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大家林语堂

合集下载

翻译家林语堂

翻译家林语堂

译作赏析
• 《浮生六记》沈复 • 至乾隆庚子正月二十二日花烛之夕… • Our wedding took place on the twenty— second of the first moon in 1780.(Lin Yutang) • Five years were to pass before our wedding candles burned , at dusk, on the twenty— second day of the first month of the year of the rat一1780.(Shirley M. Black)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
So dim,So dark,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The weather,now warm,now cold, Makes it harder than ever to forget! How can thin wine and bread Serve as protection Against the piercing wind of sunset!
翻译家 之 林语堂
主讲: 资料收集:
走近林语堂
生平简介 译著 翻译思想 译作赏析 启迪
生平简介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 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 玉堂,又改语堂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 人物。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 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 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 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 任校长。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 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 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 学奖提名。

翻译大师 林语堂

翻译大师 林语堂

After 1928 he lived mainly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his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texts remained popular for many years.
At the behest of Pearl Buck(赛珍珠), he wrote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吾国与吾民) (1935) and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生活的艺术) (1937), written in English in a charming and witty style, which became bestsellers. Others include 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 (啼 笑皆非) (1943),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1960, a book of translated Chinese literary passages and short pieces), The Chinese Theory of Art (1967), and the novels Moment in Peking (京华烟云) (1939) and The Vermillion Gate (朱门) (1953).
“纵令这尘世是一个黑暗的地牢,但我们总 得尽力使生活美满。” 他如是说。
他,
就是
林语堂
Brief Introduction
Lin Yutang (October 10, 1895 – March 26, 1976) was a Chinese writer and inventor. His informal but polished style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made him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writers of his generation, and his compilations and translations of classic Chinese texts into English were bestsellers in the West.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著名翻译家林语堂先生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

他倡导的翻译标准是忠实、通顺和美,在此基础上对译者提出三项要求或者说是责任,开辟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翻译的新视角,林语堂先生以其对中西文化的深入研究、扎实的专业知识,认真的工作态度,从事了大量的翻译活动,为中西文化交流和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也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一部经典巨作,现如今已有四部翻译作品,其中,葛浩文的译本以为读者负责的思想,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巨大成功。

那么葛浩文《骆驼祥子》英译文又是怎样体现林语堂的翻译理论的呢?着重分析《骆驼祥子》,研究其中所体现的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关键字:《骆驼祥子》;忠实;通顺;美0 引言现代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已广为人知。

《骆驼祥子》是最早被介绍到西方世界(以讲英语国家为主)的小说,也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一部小说,其中葛浩文的译本广为流传,深得人心。

葛浩文虽有其独特的翻译方法,但也包含了许多中国翻译理论。

本文对《骆驼祥子》进行详细分析,来解说中国翻译理论家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等翻译理论。

1 《骆驼祥子》简介《骆驼祥子》于1936年出版,作者是老舍。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伟大的小说家,他用极其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

故事主要讲了军阀混乱时期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一生。

最初,祥子是一位勤劳勇敢有着梦想并为之而努力的社会青年,然而当时的社会给他带来的却是重重阻力:靠着自己的能力买来的车子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抢走,自己的积蓄被侦探洗劫一空,妻子虎妞因难产而死,心爱的女人小福子上吊自杀,在经历了种种悲惨事情之后,祥子的信念及梦想被现实社会一点点侵蚀,他慢慢的变得放纵,堕落,最终也没能避免自己的悲惨命运。

2 《骆驼祥子》译者葛浩文简介及《骆驼祥子》翻译背景葛浩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原英文名字Howard Gold-blatt。

林语堂的翻译观

林语堂的翻译观

林语堂的翻译观作者:张雪芳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9期摘要:林语堂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翻译家。

他认为翻译究其本质应该是一门艺术,并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开辟了从心理角度进行翻译的崭新视角。

林先生的翻译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翻译实践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翻译标准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中国当代文坛著名的作家、学者、语言学家,也是近现代将中国文化成功介绍给西方的文人之一。

他出生于福建漳州的一个小山村,父亲是当地的牧师,因此林语堂从小一直接受的是西式教育。

在念完了教会的小学、中学以后,林语堂受人资助得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继续学习,毕业后在清华大学教授英文。

凭借自身对东西方文化的熟谙以及深厚的中英文功底,林语堂不仅用英文直接创作了《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武则天传》等佳作,同时还通过翻译《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英译庄子》、《浮生六记》等著作,孜孜不倦地向西方介绍中国、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生哲学。

实可谓“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作为一位在中西文化、文学和语言修养方面均有深厚造诣的大学者,林语堂在翻译实践上颇有建树,他对翻译的见解也同样对我们如今的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林语堂虽没有专门讨论翻译理论的著作,但他的翻译思想在1933年出版的《语言学论丛》中其所著的一篇题为《论翻译》的文章中可见一斑。

林先生在这篇译论中针对翻译的性质、目的、标准等核心问题都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是科学还是艺术长期以来,翻译研究者们对翻译的本质是艺术还是科学争论不休,科学是成规矩的,而艺术则恰恰相反。

林语堂先生坚定地认为翻译应当是一门艺术,他认为“译学无成规”,“翻译即创作”。

他本人在翻译过程中也十分注重翻译的美学特征,无论是翻译文学评论、戏剧、幽默作品、散文、诗歌还是文化典籍,林语堂都注重对“个性”、“性灵”的传达,既强调对原作艺术精神的保留,也通过翻译这一“再创作”过程展现了他所推崇的东方的生活趣味和人生哲学。

译者名家——林语堂

译者名家——林语堂



02
翻译理论
严复:

信 “faithfulness” 达 “experience”

雅 “elegance”
翻译理论 translation theories

“ beauty”
通顺
“expressiveness”
忠实
“faithfulness”
翻译理论 translation theories
研究语言学
译者简介
英译汉:

Masterpiece
1.《国民革命外记》 原著者待 查 2.《女子与知识》 罗素夫人原 著 3.《易卜生评传及其情书》 布 兰地司原著 4.《卖花女》(剧本) 萧伯纳原 著 5.《励志文集》 马尔腾博士原 著 6.《新的文评》 史宾冈、克罗 斋、王尔德等原著






译者简介
Masterpiece

4. Nun of Taishan and other Translations 《英译老残游记第 二集及其他选译》 5. The Chinese Theory of Art: Translation from the Master of Chinese Art 《中国画论,译 自国画名家》 6. 冥寥子游 明朝屠隆原著
译者名家——林语堂
Group members:
王聪 孙娅 高换换 唐媛媛
C
ONTENTS
目录
01 译者简介 02 翻译理论 03 小组评价

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 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 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
01
译者简介
译者简介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林语堂既不全盘否定,也不热 力吹捧,而是扬弃,批其害,扬其利。这种一分为二、 清醒的译者让西方人感到中立客观,因此获得了读者的 信任。
代表作: 汉译英主要作品
《西厢记序》《水浒传序》《华阳散稿自序》《兰亭集序》《秋醒词 序》《齐物论》《英雄气短说》《黛玉葬花诗》《莺莺札》《声声慢》 《桃花源记》《石钟山记》《愚溪诗序》《庐山草堂记》《货殖列传》 《扬州瘦马》《杂事秘辛》《息机说》《浮生六记》
力外,译者必须进行翻译方面的专业训练,不可 随随便便把翻译视作是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 言的简单活动。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三个翻译标准
• Faithfulness • Coherence • Beauty
忠实 通顺 美
Faithfulness 忠实
关于翻译的“忠实标准”,林语堂先生详细 解释为四个方面:
• 对译者的要求 • 一是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 • 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
; • 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
题有正确的见解。"
• 这三条之间相互联系,具有内在逻辑性。 • ①首先,译者必须能熟练使用源语和译语,并能
用之写作,同时要对原文的内容把握到位。 • ②其次,译者要进行翻译训练。 • ③最后,就是译者对翻译要有主见。 • 但如果要把翻译看作一种艺术,那么除了语言能
弥补中国文化:
1916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教学之余开始了漫长的中国文化弥补。 1920年,在莱比锡大学主攻语言学,留学之余在藏书丰富的中国研 究室深入阅读中文书籍,同时训练了考,释等问学方法。 1927年,博士毕业后回国,由文化补课走向文化创造与传播。

林语堂英文作品翻译之特点 (2)

林语堂英文作品翻译之特点 (2)

林语堂英文作品翻译之特点吴玲玲李丹(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00)摘要:林语堂是中国著名的双语作家、语言学家、翻译家。

他用英语写成并且翻译了诸多作品。

林氏作品基本上以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生活现状为题材,所以,翻译此类作品,与翻译其他反映外来事物的作品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

本文就这些特点进行分析,希望是对林氏作品汉译的又一次有益探索。

关键词:双语作家中国文化归化异化回译林语堂,幼名和乐,后名玉堂,笔名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1895年10月10日出生于福建省龙溪县坂仔村一个清贫和睦的牧师家庭,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去世。

常年旅居海外,受到东西方文化共同影响的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这种经历使林氏的作品独具特色,虽多用英文写成,却紧扣中国社会文化。

自然,我们不能毫无差别地对待林语堂英文作品的翻译与其他英文作品的翻译。

本文从翻译主体、翻译客体与翻译过程3个方面阐述了林语堂英文作品汉译的特点。

一、翻译主体上自译与他译并存1.林语堂是以英文写作为主的双语作家,使自译成为可能林语堂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外文功底十分了得。

他的成名作《吾国与吾民》(M y C ountr y and M y Peo p le)就是用英文写成。

随后,林语堂的英文作品《生活的艺术》(T he i m P ort ance o f L io in g)、《京华烟云》(M o m ent in pekin g)、《孔子的智慧》(T he w is do m o f C on f ucius)、《苏东坡传》(T he G a y G enius:T he L i f e and T i m es o f Su T on g po)、《红牡丹》(T he r ed peon y)等相继问世,在国际社会上引起好评。

作为《语丝》主要撰稿人,林语堂又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并发表了大量小品文,以闲适小品文和幽默小品文著称。

翻译 名家 林语堂

翻译 名家 林语堂

1939年在美国出版的《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使林语堂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三、林语堂在翻译方面的造诣 林语堂对东西方文化的了解与对中 英文的掌握都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 使他能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世界间自 由驰骋,游刃有余,为他在翻译方面的 造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从林语堂的 文学生涯来看,他很少有翻译方面的专 著或专题论文,仅为后世留下一篇《论 翻译》,可谓是他关于翻译理论的重要 论文。他的翻译作品从数量上看也不能 算多,根据他女儿林太乙的整理,他的 英译中作品有:《国民革命外纪》(原 著者待查)、《女子与知识》(英国罗 素夫人原著)、《卖花女》(英国萧伯 纳原著)、《新俄学生日记》(俄国奥 格约夫原著,与张友松合译)、《新的 文凭》(英国施伯因干原著),等等。
二、林语堂主要著作书目 《剪拂集》(杂文集)1928,北新 《新的文评》(评论集)1930,北新 《语言学论丛》1932,开明 《欧风美语》(散文集)1933,人间 《大荒集》(杂文集)1934,生活 《我的话》(第1卷,杂文集,又名 《行素集》),1934,时代 《我的话》(第2卷,杂文集,又名 《拙荆集》),1936,时代 《林语堂幽默文选》1936.万象 《生活的发见》1938,东京创元社 《新生的中国》1939,林氏出版社 《俚语集》(杂文集)1940,上海朔 风书店 《第一流》 1941,上海地球出版 社 《语堂文存》1941,林氏出版社
林语堂(右二)与鲁讯等合影
九、对林语堂的评价 林语堂才华横溢,著作等身,一生写了60多本书,上千篇文章。 《京华烟云》和《风声鹤唳》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分别在海峡两 岸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出版的各种不同版 本的林语堂著作约800种,其中中文版400多种,外文版300多种。 仅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大陆出版的不同版本的林语堂著作就超 过200种。 林语堂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 西班牙文等21种文字,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主要语种,其读者 遍布全球各地,影响极为广泛,在国际上享有文化使者的美誉。他 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 林语堂热爱家乡,在他的自传和许多著作中一再提到家乡,满 怀深情地描绘家乡的山光水色和风俗人文。他在76岁时写的《我的 家乡———漳州》中说:“我经常思念起自己儿时常去的河道,听 河水流荡的声音,仰望高山,看山顶云彩的变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
• 小说
《瞬息京华》(又名《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唐人街 》等。
• 传记
《武则天传》、《苏东坡传》等。
• 散文和杂文文集
《吾国与吾民》、《语堂文存》、《我的话》、《生活的艺术》、 《翦拂集》等。
• 教育
《开明英文读本》、《开明英文文法》、《当代汉英辞典》、《 语言学论丛》等。
• 译著
英语1211班 郭丽明 陈艺 郑丹娇 英语1212班 林锦秀 曾小云 郭情蓉
33号 20 21 65 56 58
翻译大家 林语堂
——两脚踏中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
简介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 -1976年3月26日),中 国文学家、发明家。福建 漳州龙溪人,生于漳州市 平和县坂仔镇,乳名和乐, 名玉堂,后改为语堂。林 语堂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 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英 文造诣,他一生笔耕不辍, 著作等身。林语堂于1940 年、1950年和1975年三度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音美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李清照《声声慢 》
• • • • • • • • • 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The weather, now warm, now cold, Makes it harder than ever to forget! How can thin wine and bread Serve as protection Against the piercing wind of sunset! ——林语堂译
“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
After a while, the moon had already arisen from behind the forest, and the breeze was playing about our sleeves, while the moon' s image sparkled in the rippling water, and all worldly cares were banished from our breasts. 句中“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但林先生凭借其深厚的语 言功底,选了“play about”和“sparkle”生动地体现原 文的“字神”,特别是“play about”采用拟人的手法, 不仅惟妙惟肖地再现了“风生袖底”,而且还暗示了人 物轻松愉快的心情。从上可以看出林先生虽然反对“字 译”,但他为了忠实于原著者并不反对对于单字的锤炼
林语堂的翻译美学
• 翻译是一种艺术,译者是翻译的审美主体,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处于 中枢地位。 ——《论翻译》 • 译文“五美”:音美、意美、神美、气美、 形美。
意美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杜甫《石壕吏 》) Although my strength is ebbing weak and low, I’ll go with you, bailiff, to the front to serve.(林语堂译) “Ebb”的原意为“退潮”,此处运用 了进行时态,比喻老妇人精力日渐衰退, 不但形象贴切,而且译活了原诗,引人联 想,原文内容顿时变得饱满。
化和哲学的小说; 《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苏东坡传》等反映 中国人生活观念和态度的作品; 《浮生六记》情操陶冶的生活翻译作品
3.翻译思想
《论翻译》 “谈翻译的人首先要觉悟的事件,就是翻译 是一种艺术。” 中国翻译史上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学派 的代表人物
翻译原则
• 忠:the standard of ture • 顺:the standard of fluent • 美:the standard of beauty
Thanks!
《浮生六记》、《孔子的智慧》、《东坡诗文选》、 《老残游记》、《板桥家书》等。
关于作品文本的选择
林语堂“明智地选择自己民族所特有的东 《孔子的智慧》和《老子的智慧》反映中国的古典哲学的 西”,不遗余力地翻译中国文化的优秀代表 论著; 作品。因此,林语堂的大部分翻译以中国的历史文化为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