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励志人生的散文
林语堂的故事

林语堂的故事林语堂,那可是个相当有趣的人物呢。
他就像一阵特别的风,吹过文化的原野,留下了独属于他的痕迹。
我听老一辈的人讲起林语堂的时候,眼睛里都透着一种敬佩。
他呀,出生在福建的一个小山村,那里山清水秀,就像一个世外桃源。
在那样的环境里长大的林语堂,骨子里就透着一种质朴和灵动。
他小时候就特别聪明,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就像一只刚出窝的小鸟,对外面的世界有着无限的渴望。
林语堂的家庭对他的影响那可不小。
他的父亲是个牧师,在那个相对传统的环境里,这是一种很特别的职业。
他的父亲给他灌输了很多西方的思想,而母亲呢,又让他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这就好比他的双脚,一只踩在西方的土地上,另一只稳稳地站在东方的大地上。
这使得林语堂看世界的眼光就和别人不一样,他能够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去审视东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有一回,林语堂在学校里,和同学们讨论起了文学。
有个同学就特别推崇西方文学,觉得中国文学太过古老和迂腐。
林语堂一听就不乐意了,他眼睛一瞪,说道:“你这话可就不对了。
西方文学是很精彩,可咱中国文学那是博大精深啊。
就像一棵大树,扎根千年,那枝叶繁茂得很呢。
西方文学像是娇艳的花朵,咱们中国文学就是那能历经风雨的大树,两者各有千秋,哪能说谁比谁差呢?”他这一番话,说得同学们都心服口服。
从那以后,林语堂就更加坚定了要把东西文化融合起来的想法。
林语堂在求学的道路上也是充满了故事。
他到国外去留学,刚到国外的时候,就像个懵懂的孩子闯进了一个巨大的游乐场。
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可也充满了挑战。
他要面对不同的文化冲击,语言的障碍就像一道道高墙挡在他面前。
但是林语堂可没被这些吓倒,他就像个勇敢的战士,努力地学习外语,了解西方的风俗习惯。
他在国外的图书馆里一泡就是一整天,那股子钻研的劲头,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孜孜不倦。
在国外的那些日子里,他结识了很多有趣的人。
有一次,他参加一个文化交流的聚会。
会上有个傲慢的外国人,看林语堂是个中国人,就故意刁难他。
林语堂散文《知足常乐》

林语堂散文《知足常乐》林语堂散文《知足常乐》到了中国的游历家,尤其是那些任性深入的游历家,他们闯进了外人踪迹罕至的内地,无不大吃一惊。
那里的农民群众生活程度如此之低,却人人埋头苦干,他们盖兴奋而知足。
就像在大饥荒的省份,如陕西,此种知足精神,普遍地广播遐迩,除了极少数的例外;而且陕西的农民也还有能莞尔而笑的。
现在有许多为局外人认为中国人民之痛苦者乃系衡以邪僻的欧美生活标准之故耳。
若欲处处衡以欧美生活标准,殊无人能感受幸福,除非少数阶级能住居于高级的大公寓而自备一架无线电收音机者。
这个标准假使是正当,那么1850年以前就未尝有幸福之人,而美国之幸福人必尤多于巴威(Bavaria),因为巴威地方很少回转轻便的理发椅,当然更少电链和电铃。
但在中国的乡村里头,这些设备可更少,虽然在极端欧化的上海,那些老式理发椅已经绝迹。
其实这极老式理发椅才是货真价实的椅子,而这些老式椅子你倒可仍在伦敦的Kingswav和巴黎的Mrtroartre发现。
照著者想来,一个人要坐还是坐一把名副其实的椅子,要睡还是睡在名副其实的床上(而不是白昼应用的沙发),这才觉得幸福些。
一种生活标准,倘使拿每天使用机械设备的次数来测量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那种标准,一定是不可靠的标准。
故许多所谓中国人知足之神秘,乃出自西方人之幻觉耳。
然无论如何,倘把中国人和西洋人分门别类,一阶级归一阶级,处于同一环境下,则中国人或许总是比西方人来得知足,那是不错的。
此种愉快而知足的精神流露于智识阶级,也流露于非智识阶级,因为这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渗透结果。
可以到北平去看看著劲儿而多闲话的洋车夫,他们一路开着玩笑,最好让同伴翻个筋斗,好叫他笑个痛快。
或则可以上牯岭去看看气喘喘汗流浃背抬你上山的轿夫;或则可以到四川去看看挽航船逆急流而上行的拉纤夫,他所能获得以维持每天生活的微薄报酬,仅足敷一天两顿菲薄而满意的苦饭。
照中国知足原理上的见解,倘能够吃一顿菲薄而安逸的苦饭,吃了下肚不致担什么心事,便是大大运气。
林语堂《言志篇》

林语堂《言志篇》古人言士各有志,不过言志并不甚易。
在言志时,无意中还是"载道",八分为人,二分为己,所以失实,况且中国人有一种坏脾气,留学生炼牛皮,必不肯言炼牛皮之志,而文之曰:"实业救国"。
假如他的哥哥到美国学农业,回来开牛奶房,也不肯言牛奶房之志,只是"农村立国"。
《论语·言志篇》,子路,冉求,公西华,各有一大篇载道议论,虽然经"夫子哂之",点也尚不敢率尔直言,须经夫子鼓励一番,谓"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始有"春服既成"一段真正言志的话。
不图方巾气者所必吐弃之小小志尚,反得孔子之赞赏。
孔子之近情,与方巾气者之不近情,正可于此中看出。
此姑且撇过不谈。
常言男子志在四方,实则各人于大志之外,仍不免有个人所谓理想生活。
要人挂冠,也常有一番言志议论,便是言其理想生活。
或是归田养母,或是出洋留学,但这也不过一时说说而已。
向来中国人得意时信儒教,失意时信道教,所以来去出入,都有照例文章,严格的言,也不能算为真正的言志。
据说古希腊有圣人代阿今尼思,一日正在街上滚桶中晒日,遇见亚力山大帝来问他有何所请。
代阿今尼思客气的答曰:请皇帝稍为站开,不要遮住阳光,便感恩不尽了。
这似乎是代阿今尼思的志愿。
他是一位清心寡欲的人,冬夏只穿一件破衲,坐卧只在一只滚桶中。
他说人的欲愿最少时,便是最近于神仙快乐之境。
他本有一只饮水的杯,后来看见一孩子用手拿水而饮,也就毅然将杯抛弃,于是他又觉得比前少了一种挂碍,更加清净了。
代阿今尼思的故事,常叫人发笑,因为他所代表的理想,正与现代人相反。
近代人是以一人的欲愿之繁多为文化进步的衡量。
老实说,现在人根本就不知他所要的是什么。
在这种地方,发见许多矛盾,一面提倡朴素,又一面舍不得洋楼汽车。
有时好说金钱之害,有时却被财魔缠心,做出许多尴尬的事来。
现代人听见代阿今尼思的故事,不免生羡慕之心,却又舍不得要看一张真正好的嘉宝的影片。
林语堂经典散文

林语堂经典散文1. 《论读书》“哎呀,读书到底有啥用呀?”就像我每天早上都纠结要不要起床一样,读书有时候也让我好烦恼呀!有一天我问爸爸:“爸爸,读书真的那么重要吗?”爸爸笑着说:“傻孩子,读书就像给你插上翅膀,能带你去好多好多地方呢!”我想想,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读书不就可以让我知道好多我不知道的事情嘛!读书真的很重要呀!2. 《秋天的况味》“哇,秋天来了呢!”我走在小路上,看着树叶一片片飘落,就好像是秋天在和我打招呼。
我对小伙伴说:“你看,秋天多有意思呀!”小伙伴点头说:“是呀是呀,感觉秋天好舒服。
”秋天就像是一个温柔的朋友,给我们带来凉爽和美好,我爱秋天!3. 《生活的艺术》“生活不就是要开开心心的嘛!”我看着妈妈在厨房里忙碌,爸爸在客厅里看报纸,我觉得这就是生活的艺术呀!一家人在一起,做着各自的事情,却又那么和谐。
就像一幅画一样,每个人都是画里独特的一笔,组合起来就是最美的生活画卷,生活真的很奇妙呀!4. 《吾国与吾民》“我们的国家好大好大呀!”我听老师讲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心里充满了自豪。
我和同学们讨论着:“我们的国家有那么多厉害的人,那么多了不起的地方。
”我们的国家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探索,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护它呀!5. 《人生的盛宴》“人生就像一场盛宴呢!”我参加生日聚会,看着大家欢声笑语,我想这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吧。
我对朋友说:“这场盛宴真热闹呀!”朋友笑着说:“是呀,人生有好多这样的时刻呢。
”人生充满了各种精彩的瞬间,我们要尽情享受呀!6. 《苏东坡传》“苏东坡可真厉害呀!”我读着关于苏东坡的故事,不禁感叹。
我对爸爸说:“爸爸,苏东坡怎么能这么有才呢?”爸爸说:“因为他热爱生活呀。
”苏东坡就像一颗闪耀的星星,照亮了我们的心灵,他真的好让人敬佩呀!7. 《京华烟云》“哇,那个时代的故事好有趣呀!”我看着《京华烟云》的书,仿佛进入了那个时代。
我和小伙伴说:“你想象一下,那时候的人们都在做什么呢?”小伙伴说:“肯定有很多好玩的事情。
林语堂生活感悟短篇散文

林语堂生活感悟短篇散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林语堂生活感悟短篇散文:知足常乐每个人的客观条件和自身事物的不同,所以幸福的定义,只能限于个人主观,也就是只有心理感受的相关关系而已。
一般世俗的所谓幸福,也就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愿望,最基本的该是健康长寿,其次是子孙后代的繁荣发展,再其次便是属于自己的财富。
首先是属于本身的,不论穷富,人总希望能多活几年,世人所谓“好死不如歹活”,那就是要健康,要永保青春、延年益寿。
其次是属于自己死后的幸福,也就是人生终极目的的幸福。
因为传宗接代是人类的原始本能,不管自己终生荣辱,总喜欢能有出人头地的后代,庄稼是别人的好,孩子是是自己的好,死后有个理想的接棒人,也是人的幸福。
最后是财富,在物质欲望高昂的今天,没有人不以财富为最高幸福。
过去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古谚,为财富而情愿牺牲自己生命,可知财富本身带给人们多大的诱惑。
但事实并不如此,多少人却因为有多余的财富,而遭到无比的困扰和苦恼。
其实,任何欲望带来的幸福,都会是空虚没有自信的,只有满足才是最高的幸福享受。
世人所说的“知足者常乐。
”那才是真正的幸福,非常充实,也非常可靠,因为幸与不幸之间,只隔了一层薄纸,而你本身就是那层薄纸,你认为那是幸福便是幸福,你认为那是不幸,便是不幸。
林语堂生活感悟短篇散文:宁静之道内在的身心宁静由于日常的控制感情,这既无秘诀又无捷径之可言。
单凭看一两本书即想身心宁静亦属妄想。
获得宁静的惟一办法,行之若素,思之以恒,同时要有信心。
最简单的基本实践先求身体上的镇定,不要用力踏地板。
不要擦拳搓手。
不要拍案叫绝怒吼。
不要来回地踱方步。
不要往牛角尖里乱钻。
人在激动兴奋中,动作随之趋于急切。
为了避免言行急躁有一最简便的巧妙方法----站稳、坐下、躺了。
竭力设法把说话的声音压得低低的。
言行平和必先思想清朗,言行系诸心境,而心境影响言行。
《言志篇》是林语堂193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言志篇》是林语堂193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言志篇》是林语堂193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福建龙溪人。
早年留学美国和德国,20世纪30年代主编《论语》等流行刊物,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言志篇》便是此时的作品。
故林语堂的散文一篇有一篇的格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千姿百态。
结构大多很随便,也找不出起伏、勾色、呼应等的痕迹,只流动着自然的韵律,散发出粗朴的气息。
这是属于林语堂自己的气息。
它以真情和独见,构成了林语堂的“个人笔调”。
《言志篇》洋洋洒洒,不紧不慢,娓娓道来,恰如一条蜿蜒的河流,遇风随风,遇险回流,一切自然,一切随意,一如他的人生,不矫揉,不做作,看似散漫却饱含禅意。
文章写作上,林语堂向来率性而为,写所当写,论所当论,绝不矫情造作。
言志篇从结构上就可以体现林语堂人生哲学的一斑。
“作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得不止(苏东波)”,林语堂颇以为然。
文章名为《言志篇》但前半部分并非言志,而是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以调侃的态度探讨何谓“志”,讥讽常人“言志”的虚伪、矫饰和现代人被物欲蒙蔽的矛盾心理。
从孔子言志之“近情”,批“方巾气”言志之“不近情”,发出今人虚假、天真丧失的感叹,追求自然率真生活观初显。
接着文章笔锋一转,引入古希腊圣人代阿今尼思的故事,转入议论,道出现代人言行矛盾、心灵不安的尴尬。
但文章接下来却又明确了阿氏的做法在今天的不可取,即繁复的“欲愿”在今天已是人生中普遍的问题,现代人已经不可能摆脱现代物质文明的牵绊。
这似乎就像他从家里的后花园走到前厅一路的经历:路过树木停一停,看见鲜花闻一闻,发现又新出芽的嫩苗侍弄一下,发现过道不规整则停下整理一番,路遇孩子吵闹劝阻一番欣赏一番,再继续前行,惬意而又自在。
文章下半部分则变含蓄、曲折的文势为娓娓而谈的直抒胸臆,分八点阐发了“个人理想”。
文章所言之“志”一反严肃正经,贴近物态人情,把日常人生和情感乃至是琐碎的细枝末节提高到“志”的位置,呈现的是一个亲近自然、无拘无束、自由不拘、认真工作、潜心读书而又注重人情美好和感官享受的“言志”主体,沉淀千百年来文人陶冶心性、生活艺术化的文化内涵。
林语堂生活感悟短篇散文

林语堂生活感悟短篇散文林语堂生活感悟短篇散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我收集收拾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妙的将来!林语堂生活感悟短篇散文:知足常乐每个人的客观条件和自身事物的不同,所以幸福的定义,只能限于个人主观,也就是惟独心理感触的相关关系而已。
普通世俗的所谓幸福,也就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愿望,最基本的该是健康长寿,第二是子孙后代的富强进展,再第二便是属于自己的财宝。
首先是属于本身的,不论穷富,人总希翼能多活几年,世人所谓“好死不如歹活”,那就是要健康,要永保青春、延年益寿。
第二是属于自己死后的幸福,也就是人生终极目的的幸福。
由于传宗接代是人类的原始本能,不管自己终生荣辱,总喜爱能有出人头地的后代,庄稼是别人的好,孩子是是自己的好,死后有个抱负的接棒人,也是人的幸福。
最后是财宝,在物质欲望昂扬的今日,没有人不以财宝为最高幸福。
过去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古谚,为财宝而愿意牺牲自己生命,可知财宝本身带给人们多大的诱惑。
但事实并不如此,多少人却由于有多余的财宝,而遭到无比的困扰和烦恼。
其实,任何欲望带来的幸福,都会是空虚没有自信的,惟独满足才是最高的幸福享受。
世人所说的“知足者常乐。
”那才是真正的幸福,十分充实,也十分牢靠,由于幸与不幸之间,只隔了一层薄纸,而你本身就是那层薄纸,你认为那是幸福便是幸福,你认为那是不幸,便是不幸。
林语堂生活感悟短篇散文:安静之道内在的身心安静因为日常的控制感情,这既无秘诀又无捷径之可言。
单凭看一两本书即想身心安静亦属妄想。
获得安静的惟一方法,行之若素,思之以恒,同时要有信念。
最容易的基本实践先求身体上的镇定,不要用力踏地板。
不要擦拳搓手。
不要拍案叫绝怒吼。
不要往返地踱方步。
不要往牛角尖里乱钻。
人在感动高兴中,动作随之趋于急迫。
为了避开言行暴躁有一最简便的巧妙办法----站稳、坐下、躺了。
竭力设法把说话的声音压得低低的。
林语堂散文精选三篇

林语堂散文精选三篇林语堂,正是他使用的文字幽默、轻松和自然流畅,使得他的散文独具一格,让人喜爱。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林语堂散文精选三篇,供大家欣赏。
林语堂散文精选一:来台后二十四快事金圣叹批《西厢》,拷红一折,有三十三个“不亦快哉”。
这是他与朋友斫山赌说人生快意之事,二十年后想起这事,写成这段妙文。
此三十三“不亦快哉”我曾译成英文,列入《生活的艺术》书中,引起多少西方人士的来信,特别嘉许。
也有一位老太婆写出她三十三个人生快事,寄给我看。
金圣叹的才气文章,在今日看来,是抒情派,浪漫派。
目所见,耳所闻,心所思,才气横溢,尽可入文。
我想他所做的《西厢记》序文“恸哭古人”及“留赠后人”,诙谐中有至理,又含有人生之隐痛,可与庄生《齐物论》媲美。
兹举一二例,以概其余。
其一、朝眠初觉,似闻家人叹息之声,言某人夜来已死。
急呼而讯之,正是城中第一绝有心计人。
不亦快哉!其一、久欲为比邱,苦不得公然吃肉。
苦许为比邱,又得公然吃肉,则夏日以热汤快刀,净割头发,不亦快哉!其一、夏日早起,看人于松棚下锯大竹作筒用。
不亦快哉!仿此,我也来写来台以后的快事廿四条:一、华氏表九十五度,赤膊赤脚,关起门来,学顾千里裸体读经,不亦快哉!二、初回祖国,赁居山上,听见隔壁妇人以不干不净的闽南语骂小孩,北方人不懂,我却懂。
不亦快哉!三、到电影院坐下,听见隔座女郎说起乡音,如回故乡。
不亦快哉!四、无意中伤及思凡的尼姑。
看见一群和尚起来替尼姑打抱不平,声泪俱下。
不亦快哉!五、黄昏时候,工作完,饭罢,既吃西瓜,一人坐在阳台上独自乘凉,口衔烟斗,若吃烟,若不吃烟。
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胧里,下面天母灯光闪烁,清风徐来,若有所思,若无所思。
不亦快哉!六、赶酒席,座上都是贵要,冷气机不灵,大家热昏昏受罪,却都彬彬有礼,不敢随便。
忽闻主人呼宽衣。
我问领带呢?主人说不必拘礼,如蒙大赦。
不亦快哉!七、看电视儿童合唱。
见一小孩特别起劲,张口大唱,又伸手挖鼻子,逍遥自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励志人生的散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林语堂励志人生的散文:宁静之道内在的身心宁静由于日常的控制感情,这既无秘诀又无捷径之可言。
单凭看一两本书即想身心宁静亦属妄想。
获得宁静的惟一办法,行之若素,思之以恒,同时要有信心。
最简单的基本实践先求身体上的镇定,不要用力踏地板。
不要擦拳搓手。
不要拍案叫绝怒吼。
不要来回地踱方步。
不要往牛角尖里乱钻。
人在激动兴奋中,动作随之趋于急切。
为了避免言行急躁有一最简便的巧妙方法----站稳、坐下、躺了。
竭力设法把说话的声音压得低低的。
言行平和必先思想清朗,言行系诸心境,而心境影响言行。
一个人的身心是永远相互为用,有一位朋友天生是个急性子,碰一碰他就捏起拳头,提高喉咙,但他有自知之明,易言之,他控制得住自己,每处此境,他立刻把手指头伸直,绝对不容弯起来,竭力地把声音放低,低得似在耳语。
他说,“一个人是不可能用耳语跟别人吵架的呀!”
这是控制情感上暴躁、急促、兴奋、紧张最有效的经验之一,谋求宁静的初步当然是先从身体的动作下手,慢慢地会觉得只要压得住
暴躁仓促的动作,情感的热烈自然低降,等到热烈的情感泄了气,又怎么暴躁得起来。
这时候我发觉因为不再暴躁,节省下无数精力,因此你不再会常常疲倦得可怕。
遇事冷静,或不感情用事,或恬淡融融。
在某些境遇下,即便显得迟钝些何妨。
如此待人处事决不至搞到感情破裂的程度。
言行修养到这个地步,则对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的态度必然尽情尽理而恰到好处。
人各有其聪明、智慧、个性,为理智和感情的平衡发展,不妨迟钝恬淡冷静一点,此乃中国圣贤所主张的“大智若愚”是也。
为了宁静平和,下列六点,若得经常身体力行,对你今后的生活必有裨益。
1.清心静坐,绝对地就是宁静没有一点儿思虑。
2.静坐完了之后,慢慢地想到自己的心像一面湖,先是澎湃不已,继而风息浪平,继而平静无波,最后宁静得无一丝儿绉。
3.宁静之后想一两分钟,想那美丽最平和的景色,远山红霞,黎明朝暾..曾历其境,又临其境。
4.缓缓默诵清平、朗爽、和宁的字眼、诗词、名句。
5.回忆平生无愧于衷而心安理得的一些往事。
6.求心的一贯宁静,复诵古今完人修身致静名句。
一字一句细细咀诵,而临绝对宁静之境。
林语堂励志人生的散文:守株待兔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迷恋机会,有许多人在曲解机会,机会究竟是什么呢?机会确是一样
非常渺茫,似无而有,似易而难的东西,它之与人生,绝不能发生决定作用,至多也仅是点缀而已。
试以投掷一元硬币的正反两面而论,究竟是正面机会多,还是反面次数多呢?
相信你我一定都答不出所以然来,因为其或然率几乎完全相同;也许有时正面多,有时反面多。
但不论情形怎样,如果你长期加以试验统计的话,其机会几乎是相等的。
一个人的事业前途亦复如此,世上绝无一辈子倒霉的人,如果你总以机会未到,而为原谅自己不图进取的借口;如果你只晓得等待机会,而不去创造机会;如果你只梦想着机会到来以后如何如何,你的机会势必像等待触礁的船只一样,永远想望,永远绝望。
因为机会不是等待所能到来的,守株待兔,其愚蠢已为人所尽知。
聪明的你,还在等待什么?何不急起直追,勇往前进呢?
人贵立志,只要持之以恒,光明前程指日可达成,机会不等自来;反之,如果老是执迷于机会,非但机会不来,且将噩梦连连。
林语堂励志人生的散文:我是如何击溃我的劲敌:烦恼在我漫长的拳击生涯中,最大的劲敌可说就是“烦恼”。
我由于克服这烦恼,才获得我在事业上的活力和成功。
我用来克服烦恼的方法,大概如左:一、为了不使比赛时意气沮丧,我常常不绝地督励自己。
例如和菲尔浦比赛时,我一再对自己这样说:“不管怎样,我决不懦怯,我决不会被他击伤。
不管怎样,我一定会获得胜利。
”我一面嘴里这样说着,一面在内心里抱着必胜的心理。
这实在有很大的效用,因为
我可以使自己忘了会遇到对方的打击。
我曾经嘴唇被打裂,眼睛被打肿,肋骨被打碎;有一次,我竟被菲尔浦打到绳围外面去,结果跌在新闻记者的打字机上,把这打字机都压坏了,但我还是毫不感到自己已经被打中。
二、其次,是对比赛之前所起的烦恼的排除。
每当一场大决赛之前,我常常会这样担心!这次也许我的臂会被打烂,我的腿会被击碎,我的眼睛会被打得突出来,甚至我的生命会送掉。
由于这样的一再忧虑,我神经过度紧张,以致失眠。
但这时我会对自己这样反省:“这真太傻了,事情远没有发生,而且不一定会发生,这样傻想它干什么?人生很短,未来的事,何必想得那么多那么远。
人生要快乐,不要自寻烦恼,毁了身体。
健康第一!健康第一!”因为我不时用这些话向自己提醒,久而久之,好像我的皮肤增加抵抗力,烦恼的毒菌也就无法侵入了。
三、还有一种很好的办法,那就是祈祷。
我在此赛之前练习的时候,不消说一天要祈祷好几次,就是在正式比赛时,每场开始之前,我也要祈祷。
因为这能给我勇气和自信。
我平日不祈祷不上床,不先感谢神也不进食,我的祈祷都有效验吗?有的,也不知有好多次呢。
猜你感兴趣:
1.林语堂成功散文书籍:《人生不过如此》
2.关于沉默名家散文
3.林语堂散文读后感
4.人生只是一篇文章散文
5.关于慢生活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