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
林语堂文言文翻译

一、《答客诘》原文:客曰:“子为何如人?”曰:“余性耽书史,好究天人之际,乐游艺林,耽悦山水之间。
生平未尝求显达,唯愿隐逸山林,与天地共长久。
”译:客问道:“你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我回答道:“我生性喜欢阅读历史书籍,喜欢探究天地之间的奥秘,喜欢在艺术之林中游历,喜欢在山水之间享受乐趣。
我一生未曾追求名利显达,只愿隐居山林,与天地同享长久。
”二、《游西湖记》原文:余游西湖,见山水之胜,心旷神怡。
先是,余居杭州,常游西湖,然未尝深究其胜。
今兹游也,始知西湖之美,宛如画中仙境。
译:我去游西湖,看到山水之美,心情愉悦,神清气爽。
在此之前,我住在杭州,经常游西湖,但未曾深入研究它的美景。
这次游览,才真正领悟到西湖的美丽,宛如画中的仙境。
三、《论读书》原文:读书之道,在乎明理。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严谨。
读书之益,不可胜数。
译:读书的方法,在于明理。
读历史使人明智,读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严谨。
读书的好处,数不胜数。
四、《说人生》原文:人生如梦,岁月如梭。
世间万事,皆过眼云烟。
唯有读书,可以陶冶性情,增长知识。
吾辈当珍惜时光,努力读书,以不负此生。
译:人生如梦,岁月如梭。
世间万物,都如同过眼云烟。
唯有读书,可以陶冶性情,增长知识。
我们应当珍惜时光,努力读书,不负此生。
五、《论诗》原文:诗者,情之发也。
诗之妙,在乎意境。
诗之高,在乎意境深远。
诗之真,在乎意境真实。
诗之奇,在乎意境新奇。
诗之美,在乎意境美妙。
译:诗,是情感的抒发。
诗的妙处,在于意境。
诗的高远,在于意境的深远。
诗的真实,在于意境的真实。
诗的新奇,在于意境的新奇。
诗的美妙,在于意境的美妙。
以上为林语堂文言文翻译,共计五百字。
林语堂的文言文作品,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希望这篇翻译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林语堂的文言文魅力。
林语堂作品简介

林语堂作品简介1京华烟云作者: 林语堂简介: 《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三⼤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战争30多年间的悲观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2风声鹤唳作者: 林语堂简介: 《风声鹤唳》是林语堂《京华烟云》续篇,与《京华烟云》《朱门》⼀起并称为“林语堂三部曲”,可说是他的⼩说代表作之⼀。
《纽约时报》将之誉为中国的《飘》。
抗⽇战争时期3⽣活的艺术作者: 叶⾈简介: ⽣活中,我们常常为诸多复杂的问题和难题烦恼不已,为找不到⾼效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式⾃责灰⼼。
⾯对⼀⼤堆接踵⽽⾄、新鲜奇异的⽣活难题,我们不是被动地应付,就是选择了逃避,有⼈感叹⽣活不易、⽣活维艰,有⼈抱怨⽣活处处在欺骗⾃⼰、为难⾃⼰…… 其实,并⾮⽣活处处和你为难,不是⽣活欺骗了你,也不是⼈际关系如何复杂,⽽是你没有去思考⽣活,还不懂得学会如何借助和运⽤思考⼯具去解决⽣活中的难题。
本书以显微镜般的观察聚焦⼈们⽣活的重⼤环节,从⼈性、情绪、⼼态、得失、说话、沟通、形象、交际、学习、爱情、婚姻、消费等⽅⾯,总结出了55个强⼤的⽣活思考⼯具,教你打破思考的局限,克服思考的障碍,学会创造性、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并有效地解决⽣活中的问题,创造美好如意的⽣活!4苏东坡传作者: 林语堂简介: 苏东坡虽⽂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融儒、释、道于⼀体,诗、⽂、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中国其他的诗⼈更具有天才的多⾯性、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他的⼈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
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花妙笔将⼀位⽂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娓娓道来,⼀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也清晰地浮现在⼈们的眼前。
林语堂及翻译

翻译标准之三方面
第一是忠实标准 第二是通顺标准 第三是美的标准
译者对原文方面的问题 译者对中文方面的问题 是翻译与艺术文的问题
论忠实标准——译者第一的责任,就是 对原文或原著者的责任,换言之,就是 如何才可以忠实于原文,不负著者的才 思与用意。 “忠实标准”的四义:非字译、须传神、 非绝对、须通顺。
2.翻译目的
“五四”文化运动前后,林语堂开始了他 的文学翻译活动 林语堂以学贯中西的底蕴,凭借对东西方 文化的熟谙以及其对中英两种语言炉火纯 青的掌握,翻译了大量的中国优秀作品, 为西方人客观地打开了了解中国一扇窗口。
关于作品文本的选择
林语堂“明智地选择自己民族所特有的东 《孔子的智慧》和《老子的智慧》反映中国的古典哲学的 西”,不遗余力地翻译中国文化的优秀代 论著; 表作品。所以,因此,林语堂的大部分翻 《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能综合折射出中国历史文 译文本和英文创作的选都是以中国的历 化和哲学的小说; 史文化为背景
英文译作
《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 《风声鹤唳》A Leaf in the Storm 《朱门》The Vermillion Gate 《啼笑皆非》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 《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逃向自由城》 《红牡丹》
林语堂及其翻译思想
1.作者及作品介绍
林语堂(1895-1976),中国现代著名 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福建龙溪人, 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贫穷 的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 改语堂。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 大学、厦门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 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 八十二岁。林语堂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 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诣,他一 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林语堂于1940 年、1950年和1975年三度获得诺贝尔文 学奖的提名。
林语堂作品归纳

林语堂作品归纳(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知识、练习题、试卷大全、教案教学、课件大全、知识扩展、阅读答案、课文内容、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Chinese knowledge, practice questions, exam papers, lesson plans, courseware, knowledge expansion, reading answers, text content, composition,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林语堂作品归纳林语堂作品归纳林语堂作品归纳由本店铺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
名人事例 林语堂

事例1 关键词:幽默 风度
30年花12万美元制造中文打印机
• 1916年,林语堂就对中文打字机和中文检字 产生了很大的兴趣。1919年商务印书馆制造 事例 2 关键词: 了中国第一台中文打字机 ,最初,使用这 坚持、爱国、信 种打字机必须经过专业训练。于是,林语 堂决定借鉴外文打字机,发明一个更为简 念 单快捷的打字机。林语堂的打字机一直到 1946年5月才完成,高9英寸,宽14英寸,深18 英寸,64个键盘取代商务机器的庞大字库, 储存7000字。
林语堂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美 哈佛大学文学系硕士。德国入莱 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任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 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后任外交 部部秘书、香港中文大学语言系 主任。《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主编《论语》半月刊、《人间 世》、《宇宙风》。著作有《吾 国与吾民》《风声鹤唳》, 《京 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 这台名为“明快”的打字机花光了林语堂 全部的积蓄和向朋友以及银行借的钱贷的 款 ,那笔借款全家还了好几年才还完 。因 为这台打字机,林语堂和赛珍珠二十多年 的友谊破裂。当年林语堂去美国是因为赛 珍珠的邀请,赛珍珠拥有林语堂著作的出 版权,但其却不遵守出版规则多拿40%的版 税,在林语堂发明打字机最缺钱的时候, 经济富裕的赛珍珠断然拒绝了他的求助。 事后,林语堂痛心地说:“我看穿了一个 美国人。”
对爱人忠贞呵护
• 林语堂出生于福建漳州城内,婚前曾有两 位恋人。林语堂的妻子廖翠凤是他的第三 位恋人。廖翠凤是鼓浪屿的首富廖家的二 小姐,1919年1月9日林语堂与廖翠凤结婚。 结婚后,他征得廖翠凤的同意,将结婚证 书烧掉了,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 得上”。
事例3 关键词:忠贞
林语堂经典语录6篇

林语堂经典语录6篇林语堂经典语录篇一1、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
--林语堂2、设计态势语言态势语言既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同时也是听众的审美对象。
言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林语堂所言既防止过,也不要不足。
3、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惊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华丽。
林语堂今是生活,今是动力,今是行为,今是创作。
李大钊4、在艺术作品中,最富有意义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个性。
林语堂5、我们必须调整我们的生活形态,使黄金时代藏在未来的老年里,而不藏在过去的青春和天真的时期里。
林语堂6、的。
它改变了我们的思想和经验的根本组织。
我们须默认它在民族生活上的重要。
林语堂7、在很大程度上,人生仅仅是一场闹剧,有时最好站在一旁,观之笑之,这比一味介入要强得多。
林语堂8、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林语堂9、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
林语堂10、开卷有益,掩卷有味。
林语堂11、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
--林语堂12、的大骗子不是两个,而是个名利权。
林语堂13、享受悠闲的生活决不需要金钱。
有钱的阶级不会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
——林语堂14、理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理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
林语堂15、读书是至乐的事。
林语堂16、有一次,林先生参加在台北一个学校的毕业典礼,在他说话之前,有好多长长的讲演。
轮到林语堂说话时,已经点半了,于是林先生站起来说“绅士的讲演,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
”大家听了一发愣,随后哄堂大笑。
林语堂经典语录100句

林语堂经典语录100句1.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只要看他怎样利用余暇时光就可以了2.最合于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个热诚的悠闲的无恐惧的人。
3.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林语堂《吾国吾民》4.最恳切最庄严的时候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
5.我曾经说过,中国人对于快乐概念是“温暖饱满黑暗甜蜜”——即指吃完一顿丰盛的晚餐上床去睡觉的情景。
一个中国诗人也曾说:“肠满诚好事;余者皆奢侈。
"6.个人回顾他一生,也许会觉得自己一生所作所为已然成功,也许以为还不够好。
在老年到来之时,不管怎么样,他已经有权休息,可以安闲度日,可以与儿孙在亲近的家族里,享天伦之乐,享受人中之至善的果实了。
7.古教堂旧式家具版子很老的字典以及古版的书籍,我们是喜欢的,但大多数的人忘却了老年人的美。
这种美是值得我们欣赏,在生活是十分需要。
我以为古老的东西,圆满的东西,饱经世变的东西才是最美的东西。
8.享受大自然不单是限于艺术和图画,显现于我们眼前的大自然是整个的,它包括一切声音/颜色/精神和气氛。
人则以了解生活的艺术家的资格去选择大自然的精神,而使它和自己的精神融合起来。
这是一切中国文人所共持刀态度。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9.快乐哲学: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
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10.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
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
人生亦复如此。
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生不完美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的道理是一样的。
名人介绍_林语堂

•
之 与妻相处之道
如果廖翠凤在生气,林语堂连话也不说一句,保持沉默。倘若真的吵架了,也是吵 过就算了,他的绝招是“少说一句,比多说一句好;有一个人不说,那就更好了。” 他认为夫妻吵嘴,无非是意见不同,在气头上多说一句都是废话,徒然增添摩擦,毫 无益处。他说:“怎样做个好丈夫?就是太太在喜欢的时候,你跟着她喜欢,可是太 太生气的时候,你不要跟她生气。”廖女士最忌讳别人说她胖,最喜欢人家赞美她又 尖又挺直的鼻子;所以林语堂每逢太太不开心的时候,就去捏她的鼻子,太太自然就 会笑起来了。林语堂曾经说过:“只有苦中作乐的回忆,才是最甜蜜的回忆。”他们 即使穷得没有钱去看一场电影,也可以去图书馆借回一叠书,俩人守住一盏灯相对夜 读,其乐不改。所以大师亦说,穷并不等于“苦”,他从来没有“苦”的感觉;世俗 所谓的“贫穷夫妻百事哀”的逻辑,完全被他推翻了。 林语堂和廖翠凤结婚后,一直恩爱,而对陈锦端一直念念不忘。女儿长大了,也知 道父亲心内一直有陈锦端。因为每逢锦端姨来家里做客,父亲都会非常紧张。平时画 画时,又总是将画中的女子画成陈锦端的样子:留着长发,再用一个宽长的夹子将头 发夹在身后。他的女儿问他:“您为何老是画这样的发型?”林语堂抚摸着画纸上的 人像,说:“锦端的头发是这样梳的!”上世纪70年代中期,林语堂住在香港,病魔 缠身,靠着轮椅活动。一天,陈锦端的嫂子登门拜访,林语堂关切地问起音讯不通多 年的恋人的情况,听说陈锦端还住在厦门时,他那有些浑浊的老眼忽地一亮,高兴地 说:“你告诉她,我要去看她!”廖翠凤当然知道林语堂的心,但她并不吃醋和嫉妒, 有时还会开玩笑地对孩子说,林语堂是喜欢过陈锦端。他们之间,一直彼此信赖,廖 翠凤相信他,他娶了她就会好好待她。 林语堂和廖翠凤二人有六十年的美满婚姻。他爱妻子廖翠凤,心里念着初恋情人 陈锦端。这并不矛盾,是因为林语堂的聪明和坦荡,也因为廖翠凤的理解和宽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
代表作
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
经典语录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我的话》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吾国吾民》
人类之足引以自傲者总是极为稀少,而这个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满足者亦属罕有。
——《吾国吾民》
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一夕话》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
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
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苏东坡传》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
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生活的艺术》
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
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商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
——《生活的艺术》
作家的笔正如鞋匠的锥,越用越锐利,到后来竟可以尖如缝衣之针。
但他的观念的范围则必日渐广博,犹如一个人的登山观景,爬得越高,所望见者越远。
——《生活的艺术》
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下去时,他便会想象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马迁都表示这个意见。
——《生活的艺术》
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
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
——《生活的艺术》
·文学特点
散文创作
林语堂散文所涉领域极广。
他认为理想的散文“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
从他创造性地将西方的humour译成“幽默”始,一直到晚年自诩为道家精神,林语堂始终保持这种谈话风的艺术范式,并以闲适幽默为格调、性灵超远为立场。
林语堂的散文半雅半俗,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往往以一种超脱与悠闲的心境来旁观世情,用平淡的话语去赞扬美文,这样便形成一种庄谐并用、私房娓语式的闲适笔调。
他的文字自然流畅,幽默而不荒唐,自有意趣。
不过有时轻松过度,少了一份厚重。
林语堂的这种风格同他对文字的见解有关。
他认为:“世上有两个文字矿:一个是老矿,一个是新矿。
老矿在书中,新矿在普通人的语言中。
次等的艺术家都从老矿中去掘取材料,惟有高等的艺术家则会从新矿中取掘取材料。
”
林语堂的文风有别于左翼作家所主张之战斗的文风,而是站在高于现实处,以自由主义
精神写“热心冷眼看人间”的智慧文章。
他的文章虽也讲要直面人生,不过并不缀以惨淡的笔墨;也讲改造国民性,但并不攻击任何对象,他以观者的姿态把世间纷繁视为一出戏,书写其滑稽可笑处,进而追求一种心灵的启悟,以达到冲淡的心境为最上乘。
他最终也没能听取鲁迅关于不要把小品文当成“小摆设”的规劝,坚持用散文的笔调本色为文,从而广达自喜、独抒性灵。
纵观五四时期的散文作品,林语堂这种融汇了东西方智慧的幽默情味,虽缺乏主流文学的批判力度,却也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维度,另辟蹊径,对当时、尤其是当下的读者意义重大。
小说创作
林语堂小说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比较文学现象,体现出鲜明的承续与超越特征,这种特征展现在“艺术家”、“世界”、“读者”这种三元框架之中,透过“艺术家”把握林语堂的文化边缘特征、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人格符号和人格滋养,透过“世界”把握林语堂的性灵与表现中西合璧的审美世界观,透过“读者”把握林语堂的文学追求和文化传播策略,构成了“在场”地把握林语堂小说创作和艺术成就的基础。
翻译作品
林语堂的翻译特点是通畅易懂,少用“行语”,中等文化的读者都能看懂,这也是他探索的结果。
1936年他“做”《生活的艺术》,写到260页,他觉得用语深奥,论辩枯燥,会失去读者,于是推倒重来,换用一套话语,以风可吟、云可看、雨可听、雪可赏、月可弄、山可观、水可玩、石可鉴之类细腻动人的东方情调去观照竞争残酷、节奏飞快的西方现代生活,于是文风一变,空灵动人。
他避用哲学概念,弃用政治口号,引俗入雅,降雅为俗,将雅俗融合,写出了无学究气、智慧而快乐的生活哲学。
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谈吐诙谐,热衷幽默。
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作用。
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况。
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
林语堂的幽默像是生活的一种调味品。
林语堂抗战前寓居上海近九年,并被谑称为“幽默大师”。
林语堂在自己的《八十自叙》中说:“并不是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则极为缺乏的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罢了。
林语堂经常撰写文章,阐发幽默,林语堂及其同人积极提倡幽默文学,主张文风“清淡”、“隽永”、“甘美”,作品具有“性灵”、“闲适”的特点,逐渐自成一个小品散文流派。
编纂词典
1965年底,林语堂就与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李卓敏谈到他终生的抱负,即编纂一部适应现代需要的汉英词典。
每天七八个,甚至十个、十二个小时,林语堂都坐在书桌前,用手写出每个字和每个词句的英文意义。
这种繁重的工作成年累月地进行。
凡在草稿中有疑问,他必反复问明出处、用法。
偶尔触发灵感,想到佳妙词语,他便拨电话问办公室的同仁,是否已采录。
译到得心应手,他会将纸片交司机送到双城街,供大家共赏。
所有原稿自始至终他都一一过目、修改,并且一校再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