实 散 的 言 格 探 崔 A
[ 要】 摘 粱实秋 是我 国现 当 著名 的散 文学 家。其散 文有 着 自己独特 的幽默风 格 ,享誉 海峡 两岸 文坛几 十年 。在 语 代 言的运 用上也 别具风格 。形成 了 自己独具魅 力 的语 言风 格 。本文试 对其散 文的语 言风格 作一 浅要 分析 。
【 关键词】
梁实秋 ( 93 1O ——l 8 ) 9 7 ,中国现代著名文艺评论家 、翻 译家 、文学家。他一生所进行的文艺实践是多方面的 ,除 了 写文艺评论外 , 他翻译了 《 莎士 比亚全集 》 编写 了三十多种 , 英文词典及教科书 , 散文集子有二十余种 , 其他还有 小品集 、 杂文集等多种 ,曾被尊为中国第一 ‘ 学鸿儒 ’ 博 。 梁实秋 的散文 、小品集子多以 ‘ 舍”冠之 。‘ 舍”系 雅 雅 作者抗 日战争时期客居重庆北碚所居的陋室之名 。14 9 0年入 蜀后他应刘英士之邀 以 “ 子佳, ’为笔名在 《 星期评论》陆续 发表 《 雅舍小品 》 此书一出 ,风行不衰 , , 至今发行了五十余 版 ,创 中国现代散文发行的最高纪 录,奠定 了散文大家的地 位 ,影响遍及西欧 、北美和东南亚 。四十年前 ,美学家朱光 潜在致 作者 的一封信 中,对刚刚出版的 《 雅舍小品>给予很 高的评 价 ,认为 ‘ ‘ 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 比亚 的工作之 上’ ’ 。本文试对其散文的语言 风格作一浅要分析 。 梁 实秋 的作品与其艺术主张是一脉相承的。他的创作中 倡导真诚 ,主张文学应反映亘古不变的人性 ,反对以功利的 眼光看待文学 。他的作品取材平易 ,亲切如话 ,能从个人经 历 、日常琐事 、起居饮食 中细密深掘 ,广征博 引 ,察常人之 所无触 , 发常人之所未发 ,所谓 ‘ 言傲中亦可 以解 ’ 锁 ,旨 趣蕴藉 ,品味温淡 ,风格平实散淡 ,在从容徐缓里包含着犀 利与深刻 ,有一种善美 的和谐 ,耐人寻味。 比较而言 ,梁实 秋 的散文不似徐志摩 的华丽夸饰 ,冰心的雅隽飘逸 , 郁达夫 的烈情奔突 ,鲁彦的素朴清新 ,朱 自清散 文的幽郁缠绵 ,却 有 一点丰子恺的玄机 巧慧 ,又有一点周作人的冲淡平 和,也 透 出了一点鲁迅的辛辣老到 ,林语堂的诙谐 幽默 ,然而 。他 还是他 ,他是 自成一格的。 梁实秋散文 的第一个特点便是语 言清新 、淡雅 、极富幽 默感 ,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誉之为 ‘ 采 的幽默 ’ 并进而 精 , 评述 到 :‘ 语堂 只称 幽默 大师 ,而他只是幽默小 品的提倡 啉 者 ,其幽默才能并不突出 。在现代散 文作家 中,论幽默的才 能 ,首推梁实秋 , 其次才是钱钟书。 ”他认 为梁实秋 的小品中 的有些地方不仅 ‘ 趣” 人发笑’ 而且使得读者有所会 风 、‘ ’ , 心 ,话中有耐人咀嚼的智慧 , 此外还有 ‘ ' I g雅的知见” ‘ I 从他 的作品中,不但可欣赏精彩的幽默 ,同时也获得知和慧。 ”例

梁实秋散文风格特点

梁实秋散文风格特点

梁实秋散文风格特点的有哪些?特点:无奈的幽默、闲适的幽默梁实秋非常注意散文的语言艺术,尤其注重发扬本民族的语言传统。

欧美文学的刚直严密、雍容幽默,汉文学的古朴凝练、铿锵顿挫,北京方言的亲切、平白风趣,经过他的熔炼,成为一种新的生命。

《雅舍小品》中很明显的流露出他的清新自然、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梁实秋的散文,有着十分精彩的幽默,其幽默是一种深沉的表述,是一种显而不露的含蓄的方式。

或许,读梁实秋先生的作品,你未必会哈哈大笑,但你却必然会心而笑,这是一种幽默的、大师级的人具备的一种超然世外的精神。

梁实秋先生曾经说过,他创作散文时,常常游心物外,所以常常对自身所受的任何伤害多几乎抱着无动于衷的态度,甚至外界的矛盾冲突,都可以成为自我陶醉的机会。

梁实秋先生对于一些不符合他的道德观的很多行为难免会进行批判,但却不会是狠狠的、不留情面的批判,在批判时,不是用尖酸刻薄的词语,更不是破口就骂,而是采用适度的幽默──一种不温不火的讽刺。

他认为“讽刺文学的出发点是爱,不是恨,人性本有缺点,人生本有不如意事,文学家探索人生,热爱人生,看到不合理不道德的现象,则想加以指责矫正,讽刺便是一种恨好的手段。

”这样的幽默的讽刺在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系列散文更是有了很充分的表现,此类梁实秋散文式的幽默很多,基本上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带苦涩的笑,不得已的无可耐何的笑。

这种笑的含义比较凝重,表达又较为婉转。

这样的幽默多见于其作品如《鸟》、《猪》、《狗》、《骆驼》一类以动物为标题的小品文,例如在《骆驼》这篇文章中,表面上看来似在着重张扬骆驼的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的精神,实际上却饱含着对人间待遇不公的怨愤,如文中所写到,骆驼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别人多少的惋惜,尤其在当今这个世界,大家都喜欢养善解人意的哈叭狗,象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推下去吧”。

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为哈叭狗的得宠和骆驼的遭人冷遇而大鸣不平,不过是借题发挥,以发泄胸中的不满而已。

浅谈林语堂与梁实秋的散文比较

浅谈林语堂与梁实秋的散文比较

林语堂的创作体现出非常突出的幽默特征,他的散文幽默闲适,同时也有率性的一面,在平淡中见深长。

这与他倡导的“幽默”与“闲适”的是有密切的关系的。


散文则是冲淡中带幽默,幽默与冲淡的结合,创造出了他自己文体的自然与雅洁,体现出他一种极为雅致的文学风格。

下面是我读林语堂的《孤崖上的一枝花》和梁实秋的《雅舍》得出的一些感受。

相对于林语堂《孤崖上的一枝花》所用的率性,闲适,幽默的笔触,梁实秋的《雅舍》中的语言就比较质朴平白,淡定从容,诙谐生动。

雅舍其实并不“雅”,只是
因为梁实秋的随遇而安的达观的态度使他能洒脱的看待身边发生的种种事态,随缘的享受生活。

文章描写
从林语堂的《孤崖上的一枝花》和梁实秋的《雅舍》上的写法,我认为他们的散文都是具有幽默风趣的特质,只不过梁实秋的幽默特质及不上林语堂。

梁实秋的散文闲适,活泼,同时又具有平静,随遇而安的态度。

而林语堂的散文虽也是闲适的,但他又是比较率性的,行文中表现出来的相对比较张扬一些。

但是都我认为二人的文章都能够让人感觉到平静,闲适,和舒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实秋散文风格特点的有哪些?
特点:无奈的幽默、闲适的幽默
梁实秋非常注意散文的语言艺术,尤其注重发扬本民族的语言传统。

欧美文学的刚直严密、雍容幽默,汉文学的古朴凝练、铿锵顿挫,北京方言的亲切、平白风趣,经过他的熔炼,成为一种新的生命。

《雅舍小品》中很明显的流露出他的清新自然、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梁实秋的散文,有着十分精彩的幽默,其幽默是一种深沉的表述,是一种显而不露的含蓄的方式。

或许,读梁实秋先生的作品,你未必会哈哈大笑,但你却必然会心而笑,这是一种幽默的、大师级的人具备的一种超然世外的精神。

梁实秋先生曾经说过,他创作散文时,常常游心物外,所以常常对自身所受的任何伤害多几乎抱着无动于衷的态度,甚至外界的矛盾冲突,都可以成为自我陶醉的机会。

梁实秋先生对于一些不符合他的道德观的很多行为难免会进行批判,但却不会是狠狠的、不留情面的批判,在批判时,不是用尖酸刻薄的词语,更不是破口就骂,而是采用适度的幽默──一种不温不火的讽刺。

他认为“讽刺文学的出发点是爱,不是恨,人性本有缺点,人生本有不如意事,文学家探索人生,热爱人生,看到不合理不道德的现象,则想加以指责矫正,讽刺便是一种恨好的手段。

”这样的幽默的讽刺在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系列散文更是有了很充分的表现,此类梁实秋散文式的幽默很多,基本上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带苦涩的笑,不得已的无可耐何的笑。

这种笑的含义比较凝重,表达又较为婉转。

这样的幽默多见于其作品如《鸟》、《猪》、《狗》、《骆驼》一类以动物为标题
的小品文,例如在《骆驼》这篇文章中,表面上看来似在着重张扬骆驼的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的精神,实际上却饱含着对人间待遇不公的怨愤,如文中所写到,骆驼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别人多少的惋惜,尤其在当今这个世界,大家都喜欢养善解人意的哈叭狗,象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推下去吧”。

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为哈叭狗的得宠和骆驼的遭人冷遇而大鸣不平,不过是借题发挥,以发泄胸中的不满而已。

梁实秋的这种影射式的技巧、练达而不轻浮的笑,是很合乎其清高的个性合和教养有素的绅士风度。

其次是梁实秋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闲适愉悦的幽默,是一种带着甜味的笑,是发自内心的笑谈人生的一种态度,是一种不俗套的轻松的笑,这样的例子在梁实秋的作品中是随处可见的。

例如《下棋》一文中,写出一对活脱脱的棋迷,令人捧腹不已:“我有两个朋友下棋,警报作,不动声色,俄而弹落,棋子被震得在盘上跳荡,屋瓦乱飞,其中一位棋瘾较小者变色而起,被对方一把拉住:…你走!那就算是你输了‟。

”作者把棋迷放入生死关头,环境对于棋迷来说是极为严峻的,但棋迷的言行却改变了情境的色调,在这里论输赢胜过了求生存,荒谬超越了常理。

棋迷的行为已经使人惊诧,棋迷的对话更令人叫绝,棋迷迷之深在强烈的人物与情境的反差中达到了置生死于度外的境界,幽默也在这里被推向了极致。

从根本上讲,梁实秋既不同意太超脱的“杀死他一大块”,他不动肝火,“草草了事”,让人“觉得索然寡味”的人生态度;又不同意不够超脱的人,“每一着都要加慢考虑”的给人一种沉闷呆滞感
觉的人生态度。

梁实秋所向往的是把令人烦恼和痛苦的输赢置之度外,以内心的丰赡愉悦为人生情趣的中和之度。

这种豁达、超然、和谐的审美理想折射在艺术幽默上则表现为适度、静观、平和。

《雅舍小品》中梁实秋表现的更多的是一种闲适的幽默,作者在此类幽默中,闲庭信步,在独抒胸臆中来段幽默,天马行空中显露其修养。

如雅舍中的一系列散文中,作者把一些生活琐事写得有生有色,趣味无穷,把一所破房写成了人人想参观的雅舍,在幽默中显露其深厚的语言的叙述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